-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16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孙中山(学案)
专题16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孙中山 [知识框架]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b) (1)林则徐的主要思想:林则徐被誉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组织编译西方书报,先后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四洲志》介绍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政治概况等内容,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华事夷言》则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2)魏源的主要思想: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魏源在书中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b) (1)康有为 ①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纲领。 ②1898年出版了《孔子改制考》,用孔子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③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社会制度,以挽救民族危亡。 (2)梁启超 ①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 ②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③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要求“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3)谭嗣同:对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批判。他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4)严复:1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他认为人类社会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3.近代民主共和思想及其出现的背景加试——(c) (1)兴起背景 ①维新变法运动失败,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 ②《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2)内容及传播 ①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誓词中,明确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②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发表《革命军》等著作,宣传革命思想。 ③1905年,同盟会成立,正式将“建立民国”确立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 ④1905~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围绕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展开的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二、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与三民主义(加试——选修四) 1.孙中山为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加试——(b) (1)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①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②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孙中山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部分成员,在东京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③三民主义:孙中山把同盟会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2)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土崩瓦解。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宣告诞生。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颁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 微点拨 辛亥革命虽然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徒有形式;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捍卫民主共和 ①二次革命: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发动了讨袁的“二次革命”。 ②护国运动: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签订“二十一条”,参加反袁护国运动。 ③护法运动:为反对段祺瑞的卖国独裁统治,维护《临时约法》,孙中山于1917年和1920年两次发起护法运动。 (4)促成国共合作 ①新三民主义:孙中山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确定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②国共合作: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由此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其思想和实践都发生了巨大飞跃。 2.孙中山的优秀品质及其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加试——(c) (1)孙中山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救国救民的崇高责任感。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 (2)他高举三民主义大旗,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和民主精神的高涨,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求新求变的历史潮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3)他开创了新三民主义时代,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振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三、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b) (1)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b)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1918年,鲁迅发表了揭露封建礼教罪恶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者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1917年,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四、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b) (1)20世纪初,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已经有人介绍马克思。 (2)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3)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积极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 (4)1919年,《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微点拨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四个阶段: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2)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 (3)1915年至1919年,民主主义者学“思想文化”。 (4)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学习“马克思主义”。 一、维新思想的特点与评价 1.维新思想的四大特色 (1)由技术到制度:向西方学习由技术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 (2)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3)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4)救亡图存: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 2.康梁维新思想与西方文艺复兴思想的比较 (1)他们都旨在宣传资产阶级新思想。 (2)他们都借助传统文化的形式,以减少阻力。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的传统文化来宣传新思想,维新派是借助孔子的名义来宣传变法。 (3)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3.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做的贡献 (1)政治上:维新思想在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2)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等学说的进一步传播,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1.(考向:《天演论》对中国思想领域的影响) (2017·11月浙江选考)20世纪初期,某杂志刊发文章:自从严复“介绍了一册《天演论》以后,我们时常在报章杂志上,看见一大堆什么‘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底(的)话。这个十九世纪后半叶新起的学说……(现在)已经有了左右思想底(的)能力,无论什么哲学、伦理、教育,以及社会之组织……没有一种不受他(它)的影响”。这反映了( ) A.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进化论促进了民生思想的普及 C.寻求变革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D.报刊舆论推动维新思想走向成熟 点拨 这段材料描述的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严复将进化论思想引进中国后所带来的影响,对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都产生影响,使得变革思想广泛传播,故答案为C。 答案 C 2.(考向:史料理解·儒学新解) (加试题)(2015·10月浙江选考)某学者在19世纪末提出:“博矣哉,《春秋》张三世之义也。治天下者有三世:一曰多君为政之世,二曰一君为政之世,三曰民为政之世。……大地之事事物物,皆由简而进于繁,由质而进于文,由恶而进于善……既有民政,而旋复退而为君政,此于公理不顺。”这一言论旨在( ) A.寻求治国平天下的公理 B.揭示世界文明史的线索 C.说明“君政”与“民政”相互依存的道理 D.借进化论和儒家思想表达政治改良的愿望 点拨 “大地之事事物物,皆由简而进于繁,由质而进于文,由恶而进于善”,体现出西方进化论思想,材料借西方进化论思想和儒家《春秋》论证恢复“君政”不合理性。材料没有反映出表达寻求治国平天下公理的愿望,故A项错误;也没有揭示世界文明史的线索,故B项错误;“君政”与“民政”相互冲突,故C项错误;这一言论借进化论和儒家思想反对“君政”,表达了政治改良的愿望,故D项正确。 答案 D [备考感悟] 传承与创新,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命题的价值观导向,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经济发展水平,认识各种思潮的社会根源及其内在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脉络是备考应关注的重点。 1.(2017·浙江名校协作体学考命题交流)19世纪中期,日本一位著名的维新思想家在读到一本由中国翻译到日本去的书后,拍案感慨,在该书“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引导下,他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的重大变化。这本书是( ) A.《海国图志》 B.《四洲志》 C.《天演论》 D.《孔子改制考》 答案 A 解析 由题目中“19世纪中期”“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可以知道是魏源的《海国图志》。 2.(2017·湖州学考评估)清末学者皮锡瑞(1850~1908)说:“中国重君权,尊国制,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子改制,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其说。”该观点与哪一人的思想最吻合( ) A.林则徐 B.魏源 C.康有为 D.严复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该思想家借用孔子权威宣传其思想主张,结合所学可知是康有为。 3.(2017·9月湖、衢、丽高三质量检测)梁启超在1896年给严复的信中自述:“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梁启超这一自述旨在( ) A.批判严复“中体西用”观点 B.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西学源头 C.深刻认识到西方政治的片面性 D.说明宣传维新思想采取的策略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梁启超在宣传维新思想时是采取了策略的,即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理念,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西学源头,选项B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认识到西方政治的合理性而非片面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二、孙中山与三民主义与20世纪前后中国近代化的表现 1.对孙中山历史功绩的评价加试 孙中山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为救国救民奋斗了一生。其历史功绩如下: (1)领导了一系列反清斗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实现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2)进行了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制的斗争,先后发动了反对袁世凯称帝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3)促成国共合作,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势力。 (4)提出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提出了新旧三民主义,撰写了《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一系列理论著作。 (5)具有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奋斗精神和顽强意志。 2.“孙中山精神”加试 (1)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2)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的民族精神。 (3)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4)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3.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比较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发展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清贵族统治 中华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突出反帝和争取民族独立 民权主义 主张普遍的、平等的民权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是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权利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关注工农生活问题 4.多视角认识三民主义 (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 (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5.20世纪前后中国近代化的表现 (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机器,出现一批近代企业,积累了技术和人才,促进了近代化的发展。 (2)思想上: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促成了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②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文学革命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③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及民主共和等思想,使救国道路的探索又前进了一步。 (3)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社会制度向民主化又迈进了一步。 (4)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更加文明、交通通讯及传媒更加近代化。 1.(考向:时空观念·国民革命与新三民主义) (2017·4月浙江选考·11)20世纪是革命的世纪,一场前所未有的国民革命曾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这场革命运动的“旗帜”是( ) A.“民主共和” B.“革命统一战线” C.“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 D.“工农武装割据” 点拨 20世纪初的革命,指1924~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国民大革命是在革命统一战线的形式下,以国共合作为内容,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共同进行的,在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旗帜指引下,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故选C项。 答案 C 2.(考向:历史洞察·历史现象的目的推理) (加试题)(2016·10月浙江选考)1905年,《民报》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画,目录标题分别是“ 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民报》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 A.以中西杰出人物为标杆树立人生新坐标 B.考订黄帝、墨翟、卢梭和华盛顿的历史地位 C.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 D.立足三民主义理论评价中西历史人物 点拨 “根本目的”多从阶级属性及其核心追求方面去解读,1905年《民报》创立,其是宣传民主革命思潮的主阵地,从这一角度分析备选项,可知C项最佳。 答案 C 3.(考向:时空意识·新三民主义) (2015·1月浙江学考)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 A.马克思主义 B.社会主义 C.新三民主义 D.毛泽东思想 点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答案 C 4.(考向:史证意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015·7月浙江学考)“他的民权思想,能与黄宗羲等人的反思相应,民生的主张也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平均主义相应。民族主义的诉求,则触动当时全民悲愤的心弦。”这里的“他”是指( ) A.魏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点拨 分析材料可知,主要强调了“民族”“民权”和“民生”的主张,符合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张,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备考感悟] 西学东渐过程中各种思潮的主体主张、思想特点及探索富强之路过程中贯穿的家国情怀,是命题关注的热点。 1.(2017·9月台州市选考质量评估)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材料体现了三民主义( ) A.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D.学习西方,托古改制 答案 A 解析 材料说明三民主义吸收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成果,又汲取了西方近代学说,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故A项正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属于洋务派思想,故B项错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故C项错误;“学习西方,托古改制”属于维新派康有为的思想特点,故D项错误。 2.(2017·浙江名校协作体学考命题交流)在某校开展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一位同学针对孙中山与三民主义这一内容自制了如下一张卡片。其中的错误有( ) A.0处 B.1处 C.2处 D.3处 答案 B 解析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社会革命”,故第二条错误,其他正确。故选择B项。 3.(2017·浙江绿色教育学考评估)有学者认为:“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已超越了满汉他我之辩,而将重心放在抵抗帝国主义的诉求上。”下列最能反映该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 A.同盟会的成立 B.武昌起义 C.颁布《临时约法》 D.国民革命 答案 D 解析 材料内容与三民主义有关。1924年国民党一大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中增加了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和对内实现各民族平等内容,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故选D项。 三、近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1.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主要原因 阶层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派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维新派 借用儒家思想,为我所用 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弱小,借孔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 革命派 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建设新文化 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亡图存 激进派 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人们思想,应该革新 袁世凯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辟的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 2.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和文学两条战线,其目的是通过营造新文化氛围来实现民主政治。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1.(考向:论从史出——新文化运动与民主科学的辩证关系) (2017·11月浙江选考)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在民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印行,而全国的风气,为之幡然一变。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技术,不足以语于学术,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这反映了( ) A.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的中心 B.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 C.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蘖的母体 D.技术进步催生文化新模式的出现 点拨 从材料中,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什么说得上研究”到“北京大学杂志一出,研究学术的人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有志于上进”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改变了学术研究风气,注重科学研究,D项与题意无关;而题目中并未提到文学革命及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排除A、C。故答案为B。 答案 B 2.(考向:历史理解·新文化运动的目的) (2017·4月浙江选考·10)《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他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 A.倡导民主科学 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C.反对愚昧迷信 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点拨 从材料信息看,《新青年》认为自己成器,才能有利于社会,要充分发展自己,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故选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答案 B 3.(考向:史料理解·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2016·4月浙江选考)近代有学者认为,“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这一言论意在( ) A.推广民间俚语 B.提倡文言文复兴 C.否定外来文化 D.抵制白话文运动 点拨 “若尽废古书……则……凡京津之稗贩,均可以用为教授矣”意为:假如完全废除文言文,那么京津之稗贩都可以当教授了。可见该学者对这种事持否定态度,抵制白话文运动。故选D项。 答案 D 4.(考向:史料理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2016·浙江文综)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点拨 本题的题眼在于“老实说出,一目了然”。材料所述的中心意思,正是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内容,即提倡浅显易懂的白话文,故选B项,排除D项。A、C两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均排除。 答案 B [命题感悟] 立足史料信息,一份史料得一分相应史论,针对不同的史料,增强历史洞察力是命题的能力要求。 1.(2017·浙江课改联盟学考押题)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些人的代表是( ) A.魏源、林则徐 B.康有为、孙中山 C.陈独秀、胡适 D.毛泽东、邓小平 答案 C 解析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符合题干意思,故C项正确。 2.(2017·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命题交流)20世纪20年代有历史教科书在介绍儒家思想时写道:“其宗主为孔丘”,不仅直呼孔子为孔丘,而且对孔子整理典籍的说法也表示了很大怀疑。这种暗含批评孔子之意的做法受到了( ) A.洋务运动的影响 B.维新运动的影响 C.抗日战争的影响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由时间“20世纪20年代”和孔子地位下降可知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新文化运动严重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故选D。 3.(2017·台州学考检测)甲午成为了中国民主观念演进的分水岭,人们对儒学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更加严重的动摇,进化论在中国知识界备受推崇并逐渐成为晚清思想界的主流观念,时人称之为“天演公理”。主要是因为当时( ) A.儒学不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B.广大知识分子在变法中的偏激倾向 C.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主题 D.进化论思想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始于甲午之战,主要是因为民族危机下中国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并从思想上发生重大变化,故A、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中体西用思想,故D项错误。 押题1 (立意:家国情怀·爱国主义主旋律) (2017·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学考押题)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贯穿其中的一个共同主题是( ) A.发展资本主义 B.反对专制统治 C.救亡图存 D.实现社会主义 答案 C 解析 发展资本主义不符合“师夷长技以制夷”“马克思主义”,故A项错误;反对专制统治,不符合“师夷长技以制夷”,故B项错误;“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体现了近代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寻求救国的道路,故C项正确;实现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故D项错误。 押题2 (立意:文化自信·中学VS西学) (2017·衢州学考命题交流)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这一变化说明( ) A.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 B.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 C.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难以应对 D.中西文明从冲突对立转向平等对话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涉及的是“出洋游学”不是全盘西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主要表述的是中国向西方学习成为潮流,并不是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中中国士人积极学习西方,不是难以应付,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了中国士人对中西文化的态度的转变,故D项正确。 押题3 (立意:史学素养·史料的分类及认识) (加试题)(2017·浙江名校联合体学考押题)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历史档案中未发现上书的文件,由此认为上书的行动可能不存在。这说明( ) A.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没有历史价值 B.历史档案完全反映了历史的真相 C.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 D.回忆录的史料价值高于历史档案 答案 C 解析 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是一手史料,是有历史价值的,故A项错误;“完全”属于绝对化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了“历史人物的回忆录”与清朝历史档案的不同,史料应相互印证,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故C项正确;历史档案的价值高于回忆录,因为回忆录可能受到遗忘与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故D项错误。 押题4 (立意:史观引领·多元史观认识洋务运动) (2017·浙江名校协作体学考检测)下表是一位同学运用多元史观对近代某一思想的评价。 史观 评价内容 全球史观 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体现了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近代化史观 冲击了传统“重农抑商”观念,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文明史观 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承认了中学不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客观上使中国人由传统文明开始走向现代文明 据此判断,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兴起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 B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与工业文明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关键词“承认了中学不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可以推断为洋务运动,故B项正确;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制度,故C、D项错误。 押题5 (立意:历史阐释·西学东渐历程) (2017·浙江绍兴学考选考适应性检测)国学大师王国维:“我朝三百年间,学术三变:国初一变也,乾嘉一变也,道咸以降一变也。”材料中“道咸以降一变”,主要“变”在( ) A.对理学旧说的批判和反思 B.沉潜于诸经义理的考据上 C.介绍传播并研究西方文化 D.针砭社会时弊,注重实学 答案 C 解析 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对理学旧说的批判和反思,故A项错误;沉潜于诸经义理的考据上是“乾嘉”时期学术变化的特点,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掀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有利于介绍传播并研究西方文化,故C项正确;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在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针砭社会时弊,注重实学,故D项错误。 押题6 (立意:文化认同·文化自信) (2017·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学考押题)近代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旧自居“天朝”,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内义正辞严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旧声明“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 ——曹南屏《“夷”与“洋”:偏远的“他者”——近代中国观念与物质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王朝的“夷狄”观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认识,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 (1)变化:从称洋人为“夷狄”,蔑视洋人到不再使用“夷”,认同英国的平等地位。 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和英国的据理力争。 (2)认识:“保存国粹”,固守中国传统文化;“醉心欧化”,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说明:封建顽固派因循守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