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唐山一中 2019- -2020 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说明∶ 1. 考试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 分。 2.卷|答案点击智学网上对应选项,卷|1 将写在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拍照上传至智 学网,一题一张。 卷 I (选择题共 66 分) 一、选择题(共 44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计 66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选项中, 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北朝时均田法令规定奴婢和耕牛均可授田。到了隋代奴婢授田受到限制,耕牛授田逐步取消, 唐代则奴婢及耕牛均不得授田,妇女也不得授田。这从侧面反映了隋唐时期 A. 人口增加使田亩不足分配 B. 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初步形成 C. 儒学复兴影响均田法令 D. 奴婢现象已经不复存在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战乱,有些无主荒地无人耕种,所以女婢和耕牛均可授 田,而到了隋唐,国家统一,人口增长迅速,人地矛盾严重,故 A 项正确。男耕女织的生产 模式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故 B 项错误。儒学复兴是宋代,故 C 项错误。材料“隋代奴婢授 田受到限制”表明女婢现象依然存在,故 D 项错误。 2.下面是某学者对古代中国主要朝代耕地、粮食及人口的信息统计表。对表中信息合理的解释 是 A. 抑商政策阻碍了农业商品化发展 B. 耕地增多推动人口增长 C. 明清时南北方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D. 人地矛盾逐渐得以缓解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的表格是关于“古代中国主要朝代耕地、粮食及人口的信息统计表”的内容,与农业 商品化无关,故 A 项排除;结合表格中全国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以及全国总人口的数据变 化可以看出,随着全国土地面积的不断增多,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人口也在不断增多,据此 可以得出耕地增多推动了人口的不断增长,故 B 项正确;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北 方与南方耕地面积有差距,但也不至于严重失衡,故 C 项排除;材料中数据无法得出人地矛 盾的缓解,故 D 项排除。 3.有学者著文指出,16 世纪前后的中国,虽然有相对自由和富有弹性的土地和劳动力制度, 但商人阶层受到权力的压制、剥夺,纷纷“托庇于官僚政治之下”,财产权、经营权难以得到 有效的保障,没有成为一种反抗的力量,异化的力量。这主要说明 16 世纪前后的中国 A. 土地和劳动力制度比较灵活 B. 经济政策失调抑制社会发展 C. 商人阶层深受权力阶层制约 D.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答案】B 【解析】 材料表明,16 世纪前后的中国有相对自由和富有弹性的土地和劳动力制度,例如土地买卖的 自由、租佃关系的灵活等,但政府却一直压制商业的发展而没有形成健康的市场经济秩序, 说明经济政策失调抑制了社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材料能够说明土地和劳动力制度比较灵 活、商人阶层深受权力阶层的制约、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但均不能全面涵盖材料含 义,A、C、D 三项错误。 4.有研究表明,在 l842 年前,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农村领 导城市。1842 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 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1842 年前后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化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 城市化水平提高 B. 经济结构的变动 C. 农村经济的凋敝 D. 城乡差距的扩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1842 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表明中国社会的 经济机构开始发生变化,由材料“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局面” 可以知道变化的推动力是经济因素,步入近代以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然经济逐 步解体,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B 正确; 城市化水平高是当时的经济现象,不是实质性 问题,排除 A;农村经济的凋敝在材料中看不出来,只能看出城市经济引领和超越农村经济, 排除 C;城乡差距的扩大只是当时的表面现象,不是实质问题,排除 D。 5.下列资料直接反映出的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特征是 A.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国人消费国外产品势头强劲 C. 民族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 D. 农业落后制约国家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根据表格信息,中国进口由 1895 年到 1913 年增长了 3.3 倍,出口的货物性质中生活消费品占比最大;但中国出口由 1895 年到 1913 年增长了 8 倍, 且以农产品为主,这说明中国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故 A 项正确;在中国进口货物中,生活 消费品的份额较大,受制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的影响,故 B 错误; 1913 年相对于 1895 中国进、出口均有大幅度地增长,其中进 口货物类型中生产资料占 15%,出口货物中工业品占 4%,可见中国近代工业经济水平不高但 发展较快,故 C 项错误;D 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因此选 A。 6.1934 年,国民政府在广西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22 县 48 村 2707 个农户中使用耕地 3.3 公顷以上的只有 24 户,占总数的 0. 9%。这一社会现象反映出当时广西地区 A. 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 B. 个体经济形式受到压制 C.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 传统耕作方式较为普遍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 1934 年国民政府在广西的调查报告显示的县、村农户中使用耕地 3.3 公顷以 上的农户仅占总数的 0.9%,可见拥有面积较小耕地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占绝大多数的比 例,即传统耕作方式较为普遍,故选 D;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广西不是农村革命根据地集中的 地区,故 A 错误;BC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7.16 世纪到 18 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形成一种现象,工人工资水平高得惊人,而煤炭的价格却 极为便宜。于是,各行各业都绞尽脑汁来开发多消耗煤炭、少雇用工人的新技术。这一现象 反映了英国 A. 行业垄断的初始形成 B. 动力革命启动的独特条件 C. 劳资矛盾的日渐尖锐 D. 近代化启动对煤炭的依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读材料和解答具体问 题的能力。A 项错误,“垄断”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从材料“16 世纪到 18 世纪中 期”、“绞尽脑汁来开发多消耗煤炭、少雇用工人的新技术”中可以看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 蒸汽机的使用导致煤炭消耗增多,使用工人的数量减少,反映了动力革命启动的独特条件, 故 B 项正确;C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中只是说明了“多消耗煤炭”,没有说明对煤 炭的依赖,故 D 项错误。故选 B。 8.下表反映了英国不同时期工业制成品出口 地域分布情况(单位∶%)。表中信息表明 A. 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B. 亚非拉地区经济水平大大提高 的 C. 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程度逐渐加深 D. 英国在欧洲的产品销售额下降 【答案】C 【解析】 【详解】表格中亚非拉地区的进口英国制成品呈不断增长趋势,说明该地区经济水平不高, 且说明了英国殖民地化程度在逐渐加深,故 B 错误,C 项正确;依据表格中数据变化可以看 出英国出口欧洲、美国、加拿大、西印度的制成品百分比在 1804 年之后不断降低,说明英国 产品的竞争力在降低,故 A 项错误;表格中数据仅是制成品的出口情况,不能说明“在欧洲 产品销售额下降”,D 项错误。 9.新航路开辟后,纷纷出现可以转让股权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其中最有名的是英国东印 度公司和 1602 年建立的荷东印度公司。这类股份公司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B. 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 区域贸易中心的转移 D. 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答案】A 【解析】 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各自国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这类股份公 司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使得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故 A 最符合题意;BCD 三项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但不符合题意。 10.下表是欧美 18—19 世纪大事年表(部分)。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和说明,最符合历 史史实的是 时间 重大历史事件 1765 年 工业革命开始 1785 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848 年 马克思主义诞生 1848 年前后 欧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1870 年前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871 年 巴黎公社革命 A. 资本主义仍旧处于不断上升和发展的时期 B. 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不完全具备 C. 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运动 D. 社会主义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两次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 时的资本主义正处于发展上升期,资本主义仍是发展的主流,A 项正确;B 项说法正确,工人 阶级力量尚未壮大成熟,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不完全具备,客观上说明资本主义正 处于发展上升期,B 项属于 A 项的表现,排除;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仍然是以资本主义 发展为主流,排除 C;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揭露了资本主义的不足,这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不 断完善提供了借鉴,故 D 项为 A 项服务,排除。 11.1904 年,美国的 381 个托拉斯兼并五千多家企业,掌握着七十多亿美元的资金。德国的电 业总公司和西门子公司基本上垄断了德国的电气工业。下列哪项不是垄断组织建立的原因 A.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结果 B. 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打击 C. 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 D. 托拉斯等垄断组织的建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美国的 381 个托拉斯兼并五干多家企业,掌握着七十多亿美元的资金。 德国的电业总公司和西门子公司基本上垄断了德国的电气工业”表明垄断组织建立,但是托 拉斯是垄断组织的一种,不是建立的原因,D 符合题意,故选 D;ABC 均是垄断组织建立的 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 12.苏联某个时期中央撤销 200 个管理总局和处,地方撤销 93 个管理局。把一部分设立在各共 和国境内的中央企业移交各共和国管理。这有可能是苏联哪个时期的工业改革措施 A. 斯大林历史时期 B. 赫鲁晓夫时期 C. 勃列日涅夫时期 D. 戈尔巴乔夫时期 【答案】B 【解析】 赫鲁晓夫在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是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 共和国。因此材料中的改革措施最有可能是赫鲁晓夫时期,故选 B。A 形成高度集中的管理体 制,排除;C 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但没有材料中的现象,排除; D 推行“加速发展战略”,对经济体制进行重大改革,但没有材料中的现象,排除。 13.如表是历史上的部分经济要素变动表。这说明 时间 工具 经济要素的变动 公元前 4 世纪 铁器的使用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18 世纪末 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厂的普遍出现 19 世纪末 第二次工业革命 集团公司日益增多 20 世纪中叶 第三次科技革命 自动控制系统问世 A. 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 B. 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 C. 工具革新改变经济调控机制 D. 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创新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信息可见,公元前 4 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显 著标志,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当时的生产形式;18 世纪末科技的发展推动,人类进入“蒸 汽时代”,工厂制度产生和普及;19 世纪末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电气时代”到来,垄断 组织出现,集团公司得以大增;20 世纪中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人类开始了“信息时 代”,自动控制系统问世。上述现象反映了科学进步推动生产组织的创新,故选D。A、B、C 所述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详解】 14.经济学家佛利民认为,胡佛所实行的联邦储备政策窒息货币供应,以及其他政府干涉的政 策,造成一种市场依赖着政府行动的环境,使得原本只是一次过眼云烟的衰退,演变成一场 世界性的重大灾难。这一观点: A. 认为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危机 B. 强调胡佛的经济干预程度有待深化 C. 主张胡佛政府应该承担起经济干预的责任 D. 认为胡佛政府的经济干预使危机进一步深化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的“胡佛所实行的联邦储备政策窒息货币供应,以及其他政府干涉的政策”,可知胡佛政 府针对经济危机实行了政府干预的政策;从“使得原本只是一次过眼云烟的衰退,演变成一场 世界性的重大灾难”,说明作者认为胡佛政府的经济干预使危机进一步深化,D 正确。A 项中的 “自由放任”不符合题意,错误。题干意在批评胡佛的干预政策,B 错误。材料本身就是政府 干预经济,C 错误。 15.阅读下列比例图,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可以说明 A. 资本主义发展呈现不平衡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 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 D. 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 【答案】A 【解析】 从示意图反映的从 1950 年到 1980 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例发生的变化和排名位次上的 变化,说明资本主义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特征。故答案为 A 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从时间上可以排除 B 项;示意图反映的是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变 化,不能说明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排除 C 项;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材料也不能反 映,排除 D 项。 点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工农业发展速度和水平不一样, 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经济发展的 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必然造成它们之间的新矛盾,而矛盾的激化 往往带来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其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16.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战时经济体制一一经济统制政策,主要内容有:垄断金融,扩 增税收,实行专卖制度,实行统购统销,涨发纸币,田赋征实、征购、征借的“三征”政策。 其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 使官僚资本主义迅速膨胀 B. 保证了战争的物资需求 C. 大大加强了对人民的剥削 D.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答案】B 【解析】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战时经济体制““三征”保证了战争的物资需求,故选 B;AC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7.1932 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 6800 人,其中约有 1700 名是美国工 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 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 口总量的 90%。这说明 A. 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B. 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 才 C.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D. 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 【答案】C 【解析】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材料中“1932 年”,即处于 1929 年至 1933 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有大量的外国专家,其中美国工程师 就有 1700 人,同时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分别占两国机器出口量的 50%和 90%。可见 西方各国受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故答案选 C。A 所述过于绝对化,B 在材料中无体现,D 与材料的角度不符,故排除此三项。 18.1979 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一改早前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态度,在后来欧共体都柏林峰 会上豪言:“把我的钱还给我!”2016 年 6 月,英国公投 382 个投票区计票最终结果显示, 51.9%的民众选择支持脱离欧盟;48.1%的民众投票反对英国脱离欧盟。这说明 A.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B. 欧洲一体化损害了英国的国家利益 C. 一体化深化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 D. 英国民众希望控制英国外交事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撒切尔夫人对欧共体的态度从支持到反对,这表明英国加入欧共体 和欧盟既有利又有弊,这表明伴随欧洲一体化的加深,与国家利益间产生矛盾,因此 C 选项 正确。A 选项错误,英国退出欧盟使欧盟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受到影响,不利 于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B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撒切尔夫人在上台前支持英国加入欧 共体,说明欧洲一体化对国家利益并非只有损害;D 选项错误,英国民众经过公投脱离欧洲, 并不能体现出英国民众希望控制英国的外交事务,脱欧公投实际上是政府主导的一种民主决 策行为。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19.下图是 20 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图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 趋势。下列对造成这种现象原因的解读中,比较合理的是 A. 世界经济多极化冲击了发达国家工业 B. 低收人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 家 C. 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D. 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相继取得民族独 立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世界经济多极化指的是世界出现了多个经济中 心,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题干信息只能得出低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上升,但不 能得出其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故B项错误;发达国家在 20 世纪后半期,在国民经济中, 工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是在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并在国民经 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解读合理;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所以答案选 C。 20.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是地丁、钱漕、盐课等,其中地丁几占全部岁收的三分 之二;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关税、厘金和官业收入几占岁入的一半。从鸦片战争前 后财政收入的变化可以看出 A. 西方列强的掠夺 B. 财政收入的减少 C. 自然经济的解体 D. 中外贸易的扩大 【答案】D 【解析】 材料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前后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变化,无法看出西方列强掠夺的因素, 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是探讨了财政收入的构成,没有具体说明财政收入的大小,故 B 项错误; 材料谈到鸦片战争后,其它收入所占比重增加,但没有具体数据说明原来农业收入的减少, 无法判断农业的发展状况,故 C 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关税、厘金收入的增长与对外贸易的 增长紧密相联,故 D 项正确。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财政收入来源变化的比较,特别注 意鸦片战争后“关税,厘金和官业收人几占岁入的一半”,这些都与中外贸易有关,进而做出 选择。 21.下面分别是 1867~1869 年和 1894~1915 年我国进口商品结构比例变化图。这种变化反映 了 A. 中国进口商品结构趋于合理 B.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C. 中国市场的国际化趋势增强 D. 鸦片贸易利润逐年降低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进口的鸦片不断增多,与结构趋于合理不合,故 A 项排除;题干中的示意图反映的是 进口商品结构示意图,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是否迅速无关,故 B 项排除;题干中两个时期 进口商品中,鸦片与棉织品的比例都在不断增多,其他商品的比例在不断的减少,再结合时 间信息可得出中国市场不断地融入世界市场,国际化趋势增强,故 C 项正确;题干中图示反 映的是我国进口商品结构,无法获知鸦片贸易利润的升级,故 D 项排除。 点晴:解题时一方面需要紧扣图示时间信息,另一方面还需要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归纳。 22.“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 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这一认识客观上 A. 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B. 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C. 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 D. 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 【答案】C 【解析】 【详解】早期殖民帝国疏于生产,引起“价格革命”,导致其衰落,英国要避免衰落就不得不 从事生产,故 C 项说法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对新航路开辟后在欧洲引发“价格革命”的辩 证认识,故 A 项说法不符合题意;自由主义思潮产生于工业革命时期,与新航路开辟时期不 符,故 B 项说法不符合题意;“价格革命”是西欧殖民扩张的结果,而非原因,故 D 项说法 不符合题意。 23.有学者认为,儒家对现实经验层面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理所当然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适 应社会需要的,有不可变易的价值。这说明,儒学长盛不衰是由于 A. 以血缘关系规范君臣关系 B. 以血缘关系规范社会秩序 C. 其观念植根于社会生活中 D. 宣扬要绝对服从君主要求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伦理道德规范”并非都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君臣”“社会”关系也并一定是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故 AB 项排除;由材料中“伦理道德规范”“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不 可变易的价值”等信息可得出儒家思想是以血缘关系而根植于民众的生活之中,从而是儒学 长盛不衰,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强调了伦理关系规范君臣关系,但无法说明要绝对服从君主 的要求,故 D 项排除。 24. 先秦政论文《五蠹》将当时社会上儒家、纵横家、游侠、贵族门人和工商之民称之为“五 蠹”。据此推理该书作者最可能是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题干中的说法,儒家和纵横家那个被 列为了“五蠢”之中,所以排除了 A 选项。再根据题干中的国家来判断,先秦最崇尚的是法家, 而材料中的主张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符合法家思想,因此排除 B、D 选项,选择 C 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法家的思想 【详解】 25.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出自春 秋战国时期的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兵家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以看出,材料强调 是道德教化的作用;根据 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种思想是儒家思想,故 A 项正确;B 项强调无为而治,排除;C 项强 调严刑峻法,排除;D 项与战争有关,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26.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 的 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重建儒学信仰目标初步实现 B. 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C. 战乱与动荡社会环境的需求 D. 佛道二教自我改造 【答案】A 【解析】 北宋时期对佛道二教的批判比南宋时期要激烈得多,这说明北宋时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削 弱,而南宋时期儒学信仰的重建已经基本实现,所以本题选择 A 选项。B 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 C、D 选项不是主要原因。 27.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是“承古萌新”,下列哪项不能说是其“新”的本质 A. 科学技术,集大成,总结性 B. 文学艺术,戏剧小说成主流,平民性 C. 思想哲学,反封建启蒙,民主性 D. 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传入,新颖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中的“新”应理解为与封建对立的因素的出现,科技进入集大成、总结阶段,反 映的是科技的发展,A 不符合该题意,故答案选 A。其它三项均符合历史史实,但不符合题目 要求。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 【名师点睛】本题是一道高难度试题,从四个选项看,都是明清新出现的文化现象,都具有 新的特征,是很难分辨的。但从题干限制语看,是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就是说在四个选 项中,找出不能反映出实质性“新”的选项来。从四个选项内容看,科学技术在明清时期虽然也 显示出新的特点,可是,从我国唐宋时期科技的辉煌,到 16 世纪后期我国近代科技已开始逐 渐落后于欧洲,足以说明明清时期科学技术的新只能是现象的新,而不是实质的新。 28.“以恢宏的气势,奇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华美的词藻,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 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的文学形式是( ) A. 原始歌谣 B. 骚体 C. 汉赋 D. 唐诗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这种文学形式是汉赋,故选 C;A 是没有文字记录的原始时代出现 的,是劳动人民的劳动口号,与题意不符,排除;B 是古典文学体裁的一种,起源于战国时期 的楚国,代表是屈原的《离骚》,与恢弘的气势不符合,排除;唐诗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 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为主,与材料 内容不符,D 错误。 29.关于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欧洲有一名谚∶“中国人的头, 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的 手。”结合古代科技史,以下叙述理解错误的是( ) A. 中国人创造了领先世界的成就 B. 欧洲人使用而不创造 C. 阿拉伯人传播了中华文明 D. 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了中国科技成就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中的“法兰西的手”可知,这是指欧洲人吸收、借鉴并实践了中国的技术, “欧洲人使用而不创造”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 符合题意,故选 B;依据题干中的“中国人的 头”可知,这是指中国人用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不符合题意,排除A;依据题干 中的“阿拉伯人的口”可知,这是指阿拉伯人将中国科技文化传到西方,传播了中华文明, 不符合题意,排除 C;依据题干中的“法兰西的手”可知,这是指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了中国的 科技成就,不符合题意,排除 D。 30.秦始皇泰山封禅时留下了《泰山刻石》,相传其稿本为秦丞相李斯所书,唐人称颂其“画如 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绝妙”。据推断,该刻石使用的一定是 A. 篆书 B. 石鼓文 C. 楷书 D. 隶书 【答案】A 【解析】 【详解】秦朝统一后的字体是小篆,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故 A 正确;石鼓文是秦朝以前的 文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文字为小篆,不符合题意,B 错误;楷书是汉魏时期形成,盛行 于南北朝时期,C 错误;隶书是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D 错误。 31.(2018 年江苏赣榆高三冲刺模拟考试)清王昱《东庄论画》说“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 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 人,画亦有然。”该绘画理论 A. 深受理学观念影响 B. 表明文人画彰显人性追求 C. 说明画家品德高尚 D. 说明绘画与文学地位一致 【答案】A 【解析】 该绘画理论强调,绘画先要端庄品德,方能体现作品的正大光明,并强调“画如其人”,体现 的是理学外在行为与内在人格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故 A 项正确。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是“文人 画”,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人的品德对绘画品质的影响,不能说明绘画者都具有高尚的品 德,C 项错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强调的是文章、绘画都体现人的品德修养程度,不是 对绘画、文学地位的界定,D 项错误。 点睛:要理解绘画,就必须真正地了解其背后的绘画观念,而要了解绘画观念,就应该把它 放到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作为文化体现之一的宋代绘画,必然会受到宋代文化的影响。 宋代理学"穷理致知"和"心性为主,外物为从"的精神使宋代绘画产生了从理性到感性、从写 实性到写意性的变化。 32.20 世纪初,围绕中国实行立宪政体展开了争论。载泽在考察了西方政治之后提出以 5 年为 限改行立宪政体,而端方、戴鸿慈提出 15 至 20 年实行立宪政体;《大公报》提出 10 年立宪 论,《南方报》提出 3 年立宪论;梁启超则提出了 20 年后实现宪政的时间表。这表明 A. 清立宪政治成为时代潮流 B. 维新变法的舆论准备成熟 C. 政府以立宪之名欺骗民众 D. 清政府内部在立宪进程上产生分歧 【答案】A 【解析】 材料“20 世纪初,围绕中国实行立宪政体展开了争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初,立 宪政治成为时代潮流,故 A 项正确;B 项与材料“20 世纪初”不符;CD 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33.19 世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讲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观念提出了质疑,而对进化论赞赏有 加。如严复曾强调“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这些言行 A. 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 B. 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 C. 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D. 为托古改制作了舆论准备 【答案】C 【解析】 19 世纪末,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救亡图存成 为社会主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进化论适应了知识分子要求变革图强的思想,故 C 正确; A 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无法体现全盘西化的倾向和托古改制,排除 BD。 34.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 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B. 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 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 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文化运动是对封建思想的彻底否定,重点是批判儒家思想,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 统地位,B 正确;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也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A 错误;资产阶 级革命派也是对西方文化的一种肯定,C 错误;新文化运动后期才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与题 干的“前期”不符,D 错误。 35.汪林茂在《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 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 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体内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 车。”据此可知 A. 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B. 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C. 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D.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主要向我们说明了洋务运动是在维护封建统 治的前提下开辟中国近代化的,材料中的“自强”是洋务运动的前期的口号,故 A 项正确; 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不符合材料中“自强”口号信息,故BC 项错误;五四运动主要是反对 列强干涉中国的外交,材料也没有涉及五四运动,D 项错误。 36.钱穆指出,希腊社会上有一批所谓“哲人”,他们到处游行,教导青年,作为演讲和许多奇 怪的辩论,造成希腊很坏的风气。于是有了苏格拉底,他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拉图, 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苏格拉底、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的共同之处在于 的 A. 主张教育为国家政治服务 B. 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相结合 C. 强调培养具有独立人格之公民 D. 努力补救极端个人主义之流弊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希腊社会上有一批所谓‘哲人’,他们到处游行,教导青年,作演讲和许多 奇怪的辩论,造成希腊很坏的风气”可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针对智者学 派学说所造成的不良社会风气,提出“人生的共同真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为国家政 体服务”等主张,努力补救极端个人主义之流弊,故 D 正确;A 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不是 共同点,排除;B 是柏拉图的思想,不是共同点,排除;C 项与题意主旨不符,C 排除。 37.“‘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 可以理解为对教会某些弊病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 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A. 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运动实质 B. 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进行的 C. 宗教改革是因为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 D. 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理解为对教会某些弊病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 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结合所学可知,宗教 改革表面上是改革教会的某些弊病,实质是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起的一场反对封建 统治和教会神权的政治运动,因此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运动实质,故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宗教异端的形式”;C 选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宗教改革的本质, 并非引发改革的直接原因;D 选项不符合史实,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故 D 选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38.“在这种极端的平民政体中,各自放纵于随心所欲的生活……这种自由观是卑劣的,公民 都应该遵守一邦所定的规则,让个人的行为有所约束。”亚里士多德这段话强调的是( ) A. 法律的权威与自由的对立 B. 法律必须约束个人行为 C.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D. 城邦公民享有充分的权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公民都应该遵守一邦所定的规则,让个人的行为有所约束”所反映的本 质问题是法律的确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故选 C;A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必须 约束个人行为”具有绝对化倾向,排除B;D 与“公民都应该遵守一邦所定的规则,让个人的 行为有所约束”相矛盾,排除。 39.刘新利在《欧洲文艺复兴史》指出:“《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 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 却点燃了整片森林。”对“点燃了整片森林”的正确理解是 A. 否定了对上帝的崇拜 B. 引发了西欧社会的宗教改革 C. 推动了西欧社会 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 D. 主张建立民族教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九十五条论纲》为德意志的马丁路德发表,此事件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 序幕,B 符合题意;A 表述错误,马丁路德抨击教会的权威而非否定对上帝的信仰;C 与马丁 路德不符,其为宗教改革的倡导者;D 属于宗教改革的具体主张之一,与题意“点燃了整片森 林”不符。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40.“他们(智者学派)的一切学问,无论伦理学也好,修辞学也好,论辩术也好,都蕴藏着 一个哲学的原则,一个思想体系、意识形态的原则”。对于该“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发现“自我”,探究哲学意义上的“人” B. 倡导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原则 C. 获得人本身的解放,构建符合人性的社会 D. 个人主义,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答案】D 【解析】 根据“他们(智者学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在树立人的尊严的同时,过分强 调个人主观的感受,给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故 D 项正确;A 项是苏格拉底的思想; BC 项是启蒙运动的影响。 的 41.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 著作《爱弥尔》中表达了自然主义的教育观点,主张孩子的情感教 育先于理性教育,主张教育要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 然的发展。这表明卢梭 A. 強调思想意识对人发展的影响 B. 认为可以凭理性完整地了解世界 C. 反对理性,强调感性 D. 强调理性的同时关注感性 【答案】D 【解析】 卢梭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强调理性,题中“主张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主 张教育要顺乎天性”表明卢梭注重孩子的情感,主张顺乎天性,体现了关注感性,故 D 正确; A、B 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卢梭强调理性,C 错误。 42.伏尔泰在《风俗论》中说:“他们的孔子不创新说,不立新礼;他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 先知。……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他的宗教就是所 有皇帝和大臣的宗教,就是先贤的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不宣扬什么奥义。世 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 儒家信奉无神论 B. 伏尔泰极其推崇中国文化 C. 儒家思想富有人文精神 D. 儒家思想成为欧洲反封建利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 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儒家当然也 就不可能信奉无神论,所以,对材料主旨理解错误的只能是 A。伏尔泰极其推崇中国文化、儒 家思想富有人文精神、儒家思想成为欧洲反封建利器则是对材料主旨的正确理解。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伏尔泰和儒家思想 43.《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这反映了孔子 A. 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 B. 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 C. 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 的 D. 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孔子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为维护等级秩序作《春秋》,体现了 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孔子作《春秋》的原因和意图,不能说明 孔子秉笔直书,A 错误;孔子作《春秋》体现的是服务于现实的特征,没有涉及其历史视野, B 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孔子是否具有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D 两项错误。 44.欧洲人认为哥伦布发现美洲使美洲“走出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一些拉美国家 认为哥伦布到达美洲是“苦难的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认为是“两个大陆相遇”的说法。 据此可知,对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认识 A. 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趋于全面 B. 促进不同文明的交融成为主流 C. 受主观立场影响不够全面理性 D. 各种观点都需要新的史料佐证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是哥伦布“发现”美洲的主要受益者,而拉美国家则是其 中的受害者,双方的立场不一致,故而出现两种截然对立的看法,C 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出 现两个时间点,故无法得出人的认识是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趋于全面,排除 A;美洲文明在 美洲发现后遭遇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无从谈起,排除 B;两种观点皆有丰富 的史实支撑,看法是出于立场上的差异,无论是否会出现新的史料,这种看法不会发生变化, 排除 D。 【点睛】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看法一般受个人的认识、时代背景、研究者的立场等因素的 影响。 卷 I (非选择题共 34 分) 二、非选择题∶共 34 分,请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 19 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 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 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 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 12000 余部织机,到 1880 年织机仅有 5800 部。 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 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 上海。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 17 世纪,曼切斯特是一个小镇。18 世纪 60 年代起,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 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1760 年,开通了通向附近煤区沃斯利的英国第一条运河,1830 年又建成通向重要港口利物浦的铁路,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在此期间城市经济和人口 高速增长。18 世纪 20 年代,它的人口仅 12000,1841 年底猛增至 40 万人,跻身于全国大城 市之列。1848 年,沿曼切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奥尔德姆、海德等城镇链接起来,使 整个集合体的人口达到 106.3 万人。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 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州和曼切斯特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并简 析曼切斯特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答案】(1)变化:由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依附于上海的卫星城。 原因:传统手工业的衰落,近代工业发展的滞后,阻碍了苏州的转型;西方商 品的涌入,冲击了苏州传统的经济;传统行会制度限制了近代化的转型;上海以及其他通商 口岸的开设,使贸易中心发生转移等。 (2)差异:苏州,自然经济背景下的传统工商业经济;曼切斯特,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近代工 业经济。 作用:纺织行业的技术革命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或推动英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推动英国近 代工业化进程等。)运河与铁路的兴修,提升了曼切斯特的辐射与带动作用;(答出“提升了 曼切斯特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即可。)促进人口转移速度加快;(或促进人口流动加快亦可。) 促进周边中小工业城市的崛起。(或带动了周边中小工业城市的发展等。) 【解析】 本题考查苏州及英国曼彻斯特的兴衰变化及经济性质的不同。 (1)依据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 19 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 城市”“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概括得出苏州经济地位由全国经 济中心城市转变为依附于上海的卫星城。由材料中“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 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 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 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分析概括近代以来至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苏州经济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18 世纪 60 年代起,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 篮”,并根据材料一中苏州经济由盛到衰变化等信息的理解,比较概括出苏州和曼彻斯特在经 济性质上的差异,即苏州为自然经济背景下的传统工商业业经济,曼彻斯特为近代工业革命 背景下的工业经济。由材料二“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 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在此期间城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跻身于全国大城市之列。1848 年,沿曼切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奥尔德姆、海德等城镇链接起来,使整个集合体的 人口达到 106.3 万人”,概括总结曼彻斯特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作用。 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草纲目》所包含的科学知识极为丰富。书中所表达的初步的生物进化论思 想,是-个伟大的科学创造。李时珍在参阅 800 多种书籍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观察,建立起 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系统。他将 1892 种药物分为十六部,六十大类,以部为纲,以类为目, 依次排序。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低等动物、植物,到高级动物、植物,反映了自然进化的 规律。这些向近代科学分类法前进了一大步,对生物分类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书中还记载 了一些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注意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材料二 1859 年出版的《物种起源》是一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书中系统阐述进化论的 观点。达尔文考察和对比各地的物种性状,将同一变种或亚变种中的个体进行比较来研究变 异的原因,得到了物种渐变的结论。在长期考察和大量事实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了生物演化 发生的机制:演化是生存竞争中自由淘汰的结果,食物与空间等资源有限,只有最适应环境 的个体才能生存下来。而后又提出科学证据,证明所有生物物种是由少数共同祖先,经过长 时间的自然选择过程后演化而成的。 材料三 《本草纲目》问世后,被中国医学界奉为至宝,一定程度上被神圣化了,但它 最大的作用,只在于中医领域的治病用药,中国的中医家、读书人,没有人对它分析、验证、 质提,没有人问,为什么此草药对病人有用?原理何在?也许《本草纲目》犹如丰富的矿藏, 可挖握的太多了,为后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经验。而他初步的生物进化论思想当时没有人意 识到它有特别的意义。……《物种起源》在百余年来的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 1859 年 在英国伦敦出版以来,受到学界及市民的热捧,被争相购买。这本书的第一版印刷了 1250 册, 在出版之日就全部售罄。它发表传播后,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进化论为学术界、思想界公认为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在它的思想影响下,1865 年奥地利植物学家孟德尔从碗豆的杂交实验中得出了颗粒遗传的正确结论,20 世纪初遗传学 建立,20 世纪 40 年代“现代进化论”创立。可以说,《物种起源》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是划 时代的里程碑。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本草纲目》和《物种起源》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差异。 (2)依据材料三,分别指出当时人们对两部著作的关注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原因。 【答案】(1)《本草纲目》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是感性经验,缺乏理论探究。《物种起源》 重视证据,通过论证得出结论,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 (2)人们关注《本草纲目》重在治病用药,它的生物进化思想没有得到重视。《物种起源》 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受到广泛关注,对人类思想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原因:《本草纲目》成书时代:封建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封建统治实行思想专制;近代自 然科学没有兴起。《物种起源》成书时代:工业革命广泛开展;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发展。 【解析】 本题通过材料,来考查《本草纲目》和《物种起源》的差异,从而考查中西方科技的差异。 (1)《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的医学巨著,集我国 16 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生物进化 方面李时珍“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低等动物、植物,到高级动物、植物,反映了自然进化的 规律”,还注意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但没有总结出生物进化的理论,注重经验的总结。而 达尔文则“在长期考察和大量事实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了生物演化发生的机制”,注重理论的总 结。 (2)材料“《本草纲目》问世后,被中国医学界奉为至宝”“只在于中医领域的治病用药”“他初 步的生物进化论思想当时没有人意识到它有特别的意义”体现了人们对《本草纲目》的关注点; 材料“它发表传播后,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为学术界、思 想界公认为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体现了人们对《物种起源》的关注点。根据所学 知识从两部著作的成书时代特征来分析答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