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案

第2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古代中国科学思想重视经验总结,忽视理论概括。这一特点体现在中国传统科学如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法之学等中。‎ ‎(2)《诗经》的现实主义和楚辞的浪漫主义代表了北南两种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唐朝开放的社会和繁荣的经济,促使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明清社会的变化、市民阶层的扩大,为小说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4)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早在商朝时已形成完整的体系;魏晋时期,书法兼有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成为一门艺术。‎ ‎(5)中国绘画与文字相伴而生,注重写意传神。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知能强化课 东方文明的璀璨明珠——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 ‎[后附“高考研究课”]‎ 一、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1.纸的发明 ‎(1)概况:‎ ‎①考古文物资料表明,我国在西汉时就发明了书写用纸。‎ ‎②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的使用开始普及。‎ ‎(2)意义:‎ ‎①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②纸的应用,使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2.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概况:‎ ‎①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②北宋又发明指南针、指南鱼。‎ ‎③指南针主要用于军事和航海事业。‎ ‎(2)意义:‎ ‎①为明代郑和远航东非提供了条件。‎ ‎②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后,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技术保证。‎ ‎3.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概况:‎ ‎①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药武器是火药箭和火炮。‎ ‎③宋朝:《武经总要》一书介绍了火药武器和火药配方。‎ ‎④明代:创造了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2)意义:主要应用于军事,这些火药武器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火药后来传到欧洲,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4.印刷术的进步 ‎(1)概况:‎ ‎①早期主要是雕版印刷,《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②北宋毕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用胶泥制作的活字排印。‎ ‎③元代王祯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④明代铜活字较多应用。‎ ‎(2)意义:‎ ‎①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保存和传播,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②传入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 [史学者说]‎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 ‎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 ‎1.“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 ‎(1)书法艺术:‎ ‎①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 ‎②特点:以自由多样的线条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 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③主要字体: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主要书法家:‎ 秦代 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 东晋 王羲之备精诸体,尤擅草书、行书,代表作有《兰亭序》等,被尊为“书圣”‎ 唐代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怀素、张旭则擅长草书 北宋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元代 首推赵孟,创赵体 明代 以文征明、董其昌声誉最高 ‎[史学者说]‎ 唐代书法艺术 唐代铨选人才,有四项考察标准,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对书法的要求,必须是“楷法遒劲”。朝廷又开创性地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学,形成书学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和算学比肩并立的格局。‎ ‎——冯天瑜等著《中国文化史》‎ ‎  ‎ ‎2.画中有诗——绘画艺术 ‎(1)魏晋以前的绘画形式:彩陶画、壁画、帛画、漆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2)中国画的成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 ‎(3)分类:‎ 按题材分 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其中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主要描绘自然风景,以意境为灵魂 按技法分 工笔与写意 按写意、写实分 宫廷画、民间画注重写实;文人画注重写意,其中文人画的特点是“画中有诗”,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 ‎[史学者说]‎ 宋代绘画艺术的风格 宋代绘画风格与欧洲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的艺术相比,对我们来说完全是近代的,整个宋代对艺术的态度基本上是近代的。艺术不再是宗教的婢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3.戏曲 ‎(1)宋代:出现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 ‎(2)元杂剧、明代传奇剧。‎ ‎(3)京剧艺术:‎ 形成 清朝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徽剧风行一时。道光年间,京剧的各种唱腔板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艺术特点已经形成 艺术特点 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发展 京剧艺术不断成熟,成为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 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1.《诗经》——诗的经典 内容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反映下层劳动群众生活的《风》是其中的精粹,如《硕鼠》《关雎》等 特点 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 地位及影响 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2.楚辞——楚辞的魅力 风格 楚辞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其风格是浪漫主义 特点 句式较为灵活,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 代表 战国屈原的《离骚》‎ 影响 奠定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 ‎3.汉赋——汉赋的风采 ‎(1)风格:散文与韵文并用,气势恢弘、辞藻华美是其主要特征。‎ ‎(2)代表:西汉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时班固、张衡等。‎ ‎4.唐诗——“李杜诗篇万口传”‎ ‎(1)概况: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 ‎(2)代表:‎ ‎①李白:盛唐浪漫主义诗人,《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②杜甫:现实主义诗人,“三吏”“三别”。‎ ‎5.宋词——宋代词苑 ‎(1)代表人物:‎ ‎①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②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2)地位: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宋代文学的标志。‎ ‎6.元曲——元曲与市民社会 ‎(1)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语言幽默通俗,形式活泼,手法多样。‎ ‎(2)元杂剧:是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如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主要演出场所是“瓦肆”或“勾栏”。‎ ‎7.明清小说——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 元末明初 产生了章回形式的长篇白话小说,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等 明代 ‎①是古典小说创作的黄金时代,神魔小说如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 ‎②短篇白话小说如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等 清代 ‎①描摹人生世情方面的小说,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 ‎②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 ‎[史学者说]‎ 明清小说的特点及其反映的趋势 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致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等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冯天瑜等著《绘画中华文明史》‎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 ‎1.16~18世纪四大发明在中西方的命运不同的原因 项目 中国 西方 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加速增长 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阻碍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保障 思想文化 儒家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自然的探求未予充分重视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思想,推动科技发展 对外政策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阻碍先进科技的发展 积极进行殖民扩张掠夺,建立世界市场 ‎2.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1)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意识。‎ ‎(4)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领域。‎ 二、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社会环境对古代绘画风格的影响 魏晋时期 社会动荡,佛教、道教的传播,引发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上碰壁后形成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反映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出现 隋唐时期 政治统一和社会经济繁荣,对外开放,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同时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绘画风格多样,如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等 两宋时期 政治上“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文人山水画兴起,使山水画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反映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最大的亮点 明清时期 专制的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风格奇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突出 ‎2.时代特征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艺术风格 时代特征 先秦 兼容并包、宽容开放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 秦汉 恢弘大度 国家统一,生产发展,民族联系加强,文化迅速发展 隋唐 兼容并蓄、全面繁荣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外交流频繁 宋元 平民化、世俗化 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明清 承古萌新 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聚焦主题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 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 ‎1.文学艺术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反映。下列文学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西周时期社会环境、世态人情的是(  )‎ A.《离骚》        B.《诗经》‎ C.《庄子》 D.《周易》‎ 解析:选B 《离骚》《庄子》属于战国时期;《周易》内容不符合“世态人情”信息;《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 ‎2.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贵族)文学,庄重深沉、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由贵族文学向平民文学变化的历史原因不包括(  )‎ A.社会生活去掉了伦理纲常化带来的大众情感愉悦 B.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的壮大 C.印刷术等技术创新利于文化发展和彰显平民的审美诉求 D.古代文明发展和交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解析:选A 宋代理学兴起,更加注重伦理纲常,故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市民阶层的壮大为平民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印刷术等技术的创新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交流,为市民文学创造了文化基础,故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3.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钗而弁,文武双全。这反映出(  )‎ A.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 B.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 C.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 解析:选C 明清小说中女性压倒夫婿能挂帅出征和文武双全,都是对传统“夫为妻纲”社会秩序的反抗,故C项正确。‎ ‎[思维升华] 文学发展与时代特征的关系 ‎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 百家争鸣”的局面;诗歌方面,出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楚辞《离骚》。‎ ‎2.秦汉: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4.唐代: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5.宋元:话本、词、戏曲、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这一现象既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壮大,也反映了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6.明清: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达到顶峰,数量多、题材多样、表现手法丰富,特别是反封建小说的增多,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逐渐衰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的时代特征。‎ 二、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4.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像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禘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帝”的字意演变说明(  )‎ 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 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 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 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 解析:选B 人神共治的说法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材料提到的是“帝”字的发展演变,体现了汉字的功能,故B项正确;天人关系催生君权神授,不是君权神授催生天人关系,故C项错误;皇权不是源于宗教祭祀,故D项错误。‎ ‎5.清王昱在《东庄论画》中说:“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该绘画理论(  )‎ A.深受理学观念影响 B.表明文人画彰显人性追求 C.说明画家品德高尚 D.说明绘画与文学地位一致 解析:选A 根据材料“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可以看出该绘画理论深受理学观念的影响,注重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故A项正确。‎ ‎6.学术界公认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独特境界在宋代的山水画中体现得最为纯粹、充分,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根本所在。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意在笔先,以形写神 C.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D.真景实现,返璞归真 解析:选B 据材料“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可以得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意在笔先,以形写神”,故B项正确。‎ ‎[思维升华] ‎ 上述三题分别考查了文字的演变、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国画的特点,做题时要谨防以下几个误区:‎ ‎(1)我国最早的文字不能说是甲骨文,甲骨文只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有人认为比甲骨文更早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文字不等同于书法。汉字的发展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故其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而书法兼具审美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说,书法是汉字的艺术形式。‎ ‎(3)中国古代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书法艺术、文人画等水平高超,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4)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抒情写意。‎ 三、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7.数学史专家钱宝琮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 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探究 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 D.数学知识很难应用于生活实践 解析:选B 根据题干信息“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可知古代数学并不追求对理论的探索,更多是解答应用问题,故选B项。钱宝琮指出“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是《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A项错误;《九章算术》主要解答的是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实用性较强,C项错误;根据“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可知古代数学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D项错误。‎ ‎8.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 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了古代科技发展(  )‎ A.具有儒学化特征 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为封建统治服务 D.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解析:选A 从“以‘经’命名”以及“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来看,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儒学化特征,答案为A项。B、C两项从材料中反映不出来,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儒学推动了古代科技发展,排除D项。‎ ‎[思维升华] ‎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较多地受到儒家经学方法的影响,因此对科学家来说,不仅儒家思想是不可违背的,而且各门学科的经典也是不可违背的。这种崇尚经典的学风使得后来的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更多的是对前人著作中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的继承、沿袭或注疏、诠释,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改进。因此,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都广泛吸取前人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因而表现出明显的继承性,即使有所创新和发展,也主要是在既定的框架内做出适当的修改。‎ 四、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史料一] 李时珍的本草之学,谨言踏实,近于现代实证的方法。徐霞客的地理之学,全由亲身旅行各处,乃实际观察之后的记录。……又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茅元仪的《武备志》、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都有工艺器械的制作过程,并有实绘的图样。凡此均是从理性出发为科技的产品。‎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思考] 根据史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国科技成就的时代特色。‎ ‎[提示] 运用实证方法;注重亲身观察和详实记录;体现了科学理性的精神。‎ ‎[史料二] 下列统计数据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1975年版)‎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思考] 史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科技史中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指出16~19世纪中国科技落伍的根本原因。‎ ‎[提示] 变化:从世界领先到落后于世界(或从世界领先到逐渐衰落)。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高考研究课  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测 ‎[考过什么]‎ ‎2010~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考点 卷别 古代中国科技 古代中国艺术 古代中国文学 全国卷Ⅰ ‎2014·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 ‎2016·汉字的演变历程 全国卷Ⅱ ‎2016·古代科技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013·京剧艺术中人物脸谱 ‎2013·市民阶层扩大推动小说发展 全国卷Ⅲ ‎2017·汉字的起源演变;‎ ‎2016·王羲之的书法 全国卷 ‎2012·宋代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考情分析]‎ 从全国卷对本讲内容的考查来看,古代中国的科技侧重于以非选择题的形式综合考查,注重对中外科学家取得科技成就的社会环境及科学精神的理解运用。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则侧重于考查文学艺术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以及文学艺术成就。融会贯通知识,打通中外关联是备考的关键所在。‎ ‎[怎样考的]‎ ‎1.(2017·全国卷Ⅲ)如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解析:选A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兴起和发展,士阶层崛起,文字的使用更加频繁,由此促进汉字由繁向简转变,故A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书写材料变化不大,排除B项;各国变法与文字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C项;D项发生在秦灭六国之后。‎ ‎2.(2016·全国卷Ⅰ)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提取、解读材料信息。题干中的时间是曹魏时期,内容是《三体石经》,它由先秦古文、小篆、隶书三体书写。三体皆工整精能,丝丝入扣,书法清新挺秀,成为习作者之范本,于此亦可见汉字书法嬗递演变的痕迹,故选B项。秦始皇时统一了文字,故排除A项。小篆流行于秦朝,隶书流行于汉朝,故排除C项;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故排除D项。‎ ‎3.(2016·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皇帝好恶和朝代更替都是影响社会对艺术评判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A、D两项;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既与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和时代选择分不开,故C项符合题意。‎ ‎4.(2013·全国卷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解析:选B 本题考查京剧对人们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根据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京剧中的历史人物都有一个固定的脸谱,每种脸谱又体现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所以,京剧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B项符合题意。京剧是一种戏剧艺术,并不能真实再现客观历史,正确评判历史人物,也与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无关,故A、C、D三项错误。‎ ‎5.(2013·全国卷Ⅱ)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文学发展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准确全面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繁荣,市民阶层的队伍壮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小说创作繁荣起来。题目材料反映了小说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小说传播宗教的内容,也没有反映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A、B、D三项错误。‎ ‎6.(2012·全国卷)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解析:选D 材料以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及济公的故事切入,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发展,这些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民的心态与价值取向,故答案为D。‎ ‎[规律总结] ‎ ‎  从已考过的内容可以看出,高考注重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成就的识记、辨析及应用能力,从命题形式上看,试题常以古文、图片或者国内外学者、专家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评价等切入命题,但试题整体难度不大,试题答案基本都源于教材,体现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这一历史特点。‎ ‎[还可能怎样考]‎ 古代科技、文艺的发展离不开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影响,高考不会直接考查某项具体的科技成就或文学成就,更多的是以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文学艺术发展所反映的时代特色创设情境。备考时要把握以下几个命题角度:一是中国古代科技与当时小农经济、君主专制统治、儒家思想观念等内在的关系;二是中国古代科技与近代西方科技发展的不同特点;三是君主专制强化或主流思想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扎牢基础知识,灵活迁移应用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核心。‎ ‎[热点预测]‎ ‎1.《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材料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  )‎ A.“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辩证思想 B.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性 C.认识到中西方之间的民族差异性 D.维护国家荣誉的强烈民族自尊心 解析:选B 材料把西方学术视为“异端”而禁止,但西方学术并非糟粕,故A项错误;根据“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可知当时已经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性,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对西方科技和思想文化的认识,不能体现中西方之间的民族差异性,故C项错误;材料视西方学术为“异端”,体现了清人闭目塞听、盲目自大的天朝心态,故D项错误。‎ ‎2.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表明宋朝(  )‎ A.儒学得到了较大发展 B.技术革新推动文化发展 C.政府十分重视士大夫 D.儒者地位得以迅速提高 解析:选B 材料是关于宋代儒学传播的方式出现新变化,从中不能得出儒学本身得到较大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宋代印刷术出现革新后,推动了儒学的传播,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政府对士大夫的态度,故C项错误;材料认为印刷术革新后是儒者的一大幸事,与其地位的提高无关,故D项错误。‎ ‎3.“街市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其中有不少被称为秦楼楚馆、瓦舍勾栏的娱乐场所。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材料表明(  )‎ A.词兴起于娱乐场所 B.词的格调不高,文学走向颓废 C.词的繁荣与商业发展有关 D.词的风格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解析:选C 题干中并未提到词的兴起和文学走向颓废,故A、B两项错误;题干中“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说明词的发展与城市商业的兴起有关,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词的风格,故D项错误。‎ ‎4.有学者研究指出,宋代官僚士大夫是当时书画消费的主体,部分平民也趋之若鹜。这反映了宋代(  )‎ A.市民阶层成为城市消费的主力军 B.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刺激了文化繁荣 C.书画艺术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D.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构建的手段 解析:‎ 选D 部分平民不能代表市民阶层,市民阶层成为城市消费的主力军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会推动平民对书画消费的追求,但是与文化繁荣无关,故B项错误;在材料中无论是官僚士大夫还是平民都是追求书画,所以无法体现阶层分化,故C项错误;宋代的平民可以通过购买书画消费获得与宋代官僚士大夫处于同一文化层次的社会身份,故D项正确。‎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河南中原名校联考)下表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天文历算 气象学 物理学和力学 地理学 生物学 数学 ‎ ‎50种 ‎1种 ‎5种 ‎11种 ‎2种 ‎12种 ‎ 语言文字学 医药学 哲学和逻辑学 生理学 炮战技术 艺术 ‎5种 ‎1种 ‎6种 ‎3种 ‎2种 若干种 A.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 B.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 C.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D.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 解析:选A 材料中包括物理学和力学、生物学在内的大量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故A项正确;从数据看,材料中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自然科学为主,故B项错误;清政府坚持夷夏观念,没有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故C项错误;这一现象只出现在明末清初政权交替时期,当政权稳定后中西方文化交流会受阻,故D项错误。‎ ‎2.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刘徽在《九章算术注》提出“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贯通各公式间的关联,从而将《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成一个理论体系;南朝祖冲之推算圆周率获得巨大成功。这表明此时期(  )‎ A.科学研究注重总结    B.科学研究重心南移 C.科技指导农业生产 D.科学研究有非实用的趋向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以盈补虚”“出入相补”“几何……理论”“圆周率”等信息可知其研究都具有一定的非实用倾向,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C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3.中国古代著名农书《齐民要术》《氾胜之书》都把农业生产看成稼、天、地、人诸因素的有机结合。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  )‎ A.在理论上能不断与时俱进 B.形成精耕细作的基本特点 C.体现了普遍联系的哲学观 D.对自然环境提出较高要求 解析:选C 农业与天、地、人诸因素的有机结合反映出材料强调诸要素的相互联系,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故C项正确。‎ ‎4.(2018·安阳一模)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13世纪末制成了眼镜。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  )‎ A.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 B.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C.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 D.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传统科技仅仅局限于娱乐与读经这些最基本的层次,故C项正确;仅仅通过一个凸面镜并不能断定中国传统科技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而且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曾长期在世界范围内独领风骚,故D项错误;A、B两项材料中未涉及。‎ ‎5.有人说,我国历史上曾提倡过科学,而科学所以不为人重视者,实因中国人太重实用。为什么我国民族太重实用呢?实由地理、社会、文化环境使然。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古代只注重实用导致科技落后 B.缺乏逻辑思维导致理论迟滞 C.地大物博的环境导致人们懒惰 D.固守农耕文明不利于科技发展 解析:选D 据材料“实由地理、社会、文化环境使然”得出固守农耕文明不利于科技发展,故D项正确。‎ ‎6.周代的采诗官定期到民间收集歌谣。《诗经》是周王朝约五百年间社会面貌的形象反映,被称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其中《雅》和《风》中有不少篇章是贵族和平民的讽刺诗。这表明(  )‎ A.周朝统治者非常顺应民情 B.诗歌能够真实地再现社会面貌 C.平民对政治有一定发言权 D.《诗经》是周朝制定政策的依据 解析:选C 根据材料“《雅》和《风》中有不少篇章是贵族和平民的讽刺诗”,可以看出当时平民对政治有一定的发言权,故C项正确。‎ ‎7.(2018·衡水金卷)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 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描述的“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都属于世俗文学,这主要是因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故A项正确。‎ ‎8.“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湖北公安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 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这反映了明代文学(   )‎ A.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B.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C.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 解析:选A 据材料中湖北公安散文家袁氏三兄弟的作诗原则以及汤显祖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可以得出明代文学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故A项正确。‎ ‎9.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 A.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解析:选C “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要求冲破封建束缚,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的反映,故C项正确。‎ ‎10.(2018·安徽名校联考)在中国古代,一代一代的诗人们用磅礴的气势,有力的语言,唱出了无数振奋人心的黄钟大吕之声。“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这是鲍照的决心和誓言。“大鹏一日从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李白的宏伟之志。对于这类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唐代诗僧皎然用“忠”、“志”、“力”去标举它。这反映了(  )‎ A.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B.儒学精神融入社会生活 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D.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 解析:选B 道德观念依附于政治早于诗词出现,故A项错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扶摇直上九万里”等诗句体现了儒家的历史担当和进取精神,说明儒家思想已经融入诗词,融入社会生活,故B项正确;这些诗词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不能体现经世致用,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故D项错误。‎ ‎11.下图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站着的老妇双手忙着引线团,疲惫而沧桑的脸上体现出体谅和爱抚,身上穿着补丁的破烂衣服,坐着的村妇一边怀抱婴儿哺乳一边摇轮。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民众生活安宁富足 B.作者富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C.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D.手工业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解析:选B 《纺车图》中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的一幕,具有写实风格,所以富有现实主义精神,故B项正确。‎ ‎12.以下是清代的观台楹联:“乐备礼明真富贵,臣忠子孝大文章”、“奸雄百计得便宜难免当场唾骂,忠贞一时受困苦须知后世称扬”等。这主要体现出古代戏曲的(  )‎ A.教化功能 B.娱乐功能 ‎ C.程式化特点 D.虚拟性特征 解析:选A 据材料“乐备礼明真富贵,臣忠子孝大文章”“奸雄百计得便宜难免当场唾骂,忠贞一时受困苦须知后世称扬”可以得出古代戏曲的教化功能,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文主义的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英国人文主义文学创作成为欧洲的巅峰。莎士比亚创作的初期,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经济的繁荣昌盛,文学璀璨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为莎士比亚安心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同时,伊丽莎白女王还是一位十分宽容的女王,对莎士比亚当时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为主题的创作并不加以阻挠,反而不顾伦敦地方当局的反对,支持莎士比亚剧院。‎ 材料二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中西戏剧史上的并峙双峰。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堪称世界文学艺术的瑰宝。‎ 受到当时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汤显祖的《牡丹亭》“以情反理”,抒发了杜丽娘出自本性的热爱自然与青春,追求幸福和美好的纯真情感,憧憬了人的生命的完美实现。莎士比亚的作品则反对神,关注普通人的社会生活,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及其故事搬上舞台,热情讴歌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汤显祖的戏剧题材范围比较狭窄,以其熟悉的科举官宦生活为主,表达的是传统儒人的思想感情和时代脉动,是士大夫文化的深入拓展,影响力因而也局限于文人圈。莎士比亚的作品则代表了市民文化,题材包罗万象,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完整性,堪称当时英国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注目与喜爱。‎ 汤显祖运用雅化的文言曲词工具,按照严格的曲律规范进行曲牌填词,受到同时代和后世文人的极高赞誉,广大普通民众却难以产生共鸣。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采用当时蓬勃兴起的市井民间语言:民谣、俗语、俚语、古谚语、滑稽隐语等,通俗易懂。‎ 材料三 莎士比亚戏剧应和着文艺复兴的声势,在17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对欧洲各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不可忽视的是,莎士比亚戏剧还卷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际遇:随英语世界扩张和世界文化的西潮东渐之风浸润到各大洲,最终传遍了全球。‎ ‎——摘编自《汤显祖和莎士比亚:16世纪 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莎士比亚进行戏剧创作的有利社会条件。根据材料二,指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异同之处。(1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后莎士比亚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原因。(9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相同方面,根据材料二信息从注重对人和人性的表达及影响等方面回答;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二的信息从内容与主题、题材范围、创作语言不同等方面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三的信息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回答即可。‎ 答案:(1)条件: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国家富强、稳定,有利于戏剧创作;伊丽莎白女王的宽容和支持。‎ 相同:都注重对人和人性的表达;都是世界文学艺术的瑰宝。‎ 不同:内容与主题不同,汤显祖的作品主要受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受到人文精神的影响;题材范围不同,汤显祖的作品题材范围狭窄,代表士大夫文化,影响有限,莎士比亚的作品则包罗万象,代表市民文化,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创作语言不同,汤显祖的作品遵循戏曲规范进行创作,属于雅文化,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采用市井俚语,通俗易懂。‎ ‎(2)原因:莎士比亚作品具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用语通俗等特点,便于传播;作品充满人文主义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和永恒价值;17世纪以后的殖民扩张,使英语覆盖的地域剧增,莎士比亚的作品随之扩大了影响力,迅速膨胀为世界性的戏剧遗产;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逐渐增多。‎ ‎14.阅读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 下表内容反映了关羽形象的变化。‎ 时期 关羽形象 三国到 隋唐 ‎《三国志》中的关羽:东汉末年名将,勇武、重义,傲慢自大、刚愎自用。隋唐时期,并未得到统治者及文人士大夫的重视和颂扬,名气也不大 宋元 统治者对关羽赐庙额、封王;关羽的祠庙在全国各地兴起;南宋文人对关羽忠义、英勇的形象特质进行了多方渲染,关羽故事在话本、戏曲杂剧中大量出现,刚勇、忠义、儒雅是关羽形象的主要特征;元明之际,罗贯中将关羽形象定格在《三国演义》小说中 明清 统治者先后加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在民间逐渐成为一个禳灾祈福之神,受到百姓的顶礼膜拜 ‎20世 纪初 ‎1917年钱玄同在写给胡适的信中说道:“明清两代,社会上所景仰之古人,就是孔丘、关羽二位……不但愚夫愚妇信仰‘关老爷’,即文人学士亦崇拜‘关夫子’。此等谬见,今后亟应扫荡无疑”‎ ‎——摘编自郭素媛《〈三国演义〉诠释史论》、‎ 刘海燕《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史论》‎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关羽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 解析:材料列举了从三国到20世纪初关羽形象的变化。答题时,首先任意选择两个相邻时段,分析关羽形象的变化,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出现变化的原因。例如分析从宋元到明清关羽形象的变化,可知关羽从文学形象变为宗教神灵。在此基础上,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关羽形象变化的原因。‎ 答案示例:变化:从宋元到明清,关羽从文学形象变为宗教神灵。‎ 论述:两宋民族矛盾突出,关羽身上勇武、忠义的特质契合统治者的需要和当时反抗异族压迫的社会心理需求;儒学复兴,理学兴起,关羽身上的忠、义契合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受到极力推崇;市民文学的兴盛,完成了对关羽形象的重塑。‎ 明清统治者对关羽大加封谥,渲染其“忠义”,以此训导民众,维护封建统治的秩序;关羽形象中的“义”契合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中凝聚众商、以诚取信的社会需求;下层百姓基于自身的某种现实需要和避祸得福的生活理想推动了对关羽的信仰和崇拜。‎ 综上,关羽崇拜及关羽形象的变化,是受时代特征影响的结果;寄寓了社会不同阶层的种种观念、向往和祈愿,承载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