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4)
【时空坐标】 【线索引领】 线索1: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具体历程是: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线索2:古代中国科技:古代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线索3:古代中国文学: 从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线索4:古代中国书画戏曲艺术: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是戏曲艺术的瑰宝,成为中国的国粹。 第25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纲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早期儒学的形成 时期 代表 主张 地位和影响 春秋 孔子 (1)政治:①思想核心是“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③主张“克己复礼” (2)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战国 孟子 (1)政治:①发展了孔子的“仁”思想为“仁政”;②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了民贵君轻 (2)伦理:主张“性本善” 儒家学派两位重要代表,对儒学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时期成为诸子百家中蔚然大宗 荀子 (1)政治:①施政主张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 (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 3.其他思想流派 (1)道家 ①春秋时期老子:哲学思想: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间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 ②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 ①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②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 ,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墨子 ①主张“兼爱”、“非攻”。 ②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③主张“尚贤”的治国主张,反对任人唯亲。 [误区警示]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误区提醒]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谱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仍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农工肆之人的利益。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两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三个阶级:新兴地主阶级;没落奴隶主贵族、小生产者。 四大派别:儒、墨、道、法。 [答题术语必备] 1.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主统治为前提的;现代民主思想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是在民主制度保障下的民本思想,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2.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考向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特点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 史料二 “时移世易,变法宜矣”;“废先王之教”,而实行变革,“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史料三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史料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轲《孟子·尽心下》 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从分号看分为四层,紧扣“无为”“静”“无事”“无欲”等关键词,表明了道家强调清静无为,不扰民,核心是“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 2.史料二为原始文献史料,紧扣“时移世易,变法宜矣”,“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信息,突出反映了韩非子主张历史向前发展和主张社会变革的主张,表明了韩非子主张“法治”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主张。 3.史料三、四为儒家的经典史料,史料三反映的是孔子的治国理念,据“为政以德” 可知体现了儒家代表孔子“为政以德”的“仁政”治国理念;史料四反映的是孟子的治国理念,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体现了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的古代民本思想。 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 试答:春秋战国,社会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而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却适应了时代要求。 [史论归纳] 儒、法、道、墨诸家思想主张及特点 学派代表 主张 特点 道家 (老子) “道”无为、小国寡民 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 儒家 (孔子) “仁”、克己复礼 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儒家 (孟子、 荀子) “仁政”“仁义” 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愿望 墨家(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 法家(韩非) 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 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 [对点训练] 1.(2017·湖南岳阳质检)先秦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映出荀子( ) A.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 C.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D.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 解析:选B。材料关键信息“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强调君子的地位,意思是君子是天地的参赞、万物的总管、人民的父母,体现尊君思想,故A项错误;而“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强调百姓与君子各安其职,各司其位,也就是说平民百姓就会安心政事政局,然后君子也就会安于政位,反映君民关系本质相通,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专制一面,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 2.(2017·江苏南京模拟)战国时期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做法与下列思想相关的是( ) A.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D.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解析:选C。“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是儒家思想,不符合材料题意,故A项错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儒家孟子思想主张,不符合材料题意,故B项错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契合材料“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的庄子道家哲学思想主张,故C项正确;“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是墨家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2017·湖北荆门调研)《战国策》中记述,赵武灵王就能否攻打中山国咨询谋臣,得到肯定的回答。理由是,中山国君主重用读书人,并善待贤者。重用读书人导致百姓求虚名而不务本,善待贤者则会使农民懒惰而士兵怯懦,其国必亡。这种认识( ) A.具有法家思想的特征 B.反映出儒家思想被各阶层所排斥 C.本质上属于小农意识 D.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形成 解析:选A。材料认识善待贤者会导致亡国,体现出反对尚贤的主张,具有法家思想的特征,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被各阶层所排斥”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反对尚贤的主张,与小农意识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反对尚贤的主张,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形成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①经济:汉武帝时期,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诸侯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特点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3)内容 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等处事的道德标准。 2.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的措施 ①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③教育:将儒家经典规定为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图解历史] 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 [轻巧识记] 汉代思想大一统可归纳为三个“一” (1)一个目的: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2)一种方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一个统一:文化上的统一。 [误区警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与孔子的“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答题术语必备] 1.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汉武帝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考向 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影响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 史料二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 史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1.史料一主要体现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主张。 2.史料二主要体现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处世标准;神化君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三纲五常”封建伦理思想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充满了封建等级与保守意识。 3.史料三主要表明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指出董仲舒新儒学具有哪些重要的特点。 试答: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思想被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统治。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强调神化皇权和等级名份,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这是先秦儒学不曾有的成分。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使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汉武帝以后的官方学说。 [史论归纳]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 1.呈现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2.评价 (1)“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思想,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 (4)“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扬弃;“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对点训练] 1.(2017·河南中原名校学术联盟模拟)儒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是( ) A.强调制度与秩序 B.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重视道德与人伦 D.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解析:选B。从孔孟儒学开始,强调“礼”,讲究的是社会秩序,是其相同点,故A项错误;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汉代儒学的特点,不属于孔孟儒学,故B项正确;儒学家一直提倡“仁”“仁政”,重视道德与人伦,故C项错误;从孔孟到汉代,儒学家都强调要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故D项错误。 2.(2017·广东湛江模拟)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 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 B.君相之间矛盾尖锐 C.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 D.儒法思想并行发展 解析:选D。根据材料“一方面选派董仲舒……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并非独重法家,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重用张汤,……治理长安”,长安并非封国,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一方面……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 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可见儒法并施,故D项正确。 3.(2017·河北五个一名校联盟质检)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士大夫不是那种作为君主之权力工具的单纯的官僚,他们横亘于君主和庶民之间,维系着相对独立的道统,并构成了以独特机制约束政统的权力。我们不能夸大,但也决不能忽略这种约束。”上述政治形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C.官僚政治形成和贵族政治解体 D.夏商周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解析:选B。从材料“维系着相对独立的道统”说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当时法家思想是治国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专制官僚政治的影响,故B项正确;官僚政治形成和贵族政治解体是在秦代,儒家思想没有成为统治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影响,夏商周是贵族政治,不是官僚政治,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故D项错误。 (2015·高考课标全国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思路点拨] 定位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解读题干 信息: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 主旨:可知儒家追求理想化的政治愿望 辨析选项 据题干“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信息,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选C项。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方法点拨] 反映、说明、表明类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题目以考查推理能力为主、兼有考查记忆、提取信息、比较等能力的综合性选择题,其题干的提问项一般是说明、反映、表明或证明等字眼。依据前提与结论的连接项所表明的关系是否充分,该选择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充分条件型和非充分条件型。 (1)充分条件型:该类型提问项一般为“足以说明(证明)”等,表明题干所涉及的信息与题肢(结论)必须构成充分条件,结论往往是必然的。 (2)不充分条件型:该类型题目提问项通常为说明、表明等,表明题干所涉及的信息与题肢(结论)可能构成某种条件,这种条件往往不是充分条件,结论通常是或然性。这种题型是运用了选择题题型自身特点,即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从而使得题干所列前提条件并不充分的情况下,也能得出预期结论。由于题肢所列结论大都是或然性的,因此需要在题肢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可能性最强的结论方可入选。该类型选择题需要学生已学知识的积极参与才能顺利解决。 1.(2016·高考课标全国卷Ⅰ)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解析:选C。“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D项错误。 2.(2017·四川凉山州模拟)《论语·子张》说:“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由此判断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 A.人本主义 B.积极入世 C.重道轻器 D.经世致用 解析:选B。材料中并未提到对人的重视,故A项错误;材料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和“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体现出了积极入世的观点,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道轻器的观点,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经世致用的观点,且该观点在明末清初出现,故D项错误。 3.(2014·高考课标全国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析:选D。结合材料可知题干体现的是对亲子和养子财产占有罪名的变化,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但不表示与亲子血缘关系淡化,故B项错误;养子也属于家族成员,养子与亲子财产同样体现宗族利益,故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结合题意可知,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可知是认可了养子的名份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故D项正确。 4.(2015·高考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解析:第一小问不同点,分别归纳孔孟的儒学思想和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孔孟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汉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小问发展,宋明理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更加重视《论语》《孟子》;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更加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答案:不同: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第26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考纲要求] 1.宋明理学。 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考点一 宋明理学 1.背景 (1)魏晋南北朝: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唐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4)北宋儒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又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 2.内容 (1)程朱理学 ①内容 项目 代表 哲学观 认识论 程朱 理学 “二程” 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格物致知” 朱熹 ①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 ②地位及影响 A.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B.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C.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2)陆王心学 项目 代表 哲学观 认识论 陆王 心学 陆九渊 “心”是万物的本原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阳明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影响 (1)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3)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 [易错易混] “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理学”和“心学”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与“心学”相对的是程朱理学。 [误区警示] 理学、程朱理学、心学 程朱理学、心学都是理学的流派。心学是对理学的继承发展,只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 [轻巧识记] 宋明理学 [答题术语必备] 1.“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 2.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即是“理”。程朱理学、心学都是理学的流派。心学是对理学的继承发展,只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 4.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5.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产生了积极影响。 6.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确立于明朝)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考向 宋明理学的特点与评价 [史料研读] 史料一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程朱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程朱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史料二 “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 朱子的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卫道’,表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张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 ——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 史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萓《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 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史料一中“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在传统儒学寻找”体现了理学形成中的特点,同时从哲学角度论述宋代儒学的发展和完善过程。 2.史料二中“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等信息,主要描述了史学家黄仁宇对中国古代理学缺陷的论述及对中国社会影响的认识。 3.史料三介绍了朱熹创立儒学的时代背景,区分了“欲”和“人欲”的不同,从侧面指出了理学的进步之处: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 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理学和心学在寻求“理”的方式上的不同。二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试答:方式:理学通过“格物致知”;心学通过内心反省。 区别: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史论归纳] 1.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是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理学家改造, 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佛、道因素。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全面评价宋明理学 (1)理学家们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品德,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以天下为己任等,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2)理学家们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如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怜贫恤寡、扶助乡里的社会道德,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的个人品格。 (3)三纲五常在理学的推动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天经地义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它压抑、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4)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对点训练] 1.(2017·广东潮州质检)素菜在我国历史悠久,但成为一个菜系,则是在汉代以后。《齐民要术》中有素食专辑,宋代则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素食专著。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发展滞后 B.新的思想因素 C.专制统治干涉 D.商品经济推动 解析:选B。宋代农业发展并未滞后,故A项错误;宋代理学思想产生,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同提倡素食控制自身欲望的观念相似,故B项正确;专制统治者并未提倡素食,故C项错误;商品经济与素食之间并无联系,故D项错误。 2.(2017·湖南张家界模拟)明朝李渔在《衣衫》中写道:“妇人之衣,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红紫深艳之色,违时失尚,反不若浅淡之合宜。贵人之妇,宜披文采;寒俭之家,当衣缟素;所谓与人相称也……面白者衣之其面愈白;面黑者衣之者其面亦不觉其黑,此其宜于貌者也。”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妇女服饰具有一定价值取向 B.妇女服饰具有严格的等级标准 C.妇女服饰以黑白为主色调 D.妇女服饰崇尚淡雅色调 解析:选A。“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红紫深艳之色,违时失尚,反不若浅淡之合宜” 、“所谓与人相称也”、“此其宜于貌者也”,可知妇女服饰要符合身份、相貌、场合,故反映出服饰体现价值观念的内容,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服饰的等级色彩,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服饰的合宜,不是认为以黑白为主,故C项错误;从“红紫深艳之色,违时失尚,反不若浅淡之合宜”可知,服饰艳丽如果不合时宜,反不如淡雅,不是崇尚淡雅色调,故D项错误。 3.(2017·河南中原名校学术联盟模拟)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这说明( ) A.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B.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C.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D.王阳明学说已成为主流思想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朝鲜来华使者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可以看出当时他们奉行程朱理学,故A项正确;王阳明的心学从根本上讲仍然属于理学,故 B项错误;王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都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对儒学的叛逆,故C项错误;明朝中后期,心学成为主流思想,但是与材料中朝鲜使者对心学的态度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二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1.背景 (1)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 (2)阶级:工商业者阶层队伍壮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阻碍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4)政治: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日益腐朽。 2.代表人物及主张 主要思想 作用 李贽 ①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黄宗羲 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④工商皆本 顾炎武 ①提出“经世致用”思想,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②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 ①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②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③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④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影响 (1)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使之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图解历史] 李贽的思想 [概念阐释]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 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误区警示] 正确认识明清之际遇进步思想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所提出的一些主张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思想的范畴,只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仍然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因此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轻巧识记]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1)一个范畴:封建传统的儒家思想。 (2)两个局限:没有从根本上冲破封建思想藩篱;没有从根本上推动中国社会形态的跃进。 (3)三点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倡导经世致用。 (4)四个人物: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答题术语必备] 1.李贽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6.“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其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实际,要求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考向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及评价 [史料研读] 史料一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史料二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史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史料一的关键句是“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实质是抨击君主专制的私天下。 2.史料二中“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说明顾炎武倡导天下分权,反对君主“独治”。 3.史料三中明末清初思想家仅停留在批判的层次上,并没有提出新的思想,因此也没有促进明清社会的转型。 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继承和批判传统儒学的? 试答:黄宗羲批判“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顾炎武继承先秦儒家关注现实民生的思想,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学以致用;王夫之批判理学的“天命论”和“先知论”,蕴含唯物主义的思想。 [史论归纳]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 (2)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3)提倡“经世致用”。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2.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 (1)进步性:明清之际的四大思想家,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这些思想是在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2)局限性: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 总之,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对点训练] 1.(2017·山东济宁模拟)李贽提出了“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的论断,该论断( ) A.是在新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全面否定 B.表达了对道学家虚伪说教的无情嘲讽 C.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有力鞭挞和批判 D.反映了思想家对传统道教的极力排斥 解析:选B。李贽并未全面否定儒学,故A项错误;“被服儒雅,行若狗彘”指道学家穿着华丽,但行为像猪狗,嘲讽了他们的虚伪说教,故B项正确;李贽并未批判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材料不是批评道教,而是批评道学家,故D项错误。 2.(2017·湖南张家界模拟)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中谈到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站在顾炎武的角度来看,下列不属于“亡天下”的是( ) A.秦国统一六国 B.满清入关 C.甲午中日战争 D.抗日战争 解析:选A。顾炎武认为亡国是王朝更替,亡天下是民族灭亡,秦国统一六国实质是统治者为满足私欲野心进行的争霸战争,属于王朝更替,故错误,符合题意;满清入关是少数民族政权取代汉族政权,在当时人看来是民族危亡,属于亡天下,故正确,不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也属于民族危亡,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抗日战争属于民族危亡,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3.(2017·安徽芜湖质检) “封建”与“郡县”之争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重大议题延续近两千年。下列属于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观点是( ) A.“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B.“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 C.“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 D.“自天子以外无尺寸之权,一尊京师而威服天下,不旋踵而败亡” 解析:选B。 以黄宗羲和顾炎武为代表的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主张把封建制与郡县制相结合,减少君主的权力,A项主张郡县制反对分封制,故错误;B项与明清思想家主张相符,故正确;C项只强调郡县制的进步,故错误;D项认为郡县制导致天子以外无权,国家很容易灭亡,与明清之际思想家主张不符,故错误。 (2014·高考课标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思路点拨] 定位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 解读题干 信息:朱熹说的“存天理”存的是孟子所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朱熹说的“灭人欲”灭的是荀子所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 主旨:“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 辨析选项 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家继承和发挥孟子的性善论,并对其加以发挥,主张先天性善论, 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之性恶,因此需要“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错误,选D项。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A项错误;人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B项错误 [方法点拨] 探究类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探究类选择题是对有关历史问题和观点进行探究,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观点、方法与技能解决相关问题。 解答此类试题,一是明确主题,充分挖掘探究情境所蕴含的有效信息,明确研究主题。二是利用史实支撑法等分析备选项,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这类题目解答多用史实支撑法、理论分析法等。 1.(2014·高考课标全国卷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选C。“决定宗教兴亡”表述过于绝对,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故A项错误;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 2.(2013·高考课标全国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由汉唐之际的“周孔之道”到宋代之后被称为“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应是在宋代发生的相关因素所导致。宗法血缘制度在战国时期已逐步瓦解,排除A项;仁政理念早在西汉已深入人心,排除B项,陆王心学兴起于宋明时期,排除D项。 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朱熹整理《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儒学的经典,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选择C项。 3.(2012·高考课标全国卷)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解析:选D。关键信息: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可知,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对题干的曲解,排除。 4.(2017·山东烟台模拟)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B.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 C.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D.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 解析:选C。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两者不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故B项错误;柳宗元肯定秦始皇出于私成就“天下之公”,黄宗羲却批评皇帝是满足私欲,以私欲为天下之公,两者内涵不同,各有合理性,故C项正确;两者观点都有合理性,并没有哪个是错误或正确的,故D项错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