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9年秋季南安侨光中学高一年第1次阶段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是1974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堇鼎,其铭文大意为燕侯派堇前往宗周为召公奉献食物,并受到召公赏赐。该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 A.禅让制 B.礼乐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江西德安县车桥镇的陈氏家族,唐宋年间历经十五代,和谐生活332年未分家,聚族而居多达3900余人,史称“江州义门陈,天下第一家”。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封建国家的倡导 B.分封制的实行 C.君主专制的需要 D.宗法制的影响 3.顾颉刚在《国史讲话·春秋》中说“封建社会崩溃的内在原因,是封建制度本身发展过久,贵族阶级的人数一天天的增加,发生相互冲突、互相排挤的情形;它的结果使得贵族阶级的人许多急剧地降入下层社会。”这表明 A.分封制的崩溃是由其自身的弊端所造成的 B.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必然崩溃 C.分封制走向崩溃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 4.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代曾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稻谷一亩播种二又三分之二斗,麦子一亩播种一斗,大豆一亩播种半斗。这反映出秦律 A.重视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 B.条目繁杂琐细,刑罚极其苛酷 C.关注民生与社会实际问题 D.剥夺贵族特权,适应社会转型 5.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齐国的邹忌、秦国的张仪等,都是执掌大权、声名卓著,但却出身寒微的卿相,并且这些新起者亦不再被分封。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世卿世禄制趋于瓦解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已确立 D.人才的流动比较频繁 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秦始皇”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皇权至高无上 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D.书同文,行同伦 7.有学者认为,战国时养士之风盛行,但属“私养”、“家养”,直到科举制确立,才真正实现“国养”。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科举制 A.扩大了政权的开放程度 B.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有益于重学风气的形成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8.明朝时,将元朝的行中书省改称为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然称为省。明代的省,辖区范围要比元朝小得多,在相当于元朝南部九省的范围内,明朝分为了十五省,也就是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元朝时一些范围过大的省被一分为二,或者是一分为三;还有一些行省被各划出一部分而组建了新的行省;元朝犬牙交错之区只留下陕西一省。明朝地方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分主要反映了 A.地方官员行政管理能力得到加强 B.放弃了元朝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 C.力图规避元朝行省制遗留的弊端 D.君主专制权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9.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消除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10.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 A.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B.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C.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D.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 11.下表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诸侯王变化表 西汉初年 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藏茶、长沙王吴芮 刘邦晚年 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澎、长沙王吴芮 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 A.有效防止了割据分裂因素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剪除了异姓王消除了边疆威胁 D.皇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 12.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地区 时间 赴试人数 分配名额 录取比例 苏州 庆历中 200 4 50:1 绍兴二十六年 2000 13 153:1 福州 绍兴二十六年 3400 62 56:1 淳熙十年 15000 62 242:1 A.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 B.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 C.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 D.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 13.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14.汉代士人心目中,周公是忠、义的完美的化身,是理想政治人物的典范。但唐太宗却将周公逐出国子监的圣堂,流传汉晋八百年的“周孔之道”也被取消支配意识形态的表征地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佛道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B.君主权威强化的需要 C.科举制度完善的要求 D .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 15.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九卿奏报各处田苗,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并说:“九卿奏折,朕已知。尔等票签具奏。”此举 A.说明内阁具有决策权 B.说明内阁专职批答奏折 C.反映出相权得到恢复 D.益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16.明代规定,地方官要定期回京述职,接受吏部与都察院考察,给予有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等问题的官员以不同处分。地方上,上级部门对下级官员定期考察,并造册上报吏部,作为考察任用的凭据。据此可知当时 A.伦理道德是考察官吏的主要依据 B.吏部实际负责监察文武百官 C.此举保证了官僚队伍的清正廉洁 D.已形成较严密的官员任免机制 17.民间信仰中城隍是由死去的名人或者有功劳者担任的,并必须是公正无私者。宋代,祭祀城隍列入国家祀典,城隍庙普及各府、州和县。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特别崇敬,更册封京师、府、州、县四级城隍,各地最高官员需定期主祭。这反映出 A.朝廷利用神道为政治服务 B.中国古代信仰的多样性 C.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D.宋明两代多任用正直大臣 18.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有利于建立民主政府 D.是清统治延长的根源 19.雅典戏剧家阿里斯托芬在其名著《阿卡奈人》中描述的公民大会的场景是:“那些主席官迟迟到来之后,挤成一团,争前排座位……城邦呀城邦,可我总是第一个到来,独自个儿,叹叹气,放放屁,打哈欠,伸懒腰,烦躁不发……”材料反映当时雅典( ) A.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B.公民整体素养较差 C.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D.公民行政随意无序 20.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32年的斯巴达公民大会上,首先是外邦使节发言,然后是斯巴达内部的辩论,发言者为国王阿基达马斯和主持会议的监察官,结果国王的主张遭到失败。这说明斯巴达城邦 A.监察官拥有实权 B.国王阿基达马斯与监察官矛盾尖锐 C.公民大会有否决权 D.公民大会辩论的结果受外邦使节影响 21.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22.美国学者乔万尼萨托利在《民主新论》中提到:“(古希腊)公民……不遗余力地献身国家,战时献出鲜血,平时献出年华,他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材料反映了古希腊公民 A.“城邦至上”的理念 B.热血好战 C.对民主政治狂热追求 D.为居民服务的热情 23.雅典最高司法机构是公民陪审法庭。审判时,每个人通过临时抽签决定审理哪个庭和审理哪个案件,事先没有人知道内情。在审判时,先让原告、被告和证人发言,然后陪审员根据自己的判断秘密投票,得票多者胜诉,得票少者败诉,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审判官营私舞弊 B.维护雅典法律的稳定 C.保守公民的个人隐私 D.防止城邦权力的集中 24.雅典公民大会制度规定,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的人有以下几类: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的人。这些规定旨在强调 A.人文主义原则 B.节约的社会风气 C.法律的严肃性 D.社会秩序的重要 25.在古代雅典,任何公民大会通过的法案若与现行法律相悖,或通过的时候不符合法定程序,公民可以在法律通过一年内向民众法庭提出诉讼,追究法案提出者以及会议主持者的责任,这被称为“违法法案指控”。这表明当时雅典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全过程 B.公民大会权威受到损害 C.民众法庭是权力运行核心 D.民主政治注重权力制约 26.古代雅典一直没有成文法,贵族利用手中的权力任意解释传统习惯法。公元前621年,雅典制定了第一部成文法典,规定:“凡能自备武装的人有公民权,而不能自备武装的人则无公民权;官吏由贵族会议选拔制改为公民抽签选举制;公民通过选举.组成一个四百零一人的议事会。”该法典 A.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B.保证了民众的民主权利 C.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统治基础 D.使贵族失去了最高权力 27.古罗马法侵权行为的责任方式经历了习惯法中的刑罚制裁(如“同态复仇”)到《十二铜表法》定额罚金、《阿奎利亚法》最高市价赔偿,最后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估价损失赔偿的复杂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 A.侵权行为认识的理性化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罗马法的体系走向完善 D.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削减 28.《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歌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作伪证的,投于塔尔佩欧岩下摔死”。据此可知,罗马法 A.注重公法而忽视私法 B.一定程度限制了言论自由 C.注重保护贵族的特权 D.混杂着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29.罗马法规定: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反映了罗马法 A.对近代西方法律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B.注重保护贵族的利益 C.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D.提倡社会各阶层的平等权利 30.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经常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他曾感叹,“世界的局面改变了,浑厚淳朴的罗马古风业已荡然无存,政治上的平等已经成为除旧过时的信息,所有人的眼睛都在望着皇帝的敕令。”材料表明塔西佗 A.主张恢复传统政治体制 B.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 C.追求公平和公正的理念 D.维护君主敕令的权威性 31.1924年,英国保守党和自由党对工党政府提出了谴责动议,工党政府将它视为不信任案。按照英国政治体制,政府接下来可以 A.否决谴责动议,继续执政 B.要求解散议会,重新大选 C.将谴责动议提交国王裁决 D.向最高法院提起违宪诉讼 32. “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在英国的一些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英国 A.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 B.普选权的推行弊端众多 C.专制独裁有了新的土壤 D.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 33.据金色财经2017年5月3日报道: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向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提请解散英国议会,并获女王正式同意,随即首相正式宣布解散议会。按照英国法律,议会解散后,议会下院所有席位自动空缺,但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由此可见,英国 A.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B.首相有权解散上议院 C.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 D.女王有制约首相实权 34.19世纪初,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A.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 B.国王掌握一定行政权力 C.国王议会政府分权制衡 D.宪政制度之下依法行政 35.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之初,只有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10%的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由此可见 A.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B.英国的议会制度通过改革逐步得到发展完善 C.议会是英国政治权利的核心 D.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议会制度的改革 36.《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说:“光荣革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推翻了一个不得人心的老国王,更重要的是它拥立了一个愿意服从议会的新国王。”这表明光荣革命 A.开启了英国权力中心在议会的政治格局 B.宣告了英王“统而不治”时代的到来 C.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最终确立 D.标志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率先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第37题18分;第38题16分;第39题12分;共46分。) 37.民主与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和发展进程中的大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伯里克利在悼念公元前431年因与斯巴达人作战而倒下的雅典英雄的葬礼演说中,完全有理由自豪地宣称:我们的政体并不与其他人的制度相敌对。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18世纪英国)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1760年乔治三世的即位,他把乔治一世时起几乎一直在执政的辉格党人赶下台,开创了一直延续到1830年的托利党人独霸的局面。……革命民主主义者潘恩的批评最为深刻,他说“尽管我们十分聪明,曾经对专制君主政体关门下锁,但同时我们也十分愚蠢,曾让国王掌握了钥匙。” ——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学者认为这一制度“具有民主色彩”,请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 (2) 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优越性。柏拉图认为“极端的自由结果只能变为极端的奴役”,他对雅典民主制批判的理由是什么?(6分) (3) 据材料三,概括18世纪英国国王拥有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上半期英国人针对这一状况是如何推进其民主进程的?(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3分)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并概述分封制实行的意义。(9分) (2)据材料二,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4分) (3)综合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3分)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 上表为17-19世纪中西方部分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西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19年秋季南安侨光中学高一年第1次阶段考 历史科参考答案 1—5:CDACB 6—10:BACCA 11—15:DADBD 16—20:DABDC 21—25:DAADD 26—30:CADAB 31—36:BDCDB A 37. (18分) (1)制度:三省六部制。理解:相对分散,互相牵制和监督;有利于防止大臣专权,但实质是加强君主专制。(6分) (2)优越性:城邦权力属于全体公民(行政权掌握多数人手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着眼点:原始的直接民主使素养不同的人强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6分) (3)权力:部分立法权;掌握行政权。推进:1832年议会改革。(3分) (4)认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多元化;民主和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政治体制建设需要结合国情。(3分) 38.(16分) (1)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或先代帝王的后代)。(3分) 意义: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促进边远地区的开发,扩大西周的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推动了周文化的交流与认同。(6分) (2)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4分) (3)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分) 39.(12分) 示例一:论题:17—18世纪的中英政治走向日益明显。 阐述:17世纪清朝建立后,继承了内阁制度。康熙帝设立南书房重用亲信,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加强了皇权。清朝当时形成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内阁三足鼎立的局面。雍正时,设军机处,使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同时期的英国,1640年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逐步推翻封建专制制度。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资产阶级议会逐渐掌控国家大权,国王逐渐失去权力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18世纪中叶建立了责任内阁制,英国成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英之间的政治走向明显不同,中国变得越来越专制,而英国变得越来越民主,中国在政治上越来越落后于英国。 示例二:论题;17—19世纪中西之间的落差进一步拉大。 阐述:17—19世纪的中国,正好处于明清时期。政治上,废承相、设内阁和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思想上,通过八股取士和文字狱钳制人们的思想;科技上,多是对过去农耕技术的总结,缺乏创新;外交上,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崇尚朝贡外交。这一时期的西方世界正处于崛起时期。政治上,随着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一系列民主法制成果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经济上,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巨大发展;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繁荣了文化;科技上,自然科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革命时期科技成果辈出;外交上,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拓展世界市场。总之,这一时期中西之间的差距拉大,造成了近代中国被迫挨打的局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