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20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20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拉萨中学2020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试 文综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和殷商时期相比,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 A. 突出人的作用 B. 强化神权色彩 C. 注重道德治理 D. 依赖血缘纽带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惟德惟民治国思想,突出了人的作用,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周统治者强化神权色彩,故B错误;注重道德治理,说法过于片面,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依赖血缘纽带的理念,故D错误。故选A。‎ ‎2.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 小农经济形成 B. 赋税制度的变革 C. 土地制度的变化 D. 重农抑商的推行 ‎【答案】C ‎【解析】‎ 小农经济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中先秦时期的说法不符,故A项错误;关于赋税制度的改革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指的是井田制下的农民的地位,秦汉时期到宋元的“佃”体现的是小农经济下土地私有制,因此这种变化主要源于土地制度的变化,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3.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变革,其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强化,但也偶有特殊情况。下列表述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 “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以国政,此宰相职也”‎ B. “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C. “明成祖即位,特简解缙、黄淮直入文渊.谓之内阁.”‎ D. “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拟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 ‎【答案】D ‎【解析】‎ A项指的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分散了相权;B是宋代分割相权的表现,加强了皇权;C是明朝设内阁的情况,内阁是加强皇权的表现;D项“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制约皇权的特点,这是皇权强化过程中的特殊情况,因此在皇权加强中,只有D项情况特殊,后来通过设置军机处最终强化了皇权。故答案为D项,排除ABC三项。‎ ‎4.《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B. 民主进步思潮产生 C.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D. 文化专制进一步强化 ‎【答案】C ‎【解析】‎ 依据“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可知,市民阶层兴起,对文化有了新的需求,故C正确;依据“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可知,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但这是材料反应的现象,并非实质,排除A;民主进步思潮产生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依据“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 可知,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化兴起,不是文化专制进一步强化,D错误。‎ ‎5.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 主张国家至上 B. 批判封建伦理 C. 反对西方民主 D. 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是儒家伦理道德,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选项排除。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选项排除。‎ ‎6.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至此,党中央关于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方面的政策,用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一条例 A. 是对农业合作化成果的彻底否定 B 说明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 C. 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 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答案】D ‎【解析】‎ ‎“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做法不同,说明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和生产力水平,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因此这一条例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故答案为D项。A项“彻底否定”说法绝对,排除;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是在1983年,排除B项;这一政策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没有关系,排除C项。‎ ‎7.京津塘高速公路是第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并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高速公路,1987年12月动工。这条高速公路的修建能够得到世界银行贷款,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 A.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 将天津设为沿海开放城市 C. 恢复世界银行席位 D. 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与题中时间信息不符合,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但是这与中国得到世界银行的贷款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排除;世界银行的宗旨是提供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中国“得到世界银行贷款”的前提是中国必须是世界银行的成员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正式恢复了在世界银行中的成员国席位,为利用外资搞建设开辟了新途,故C项正确;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题中时间信息不符合,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世界银行成立于1945年,是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的两大金融机构之一,主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贷款与投资,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是世界银行的创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世界银行的席位长期为台湾当局所占据,1980年5月,中国在世界银行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8.古罗马法谚有云“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比如,当事人订立“不索债简约”后,若债权人反悔并要求债务人给付,只要债权人具备相关免债能力,债务人可以拒绝。这表明,罗马法中的“和解”‎ A. 简化了司法程序 B. 与诉讼具有同等强制性 C. 彰显了契约精神 D. 更能保障公民经济权益 ‎【答案】C ‎【解析】‎ 从罗马民间谚语宣讲的“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及案例可知,双方认可的“和解协议”同决案具有同等法律效用,可知C项正确。谚语说的是重视和解协议,不是程序问题,A项错误;本题没有提及“诉讼强制性”,B项错误;这里的和解是突出了“协议”的,事先尊重双方当事人意愿的,不是所有和解,D项错误。‎ ‎9.1930年,美国通过了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该法案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一经实施即有33个国家提出抗议,随后各主要资本主文国家大幅度增加关税,引发了全面的贸易战。当时这种措施 ‎①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 ‎②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下滑 ‎③诱发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 ‎④推动了本国经济的恢复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①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密切结合的资本主义,其特征有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追求的是国家垄断利润,资本经济实力雄厚,资本社会化达到新的高度。材料所述内容并不能体现其特征。故①项错误。②、③项,欧美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提高关税,会导致国际贸易额下降,加剧经济危机,损害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会诱发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故②、③项正确。④项,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本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故④项错误。综上所述,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排除BCD三项。‎ ‎10.1985年,欧盟委员会制定了盟歌和盟旗。盟歌采用欧洲人熟悉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盟旗以蔚蓝为底色,中间由12颗金星环绕成一个圆,“12代表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圆形排列代表了联盟”。这反映了欧盟委员会 A. 采取宗教措施促进欧洲联合 B. 努力构建欧洲文化认同 C. 借用古罗马法宣扬法制精神 D. 试图兼顾欧洲各国利益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盟歌采用欧洲人熟悉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 “12代表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圆形排列代表了联盟”,反映欧盟委员会努力构建欧洲文化认同,故选B;“12代表圣经中的12使徒”是宣扬欧盟要 像12使徒忠诚耶稣,排除A;C部分符合题意,排除;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11.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 A. 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 B. 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 C. 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D. 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信息全球化使“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可知,该学着客观地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批判反全球化的信息,故B项错误;C项只符合材料部分信息,故错误;该学者没有提出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故D项错误。‎ ‎12.1898-1908年,法国盛行野兽主义绘画,该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而毕加索改造了原始艺术并用其摧毁了古典绘画传统。这反映出 A. 返璞归真是现代艺术的追求 B. 现代画派具有共同源头 C. 现代主义有反理性的特征 D. 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毕加索改造了原始艺术并用其摧毁了古典绘画传统”中可以看出,世界文化之间的的交流和碰撞,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各种文化之间的交融,没有体现出现代艺术的追求和源头,故A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现代主义的特征,故C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贸易保护的形式多样,除关税保护外,还有外汇管制、卫生检疫、环保标准和技术标准等。1841年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发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强调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论证了实行关税保护发展民族工业的必要性。从19世纪中后期起,美国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共和党人入主白宫,他们是工商业的政治代言人,要求提高关税,限制外国廉价劳动力制造的商品进入美国,降低竞争,保障美国工人的就业率和高工资,促进美国经济发展。此时,加拿大、意大利、德国、法国、日本等纷纷颁布关税保护法。1821~1897年美国关税平均税率是:1821~1824年为44.62%,1825~1832年为50.92%,1833~1857年为35.10%,1864~1866年为48.30%,1897年为57.00%。‎ ‎——摘编自褚浩《19世纪后期美国贸易保护政策研究》‎ 材料二 关税自主成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关键。近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连年遭受损失,入超现象相当严重。民国时期的工商界人士十分重视关税对贸易的保护作用,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始终是当时中国人的梦想。1917年北洋政府规定进口税则,还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关税特别会议等与列强力争关税自主。南京政府通过多次修约,与列强艰难周旋,最终在形式上和法律上确立了关税自主的地位。‎ ‎——摘编自罗希红《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特殊分析》‎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贸易保护与19世纪美国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主要原因。‎ ‎【答案】(1)特点: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推动;共和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控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潮流的影响。影响: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对企业创新、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也有不利影响。‎ ‎(2)不同:19世纪后期美国关税自主不受外国制约,可根据国家利益自行制定税率;近代中国关税不自主,受制于列强,无法自行制定税率 原因:19世纪后期美国拥有独立完整主权地位,且国家实力日益增强;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关税主权丧失。‎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国际贸易的发展。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中美贸易保护的不同及其原因等方面分析。‎ ‎(1)从“1841年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发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看出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的推动;从“从19中后期起,美国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共和党人入主白宫,他们是工商业的政治代言人”得出共和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控制;从“此时,加拿大、意大利、德国、法国、日本等纷纷颁布关税保护法”得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潮流的影响;从后面一些列数据可以看出以关税保护为核心;关税税率呈现低高低高的波浪式变化。对于影响,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既要看到其优势,也要认识到不足。‎ ‎(2)从“1917年北洋政府国定进口税则、还通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关税特别会议等与列强力争关税自主”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关税不自主,受制于列强,无法自行制定税率,这是与美国完全不同的。主要原因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即可,从两国的国家实力和国家政治入手。‎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1500年前后,人类进入一个新时代,它以西方崛起为标志,翻转了东方“先进”、西方“落后”的布局。从那个时候起,西方就成了世界的牵引机,“西方中心论”从那个时候开始,“普世”之说也由此而来。普世主义的真正含义是将西方等同于世界,由此一来,文明的多样性就不复存在。曾经被西方霸权扭曲的文明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现在重新被扭转。亨廷顿说:这是“文明的冲突”;我说:这是“文明的回归”。“回归”意味着文明的多样性再次呈现,文明间的关系重新平等。‎ ‎——钱乘旦《文明多样性与现代化的未来》‎ 根据材料主旨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欧洲中心论”是谬论。‎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就已存在独立发展的五大区域文明与五大文明区域,它们都经历了各自的轴心时代。其中,罗马文明、中华文明、阿拉伯文明等都是世界最辉煌的文明之一,都曾深刻影响东西方。‎ 西方近代文明的产生源于14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再经过新航路的开辟和不断的对外扩张,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起西方主导下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其他文明体系在西方文明的征服、碰撞、影响下痛苦地步入近现代,但不管是中国还是广大亚非拉其它地区最终都很少有彻底抛弃自身传统文明走进近现代的。相反,他们几乎都在坚持传统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本国特色的现代文明。即使如日本“全盘西化”实行明治维新,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以日本文化整合西方文化的现代化之路。‎ 欧洲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也在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两次世界大战证明其本身存在很大缺陷。各区域文明是平等的,都有其生存发展的独特优势,彼此间需要相互包容和尊重,不需要盲目崇拜。“西方中心论”带有西方优势论倾向,是谬论。‎ 示例二:‎ 欧洲文明曾经在世界占有优势,但不构成“欧洲中心论”的条件。‎ ‎(论述参照示例一,略)‎ 示例三:‎ 任何区域或国家的文明都应当立足自身实际,反对所谓“西方中心”文明。‎ ‎(论述参照示例一,略)‎ ‎【解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式论题,首先需要根据材料确定出论题,如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欧洲中心论”是谬论。论证时要注意说明世界文明本就具有多样性,欧洲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也在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根据文明史观最后得出结论“西方中心论”的错误之处,以及对待世界各地文明的正确态度。‎ 点睛:对于此类开放式论题,一定要站在文明史观的立场上提出明确的观点,不得模棱两可。论证环节必须全面,史实和论点之间一定要完美对应。‎ ‎15.[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央苏区在组织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由于敌人的掠夺、摧残,曾在劳力、耕牛、肥料、种子、水利等方面出现困难。苏维埃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首先是推广闽西才溪乡创办劳动互助社的经验,颁布了《劳动互助社组织纲要》,对劳动互助社的作用、组织、劳力、调剂办法、工资换算等具体问题作了相应的政策规定,在不变更个体所有制的前提下调整了生产关系,有力地推动了根据地劳动互助社的发展。与此同时,苏维埃各级政府又颁发了《关于组织犁牛合作社训令》,在根据地内广泛组织了犁牛站和犁牛合作社,较好的解决了耕牛不足问题。此外,苏维埃各级政府还大力进行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改良土壤、植树造林等农田基本建设,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发展多种经营,组织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开展劳动竞赛和科学实验等,使根据地的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发展。正如毛泽东1934年所指出的:“红色区域的农业,现在显然是向前发展中。”‎ ‎——摘编自余伯流《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央苏区农业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苏区农业改革的措施及其意义。‎ ‎【答案】(1)根据地的开辟,中央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国民政府的封锁和掠夺;农业是根据地经济的主业;闽西地区的成功经验;当时农业生产中存在一系列困难。 ‎ ‎(2)措施:推广劳动互助社的经验;组织犁牛站和合作社;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发展多种经营;颁布法律推动改革等。‎ 意义:改善了民众生活;促进了根据地农业生产发展;打破国民党封锁,巩固苏维埃政权;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为新中国农业合作化建设提供经验。(答出其中4点即可)‎ ‎【解析】‎ ‎(1)结合材料“由于敌人的掠夺、摧残,曾在劳力、耕牛、肥料、种子、水利等方面出现困难”、“闽西地区的成功经验;当时农业生产中存在一系列困难”和所学知识可知,苏区农业改革的历史背景是中央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国民政府的封锁和掠夺;推广闽西才溪乡创办劳动互助社的经验等。‎ ‎(2)通过材料概括改革的措施有:推广劳动互助社的经验;组织犁牛站和合作社;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发展多种经营;颁布法律推动改革等。结合所学可知改革措施的意义是:政治上打破国民党封锁,巩固苏维埃政权;经济上是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促进了根据地农业生产发展等。‎ ‎16.[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4年,美国人摩根索制订对德政策计划,其内容是:使德国“彻底非工业化和重新农业化,全部拆毁化学、冶金和电子工业,并坚定地将德国经济改革为农业经济”,要求“摧毁或拆除德国所有可能用于战争目的的工厂和设备切重工业,占领当局只允许生产消费晶”。罗斯福对此表示支持,其理由一是要给德国人一个教训,二是有助于向苏联表达善意。‎ 意识到德国将在未来的美苏权力政治博弈中起关键作用,美苏竞相公开拉拢德国人民,互相指责对方破坏了在德国问题上的合作;1946年,苏联抨击西方分裂德国的企图,“或将其领土包括重要工业中心分割出去的进程”。美国则回应,反对将鲁尔和莱茵区分割出去,或将这些地区置于外国控制和监督之下;德国东部边界并没有最后确定,将与波兰协商予以修改。美国还许诺将减轻德国的经济负担,并暗示愿意帮助建立一个西德政权。德国人民以“解放者”看待美国的占领。‎ ‎——摘编自叶晓东《第二次柏林危机期间美国与联邦德国关系研究1958—1963》‎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美国对德政策的调整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摩根索计划”。‎ ‎【答案】(1)调整:从严惩到扶植。‎ 原因:二战后美苏两国战时合作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冲突激烈;意识到德国将在未来的美苏权力政治博弈中起关键作用;德国人民以“解放者”来看待美国的占领。‎ ‎(2)评析:摩根索计划在美苏联合对德作战的背景下,警示德国,拉拢苏联;但该计划违背了工业化的历史趋势;低估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紧密的经济依赖性;反映了美国对德国的控制野心。(答出其中3点即可)‎ ‎【解析】‎ ‎(1)从材料中摩根索制订对德政策计划到“美国还许诺将减轻德国的经济负担,并暗示愿意帮助建立一个西德政权”可以看出美国对德政策由严惩到扶植。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原因有:战后美苏冷战,美国意识到德国将在美苏权力政治博弈中起关键作用,德国人民以“解放者”来看待美国的占领。‎ ‎(2)从材料“罗斯福对此表示支持,其理由一是要给德国人一个教训,二是有助于向苏联表达善意”可以看出,摩根索计划目的在于警示德国,拉拢苏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计划违背了工业化的历史趋势,低估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紧密的经济依赖性,反映了美国试图控制德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