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拓展练习历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拓展练习历史

‎ 历史 ‎1.韩非子在《五蠹》中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实际上表明韩非子 ‎                                 ‎ A.认识到专制的必要性 B.要求继承历史传统 C.要求国策与时俱进 D.抨击社会礼崩乐坏 ‎【解析】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表明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政策,国策应与时俱进,材料无法体现继承历史传统,故选C项,排除B项;虽然韩非子主张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但材料反映的是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政策,并没有涉及专制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礼崩乐坏的内容,排除D项。‎ ‎【答案】 C ‎2.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从西周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的受田制、北魏的均田制到后来宋代的租佃制不同的发展形态。这说明 A.土地制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B.土地由国有到私有化的演变 C.土地兼并的状况越来越严重 D.耕作方式由个体到群体发展 ‎【解析】 从西周到宋代实行不同的土地制度,是政府根据现实调整的结果,故A项正确;从井田制、受田制、均田制发展到租佃制反映的不是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而是土地经营管理形式的变化,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C项错误;从春秋到宋代三种制度的耕作方式均为个体经营,故不能得出D项。‎ ‎【答案】 A ‎3.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范宽等人在绘画创作时重视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同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这表明宋代 A.艺术创作出现世俗化倾向 B.近代自然科学开始萌芽 C.程朱理学影响绘画创作 D.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 ‎【解析】 郭熙、范宽等人在绘画创作时重视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及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加以仔细观察分析,体现了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精神影响绘画创作,C项正确。世俗化倾向在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D项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 ‎【答案】 C ‎4.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观念”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比例为22.71%,越往后世“忠观念”出现的频次越高。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史学观念日益僵化 B.思想观念逐步趋同 C.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D.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解析】 “忠观念”体现的是对君主的依附与忠诚,应属于专制主义的内容,而非中央集权的加强,故D项正确。‎ ‎【答案】 D ‎5.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法令。如严禁贩卖人口,废除奴婢卖身契约和一切主仆名分,宣布赋予妇女具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取消官场中“大人”“老爷”的称呼;禁止缠足,废止跪拜礼节;禁止在学校祭礼读经;兴办实业,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华侨投资。这些法令 A.表达了当时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诉求 B.确定了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C.体现了反对专制的精神 D.践行了三民主义的主张 ‎【解析】 材料信息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诉求,故A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方针确立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与“1912年”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反对专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内容没有体现出三民主义的主张,故D项错误。‎ ‎【答案】 A ‎6.1934年,有人在描述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变化时指出:苏维埃根据地出现以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至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这表明当时 A.民主共和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主张 ‎ B.中国共产党开始重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C.苏维埃政权有着较为广泛的阶级基础 ‎ D.苏区农民的民族民主意识逐渐提升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苏区农民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逐渐提升,D项符合题意;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毛泽东在1925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就阐明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 D ‎7.美国福特政府认为,“对华关系归根结底远不如同莫斯科的关系重要”,而“尼克松已表明,他准备顶住俄国人”。“在福特总统正式访问北京之后没有多久,毛泽东再次邀请尼克松访华。”这表明 A.冷战影响中国的外交形势 B.中国外交深陷困境未能突破 C.尼克松力推中美正式建交 D.美国联邦政府决策效率低下 ‎【解析】 材料中“对华关系归根结底远不如同莫斯科的关系重要”“尼克松已表明,他准备顶住俄国人”说明美国与苏联的冷战影响了美国与中国的关系,A项正确。‎ ‎【答案】 A ‎8.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挂靠国有、集体等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这种“摘帽”现象 A.纠正了企业中的“左”倾错误 B.推动了国家对非公经济的保护 C.削弱了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 D.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 ‎【解析】 戴上“红帽子”经营和“左”倾错误无关,故A项错误;B项颠倒了因果关系,错误;私营企业的发展不会削弱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改革开放初期……戴上‘红帽子’经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可知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故D项正确。‎ ‎【答案】 D ‎9.根据规定,雅典公民个人可以在公民大会上提议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但若这种提议得不到通过的话,则将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这实质上表明雅典 A.重视男性公民的民主权利 B.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 C.城邦整体利益高于一切 D.注重依法治理城邦事务 ‎【解析】 材料表明雅典的法律一旦在公民大会上通过,便不会轻易允许个人对其质疑,其实质是雅典城邦整体利益高于一切,故选C项;A、B、D三项都只是材料的表面现象,排除。‎ ‎【答案】 C ‎10.英国内阁权力的发展是缓慢的、渐进式和积累式的,而这几乎完全是自然的,并不是按预定的、经审慎拟定的计划进行的。这一现象说明英国 A.国王作为国家元首却缺乏实权 B.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制尚不成熟 C.政治保守主义的色彩较为浓厚 D.政党交替执政难以形成凝聚力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内阁权力的发展,并未涉及国王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内阁权力的发展而非集体负责制,故B项错误;由材料“发展是缓慢的、渐进式和积累式的”“并不是按预定的、经审慎拟定的计划进行的”可知英国政治发展具有稳定性,政治保守主义色彩较为浓厚,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内阁权力的发展而非政党政治,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1934年1月10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衰退,美元在全世界泛滥成灾,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贬值并且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美元两度贬值的共同目的是 A.刺激国内消费市场 B.维护与黄金的固定比值 C.开拓国际贸易市场 D.巩固美国金融霸主地位 ‎【解析】 美元贬值有利于美国扩大出口,主要影响对外贸易,与刺激国内消费市场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1971年美元贬值,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故B项错误。1933年,罗斯福上台并实施新政,美元贬值有利于刺激出口;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需要美元贬值以扩大出口,提振经济,因此美元两度贬值的共同目的是扩大出口,开拓国际贸易市场,故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并不是金融霸主,美国在二战后成为金融霸主,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金融霸主地位有所动摇,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美国的国家安全顾问布列津斯基说:“美国体系的大多数内容是在冷战期间出现的,并成为美国遏制全球性对手苏联的努力的一部分。一旦那个对手倒下,而美国成了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全球性大国,美国体系就可以成为现成的东西在全球应用。”布列津斯基意在说明 A.美国具备建立单极世界的能力 B.单极世界比两极世界更加稳定 C.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D.世界格局应从整体的角度考虑 ‎【解析】 由材料“一旦那个对手倒下,而美国成了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全球性大国,美国体系就可以成为现成的东西在全球应用”可知布列津斯基认为苏联解体后,美国具备建立单极世界的能力,故A项正确;B项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单极化而非多极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布列津斯基认为世界格局应从美国的单方角度考虑,故D项错误。‎ ‎【答案】 A ‎ (二)因果型选择题 ‎1.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 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 D.君权神授观念的影响 ‎【解析】 孔子地位由凡入圣,主要是因为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儒家地位提高,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逐渐提高,故选C项;“仁政”是孟子的观点,排除A项;‎ 儒家思想神学化主要还是由于经过改造后的儒家思想官学化,排除B项;孔子并非君主,孔子地位的提高不是君权神授观念影响的结果,排除D项。‎ ‎【答案】 C ‎2.下表是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据此表可知,当时选用丞相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时期 功臣子 外戚宗室 各级属吏 经学之士 汉武帝 ‎5‎ ‎3‎ ‎1‎ ‎3‎ 汉宣帝 ‎4‎ ‎1‎ 汉成帝 ‎1‎ ‎1‎ ‎3‎ A.重视人才从政经历 B.注重门荫,维护统治 C.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D.利用宗法关系理政 ‎【解析】 从表格纵向比较看,经学之士数量较多,较为稳定,故C项正确;从政经历仅在汉宣帝在位时较为重视,排除A项;门荫和血缘关系只有汉武帝时期较为重视,排除B、D两项。‎ ‎【答案】 C ‎3.王守仁认为士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他的观点 A.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B.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 C.彻底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 D.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 ‎【解析】 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政府的传统政策,材料反映的是冲击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秩序的个人观念,并不能说明当时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主要批判君主专制,而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民众安心生产,恪守良知,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王心学仍属于理学的范畴,并未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故C项错误;据材料“四民异业而同道”等信息可知他的观点对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秩序构成冲击,这反映了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故D项正确。‎ ‎【答案】 D ‎4.吴慧在《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中写道,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朝和清朝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的增加,玉米、甘薯种植的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明清时期粮食亩产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生产方式的制约 B.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强化 C.高产作物传入 D.农业生产技术长期停滞 ‎【解析】 中国古代一直以小农经济为主,长期来看不利于生产力的提高,A项符合题意;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属于间接原因,B项错误;高产作物传入应该会使粮食亩产量有所增长,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 A ‎5.下表中中国关税税率出现变动的主要原因应是 货物 单位 ‎1843年前的旧税率(%)‎ ‎1843年的新税率(%)‎ 新税率较旧税率减少比例(%)‎ 棉花 担 ‎24.19‎ ‎5.56‎ ‎77.02‎ 棉纱 担 ‎13.38‎ ‎5.56‎ ‎58.45‎ 头等白洋布 匹 ‎93‎ ‎6.95‎ ‎92.53‎ 二等白洋布 匹 ‎53‎ ‎6.95‎ ‎86.89‎ A.通商口岸的开放 B.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C.协定关税的施行 D.中国商品输出的泛滥 ‎【解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843年的新税率较1843年前的旧税率减少比例是比较大的,这和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的内容直接相关,故选C项;1843年中国关税税率出现变动与通商口岸的开放有关,但通商口岸的开放不是变动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是指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与关税税率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商品输出增加,但没有泛滥,排除D项。‎ ‎【答案】 C ‎6.鲁迅于20世纪初提出了改造国民性和“立人”两个相关的命题,认为中国“国民性”中存在的某些严重缺陷和弱点是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所造成的。为此,他 A.著文立说,批判传统道德 B.倡导民主,反对封建专制 C.弘扬科学,摒弃愚昧迷信 D.唤醒民众,举起抗日大旗 ‎【解析】 鲁迅认为中国的“国民性”出了问题,他通过文学革命批判传统道德,因此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政治上的问题和诉求,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问题的症结是封建思想而非迷信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鲁迅举起抗日大旗,故D项错误。‎ ‎【答案】 A ‎7.全面抗战爆发以后,虽然国民党第一、二、五战区等都部署了大股部队留驻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但多以失败而告终,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则获得了重大发展。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国共两党 A.军队的武器装备不同 B.游击战战略地位不同 C.作战地域的分布不同 D.抗战指导思想的不同 ‎【解析】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对游击队和军民关系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国民党军队战斗力日益下降,最终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武器装备、游击战战略地位和作战区域分布均不是主要原因,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 D ‎8.‎ 右图是我国1952~2002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变化图(部分)。其中,人均国民总收入出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 ‎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高考制度的恢复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解析】 材料显示1992年后人均国民总收入快速增长,这主要得益于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故选D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与材料中1992年后人均国民总收入快速增长不符,排除A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不是人均国民总收入出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而且与1992年的时间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高考制度于1977年恢复,与材料信息1992年之后人均国民总收入快速增长不符,排除C项。‎ ‎【答案】 D ‎9. 古罗马有“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一说。比如,当事人订立“不索债简约”后,若债权人反悔并要求债务人给付,只要债权人具备相关免债能力,债务人可以拒绝。这表明,罗马法中的“和解”‎ ‎ A.简化了司法程序 B.与诉讼具有同等强制性 ‎ C.彰显了契约精神 D.更能保障公民经济权益 ‎【解析】 由材料可知双方认可的“和解协议”与已决案具有同等法律效用,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重视和解协议,不是司法程序问题,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和解具有强制性的问题,B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C ‎10.16世纪中期,英国谷物价格上涨了8倍。1495年,一个农业工人以15周的劳动就能挣得全家一年的口粮,1564年则要花40周的劳动,而到1593年,一个农业工人甚至成年累月地劳动也不能保证挣得全家一年的口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萎缩使农产品供应出现不足 B.圈地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C.土地贵族对农业工人残酷压榨 D.殖民掠夺加剧了货币的贬值 ‎【解析】 题干关键信息“16世纪中期”“谷物价格上涨”,通过时间可以联系到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美洲金银进入欧洲,引发了价格革命,加剧了货币的贬值,故选D项,排除C项;16世纪中期,英国的农业是不断发展的,排除A项;“一个农业工人甚至成年累月地劳动”体现出了劳动积极性,排除B项。‎ ‎【答案】 D ‎11.近代英国通过改革制度政治,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获得了选举权,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到80.8万。这次改革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 C.根源于工业革命的兴起 D.使工人群众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解析】 根据材料“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可以判断这次改革为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故C项正确;其余选项均与1832年议会改革不符。‎ ‎【答案】 C ‎12.20世纪70年代,美国外交战略经历了从杜鲁门主义到尼克松主义的转变。在尼克松主义看来,缓和并非结束冷战,缓和仅仅是一种手段,是一种方法。由此看来,美国外交战略的调整主要是因为当时 A.美国霸主地位不复存在 B.世界多极化趋势得到加强 C.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D.苏联军事实力的不断提升 ‎【解析】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衰退,霸主地位衰落,在美苏争霸中,苏联的军事实力超过了美国,美国的外交战略经历了从杜鲁门主义到尼克松主义的转变,故选D项,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美苏之间的战略态势和对策,没有涉及其他力量,也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排除B、C两项。‎ ‎【答案】 D ‎ (三)比较型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 A.各类思想彼此碰撞与交融 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 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 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解析】 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思想的共同点,但并不能就此说明当时各类思想互相碰撞和交融,故A项错误;由“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不能判断神学迷信观念已被基本扫除,它可能是维护君主专制的一种方式,故B项错误;“思想家们突破”不能说明新的社会秩序已经重建,故C项错误;从“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能看出当时在思想上已经更加注重人事,故D项正确。‎ ‎【答案】 D ‎2.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思想。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A.是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反映 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 C.反映了政府对抑商政策的放宽 D.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解析】 “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思想”表明古代商业思想与工商业的发展有直接关系,故A项正确;“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表明他们支持国家对商业进行控制,故B项错误;“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思想”不能说明政府政策的变化,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在初期起到了促进农耕经济发展的作用,使古代农业经济一度领先于世界,故D项错误。‎ ‎【答案】 A ‎3.明代江苏东台人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常借《中庸》“率性之谓道”一句话中的“率性”二字论道,推出自然情欲论。《明儒学案》中徐樾谓:“圣贤教来学,率性而已。”颜钧云:“率性所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这些思想都 A.追求个性与人格独立 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C.受到读书人普遍赞誉 D.基本否定了程朱理学 ‎【解析】 题干中“率性”“自然”强调的是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释放,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中国还未出现资产阶级,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的读书人大多沉迷于程朱理学和科举取士,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主流思想是程朱理学,泰州学派所倡导的思想是对程朱理学的挑战,并非基本否定,故D项错误。‎ ‎【答案】 A ‎4.据图1和图2分析,清政府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图1 康熙四年江南省政区图   图2 乾隆二十六年江苏省、安徽省政区图 A.统治辽阔的疆域 B.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 C.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 D.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解析】 题干中江南省在乾隆帝时被分割为江苏省、安徽省,结合所学清朝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可知,清政府这一调整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势力膨胀,故选D项;题干只显示了部分地区,未涉及整个清朝的疆域,排除A项;题干只提及省区变动,未提及官员职权,排除B项;基层地区是乡、里,而题干说的是省级地区,排除C项。‎ ‎【答案】 D ‎5.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启蒙思想,彼此有一些交集但旨归大为不同。如果说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继承的是戊戌变法之后梁启超等人开创的保守主义的启蒙事业的话,那么,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掀起的则是另一种激进主义的启蒙事业。这两种启蒙事业都在 A.倡导立宪 B.改良文学 C.打倒孔教 D.开启民智 ‎【解析】 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故A项错误;改良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教的口号,而维新派利用孔教宣传维新变法,故C项错误;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开启民智,故D项正确。‎ ‎【答案】 D ‎6.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或修订 A.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 C.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D.使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法律化 ‎【解析】 1954年宪法适应了我国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1982年宪法适应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1982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化,排除A项;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都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不会因为宪法的修改而改变,排除B项;1982年宪法修订以后,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排除D项。‎ ‎【答案】 C ‎7.20世纪70年代末期,个体商贩被称为“二道贩子”。到了20世纪80年代,个体商贩则被称为“倒爷”。上述称呼的演变反映了 A.人们对财富追求的渴望 B.国家经济法规日益健全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国家经济政策逐渐放宽 ‎【解析】 题干提及的是个体商贩名称的变化,与人们对财富追求的渴望无关,故A项错误;个体商贩名称的变化与国家经济法规的健全无关,故B项错误;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才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题干时间信息与此不符,故C项错误;“二道贩子”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末期个体商贩的地位不被认同,而“倒爷”这一名称反映出人们对个体商贩地位的认识有了变化,也反映了我国经济政策的进一步放宽,故D项正确。‎ ‎【答案】 D ‎8.1979年,邓小平访美。2018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中国青岛举行。这两次中国外交活动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推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与邻为友、以邻为伴 C.促进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 D.自主选择、求同存异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1979年邓小平访美还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都是中国外交活动中的自主选择和求同存异的表现,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不同时期的两次外交活动都没有联合国的参与,排除A项;根据常识可知,美国并不是中国的邻国,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访美并没有促成两国开展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排除C项。‎ ‎【答案】 D ‎9.下表所示为一些学者有关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些观点。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学者 观点 ‎[中国]陈唯声 雅典民主政治的胜利是比较先进的商品经济对落后的自然经济的胜利 ‎[英国]芬利 如果没有雅典帝国,就不可能有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充分发展的民主制度 ‎[法国]克鲁瓦瑟 雅典民主是希腊精神最伟大的创造物之一 ‎[中国]易建平 民主政治与小国寡民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 A.雅典民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B.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起源,史学界存在多种看法 C.外国人更多地从精神层面探讨雅典民主的产生 D.中国学者的观点符合科学逻辑,已成为学界共识 ‎【解析】 材料中的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认识,但不能据此得出雅典民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这些学者对雅典民主政治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有不同的认识,故B项正确;(英国)芬利是从制度方面来探讨的,(法国)克鲁瓦瑟是从精神方面来探讨的,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中国学者的观点成为学界的共识,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下面是1475~1600年德国大学学生修读专业统计图。‎ ‎(左图为新教大学,右图为天主教大学。实线为世俗专业,虚线为神学专业)‎ 据此可以推知 A.德国宗教改革成效最为显著 B.天主教的垄断地位受到冲击 C.宗教改革影响学生选择专业 D.世俗文化引导社会发展潮流 ‎【解析】 材料中并没有将德国和其他国家宗教改革的成果进行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天主教在德国的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上图不难看出,以1517年的宗教改革为契机,学生的专业选择在世俗专业和神学专业上出现急剧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世俗文化与社会发展潮流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法国历史学家米涅(1796-1884)在《法国革命史》一书中谈到路易十六之死时说他是“唯一具有一切好国王所应有的畏上帝和爱百姓这两个优点的国君”。托克维尔(1805-1859)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说,在路易十六时代“对自由和人的生命的尊重经常可见,尤其可以见到对穷人苦难的真正关心”。据此可知 A.两者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大 B.两者守旧思想意识较强 C.君主立宪制确立艰难 D.两者否定已经确立的共和政体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两者对路易十六的同情,而启蒙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路易十六仍然受到这两位学者的肯定和同情,说明两者守旧思想意识较强,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路易十六被两位学者认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错误;法国共和政体确立于1875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颁布后,而托克维尔在1859年去世,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下表为不结盟运动成立至今所倡导的宗旨和任务的变化表。这反映了其变化的特点是 时期 宗旨和任务 成立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 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等 进入21世纪后 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 A.继承性和延续性 B.发展及与时俱进 C.长期性和稳固性 D.民族解放的性质 ‎【解析】 不结盟运动在不同时期,其宗旨和任务有较大变化,无法体现“继承性和延续性”,也不能体现稳固性,故A、C两项错误;从“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等”到“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可以说明不结盟运动与时俱进的特点,故B项正确;不结盟运动成立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有“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的宗旨和任务,而到了21世纪则没有这样的宗旨和任务,故不能体现民族解放的性质,D项错误。‎ ‎【答案】 B ‎ (四)程度型选择题 ‎1.下表节选的是古代诗歌中关于武则天的评价。据此能够得出的最合理的结论是,武则天 居中履正,禀和体微。仪刑赤县,演教椒闱。陶钧万国,丹青四妃。河洲在咏,风化攸归。‎ ‎——[唐]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歌中宫第五》‎ 惟昔武皇后,临轩御乾坤。多士尽儒冠,墨客蔼云屯。当时上紫殿,不独卿相尊。‎ ‎——[唐]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 天人共愤世皆嫌,垂拱焉能二十年?谁信裙钗珠翠侣,反胜冠冕任英贤。‎ ‎——[元]叶颙《唐武则天传》‎ A.有虚怀纳谏的胸襟 B.治国才能值得肯定 C.当政推动社会繁荣 D.推动唐元诗歌繁荣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武则天的治国才能,而非她虚怀纳谏,故A项错误;由材料“居中履正,禀和体微”“临轩御乾坤”“反胜冠冕任英贤”可知材料主旨是对武则天治国才能的肯定,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武则天的个人才能,而非其当政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唐元时期诗歌中关于武则天的评价,而非武则天对推动诗歌繁荣所作的贡献,故D项错误。‎ ‎【答案】 B ‎2.“五行八作”这一成语源起南宋,是都城对民间各行各业的泛指和传统俗称。当时,将市肆各种行业分别称为“团”“行”“市”“作分”等。“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与该成语的出现最有可能相关的是 A.宋朝奉行“工商皆本”政策,促进了城市商业、手工业的发展 B.宋朝不抑兼并,破产自耕农迁往城市,促进城市工商业发展 C.该成语从侧面说明当时东京行业之多以及手工业的发达程度 D.南宋推行抑商政策,只允许都城有五种商行和八种作坊存在 ‎【解析】 通过题干可知,南宋都城出现了“团”“行”“市”“作分”等商业、小手工业形式,这充分证明了宋朝“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实施,导致了大量自耕农的破产,他们不得不涌入城市,从而促进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故选B项;“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实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而“工商皆本”政策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主张,排除A项;题干提及了市肆中有“团”“行”“市”“作分”等行业,但是没有提及手工业的发达程度,排除C项;“五行八作”是都城对民间各行各业的泛指和传统俗称,不是指在南宋都城只允许存在五种商行和八种作坊,排除D项。‎ ‎【答案】 B ‎3.倪玉平在《晚清财政税收的近代化转型——以同治朝的关税财政为例》中写道:“扬州关曾于咸丰三年(1853年)停征,五年复开旋停,至咸丰九年恢复开征,‎ 但此后征收仍不太理想。同治二年(1863年),扬州奏称税收减少。”根据所学知识,推断咸丰时期和同治初年财政税收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大量税银被用于支付战争赔款 B.对外战争消耗了大量军费 C.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了朝廷税收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导致税收减少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税收收入减少,没有涉及税收支出,故A、B两项错误;太平天国于1853年定都天京,而南方经济发达,从而切断了清政府在南方的税收来源,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说的是“关税财政”,如果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对关税有影响的话,那应该是促使税收增长,故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4.有学者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支持该观点的最有力证据是 A.“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B.“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 C.“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D.“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 ‎【解析】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均有赔款的条款,故A项错误;《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均有割地的条款,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允许日本人在中国投资设厂,使得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项正确;《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均有开放通商口岸的条款,故D项错误。‎ ‎【答案】 C ‎5.1896年汉阳铁厂由“官办”改为“官督商办”,由盛宣怀接任督办。为解决钢铁销路问题,盛宣怀上奏请求“嗣后凡有官办钢铁料件,一律向鄂厂(即汉阳铁厂)订购,不得再购外洋之物”。对盛宣怀此举解释最合理的是,这一做法 A.促进了我国钢铁工业的长远发展 B.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奠定了我国重工业发展的基础 D.增强了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信心 ‎【解析】 据材料“汉阳铁厂……‘官督商办’……一律向鄂厂(即汉阳铁厂)订购,不得再购外洋之物”可知汉阳铁厂借助政府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有利于促进我国钢铁工业的长远发展,故A项正确;据材料“一律向鄂厂(即汉阳铁厂)订购,不得再购外洋之物”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促进钢铁工业的长远发展,而未涉及爱国精神,故B项错误;奠定我国重工业发展基础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五”计划的实施,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阳铁厂是洋务企业而非民族资产阶级兴办的企业,故D项错误。‎ ‎【答案】 A ‎6.右图是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的宣传画《新买的牛》:“卖罢余粮赶回集,买头牛来添套犁,大家看了都欢喜。”该宣传画最有可能创作于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 据材料“卖罢余粮赶回集,买头牛来添套犁,大家看了都欢喜”可知,农民有了一定余粮能够进行交易,且买牛犁地也代表农民有了耕地,经济水平提高,这与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私有制,将土地分给农民有关,故A项正确;三大改造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土地由私有制变成集体所有制,故B项错误;‎ ‎“大跃进”时期仍然实行集体所有制,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村机械化生产成为大势所趋,这种宣传画不太可能出现在改革开放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 A ‎7.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发展,1953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人民公社,按劳分配 B.市场经济,需求旺盛 C.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D.计划经济,不需要广告 ‎【解析】 人民公社是1958年出现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材料时间信息与此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广告业消失的主要原因而非中国经济发展的表现,故C项错误;由材料“1953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可知广告业消失是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故D项正确。‎ ‎【答案】 D ‎8.1978年至1994年,在我国农村的人均纯收入结构中,农业收入占比由84.93%下降到63.1%,而非农产业收入由7.92%提高到30.7%。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城市经济改革取得成效 B.土地产权关系得到调整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乡镇企业激活农村经济 ‎【解析】 1978年,我国的改革首先是在农村开始的,有两个措施,其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而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助于改变农民收入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故选D项;题干主要论及的是农村的改革,而不是城市的经济改革,排除A项;在农村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土地产权关系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到21世纪初,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项。‎ ‎【答案】 D ‎9.对下表信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1979年 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肯定是不准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4年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1992年“南方谈话”‎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中共十四大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已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 ‎【解析】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后,而不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A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尚未“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故B项错误;到21世纪初,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C项错误;表格信息的主旨是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断深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在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据此,对英国政治制度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确立议会权力的至高无上 B.是代议制最终完善的标志 C.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D.是责任内阁制特点的体现 ‎【解析】 材料“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没有体现议会权力至上的观念,故A项错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只能说明代议制仍在完善之中,故B项错误;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责任内阁制下首相与议会之间的关系,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亚威农少女》由毕加索创作于1907年,是第一幅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画家把五个少女的身体进行分解,以夸张的二维几何形体重新组织、交错叠放,创造出一个多维空间的绘画特色。下列和这种绘画风格的产生最相关的可能是 A.文艺复兴 B.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C.启蒙运动 D.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解析】 根据材料“以夸张的二维几何形体重新组织、交错叠放,创造出一个多维空间的绘画特色”可知,这幅作品最可能与相对论的空间概念有关,故选B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时间分别是14~16世纪、17~18世纪,材料时间与此不符,故A、C两项均错误;普朗克的量子假说与辐射、能量、量子等有关,与材料“多维空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 右图体现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以20世纪中后期世界经济的发展为视角,对材料所蕴含历史信息的解读最全面的是 A.为美国资本输出和对外经济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 B.确立以自由贸易为特征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 C.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呈现出从无序到有序的趋势 D.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世界经济组织的出现和发展过程,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即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呈现出从无序到有序的趋势,故选C项;为美国资本输出和对外经济扩张创造有利条件的是二战后初期建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确立了以自由贸易为特征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排除B项;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排除D项。‎ ‎【答案】 C ‎ (五)地图型、图片型和数据型选择题 ‎1.2019年4月5日,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以及海外的万余名中华儿女齐聚黄帝陵轩辕殿祭祀广场,共同祭奠轩辕黄帝。这种现象 A.说明了儒家思想与文化传统密切相连 B.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C.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 D.反映了分封制的文化影响巨大 ‎【解析】 材料并未提及儒家思想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祭祖、尊祖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海内外中华儿女不忘祖先,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故B项正确;中华儿女共同祭祖的现象并不能说明它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现象受宗法血缘而不是分封制的文化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 B ‎2.明末《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右图)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 ‎【解析】 《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无法体现农业经营的市场化趋势,故A项错误;从图中无法得知犁耕的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生产的流程和产品的种类,无法体现专业化,故C项错误;根据《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可以看出,在肥料、灌溉、播种上高投入以追求高产出,符合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答案】 D ‎3.右图是19世纪末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反映中国局势的漫画。据漫画中的信息可知,该局势 A.是甲午战败引发的恶果 B.表明列强在华矛盾激化 C.直接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D.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解析】 漫画表明俄国和德国分别对东北、山东提出了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A项正确;从漫画内容可知,俄德双方的要求不同,不能体现“矛盾激化”,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反洋教运动,故C项错误;图中不仅涉及“德国”“山东”,还涉及“俄国”“满洲”,故D项错误。‎ ‎【答案】 A ‎4.右图是清末中国机械进口趋势图(单位:元),该趋势的重要影响是 A.使清廷丧失了引导产业发展的能力 B.减少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阻碍 C.有利于刺激本土产业的发展 D.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解析】 中国对机器的需求量大体上呈上升趋势,市场缺口大大刺激了本土机器生产业的发展,故选C项;题干主要涉及机器的进口,并不能说明清廷丧失了对产业发展的引导能力,排除A项;机器大量进口可能会加大民族工业发展的阻碍,排除B项;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由于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材料并未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情况,故排除D项。‎ ‎【答案】 C ‎5.下面是1895年和1898年中国境内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这说明 时间 当年创刊总数 中国人自办报刊 总数 所占百分比 ‎1895年 ‎7‎ ‎3‎ ‎42.9%‎ ‎1898年 ‎47‎ ‎39‎ ‎83.0%‎ A.救亡图存已成为社会主流 B.清政府放开了言论自由 C.国人注重营造舆论环境 D.维新派成为改革主力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报刊的创办,不能说明救亡图存是否成为社会主流,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国人创办报刊的举措而非清政府的举措,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国人自办报刊比例的提升可知国人看到了舆论的作用,旨在营造舆论环境,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自办报刊的国人中维新派所占的比例情况,故D项错误。‎ ‎【答案】 C ‎6.右图是1927年5月前后的中国形势图(局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国民革命运动重心发展到黄河流域 B.武汉政府由广州国民政府北迁而来 C.三政权并存说明国民革命形势很好 D.“宁汉合流”最终实现了国家统一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国民革命的重心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不难得知,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是在1927年年初,故B项正确;三大政权并立,表明革命发展曲折,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不难得知,“宁汉合流”是在1927年9月,故D项错误。‎ ‎【答案】 B ‎7.下图为1952年和1957年中国工农业各自产值及其总产值的情况示意图。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中国 A.工农业生产出现冒进倾向 B.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C.初步奠定国家工业化基础 D.国家实行经济调整的方针 ‎【解析】 由“1952年和1957年中国工农业各自产值及其总产值的情况示意图”无法看出工农业生产出现冒进的倾向,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与公有制相关,材料并没有关于私有制和公有制成分比例的信息,故B项错误;通过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工业获得很大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有“总产值”的相关数据,没有经济政策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 C ‎8.右图《狗人》是马可·波罗的报告中对安达曼群岛居民的描绘,他形容这些人的头、眼睛和牙齿长得“像狗的一样”。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西方绘画出现新类型 B.宗教改革影响马可·波罗的认知 C.相对隔绝的状态阻碍了人类的眼界 D.外来人种的发现推动了传统观念的更新 ‎【解析】 据材料“马可·波罗的报告……这些人的头、眼睛和牙齿长得‘像狗的一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前世界相对隔绝,人们眼界有限,与西方绘画出现新类型无关,故A项错误,C项正确;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与马可·波罗所生活的时代不符,而且材料也无法体现宗教改革的影响,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故错误。‎ ‎【答案】 C ‎9.右图是1952年苏联报刊上的一幅漫画,漫画左下角的美国人在呼吁“和平、防卫、裁军”,而美国将军正在欧洲地图上标注美国的军事基地,右上角的CCCP是苏联国名的缩写。据此可知 A.美苏争霸斗争激烈 ‎ B.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 C.美国军民对立严重 ‎ D.美苏两国矛盾日益加剧 ‎【解析】 美苏争霸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材料中的时间是1952年,故A项错误;1955年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美苏关系,故C项错误;从图中可看到,美国所标注的军事基地均匀而密集地分布在苏联周围,对苏联形成了包围圈,这说明美苏两国矛盾日益加剧,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下图为1870~2010年全球资本分布图。图中二战后全球资本的数据分布可以表明 A.全球资本均衡发展 B.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 C.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D.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 ‎【解析】 通过上图可知,非洲资本的占比一直较少,故A项错误;二战后,亚洲许多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美洲、欧洲也有许多发展中国家,所以图中无法体现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故B项错误;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中,亚洲和非洲在全球资本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不断增强,故C项正确;图中并没有涉及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故D项错误。‎ ‎【答案】 C ‎ (六)综合拓展1‎ ‎1.秦国不断完善有关官吏的选拔、俸禄、考绩、奖惩等规定,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这表明,当时秦国 A.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 B.践行了墨家“兼爱”“尚贤”的主张 C.任法而治提升统治效能 D.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 ‎【解析】 A项中“阻断”的表述过于绝对,B项与史实不符,D项中“完善”的说法不准确。故选C项。‎ ‎【答案】 C ‎2.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孝惠、高后时,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这说明汉初 A.商业政策务实且灵活 B.黄老思想影响经济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D.致富成为社会时尚 ‎【解析】 由材料可知汉高祖时对商人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复弛商贾之律”促进了工商业发展,可见统治者不断调整商业政策,务实而灵活,A项正确。B、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C项表述有误。‎ ‎【答案】 A ‎3.据载:“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据此可知,东汉时的太学 A.发挥了一定的舆论监督职能 B.从表面看儒学教育开始官方化 C.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D.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相权 ‎【解析】 由材料中“公卿避其贬议”“郡县公议”“天子亦就弟子之列”等信息可知太学生的清议起到了一定的舆论监督作用,A项正确。B项错在“开始”的表述;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由“推择当世大儒,其重与宰相等,或宰相退处为之”可知东汉时的太学并未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相权,D项错误。‎ ‎【答案】 A ‎4.据学者统计,《四库全书》集部著录和存目进士著述及《辞海》文学分册收录科举出身作家占比情况如下图,由此可见 A.科举制度促进文学发展 B.政府注重收录进士著作 C.进士重视文学忽视经学 D.《四库全书》偏重文学 ‎【解析】 题干中“《四库全书》集部著录和存目进士著述及《辞海》文学分册收录科举出身作家”的占比均超过一半,说明科举制度促进文学发展,故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学者统计的科举出身作家占比情况,并非政府注重收录进士著作,故B项错误;题干中学者统计的只是集部和文学分册,故C项错误;《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且以经部和子部为主,故D项错误。‎ ‎【答案】 A ‎5.革命派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史实做了深刻的批判:条约之事终,和成而国亡随之……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革命派开展上述批判,旨在 A.发动民众开展反帝斗争 B.宣传鼓动暴力革命 C.揭露民族危机出现的根源 D.号召废除不平等条约 ‎【解析】 由材料中“非先倒……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可知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故B项正确。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侵略只是批判的原因之一,D项不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答案】 B ‎6.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戊戌变法时维新派打着儒家旗号宣传变法的思想;新文化运动代表则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出现对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主要是由于 A.改变社会风俗成为社会共识 B.追求新思想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 C.儒家文化自身在不断发展 D.西学传播的深入与民族经济的发展 ‎【解析】 材料主要阐述洋务派、维新派、激进派对儒学的不同态度,主要原因应归根于西学传播的深入与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探索救国之路逐渐深入,故选D项。A项中“成为社会共识”不符合史实,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中“自身在不断发展”不符合史实。‎ ‎【答案】 D ‎7.“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对此的记述有领导撰写的传记或回忆录、政府部门编写的资料、纪实文学、影视作品、厂史、厂志、学者的论文、“三线建设”亲历者撰写的相关著述等。由此可推知 A.亲历者撰写的历史可信度最高 B.工厂与政府部门掌握的史料丰富 C.影视作品真实再现了历史事实 D.历史事件具有多元化的呈现方式 ‎【解析】 对于“三线建设”这一历史事件,有回忆录、部门资料、影视作品等不同的呈现方式,体现了呈现方式多元化的特点,D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D ‎8.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源泉。下图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成果示意图,空白处应填入 A.《论十大关系》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新民主主义论》 D.《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解析】 《论十大关系》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于国民革命时期完成;《新民主主义论》出现于抗日战争时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完成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选C项。‎ ‎【答案】 C ‎9.罗马公民法上的婚姻概为夫权婚姻,丈夫控制着妻子的人身与财产;后来出现的万民法婚姻中,夫妻双方是平等的,且当事人间的合意不存在时,婚姻即可取消。这一变化 A.渗透了自然法的基本思想 B.是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C.实现了古罗马的男女平等 D.标志着西方离婚法诞生 ‎【解析】 材料中“夫妻双方是平等的”“合意不存在时,婚姻即可取消”体现了罗马法中渗透了自然法的一些基本思想,蕴含了理性和平等的精神,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10.有英国学者认为,近代欧洲矿业和金属的各项技术发展,得益于科学者无几,但有助于科学的发展。但是开辟全世界的历次重要远洋航行,情形就不然了,这些是为了光荣和利益而有意识地最初应用天文和地理科学而获得的成果。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欧洲 A.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B.技术发展促进了科学的进步 C.远航顺应了追求利益的共识 D.科学发展推动远洋航行成功 ‎【解析】 材料主旨是在推动近代欧洲矿业和金属的各项技术发展中,科学的作用未充分体现,但科学发展助力远洋航行取得成功,D项正确。‎ ‎【答案】 D ‎11.1871年3月,巴黎公社成立后取消了常备军和国家官吏。规定公职人员必须是社会公仆和勤务员,只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这样做的目的是 A.体现工人阶级彻底的革命性 B.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 C.防止高级职位成为钻营对象 D.在巴黎公社践行民主原则 ‎【解析】 为了防止因高薪而使高级职位成为公社成员钻营的对象,巴黎公社规定公职人员只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C项正确。A、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B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12.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出身工会领袖的巴西总统卢拉感慨,在过去20年里他在历次抗议中大多会要求“IMF滚出去”,但“现在,(我的)财政部长说,我们将借钱给IMF”。这说明 A.发展中国家金融话语权提升 B.IMF面临严重资金困境 C.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 ‎【解析】 由材料可知近年来以巴西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并且愿意借钱给IMF,这说明发展中国家金融话语权逐步提升,A项正确。‎ ‎【答案】 A ‎ (七)综合拓展2‎ ‎1.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图》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A.青铜器物铸造以货币为主 B.货币统一是经济发展大势所趋 C.货币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 D.秦国货币上镌刻的书法为隶书 ‎【解析】 由当时货币种类繁多可知货币统一是大势所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B项正确。当时青铜器物铸造以礼器为主,A项错误。明清时期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C项错误。秦统一后以小篆为统一字体,后流行更为简单的隶书,D项错误。‎ ‎【答案】 B ‎2.汉武帝设刺史,职权为“奉诏六条察州”。西汉中期后,京房(人名)曾经向皇帝奏报新的对官吏考核的方法,皇帝“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由此可见,在汉代中后期 A.刺史制度渐趋完善 B.刺史地位显著提高 C.刺史监察范围扩大 D.刺史职权有所异化 ‎【解析】 由材料可知汉武帝时刺史负责监察,西汉中期以后刺史认为“课事”不可,可见其职权有所异化,D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说法有误。‎ ‎【答案】 D ‎3.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特别是《小学》《四书集注》,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这反映出 A.理学在宋代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B.朱熹认为只有儿童才能接受天理 C.道德教化以书院教育为主要方式 D.理学思想家重视儿童启蒙教育 ‎【解析】 材料主要强调朱熹注重童蒙读物的著述,以此传播理学观念,D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B项表述过于绝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D ‎4.明代小说《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转运汉巧遇洞庭红 波斯胡指破鼍龙壳》中提到了一个“吉零国”。而《明史》记载,巴剌西遣使入贡,因“去中国绝远”,舟行四年半,遇风漂至“吉零国”。这些记载说明 A.《明史》作为官修史书,其记载完全可信 B.文学作品记载多为虚构,不可作为史料 C.部分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D.明代小说从侧面反映了国人的世界观 ‎【解析】 明代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与《明史》都提到了“吉零国”,可见部分文学作品可为官修史书记载提供佐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C项正确。A、B两项表述错误,D项对世界观的理解有误。‎ ‎【答案】 C ‎5.美国学者马汉在《海权论》中指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以下最能印证作者观点的事件是 A.《辛丑条约》的签订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D.武昌起义时列强企图干涉 ‎【解析】 《马关条约》中主要通商口岸都在长江流域,再结合题干中“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等关键信息可以得出B项正确。‎ ‎【答案】 B ‎6.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纪念活动,不仅有统一部署和安排,而且要求报告具体开展情况。其中的一些纪念活动,不少是以国民党的名义开展的,且强调宣传时需注意被宣传的群众的感情与心理。这反映出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A.注重为抗日战争做宣传动员 B.已经成长为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 C.出现忽视革命领导权的右倾倾向 D.在开展纪念活动时注重策略 ‎【解析】 由题干中纪念活动“有统一部署和安排”“强调宣传时需注意被宣传的群众的感情与心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开展纪念活动时注重策略,D项正确。A项不符合此阶段史实。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是在遵义会议后。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D ‎7.下面是1954年宪法目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 ‎1954年宪法目录 ‎1982年宪法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 A.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 B.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 C.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D.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解析】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置于国家机构前,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 ‎【答案】 D ‎8.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教授在解释中国市场化过程时,认为中国的市场化变革是由体制外的边缘革命推动的,如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等等。作者意在说明 A.边缘力量在政治变革中的强势地位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广泛推行 C.民间力量推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 D.中国改革从农村起步逐步向城市推广 ‎【解析】 由材料中“中国的市场化变革是由体制外的边缘革命推动的”并举例论证,可知在中国市场化过程中民间力量的推动作用极大,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C ‎9.苏格拉底提出:人们不可能认识外部世界也不应该认识外部世界,因为自然界是神创造的,由神支配,受神管理,人的理性根本不可能认识神所创造的东西。那么作为人只要研究好人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这体现出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A.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 B.仍然属于自然哲学范畴 C.使哲学开始成为独立学科 D.捍卫思想自由的原则 ‎【解析】 由材料中“人只要研究好人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可以看出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A项正确。B项叙述错误,C项是亚里士多德的贡献,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A ‎10.“美国的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是在建立联邦时,要铲除奴隶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这表明 A.启蒙思想的基本原则被抛弃 B.宪法只代表南部蓄奴州的利益 C.分权是共和制度的核心原则 D.宪法制定中应有必要的妥协 ‎【解析】 从材料大意可知美国的制宪者们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为了联邦的团结还是做出了妥协,D项正确。A、B两项说法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D ‎11.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说:“我们将采取经过慎重考虑的、保守性的措施,以使我国的产业工人获得更加公平的工资收入,防止恶性竞争和超常的劳动时间,同时鼓励所有企业防止生产过剩。”此举的目的是 A.通过金融手段复兴经济 B.缓和劳资矛盾稳定民心 C.设置新机构以管控市场 D.利用多种渠道增加就业 ‎【解析】 材料主要强调增加工资收入,防止恶性竞争和超常的劳动时间。此举的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调整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稳定社会秩序,B项正确。‎ ‎【答案】 B ‎12.1962年12月,法国总统戴高乐拒绝了麦克米伦首相和肯尼迪总统签订的有关建立一支配备带英国弹头的美国北极星导弹的北约组织核力量的协定。1963年7月,美、英、苏签订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戴高乐拒绝遵守条约是因为它会妨碍法国核力量的发展。这 A.反映出欧共体的建立提高了欧洲的地位 ‎ B.改变了美苏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C.反映出欧洲的联合增强了西欧的独立性 ‎ D.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解析】 法国总统戴高乐两次拒绝美英的相关协议体现了其外交政策的独立性增强,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答案】 C ‎ (八)综合拓展3‎ ‎1.隋唐以来,士人以“科第为先”,官员“耻于为末”,但到了明中叶以后,封建官僚们逐渐抛弃了“重本轻末”的传统观念,加入经商的大潮中,甚至出现“无官不贾”的局面。这种现象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B.反映出理学的价值观被彻底否定 C.容易导致封建政治的腐败 D.表明世人改变了对商人的看法 ‎【解析】 由材料可知隋唐以来官员耻于经商,明中叶以后出现“无官不贾”的局面,官僚经商容易与民争利,且利用特权经商容易导致腐败,C项正确。官僚利用特权经商,不利于商品经济正常发展,A项错误;B项“彻底否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说了封建官僚经商的现象,D项错误。‎ ‎【答案】 C ‎2.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1670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1729年),又升格至正一品。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 A.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 B.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 C.表明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D.表明中央权力体系不断完善 ‎【解析】 明代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皇帝不希望出现威胁皇权的局面,故选拔品秩较低的官员充当大学士,而不选择品秩高的官员,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升格,是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故选B项;内阁位高权重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情况,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内阁大学士的品秩变化,无法体现整个中央权力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 ‎【答案】 B ‎3.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时期 秦汉 唐 宋 元 明 清 次数 ‎375‎ ‎493‎ ‎874‎ ‎513‎ ‎5 105‎ ‎5 344‎ 频率 ‎0.85次/年 ‎1.71次/年 ‎2.74次/年 ‎3.17次/年 ‎18.5次/年 ‎18.12次/年 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D.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 ‎【解析】 表格反映的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明清时期频率明显增加说明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 C ‎4.下表中言论与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言论 人物 A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朱熹 B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黄宗羲 C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而矣。”‎ 王夫之 D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 ‎  【解析】 A项为王阳明的主张,B项为黄宗羲的主张,C项为顾炎武的主张,D项为李贽的主张。故选B项。‎ ‎  【答案】 B ‎5.萍浏醴起义期间,萍乡、浏阳、醴陵等地会党联合起来成立洪江会,入会者都要宣誓:“誓遵中华民国宗旨,服从大哥命令,同心同德,兴汉灭满,如渝此盟,人神共殛!”这表明 A.会党在形式上接受了同盟会的政治主张 ‎ B.同盟会获得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与拥护 C.同盟会的政治主张发生了巨大变化 ‎ D.会党成员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 ‎【解析】 会党联合起来成立洪江会,入会者都要进行宣誓,从宣誓内容上可以看出他们在形式上接受了同盟会的部分主张,但不能据此判断出他们已经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材料不能体现同盟会获得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同盟会的政治主张也未因此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答案】 A ‎6.孙中山在谈到民族问题时说:“自欧战告终,世界局面一变,潮流所趋,都注重到民族自决。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这表明,此时的孙中山 A.主张实现普遍平等民权 B.旨在宣传反清排满主张 C.强调政党力量改造国家 D.赋予民族主义新的内涵 ‎【解析】 由材料中“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可知此时的三民主义已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D项正确。A项属于民权主义方面的内容,B、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答案】 D ‎7.1942年朱自清在《论轰炸》中写道:“敌机的轰炸是可怕的,也是可恨的;但是也未尝不是可喜的。轰炸使得每一个中国人,凭他在那个角落儿里,都认识了咱们的敌人;这是第一回,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国家。”这段话意在强调 A.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 B.日本利用空中优势全方位地打击中国 C.战争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民族战争客观上增强了民族团结 ‎【解析】 由材料可知轰炸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国家”,这说明战争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认同感、国家意识,D项正确。‎ ‎【答案】 D ‎8.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委、省政府选择了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重庆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等地方国有工业企业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改革。材料中国有企业“放权让利”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企业自主权 B.增强企业活力 C.扩大对外开放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企业活力,故选B项;“放权让利”的具体内容包括扩大企业自主权,排除A项;“放权让利”是对内改革而不是对外开放,排除C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20世纪90年代做出的决策,排除D项。‎ ‎【答案】 B ‎9.罗马法规定诉讼当事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还要承担诚实、善意的义务。检查当事人是否履行了诚实信用原则是司法人员的一项主要任务,而审判员则通过判断当事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原则来裁决案件的胜与败。这反映出罗马 A.诚信原则影响司法审判 B.社会诚信体系已经建立 C.司法审判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D.公民个人权利不受重视 ‎【解析】 由材料中“诉讼当事人……还要承担诚实、善意的义务”,司法人员要“检查当事人是否履行了诚实信用原则”“审判员则通过判断当事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原则”,可知诚信原则已经影响了司法审判,A项正确。B、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C项说法错误。‎ ‎【答案】 A ‎10.下面是英国各部门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示意图,据图中的数据变化可知 A.服务业所占比重略有下降 B.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 C.英国尚未完成工业化 D.机器大生产已取代手工劳动 ‎【解析】 由图中数据可知,1801年服务业占比有所上升,故A项错误。图中工业所占比重最高为23%,且工业并非全部为重工业,说明重工业尚未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机器大生产尚未取代手工劳动,工业化尚未完成,故排除B、D两项,C项正确。‎ ‎【答案】 C ‎11.1988年,英国政府实行养老金改革。国家只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同时强制要求所有企业一律推行职业养老金制度。政府还规定任何职工按期缴付一定费用,到退休时,由国家负责支付个人养老金。这一改革旨在 A.节省政府开支,取消社会保险 B.加大社保力度,缓解失业压力 C.调整宏观政策,缩减福利支出 D.减轻企业负担,助力第三产业 ‎【解析】 由材料“1988年”“国家只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同时强制要求所有企业一律推行职业养老金制度”可知,这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福利国家的弊端,故C项正确。A项“取消社会保险”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加大社保力度”的说法错误,排除。这一改革会加重企业负担,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在全球化第三阶段,个人成为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交通工具革新 C.信息技术应用 D.美苏冷战结束 ‎【解析】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交通工具革新”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变化的原因,故B项错误;“在全球化第三阶段……世界各地……可以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故C项正确。“美苏冷战结束”不是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 C ‎ (九)综合拓展4‎ ‎1.西周时期,士是最下层贵族,但到了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获取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这反映了 A.周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普及 B.当时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C.宗法制已经瓦解 D.世官制下晋升渠道通畅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被破坏,分封制瓦解,士的地位上升,他们积极宣传自己的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顺应并推动了社会转型,故B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世官制下晋升渠道并不通畅,D项错误。‎ ‎【答案】 B ‎2.《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 A.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 B.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C.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 D.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解析】 孟子认为古时天子巡狩是为补偿百姓之不足,如今国君出游却使百姓负担加重,强调治国应有民本思想,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 A ‎3.读汉代中等生活水平自耕农年收支表,据此可知 年收入 年支出 粮食 农副业 纺织业 生存消费 简单再生产 租税负担 其他 粮食 ‎120石 园圃 家禽 织布 ‎10匹 口粮80石4 800钱 食盐1.8石900钱 衣着5匹2 000钱 留种6石360钱 饲料10石600钱 农具7石420钱 田租4石240钱 赋税11石660钱 祭祀、人际往来、医药共6石360钱 ‎7 200钱 ‎4 000钱 ‎7 700钱 ‎1 380钱 ‎900钱 ‎360钱 总计收入:11 200钱 总计支出:10 340钱 A.赋税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B.纺织业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C.园圃家禽收入占比较大 D.当时生存成本较低,幸福指数高 ‎【解析】 表格反映了汉代中等生活水平自耕农年收支情况,其中赋税负担占总支出的比值低于十分之一,收支相比略有结余,故A项错误。纺织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故B项正确。园圃家禽收入未计入总收入中,故C项错误。生存消费在支出中占比超过十分之七,由此可知生存成本较高,故D项错误。‎ ‎【答案】 B ‎4.《天工开物》收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这说明当时 A.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 B.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 C.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D.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 ‎【解析】 材料中提到《天工开物》收载当时西方及日本、朝鲜的技术,由此可知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故D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答案】 D ‎5.严复希望用以进化观为核心的西方理论铲除中国国民劣性的思想土壤,为此他提出要“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尤以“开民智”最为迫切。严复意在强调 A.自由平等,宣扬“中体西用” B.鼓吹民权,宣扬适者生存 C.主权在民,确立民主共和 D.引介西学,推动救亡图存 ‎【解析】 严复希望用西方理论铲除中国国民劣性的思想土壤,认为“开民智”最为迫切,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其所属政治派别紧密相连,他强调开民智以宣传西学,挽救民族危机,故D项正确。严复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中体西用”“民主共和”的表述错误,“民权”是三民主义的内容,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 D ‎6.1947年上海总计有报纸96种。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领取申请登记表希望继续出版和想要办报纸者有43家,但最后只批准了14家,其中属于公众性报纸的只有10种,到7月时发行超过两万份的只有6种。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读报人数骤减 B.政府加强舆论监管 C.政局稳定,缺少要闻 D.百废待兴,纸张短缺 ‎【解析】 材料“领取申请登记表希望继续出版和想要办报纸者有43家,但最后只批准了14家”说明政府加强舆论监管,故B项正确。A、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不是主要原因,均排除。‎ ‎【答案】 B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35条规定:“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例如矿业、钢铁业、动力工业、机器制造业等,以创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同时,应恢复和增加纺织业及其他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轻工业的生产,以供应人民日常消费的需要。”这反映出当时 A.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B.集中力量建设苏联援助的基础工业项目 C.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D.注重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民生需求 ‎【解析】 由材料中“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恢复和增加……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轻工业的生产”可知,当时已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兼顾民生的方针,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未能全面概括材料,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 ‎【答案】 D ‎8.1984年,我国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各类商品实行计划内与计划外两种价格,即价格双轨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先后出现两轮通货膨胀。这表明当时 A.非公有制经济开始占主导地位 B.传统经济体制仍具有较大优势 C.经济发展要求改革不断深化 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共识 ‎【解析】 材料中指出价格双轨制实行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先后出现两轮通货膨胀,这说明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要求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故C项正确。A、B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答案】 C ‎9.右图为古代雅典城邦制度下公民大会的会场遗址。公民大会召开时,各区公民位于四周的圆形看台上,城邦官员位于会场居下的场地中央。该会场的设计反映出 A.雅典民众向往中央集权体制 B.雅典人对圆满和谐的崇尚 C.雅典民主具有人民主权的特点 D.平民紧密拥护政治领袖 ‎【解析】 由图片与材料文字“公民位于四周的圆形看台上,城邦官员位于会场居下的场地中央”可知,公民地位较高,这体现了雅典民主具有人民主权的特点,故C项正确。A、D两项与史实不符,B项强调的是雅典人,而材料主要讲雅典公民,均排除。‎ ‎【答案】 C ‎10.1789年8月,法国制宪议会颁布了《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这表明 A.法国已经成为民主共和制国家 B.启蒙思想推动民主化进程 C.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诞生 D.法国大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 ‎【解析】 法国制宪议会颁布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提出的原则体现了启蒙运动的主张,可知启蒙运动推动了法国的民主化进程,故B项正确。A、D两项表述有误,C项指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均排除。‎ ‎【答案】 B ‎11.“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对《共产党宣言》中的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说明雇佣劳动是工业化的产物 B.强调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C.揭示出工业化推动无产阶级联合 D.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解析】 由材料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无产阶级由分散走向联合,无产阶级斗争呈现出新的特点,故C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不符,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答案】 C ‎12.“马歇尔计划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该计划实施后,欧洲经济很快得到恢复,西欧各国也被纳入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但是经济获得发展的西欧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增强。”据此可知 A.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B.马歇尔计划是欧洲经济恢复的唯一因素 C.马歇尔计划注重维护世界的安全和利益 D.马歇尔计划增强了美国遏制苏联的力量 ‎【解析】 “马歇尔计划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说明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应用,是为了控制西欧、遏制苏联,故A项正确。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西欧各国也被纳入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表明C项错误。“西欧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增强”表明D项错误。‎ ‎【答案】 A ‎ (十)综合拓展5‎ ‎1.《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代曾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稻谷一亩播种二又三分之二斗,麦子一亩播种一斗,大豆一亩播种半斗。这反映出秦律 A.重视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 B.剥夺地主土地,刑罚极其苛酷 C.关注百姓生产生活实践 D.条目细密严苛,维护地主特权 ‎【解析】 “秦代曾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反映出秦律关注民生与社会实际问题,关注百姓生产生活实践,故C项正确。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表述有误。‎ ‎【答案】 C ‎2.东汉末年,强宗豪族及官吏、名士、太学生,以风谣和品题的形式,奖褒公卿,裁量执政,其言论称“乡里之号”“学中之语”,又称“公论”。这种评论官吏、朝政的风气仍为历代所继承。这 A.体现了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 B.体现了儒学教育开始制度化 C.有利于思想文化传播 D.体现了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解析】 由材料中“奖褒公卿”“公论”等关键信息可知社会舆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生活,故A项正确。B项“开始”的表述有误,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答案】 A ‎3.‎ 右图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代《村童闹学图》摹本。有人认为这是典型的宋代风俗画,生动再现了当时村学孩童的天真本性;有人则认为画中情节印证了宋代村学管理松散、教学水平偏低的事实。据此可知 A.理学观念影响渗透蒙学教育 B.风俗画以乡村生活题材为主 C.历史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 D.研究视角不同导致结论差异 ‎【解析】 对于宋代《村童闹学图》摹本,有人认为其再现了当时村学孩童的天真本性,有人则认为该画印证了宋代村学管理松散的事实,可见历史研究视角影响历史解释,研究视角不同导致结论差异,故D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风俗画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并非以乡村生活题材为主,排除B项。‎ ‎【答案】 D ‎4.明清时期,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商人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以商养农成为商人的生存之道 B.儒家财富观是商业发展的动力 C.商业行为受到传统儒学的影响 D.形成了有利于资本积累的环境 ‎【解析】 由材料中“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向往……‘修建宅院,光显门楣’”可知商业行为受到传统儒学的影响,故C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5.下表列举了两位学者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  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变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有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 ‎[美]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据此可知,两人都认为五四运动 A.爆发原因是中国外交的失败 B.是缺乏理性的盲目爱国行为 C.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 D.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解析】 两段材料都提到了民族情感、国家情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 ‎【答案】 C ‎6.李大钊说:“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这一言论 A.主张从根本上否定儒学 B.区分了偶像化的孔子与真实的孔子 C.纠正了文学革命中的形式主义偏向 D.强调科学地看待儒家经典的问题 ‎【解析】 由材料中“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可知,这一言论已经区分了偶像化的孔子与真实的孔子,并未从根本上否定儒学,只是否定了代表专制政治的纲常伦理,故B项正确,A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均未提及。‎ ‎【答案】 B ‎7.右图时事漫画生动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画中有中高低三株竹笋。漫画作者以“一夜风吹一尺长”的雨后春笋寓意着 A.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恢复完成 B.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C.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转变 D.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解析】 A项发生在1952年,与题干中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不符。B项是“一五”计划的成就,也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图片中有中高低三株竹笋,寓意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富有生机,故选D项。‎ ‎【答案】 D ‎8.邓小平说:“我认为上海是有希望的,理由正在于此,上海人就很务实……上海人富于技巧和操作精神,只要让他们干,他们肯定会干出一片新天地来的。”下列选项可以佐证邓小平“让他们干”的是 A.上海成为通商口岸 B.上海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开发开放浦东新区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了解邓小平的言论是在“南方谈话”时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发开放浦东新区,其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故D项正确。A项发生于《南京条约》签订后,B项发生于1984年,C项发生于2001年,均排除。‎ ‎【答案】 D ‎9.恩格斯在论述罗马帝国时期的思想家时指出:“另一类的思想家,即法学家,则对新的秩序赞赏不已,因为一切等级差别的取消,使他们得以全面制定他们心爱的私法,因而他们就为皇帝制定了空前卑鄙的国家法。”恩格斯实际上指出了 A.法学家可以利用法律为所欲为 B.法律有力地维护了帝国的统治 C.法学家对罗马法的贡献最大 D.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解析】 由材料中法学家“为皇帝制定了空前卑鄙的国家法”可知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故D项正确。A、C两项本身说法有误,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D ‎10.下图是一篇历史论文的提纲。据此推断,其标题最恰当的应是:新航路开辟 一、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二、新航路开辟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新航路开辟揭开了殖民掠夺的序幕 A.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 B.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C.推动了人文主义的传播 D.密切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 ‎【解析】 三条提纲阐明了新航路开辟对西班牙、葡萄牙的影响,对英法等国的影响,对殖民地的掠夺,这些都促进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故B项正确。三条提纲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故排除A、C、D三项。‎ ‎【答案】 B ‎11.19世纪中后期西方大国在世界贸易中占的比重示意图 据上图可知,该时期 A.英国仍保持贸易优势地位 B.美德工业水平一直落后于英国 C.世界贸易总额不断增长 D.西方大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 ‎【解析】 由上图可知,英国在19世纪中后期世界贸易中占的比重仍然比较高,可见其仍保持贸易优势地位,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答案】 A ‎12.1999年12月,欧盟赫尔辛基首脑会议通过了《加强欧洲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报告》,并组建欧洲快速反应部队,使其可以在北约不参与的情况下独立行动。这表明欧盟 A.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 B.以军事合作为首要目标 C.彻底摆脱了北约的影响 D.以欧洲统一取代国家间合作 ‎【解析】 由“欧盟赫尔辛基首脑会议通过了《加强欧洲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报告》”可知,欧洲已开启防务一体化,一体化程度正不断加深,故A项正确。B、D两项表述错误,C项“彻底”的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 A ‎ (十一)综合拓展6‎ ‎1.甲骨文的“法”字,由去、水、鹿三部分构成,“法”字最早来源于母鹿产仔要季节性迁徙的现象。由此可以推断“法”字最初的内涵体现了 A.参天察地、天命所归的正义思想 B.道法自然的办事准则 C.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存之道 D.古代先民长期野外活动的生命感悟 ‎【解析】 到一定季节母鹿产仔要进行迁徙,这是自然规律,而法是一种规律、准则,“法”字的内涵体现了办事应道法自然,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正义”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自然规律,不是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故C项错误;“长期野外活动的生命感悟”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2.当水旱灾害、叛乱等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官员们最常见的做法就是立即上报给上司,而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国家幅员辽阔,地方将信息上报到中央快则十几天,慢则几个月甚至要大半年。这些突发性事件经过这样的层层上报,然后地方得到层层下达的命令,当命令传达到地方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几乎已无任何意义。这反映了秦朝 A.皇帝专权影响行政效率 B.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 C.中央集权带来的弊端 D.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 ‎【解析】 题干反映出地方权力有限,遇事需上报中央,这大大降低了办事效率,这反映了秦朝中央集权带来的弊端,故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没有涉及皇帝专权带来的影响,故A项错误;秦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故B项错误;D项只是对题干内容的归纳,属于对现象的描述,不是本质问题,故错误。‎ ‎【答案】 C ‎3.汉代大儒董仲舒把“华夷之辨”放在伦常道德的范畴之中,使得道德伦理价值始终高于民族的生存选择和利益追求的价值。当伦理价值成为民族认同符号时,种族、地域、语言的差异就不足以成为民族融合的障碍。这表明汉代儒家 A.民族价值观念具有普世性 B.用意识形态作为民族划分的依据 C.明确了民族整体性利益观 D.不注重民族的血统差异性 ‎【解析】 由材料“把‘华夷之辨’放在伦常道德的范畴之中”“伦理价值成为民族认同符号”可知,汉代儒家主张用伦理道德作为民族划分的依据,而伦理道德属于意识形态的部分,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无法由材料得出,故排除。‎ ‎【答案】 B ‎4.1488年版吴江县县志记载:在苏州正南的农村,商人如果在离家100里以外的地方经商,只留家人在家乡从事耕作,自己又多年不归,就会被视为无信义之人。而在1548年新编的县志中,这段文字则被删除。这一变化表明 A.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社会价值观念 B.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商人经商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D.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解析】 1488年版县志记载商人离家经商久而不归被视为无信义之人,1548年新编县志中则删除这段文字,这表明人们对经商行为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这正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故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商人经商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可,故C项错误;仅凭吴江县一地60年的变化无法说明当时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故D项错误。‎ ‎【答案】 A ‎5.武昌起义前,清王朝共有9个总督职位,其中汉人占据4个,最重要的直隶和两江总督分别由汉族的陈夔龙和张人骏担任;14个巡抚职位中汉人占据11个。这表明 A.晚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孕育出革命 C.清末中央集权面临挑战 D.政治形势推动了权力格局变化 ‎【解析】 汉人进入官僚系统是封建统治者内部的权力分工,不能说明政府统治出现危机,也不意味着一定要革命或地方开始对抗中央,故A、B、C三项错误;因为面临国内外的重重危机,清政府单纯依靠满洲贵族已经不能解决现实问题,所以起用汉族官僚,故D项正确。‎ ‎【答案】 D ‎6.1922年,梁启超指出:“科学精神之有无,只能用来横断新旧文化,不能用来纵断东西文化。若说欧美人是天生成科学的国民,中国人是天生成非科学的国民,我们可绝对不承认。”梁启超此言 A.强调思想文化进步的重要性 B.肯定了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C.对新文化运动表示完全支持 D.否定了当时盛行的进化论 ‎【解析】 材料反映了梁启超认为中国文化也有发展科学精神的条件,意在强调中国思想文化进步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由材料“科学精神之有无……不能用来纵断东西文化”可知,梁启超并不认为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优越,故B项错误;据材料“科学精神之有无,只能用来横断新旧文化,不能用来纵断东西文化”可知,梁启超对绝对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中国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不是完全赞同的,故C项错误;材料“科学精神之有无,只能用来横断新旧文化”说明梁启超认同文化更新,这符合进化的理论,故D项错误。‎ ‎【答案】 A ‎7.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五”计划开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20世纪60年代开始试制国产化肥厂的成套设备,“文化大革命”时期也从欧洲、日本进口了一批包括化肥生产线在内的成套设备。据统计,至1978年我国农业机械耕作面积、化肥使用量明显增加。这反映出新中国前30年 A.“左”倾错误并未影响农业 B.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C.关注农业建设并有所成果 D.农业技术过于依赖国外 ‎【解析】 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这三个时期看,新中国成立后30年来一直关注农业建设,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虽然“文化大革命”时期农业也有所发展,但不能说“左”倾错误未影响农业,故A项错误;农业不能等同于农村,B项偷换概念,排除;材料中我国只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进口了外国设备,不能说明农业技术过于依赖国外,故D项错误。‎ ‎【答案】 C ‎8.毛泽东的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更多地强调精神;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他认为:“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这说明两人的义利观 A.均是所处时代的产物 B.都强调精神的重要性 C.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D.从根本上说是对立的 ‎【解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义利观认识的不同,是由两人所处的社会现实决定的,故A项正确;邓小平侧重于兼顾物质利益,故B项错误;C项的表述缺乏针对性,故排除;二者并非对立,故D项错误。‎ ‎【答案】 A ‎9.在古罗马的立法体系中,法律的原则、制度都是直接针对社会上新出现的法律问题的,并且古罗马的立法大多是通过审判机关的司法实践与法学家对法律的解释活动来进行的。这说明罗马法 A.具有灵活务实的特点 B.理论体系较为成熟 C.是对法学家实践的总结 D.强调司法实践的重要性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法律的制定面向现实,注重司法实践,这体现了罗马法灵活务实的一面,故A项正确;理论体系成熟要从内容的完整性方面考虑,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C、D两项是对材料的片面反映,排除。‎ ‎【答案】 A ‎10.被贩卖至美洲的非洲奴隶逐渐适应了一个混合着欧洲、美洲和非洲各种因素的社会,他们将西非的乐器、音乐、语言、宗教信仰和种植园生活融合在一起。如在奴隶数量较多的地区最为常见的就是几种非洲语言和欧洲语言相混合而成的克里奥尔语。这主要强调黑奴贸易 A.改变了美洲文化的纯粹性 B.影响了非洲文化的本土化 C.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 D.推动了不同文明交流融合 ‎【解析】 从材料中“融合”“相混合”等关键词可以看出D项符合题意。C项强调文化的差异性,与设问不符,故排除;美洲文化的纯粹性早就随着新航路开辟、西欧殖民者的入侵被改变了,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非洲奴隶对美洲文化的影响,与B项无关。‎ ‎【答案】 D ‎11.‎ 右图是《巴黎公社委员成分结构图》,它能直接反映出巴黎公社 A.只是一场城市起义 ‎ B.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C.革命形势的复杂性 ‎ D.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解析】 从图示来看,公社委员来自诸多不同的工作领域,体现了群众基础的广泛性,故D项正确;从图示中不能直接看出起义的范围,A项错误;运动失败的必然性是资本主义处在上升时期,与公社委员成分没有直接联系,B项错误;C项把革命成分换成革命形势,偷换概念,错误。‎ ‎【答案】 D ‎12.1968年,法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首次提出创立一种新的世界货币来取代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后来演变为特别提款权。特别提款权并不是一种真实的货币,只是用于成员国官方结算的一种单位。这从实质上反映出 A.美元的金融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断改革 D.法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解析】 由材料“一种新的世界货币来取代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可知,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受到挑战,故A项正确;世界多极化趋势是指多个力量的崛起,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C项是对一个现象的总结,不符合设问的要求,故排除;题干的主旨是货币体系的调整,与法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 (十二)综合拓展7‎ ‎1.下面为《诗经》中农业生产工具词出现次数的统计表(部分),由此可知 类别 词及次数 整地类农具词 耜(4次)、钱(1次)、镈(2次)‎ 收割类农具词 铚(1次)、艾(1次)‎ 仓储类农具词 场(5次)、圃(2次)、仓(3次)、庾(2次)、廪(1次)、百室(2次)‎ A.该表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B.自耕农经济已经出现 C.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 D.铁制农具已广泛使用 ‎【解析】 各种农业生产工具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和现状,有利于研究当时农业发展的情况,故A项正确;表格中只是列举了各种生产工具,没有涉及耕作方式,所以B、C两项错误;从材料中只能看出是金属工具,不能确定是铁制还是青铜农具,故D项错误。‎ ‎【答案】 A ‎2.唐玄宗时选翰林学士入值内廷,承命制诏书敕、批答表疏;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常参与机要,时人“目为内相”;穆宗时宰相李逢吉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常排抑之”。这在本质上说明翰林学士之设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有利于加强皇权 C.保证了决策质量 D.牵制了外朝相权 ‎【解析】 材料反映出皇帝设翰林学士形成与外朝宰相不同的内朝,有利于牵制外相,加强皇权,故答案为B项;A项应用在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分配问题上,而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故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不是本质,排除。‎ ‎【答案】 B ‎3.宋元至明清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变化如下表。这突出反映了 时期 宋元 明清 形象特点 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爱憎不分明 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 A.佛教传入中国的影响 B.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市民阶层扩大的要求 D.封建伦理纲常的加强 ‎【解析】 孙悟空从个性较强到诚心向佛的变化反映了封建伦理纲常的加强,故D项符合题意;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年,与明清时期思想的变化无直接的逻辑关系,故A项错误;诚心向佛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无关,故B、C两项错误。‎ ‎【答案】 D ‎4.洪武七年朱元璋开始禁海;明成祖时恢复市舶司,从事朝贡贸易;仁宗即位之初便禁止生产宝船;隆庆帝时海禁政策又有所松弛,私人出海贸易得到默许。据此推知 A.政策的调整适应时势的变化 B.明朝闭关锁国政策逐渐放松 C.君主专制下政策随意性增强 D.海禁政策造成明朝落后于世界 ‎【解析】 海禁政策时紧时松,是适应时局的变化而定的,并非随意调整,故A项正确,C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明朝落后于世界的主要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 A ‎5.1874年,李鸿章上奏朝廷说:“该国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这表明 A.日本侵略野心已引起关注 B.清政府对日本侵华有了清醒认识 C.洋务派开始建立海军 D.他完全肯定明治维新取得的成就 ‎【解析】 从“有窥犯台湾之举”可以看出,李鸿章已经看到了日本的侵略野心,故A项正确;李鸿章的观点不能代表清政府的认识,故B项错误;认识和实践不能等同,故C项错误;从“为识者所讥”可以看出李鸿章并未完全肯定日本的改革成就,D项错误。‎ ‎【答案】 A ‎6.华北农村素有“不争讼”的习俗,村民的纠纷一般由村中长者、族长或乡绅负责解决,而这种解决常常造成不公的结果。1940年,晋察冀边区有关土地债务、婚姻、财产纠纷的诉讼,由占案件总数的6.5%上升到40%。这一变化反映出 A.日本侵华导致社会矛盾的增多 B.根据地建设增强了农民的法律意识 C.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产生影响 D.民事纠纷随经济发展而有所增加 ‎【解析】 从时空范围来看,1940年的晋察冀边区属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控制区域,材料中诉讼案件占比的增加反映出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故B项正确;A、C两项的空间范围与材料不符,故排除;D项与题干中的现象没有逻辑关系,应把这一变化放到当时的时空下去考虑,故D项错误。‎ ‎【答案】 B ‎7.《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中国)新政府24个部长中的11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并不只是形式上的。更广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有威望的非党人士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这说明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确立 B.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 C.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D.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解析】 材料是说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问题,考查了新中国的政党制度,即政治协商制度,故C项正确;人民当家做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体现,故A、B两项错误;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非执政党,故D项说法错误。‎ ‎【答案】 C ‎8.有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土地细碎化对农民收入的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如果为了达到粮食生产的规模经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目的而片面地强调整合土地,降低细碎化水平,结果往往是违背农民的意愿,损害农民的利益。”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个体经营模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B.规模经营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C.土地私有化符合农民的经济利益 D.推行土地整合违背经济规律 ‎【解析】 材料肯定了土地细碎化即分户经营的模式,故A项正确;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农业发展,故B项错误;由土地细碎化转向规模经营不是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故C项错误;土地整合是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其并未违背经济规律,D项说法错误。‎ ‎【答案】 A ‎9.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合乎品德的实践活动;幸福不仅要拥有品德,而且还要使用品德,将其贯彻到实践中去。这一思想 A.是对“美德即知识”思想的继承发展 B.主张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 C.体现了幸福标准取决于个人主观感受 D.继承了唯心主义理念论原则 ‎【解析】 题干强调幸福、品德和实践的关系,说明亚里士多德继承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故A项正确;题干未提及理想与现实的结合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幸福在于拥有品德、使用品德、实践品德,而非个人感受,故C项错误;这一思想不是唯心主义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 A ‎10.下表中的现象说明 ‎1935年5月27日 最高法院扼杀了3项“新政”立法,其中包括《全国工业复兴法》‎ ‎1936年1月6日 最高法院以6票对3票判决《农业调整法》违宪 ‎1936年6月1日 最高法院以5票对4票判决纽约州的一部规定妇女与儿童最低工资的法律违宪 A.美国民主运行机制弊端显现 B.最高法院缺乏与时俱进的理念 C.最高法院非常时期过度集权 D.宪法至上原则得到充分彰显 ‎【解析】 材料中“最高法院以6票对3票判决《农业调整法》违宪”符合宪法规定,是三权分立的体现,而非弊端,故A项错误;最高法院的判决依据是宪法,和与时俱进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最高法院以6票对3票判决《农业调整法》违宪”是宪法规定的三权分立的体现,不是过度集权,故C项错误;宪法至上与材料中“最高法院以6票对3票判决《农业调整法》违宪”等信息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 D ‎11.瓦特研制蒸汽机的成功既是科学家的天才展露,也是一首科学家与企业家联姻的颂歌。他研制成的蒸汽机遇到了有眼光的企业家的赏识,发明家和企业家共同缔造了伟大的“蒸汽时代”。这说明瓦特的成功在于 A.强大的经济后盾 B.个人卓越的才能 C.时代发展的需要 D.前人的成功经验 ‎【解析】 材料强调了企业家的赏识,说明科学家的研究转化成生产力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后盾,故A项正确;个人才能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B项;C、D两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答案】 A ‎12.以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为标志,人类社会步入冷战后时代。然而仔细观察则可以发现,美国单极思维与世界多极化诉求之间的博弈,还是左右冷战后时代世界大变革基本方向的一条主线。这说明 A.美国建立单极世界是大势所趋 B.其他力量足以阻止美国 C.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曲折 D.世界处于冲突和矛盾中 ‎【解析】 材料“美国单极思维与世界多极化诉求之间的博弈”说明美国单极思维给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增加了障碍,使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变得坎坷,故答案为C项;A、B两项说法不符合事实;D项表述表面化,排除。‎ ‎【答案】 C ‎ (十三)综合拓展8‎ ‎1.历史记载,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 A.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 B.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 C.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 D.确立世家大族的地位 ‎【解析】 “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这主要是为国家服务,而非豪强地主,其主要目的也不是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故A、B项错误;“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这主要是为了方便政府征税,故C项正确;西汉这种划分户籍的政策与确立世家大族的地位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C ‎2.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历史叙述表,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叙述 出处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清圣祖实录》‎ 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 ‎《清世宗实录》‎ 今朕虽逾六衮,而精力强盛如常,不惮万机之劳贳力。尝欲俟八旬以后,春秋渐高……或可稍安颐养 ‎《清高宗实录》‎ A.勤于政事保证了三帝意志的完全贯彻 B.勤政作风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 C.批阅奏章是三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 D.乾纲独断是盛世三帝的政治传统 ‎【解析】 根据材料不难推断,康熙帝、雍正帝和乾隆帝都是注重乾纲独断的,故D项正确;“完全”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勤政作风是封建王朝兴盛和治世的必然条件,“勤政作风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属于常识谬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看出,无论是康熙帝还是乾隆帝,材料中都没有提及二者批阅奏章,故C项错误。‎ ‎【答案】 D ‎3.顾炎武在提出以经学取代理学的同时,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大计”,对那些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要“一切不为”。据此可知,顾炎武 A.批判理学空谈之风 B.肯定了经学的作用 C.强调了经学要务实 D.跳出了儒学的窠臼 ‎【解析】 材料中体现了顾炎武用经学治国,并且关注国计民生,故C项正确;A、B两项只从单一角度进行论述,说法片面;顾炎武的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D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4.包公戏是戏剧舞台上的艺术典型。京剧形成后,包公戏出现了复杂面貌,既有铡驸马时的铁面无私、主持正义的清官形象,也有用打龙袍代替打皇帝以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这充分说明 A.清代的包公戏更尊重历史事实 B.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C.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 D.京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 ‎【解析】 题干中的包公戏反映了民众的清官情结和君权的神圣不可侵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故D项正确;戏剧是一种艺术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出现,开始走向成熟是在京剧形成之前,故B项错误;题干中“也有用打龙袍代替打皇帝以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反映的是维护君权,故C项错误。‎ ‎【答案】 D ‎5.‎ 右图是清末漫画《官场之活剧(廿三)捕风捉影》,它表明 A.革命成为时代潮流 ‎ B.青年学生成为革命主力 C.清廷统治岌岌可危 ‎ D.革命党人广泛发动群众 ‎【解析】 漫画中清政府官员蒙着双眼,去抓学生,真正的革命党却没有被抓,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的统治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腐败无能,统治岌岌可危,故C项正确;题干未反映革命成为时代潮流,故A项错误;青年学生成为革命主力是在五四运动时期,B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题干未反映革命党人对群众的广泛动员,且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D项错误。‎ ‎【答案】 C ‎6.《陕甘宁边区土地所有权证条例》规定,在已完成土地革命的地区推行土地登记,发放所有权证,保证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同时,对逃亡地主的态度变得较为温和,妥善安排他们的生计。这种做法 A.体现了土地革命思想的落实 B.有利于推翻蒋介石的腐朽统治 C.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新形势 D.解决了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解析】 从“陕甘宁边区”可以看出,材料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政策,这种做法有利于调动地主的抗日积极性,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主要针对中日民族矛盾做出政策调整,故A、B两项错误;D项表述不科学,阶级矛盾不能解决,只能缓和。‎ ‎【答案】 C ‎7.孙中山认为,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在于“民生”,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的文明发达”“经济组织的改良”以及“道德进步”,至于“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则是落实民生主义的两大经济纲领。这说明孙中山的民生理论 A.肯定了社会进化的思想 B.避免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C.关注了工农的生活状况 D.汲取了古今中外的智慧 ‎【解析】 材料中“社会进化”“道德进步”“节制资本”“平均地权”等信息说明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汲取了进化论、儒家思想、资本主义思想等古今中外的智慧,故D项正确;A、B、C三项只从单个角度解读材料,具有片面性,故排除。‎ ‎【答案】 D ‎8.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就职演说时说:“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国家无论大小,它们的人民都不应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尼克松发表这番言论的主要背景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B.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美国孤立封锁政策的破产 D.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地位 ‎【解析】 由材料“1969年”“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国家无论大小,它们的人民都不应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可以看出美国发出与更多国家改善关系的信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项正确;A、C两项不是美国调整政策的主要背景,故排除;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尼克松发表这番言论无关,故B项错误。‎ ‎【答案】 D ‎9.公元前509年,古罗马制定的《瓦勒里法》规定公民有权就执政官判处死刑的决定向民众会议提出申诉,而“任何执政官不得处死或鞭笞已经提出申诉的罗马市民”。这一规定旨在 A.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B.限制执政官的独裁统治 C.保障司法审判的公正 D.保护公民最基本的人权 ‎【解析】 依据材料“规定公民有权就执政官判处死刑的决定向民众会议提出申诉,而‘任何执政官不得处死或鞭笞已经提出申诉的罗马市民’”可以看出,罗马司法审判并没有完全被执政官控制,相对比较公正,故答案为C项。A、B、D三项是保障司法公正带来的不同结果,与题干设问无关,故排除。‎ ‎【答案】 C ‎10.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这说明工业革命后 A.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 B.经济运行规则发生变化 C.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发展 D.重商主义政策大力推行 ‎【解析】 从材料的连接词“既不是”“也不是”“而是”来看,作者强调后者,即竞争代替规章条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取代了中世纪时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A、C两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不符合工业革命后的史实,排除。‎ ‎【答案】 B ‎11.1961年,肯尼迪指示各联邦部门加大开支,下令按新的最低工资法提高被该法排除在外的政府雇员和政府洗衣工人的工资,发放免费食品券,降低联邦住房管理局贷款利息,增加三十亿美元的政府预算。这表明此时美国 A.凯恩斯主义影响深刻 B.开始注重改善民众生活 C.总统的权力有所扩大 D.财政赤字现象日趋严重 ‎【解析】 从材料“加大开支”“提高……工资”“发放”“增加”等信息可以看出,政府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运用,故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就有改善民众生活的举措,故B项“开始”的表述不正确,排除;总统的“指示”“下令”是依法行使权力,并不能说明总统的权力扩大,故排除C项;从材料中看不出美国财政赤字现象日趋严重,排除D项。‎ ‎【答案】 A ‎12.观察下图,由此可以推知 A.制成品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持续上升 B.初级品的国际需求逐渐减少 C.技术革命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变化 D.二战使新兴国家迅速崛起 ‎【解析】 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新兴工业部门出现,大量新产品涌现并投入世界市场,科技的进步使原材料的使用更为经济有效,导致初级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相对下降,故C项正确;A项中“持续”的表述错误,排除;初级品的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总量的下降,故B项错误;二战后新兴国家的崛起确实推动了制成品贸易比重的上升,但不能说二战使新兴国家迅速崛起,排除D项。‎ ‎【答案】 C ‎ (十四)综合拓展9‎ ‎1.夏有太康失国,商有伊尹放太甲,周有厉王流于彘。这三个臣放君的例子,它们或起于地方强族,或出之朝廷重臣,或因之“国人”。这说明夏商周时期 A.封建专制受到限制 B.实行有限王权统治 C.专制王权雏形建立 D.地方权力威胁中央 ‎【解析】 夏商周时期臣放君的现象说明王权受到限制,故B项符合题意;夏商周三代不存在“封建专制”,排除A项;王权受限说明不是专制,故C项错误;流放国君是中央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调整,和地方权力威胁中央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2.《孙子兵法》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攻守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来克敌制胜。这反映出《孙子兵法》‎ A.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B.体现了实践的重要价值 C.强调了战略战术的重要 D.蕴含了朴素的唯物思想 ‎【解析】 材料信息“知己知彼”“了解情况”等反映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思想,故D项正确;道家主张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材料未体现这一点,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通过“认识”来取胜而非实践,B项属于偷换概念,故排除;C项是对材料的归纳,不是本质,故排除。‎ ‎【答案】 D ‎3.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有所记载,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这一记载 A.表明古人用火药炼制丹药 B.说明火药的制作技术已出现 C.反映火药已广泛用于生产 D.体现古人对制造火药的认知 ‎【解析】 最初的火药是指容易着火的丹药,是炼丹家炼制出来用于服用的,后来制作方法被军事家利用,才出现用于军事的火药,故A项表述错误,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晋代并没有制造火药的技术和方法,更没有应用于生产,故B、C两项错误。‎ ‎【答案】 D ‎4.清代苏州织造局规定:“经纬不细致,缺乏材料制作,导致织挽出错,责任在管事。机户颜色不鲜艳明亮,责任在染房。织造的成品稀疏松弛,尺寸不够,用错颜色,责任在织匠。”这说明官营手工业 A.建立制度,保证质量 B.分工细致,各司其职 C.严格管理,水平较高 D.积极性低,影响织造 ‎【解析】 从材料中的信息“规定”“责任在”可以看出,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哪个环节出错,由谁负责,B、C两项都是对材料的片面反映,排除;D项符合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答案】 A ‎5.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在其《湖南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反映了 A.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 C.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 D.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 ‎【解析】 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却不得不借力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儒学,这说明封建势力强大,反映出中国近代化进程复杂,故B项正确;维新派借助儒学来宣传变法思想,在思想上主张君主立宪与实践上“尊孔”并不矛盾,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故A项错误;维新派在学堂、报刊上宣传“尊孔”思想,不利于开启民智,故C项错误;中体西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指导思想,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故D项错误。‎ ‎【答案】 B ‎6.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去了灵魂,让人无所适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该学者 A.肯定推翻专制统治的作用 B.否定了新文化运动 C.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 D.主张较客观理性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可以推翻清政府的政治统治,但不应该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国的历史发展来看,这一主张较为理性客观,故D项正确;A、C两项只是对其主张的归纳,不是本质,排除;该学者只是否定了新文化运动中的绝对化倾向,故B项错误。‎ ‎【答案】 D ‎7.1955年,《人民日报》社论说:“不少的美术家为了强调人民生活中的光明和快乐,显然把生活简单美化了,使生活过多地成为节日时天真的狂欢,而对于人民在争取美好生活过程中坚决斗争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却很少加以有力的表现。”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A.“左”倾错误严重摧残文艺发展 B.艺术家深入理解“双百”方针 C.党强调文艺要宣扬社会建设精神 D.科学和文学领域呈现繁荣景象 ‎【解析】 材料“对于人民在争取美好生活过程中坚决斗争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却很少加以有力的表现”强调文艺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应该大力弘扬,故C项正确;材料“不少的美术家为了强调人民生活中的光明和快乐,显然把生活简单美化了”描述的是一种理想主义倾向,没有提到“左”倾错误,故A项错误;‎ 同理,这种简单美化与“双百”方针相悖,故B项错误;材料“把生活简单美化了,使生活过多地成为节日时天真的狂欢”并不能表现科学和文学的繁荣,故D项错误。‎ ‎【答案】 C ‎8. 1988年,我国放开了物价管制,除少数重要商品外,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由市场调节。物价管制放开后各地物价上涨很快,并最终演化成抢购风潮。材料表明 A.计划经济体制不能放弃 B.物价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 C.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合中国 D.体制转型中矛盾的复杂性 ‎【解析】 材料“物价管制放开后各地物价上涨很快,并最终演化成抢购风潮”体现了体制转型中矛盾的复杂性,D项符合题意;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很多年,事实已经证明其非改不可了,A项错误;物价管制放开后出现的问题属于正常现象,B项说法错误;我国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项错误。‎ ‎【答案】 D ‎9.在古希腊,斯巴达所有60岁以下的公民都有随时服兵役的义务,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都成为重装步兵的一员;包括国王在内的所有男性公民实行共餐制。这些措施 A.保障了城邦军队的战斗力 B.有利于平民进行安定的生产生活 C.体现了城邦内部人人平等 D.有利于培养公民集体观念 ‎【解析】 题干中“随时”“无论”“共餐”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点,城邦和集体利益至上,有利于培养公民集体观念,故D项正确;随时服兵役不一定能保证军队的战斗力,排除A项;随时服兵役不利于平民进行安定的生产生活,B项不符合逻辑;斯巴达实行独裁统治,C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D ‎10.下表是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项目 时间    ‎ 有阅读能力的人占法国总人口的比例(%)‎ 法国妇女的识字率(%)‎ 欧洲年均出版新书(单位:部)‎ 普通人藏书量(单位:本)‎ ‎17世纪中叶 ‎29‎ ‎14‎ 约1 000‎ ‎1~20‎ ‎18世纪中叶 ‎47‎ ‎27‎ 约4 000‎ ‎20~100‎ A.启蒙思想推动法国教育的发展 B.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 C.努力发展教育以缓和阶级矛盾 D.印刷术的传入提高了平民文化水平 ‎【解析】 从表格数据看,启蒙运动期间平民文化水平提高,为启蒙运动的开展奠定了文化基础,B项符合逻辑,故正确;教育的发展与启蒙运动没有必然联系,A项错误;从题干中看不出教育对阶级矛盾的影响,印刷术传入欧洲是在14~15世纪,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B ‎11.《共产党宣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在做修改补充。如1872年版的序言:“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这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A.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B.主张原理具有永恒性 C.认为措施具有时代性 D.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解析】 根据材料“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可知,马克思和恩格斯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的是“修改补充”,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错误;C、D两项是对材料的归纳,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答案】 A ‎12.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却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表明美国 A.努力建立福利国家 B.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国会反对赤字财政 D.政策受到冷战影响 ‎【解析】 材料反映了肯尼迪任总统期间的新边疆政策,即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乃至宇宙空间,表明美国政策受到冷战影响,故D项正确;A、B两项虽然符合美国二战后的史实,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也反映出国会支持加速太空开发,故C项不能完整反映材料,排除。‎ ‎【答案】 D ‎ (十五)综合拓展10‎ ‎1.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这一方法 ‎ ‎ A.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 B.使青铜器成为各阶层普遍使用的物品 ‎ C.表明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 D.是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产物 ‎【解析】 “泥范铸造法”是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业中包括奴隶在内的广大工匠智慧的结晶,A项符合题意;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成本高,主要在贵族阶层和军事领域使用,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将我国的青铜铸造工艺与世界其他地方进行比较,C项错误;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来源于工匠的生产实践,不是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产物,D项错误。‎ ‎【答案】 A ‎2.下面为秦汉时期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情况表,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朝代 县制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层级 秦 郡县制 郡—县 二级制 汉 西汉和东汉前期:郡—县 东汉末期:州—郡—县 三级制 A.汉承秦制保持了政治制度的稳定性 B.秦汉时期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两汉统治者直接沿袭秦朝的郡县制 D.东汉地方行政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 西汉和东汉前期均实行郡县两级制,说明A项正确;秦汉时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期,故B项表述错误;东汉末期实行三级制,故C项错误;三级制是为了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D项错误。‎ ‎【答案】 A ‎3.西汉初期,文人创作群体以诸侯王为中心,创作内容多是抒发怀才不遇之情;西汉中叶以后,创作群体逐渐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多是渲染皇帝的尊严或者描写帝王游猎的宏大场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权威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形成 C.选官制度的变革 D.文化专制空前加强 ‎【解析】 题干提及文人创作群体由以诸侯王为中心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由抒发怀才不遇之情变为渲染帝王的尊严或者描写帝王游猎的宏大场景,结合所学汉朝中央集权加强的相关知识,可知A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形成是中央集权加强的思想要求,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西汉实行的察举制强调孝廉,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文化专制空前加强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 ‎【答案】 A ‎4.法国学者谢和耐说,从11世纪至13世纪,中国社会的总体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在上层精英和民众集团之间,一个极不相同又极其活跃的商人阶层出现了。这说明当时中国 A.透出了近代曙光 B.商人群体出现 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解析】 从材料时间看,11~13世纪处于宋元时期,材料“中国社会的总体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说明A项表述较为科学;B项“商人群体”指的是商帮,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商品经济活跃不能反映政策的调整,排除D项。‎ ‎【答案】 A ‎5.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到1896年前后,发行量高达38 400份。光绪皇帝和洋务派大臣每期必读;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还主动投稿;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这表明 A.西方思想受到各界普遍欢迎 B.民族危机刺激国人了解西方 C.中美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D.社会精英主张学习西方制度 ‎【解析】 抓住时间1896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光绪帝、洋务派大臣、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积极阅读《万国公报》,反映了民族危机下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关注世界,主动了解西方,故B项正确;西方思想被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赞同,不代表各界人士都欢迎,故A项错误;题干只是提及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并没有涉及中美两国文化交流方面的信息,故C项错误;光绪帝、洋务派大臣是不主张学习西方制度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 ‎6.中共三大决议指出:“我们须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中国,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以适应目前中国国民革命之需要。”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国共党外合作的开展 B.壮大了反抗北洋军阀的力量 C.体现了中共革命目标的变化 D.适应了抗日战争形势的需要 ‎【解析】 “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指的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即党内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两党的合作壮大了反抗北洋军阀的力量,故B项正确;A、D两项不符合史实;题干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策略的变化而不是目标的变化,故C项错误。‎ ‎【答案】 B ‎7.下图是“一五”计划期间基本建设投资的支出情况图,这反映了 A.工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B.服务于过渡时期的任务 C.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 D.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解析】 根据饼状图可以看出,工业的支出比重最大,说明我国在执行“一五”计划时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发展农业、轻工业及其他社会事业,符合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投资支出情况,没有反映工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由材料也看不出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故A、D两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出现在“一五”计划建设开始之前,故C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B ‎8.“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邓小平“南方谈话”‎ A.最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B.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C.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D.起到了打破思想认识误区,坚定人们社会主义信念的作用 ‎【解析】 “南方谈话”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深刻地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故D项正确;1985年3月,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时,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答案】 D ‎9.罗马法规定:如果买受人购买了不能为人所有的自由人、神圣地或者神息地,那么只要他对此确实不知情,买卖就是有效的。这说明罗马法 A.缺少切实可行的操作性 B.注重保护买受人的权益 C.助长了非法贸易的行为 D.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解析】 自由人和神圣地不能买卖,但在买受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买卖有效,这一规定保护了买受人的权益,故B项正确;A、C两项表述没有必然性,排除;材料没有明显体现维护特定阶层的利益,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力发展使医疗水平提高 B.新航路开辟使交通更便利 C.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D.工业革命使种植技术提高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甘蔗种植需要密集劳动,15~19世纪是黑奴贸易不断发展的时期,19世纪中期以后才逐渐废除黑奴贸易,故C项符合史实;A项表述没有针对性;B项是次要原因;D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11.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为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就业率,“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实行社会救济 B.大力兴办公共工程 C.调整农业政策 D.强化社会保障制度 ‎【解析】 B项是罗斯福新政中的措施,有利于提高就业率,故正确;A项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人民的惰性,不利于提高就业率,故错误;C、D两项与提高就业率没有直接关系,故错误。‎ ‎【答案】 B ‎12.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陷入困境的时候曾申请加入当时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强硬拒绝。直到1973年双方重启谈判,英国才终于成功加入欧共体。不过即使是在英国经济形势极其严峻的当时,英国国会也仅以微弱优势通过了最终决议。这说明 A.英国一直奉行光荣孤立政策 B.英法两国国家利益存在冲突 C.欧洲一体化进程艰难曲折 D.欧洲联合符合欧洲国家利益 ‎【解析】 从材料中看出,虽然英国最终加入欧共体,但过程并不顺利,这反映欧洲一体化进程艰难曲折,故C项正确;英国谋求加入欧共体,故A项错误;B、D两项片面反映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 C ‎ (十六)综合拓展11‎ ‎1.汉武帝给刺史规定了明确的监察职责,即“六条问事”,除第一条外,其余五条都是针对二千石郡守的,监察王国的内容则没有载入明文。据此可知,当时 A.郡守势力日益膨胀 B.监察地方成为国家工作重心 C.王国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D.汉朝大一统的局面已经形成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汉景帝和汉武帝所采取的相关措施,王国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郡的官员成为监察工作的重点,C项正确。汉武帝时郡守势力没有膨胀,排除A项;仅凭对郡守的监察,无法得出B、D两项。‎ ‎【答案】 C ‎2.《全唐文》中共计出现22条“罢市”记载,有21条表示重要人物逝世,百姓悲痛,仅1条与经济利益有关。北宋时期,因经济利益受损而罢市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唐宋之际 ‎ A.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B.拜金逐利之风盛行 ‎ C.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D.史学思想发生变化 ‎【解析】 从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唐宋之际市民阶层已逐渐形成,他们通过“罢市”的统一行动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不出拜金逐利之风盛行,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与史学思想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 ‎【答案】 A ‎3.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这些做法 A.推动了中西文明交流 B.增加了理学思辨色彩 C.扩大了三教合流影响 D.冲击了传统道德观念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理学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完成了哲学化、思辨化的过程,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理学并不是中西文明融合的结果。题干未涉及三教合流的影响,C项排除。题干现象有利于增强传统道德观念,D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 B ‎4.清朝在制订本国商人出海贸易的管理制度时,依据的是“重农抑商”政策;而在制订外商来华贸易的管理制度时,依据的则是“怀柔远人”的思想。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观念影响经济发展 B.闭关锁国政策发生变异 C.政府鼓励外商来华贸易 D.社会转型助推制度创新 ‎【解析】 “重农抑商”和“怀柔远人”都是传统政治思想,以这两种思想为指导管理对外交往,体现了传统观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故选A项;以传统观念为思想指导处理对外交往事务,这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政策发生变异,排除B项;依据“怀柔远人”思想来制订外商来华贸易的管理制度不能说明清朝政府鼓励外商来华贸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转型,更无法证明制度创新,排除D项。‎ ‎【答案】 A ‎5.19世纪末,义和团面对侵略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二十一条”签订后,上海企业家穆藕初号召勿忘“五九国耻”得到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打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旗号。这一系列变化主要反映了 A.反帝反封建成为民众共识 B.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 C.中国人民从此真正觉醒了 D.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解析】 由“扶清灭洋”到勿忘“五九国耻”再到“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说明随着列强侵略的加深,中国人不断觉醒,爱国思想深入发展,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及反帝反封建,排除A项;C项“真正觉醒”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从材料中看不出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D项错误。‎ ‎【答案】 B ‎6.下表为部分抗战歌曲创作时间表。根据表格可知,这些抗战歌曲的创作旨在 创作时间 抗战歌曲 ‎1931~1935年 ‎《抗战歌》《义勇军进行曲》‎ ‎1935~1937年 ‎《松花江上》《离家》《上前线》流亡三部曲 ‎1937~1945年 ‎《大刀进行曲》《长城谣》《游击队歌》《黄河大合唱》《团结就是力量》等 A.宣扬民族英雄的事迹 B.激发民族抗战的意志 C.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 D.推动国共合作的实现 ‎【解析】 题干中抗战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些歌曲的创作主要是为了激发中华民族的抗日热情和坚定抗日决心,故选B项;抗战歌曲的创作主要是为了激发人民群众抗日的热情,且上表中的抗战歌曲未涉及民族英雄的事迹,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是在1935年8月的《八一宣言》中开始宣传的,而《抗战歌》《义勇军进行曲》是在《八一宣言》之前创作的,排除C项;国共第二次合作是在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发表后实现的,而《黄河大合唱》《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是在国共合作实现之后创作的,排除D项。‎ ‎【答案】 B ‎7.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充分平等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 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 B.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本质 C.是中国民主政治协商的开端 D.使新中国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解析】 根据“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充分平等的协商”,可知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性,B项正确;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1954年宪法,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始执政,A项错误;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就开始实行政治协商制度,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新中国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D项错误。‎ ‎【答案】 B ‎8.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在农村实施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近年来,发端于贵州六盘水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已在多地启动实施。这两次改革 A.使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变更 B.带动外出人员回乡创业 C.促进私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 D.利用市场激活农村资源 ‎【解析】 三大改造完成后,农村土地所有权一直是集体所有的,没有发生变更,故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末解放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故B项错误;私有制经济较快发展是经济所有制改革的影响,和农业改革无关,排除C项;“农村”“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反映出这两次改革利用市场和农村资源发展农业,故D项正确。‎ ‎【答案】 D ‎9.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是智慧谋划的结果,勇敢是能够为了维护正义的利益而毫不犹豫地做出牺牲,勇敢保持的前提就是承认、维护和服从特定的秩序。材料表明柏拉图 A.注重公民道德 B.强调整体利益 C.维护城邦民主 D.兼顾个人利益 ‎【解析】 根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柏拉图认为勇敢是维护城邦统治秩序的助手和手段,这反映出柏拉图注重维护城邦整体利益,故排除D项,选B项;材料中“正义的城邦是智慧谋划的结果”中的智慧并不是指道德,而是指“深谋远虑”,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维护城邦民主的信息,故排除C项。‎ ‎【答案】 B ‎10.英国的议会在13世纪末形成,经过大约400年的演变,“光荣革命”以后,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由“少数人的统治”代替了一个人统治国家。从1832年到1928年,通过5次议会改革,现代民主制度在英国最终确立。据此可知,英国议会 A.符合英国历史发展的逻辑 B.与专制王权水火不容 C.推动了该国迅速实现工业化 D.奠定了现代民主基础 ‎【解析】 材料表明英国民主制度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完善最终确立,所以英国议会的发展过程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英国议会的发展过程,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英国议会的发展过程,而不是其影响,故C、D两项排除。‎ ‎【答案】 A ‎11.下表是1913~1932年沙俄、苏俄(联)部分年份经济数据表。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类别数据年份 ‎1913‎ ‎1920‎ ‎1925‎ ‎1928‎ ‎1932‎ 工业总产值(亿卢布)‎ ‎102.51‎ ‎14.1‎ ‎77.39‎ ‎158‎ ‎368‎ 钢(十万吨)‎ ‎420‎ ‎19‎ ‎186.8‎ ‎425.1‎ ‎592.7‎ 粮食(百万吨)‎ ‎144.4‎ ‎52.5‎ ‎113.3‎ ‎123.3‎ ‎111.6‎ A.社会制度的转型推进经济迅速发展 B.“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探索推动苏联经济复苏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经济全面提升 D.社会主义国家并不存在经济危机的现象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苏俄探索出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故B项正确。十月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13~1920年俄国经济呈下滑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经济全面提升,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并不存在经济危机的现象,D项错误。‎ ‎【答案】 B ‎12.‎ 右图为反映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形势的漫画《自己组队》。漫画所示国家“自己组队”的原因是 A.美苏两极格局开始走向瓦解 ‎ B.区域经济合作的日益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民族意识觉醒 ‎ D.成员国内政外交趋于一致 ‎【解析】 根据上图可知,美苏之外的国家试图摆脱美苏两极格局的控制“自己组队”,这是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发展的结果,B项正确;“自己组队”是对“两极格局”的冲击,材料未体现美苏两极格局开始走向瓦解,A项错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主权国家,民族意识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就已形成,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 B ‎ (十七)综合拓展12‎ ‎1.西汉前期,嫁过五次的女子不厌再嫁,寡妇的尊长不劝其守节;到了西汉中后期,“从一而终” 的观念才开始发挥影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主流观念的变化 C.传统儒学的影响 D.自然经济形态的反映 ‎【解析】 材料中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使得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西汉中后期和前期相比,商品经济并没有明显的发展,故排除A项;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不是传统儒学的影响,而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排除C项;整个西汉时期都是自然经济形态,故排除D项。‎ ‎【答案】 B ‎2.明朝末年,为防范东北女真族的入侵,需要增加军费。为解决财政收入不足的问题,崇祯拟向东南沿海地区收工商税,内阁不支持朝廷向东南沿海地区收工商税,后来这事不了了之。这一现象 ‎ A.表明明朝后期苛捐杂税繁多 B.说明中枢机构相互牵制 C.反映明朝政治走向近代化 D.符合明朝政治运作原则 ‎【解析】 明朝内阁大臣具有 “票拟”权,内阁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皇帝的决策, D项正确;材料无法表明当时“苛捐杂税繁多”,A项错误;由材料无法得出中枢机构相互牵制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中的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C项错误。‎ ‎【答案】 D ‎3.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响,《四库全书总目》仅记其“博极群书,精于考证”。但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建立顾炎武祠,定时会祭。顾炎武也被誉为“清朝汉学第一人”。晚清顾炎武地位的提升主要是因为 A.清政府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 ‎ B.他符合士大夫群体的文化品位 C.学术和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 D.他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解析】 由材料中的“仅”可知并非因为“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故A项错误;“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等信息并不能说明晚清顾炎武地位的提升主要是因为他符合士大夫群体的文化品位,故B项错误;“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属于时代作用,“顾炎武也被誉为‘清朝汉学第一人’”属于学术作用,故C项正确;尽管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张,但“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材料中顾炎武地位的提升这一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4.“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有助于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B.体现了儒学的价值取向 C.有利于真实再现历史面貌 D.是戏曲艺术的灵魂所在 ‎【解析】 京剧脸谱中的图案是程式化的,红脸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白脸表现奸诈多疑,蓝脸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黑脸代表刚正严肃、粗鲁勇敢,这客观上反映了儒家价值观的影响, B项正确;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带有人的主观色彩,不能真实地再现客观历史,同样也不能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A、C两项错误;D项表述夸大其词,错误。‎ ‎【答案】 B ‎5.下表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后社会上流行话题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 时段 流行话题 五四运动前 孔教、文学改革、国语统一、女子解放、贞操、教育改良、父子 五四运动后 平民、劳工、劳动、阶级 A.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B.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 C.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 D.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治权利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A项错误;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B项错误;劳工、劳动、阶级等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相关,故选C项;仅依据材料无法判断无产阶级是否取得了政治权利,排除D项。‎ ‎【答案】 C ‎6.右图是一幅抗战时期的漫画。该漫画意在 A.真实再现中日两国的实力 B.反映日军速亡中国企图的破产 C.说明中国军队已经扭转了战局 D.鼓舞团结、抗战必胜的信心 ‎【解析】 漫画中国共合作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场景表明了作者的思想,D项符合题意;当时日本实力强于中国,A项错误;B、C两项不符合漫画主题,错误。‎ ‎【答案】 D ‎7.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同苏联的区别,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等新的概念以区别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这说明毛泽东 ‎ A.提出了新中国政权的理论基础 B.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 C.初步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 D.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进行理性分析 ‎【解析】 《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做的报告,在抗战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奋斗目标,D项符合题意;《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苏联模式可分为革命模式和建设模式,“初步”说法有误,C项错误。‎ ‎【答案】 D ‎8. 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时间 外交成果 ‎1953年12月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6月 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1955年4月 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采取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 D.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 ‎【解析】 材料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一些外交成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导下取得的外交成果,A项正确;B、C、D三项都属于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错误。‎ ‎【答案】 A ‎9.在古希腊社会中,人与神的关系诚如让·皮埃尔·韦尔南所说:“凡人从属于神,没有神的同意,下界的任何事都成不了。”但是在其他民族中得到大量印证的“神的奴隶”的表达,在希腊人中并不通用。造成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希腊人文主义发达 B.希腊民主制度完善 C.希腊人并不是真正敬神 D.希腊奴隶制工商业发达 ‎【解析】 根据题干“在其他民族中得到大量印证的‘神的奴隶’的表达,在希腊人中并不通用”可知,希腊人虽然崇拜神,但也不完全是神的奴隶,体现了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而人文主义发达的主要原因是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发达,故选D项,排除A项;希腊民主制度完善不是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希腊人不敬神,排除C项。‎ ‎【答案】 D ‎10.据记载,以机器为核心的工厂曾引起了激烈的武装抗议。1811~1816年,英国暴发了卢德运动。手工业工人认为机器是他们低工资和失业的罪魁祸首,他们结成组织,捣毁纺织机器。这反映了当时 A.机器生产不符合时代潮流 B.无产阶级斗争的自发性 C.手工业工人无法接受新技术 D.无产阶级斗争的自觉性 ‎【解析】 材料体现了工业革命后的无产阶级最初以捣毁机器为手段进行反抗斗争,还处于自发阶段,B项正确; A、C两项都不符合题意;无产阶级斗争达到自觉阶段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 D项错误。‎ ‎【答案】 B ‎11.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正式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提出要通过对欧洲的经济援助,“使自由经济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确立”。这说明该计划 A.企图建立美国的经济霸权 B.力图援助西欧复兴经济 C.希望欧洲对美国产生依赖 D.是实现美国遏制战略的根本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马歇尔计划的政治目的十分突出,是美国冷战政策即遏制战略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是“精巧的、隐蔽的杜鲁门主义”,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背离材料主旨,错误。‎ ‎【答案】 D ‎12.2014年,世界贸易组织公布了美国、欧盟、日本诉中国稀土、钨、钼相关产品出口管理措施案上诉机构报告。WTO上诉机构裁定中国稀土出口政策违规,同时在世贸规则部分条款的法律解释上支持了中方的上诉请求。这反映了 A.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B.发达国家操纵世贸组织 C.世贸组织的仲裁相对客观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得不偿失 ‎【解析】 由材料可知,世贸组织对违反规则的行为加以仲裁,其中既有对中国不利的,也有对中国有利的,C项符合题意;国际经济新秩序至今仍未建立,A项错误;B、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 C ‎ (十八)综合拓展13‎ ‎1.西周的官僚制度已相当完备,官僚机构庞杂,职官名目繁多。据统计,仅西周铜器铭文中提到的各类职官就有213种之多。周王室的官僚机构分为两大系统,即卿事寮和太史寮。此外,王室还设有掌管周王衣食住行的宫廷内官。这表明西周 ‎ A.冗官现象非常突出 B.宗法分封制日益成熟 C.国家机器逐步完善 D.官僚政治已经形成 ‎【解析】 不能将材料中信息错误理解为“冗官现象”,A项错误;宗法制是权力的继承制度,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制度,材料信息与宗法分封制无直接关系,B项错误;材料中的各类官僚机构和官职反映了西周的国家官吏制度完备,说明国家机器逐步完善,故C项正确;“官僚政治”的最终形成是在秦朝,D项错误。‎ ‎【答案】 C ‎2. 《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这反映出,《韩非子》‎ ‎ A.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精华 B.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 ‎ C.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强调治国应该“外儒内法”‎ ‎【解析】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强调君主权力的独尊性和排他性,B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韩非子》吸收了部分儒家学说,不能说是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精华,A项错误;《韩非子》中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主张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项错误;“外儒内法”是汉武帝及其以后的治国策略,D项错误。‎ ‎【答案】 B ‎3.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致巨万”。这表明当时冶铁业 A.对政府财政收入有重要的贡献 ‎ B.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 ‎ C.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 D.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 ‎【解析】 战国时期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是人头税,当时冶铁业大多掌握在民间的私人手里,无法对政府财政做出重要贡献,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冶铁业从业者的致富问题,结合时代特征可知,此时“工商食官”政策已经被破坏,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雇佣关系,且此时的生产力不足以支持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社会秩序”问题,D项排除。‎ ‎【答案】 B ‎4.有学者指出,明清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该学者意在 A.说明徽商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B.强调程朱理学对乡村的渗透 C.指出明清缺乏社会转型的动力 D.描述明清徽商的豪奢生活 ‎【解析】 材料表明徽商坚持“以末致富,以本守之”,坚持传统的儒家思想,既没有涉及徽商政治地位提高的问题,也没有强调程朱理学对乡村的渗透,故A、B两项错误;徽商坚持“以末致富,以本守之”,坚持传统的儒家思想,表明社会转型动力不足,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徽商的奢侈生活,只说了徽商的投资方向,故D项错误。‎ ‎【答案】 C ‎5.洋务派在1865年以后创办的军事工业中,普遍实行雇佣劳动。工人的工资基本上按照技术高低而定,虽然劳动强度很大,但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这表明当时的洋务企业 ‎ A.具有资本主义因素 B.很重视对高科技人才的培养 ‎ C.注重保障工人权益 D.已建立近代企业管理制度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洋务企业中,比较普遍地实行了雇佣劳动,说明洋务企业具有资本主义因素,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洋务派重视培养高科技人才的相关内容,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保障工人权益的问题,C项错误;仅依据材料不能得出洋务企业已建立近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结论,D项错误。 ‎ ‎【答案】 A ‎6.清末民初,新名词大量传入中国,如“团体、革命、主义、阶级、公司、化学、公园、冰期、年代、手表、火车”等。据统计,仅从日本传来被中国人认同的外来词,就有849个之多,这还不包括从西方直接翻译的外来词。这些新名词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新名词的大量传入 ‎ A.适应了对外交往的需要 B.体现了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 C.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反映 D.推动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开展 ‎【解析】  材料所述新名词涉及各个领域,与对外交往无直接关系,A项错误;当时中日关系并非“友好关系”,B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中大量新名词的传入与当时中国社会的转型密切相关,C项正确;材料与文学革命没有因果关系,D项错误。‎ ‎【答案】 C ‎7.‎ 右图为1955年的一幅漫画《圆的和扁的》,画中单干户的孩子说:“看,人家都是圆的,咱们什么都是扁的! ”这幅漫画意在 A.批评农业的急躁冒进现象 ‎ B.肯定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 C.展示农业改造的基本完成 ‎ D.歌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从材料文字“1955年”“单干户”及漫画中猪、粮等信息可看出当时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成效显著,A项错误,B项正确;C项的对应时间是1956年年底,而材料中的时间和内容反映当时农业还未完成社会主义改造;D项明显与当时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 ‎【答案】 B ‎8. 2000年,在国务院领导下,国家启动了“西部一省一校”项目,利用国债资金支持西部地区每省重点建设一所大学。这一项目的实施 A.扭转了东西部教育发展不均衡格局 ‎ B.配合了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C.说明国家把教育重心转移到西部地区 ‎ D.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达到领先水平 ‎【解析】 材料中的项目有利于西部地区教育的整体发展,但还谈不上扭转了“不均衡格局”,A项错误;1999年我国正式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材料信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做出的决策,B项正确;C项不符合事实;D项夸大了“西部一省一校”项目的作用,错误。‎ ‎【答案】 B ‎9.希腊英雄传说源于希腊人对祖先的崇拜,这类传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神与人的后代,半神半人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英勇非凡,成为古希腊人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A.征服自然的顽强意志 B.崇尚武力并热衷于殖民扩张 C.重视城邦的集体荣誉 D.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希腊英雄是人与神结合后孕育出的半人半神,由此推断出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具备人神同形共性的特征,这体现了一种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D项正确;A项脱离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古希腊人热衷于殖民扩张,B项排除;C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 ‎【答案】 D ‎10.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分裂叛逆者总要落得失败的下场。莫里哀(1622-1673)的作品中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因为古典主义是在绝对王权的提倡与监护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要求巩固和加强统一的民族国家。两人的文学作品都 ‎ A.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 B.反映资产阶级时代要求 ‎ C.属于浪漫主义流派 D.倡导民主、法治和自由 ‎【解析】 虽然两人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大师,但从材料信息看,他们并未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A项错误;他们作品中的政治倾向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统一市场的诉求,B项符合题意;浪漫主义流派在19世纪早期盛行,C项错误;D项属于启蒙运动时期的时代诉求,与莎士比亚和莫里哀所处的时代不同,故错误。‎ ‎【答案】 B ‎11.1878年,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向帝国议会提案,要求实行关税改革,并对粮食和工业品征收高额进口税。次年,帝国议会以217票对117票通过了提高税率的新关税法则。由此可知,当时德国 A.宰相权力至高无上 B.帝国议会拥有一定立法权 ‎ C.实行责任内阁制 D.帝国议会纯属傀儡机构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德国宰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议会的立法,帝国议会确实在行使立法权,而当时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A项错误, 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当时德国实行责任内阁制,排除C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与材料信息不符,错误。‎ ‎【答案】 B ‎12. 下图是发表于2018年5月15日《中国日报》,由罗杰创作的漫画《视而不见》,它反映了美国搬迁大使馆至耶路撒冷的情况。该漫画的寓意是 A.中东地区冲突缘于错综复杂的矛盾 ‎ B.美国操纵导致了巴以冲突的升级 C.政治多极化是中东地区动荡的根源 ‎ D.美国的插手加剧了中东紧张局势 ‎【解析】 由漫画中信息可知,美国的插手使得原本紧张的中东局势进一步恶化,故D项正确;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固然与其错综复杂的矛盾有关,但这不能揭示漫画的寓意,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政治多极化是中东地区动荡的根源”说法错误,排除C项。‎ ‎【答案】 D ‎ (十九)综合拓展14‎ ‎1.下表是秦汉时期山东部分地区郡县设置情况表。对表中所反映的情况解释合理的是 古国 始封 国都今地 存灭 始置州郡县时期 莒 少吴后嬴姓国,周武王封之于莒 莒县 历夏商,周武王又封之于莒,战国时灭于楚 秦因置(莒)县 薛 黄帝十二世氶奚仲为夏车正,禹封为侯 滕州市东薛城 历夏商西周,至战国灭于齐 秦因置郡,西汉废郡为县 鲁 周武王封弟周公旦于曲阜 曲阜市 历西周春秋,战国为楚所灭 西汉置县属鲁国,西晋始置郡 单 有虞氏舜帝师所封 单县 春秋时为鲁单父邑 西汉因置单父县 A.山东地区是秦汉时期的政治中心 B.以郡统县的传统发端于秦汉时期 C.秦汉时期山东地区继承了周朝制度 D.秦汉时期的郡县名称往往沿袭先秦古国国名 ‎【解析】 材料信息的主旨是秦汉时期山东地区部分郡县名称与西周时所分封的古国之间的关系,只有D项符合题意;A项既不符合题意,也与史实不符,秦朝及西汉的政治中心在关中地区,东汉则在中原地区的洛阳,排除;以郡统县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B项错误;C项既不符合题意,也与史实不符,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而秦汉主要是郡县制,排除。‎ ‎【答案】 D ‎2.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理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而是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说明当时 A.法家思想重新成为主流思想 B.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 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 D.治国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解析】 从材料可知,汉武帝之后的一段时期,“德”和“礼”的地位被抬高了,但到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又有所改变,“法”的地位又在某种情况下被抬高,B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错误,当时儒学仍是主流思想;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的主要因素是佛道流行,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 B ‎3. 中国古代有轻讼、贱讼、厌讼的思想,世人多以“重义轻利”的道德说教来反对诉讼。宋代袁采在其家训中则是从买卖借贷契约、诉讼成本等角度规劝减少诉讼。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的压抑 B.士大夫义利观明显转变 C.拜金逐利之风盛行 D.宋代商品经济比较繁荣 ‎【解析】 古人多从“重义轻利”的角度反对诉讼,而袁采从买卖借贷契约的角度来规劝减少诉讼,说明宋代的买卖契约较多,应尽量避免契约问题带来的诉讼,这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比较繁荣,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 材料中未提及士大夫,也未体现出士大夫义利观明显转变,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拜金逐利之风盛行, C项错误。‎ ‎【答案】 D ‎4. 清朝初年,内务府所辖官庄数量有限,如近畿官庄只有132处。光绪中期,由内务府管辖的官庄共886个,占有土地3 359 965亩,仅畿辅一带就有官庄373处,占有土地758 739亩。以合肥为中心的皖中地区,许多土地落入淮系军阀官僚的手中,每家每年收租谷在2万石至5万石不等。这表明,晚清 ‎ A.租佃关系衰落 B.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社会转型艰难 D.农业规模经营趋势明显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社会土地兼并问题严重,无法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相应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社会转型异常艰难,C项符合题意;材料与租佃关系无关,A项排除;小农经济解体的表现是耕织分离,材料未反映这个表现,B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一种封建剥削关系,与农业规模化经营无关,D项排除。‎ ‎【答案】 C ‎5.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讲中说道:“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由此说明孙中山 A.将留日学生作为其实现救国抱负的根本 B.希望通过改良方式建立共和制 ‎ C.认为进化论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武器 D.主张通过革命方式实现共和制 ‎【解析】 据孙中山在留日学生中做动员工作并不能得出A项的结论;材料体现了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他早在兴中会成立时就反对采用改良方式建立共和制, B项错误;孙中山虽然认同进化论,但将进化论视为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武器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可知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制,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6. 1917年,高一涵先生认为“往岁之革命为形式,今岁之革命在精神。政治制度之革命,国人已明知而实行之矣;惟政治精神与教育主义之革命,国人犹未能实行”。他的认识 ‎ A.揭示了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B.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 C.成为知识分子的思想共识 D.探索了新民主主义道路 ‎【解析】 1917年正值新文化运动时期,高一涵先生认为中国已经实行政治革命,但“政治精神与教育主义之革命,国人犹未能实行”说明开展精神与教育革命的重要性,揭示了思想解放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材料并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代表的是个人观点,不能说明高一涵的认识成为知识分子的思想共识,故C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形成是在五四运动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7.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年均积累率为25%左右,而1958年我国积累率猛增至33.9%,1959年、1960年分别进一步增至43.8%和39.6%。这表明,当时我国 A.工业经济快速稳步发展 B.经济调整措施发挥成效 C.开始调整工农业投资比例 D.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 ‎【解析】 材料提供的时间是1958年至1960年,正值“大跃进”运动时期,“大跃进”运动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资急剧膨胀,积累率突然猛增,三年间平均每年积累率高达39.1%,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后的三年“左”倾冒进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并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故A项错误;经济调整措施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故B项错误;开始调整工农业投资是在1960年冬,当时我国开始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1958年至1960年,我国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故D项正确。‎ ‎【答案】 D ‎8. 1983年,在一份关于如何处置私营业主超出规定雇用帮工的请示报告上,邓小平批注“放两年再看”;1985年,他的意见还是“再看看”;1987年,中共中央“5号文件”最终去掉了对雇工数量的限制,而那时,私营业主雇用大量劳动力的现象在社会上已没有争议了。邓小平对限制雇工数量的态度 A.说明他对私营企业放权仍犹豫不决 B.体现了他求真务实的改革思维 C.说明他顺应了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 D.说明改革已经完全摆脱传统模式束缚 ‎【解析】 材料反映了邓小平对改革中突破传统观念的行为(即雇工超过规定数量)的务实态度,体现了他求真务实的改革思维,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并非“犹豫不决”,而是灵活处理,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C项错误;从材料看,改革过程异常艰辛,D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答案】 B ‎9.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材料说明罗马法 A.直接奠定了资本主义的法治基础 B.适应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 C.是巩固罗马帝国统治的重要工具 D.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解析】 “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是罗马法蕴含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精神,为资本主义社会所推崇,B项正确;罗马法属于奴隶制法律,不能直接奠定资本主义的法治基础,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C项错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罗马法没有因果关系,D项错误。‎ ‎【答案】 B ‎10.当哥伦布伟大发现的消息传到威尼斯时,当地出现了极度的恐慌,证券、债券价格下跌了40%到50%。这说明当时 A.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B.热那亚的地位将超越威尼斯 C.商路中心可能发生转移 D.世界金融中心将向美洲转移 ‎【解析】 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当时的世界商路中心在以威尼斯为代表的地中海地区,美洲的发现意味着大西洋沿岸地区将有可能取代地中海地区成为新的世界商路中心,C项正确;世界市场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才形成的,A项错误;热那亚和威尼斯同属于地中海地区,B项错误;D项是20世纪的事,错误。‎ ‎【答案】 C ‎11.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推动了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 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解析】 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冲击了神学世界观;牛顿力学体系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飞跃,对人类认识、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极大扩展了物理学的应用领域,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故B项正确。‎ ‎【答案】 B ‎12.下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示意图,该示意图表明 A.发达国家仍占主导地位 B.发展中国家话语权逐渐增强 C.国际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D.世界经济体系化是大势所趋 ‎【解析】 材料反映了二战结束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增加,表明世界经济体系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各国顺应了这一潮流,纷纷加入,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错误;国际经济新秩序至今仍未建立,C项错误。‎ ‎【答案】 D ‎ (二十)综合拓展15‎ ‎1. 曹魏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它既是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又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可见,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 ‎ A.克服了两汉察举制的弊端 B.导致了门阀士族势力的膨胀 ‎ C.选拔出大批高素质人才 D.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解析】 汉末“乡举里选”制度下选官的权力在地方,九品中正制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是中央“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它是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央的重要举措,D项正确。从材料无法得出A、B、C三项的结论,排除。‎ ‎【答案】 D ‎2. “节妇”是宋代理学家们为妇女树立的道德楷模,但宋代法律不曾笼统禁止过妇女改嫁,《宋刑统》禁止的只是居丧改嫁、强迫改嫁、背夫改嫁和嫁娶有夫之妇,而且这些条文全部抄自《唐律疏议》,无一字增损,无一字改动。由此可见,宋代 A.理学思想尚未成为官方意志 B.理学思想已经不得人心 C.唐朝法律制度深受欢迎 D.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了 ‎【解析】 材料核心信息是宋代“节妇”要求尚未写入刑法,这说明理学思想尚未得到官方正式认可, A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理学思想是否得人心,B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唐代法律制度深受欢迎,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妇女地位提高的问题,D项错误。‎ ‎【答案】 A ‎3.1683年,康熙指出“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具有裨益,故令开海贸易”。第二年,康熙分别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材料表明清政府 A.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放宽对外贸易管制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康熙认可对外贸易的经济作用,设海关管理对外贸易,这反映了当时对外贸易管制有所松动,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为封建政府传统政策,排除A、B两项;材料信息与闭关锁国政策无关,排除D项。‎ ‎【答案】 C ‎4.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融诗词、戏剧、绘画、园林、建筑、医药、饮食、茶道、服饰、年节、礼俗、佛道、巫术等为一炉,被誉为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该书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表明 A.文学作品生命力的源泉是其普适性 B.世俗化让文学作品生命力旺盛 C.内容的丰富多彩是优秀文学的标准 D.读者猎奇心成为文学创作动力 ‎【解析】 《红楼梦》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说明其在民间极受欢迎,即世俗化特征明显,B项正确;政府屡禁该书说明该书并不具有普适性,A项错误;优秀文学的标准是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C项错误;《红楼梦》的创作不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D项错误。‎ ‎【答案】 B ‎5.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 A.强调列强的侵华战争具有双重影响 B.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认识模糊 C.认为列强的目的是打破中国的隔绝状态 D.意在谴责列强暴力侵华的破坏性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强调的是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促使中国传统社会解体, 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列强发动侵华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C项排除; D项是对马克思语录的断章取义,错误。‎ ‎【答案】 A ‎6.解放战争某时期,人民解放军采取重大军事行动,将战争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这样,东可进退长江,威胁京畿,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此次军事行动 ‎ A.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序幕 ‎ C.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D.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解析】 材料指的是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它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D项正确,B项错误;三大战役的胜利,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A项错误;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是在1949年渡江战役后,C项错误。‎ ‎【答案】 D ‎7.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除中国共产党外,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这表明当时 A.初步确立了多党合作制度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扬光大 C.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共商国是 D.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 ‎【解析】 初步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1949年新政协召开后,A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就结束了,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起草宪法,共商国是,C项符合题意;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是在改革开放之后,D项错误。‎ ‎【答案】 C ‎8.1984年,柳传志在中关村创办了一家小公司,张瑞敏着力改造青岛日用品电器厂,李经纬推出了一款“东方魔水”健力宝饮料,王石在深圳成立了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他们的事迹表明当时 ‎ A.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超过国企 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共识 C.城市经济结构出现变化 D.计划经济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解析】 从材料可知,当时私营企业逐渐兴起,说明城市经济结构不再只是单一的公有制,C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横向比较国企和私企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A项错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共识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B项错误;当时改革的理念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D项错误。‎ ‎【答案】 C ‎9.右图是关于古希腊科学成就的漫画。该漫画 A.再现了阿基米德原理的运用 ‎ B.描绘了地心引力的发现过程 C.说明了智者学派的科学贡献 ‎ D.彰显了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 ‎【解析】 漫画中的文字体现了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对人的力量的肯定,彰显了人文精神,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 D ‎10.“光荣革命”后建立的政治制度,英国由少数贵族掌管政权。……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淘汰。这说明 A.英国政治制度发展的渐进性 B.工业革命比“光荣革命”更重要 C.“光荣革命”对英国历史影响小 D.英国资产阶级有很强的保守性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只是还不够完善,通过工业革命才完善起来,A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对比工业革命与“光荣革命”的重要性,B项错误;“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地位,意义重大,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 A ‎11.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知识界掀起一股苏联热,处于经济危机中的美国甚至有人要求“向俄国人学习”。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计划经济成效显著 B.西方急需苏联援助以抗衡法西斯 C.西方主张学习苏联制度 D.西方国家和苏联之间已经消除分歧 ‎【解析】 当时西方人士对苏联感兴趣的最主要原因是当时苏联经济发展成就突出,与西方的经济危机形成强烈对比,A项符合题意;在抗衡法西斯的过程中,西方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B项错误;C、D两项说法皆过于绝对,错误。‎ ‎【答案】 A ‎12.1960年,英国、瑞典、瑞士、挪威、丹麦、葡萄牙、奥地利七国组成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联盟内成员国之间取消工业品贸易关税,但不执行共同的对外贸易政策。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成立 ‎ A.预示着欧洲再次发生分裂 B.体现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C.为欧共体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D.说明英国成为欧洲经济火车头 ‎【解析】 材料表明英国等国试图建立区域经济组织,这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B项正确;二战后欧洲分裂的标志是冷战的开始,A项错误;欧共体成立时的六国是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与材料中的七国无关,C项错误;当时欧洲经济的火车头是联邦德国,D项错误。‎ ‎【答案】 B ‎ (二十一)综合拓展16‎ ‎1.殷商重视狩猎,收获多少非人力所能左右,殷人会把上天和祖先看作全部。而周重视农耕,只要勤劳几乎注定有收获,周人认为人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未来。结果是,“制度”取代了“巫师”。殷商到周的这种变化表明 A.人文精神萌发取决于经济进步 B.祖先崇拜通常出现在人类文明之初 C.唯物史观有助于我们认知历史 D礼乐文化是农耕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解析】 农耕更发达的周,由农耕经济而看到了人的力量,但并非经济进步就一定会萌发人文精神,A项错误;仅凭殷商史实不能得出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B项错误;材料叙事由经济基础讲到观念与制度,暗合唯物史观对于历史的解释,C项正确;农耕经济主导的社会产生了礼乐文化,但并非必然结果,D项错误。‎ ‎【答案】 C ‎2. 西汉初年流行老庄之术,西汉文帝皇后窦氏尤其喜好黄老之道。时儒生辕固生把《老子》评价为“下仆”言论,被窦氏投入野猪圈,景帝私下给辕固生一把刀杀了野猪。材料说明 A.景帝反对无为而治的国策 B.儒家与道家治国理念相反 C.西汉初年学术思想并未统一 D.儒家思想与时代需求不符 ‎【解析】 汉景帝所为只是出于善意,并非反对黄老之术,A项错误;单从辕固生对《老子》评价不高这一事例中不能得出儒家与道家治国理念相反,B项错误;西汉初年流行黄老之术,但并未禁绝其他学术,所以才出现材料所示现象,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无法得出D项结论。‎ ‎【答案】 C ‎3.宋代,商人成为国家编户齐民,具有民事主体地位,商业也不再是君子不齿的“贱业”,朝廷对土地买卖、典当也基本不加干预,人们只需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这些现象表明 ‎ A.传统等级秩序瓦解 B.体现了政府对社会管理的无序 ‎ C.政府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 D.政府取消了对商业的限制 ‎【解析】 据材料可知,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政府适应了新的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政策调整,故选C项。A、B、D三项说法太绝对,均排除。‎ ‎【答案】 C ‎4.清政府对商业戏园的管制极为严格,北京内城严禁出现商业戏园,八旗子弟和高级官员禁止入园看戏。但朝廷禁令却无法阻挡戏曲演出的巨大魅力,戏园不断潜入以满人为主的内城,更有八旗达官显贵去外城看戏。这反眏了 A.市民文化有强大的生命力 B.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推动文化繁荣 C.大众文化加速了民族融合 D.朝廷不再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解析】 材料中朝廷对商业戏园的管制很严格,禁止八旗子弟和高级官员入园看戏,可是看戏的人却越来越多,这说明以戏曲为代表的市民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也没有涉及民族融合的问题,故B、C两项排除。结合史实可知,“朝廷不再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不符合史实,故D项排除。‎ ‎【答案】 A ‎5.近代前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屡屡侵犯,龚自珍与魏源分别代表了两种态度: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中寻找彼伸我黜的缘故。两人的思想都 A.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 B.成为开展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C.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愿望 D.注重引导国人学习西方 ‎【解析】 据材料可以看出两人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人的思想都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故选A项;魏源的思想影响了洋务运动,而龚自珍没有,故排除B项;龚自珍和魏源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排除C项;魏源侧重于引导国人关注世界,学习西方,排除D项。‎ ‎【答案】 A ‎6.1906年,孙中山等人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国民革命”,以区别于前人的“英雄革命”。1924年,国民党在其“一大”宣言中,强调国民革命运动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这表明 ‎ A.民众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 B.民主革命的内涵进一步丰富 ‎ C.革命指导思想发生了彻底改变 D.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解析】 1906年前后, “种族革命”等革命思想迅速传播,孙中山从资产阶级民权政治的角度认识到“种族革命”的弊端,提出不仅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且要“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所以“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1924年,在国共两党合作的背景下,国民党强调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革命胜利。这样一来,“国民革命”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建构出一套革命话语体系。故选B项。‎ ‎【答案】 B ‎7.1934年年初,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以“礼义廉耻”改造“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实现国民生活的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1935年起,新生活运动配合“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组建劳动服务团并开展国民军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表明南京国民政府复兴传统文化 B.客观上有利于全民族抗战 ‎ C.说明西方文化在中国遭到抛弃 D.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政策的盲目性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军事化”“国民军训”,再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背景,不难得出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 B ‎8.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对外援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援助显得更为“低调”,在此期间,援助补贴下降,部分臃肿的援助项目遭到审查。对外援助相对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相当克制。这种变化反映出 A不结盟外交政策导致中国外交出现失误 B.中国经济发展困难,无法提供更多的对外援助 C.对外援助由以政治导向为主转为切合实际需要 D.“左”倾思想严重干扰中国外交的发展 ‎ ‎【解析】 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对外援助显得更为‘低调’……相对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相当克制”并结合所学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史实,可知对外援助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服务于政治变为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需求,故选C项;材料体现不出“左”倾思想严重干扰中国外交的发展,排除D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排除B项;不结盟的主要含义在于强调独立自主,排除A项。‎ ‎【答案】 C ‎9.希腊城邦普遍禁止不婚,斯巴达还进一步惩罚晚婚。结婚不是公民私人事务,而是公民为城邦生育下一代公民的责任。甚至公民企图自杀都应受到惩处,因为它可能会使城邦丧失一个公民。这反映出在古代希腊 A.城邦利益至高无上 B.理性精神颇受尊崇 C.生命价值和生命教育颇受重视 D.希腊城邦注重优生优育 ‎【解析】 据材料“结婚不是公民私人事务,而是……公民的责任。甚至公民企图自杀都应受到惩处”得出古代希腊城邦利益至高无上,故选A项;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强调的是自由、平等,而材料强调的是城邦对公民具有绝对的权威,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生命价值和生命教育,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生育是公民的义务,而不是城邦注重优生优育,排除D项。‎ ‎【答案】 A ‎10.下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1820~1880年中英国部分年份棉纺织品出口市场的地区分布和变化表 棉布(100万码) ‎ ‎1820年 ‎1840年 ‎1860年 ‎1880年 欧洲(除土耳其) ‎ 土耳其 ‎ 美洲(除美国) ‎ 美国 ‎ 英属东印度 ‎ 其他各国 ‎127.7 ‎ ‎9.5 ‎ ‎56.0 ‎ ‎23.8 ‎ ‎——‎ ‎33.9‎ ‎200.4 ‎ ‎74.6 ‎ ‎278.6 ‎ ‎32.1 ‎ ‎11.0‎ ‎59.8‎ ‎200.5 ‎ ‎357.8 ‎ ‎527.1 ‎ ‎226.8 ‎ ‎825.1 ‎ ‎538.9 ‎ ‎365.1 ‎ ‎588.6 ‎ ‎651.6 ‎ ‎77.9 ‎ ‎1 813.4‎ ‎ 999.7 ‎ A.世界贸易额迅速增长 B.棉纺织品在英国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 C.英国世界地位下降 D.英国经济对殖民地的依赖逐渐增强 ‎【解析】 据材料可知1820~1880年,英国对土耳其、美洲(除美国)、英属东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棉纺织品出口量飞速增强,这说明英国经济对殖民地的依赖逐渐增强,故选D项;材料没有其他产品出口的数值比较,据材料不能得出棉纺织品主导英国出口贸易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数据不能说明世界贸易额的增长,排除A项;英国出口欧美的棉布数量不及殖民地,但这不能说明英国世界地位下降,排除C项。‎ ‎【答案】 D ‎11.据档案记载,1925年,苏联农民心中始终存在一种担忧:“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被除名,他头上会被贴上‘富农’的标签,被看作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这主要说明当时 ‎ A.新经济政策难以持续进行 B.集体农庄对农民有强大吸引力 ‎ C.农民抵制新经济政策 D.工业化政策引发农民不满 ‎【解析】 由材料1925年农民担心致富后成为苏维埃政权的敌人可知,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难以持续进行,故选A项。“集体农庄”开始于1929年,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不会抵制新经济政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工业化,故排除D项。‎ ‎【答案】 A ‎12.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1992年)中,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上述对西方文明的看法 A.反映了西方学者对西方文明的失望 B.揭示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C.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格局的变化 D.没有任何学术价值 ‎【解析】 材料中讲述了三位西方史学家的观点,分别是1918年,人类刚经历了一战的浩劫;1934~1961年,人类经历了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92年,两极格局刚结束不久。综上所述得出:由于国际格局的变化,不同时期的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故选C项。‎ ‎【答案】 C ‎ (二十二)综合拓展17‎ ‎1.三代早期,有关华夏各部族始祖的神话传说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科学有了质的突破 B.变法运动的兴起 C.宗法观念的增强 D.民族认同感的增强 ‎【解析】 春秋时期,在华夏各部族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后,内迁的部族也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的族群。这一时代特征必然会反映在当时包括神话传说在内的意识形态上,因此,虽然这类神话传说不可全信,但其中仍然蕴含着真实的史实要素。故选D项。‎ ‎【答案】 D ‎2.清华大学教授刘桂生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据材料可知,他认为汉代 A.完全排斥其他思想 B.各学派思想百家争鸣 C.包容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 D.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 ‎【解析】 “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表明汉朝在学术上对儒家思想以外的诸子百家思想采取包容的态度,故选C项;“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表明汉代并不排斥其他思想,排除 A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表明中央的权威没有受到削弱,排除D项。‎ ‎【答案】 C ‎3. 中国古代正史,对李建成、李元吉几次企图谋害李世民被发觉并最终被李世民杀掉的事件都有记载。而司马光在仔细研究史实后认为是李世民蓄意杀兄弑弟。王夫之则针对“玄武门之变”有言:“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据此可知 A.古代正史考据严密相对可信 B.后世司马光的历史研究更公正 C.王夫之的历史评价脱离史实 D.“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尚待还原 ‎【解析】 中国古代正史相对而言是可以还原历史真相的,但是出于“为尊者讳”,其对于帝王丑事的记载不大可信,A项错误;后世的历史研究比之当时可能会比较客观,但是公正则未必,因为要受到学识、立场等各方面的限制,B项错误;王夫之作为启蒙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对李世民的评价不留情面,但不一定脱离史实,C项错误;“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到底如何,需要多方搜集材料,严密论证,才能得出结论,D项正确。‎ ‎【答案】 D ‎4.清代王昊《当恕轩随笔》记载,明代景德镇市民子弟为窑利吸引,数年无登第之人。嘉靖年间发生许万年起义,镇中瓷窑停火三月,这年秋天才有一人中举,此后数年终“无一人中举者”。材料所反映社会现象的根源在于 A.工商业在封建社会末期的进步 B.南方工商业市镇思想文化落伍 C.封建社会选官制度已趋向没落 D.明代在某些地区流行逐利风气 ‎【解析】 材料说的是工商业发展,受利润吸引市民逐利,其中经济进步是根源,故A项正确,C项错误;思想文化落伍是经济冲击的结果,并非原因,B项错误;逐利风气是材料中的现象,不是原因,D项错误。‎ ‎【答案】 A ‎5.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其《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用”在“体”中会发酵,势必不断促进事物的新陈代谢。因此,洋务运动中的好些人,觉察到……荆棘,寝寝乎要以“西体”为法,去改变中国的某些旧制。作者意在说明 ‎ A.百日维新是对洋务运动的否定 B.洋务运动为中国政治近代化做了一定铺垫 ‎ C.“中体”和“西用”完全分隔 D.洋务派对“中体西用”理论坚信不疑 ‎【解析】 据材料可知,随着“西用”的引进,洋务派中的一些人认识到只有引进西方制度才能使中国走出困境。即“中体西用”的言论客观上有利于引进“西体”,有利于中国政治近代化,故B项正确;维新变法引进“西体”,某种程度上延续了洋务运动的理念,故A项错误;C项表述太绝对,故排除;洋务派已经有意改变“中体西用”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 B ‎6.下面是1895~1913年中国近现代企业的构成表(个)。‎ 类别 厂矿数(个)‎ 资本额(千元)‎ 占总资本的比重(%)‎ 商人 ‎463‎ ‎90 792‎ ‎76.3‎ 官办和官督商办 ‎86‎ ‎29 496‎ ‎23.7‎ 合计 ‎549‎ ‎120 288‎ ‎100.0‎ 据此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 A.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B.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民间市场活力得到激发 D.官办企业彻底破产 ‎【解析】 材料中商人的厂矿数量与资本额都占据了绝大部分,由此可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间资本活跃,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很大发展,故选C项;A项在材料中没有明确表述,B、D两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 C ‎7.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将工农兵苏维埃作为一种革命的“政权形式”。1935年年底,中国共产党将口号由“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要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这些变化反映了 A.中共建国理论走向成熟 B.民主革命任务发生根本转变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D.民主思想得到全国人民认可 ‎【解析】 据材料中由工农兵苏维埃到“工农共和国”到“人民共和国”再到“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变化,可知中共依据中国国情的变化而提出不同的建国口号,逐步摆脱苏维埃控制,说明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反映出中共建国理论走向成熟,故选A项;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一直没有变,排除B项;此时期,中国社会性质还没有发生改变,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民主思想得到全国人民认可,排除D项。‎ ‎【答案】 A ‎8.‎ 右图为沈今声等创作于1954年的宣传画,这一作品反映了 A.“土改”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农民对共同富裕美好生活的向往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 D.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农村政策的调整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图中的画面对比及文字可知,这一宣传画主要用来动员农民积极参与农业合作化,是对农村政策的调整,故D项正确;“土改”在1952年年底完成,故A项错误;宣传画的作用在于对比个人与集体劳动的差异,不是强调共同富裕,B项错误;1954年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故C项错误。‎ ‎【答案】 D ‎9. 公元前2世纪,罗马征服希腊后,罗马官兵从希腊挑选并带回来的大批人质里面,有贵族、伦理学家、政治理论家、历史学家、诗人等,此外还有大量的奴隶、杂技演员,甚至还有主厨。这种现象会导致 A.希腊民主彻底消失 B.希腊文明融入罗马文化 C.罗马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更尖锐 D.罗马的法制逐渐健全 ‎【解析】 “罗马官兵从希腊挑选并带回来的大批人质里面,有贵族、伦理学家、政治理论家、历史学家、诗人”,这些人质随之带来的是希腊文化,有助于推动希腊文明在罗马扩散,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罗马征服希腊后带回的希腊人质的组成,与希腊民主是否消失无关,且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仅体现罗马征服希腊后带回的希腊人质的组成,这些人质会给罗马带来希腊文明,但不一定能健全罗马法制,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罗马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是否尖锐,排除C项。‎ ‎【答案】 B ‎10.14世纪,“私人府邸、市政机关、行会大厦等新建筑逐步占据西欧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位置变得次要起来”。这一时期,西欧的城市建设 A.使人文精神得到复苏 B.反映了启蒙运动的要求 C.推动了西欧民主政治建设 D.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 ‎【解析】 由材料“私人府邸、市政机关、行会大厦等新建筑逐步占据西欧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位置变得次要起来”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思想的解放,使得城市建设凸显人的价值和作用,故选D项;西欧城市建设是人文精神复苏的结果,排除A项;启蒙运动兴起于17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启蒙运动推动了西欧的民主政治建设,排除C项。‎ ‎【答案】 D ‎11.1921年,列宁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直接过渡”在俄国行不通,为此他提出新经济政策,但他并未正面、系统地扬弃“直接过渡”的理论,而是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步”,更使其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列宁的这一认识 A.会导致新经济政策缺乏可持续性发展 B.表明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有清晰的发展蓝图 C.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丰富与发展 ‎ D.意味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将会重启 ‎【解析】 材料“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步’,更使其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说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暂时的,故选A项;据材料“他并未正面、系统地扬弃‘直接过渡’的理论……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可排除B、C两项;据材料“列宁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直接过渡’在俄国行不通”可排除 D项。‎ ‎【答案】 A ‎12.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在次年的莫斯科奥运会上,美国发起抵制运动使65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缺席;苏联在1984年如法炮制,也率领19国缺席了洛杉矶奥运会。这说明 A.这一时期的美苏势均力敌 B.霸权主义影响国际合作交流 ‎ C.国际性事务完全取决于美苏态度 D.两极格局即将瓦解 ‎【解析】 由材料内容可知美国1980年抵制莫斯科奥运会后,苏联也于1984年率领19国缺席洛杉矶奥运会,这体现了美苏两极对峙影响国际合作交流,故选B项;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苏联处于攻势,排除A项;美苏争霸中两国的政策与态度会影响国际性事务,但C项说法太绝对,排除;材料仅体现美苏两大国的对峙使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但在这两大阵营下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出现与加强,排除D项。‎ ‎【答案】 B ‎ (二十三)综合拓展18‎ ‎1.春秋初年,会盟的主持者、参与者多为各诸侯国国君。诸侯之间的会盟不再经过周王的批准;没有周王主持或参加的盟会几乎连年不断。这表明,此时 A.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彻底丧失 B.宗法制走向崩溃 C.贵族统治新秩序急需重构 D.诸侯会盟有助于国家集权 ‎【解析】 由材料“会盟的主持者、参与者多为各诸侯国国君。诸侯之间的会盟不再经过周王的批准;没有周王主持或参加的盟会几乎连年不断”可知,此时分封制遭到破坏,急需重构新的统治秩序,故选C项;春秋初年诸侯会盟大大削弱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诸侯会盟进一步瓦解了分封制,而不是宗法制,排除B项;“彻底丧失”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 ‎【答案】 C ‎2.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道教修行方式包括:大量抄写经文,积累修为;想象自己在仙境遨游,并把这些经历用“一笔疾书”的方式记录下来。这在当时有利于 A.书法艺术的发展 B.大众文化的普及 C.道教的广泛传播 D.印刷术的产生及普及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修行方式以抄写经文和记录“仙境体验”为主,大量的抄写和虚幻“仙境体验”的记录有利于当时书法艺术的发展,故A项正确。道教在当时主要是民间宗教,且材料信息也不足以支撑“大众文化的普及”和“道教的广泛传播”的史论,排除B、C两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雕版印刷术出现于唐朝,在此之前并不具备大规模印刷的条件,故D项错误。‎ ‎【答案】 A ‎3.下表是汉朝至明朝南北方户数的变化表,该表呈现的史实说明 时代 北方户数 南方户数 南方户数占总户数比重(%) ‎ 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 ‎965万 ‎111万 ‎10.3 ‎ 唐(天宝元年,742年)‎ ‎493万 ‎257万 ‎34.3‎ 宋(元丰三年,1080年)‎ ‎459万 ‎830万 ‎64.4 ‎ 明(隆庆六年,1572年)‎ ‎344万 ‎650万 ‎65.4 ‎ A.北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北方生产力水平低下 C.国家对南方开发更加重视 D.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 ‎ ‎【解析】 材料未涉及国家对南方开发的态度,排除C项;南方户数逐渐增加且超过北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方生产力更发达,经济重心由北方转到南方,其实质应是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B项表述不如D项全面,故排除B项,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南方经济水平逐渐超过北方,不能体现出北方土地兼并严重,排除A项。‎ ‎【答案】 D ‎4.乾隆南巡时,徽商曾在扬州将自己所养的戏班供乾隆欣赏。其时徽班在长江与大运河码头,已有接触其他剧种的机会。乾隆六十大寿,徽班开始进京演出,逐渐形成一个新剧种。该新剧种的形成 A.促使徽派艺术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 B.统治者大力宣传的结果 C.是统治者与民间合力的结果 D.徽商起着决定性作用 ‎【解析】 材料“其时徽班在长江与大运河码头,已有接触其他剧种的机会”和“乾隆六十大寿,徽班开始进京演出”表明该新剧种的形成是官方和民间合力的结果,故选C项;材料“徽班开始进京演出,逐渐形成一个新剧种”说明徽派艺术是京剧艺术的一部分,徽派艺术没有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乾隆对徽班的态度,排除B项;徽商重金扶持的是徽剧,不是新剧种,对于新剧种的形成,徽商也没有起决定性作用,排除D项。‎ ‎【答案】 C ‎5.张之洞创办国营汉阳铁厂,厂址选在他驻任的湖广总督府附近的汉阳。既不就煤也不就铁,厂址低洼,仅仅垫高铺平就耗银30万两,厂未开工,计划资金已经完全被突破,欲罢不能,只有不断追加资金。材料说明 A近代企业必须受政府监管 B.洋务派代表了落后阶级 C洋务企业遭受封建制度侵蚀 D.洋务派不追求市场利润 ‎【解析】 汉阳铁厂本就是洋务派官僚创办的,已经处于政府的监管之下,但近代企业除了洋务企业还有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材料中没有提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相关信息,A项错误;在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是中国地主阶级中比较先进的阶层,B项错误;洋务企业是地主阶级开明派创办的,受到官僚直接控制,‎ 往往不按照市场规则办事,浪费耗损严重,C项正确;汉阳铁厂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目的是“求富”,追求市场利润,D项错误。‎ ‎【答案】 C ‎6.1919~1921年杜威访问中国,并做了多场公开演讲,受到大中学生追捧,他告诉听众,“如果没有一场基于理念转变的社会转型,中国是不可能改变的。中国政治革命是失败的,因为它只是外部的,形式上的……”在此,杜威 A.认可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 B.否定了政治革命对于改造中国的影响 C.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内部并未发生变化 D.更强调启蒙对于社会转型的重大意义 ‎【解析】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社会由民主启蒙转向政治革命,据材料看,杜威并不认可这一转型,A项错误;杜威并未否定政治革命对于改造中国的影响,但他认为政治革命对于中国的影响仅限于外在,B项错误;中国传统社会内部发生了变化,但杜威认为这仅仅是外部变化,C项错误;杜威认为中国社会没有发生理念转变,也就是没有发生思想观念的变化,缺乏社会启蒙,D项正确。‎ ‎【答案】 D ‎7.下表是1943年陕甘宁边区土布生产统计表,表中数据综合说明当时 布厂(家)‎ 织机(架)‎ 年产布(匹)‎ 占总产量(%)‎ 公营 ‎23‎ ‎185‎ ‎22 832‎ ‎20.7‎ 合作社营 ‎37‎ ‎179‎ ‎22 000‎ ‎20.0‎ 私营 ‎50‎ ‎150‎ ‎12 000‎ ‎10.9‎ 民间织户 ‎20 000‎ ‎53 334‎ ‎48.4‎ 合计 ‎20 514‎ ‎110 166‎ ‎100.0‎ A.新民主主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B.民间织户生产的效率高于厂家集体生产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开始 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解析】 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943年陕甘宁边区纺织业存在着一定的公有制经济和大量私营、民间织户,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点,故A项正确;对表格内容进行分析后可知,虽然民间织户的织机数量占据绝对优势,但其生产效率不如厂家集体生产,故B项错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从表格中无法看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项错误。‎ ‎【答案】 A ‎8.下图是我国部分年份粮食产量和粮食收购量的变化柱状图。由图可知,当时我国 A.农业改造后的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B.农业大力支援工业化建设 ‎ C.农村商品经济得到极大发展 D.重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52~1959年在粮食产量没有很大增长的情况下,粮食收购量一直增加,反映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农业支援工业化建设,故选B项;材料中粮食产量没有很大的增长,不能得出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的结论,排除A项;粮食收购量的增加反映的是农业支援工业化建设,不是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只显示粮食收购量一直增加,没有体现国家重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排除D项。‎ ‎【答案】 B ‎9. 古罗马法律规定在婚姻关系解除之后,妻子可以要求丈夫返还女方出嫁时的嫁资。但又规定如果丈夫需要以全部财产承担,则可以留下一部分用以维持生活。这说明罗马法遵循了 A.公平正义原则 B.法律至上原则 C.契约自由原则 D.注重证据原则 ‎【解析】 据材料可知,罗马法在处理家庭债务问题上,既保护了妻子作为弱者的权益,同时也考虑到了丈夫的生存利益,故选A项;材料中未涉及法律至上原则、契约自由原则和注重证据原则,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10.阿萨·勃里格斯说:“(英国)当时总共有42条运河计划修建,需耗资650万英镑。1792年,被当时的人们形容为运河狂热的年份,人们的投机热情像瘟疫般传播。运河的股票为当地商人、工厂主和土地所有者踊跃争购,虽然它们直到1811年才在证券交易所报价。”该狂热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垄断组织的出现 B.工业革命的完成,推动投资热潮 C.“商业革命”扩展,商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D.“价格革命”出现,股票投资活动的狂热 ‎【解析】 据材料“1792年”“运河的股票为当地商人、工厂主和土地所有者踊跃争购”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股票经营方式是“商业革命”的延续,故选C项;“价格革命”出现在新航路开辟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4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垄断组织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答案】 C ‎11.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俄罗斯有人认为“勃列日涅夫时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停滞时期”,有人认为是“黄金时代”,有人认为是“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有人认为是“隐含新危机的时代”。这些观点 A.表明历史学家们认识模糊不清 B.缺少对苏联历史的整体认识 C.代表了俄罗斯社会共同的认知 D.说明随着时代发展,认识角度不断扩大 ‎【解析】 据材料“苏联历史上的‘停滞时期’……‘黄金时代’……‘隐含新危机的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经济滑坡,因此是“停滞时期”,但苏联在与美国的争霸中处于攻势地位,因此是“黄金时代”,这表明对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认识更加全面,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多种认识,而非对俄罗斯社会共同的认知,排除C项;材料围绕不同角度谈对“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认识,而非对于苏联历史的认识,更不是史学家们认识模糊不清,排除A、B两项。‎ ‎【答案】 D ‎12.20世纪四五十年代,拉美地区的国有化运动还只限于少数几个国家;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加入到国有化运动的行列中来。据统计,1960~1976年,拉美国家将200多家外国企业收归国有,掀起了国有化浪潮。这一运动在当时 A.表明拉美国家从此走上独立发展道路 B.削减了拉美国家对西方大国的依附性 C.标志着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极大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力 ‎【解析】 长期以来,亚非拉国家作为“边缘”国家,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处于附庸地位,二战后拉美国家开展国有化运动,将石油、矿山等重要物资收归国有,有利于摆脱国际垄断资本的控制,维护自身的经济独立地位,但远没有达到“拉美国家从此走上独立发展道路、极大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程度 ,故选B项,排除A、D两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至今未建立,故C项错误。‎ ‎【答案】 B ‎ (二十四)综合拓展19‎ ‎1.战国时期,“天下”意识逐渐普及,许多思想家提出了统一天下的主张。《韩非子》中“天下”一词使用频率最高,如“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这反映出该时期 A.各家思想趋向统一 B.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 C.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的主流 D.争霸战争得到民众认可 ‎【解析】 材料的时间定位是“战国时期”,此时生产力的进步促使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统一趋势已经出现,因此以法家为代表的诸多思想家都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 ‎【答案】 B ‎2.下面两幅图为考古发现的北朝壁画和砖画。这表明当时 图1: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图2: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A.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B.书画艺术由自发阶段进入自觉阶段 C.少数民族完全采用农耕方式 D.统治者积极推行汉化政策 ‎【解析】 题干中图1反映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采桑技术,图2反映的是汉族妇女学会了北方少数民族“蒸馍与烙饼”的制作技术,据此可知,两幅插图反映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现象,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通过两幅画的对比,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相互影响,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图1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采桑技术,但这并不代表在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完全采用农耕方式,排除C项。‎ ‎【答案】 A ‎3.宋朝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奴婢、部曲、工乐户等贱民阶层。宋朝时,这种贱民的数量显著减少。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废除 B.体现了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C.导致了自耕农经济的破产 D.主要得益于科举制的完善 ‎ ‎【解析】 宋代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原有的奴婢、部曲、工乐户等贱民阶层大量进入手工业和商业领域,获得自由民身份,体现了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不可能废除封建等级制度,A项错误;自耕农经济不可能因为贱民数量的减少而破产,C项错误;科举制完善与贱民数量减少无关,排除D项。‎ ‎【答案】 B ‎4. 雍正在位时,为整饬颓废腐烂的八旗军,下令“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箭”,坚持大力嘉奖“马上枪箭熟悉者”,这在后期得到乾隆、嘉庆的推广。清帝采取上述军事举措的着眼点在于 A.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B.反抗西方列强军事骚扰 C.维持满洲贵族封建统治 D.实现军事技术可操作化 ‎【解析】 骑马射箭固然是民族文化,但清帝奖励骑射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自身统治,A项错误;清朝贵族沉醉于骑射,也惧怕汉族掌握火器技术而危及自身统治,与反抗列强无关,B项错误;‎ 清帝从自己民族的落后军事技术入手,目的在于维护满洲贵族统治,C项正确;骑射技术固然可以操作,但当时中外火器技术差距不大,也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实现可操作性并非清帝的目的,D项错误。‎ ‎【答案】 C ‎5.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打开,一方面中国政府从清末新政时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西方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制度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并为华界所效仿。这客观上反映了中国 A.政府善于向外国学习先进理念 B.城市环境得到大力整治 C.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提高 D.城市治理的近代化趋势 ‎ ‎【解析】 根据材料“一方面中国政府从清末新政时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西方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制度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并为华界所效仿”可知,近代中国城市治理呈现近代化趋势,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都未体现,故排除。‎ ‎【答案】 D ‎6.张謇在担任中华民国农商总长期间(1913年10月至1915年9月),先后颁行了20多个法规条例,如《商会法》《证券交易所法》《公司条例》《矿业条例》等,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施行细则,涉及农、林、工、渔、牧、副等方面。这些法规条例的颁行 A.将完全改变中国近代社会的经济构成 B.使西方列强放弃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C.有利于促进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清除了封建势力对近代企业的干扰 ‎【解析】 “先后颁行了20多个法规条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施行细则”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规范,有利于近代民族企业的发展,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之后,列强卷土重来,中国的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排除B项;题干述及在1913年10月至1915年9月,张謇为发展民族工业做出了贡献,但单凭一些法规条例及施行细则不能完全改变中国近代社会的经济结构,排除A项;虽然此时清朝已经灭亡,但封建势力没有消失,仍在阻碍近代企业的发展,排除D项。‎ ‎【答案】 C ‎7. 下表所示为20世纪上半期部分学者关于中国对农村经济的主张。据表可知,这些学者的主张 主张 出处 ‎ 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土地国有,将地主的 土地分与农民 吴黎平:《中国土地问题》(1930年) ‎ 农民须改行“二五减租”政策,和平解决土地问题 薛暮桥:《现阶段的土地问题和土地政策》(1939年) ‎ 所有耕地要按人口通盘重新调整,实现耕者有其田 王寅生:《怎样实行土地改革》(1948年) ‎ A.不符合中国国情 ‎ B.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基本一致 C.表明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地矛盾 ‎ D.都偏向对农民利益的重视 ‎【解析】 “将地主的土地分与农民(1930年)”“农民须改行‘二五减租’政策(1939年)”“实现耕者有其田(1948年)”,分别对应了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故选B项;材料不能反映“人地矛盾”的信息,排除C项;学者的主张正是对土地政策的调整,符合中国国情,故排除A项;这些学者不是都偏向对农民利益的重视,故排除D项。‎ ‎【答案】 B ‎8.1984年,中央决定延长农村土地承包的期限,规定一般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项目,承包期可以更长一些。同时还规定,社员在承包期内因无力耕种或转营他业的,可将土地交给集体统一安排。这些规定 A.有助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 、商品化 B.反映了国家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动摇 C.改变了土地所有权 D.扩大了农民的生产、分配自主权 ‎ ‎【解析】 延长承包期、土地交给集体处理,农民可以对农业生产投入更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故选A项;土地仍然归集体所有,排除C项;农民的生产、分配自主权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排除D项;承包期的延长等规定不能反映出国家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动摇,排除B项。‎ ‎【答案】 A ‎9.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写道:“在雅典,奴隶和定居外邦人放肆无比,在那里,你不能打他们,奴隶也不会为你让道……我们已经建立起奴隶与自由人之间的平等、定居外邦人和公民之间的平等。”材料表明当时的雅典 A.所有居民都享受同等的政治权利 B.实现了公民的直接民主 C.法律更重视保护奴隶的利益 D.对奴隶和定居外邦人有一定程度的人文关怀 ‎【解析】 材料“奴隶和定居外邦人……你不能打他们,奴隶也不会为你让道……我们已经建立起奴隶与自由人之间的平等、定居外邦人和公民之间的平等”体现了雅典对奴隶和定居外邦人有一定的人文关怀,故选D项。A项中的“所有居民”表述有误,B项与材料无关,据所学知识可知C项表达错误,均排除。‎ ‎【答案】 D ‎10.立宪会议主要代表威尔逊在解释美国宪法时提出,“人民的权力绝未完全让与或交付给立法机关”,相反,人民总是保留以自己认为适当的方式塑造政府的权力,尽管人民要受到宪法的限制,但这些限制同样也在人民的控制之中。材料反映的美国立国原则是 A主权在民 B.共和主义 C.分权制衡 D.责任政府 ‎【解析】 威尔逊认为,无论是宪法还是政府,其有限的权力都是来自人民授予,人民才是最高权力的主体,也是所有权力的拥有者,A项正确;共和主义强调国家权力来源于公众授予,而非世袭,与材料强调的公民权利至上不能对应,B项错误;材料强调人民向政府授权并限权,与权力机关分权制衡没有关系,C项错误;材料提及向政府授权,未提及政府的责任, D项错误。‎ ‎【答案】 A ‎11. 到1925年年底,苏联与除美国外的所有资本主义大国都建立了外交关系。1933年,又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次年,还被西方国家正式接纳为国联成员,并担任常任理事国。这表明 A.出现了美苏争霸局面 ‎ B.苏联赢得了国内建设的有利环境 C.苏联与西方关系全面缓和 ‎ D.苏联成为化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关键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为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期苏联与欧美国家的关系。1933年,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其国际地位大幅提高;同时,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深陷经济危机中,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苏联给他们摆脱危机提供了借鉴,改善与苏联的关系也能为其过剩产品提供新的市场,这为苏联赢得了国内建设的有利环境,故B项正确。C、D两项属于对材料信息的夸大解读,A项则是在20年代50年代中后期才出现的,排除。‎ ‎【答案】 B ‎12.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018年9月签署一项法律,设立新的外援机构“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授权该公司可提供600亿美元贷款,并为愿意到发展中国家开拓业务的企业提供保险,包括增加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基建投资。美国的这一做法 A.反映出中美焦点问题在于争夺第三世界 ‎ B.表明其把中国当作最大竞争对手 ‎ C.是想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 D.是对经济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一种应对 ‎【解析】 材料“设立新的外援机构……为愿意到发展中国家开拓业务的企业提供保险”说明美国看到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其他力量的崛起,它在争夺对第三世界的投资,故选D项。美国早就建立了世界经济霸权,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国,A、B两项错误。‎ ‎【答案】 D ‎ (二十五)综合拓展20‎ ‎1.西周时,周王允许诸侯仿照王室体制建立地方性的政权机构,但规定诸侯国的上卿一般不超过三人,其地位只相当于王室下卿,对天子只能称“陪臣”。各国军队不超过三军,都城不超过三百雉(九百丈),大的城邑不能超过一百雉。这些规定 A.提高了地方的自主权 B.体现了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C.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表明了权力与血缘无关 ‎【解析】 礼的本质是“异”,即差异,用来确定社会各等级之间的行为规范,以显示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据材料中诸侯国上卿的数量、地位,军队的数量之类的规定表明诸侯国地位低于周王室,体现了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故选B项;材料所述是对地方自主权的限制,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才出现的,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血缘关系无关,排除D项。‎ ‎【答案】 B ‎2.下表所示是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刺史的记载。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汉代刺史 记载 出处 ‎ ‎“诏书旧典,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 ‎ ‎《汉书》 ‎ ‎“武帝元封五年,初分十三州,刺史假印绶,有常治所……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 ‎ ‎《汉旧仪》 ‎ ‎“孝武之末,始置刺史,监纠非法,不过六条,传车周流,匪有定镇”‎ ‎《后汉书》 ‎ A.行使监察职责 B.无具体办公场所 ‎ ‎ C.权力范围不断扩张 D.监察中央及地方官员 ‎ ‎【解析】 材料“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监纠非法,不过六条”表明刺史掌管地方监察的职能,故选A项;刺史是掌管地方监察的官员,中央不在其监察范围,排除D项;三则材料均表明,刺史“以六条问事”,排除C项;根据材料“刺史假印绶,有常治所”可排除B项。‎ ‎【答案】 A ‎3.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盖三纲五常,天理民彝之大节,而治道之本根也”。这些观点 A.部分传承了汉代以来的儒家思想 B.反映了宋代君臣父子秩序的紊乱 C.直接得益于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 D.根本目的在于解释君主治国之道 ‎【解析】 程朱理学的人性论、修养论和纲常学说都借鉴了先秦到秦汉的儒家理论,A项正确;宋代,尤其是南宋,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项错误;商品经济的繁荣对于世俗文化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但朱熹的这些理论的形成和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关系不大,C项错误;程朱理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理论修复、稳定封建社会统治,君主治国之道只是其内容之一,D项错误。‎ ‎【答案】 A ‎4.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的关税固定为4%,但外商在广州卸货需给官员打点,大概会占到英商进出口货物的10%~40%。《南京条约》中英方关于关税的要求:“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主要体现了 A.英国对中国政治腐败不满 B.中英贸易地位平等 C.英国要求清政府对关税进行明确规定 D.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 ‎ ‎【解析】 由材料可知鸦片战争之前,外国人来中国贸易只需交纳少额关税,但需要花大额金钱给官员打点,《南京条约》中英国要求清政府将关税“颁发晓示”,即对关税进行明确规定,故选C项;英国对华进行商品倾销是《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的目的,而材料重在说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的原因,排除D项;《南京条约》签订后,“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说明两国地位不平等,排除B项;A项仅反映材料第一层信息,未体现《南京条约》议定关税的内容,排除。‎ ‎【答案】 C ‎5.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之说,他提出的制儒官、复乡职、公选举以及复陈诗等论,都立足于“通上下之情起见”,体现了西方的公举和公论的某些色彩。该主张 A.已明确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B.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 C.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 D.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解析】 根据材料“1861年”“体现了西方公举和公论的某些色彩”得出其一定程度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但远没达到“明确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的程度,故选C项,排除A、B两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主张属于早期维新思想,D项错误。‎ ‎【答案】 C ‎6.20世纪20年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的“象牌”水泥投放市场,逐渐在上海市场取得巨大的销售优势,但很快受到日本水泥会社等大水泥厂的冲击,并一度出现亏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B.近代民主政治发展艰难 C.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D.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刘鸿生的民族工业在竞争中艰难发展,这主要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故选D项;根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日本……等大水泥厂”,可知这种现象与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无关,排除C项;A、B两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答案】 D ‎7.从全面抗战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政府积极寻求苏、美、英等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首先争取到的是苏联的援助。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国民政府争取到美国允诺“租借法”运用于中国。这体现了国民政府 A.有着很高的国际地位 B.努力抗战的基本态度 ‎ C.抗战完全依赖欧美列强 D.一直坚持抗战 ‎【解析】 材料“从全面抗战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政府积极寻求苏、美、英等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首先争取到的是苏联的援助”“1941年……争取到美国允诺‘租借法’运用于中国”体现了国民政府努力抗战的态度,故B项正确。A、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 ‎【答案】 B ‎8.1981年,学者林子力从马克思《资本论》的一个算例中“推导”出一个结论:“8个人以下就叫请帮手,8个人以上就叫雇工,8人以下不算剥削。”自此,“七上八下”成了一条铁的界线,进入了中央文件。这表明当时 A.计划经济体制观念已被人们抛弃 B.思想观念亟待继续解放 C.农村体制改革对城市没有影响 D.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日益加强 ‎ ‎【解析】 根据材料“8个人以下就叫请帮手,8个人以上就叫雇工,8人以下不算剥削……‘七上八下’成了一条铁的界线”可知当时人们依旧深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思想观念亟待继续解放,故选B项;材料是对是否存在剥削的界定,没有涉及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排除D项;农村体制改革为城市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借鉴的经验,排除C项,1981年,我国实行的主要还是计划经济体制,这一观念还没有被人抛弃,排除A项。‎ ‎【答案】 B ‎9.苏格拉底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如果我想修鞋,我要去找谁呢?”一位坦率的年轻人回答:“当然是去找鞋匠啊。”然后,他们又谈到木匠、铜匠,最后苏格拉底便问道:“谁应该来修理国家这只‘破船’呢?”这些问题反映了苏格拉底 A.深刻认识到雅典社会已经衰落 B.主张经济各领域应实现专业化 C.反对雅典社会原始直接民主制 D.希望以贵族政治取代民主政治 ‎【解析】 苏格拉底时代雅典社会仍处于民主制的发展时期,并未衰落,A项错误;苏格拉底试图通过实现多领域专业化来引导社会关注国家政治领域专业化,并非局限于经济领域,B项错误;雅典社会原始直接民主制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材料中这些问题反映了苏格拉底对原始直接民主制的反对,C项正确;他呼吁社会管理的专业化,而不是倡导贵族政治,D项错误。‎ ‎【答案】 C ‎10.在中古时代,人们认为地球是天空中心,万物以人为目的。到了牛顿时代,地球成为不起眼的恒星的小卫星,人们意识到这个庞大的宇宙绝不会是全为地球上某个小生物的利益而有意安排的。这种认识变化在当时的影响是 A.不利于人文主义思潮继续发展 ‎ B.人们对于科学的信心有所加强 C.欧洲宗教信仰遭受普遍性打击 ‎ D.从此神学观念被科学思维取代 ‎【解析】 由于科学理论对于世界的重新解释相对合理,因而得到了更多人的响应,对科学的推崇也推动了人们对自身理性的认同,有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也增强了人们以科学认知世界的信心,故A项错误,B项正确。科学在欧洲近代产生并发展,并未影响欧洲人的信仰,只是部分人由信仰天主教到信仰新教,C、D两项错误。‎ ‎【答案】 B ‎11.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合作社已成长为联合了数百万农户的强大机体,要通过合作社把小农经济引上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流通过程,同时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通过生产本身的改组和联合,把个体的分散的生产单位改造成以新的技术(电气化等)为基础的大规模的公有化经济。由此可见当时苏联 ‎ A.重视农民利益 B.准备改变原有农村生产关系 C.扩大了集体经济的自主权 D.新经济政策将会持续推进 ‎【解析】 据材料“通过合作社把小农经济引上社会主义道路”得出当时苏联准备改变原有农村的生产关系,故选B项。集体化方式生产会损害农民利益,故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新经济政策即将被废止,排除D项;材料与集体经济的自主权无关,排除C项。‎ ‎【答案】 B ‎12.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各经济大国纷纷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以科技创新驱动传统经济发展成为多国的国策。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目标,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中国也将“中国制造2025”定位在战略层级。上述现象反映了 A.新经济发展模式完全取代了传统经济 ‎ B.世界各国跨入知识经济时代 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加大 ‎ D.新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全球竞争 ‎【解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各经济大国纷纷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以科技创新驱动传统经济发展成为多国的国策”表明新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全球竞争,故选D项;“完全取代”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只列举了少数几个国家,不能代表世界各国,排除B项;据材料无法判断国家是否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排除C项。‎ ‎【答案】 D ‎ (二十六)综合拓展21‎ ‎1.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时期完全丧失了影响力 B.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C.科举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 ‎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郡县官吏的考课和监察,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故B项正确;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所以分封制在汉初仍有影响,A项错误;隋朝时才创立科举制,C项错误;D项夸大了监察制度的作用,故错误。‎ ‎  【答案】 B ‎2.唐代均田制基本沿袭隋代,但唐代进一步缩短了百姓成丁入老的年龄,把三分之一的男子排除在足额授田的范围之外,同时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的内容。这反映了唐代均田制 A.抑制了土地兼并的行为 B.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C.促进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D.维护了官僚集团的利益 ‎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唐代缩短了百姓成丁入老的年龄并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的内容,这有利于其他社会成员获得田地,从而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 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材料的主旨的内容是均田制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授田的对象不包括地主,不会促进地主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主要授田对象为官僚集团,排除D项。‎ ‎  【答案】 B ‎3.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作品内容多为《二十四孝图》《状元及第》《包公打龙袍》《昭君出塞》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A.程朱理学的传播 B.地域性商帮的形成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  【解析】 题干中提到的作品内容都涉及儒家思想,结合时间“明清时期”,可知这一现象反映了程朱理学的传播,A项正确;题干主要反映的是文化现象,没有涉及经济现象,B项错误;题干中所列举的内容与市民阶层没有关系,C项错误;题干强调版画的内容,而不是反映印刷技术,D项错误。‎ ‎  【答案】 A ‎4.明后期书画家董其昌每每绘完山水,便题以诗文,行楷簇簇如行蚕,闪闪如迅霆飞电,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更富有抒情意境。此类绘画作品 A.彰显文人画的独特技法 B.意在抨击封建专制统治 C.以宫廷生活为主要题材 D.表明山水画发展至顶峰 ‎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题以诗文,行楷簇簇如行蚕,闪闪如迅霆飞电,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更富有抒情意境”可知,文人画注重写意,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文人画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抨击,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注重写意的文人画并不是以宫廷生活为主要题材的,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明清时期文人画发展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排除D项。‎ ‎  【答案】 A ‎5.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时,党员人数仅50余人;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时,党员人数为195人;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时,党员人数为432人;1925年4月中共四大召开时,党员人数不到900人;1927年4月中共五大召开时,党员人数为57 967人。(如下图)从图片可知 A.国民党不支持中国共产党发展 B.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自身队伍建设 C.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增长受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影响 D.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  【解析】 从图片中无法看出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故A项错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忽视自身队伍建设,导致1925年党员人数不足900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于1927年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且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增长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五大党员人数大增,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故D项正确。‎ ‎  【答案】 D ‎6.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A.强化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意味着人民当家做主新时代的到来 ‎  【解析】 在重大节日突出“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能够强化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A项正确;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C项错误;人民当家做主新时代的到来与重大节日突出国家形象符号无关,D项错误。‎ ‎  【答案】 A ‎7.下表为1953~1955年我国国民经济的相关部门在沿海地区和内地投资比例统计表(%)。该表反映出在“一五”计划建设时期我国政府 ‎1953~1955年合计 其中★‎ 沿海地区 内地 工业 ‎100‎ ‎44.7‎ ‎55.3‎ 建筑业 ‎100‎ ‎47.6‎ ‎47.0‎ 地质勘探业 ‎100‎ ‎22.5‎ ‎76.2‎ 交通运输业 ‎100‎ ‎29.3‎ ‎52.1‎ ‎★沿海地区与内地的比重相加,不等于100,是因为少数单位的部分投资不按地区划分。‎ A.力图扭转工业布局不均衡的局面 B.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C.投资向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倾斜 D.实行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战略 ‎  【解析】 通过题干表格可知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政府对内地的投资比重要大于沿海地区,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政府力图扭转工业发展不均衡的局面,而不是实行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战略,故A项正确,D项错误;表格反映了多个行业,B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建设投资向内地倾斜,但内地不等同于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C项错误。‎ ‎  【答案】 A ‎8.《邓小平时代》记载:“1978年,邓小平在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进行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材料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 A.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 C.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并不反对市场经济,而是主张借助市场经济的力量来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故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邓小平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表达了邓小平对经济改革的部分预想,无法看出他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故A项错误;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与中美正式建交没有必然的联系,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解决的是港澳台的问题,而非对外开放的问题,故D项错误。‎ ‎  【答案】 B ‎9.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据此可知,两位古希腊哲学家都 A.强调知识即美德 B.具有理性精神 C.否定神灵意志 D.捍卫思想自由 ‎  【解析】 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即美德,A项错误;根据“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可知,两位古希腊哲学家都具有理性精神,B项正确;材料只是肯定人的理性,没有涉及神灵,C项错误;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的主张都强调了人独立理性思考能力的可贵,与思想自由与否无关,D项错误。‎ ‎  【答案】 B ‎10.18世纪的英国,首相就某些事务必须征询国王的意见,但决定权在首相和内阁;国王可以授予相关人士封号、勋章、爵位等;如果国王认为政府的某些行为不妥,可以发出警告。这表明此时的英国 A.君主与首相形成制衡局面 B.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C.《权利法案》原则遭到破坏 D.内阁权力极度膨胀的局面形成 ‎  【解析】 据材料“国王可以授予相关人士封号、勋章、爵位等……可以发出警告”可知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B项正确;据材料“首相就某些事务必须征询国王的意见,但决定权在首相和内阁”可知君主与首相没有形成制衡局面,A项错误;《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由材料“决定权在首相和内阁”可知议会主权原则并未被破坏,C项错误;据材料“如果国王认为政府的某些行为不妥,可以发出警告”可知D项错误。‎ ‎  【答案】 B ‎11.下表反映的是英国1951年和1982年政府福利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单位:亿英镑)。由此可见英国 年份 福利支出 国民生产总值 ‎1951年 ‎20.74‎ ‎145.08‎ ‎1982年 ‎685.10‎ ‎3166.98‎ A.经济增长与货币紧缩有关 B.缩小了各阶层贫富差距 C.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增强 D.财政赤字严重 ‎  【解析】 材料中未涉及货币政策,A项错误;福利国家的实质是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缩小各阶层的贫富差距,并且从题干材料中也体现不出,故B项错误;材料中英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迅速,福利支出也相应增加,这反映出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增强,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财政收入的信息,体现不出英国财政赤字严重,D项错误。‎ ‎  【答案】 C ‎12.右图为1961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时,英国《卫报》刊登的一幅讽刺漫画。该漫画表明 A.英国对融入欧洲怀有疑虑 B.欧共体政策对英国有吸引力 C.英国摆脱了美国的经济控制 D.欧洲国家联合抵御美苏争霸 ‎  【解析】 根据英国报纸《卫报》刊登的讽刺漫画可以看出,代表英国的老人不光左脚在小心翼翼地试水温,右脚更是绑着一个沉重的船锚,可知英国事实上对融入欧洲是怀有疑虑的,故选A项;‎ 欧共体政策对英国有吸引力,但在漫画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漫画体现不出英国摆脱了美国的经济控制,排除C项;漫画中没有体现欧洲国家联合抵制美苏争霸,排除D项。‎ ‎  【答案】 A ‎ (二十七)综合拓展22‎ ‎1.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座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座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他遗址。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 A.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 B.农业生产较为落后 C.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 D.家庭手工作坊发达 ‎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生产,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故B项错误;仅凭三道壕生产的土砖出现在辽阳地区同时代的其他遗址,不足以说明当时的三道壕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故C项错误;“砖窑七座,每座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座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表明当时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不是生产规模小的家庭手工作坊,故A项正确,D项错误。‎ ‎  【答案】 A ‎2.东汉史官班固认为长安的山河天险孕育了秦朝的暴政,西汉建都长安只是权宜之计,而东汉都城洛阳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是天下的中心,定都于此接续了正统,迎来了太平盛世。班固论证东汉合法性的理据反映出 A.秦朝暴政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B.东汉延续了西汉的主流思想 C.都城选址不当导致了西汉灭亡 D.东汉恢复了西周的礼乐制度 ‎  【解析】 据材料“东汉都城洛阳……定都于此接续了正统”可知东汉延续了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故B项正确;秦朝的暴政与地理环境无关,故A项错误;西汉灭亡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故C项错误;“东汉恢复了西周的礼乐制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  【答案】 B ‎3.汉字“丁”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 A.总体的趋势是由简到繁 B.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C.标志着中国汉字体系的成熟 D.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  【解析】 甲骨文中的“丁”字状如竹钉、木锲等榫卯结构,体现了商周时期主要使用竹木工具;篆书中的“钉”体现了“丁”的金属质地,说明当时出现了金属钉子,因而汉字“丁”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故B项正确。汉字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故A项错误;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故C项错误;行书、草书是对楷体的艺术化书写,才呈现出个性化特征,这与材料中“丁”字的演变过程无关,故D项错误。‎ ‎  【答案】 B ‎4.清初,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军国大事,内阁只是作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执行机构。康熙时设立南书房,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体现了 A.军机处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B.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C.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D.清朝旧贵族被排除于国家政治之外 ‎  【解析】 据材料雍正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从决策军国大事到被乾隆下令取消,可知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B项正确;军机处始终没有成为最高行政机构,故A项错误;秦朝时期,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故C项错误;南书房和军机处成员都有清朝旧贵族,故D项错误。‎ ‎  【答案】 B ‎5.下面是近代中国茶叶占世界茶叶市场比重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1860年 ‎1880年 ‎1905年 占比 ‎90%‎ ‎70%‎ ‎29%‎ A.列强的侵略使中国茶叶生产萎缩 B.是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结果 C.经济危机使市场对茶叶需求减少 D.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扩大 ‎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茶叶占世界茶叶市场的比重减少,主要原因是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不断发展,中国茶叶出口遭遇印度等地茶叶的竞争,故选B项,排除A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C项;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主要是工业品,与茶叶这种原料无关,排除D项。‎ ‎  【答案】 B ‎6.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一般人心目中,提倡无君无父的民主简直是大逆不道,能否实施民主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这一变化反映出 A.民主政治在中国得到基本确立 B.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 C.共和政体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 D.专制制度在中国彻底不复存在 ‎  【解析】 根据材料“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众认识到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故B项正确;民主政治在中国基本确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未能反映共和政体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复辟帝制,故D项错误。‎ ‎  【答案】 B ‎7.学者任天佑指出,五四运动中,虽然学生、市民和工人无一兵一卒,但联合起来,竟可以逼迫北洋政府让步,取得社会运动的胜利。由此可见,五四运动 A.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的本质 B.促使了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 C.确定了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D.突显了人民群众联合的力量 ‎  【解析】 由材料信息“虽然学生、市民和工人无一兵一卒,但联合起来,竟可以逼迫北洋政府让步,取得社会运动的胜利”及所学知识可知,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联合斗争,迫使北洋政府让步,使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突显了人民群众联合的伟大力量,故D项正确;“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的本质”与材料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中人民群众联合斗争的伟大力量,而不是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B项错误;“确定了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故C项错误。‎ ‎  【答案】 D ‎8.就1970年的第25届联大会议,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这说明 A.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 B.新中国国际影响力日渐凸显 C.美国对华的冷战思维在加强 D.西方发达国家坚决反对新中国 ‎  【解析】 影响外交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和综合国力,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因为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中国国际影响力日渐凸显,故B项正确。‎ ‎  【答案】 B ‎9.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被后人誉为西方“史学之祖”,他在其著作《历史》中声明:“我的职责是记录人们所讲的一切,但我绝无义务相信他们,这适用于整个这部书。”这种主张 A.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 B.反映了理性研究历史的精神 C.表明他注重历史的客观真实 D.说明希腊人对历史规律的探索 ‎  【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是指从正反两方面认识事物的规律,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错误;从材料中“我的职责是记录人们所讲的一切”,可知这种主张与不受权威影响的理性研究历史的精神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知该作者如实记录人们的言论,不受个人思想的影响,表明他注重历史的客观真实,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希腊人对历史规律的探索,故D项错误。‎ ‎  【答案】 C ‎10.18世纪末,同法国作斗争几乎成为欧洲各国一切国际会议和外交谈判的中心问题。这反映了当时法国 A.工业生产领先英国 B.实行对外扩张政策 C.掀起反封建的浪潮 D.工人运动销声匿迹 ‎  【解析】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各国都造成了极大的震撼,英国担心法国的强大会影响到它的欧洲大陆霸权和海上霸权,如何控制法国大革命成为欧洲国家的中心议题,故选C项;当时工业生产处于领先地位的是英国,而不是法国,故A项错误;当时法国正在进行大革命而不是对外扩张,故B项错误;D项说法太绝对,错误。‎ ‎  【答案】 C ‎11.1921年,苏俄政府通过法令规定,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如果因建立果圃、实验站等特殊用途需要占用农民土地,也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这一法令 A.扩大了农民的产品支配权 B.承认了农民土地私有制 C.巩固了工农联盟 D.加快了苏俄实现工业化的进程 ‎  【解析】 由材料“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可知,这一法令是对农民利益的维护,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故C项正确;“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表明产品支配权没有变化,故A项错误;“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不是承认农民私有制,故B项错误;“如果因特殊用途需要占用农民土地,也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体现了这一法令对工业化的阻力,故D项错误。‎ ‎  【答案】 C ‎12.WTO第15条规定:“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从而奠定了WTO法律制度或规则优于各国国内法的宪法性原则。由此可知世贸组织 A.是凌驾于成员国之上的经济合作组织 B.秉承非歧视原则以调整矛盾纠纷 C.体现了争端解决机制中国家主权的让渡 D.其协定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约束力 ‎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贸易组织并未侵犯主权国家的利益,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牵涉非歧视原则,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干中“WTO法律制度或规则优于各国国内法的宪法性原则”相符,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事实,故D项错误。‎ ‎  【答案】 C ‎ (二十八)综合拓展23‎ ‎1.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商鞅变法的实施  D.隶书的出现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兴起和发展,士阶层崛起,文字的使用更加频繁,由此促进汉字由繁向简转变,故A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书写材料变化不大,排除B项;商鞅变法与文字字形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C项;秦朝才出现隶书,故D项错误。‎ ‎【答案】 A ‎2.两宋时期商人捐纳买官现象日益增多,对此一官员上奏称“一州一县无处无之,已仕者约以千计……是皆豪猾兼并之徒,屠酤市贩之辈”。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两宋时期 A.平民阶层上行流动的路径畅通 B.商人阶层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不对等 C.优商恤商的社会风气已然形成 D.商品经济繁荣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巨变 ‎  【解析】 根据“豪猾兼并之徒,屠酤市贩之辈”,可知在两宋时期,商人从政以后,其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传统士大夫的认可,故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商人阶层,他们不属于平民阶层,排除A项;题干体现了政府官员对通过“捐纳买官”的商人的鄙视,这不是优商恤商的社会风气,排除C项;题干主要反映商人通过“捐纳买官”而成为政府官员,未体现社会结构的巨变,排除D项。‎ ‎  【答案】 B ‎3.明代初期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这一变化反映了 A.科举取士范围的缩小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D.礼乐制度的瓦解 ‎  【解析】 “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体现了政府放松对户籍的管理,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户籍问题,没有涉及科举制,排除A项;君主专制强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礼乐制度,排除D项。‎ ‎  【答案】 B ‎4.顾炎武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且进一步强调“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这反映出顾炎武 A.改变了当时空洞的文风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继承了程朱理学的义利观 D.倡导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 ‎  【解析】 顾炎武主张知识分子的治学应坚持经世致用的学风,以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为己任,这体现了顾炎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故选B项;材料只是体现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没有体现顾炎武主张的作用,排除A项;程朱理学主张贵义贱利,与顾炎武经世致用的主张不一致,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顾炎武认为知识分子应坚持经世致用的学风,而非倡导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排除D项。‎ ‎  【答案】 B ‎5.1923年11月,孙中山在演说中强调,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就要向俄国学习。俄国革命,原来只有民权、民生两大内容,但在十月革命后六年间,俄国都在为民族主义奋斗。因此,俄国的民族主义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实在暗相符合。孙中山的上述观点表明他 A.将中俄两国的革命理论联系在一起 B.找到了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相同点 C.密切关注中俄两国革命理论的差异 D.在某种程度上排斥苏俄的革命思想 ‎  【解析】 根据材料“俄国的民族主义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实在暗相符合”,可知孙中山把中国和俄国的革命理论联系在一起,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中俄两国的革命理论问题,不是革命道路问题,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中国的革命理论与俄国革命理论的相同之处,不是不同之处,排除C项;题干体现了中国的革命理论与俄国革命理论的相同之处,没有体现孙中山对苏俄革命思想的排斥,排除D项。‎ ‎  【答案】 A ‎6.下图反映的是1912~1920年中国机械净进口值(海关两)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一战后中国对西方工业品依赖加剧 B.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C.一战对中国工业的发展起双重作用 D.辛亥革命终止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为中国本土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但从图片信息可知,一战期间中国机械净进口值变化不大,说明一战制约了中国本土工业的扩张,故选C项;一战后中国机械净进口值快速上升,可以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将会减少中国对西方普通工业产品的依赖,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项错误;1912~1914年中国的机械净进口值呈上升趋势,可知辛亥革命刺激了工业投资的热潮,故D项错误。‎ ‎  【答案】 C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这一规定表明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 ‎ B.人民政协在特殊条件下暂行人大职权 C.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新中国政权组织形式 ‎ D.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  【解析】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表明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故选C项;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正式结束的标志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排除A项;材料主要论述的是人民代表大会而不是人民政协,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的是我国的政体而不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群众基础,排除D项。‎ ‎  【答案】 C ‎8.1984年,美国科幻大片《超人》登陆中国大陆,但上演没几天就被禁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该片又获准在全国放映了。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中美关系起伏制约文化交流 B.思想解放影响对外开放步伐 C.国人对西方文化持警惕态度 D.中国人对科幻文化认识不一 ‎  【解析】 根据材料“1984年,美国科幻大片《超人》……上演没几天就被禁了……一段时间以后,该片又获准在全国放映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极可能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保守思想导致影片放映的反复,故B项正确。1984年中美关系正处在蜜月期,且几个月内关系的正常变化,不会对电影的上映与否产生太大的影响,A项不正确。C、D两项不符合题意。‎ ‎  【答案】 B ‎9.公元前462年厄菲阿尔忒进行改革,其改革剥夺了雅典战神山贵族会议(长老议事会)否定公民大会决议和控制公职人员行动的权力。此次改革 A.打击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B.扩大了民主政治的统治基础 C.放松了对公职人员的监察 D.增设了公民大会作为权力机关 ‎  【解析】 根据“剥夺了雅典战神山贵族会议(长老议事会)否定公民大会决议和控制公职人员行动的权力”可知贵族的政治特权被削弱,故选A项;材料没有反映民主政治的统治基础,此次改革只是剥夺了贵族会议的一些权力,排除B项;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剥夺了雅典战神山贵族会议”并没有体现公民大会的设置,排除D项。‎ ‎  【答案】 A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写道: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由此可知,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活动 A.给印度带来了巨大灾难 B.不利于不同文明的交流 C.不利于印度的近代化 D.保护了印度的传统经济 ‎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活动产生了双重作用:摧毁了印度的传统经济,破坏了印度自身文明的发展,给印度带来了灾难;有利于印度的近代化,同时也有利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  【答案】 A ‎11.下图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分期付款使用比例柱状图。该数据说明美国 A.大众消费结构趋于合理 B.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C.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日益缓和 D.经济运行风险不断增加 ‎  【解析】 依据图表内容可知,20世纪20年代美国民众的分期付款热情高涨,过度的分期付款会使实际消费能力下降,从而增加经济运行的风险,故D项正确;图表数据仅显示了几种商品的销售中分期付款的使用比例,无法代表大众消费结构,排除A项;根据分期付款的使用比例得不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结论,排除B项;过度的银行信贷会刺激市场的虚假繁荣而降低实际消费能力,加剧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故C项错误。‎ ‎  【答案】 D ‎12.20世纪80年代,社会党领导人密特朗就任法国总统之日,特地前往象征法兰西思想和精神圣地的先贤祠为三位先贤进献了三支玫瑰,其中一枝献给了19世纪40年代为殖民地奴隶的解放而奔走呼号的政治活动家。密特朗此举的意图是 A.帮助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 B.积极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C.强调第三世界在法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 D.突出社会党对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贡献 ‎  【解析】 密特朗特地给“19世纪40年代为殖民地奴隶的解放而奔走呼号的政治活动家”献上一枝鲜花,说明其对于解放殖民地奴隶问题的重视,而该问题大多出现于第三世界国家,故选C项;题干反映的是法国总统对19世纪40年代为殖民地奴隶的解放而奔走呼号的政治活动家的景仰之情,而非帮助亚非拉地区的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排除A项;题干论及的是政治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排除B项;虽然密特朗属于社会党人,但题干中没有论述法国社会党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问题,排除D项。‎ ‎  【答案】 C ‎ (二十九)综合拓展24‎ ‎1.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畿和诸侯封国普遍实行国野制,以周人为主体的国人压迫和剥削野鄙地区被征服的野人。战国以来,各国大规模登记户籍,消除国野差异,使野人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这一现象 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 C.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  【解析】 结合题意可知西周至春秋时期国野分治,战国以来,国野差异逐渐消除,这一户籍制度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对外战争,故选B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先秦政治制度的变化,并没有涉及国家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故A项错误。C、D两项在题干中并未涉及,故错误。‎ ‎  【答案】 B ‎2.《诗经》中的某些诗篇将对亲人的思念落实在由父母、妻子、兄弟组成的家庭中,家庭作为情感的归宿受到反复吟咏。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纲常伦理社会秩序已被破坏 B.传统土地制度发生变化 C.小国寡民社会形态基本形成 D.士庶等级观念得到强化 ‎  【解析】 《诗经》主要收录了西周到春秋中期的诗歌,该时期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变化历程,反映在思想文化方面,就会出现如题干中的现象,故B项正确。纲常伦理社会秩序是在西汉时期经由董仲舒主张并经过汉武帝采纳之后逐渐确立的,故A项错误。小国寡民社会形态是古希腊城邦的特点,故C项错误。父母、妻子、兄弟之间的关系不属于士庶等级,故D项错误。‎ ‎  【答案】 B ‎3.《淮南子》记载:“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即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之论。”该记载认为儒、墨两家 A.注重传承传统文化 B.把六艺看作先圣之术的精华 C.主张维护礼乐制度 D.要求地主阶级重视先圣修养 ‎  【解析】 根据材料“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即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之论”可知儒家与墨家都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故选A项;修先圣之术并不等于将六艺看作先圣之术的精华,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不难得知,墨家并不主张维护礼乐制度,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不难得知,无论是孔子还是墨子,二者都不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排除D项。‎ ‎  【答案】 A ‎4.明代,农工商贩喜好收藏《魏征改诏》《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书,时人亦有“南人喜谈‘杨家将’,北人喜谈《继母大贤》”之说。对此,“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推波助澜者亦有之”。可见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急剧下降 ‎ B.市民阶层迎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 C.文学作品与历史无关 ‎ D.世俗文化承载了一定的教化功能 ‎  【解析】 “南人喜谈‘杨家将’,北人喜谈《继母大贤》”表明世俗文化对民众具有教化作用,故选D项;“‘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推波助澜者亦有之’”是士大夫迎合市民阶层的需求,不能说明学术文化水平急剧下降,排除A、B两项;文学作品能够反映一定的历史,排除C项。‎ ‎  【答案】 D ‎5.1895年,康有为曾记载:入江宁居二十余日,说张香涛(张之洞字香涛)开强学会。……香涛不信孔子改制,频劝勿信此学,必供养。……吾告以“孔子改制大道也,岂为一两江总督供养易之哉?”这反映出 A.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B.教条主义使改革潜伏失败危机 C.维新派主导社会改革急于求成 D.维新变法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  【解析】 材料“孔子改制大道也,岂为一两江总督供养易之哉”,体现了康有为变法革新的决心,也反映了他的固执与缺乏变通,不能有效争取更多实权派的支持,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个例,“矛盾不可调和”的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1895年,维新派主导的社会改革尚未正式开启,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维新思想在宣传过程中遇到阻力,排除D项。‎ ‎  【答案】 B ‎6.下图为1938年5月某画家创作的漫画《锄头给我你拿枪去,机器给我你拿枪去》,这一作品 A.反映了妇女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 B.创作于抗战相持阶段 C.促进了国共合作局面的正式形成 D.突显了国人的消极抗战 ‎  【解析】 根据“1938年5月”的时间界定可知,此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民族的抗战热情被激发,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配合起来,前线和后勤也配合起来。上图正是妇女把丈夫送往前线,自己巩固后勤的力量体现,反映了妇女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故选A项。1938年8月的武汉会战,日军伤亡惨重,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故B项错误。国共合作局面正式形成于1937年,材料没有反映这个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国人积极抗战,故D项错误。‎ ‎  【答案】 A ‎7.据统计,1975年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共2 836个,1980年增加到3 566个,其中戏曲剧团最多,有2 224个;最少的是乐团、合唱团,仅有11个。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文艺领域的发展布局趋于平衡 B.文化体制改革已深入开展 C.文艺界仍然受“左”倾错误影响 D.“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  【解析】 根据材料“戏曲剧团最多,有2 224个;最少的是乐团、合唱团,仅有11个”可知,这一时期新中国文艺领域的发展布局是相当不平衡的,仍受“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倾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A项错误;根据这一时期文艺领域发展不平衡的布局可知文化体制改革尚未深入进行,排除B项;根据这种失衡的文化发展布局可知“双百”方针尚未得到全面贯彻,排除D项。‎ ‎  【答案】 C ‎8.1986年,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在中国独资新建浓缩汁厂,但当时的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中方代表提出,先由可口可乐公司兴建一个浓缩汁厂和一个汽水厂,再由美方把汽水厂送给中方;然后,这两个厂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这就是第一个中美合作企业。这一事件说明 A.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开始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C.对外开放推动经济体制体制改革 D.当时我国初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  【解析】 材料“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在中国独资新建浓缩汁厂”“中方代表提出,先由可口可乐公司兴建一个浓缩汁厂和一个汽水厂,再由美方把汽水厂送给中方;然后,这两个厂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反映了这一制度下的变通,体现了对外开放下一定的改革与创新,故选C项;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A项;这一事件不能作为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开端,排除B项;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 ‎  【答案】 C ‎9.“自然法之父”西塞罗说:“执政官是会说话的法律,而法律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西塞罗意在说明 A.法律是至高无上的 B.执政官是最高领导 C.法律是最高执政官 D.法律由执政官修订 ‎  【解析】 根据材料“执政官是会说话的法律,而法律是不会说话的执政官”可知执政官必须依据法律办事,法律至高无上,故A项正确,B、C两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法律的地位,未涉及法律修订,排除D项。‎ ‎  【答案】 A ‎10.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美国联邦当局与州当局间的权力划分——州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常规,而联邦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例外。这表明 A.州政府的权力十分有限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C.联邦制是民主共和制的基础 D.联邦政府成为国家权力核心 ‎  【解析】 根据材料“州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常规,而联邦政府以制定普通法为例外”可知,联邦政府的立法权凌驾于地方政府之上,这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州政府具有相当大的地方管理自主权,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主共和制的基础是三权分立制而非联邦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并没有涉及国家权力核心的问题,排除D项。‎ ‎  【答案】 B ‎11.1802年,英国颁布了《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这个法案规定了学徒必须接受适当的教育。于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影响英国这些立法的主要因素是 A.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 B.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 C.启蒙运动的人文关怀 D.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  【解析】 材料中的两部法案颁布于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过程中,均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范围更是从学徒扩展到全部适龄儿童,这反映了工业革命对人才的需要,是工业革命推动教育发展的实例,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政治问题,故B项错误。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与题干时间“1802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教育问题,与工人阶级斗争无关,故D项错误。‎ ‎  【答案】 A ‎12.观察下面1990年和1999年美、英、法、德四国军事开支占国民收入总值比率表(%),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1990年 ‎5%‎ ‎4%‎ ‎4%‎ ‎3%‎ ‎1999年 ‎3%‎ ‎3%‎ ‎3%‎ ‎2%‎ A.反战和平主义发展 B.“冷战”局面的结束 C.西方优势逐渐凸显 D.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  【解析】 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形势相对缓和,使美、英、法、德四国军事开支比重降低,故选B项。反战和平主义会影响世界形势的发展,但不会直接导致美、英、法、德四国军事开支占国民收入总值的比重降低,A项错误;‎ 材料中仅列举了美、英、法、德四国军事开支占国民收入总值的比重,不能体现西方优势是否凸显,C项错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会影响四国军事开支占国民收入总值的比重,D项错误。‎ ‎  【答案】 B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