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9讲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教案
第29讲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普罗塔戈拉首次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人文精神的起源。 (2)苏格拉底关注人的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教导人们尊崇理性,追求思想自由,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3)斯多亚学派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理论。 (4)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5)欧洲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理性取代专制和愚昧,建立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要求获得人的彻底解放,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 (6)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能强化课Ⅰ 蒙昧中的觉醒—智者的启蒙和苏格拉底的智慧 1.智者的启蒙——智者运动 (1)背景 ①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高峰期。 ②希腊工商业的发展。 ③雅典平民地位的提高。 ④个人主义不断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2)性质:是一场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的运动。 (3)特点 ①言论内容和辩论方式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②注重实利,以逻辑方法作为辩论的工具。 ③怀疑神灵,否认绝对权威,批判传统,敢于创新。 (4)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 (5)主要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 (6)地位和评价 ①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②智者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而普罗塔戈拉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史学者说]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纵然在哲学争鸣的古希腊时代被苏格拉底的理性论批倒,但其将哲学的思辨注入了古希腊哲学思想的肌体;即使他们在思辨的道路上走到另一个极端,但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没有智者学派,就很难设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冉海涛《古希腊智者学派之浅析》 2.苏格拉底的智慧 (1)主张 ①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②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③以“认识你自己”为哲学探索指南,强调知识的作用。 ④尊崇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2)地位:马克思称他为“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 (3)影响 ①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极大地影响了18世纪的启蒙思想。 ②他的勇敢殉道精神捍卫了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③热爱知识、坚持真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学者说] 苏格拉底提出的“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提出的“美德即知识”在哲学和伦理学上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其本人道德哲学中最基本的命题,但苏格拉底忽视了其中非理性的一个方面,因此,他的“美德即知识”命题也只能是片面的。 ——聂怡东《浅议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3.斯多亚学派的“人生而平等” (1)产生时间: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 (2)代表人物:芝诺、西塞罗、塞内卡。 (3)主张: ①逻各斯是贯穿万物的永存不朽的理性。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 ②“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人生而平等。 (4)意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一、智者学派对神的态度和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1.智者学派对神的态度 (1)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2)智者学派“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并不否定神的“存在”。 2.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1)把探讨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再到人自身。 (2)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 (3)强调人的价值,崇尚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4)重视知识作用,强调好学深思,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二、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比较项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相同点 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研究的领域由神和自然转向了人和人类社会 不同点 对道德的认识 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各种知识是提高人能力的基础 强调知识的作用,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民主政治 主张民主政治,有些激进学者还提出城邦公民应该人人平等 主张有知识、有德识的少数人治国,对民主政体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政治表示强烈反对 历史地位 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滥觞 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聚焦主题 古希腊的人文精神 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 1.智者运动是古希腊史上颇具影响的一股思潮,马克斯·韦伯认为智者运动是“哲学的突破”。这里的“哲学的突破”表现在( ) A.对物质世界的探索 B.对道德观念的重视 C.对人类自身的探索 D.对人权应用的创新 解析:选C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的研究对象从之前的神、自然界转向人,体现了其对哲学研究对象的突破,故选C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观念,B项错误;智者学派没有提出关于“人权”的观点,D项错误。 2.黑格尔曾经这样评价苏格拉底:“他唤醒了这个真正的良知。因为他并不只是宣布人是万物的尺度,而是宣布作为思想者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 A.否定了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B.要从自然的角度认识世界 C.强调了人与神的不同之处 D.认为作为主体的人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解析:选D 结合“他并不只是宣布人是万物的尺度”可知A项错误,排除;苏格拉底强调了“人”的作用,故B、C两项说法错误,排除;据“作为思想者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可知,答案为D。 [思维升华] 把脉早期人文思想经历的三个阶段 古希腊早期人文思想渊源经历了“以神为中心”到“以自然为中心”再到“以人为中心”三个阶段。在古希腊神话时代,人们称宙斯是众神之王、人类之王,人们按神谕安排事情,这是“以神为中心”的时代。公元前6世纪,泰勒斯提出“万物皆源于水”的论题,将研究中心从神转向自然界。公元前5世纪中叶,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以人取代神的地位,这被称作人文主义的起源。但这种思想导致极端个人主义泛滥,因此,苏格拉底提出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弥补了其缺陷和不足,继承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二、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3.普罗塔戈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结果其著作被公焚。公元前399年,检察官阿尼图斯、悲剧诗人美勒托和修辞学者吕孔控诉苏格拉底不敬城邦认可的神、另立新神和腐蚀青年,苏格拉底最终被雅典民主法庭判处死刑。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 A.城邦精神排斥多神崇拜 B.人文精神并非雅典主流思想 C.城邦政治王权和神权相结合 D.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解析:选B 普罗塔戈拉在其著作《论神》中怀疑神的存在而著作被公焚,苏格拉底因不敬神而被控诉、判处死刑,这说明当时思想家们展现的人文精神没有被大多数公民所认可,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多神崇拜,A项错误;雅典城邦普遍信仰神的存在,但是不能说明城邦政治王权和神权相结合,C项错误;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崇高,而非“提高”,排除D项。 4.色诺芬的《回忆录》记载:“(苏格拉底)主持人民大会,不允许人民非法投票,而是要符合法律,他反对群众的反复无常,无法无天。”材料反映出( ) A.苏格拉底维护民主政治 B.苏格拉底之死的直接原因 C.民主政治导致雅典灭亡 D.雅典奉行法律至上原则 解析:选A 材料中苏格拉底坚持民主程序,反对破坏民主程序和法律的行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叙述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政治导致雅典灭亡,排除C项;雅典群众“反复无常”“无法无天”,与“法律至上”有悖,排除D项。 [思维升华] 上述两题从不同角度考查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反映了早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在当时具有反传统的意义,他们第一次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但在当时以“超自然的神”为世界和社会的中心仍是传统的、普遍的观点,人文精神并没有被大多数公民所认可。 苏格拉底的思想与当时的希腊民主政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所生活的雅典时代,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现象严重,他针砭时弊,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目的是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故在分析苏格拉底的思想时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城邦制度分析,方能有“豁然开朗”之感。 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史料一] 普罗塔戈拉曾说:“雅典人所议之主题含有政治睿智,他们会倾听每一个人的见解,因为他们认为所有人都应拥有这一美德;否则,便不会有城邦。”对此,后世的黑格尔指出:“希腊英雄们都是出现在法律尚未制定的时代,或者他们自己就是国家的创造者,所以正义和秩序,法律和道德,都是由他们制定出来的,作为和他们分不开的个人工作完成的。” [史料二] 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要知道,知识才是美德。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金钱不能买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教义。 ——苏格拉底的演讲 [思考] 比较史料一、二,指出苏格拉底对人文主义内涵的拓展,并说明其拓展的主要目的。 [教你读史] 史料一表明智者学派主张个人的感觉和利益,强调个人的主观意志和作用。 史料二“知识才是美德”表明苏格拉底强调知德合一,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提示] 内涵拓展:(从关注人的自然属性到)关注人的美德,注重改善人的心灵;重视对人的教育。 目的:培养公民的道德价值观,拯救城邦(克服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知能强化课Ⅱ 神权下的自我—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人性的启蒙——文艺复兴运动 (1)背景 经济 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政治 新兴资产阶级形成并逐渐成长壮大 文化 接触到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和典籍 外因 造纸术与印刷术传入欧洲,极大地便利了文化的传播 (2)时间:14~17世纪。 (3)地点:发源于意大利,后向西欧其他国家扩展。 (4)斗争矛头:反对基督教神权统治,反对禁欲主义。 (5)目的: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6)旗帜:人文主义,肯定人的欲望,歌颂自然的人性,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7)成就 国别 人物 代表作品及成就 意 大 利 但丁 《神曲》赞颂人的伟大,并率先揭露教会的贪腐 彼特拉克 《歌集》谱写了人性的欢歌 薄伽丘 《十日谈》讴歌人性,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提出人类平等的思想 英国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8)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9)不足: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程度不够。 2.与上帝直接对话——宗教改革 (1)背景 ①文艺复兴在欧洲的影响。 ②罗马天主教教廷对德国的剥削与压迫。 ③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在德意志大量出售“赎罪券”。 (2)兴起: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3)主张 ①“信仰即可得救”:人的灵魂的得救要靠自己的信仰。 ②《圣经》至上:人人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直接和上帝对话,《圣经》代表着理性和思想自由。 ③自由是上帝最神圣的话,是基督的福音。 (4)影响: ①引发了德国和欧洲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形成了路德教、加尔文教等新教派。 ②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史学者说] 宗教改革的实质 “宗教改革”这个词一样有误导作用,路德一开始是一个改革家,但最终却成为一个革命者,这是他与罗马教会坚定抗争导致的结果。从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腐败落后现象作出的反应,其中包括:部分牧师包括教皇的放荡生活、不受教会法律约束的特权和豁免。尽管这些很能激起人们的抗议,但它们仅是清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特征 1.人文主义首先是一场文化运动,集中于人文学科,人文主义者推崇古典文化并将其作为仿效的典范。 2.主要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3.人文主义的实质是强调人、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突出人的优越性。 4.人文主义肯定人的现世生活,要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昭示了一种全新的个人主义的伦理观。 5.对教会和贵族的虚伪和腐败进行猛烈批判,从侧面揭露禁欲主义与人性的冲突和对人性的扭曲。 二、宗教改革体现的人文精神 1.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反对教会的精神禁锢和罗马教廷的权威统治。它既是一场社会政治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马丁·路德的信仰即可得救的主张,实际上是尊重每个人对信仰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这其实就是鼓吹思想的自由,也表达了对人的尊重。宗教改革使千千万万的民众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2.宗教改革的最突出的影响在于成功运用了人文主义的世俗精神创造出新教伦理,把人的心灵从罪的折磨、来世拯救和教廷束缚中解脱出来,使世俗生活与世俗人生焕发出勃勃生机。 聚焦主题(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 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 1.文艺复兴前欧洲人“为了信仰而生活”,文艺复兴后欧洲人“为了生活而信仰”。这句话表明( ) A.文艺复兴前后,人神主导地位的变化 B.文艺复兴才让人们有了真正的现世生活 C.文艺复兴第一次把人放到世界和社会的中心看待 D.文艺复兴后,人们开始反对神的存在,追求人性自由 解析:选A 文艺复兴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使人们从宗教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所以从“为了信仰而生活”到“为了生活而信仰”,体现出人神主导地位的变化,故A项正确。B项说法夸大了文艺复兴运动的作用,排除;最早把人放到世界和社会的中心看待是在古希腊智者运动时期,故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 2.史学家甲:“ 文艺复兴不只是文学或艺术的再兴,也是人类智识和个人之觉醒或再生,而为近代世界的开始。”史学家乙:“文艺复兴是中古时代转移至近代的过渡时代,它同时具备了两个时代的特性。”以下选项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 A.史学家甲关注历史的延续和连接 B.史学家乙侧重历史的新异和变迁 C.两位史学家的解释并无明显差别 D.两位史学家论述视角有较大不同 解析:选D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史学家甲侧重历史的新异和变迁,史学家乙关注历史的延续和连接,A、B两项错误;两位史学家论述的视角有较大不同,故对文艺复兴的解释也有所不同,C项错误,D项正确。 [思维升华]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发展 上述两题着眼于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内涵的考查,从不同角度例证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人文精神,但两个时期的人文精神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肯定人的现世生活,要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昭示了一种全新的个人主义伦理观。而早期人文主义则是肯定人的价值,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不是早期人文主义的简单延续。有观点认为“文艺复兴”这个名称并未说出其实质,这是因为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并未直接打出自己的旗号,而是借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来宣传自己的思想。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3.14世纪末,每个人都看到:所有劳动人民直到面包师傅、所有梳羊毛工人、高利贷者、银钱兑换商和各种各样的恶棍怎样变成了骑士。而那些持着长枪、佩戴徽章、骑着马出现于佛罗伦萨街头的骑士发现,他们可能遇到政府的干涉和许多嘲笑者。这一现象说明( ) A.市民阶层开始追求社会地位的提高 B.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了社会动荡 C.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传统价值观念 D.社会各阶级成分的构成发生显著变化 解析:选C 根据题干可知,14世纪末,新兴的社会阶层地位提高,而传统骑士则“可能遇到政府的干涉和许多嘲笑者”,这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传统价值观念改变,故选C项。A、B、D三项表述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4.“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基本上局限于社会上层,参与其事和直接受其影响的多半是文化人、城市富有者以及几任教皇、大主教等高级神职人员。”这主要表明( ) A.意大利的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B.资本主义萌芽还未出现 C.文艺复兴运动刚刚开始 D.文艺复兴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解析:选D 由题干中的“局限于社会上层”可知,文艺复兴运动的群众基础不广泛,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故B项错误。 [思维升华] 文艺复兴的实质 文艺复兴看似只是“古典文化的再生”,实则是“近代文化的开端”,与其说是“复兴”,不如说是“创新”。文艺复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标志着一个伟大的转折。它宣传的是新文化,它的兴起是当时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结构变动的反映,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和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简单来说,文艺复兴的实质就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但也要注意,文艺复兴在当时仅局限于社会上层,并没有发展成为大规模的社会文化运动,其根源是当时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三、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5.彼得·伯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认为:“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 A.仍是以神为中心 B.并不反对基督教,仍信仰宗教 C.文艺复兴仍重视宗教苦修超过现世生活 D.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 解析:选B 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故A项错误;“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反映出文艺复兴并不反对基督教,仍信仰宗教,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反对宗教苦修,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故D项错误。 6.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矛盾的,比如彼特拉克曾这样说:“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宗教时,即在思考和谈到最高真理、真正幸福和永恒的灵魂的拯救时,我肯定不是西塞罗主义者或柏拉图主义者,而是基督徒。”这则材料说明彼特拉克等人文主义者( ) A.仍然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 B.仍主张听命于天主教教士的宣教 C.主张顺从人性追求现世幸福 D.主张追求自然赋予的各项权利 解析:选A 从题干中“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宗教时”“而是基督徒”等信息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仍然坚持宗教信仰,他们只是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D项夸大了材料的内涵,排除。 [思维升华]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人神观 上述两题从两方面选材创设情境命题,实则都是考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人神观。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一方面批判基督教的堕落和腐朽,鼓吹人性解放;另一方面又是虔诚的基督徒。 这导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既注重人性的因素又不忽视神性的内容,既讲究世俗的文化又不背弃基督教精神。他们创造性地阐发基督教神学文化传统的某些思想资源,用以解释其新型的人本观念。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人神观就是神与人、神性与人性、宗教与世俗的和谐统一。 四、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史料一] 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外国教育史》 [思考] 史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提示] 思潮:人文主义。背景:中世纪西欧教育长期被教会垄断;中世纪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史料二] 文艺复兴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一是新生,这两个意义都是不错的。因为从一方面看来,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运动;从其他方面看来,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古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 ——陈衡哲《西洋史》 [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史料二中所说的“文艺复兴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 [提示] 理解: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冲击了宗教神权的束缚,宣传了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聚焦主题(二) 宗教改革体现的人文精神 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1.路德曾说:“教皇、主教、神甫、修士被杜撰为神圣阶层,王公、贵族、工匠、农民被称为世俗阶层,这纯粹是谎言和虚假的编造……实际上,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属灵阶层,除职业外,并无区别。”以下解释符合路德本意的是( ) A.宗教信仰是愚蠢的 B.神职人员不应存在 C.反对封建君主统治 D.现实世界人皆神圣平等 解析:选D 路德没有反对宗教信仰,故A项错误;路德只是认为把人分为不同阶层是错误的,没有否定神职人员的存在,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反对封建君主统治的信息,故C项错误;按材料“所有的基督徒”“并无区别”,可知路德意在强调平等,故D项正确。 2.路德认为,“信” 不是外在修炼的结果,而是与之俱来的、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之中的东西。路德把最基本的宗教信条直接建立在个人内心之中,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这一主张( ) A.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B.把人从外在的善功和圣事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C.使天主教会及其神职人员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D.与宋明时期“陆王心学”的思想本质上一致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路德认为,‘信’不是外在修炼的结果,而是与之俱来的、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之中的东西”“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得出他主张“因信称义”,认为人可以通过自己发现“义”,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故A项正确。 [思维升华] 宗教改革将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 (1)宗教改革以反对天主教会宗教特权、提倡人性解放的宗教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适应了人们要求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的要求。而宗教改革时期的欧洲几乎全民都是基督教徒,利用宗教改革宣扬人文主义,其涉及面宽广,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2)宗教改革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反封建,反对宗教的烦琐仪式和教皇的特权地位,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要求。 (3)宗教改革宣扬王权高于神权,得到了世俗诸侯(王权)的支持。 二、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 A.宗教改革并没有对天主教会进行改革 B.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C.宗教改革因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 D.宗教改革的目的是脱离罗马天主教皇的管辖 解析:选B 从材料论述可以看出“宗教改革”一词只是“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这说明宗教改革这一词没有揭示出其实质,宗教改革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宗教文化运动,B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本身说法正确,但与材料反映的主旨不符;宗教改革的目的是建立适合资产阶级的教会,D项错误。 4.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 ) A.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 B.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 C.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 D.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人文主义者……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等信息可知,欧洲历史上的宗教改革运动具有反理性特点,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未反映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发展,故A项错误。路德教、加尔文教属于教会中的新教派,而人文主义者受到新教派和天主教会的共同排斥,故B项表述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思维升华] 以唯物史观辩证看待宗教改革的性质及局限性 第3题考查宗教改革的性质。解题时要注意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要注意区分二者的人文主义内涵。二者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都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文艺复兴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反对神权,主张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强调人的伟大;而宗教改革强调神的伟大,主张信仰得救,强调人可以避开教会直接与上帝对话。 第4题考查宗教改革的局限性。宗教改革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借助宗教形式,具有浓厚的反科学、反理性色彩。路德等人用信仰的权威取代罗马教会的权威,但是这种虔信主义对于新兴的科学理性也造成了巨大障碍,因此,当宗教改革运动以虔信主义为武器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之后,17世纪发轫的欧洲启蒙运动就开始以理性精神为武器来突破宗教改革运动所营造的虔信主义氛围。 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史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史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史料三]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思考] (1)据上述史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 (2)根据史料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有何异同? [提示] (1)共同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不同:罗马天主教会主张因行得救。原因: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2)相同点:都主张《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个人通过《圣经》可直接与上帝沟通。不同点:加尔文进一步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加尔文主张“先定论”。 [思维升华] “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的区别与联系 “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1)“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和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2)“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3)“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 知能强化课Ⅲ “人”与“社会”的双重觉醒—启蒙运动 [后附“高考研究课”] 一、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 1.背景 经济上 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上 英、法等中央集权民族国家形成 思想上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 文化上 近代科学的兴起,科学与知识的进步 2.概况 性质 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过程 从英、法两国开始,向德国和荷兰等国扩展 内容 崇尚理性,矛头直指封建主义,反对宗教迷信,提倡科学 3.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霍布斯(英国) 提出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立国,对推翻君权神授理论、摧毁封建专制制度影响深远 洛克(英国) 提出人民主权和分权学说,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基础 伏尔泰(法国) 提倡自然权利学说,不反对财产上的不平等,赞成实行“开明专制”,推动启蒙运动发展 孟德斯鸠(法国) 提出三权分立的学说,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卢梭(法国) 提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否定了封建王权,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蓝图,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直接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 狄德罗与百科全书派(法国) 提出天赋人权、契约立国,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的时代精神,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坚力量,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史学者说] 18世纪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与碰撞 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仅以此而论,中国似乎就比英国更受欢迎。 ——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 二、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 1.康德道出启蒙的真谛 (1)启蒙的真谛:使人获得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2)康德的贡献: ①在卢梭的“人生而自由”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思想的自由。 ②批判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强调“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③对理性做了哲学的探讨,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道出了启蒙的真谛。 2.卢梭对“理性”的质疑 (1)浪漫主义思潮的形成: ①质疑:认为崇拜理性、把理性视为人类行为和真理的向导是不可靠的,人类天性本善。 ②形成:震动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由此形成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潮,卢梭因此成为浪漫主义之父。 (2)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浪漫主义思潮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②消极影响:使个人主义膨胀,为张扬个性而造成混乱和无序 ,并且排斥和拒绝现代科技。 3.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1)与文艺复兴的关系: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以来人文精神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人们已从对人的崇拜发展到对理性的崇拜。 (2)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 ①以人类的共同属性为前提,指出人类社会应该满足人对自由和平等的要求。 ②人的解放包括人身的解放和人的思想的解放两个方面,也就是要使人获得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3)性质:是17世纪和18世纪在欧洲知识界获得广泛拥护的思想解放运动。 (4)意义:在启蒙运动之后,西方的人文精神不断地发展、丰富和成熟,对后来欧洲和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史学者说] 启蒙运动的影响 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一、 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1.继承 (1)体现在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上。 (2)继承了人文主义精神,要求从教会束缚中解放个性。 (3)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发展 在批判对象上 文艺复兴运动矛头指向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而启蒙运动直指整个“黑暗的中世纪”,重点放在封建君主专制上 在涉及领域上 文艺复兴集中于文学、艺术领域,启蒙运动扩展到宗教、哲学、经济、政治、科学、史学等领域的各个方面 在批判形式上 启蒙运动摆脱了文艺复兴的宗教外衣;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在思想特点上 启蒙思想家不再承认外界的任何权威,而把理性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他们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为未来的“理性社会”设计了一幅蓝图,为了解放全人类宣传理性真理 二、启蒙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 1.对近代世界的影响:“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君主立宪制和三权分立不仅提供了依法治国的理论,还为资产阶级的政权组织形式设计了不同的方案。启蒙思想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批判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发生,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设政权的强大思想武器。 2.对各国政体的影响 对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确立了责任制内阁和君主立宪制,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议会权力,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实践了启蒙思想家的分权思想和人民主权思想 对美国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制定了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思想和三权分立思想 对法国 在19世纪70年代制定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启蒙思想 聚焦主题 启蒙运动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 1.与同时期法国相比,18世纪早期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较少对现实政治进行批判,而更多的是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对未知科学领域的探索。英法启蒙思想家出现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水平的差异 B.政治制度的差异 C.文化环境的差异 D.国际地位的差异 解析:选B 18世纪早期英法经济水平差距不大,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18世纪早期,英国已经率先建立起了资产阶级代议制,而此时的法国仍处于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之下,故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政治进行的批判多,B项正确;文化环境的差异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国际地位不是国内政治批判的主因,故D项错误。 2.1791年7月14日,罗伯斯庇尔在一次集会上说:“ 国王是不可侵犯的!但是,难道人民不也是不可侵犯的吗? 国王的不可侵犯性是虚构的,而人民的不可侵犯性却是自然的神圣权利所规定的。”这段演说( ) A.为处死国王提供了理论依据 B.深刻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 C.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D.反抗国王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解析:选D “国王的不可侵犯性是虚构的,而人民的不可侵犯性却是自然的神圣权利所规定的”体现了强调个人自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故C项错误。 [思维升华] 17、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的原因 上述两题从欧洲两个传统国家启蒙运动的发展程度切入,考查了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的原因。从政治上看,法国的封建统治最顽固,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激起各阶层的强烈不满;从经济上看,法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使包含资产阶级在内的第三等级力量壮大,与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更加激化;从思想上看,有之前英国启蒙思想作为思想基础。 二、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3.在伏尔泰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孟德斯鸠则提出“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由此可知孟德斯鸠倡导( ) A.法律所允许的权利和自由 B.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 C.自由是民主的前提和基础 D.法律与自由的辩证关系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等信息可知,孟德斯鸠论证的核心问题是自由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他倡导公民应当在法律所许可的范围内享有权利和自由,A项正确。 4.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 A.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近代科学追求主权公平 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解析:选A 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题干信息。据题干材料信息“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可知,人类理性思考有助于“理性王国”的建立,引领社会进步,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说法在材料中未能体现;启蒙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故D项说法错误。 [思维升华] 以历史解释挖掘“理性主义”的深层内涵 启蒙思想家认为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理性主义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构建一个更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会,是资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只要遵循理性标准就可构建一个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会,第4题则着眼于这一问题的考查。 启蒙运动的重心是探究人应该过怎样的政治生活。将人文主义发展为理性主义,反对迷信,反对权威。具体表现为由提倡人性到崇尚理性;集中批判专制主义;注重人权,提出了天赋人权、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和君主立宪等学说;把人文主义思想上升到社会政治制度层面,主张建立法制社会。第3题要求比较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强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史料一] 《神曲》的形式及许多内容无法摆脱宗教的影响。甚至于书中充满了宗教神学说教,仍然披上宗教的外衣。……在中世纪的沼泽中跋涉过来的但丁,脚上仍然带着旧时代的污泥,但是他已经踏上了新时代的彼岸,文艺复兴的第一缕曙光在他的眼中,在他的笔下铺陈了一片绚烂的朝霞,这正是《神曲》的不朽与伟大。 ——《宗教的外衣下文艺复兴的第一缕曙光 ——〈神曲〉的交杂》 [思考] 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脚上仍然带着旧时代的污泥,但是他已经踏上了新时代的彼岸”的含义。 [教你读史] 对于史料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文艺复兴虽然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但并不是在提倡复古,而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提示] 含义:披着宗教的外衣,没有跳出宗教神学的影响,但实质上强调了人性,宣扬人文主义;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史料二] 关于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被)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思考] 史料二中“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体现了启蒙运动是如何丰富和发展人文精神内涵的? [教你读史] 史料二要抓住省略号分层,抓住启蒙思想家的人文主张分析其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提示] 体现:反教权,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反迷信,崇尚科学、理性,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高考研究课 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测 [考过什么] 2010~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考点 卷别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文艺 复兴 宗教 改革 启蒙 运动 全国卷Ⅰ 2017·古代雅典的人文思想 全国卷Ⅱ 2015·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全国卷Ⅲ 201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全国卷 2011·苏格拉底的主张; 2010·亚里士多德的主张 [考情分析] 从考查内容看,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是高考命题的热点,而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在高考中几乎是盲点,鲜有考查。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无比珍惜,对人格与道德的不懈追求。新课标全国卷命题注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遗产的现实意义,提倡传承文明、崇尚科学的精神。因此,人文精神成为高考命题重要的选材点的机率大大增加,备考时应重点关注。 [怎样考的] 1.(2017·全国卷Ⅰ)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解析:选B 古希腊的神话是一种传统文化。在古希腊的神话中,诸神具有人的一些特征,意味着蕴含人文思想,说明了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中,B项正确。神话传说不等于宗教信仰,A项错误,排除;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占据主导地位,C项错误,排除;题干材料并未体现神话影响的削弱,D项错误,排除。 2.(2016·全国卷Ⅲ)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 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 解析:选D 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普罗米修斯是爱护人类、不屈服于暴力的英雄人物。他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宙斯进行顽强的抗争。题干信息反映了当时雅典人强调人的价值,D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不出当时雅典人宗教意识淡薄、反对神灵崇拜和注重物质生活,故排除A、B、C三项。 3.(2011·全国卷)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就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解析:选B 材料中苏格拉底强调自己是一个不断纠正社会存在的问题的人,如果处死他,就没有人再敢对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论,即人们的思想不再自由,最终会导致雅典民主政治的失败,故选B项。A项不能准确反映材料信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4.(2010·全国卷)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上述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解析:选B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强调的是在分数基础上的比值平等。 [规律总结] 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体现以下两大特点,一是重点突出,关注学科主干知识;二是主题鲜明,强调对重要事物和概念的准确理解,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命题者常常运用神话传说(如第1、2题)、文献材料(如第4题)、思想家的言行(如第3题)等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这些呼应“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良好的价值引领作用。 [还可能怎样考] 新课标高考强调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西方人文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内涵应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将希腊民主政治与希腊人文精神相结合,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新航路开辟、近代科学的发展联系起来进行纵向综合命题或将中西方思想之间的异同点比较,进行横向综合考查,都是将来命题的新趋势。 [热点预测] 1.古希腊建筑师们在设计伊瑞克提翁神庙时,计划把6根单调的石柱雕刻成少女形象,但少女的脖子纤细,无法承受神庙的重量,如果加粗少女颈部,则会影响美观。建筑师们经过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给每个少女颈后保留一缕秀发,再在头顶加上花篮。这主要体现了古希腊( ) A.注重人文与审美契合的建筑理念 B.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C.建筑师具有活跃思维和高超技艺 D.希腊艺术人才辈出成就斐然 解析:选A 材料体现建筑师在发挥了人的能动性又兼顾了审美,故A项正确;妇女作为建筑形象出现,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无直接关联,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建筑师的技艺高超,但无从体现其思维活跃,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古希腊建筑师群体,不能代表整个艺术人才群体的发展和成就,故D项错误。 2.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称赞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之一的拉斐尔时说:“拉斐尔的圣母像是世俗的理想战胜基督教的修道院的最突出的艺术表现之一。”普列汉诺夫此语主要是肯定了( ) A.拉斐尔无愧于艺坛三杰的称号 B.拉斐尔的画突出了圣母的慈爱 C.拉斐尔的画主要以宗教为题材 D.拉斐尔的画突出人文主义精神 解析:选D 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四个选项说法都是正确的,但与普列汉诺夫的评论“世俗的理想战胜基督教的修道院”相对应的只有D项,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突出人性的现实主义风格,答案为D。 3.马丁·路徳废除了教士的豁免权以及牧师、僧侣、修女不交纳赋税、不履行城市义务的权利,从而把他们纳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烦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这反映了德国宗教改革( ) A.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 B.倡导因信称义宣扬理性主义 C.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 D.关注民众疾苦体现人文主义 解析:选C 题干材料有关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内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从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这适应了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故C项正确。 4.据不完全统计,从1789年到1800年,在世界58项重大科研成果中,法国有23项,占总数的40%。同时期,英国只有13项,占20%;德国6项,占10%。这一时期法国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主要得益于( ) A.启蒙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新古典主义思潮对科学的积极影响 C.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D.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高度重视 解析:选A 由材料可知,在1789年到1800年的世界重大科研成果中法国占主体,联系史实可知此时期的法国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从而推动科学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故A项正确;新古典主义强调对历史人物的推崇,不会推动科学发展,故B项错误;1875年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最终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于19世纪中后期产生,均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C、D两项错误。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在古希腊人的精神世界中,人神是在同一空间共存的,众神不能主宰人的命运,因为众神也在命运之中,不能摆脱命运的掌控。这表明古希腊( ) A.民众敢与命运抗争 B.宣扬人是世界真正的主宰 C.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D.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解析:选D 材料中“人神是在同一空间共存的,众神不能主宰人的命运”的传统文化,由此易产生人文思想,但没有说人是世界真正的主宰,故D项正确,B项错误;A、C两项内容均与材料不符。 2.智者普罗泰格拉说,他所传授的是“在处理私人事务中精明慎重和在城邦事务中能言善辩,行动果断”的能力。这说明智者学派( ) A.敢于打破旧的传统习俗 B.侧重于私人事务的处理 C.重视培养公共道德意识 D.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解析:选D 在公私事务中强调能言善辩适应了城邦事务的发展,故D项正确。 3.(2018·湖南五市联考)智者学派中许多人都宣称,所谓的正义和公平仅仅是一种独断传统的表达或是独断统治者强迫人民接受的,没有什么确实是正义的。这表明智者学派( ) A.主张相对主义的价值标准 B.追求个人功利的思想倾向 C.注重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 D.倡导理性自由的生活态度 解析:选A 智者学派认为“没有什么确实是正义”是相对主义的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智者学派追求个人功利的主张,故B项错误;智者学派的主张容易导致道德沦丧,故C项错误;智者学派的主张是感性自由的生活态度,故D项错误。 4.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这表明苏格拉底( ) A.服从城邦与珍视自由结合 B.修正智者学派的个人主义 C.宣扬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 D.批判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 解析:选C 材料强调一个人理智的重要性,表明了苏格拉底探索理性的精神,故C项正确。 5.(2018·安徽名校联考)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正义原则要求统治者的统治应符合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每个人不可能模仿许多事情,只能从事适合自己天性的职业,各司其职,不能任意更换。这反映出柏拉图( ) A.认为国家最佳政体为共和制 B.政治理想具有理性主义色彩 C.痛斥现实政治中非正义行为 D.代表古希腊全体人摇旗呐喊 解析:选B 共和制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柏拉图的理想王国中按智慧品德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具有理性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柏拉图各司其职的理想政治,并非对现实非正义行为的痛斥,故C项错误;柏拉图个人不能代表古希腊全体人,故D项错误。 6.在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占据支配地位的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要想揭开“纱幕”而实现“人”的解放,欧洲人首先要做的是( ) A.推翻王权统治 B.宣扬人文主义 C.否定宗教神权 D.注重内心反省 解析:选C 据题干材料可以判断是文艺复兴运动,中世纪的“纱幕”就是指占支配地位的基督教神学。要想揭开“纱幕”而实现“人”的解放,首先必须要否定宗教神权,才能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故C项正确。 7.佛罗伦萨人认为时间和生命像黄金一样宝贵。为了珍惜它们,1329年,佛罗伦萨的城楼上安装了最早的机械钟。这一现象说明( ) A.佛罗伦萨的钟表制造世界领先 B.佛罗伦萨人对黄金财富的追求 C.人文主义思潮对当地产生影响 D.佛罗伦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选C 最早的机械钟出现不能代表佛罗伦萨的钟表制造世界领先,故A项错误;“佛罗伦萨人认为时间和生命像黄金一样宝贵”不是追求黄金,故B项错误;佛罗伦萨人重视时间和生命,是人文主义思潮的体现,故C 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故D项错误。 8.(2018·山西名校联考)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和“王权侵害罪法”,前者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后者则禁止人们把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否则按侵害王权罪论处。这反映出英国( ) A.不承认罗马教廷 B.世俗王权不断加强 C.把新教作为国教 D.推崇宗教信仰自由 解析:选B 材料中“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禁止……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都体现了限制罗马教会权力的特点,这在客观上加强了世俗王权,故B项正确。 9.《圣经·新约》中称:“心里相信,就可称义。”但又强调“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因此有宗教学者认为马丁·路德强调信仰即可得救是“故意曲解了《圣经》”。这种“曲解”( ) A.缓解了天主教会的危机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打破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解析:选C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打破了教会的思想专制,创立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故C项正确;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破除了教皇的宗教权威,加重了天主教会的危机,使民众的传统信仰发生危机,故A、B、D三项错误。 10.(2018·黄冈质检)海涅把马丁·路德称为“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其主要理由是马丁·路德推行的宗教改革( ) A.抵御了罗马帝国的侵略扩张 B.破除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突出了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 D.建立了不同以往的现代宗教 解析:选B 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罗马帝国早已结束,故A项错误;“罗马霸权”是指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粉碎罗马霸权”即破除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故B项正确;“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没有刻意说明人的主体意识,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只是打破了天主教会对人的精神束缚,其形式没有完全现代化,故D项错误。 11.17~18世纪,朱子学在法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等许多启蒙思想家都曾研究过朱子学,并从中吸取营养。这一现象表明( ) A.启蒙思想根源于理学 B.启蒙思想和理学在本质上一致 C.利用理学为批判现实服务 D.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解析:选C 启蒙思想家从朱子学中吸取营养,其目的是为批判法国封建专制服务,故C项正确。 12.弗兰克·萨克雷在他的《世界大历史》一书中说道:“启蒙思想,要求我们摈弃上帝启示和传统教条,强调理性和自然规律,并且相信人类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据此可以判断,启蒙思想( ) A.推动了人们观念的解放 B.与科学革命互相促进 C.摈弃了天主教的教义 D.开启了理性主义之旅 解析:选A 启蒙思想肯定了人的价值,提高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推动了人们观念的解放,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用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关于法的基本主张,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韩非子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异同。运用相关史实分析说明两者思想的实践效果。(15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首先翻译材料一中韩非子的言论,然后归纳概括韩非子关于法的主张;第二小问,结合韩非子所处的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总结其产生的背景。第(2)问,从法在当时的作用方面总结二者的相同之处,从二者所处的时代、思想主张的目的、性质、内容等方面总结二者的不同点;结合韩非子、孟德斯鸠思想的作用,总结两者思想的实践效果。 答案:(1)主张:法要有权威性,由官府制定,用文字形式公开颁布并告之全体百姓;法要有公信力,赏罚分明,顺应民心;法要有实用性,是君主统治百姓的工具,刑德并用是其重要特征。 背景: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小农经济的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2)同:都顺应时代的要求;都重视法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都付诸实践并产生了实际效果。 异:目的不同,韩非子为了适应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需要,用法来强化专制;孟德斯鸠是为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用法来约束专制。主张不同,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孟德斯鸠主张分权制衡和君主立宪。性质不同,韩非子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孟德斯鸠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实践效果: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强化了统治,完成了大一统,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奠定了基础;但因其严刑峻法,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使其短暂而亡。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分权学说的重要代表,其三权分立的思想首先被美国成功实践,从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典型模式,对其他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14.材料 在西欧,曾有过一场思想骚动,而在欧亚其他地区则没有。这一根本的不同之处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中国,儒教继续在社会中居支配地位。它尊崇老年人,轻视年轻人;尊崇过去,轻视现在;尊崇已确认的权威,轻视变革;从而,使它成为保持各方面现状的极好工具。最终,导致了处处顺从、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的气氛,排除了思想继续发展的可能;这一点有助于说明为什么中国尽管最初在发明造纸、印刷、火药和指南针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后来却在技术上落后于西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自拟一个具体论题(或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12分) 解析:据材料通过中西思想的对比可得观点一:思想进步是社会发展的源泉。据材料“在西欧,曾有过一场思想骚动,而在欧亚其他地区则没有。这一根本的不同之处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一点有助于说明为什么中国尽管最初在发明造纸、印刷、火药和指南针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后来却在技术上落后于西方” ,再结合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如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两场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据材料通过中西思想的对比可得观点二:思想保守束缚社会发展。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如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大力宣扬儒学,社会上出现尊孔复古逆流等论述。注意观点明确,表达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观点:思想进步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论证:西欧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的思想日益从教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人文主义兴起,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和教会的思想,提倡民主与科学,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美国独立战争,也推动了世界其他地区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因此,思想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思想进步引领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