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双周测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上学期2019级 第一次双周练历史试卷 命题人:闫哲锋 审题人:胡晓红 考试时间:16:00—17:30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西周初年,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殷商后代微子于宋。这反映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殷商后代微子于宋”正是分封制体现,故B项正确。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故A项错误。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故C项错误。行省制是元朝时期实行,故D项错误。 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西周政治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B. 宗法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C. 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 宗法制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 【答案】B 【解析】 【详解】王国维认为西周用决定嫡庶身份的是天命,这种决定大宗小宗的政治地位可以减少争论,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B项正确。政治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是商朝,故A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过大,不能实现中央对于地方有效控制,故C 项错误。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不会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故D项错误。 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B. 都以血缘为纽带 C.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D. 都维护了封建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封建政治”为分封制,“郡县政治”为中央集权制,分封制的地方官吏世袭,属于贵族政治,而郡县制官吏的任免权在中央,属于官僚政治,故C项正确;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故B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故D项错误。 【点睛】从贵族政治(分封制)向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及其积极影响 (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 (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4.柳宗元称郡县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得也”。柳宗元认为郡县制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C. 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D. 彻底消除了封建割据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与君主专制无关,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无关,故C项错误;郡县制有利于抑制封建割据,但不能达到“彻底消除了封建割据”的作用,故D项错误。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某学者指出,秦代的郡县制构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他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秦代 A. 官僚的选拔方式 B. 皇权至高无上 C. 三公九卿各司其职 D. 疆域规模的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分封制下的官吏按照血缘关系在贵族范围内世袭;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命调遣,官位概不世袭,从而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因此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秦代官僚的选拔方式,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符合史实,但不是材料中这一结论的依据,排除B、C、D项。 【点睛】秦统一天下后,鉴于分封制的弊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在郡县制下,郡县是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都由皇帝任命调遣,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6.有学者指出:“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变局”的表现之一是 A. 最高权力的逐步集中 B. 血缘宗族纽带的维系 C. 分封制度的日渐强化 D. 神权与王权逐渐结合 【答案】A 【解析】 周朝是典型的“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而秦朝却是典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的最高权力逐步集中的确是“天下一大变局”,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BD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不是秦朝时期的;C项错误,秦朝废除了分封制。 点睛:本题关键是“变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后确立了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 7.“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摘自《哈佛中国史》)材料介绍的制度所在的朝代是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代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设立三司管理财政,设立枢密院管理军事,设立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故C项正确。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故A项错误。唐朝是三省六部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元朝实行的是中书省管理行政,故D项错误。 8.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 皇帝制与郡县制 B. 郡县制与刺史制 C. 皇帝制与封国制 D. 丞相制与刺史制 【答案】A 【解析】 “汉承秦制”是指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并发展了秦朝的制度,结合所学可知,皇帝制与郡县制是汉代继承秦朝制度的表现,符合“汉承秦制”,故A项正确;刺史制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地方监察制度,不符合“汉承秦制”,故B、D两项错误;封国制是西汉初年出现的制度,不符合“汉承秦制”,故C项错误。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汉承秦制”的含义和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汉承秦制”的理解和对其表现的识记。 9.《汉书》中记载的“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的官职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中书令 【答案】B 【解析】 比丞相地位低,负责监察,应该是御史大夫,故B项正确;A不符合“位次丞相”的信息;C负责军事;D负责政令发布。 10.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异姓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 A. 郡国并行制实现了对地方有效管理 B. 汉中后期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C. 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成效不大 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必然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汉武帝之后郡大量增多,王国数量有所减少,而且实际上王国越分越小,这一变化说明王国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故答案为B项。郡国并行制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A项;“推恩令”成效明显,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从王国中分割的列侯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王国问题基本解决,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11. 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之义,国小则亡邪心。”下面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颁布推恩令 B. 收回王国官吏控制权 C. 夺去王侯爵位 D. 削减王国封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之义,国小则亡邪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体现了这一主张,故A正确。收回王国官吏控制权,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夺去王侯爵位,故C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削减王国封地,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推恩令 12.南宋时期实行宰辅互兼体制,宰相常兼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这一做法 A. 削弱了君主集权 B. 提高了决策与行政效能 C. 加剧了冗官现象 D. 体现了崇文的治国理念 【答案】B 【解析】 材料讨论核心问题是宰相权力的扩展扩大。材料中的一官多职做法有利于权力的集中,既可以减少冗官现象,从而提高了决策与行政效能,故排除C,选B;宋代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增强,排除A;材料没有任用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牵制武官的做法,不能反映崇文的治国理念,排除D。 13. 《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 体现三省分权制 B. 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 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答案】B 【解析】 唐朝三省六部制是专制主义加强的表现,三省长官同为宰相,虽有分工,但仅仅是三者的相互制约,为专制主义服务。 14.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为此,宋太祖 A. “罢相,设五府、六部……等署,分理天下庶务” B. (于)“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C. “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打破士族垄断官场局面 D. (令)“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的意思是如何实现分权已达到制衡效果,宋代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分别由参知政事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军事、三司使掌管财政,故D项正确。A是明朝废除丞相措施。B是元朝设立行省管理地方措施。C是科举制的影响。 15.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这说明宋代( ) A. 君弱臣强权臣擅权 B. 中央集权制度削弱 C. 官员文化素养较高 D. 相权仍能制衡皇权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宰相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看出,宰相仍能制衡皇权,故D项正确;A不符合宋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的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问题,不属于中央集权问题,排除B;材料主要说明宋朝宰相仍能制衡皇权,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宰相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解答。 16.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最终被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所替代。这种变化的结果是 A.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B. 小农经济取得重大突破 C. 儒学开始成为选拔标准 D. 官僚政治替代贵族政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科举制下平民子弟也拥有了入仕的机会,这就导致士族阶层衰落,由此可知是当时的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增强,故A项正确。科举制度主要有利于政治方面变化,小农经济取得重大突破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儒学开始成为选拔标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官僚政治替代贵族政治是郡县制确立,故D项错误。 17.依据相关知识判断:六部最高首长的官阶由正三品提高到正二品,六部成为平行的帝国最高行政管理机关应发生在 A. 秦朝建立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 B. 唐朝建立三省六部制 C. 明裁撤中书省,“君相合一” D. 清代内阁之外别设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六部地位提升,成为平行的帝国最高行政管理机关,故答案为C项。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中丞相统领九卿,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下尚书省统领六部,故B项错误。军机处大臣不是统领六部,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根据材料信息“六部成为平行的帝国最高行政管理机关”来解答。在此之前,六部是对丞相负责,只有在宰相职位废除后,六部才能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而“成为平行的帝国最高行政管理机关”。据此可以确定只能是在明朝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后。 18.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 B. 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 C. 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 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代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选项D正确;明代中后期,部分内阁官员本身品轶较高,选项A排除;内阁权力来源于皇帝,因此无法制约皇权,选项B排除;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选项C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明代内阁的主要特点,即始终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 19.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军机处的职能是 A.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B. 负责监察百官 C. 主管内阁六部 D. 掌握行政权 【答案】A 【解析】 军机处是由皇帝钦点满汉官员组成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故选A;军机大臣除上述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的职权范围之外,没有其他职能,故排除BCD。 20.明朝废除宰相和清朝设立军机处的相同目的是( ) A. 加强君主专制 B. 提高行政效率 C. 避免决策失误 D. 强化地方管理 【答案】A 【解析】 明朝废除宰相和清朝设立军机处均是为了加强皇权,即加强君主专制,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提高行政效率、避免决策失误均不是其目的,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废除宰相和清朝设立军机处均是加强君主专制,和地方管理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1.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 A. 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B.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C. 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D. 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察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有利一面。A选项是不利的一面;B选项符合题意;C选项说法错误,君主专制思想在经济上表现为重农抑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D选项错误,君主专制的加强使社会关系紧张,不利于建立宽松良好的环境。 点睛:注意本题的题意:对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赞赏。所以要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所以排除消极方面的评价(A选项),在结合具体知识来分析它的有利一面的体现。 22.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以下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A. “世胄蹑高位,英雄沉下僚” B. “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C. “立嫡以长不以贤” 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掌握。A项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B项反映的是科举制;C项反映的是宗法制;D项反映的察举制。故选B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科举制 23.俗话说:“一方水士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会造就不同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对古希腊文明的影响是: A. 君主专制强化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公民政治盛行 D. 缺乏文明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希腊的多山的自然地理环境,贫瘠的土地使更多的希腊人发展工商业,促使其自由、平等观念的形成,推动着民主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公民政治形成,故C正确;希腊的多山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制,有利于民主政体的形成,故A错误;希腊的多山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并非统一国家,排除B;D与古希腊历史不符合,排除。 24.古希腊城邦一般以独立的城市为中心,向周围的乡村辐射;多数城邦的经济都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人口从数万到数十万不等。由此可见,希腊城邦的特征是 A. 中央集权 B. 农耕文明 C. 小国寡民 D. 寡头政治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一般以独立的城市为中心,向周围的乡村辐射”和“人口从数万到数十万不等”,可见希腊城邦的特征是小国寡民。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从材料中的“多数城邦的经济都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来看,B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25.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形容某座城市时写道:“男人就是城邦”。这意味着雅典国家的主人是 A. 全体奴隶主 B. 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男性 C. 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 D. 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雅典只有公民才享有民主权力,雅典的公民是指祖籍在本邦的成年男子,奴隶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政治之外,故C项正确。奴隶没有民主,不具有公民权,故A项错误。外邦人不具有公民权,故B项错误。如果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是外邦人,则不具有公民权,故D项错误。 【点睛】古希腊公民: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26.古代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度,其最高权力机关是 A. 公民大会 B. 五百人议事会 C. 执政官 D. 元老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主要政治机构中,公民大会是雅典政治中的最重要决策机构,雅典国家重要的决策都通过公民大会决策,A项正确。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排除B。雅典执政官是通过选举的方式产生,与材料不符,排除C。雅典民主政治时期元老院的权利不断削弱,后来权利几乎被取消,排除D。 【点睛】本题属于记忆型选择题,熟悉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即可知道答案。 27.下图为记载着放逐者名字的陶片,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样的历史资料能够见证 A.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 B. 克利斯提尼确立了雅典民主制 C. 伯利克里完善了雅典民主制度 D. 雅典民主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片是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陶片放逐法使用的陶片,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确立,所以这种陶片可以作为史料印证雅典民主制确立,故B项正确。梭伦改革时期没有陶片放逐法,故A项错误。陶片放逐法不是伯利克里改革时期制定的,故C项错误。该陶片印证雅典民主的确立,不是走向衰亡,故D项错误。 28.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雅典执政官梭伦为了实现一部分人的自由而采取的措施是 A. 废除债务奴隶制 B. 财产等级制 C. 陶片放逐法 D. 发放津贴 【答案】A 【解析】 【详解】梭伦改革之前大批平民因为债务沦为奴隶,梭伦改革时期为了实现“一部分人的自由”实行废除债务奴隶制,让因为沦为债务平民拥有了自由,故A项正确。财产等级制主要是有利于工商业奴隶制阶层,故B项错误。C是克里斯提尼时期改革措施。D是伯利克里改革时期措施。 29.法国学者布罗代尔写道:“当雅典西端的普尼克斯山顶上升起通知召开人民议会的黑烟时,城邦农民便拄起拐杖,徒步走向邻近的雅典城去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这段话反映了 A. 雅典公民履行职责意在避免极少数人的暴政 B. 小国寡民状态方便了公民参加民主政治 C. 狭隘的城邦体制制约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D. 交通落后促使雅典民主制实行直接民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当雅典西端的普尼克斯山顶上升起通知召开人民议会的黑烟时,城邦农民便拄起拐杖,徒步走向邻近的雅典城去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雅典小国寡民状态方便了公民参加民主政治,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雅典公民履行职责意在避免极少数人的暴政,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狭隘的城邦体制制约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故C排除。交通落后不是雅典民主制实行直接民主的原因,故D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 30. 恩格斯在谈到古代雅典社会时曾说:“现在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所赖以建立的阶级对立,已经不再是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对立,而是奴隶和自由民之间的对立,被保护民和公民之间的对立。”他评论的是 A. 梭伦改革的作用 B. 克利斯提尼改革的作用 C. 伯利克里改革的作用 D. 马其顿王国征服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梭伦改革只是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而克利斯提尼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但雅典的公民权只局限于公民之内,奴隶并不享有公民权,因此民主制度“已经不再是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对立,而是奴隶和自由民之间的对立”,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克利斯提尼改革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三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四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应的是什么选官制度?并概括选官标准和选官方式的演变。 (2)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从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选官标准: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选官方式:由推荐到考试。 (2)问题:科举制存在弊端。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品德。 启示:用人制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选拔人才要注意公平、公正,德才兼备。 【解析】 【详解】(1)选官制度:根据“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得出察举制,根据“立九品官人之法”得出九品中正制,根据“举进士”得出科举制。 选官标准:根据“孝廉”得出由以德行为标准,根据“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得出到以门第为标准,根据“举进士、拔萃,皆中”得出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选官方式:根据“举孝廉”“举进士、拔萃”得出由推荐到考试 (2)问题:根据“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得出科举制存在弊端。根据“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得出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品德。 启示:综合材料,可从用人制度关乎国家兴衰,选拔人才要注意公平公正,德才兼备等角度分析总结。 32.下面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四幅地图(部分)。 请回答: (1)根据以上地图并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 (2)并据此分析我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变化的趋势。 【答案】(1)演变: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元朝实行行省制。 (2)趋势: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 【详解】(1)演变:根据图1中“镐”“卫”“齐”等信息,可知图1是西周地图,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根据图2中“咸阳”“秦”“象郡”可知,图2是秦朝的地图,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根据图3中“北海郡”“胶东国”可知,图3反映的是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根据图4中“大都”“辽阳行省”可知,图4反映的是元朝实行行省制。 (2)趋势:结合所学,可从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等角度分析总结。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梭伦主宰政事之后通过禁止借贷以人身为担保使平民获得了自由,既在当时也延续至将来,他还制定了法律,取消了一应私人与公众的债务,这一举措被称为“卸担”,意即卸去人们身上沉重的负担。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三 除将军可无限期连选连任、五百人议事会议员可连任二年外,所有公职任期都在一年以内,不得连任。有的公职甚至一人一生中只能担任一次。通过这些措施,每个公民都能够经常参加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都有平等的机会担任公职。政治生活成了公民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体现了哪两种政治制度? (2)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二,梭伦为“卸担”而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局限。分析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答案】(1)制度:君主专制;民主政治。 (2)措施:颁布解负令。(或废除债务奴隶制) 影响: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特点:直接民主、主权在民、轮流执政。 局限:只有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影响:古希腊民主政治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解析】 【详解】(1)制度:根据所学可知,图一反映的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根据所学可知,图二反映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 (2)措施:根据“取消了一应私人与公众的债务”得出颁布解负令。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特点:根据“每个公民都能够经常参加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得出直接民主,根据“每个公民都能够经常参加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都有平等的机会担任公职”得出主权在民,根据“所有公职任期都在一年以内,不得连任”得出轮流执政。 局限:结合所学,可从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是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等角度分析回答。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民主政治是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源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