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2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作业
通史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江西赣州三模)玄学是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标志性成果,玄学家既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与无情等问题的讨论,也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这表明魏晋玄学( ) A.取代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B.克服了传统儒学的局限 C.开创了三教合一的局面 D.糅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 答案 D 解析 材料“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体现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可知玄学是儒道相结合的产物,故选D项。玄学是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标志性成果,并不能说明它成为了主流思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魏晋玄学糅合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并没有体现魏晋玄学突破了儒学的局限,排除B项;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于隋朝,并且是儒、道、佛三教,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2019·山西适应性考试)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西晋 东晋 南朝 宗室外戚 19%-38% 7% 19%-38% 世家大族 49%-64% 78% 49%-64% 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 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 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 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代表门阀士族的世家大族在两晋南朝时期的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的皇权与门阀势力在争夺国家权力中斗争激烈,故选B项。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材料主旨冲突,排除。 3.(2019·湖南衡阳三模)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 )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 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可知,政府多次向郡县下达政令,保障孤幼生存,这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A项“无为”,B项“贫富分化”与材料中采取措施、济贫扶弱的做法不符,D项不符合南北朝时期分裂动荡的史实,均排除。 4.(2019·广东茂名二模)汉代士人心目中,周公是忠、义的完美的化身,是理想政治人物的典范。但唐太宗却将周公逐出国子监的圣堂,流传汉晋八百年的“周孔之道”也被取消支配意识形态的表征地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佛道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B.君主权威强化的需要 C.科举制度完善的要求 D.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周公辅佐周王,是“理想政治人物的典范”,影响巨大。唐太宗降低周公的地位和影响力,意在强化自身权威,故选B项。 5.(2019·河南适应性考试)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 据上表可知,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表明( ) 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 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 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使相的出身从多由科举到由强藩霸臣推荐、所在由一直在中央到几乎全部在藩镇,以及从结果上来看由代天子巡边到藩镇之间频繁征战等方面可以看出,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地方的独立性越来越强,故选B项。藩镇割据前使相制度即已出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宰相权力的变化,排除C项;战争不断是藩镇割据的结果,不是使相制度的结果,排除D项。 6.(2019·河南洛阳三模)下表是关于科举制创立的几段历史叙述,由此可知( ) 依据 历史叙述 韩国磐《关于科举制度创置的两点小考》 根据《旧唐书》和《新唐书》房玄龄本传记载玄龄18岁“举进士”,并参照房玄龄基碑的记载,推断“在开皇十五或十六年时,房玄龄被举为进士。”因此,进士科应该是在开皇十五或十六年(595或596年)时已经出现。 毛礼锐等的《中国古代教育史》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这便是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3编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定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当即进士科……这是科举(主要是进士科)制度的开始。 何忠礼《科举制起源期辨析》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诏书,“正式开创了科举制的先河”。他的结论是:“从南北朝后期起,科举制已逐步萌芽,正式形成制度,应该是在李唐。” A.科举制度在隋朝时期已经创立 B.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进士科 C.科举制度的形成是渐进的过程 D.史学无法考证科举制的创立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进士科应该是在开皇十五或十六年(595或596年)时已经出现”“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定十科举人……这是科举(主要是进士科)制度的开始”“从南北朝后期起,科举制已逐步萌芽,正式形成制度,应该是在李唐” 可知,科举制从南北朝后期起,经过隋朝,到唐朝正式形成,故C项正确。仅由材料并不能确定科举制度是隋代还是唐代创立,但这不代表史学界无法考证科举制的创立,排除A、D两项;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形成的过程,无法体现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进士科,排除B项。 7.(2019·陕西西安五中二模)唐太宗说:“国家纲纪,唯赏与罚”,“为国之要,在于进贤退不肖,赏善罚恶,至公无私”。然而,他又认为:“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这表明唐太宗( ) A.主张把法与德礼结合起来 B.认为法律不能作为治国长计 C.认识到仁政与法治不相容 D.认为长久统治应弃法治行仁义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国家纲纪,唯赏与罚”“赏善罚恶”可知,唐太宗主张赏罚结合,认识到法律作为统治工具是不可或缺的,但同时他指出“任法御人”是不可取的,还需要“以仁义为治”,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否定法律对治国的重要意义,只是认为不能“任法御人”,排除B、D两项。 8.(2019·甘青宁5月联考)《唐律疏议》载:“诸于山陵兆城内失火者,徒二年;延烧林木者,流二千里……其在外失火而延烧者,各减一等。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诸盗园陵内草木者,徒二年半。若盗他人墓茔内树者,杖一百。”由此可知,唐代( ) A.司法判决轻罪重罚 B.官方禁绝开发山林 C.政府重视生态保护 D.底层民众生存艰难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主旨为唐代法律规定对于失火造成林木焚毁或者盗伐林木者给予惩处,可以看出当时政府重视生态保护,C项正确。唐律根据不同情节给予惩处,如“盗园陵内草木者,徒二年半。若盗他人墓茔内树者,杖一百”,未体现轻罪重罚,排除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未反映底层人民生活状况,排除D项。 9.(2019·福建莆田一模)唐代均田制基本沿袭隋代,但唐代进一步缩短百姓成丁入老的年龄,把三分之一的男子排除在足额授田的范围之外,同时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的内容。这反映了唐代均田制( ) A.抑制了土地兼并的行为 B.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C.促进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D.维护了官僚集团的利益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缩短百姓成丁入老的年龄并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这有利于其他社会成员获得田地,从而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故B项正确。其他社会成员获得授田与抑制土地兼并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地主经济的发展的信息,C项错误;其他社会成员不一定是官僚,故材料不能说明维护官僚集团的利益,D项错误。 10.(2019·福建三明5月质检)唐朝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已出现“柜坊”“飞钱”等金融元素。北宋时,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主要包括茶引、盐引等期票类交引和交子、会子等汇票类兑换券两种类型。这一变化说明( ) A.交通发展迅速 B.经济重心南移 C.商业信用体系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唐代出现“柜坊”“飞钱”等金融元素,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商业信用体系出现。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出现“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可知,与唐代相比,信用体系有所发展完善,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变化是由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的,而非交通,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完成,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历代王朝的基本政策,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不能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排除D项。 11.(2019·湖北八校二联)唐中期平定西突厥后,处在丝绸之路上的九个沙漠绿洲国家,即“昭武九姓”国,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他们世代善于经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入中原,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这主要反映了( ) A.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B.大唐王朝政治清明而国力强盛 C.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D.唐在西部地区建立了有效统治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他们世代善于经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入中原,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故选A项。材料不能反映大唐王朝政治清明,排除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由材料不能得出“唐在西部地区建立了有效统治”的结论,排除D项。 12.(2019·黑龙江哈三中三模)中唐晚期,啖助、赵匡和陆淳等创立了“新春秋经学”,流露出极鲜明的欲重整人伦、重正纲纪的想法,使经学由以训诂为特色的章句之学向陈析义理方向发展。“新春秋经学”的创立( ) A.否定了先秦传统经学 B.起源于唐代三教合流 C.冲击了汉代儒学独尊 D.有助于宋明理学形成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重整人伦”“重正纲纪”“陈析义理”与宋明理学重视纲常名教、强调义理类似,故选D项。结合所学可知,“新春秋经学”是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儒学”,并没有否定先秦传统经学,排除A项;“新春秋经学”是抓住《春秋》史经一体,因事明义的特色,利用释读中的灵活性重新解释《春秋》经文,提出春秋“不全守周典礼”,强调其“仁政”“民本”的“王道”内容,由此可见它不是起源于唐代三教合流,排除B项;儒家思想自汉代确立为正统思想后,直到新文化运动才动摇了其统治基础,“冲击了汉代儒学独尊”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3.(2019·山东淄博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的对外开放繁荣,除中外使节的往返,还有商旅流动、僧侣请益、留学生互派等形式。唐廷不仅采取了诸如任其往来贸易、开放官学等种种优惠措施,将大批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外商的介入使唐代的从商人数、从商规模、市场规模均在悄然增长,从而培育起较为发达的市场系统。 为了便于商品外销,手工业者专门制作具有外域文化特征的产品。唐太宗处理当时国际关系的宗旨是“德泽布”,即“天下和为一家”“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国家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摘编自周尚兵《唐代对外开放的特征及历史意义》 材料二 近代以来,通商口岸的作用和影响对于中国来说是“利害参半”。伍延芳等诸多清朝官员认为,对外开埠通商“利多害少”,主张自开商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危局,推动了清王朝自开商埠的实施。清末新政时期,自开商埠为数更多,先后开放岳州、秦皇岛、济南等地。1905年,沙俄企图独占东北。为了抵御沙俄侵略,清政府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全面开放东北。自开商埠中的各方面主权完全属于中国,更不准在此设立租界。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三 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摘自《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 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外开放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自开商埠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自开商埠相比,当今对外开放有哪些发展? 答案 (1)特点:交往领域全面,形式多样;政府采取措施主动开放;商品生产呈现外向型倾向;秉持“和平互利”的宗旨。 作用:促进了唐朝的繁盛;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提升唐朝国际地位,推动“中华文化圈”发展。 (2)原因:清政府认为自开商埠“利大于弊”;有识之士的推动;挽救危局,自开商埠;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 (3)发展:由被动融入到主动引领;由封闭半封闭的开放到全面开放;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多建设性贡献。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除中外使节的往返,还有商旅流动、僧侣请益、留学生互派等形式……采取了诸如任其往来贸易、开放官学等种种优惠措施……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交往领域、交往形式、政府措施、外向型倾向、“和平互利”宗旨等方面概括唐代对外开放的特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唐朝繁盛、长安地位、“中华文化圈”等方面分析其作用。第(2)问,根据材料二“对外开埠通商‘利多害少’……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危局……清末新政时期,自开商埠为数更多……为了抵御沙俄侵略”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清政府认识转变、有识之士推动、挽救危局、维护主权等方面说明清末自开商埠的原因。第(3)问,根据材料三“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主动引领、全面开放、建设性贡献等方面指出与近代自开商埠相比,当今对外开放有哪些发展。 14.(2019·湖南株洲二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观察上述图片,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选择合适的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对观点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观点:我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 论述:我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美誉。我国古代的手工业有官营与民间两大类别,早期的官营手工产品大多不计成本,产品极为精美。商周时期,青铜铸造的技艺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出现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礼器等代表作品;秦汉至魏晋时期,我国青铜铸造技术更加纯熟,秦铜车马、汉代马踏飞燕、魏晋的铜鎏金佛像等都是艺术极品。汉代以后,陶瓷与瓷器制造不断发展,唐代南青北白系统初具雏形。唐代的唐三彩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陶瓷文化物品蜚声海内外。唐三彩体现了唐代墓葬、社会生活、外交与民族交流等方方面面,是现代研究唐代社会的重要文物资料;宋元以后,瓷器制造更加发达,出现了多个瓷器专业市镇,如景德镇,著名瓷窑如汝窑、钧窑等。宋元瓷器远销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交流物品之一。此外,我国古代的丝绸、冶铁、造纸、煮盐、造船等方面也都独立发展、各具特色,水平极高。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且唯一一个文明延绵不断的国家,古代手工业恰是中华文明兴盛发展的一个极佳见证。 (示例二)观点:古代文物反映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论述:图片中汉代的铜奔马形象俊美,别具风姿,反映了我国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也凸显了汉代北方中原与游牧民族交流融合的文化特质。北魏的铜鎏金佛像造型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铜鎏金佛像首先体现了外来宗教文化与中国手工艺术相结合,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兴盛。这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体现。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是唐代手工业发展水平的一个代表。骆驼既是唐代丝绸之路发展的侧面反映,也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标志性动物。古代文物所反映的共同历史事实,是中国虽地处世界东方,但自古以来都与世界保持着连续的经济与文化往来。经济文化的交流不断,也是中华文明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 解析 首先观察图片确定主题。观察三张图片可知,三张图片在两个维度上具有共性。其一,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图一、图二为青铜器,图三为陶器,这三件物品反映出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发达;其二,他们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马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佛像来自于印度,骆驼上的乐俑来自于西域,这三件物品折射出中国古代区域间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其次,确定主题后,结合所学史实进行论述。侧重于解读手工业的发达,可以按照时间进行分点回答,回答的过程中要注意言之有物。侧重于解读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结合三张图片可从汉代北方中原与游牧民族交流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兴盛、唐代丝绸之路的兴盛三个角度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升华,可将手工业的发展提升到中华文明的高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