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历史同步新导练人教必修一精练: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历史同步新导练人教必修一精练: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

第六单元 第 21 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 曲折发展 |课后加餐练| 1.“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长期没 有举行过会议。这反映当时( ) A.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B.政治协商制度被抛弃 C.多党合作制度一度停止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断 解析:选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无法正常召开,实际上剥夺了人 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政治权利,即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A 项符 合题意;B、C 两项虽都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 表现,但与题干没有联系,故排除;D 项说法错误,排除。 2.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城市中的许多街道、老字号商店、学 校的名称被修改为“反修路”“东风商店”“红卫战校”。这一现象 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 B.革命者应保持朴素作风 C.城市民众提倡革命理想 D.国家政治影响社会生活 解析:选 D “20 世纪 60 年代”“反修路”“东风商店”“红 卫战校”表明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生活受到了国家政治的影响, 故 D 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朴素作风、革命理想材料未体现,故 A、 B、C 三项错误。 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确立的一系列基本政治制度中保持了 连贯性,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没有遭到严重破坏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解析:选 C “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 商制度及民主集中制度都不同程度上遭受了破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对保持了连贯性,故选 C 项。 4.1980 年 8 月,邓小平指出,必须革除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 的弊端。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 其主要是鉴于( ) A.“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C.“依法治国”理念的推行 D.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状态 解析:选 A 改革开放以后,提出要加强法制建设,主要是吸取 “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教训,故 A 项正确;十一届三中 全会提出加强法制建设,也是借鉴“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 教训,故 B 项错误;依法治国理念的推行是在民主法制建设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故 C 项错误;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合作状态,在新中国 成立以后就出现了,这不是由“人治”转向“法治”的主要借鉴的内 容,故 D 项错误。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 决策是( ) A.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 制建设方针 B.主张加强地方政权的建设,撤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C.第一次把“依法治国”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 D.主张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 解析:选 A 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属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内 容的只有 A 项,故 A 项正确。 6.如图是 1949~2009 年中国各阶段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 的决定的数量变化示意图。它从本质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民主 政治( ) A.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 B.制度化和法制化发展 C.以法治国的正式确立 D.基层民主政治的扩大 解析:选 B 法律体系日益完善是对图表现象的文字描述,不属 于本质内容,故 A 项错误;通过示意图可看到,改革开放后制定的 法律数量远超过改革开放前,这直接体现了中国法律体系的日益健全 和完善,从而也反映了中国民主政治通过法制化而日益制度化,减少 了政治决策的随意性,故 B 项正确;以法治国是国家的管理原则, 而不是以法律的多少来体现的,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以乡村 为基础的基层民主情况,故 D 项错误。 7.1982 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 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据此可知,这次修宪 “新”在( ) A.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 B.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 C.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 D.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 解析:选 A 材料突出了 1982 年宪法更加关注人的权利和义务, 故 A 项正确;一贯追求与“新”的要求不符,故 B 项排除。材料没 有涉及国家权力的来源问题,故 C 项排除;主权在民的原则与题干 要求的“新”不符,故 D 项排除。 8.自 1953 年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 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是 8∶1;1995 年变为 4∶1; 2010 年后变为 1∶1。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民主政治建设需要 C.各民族共同发展原则 D.国民素质普遍提高 解析:选 B “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是 8∶1;1995 年变为 4∶1;2010 年后变为 1∶1”表明农村和城市每一 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趋向平等,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故 B 正确; A、C、D 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 9.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 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 自治,坚持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繁 荣、更加进步、更加美好的明天。”这说明( ) A.我国五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区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 的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根本的政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 行使自治权 D.1954 年宪法确认民族聚居地区都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解析:选 C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 1947 年,我国的根本政治制 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只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民族区域 自治,故 A、B、D 三项错误,C 项正确。 10.习惯了乡绅保甲治理的中国人,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第一 次作为权利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这反映了中国实行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制度 解析:选 D “习惯了乡绅保甲治理的中国人”体现的是基层的 政治,“第一次作为权利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体现 的是实行民主政治,也就是说实行的是基层的民主政治,故选 D 项。 11.法治是政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西方在历史传统、文明基础、思想观念、政治制 度等方面的差异,晚清时期的国人对于源自西方的现代法治文明隔阂 极深,加之当时启动变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尽快地在法治方面与西方 列强接轨,这些决定了当时中国的法治变革是从借鉴和移植起步的。 ——侯欣一《近代中国法治变革回顾》 材料二: 由于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历史上考察是缺 乏法治文化传统和法律制度背景的。因此可以说在 1949 年新中国成 立的时候法治建设的基础是非常薄弱的,法治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政府和人民不畏艰辛,60 年来在法 治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只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走 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就能克服法治建设的阻碍,实现“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 ——郭庆珠《新中国法治建设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法治变革的特点,并结合民国 初年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前后、改革 开放新时期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治”的认识。 解析:第(1)问,可结合近代以来我国法治发展的过程特征来分 析。第(2)问,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法制建设发展的 表现主要体现为 1949 年《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1954 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新时期, 依法治国,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3)问,结合法 制的作用和古今中外法治发展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答案:(1)与西方接轨,借鉴和移植西方成果。颁布《临时约法》;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 (2)1949 年《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1954 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新时期,依法治国, 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法治建设要结合现实和国情;吸 取古今中外的长处;追求法治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课后拔高练| 1.(2018.4·浙江卷·1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99 年 3 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 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 ) A.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B.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D.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解析:选 A 1999 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以根本大法的形式 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故 A 项正确;B 项是 1978 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故排除;1980 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 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强 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体现了中国共 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故 C 项错误;经济特 区的设立开始于 1980 年,故 D 项错误。 2.(2015·四川卷·8)1978 年 5 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 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 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 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 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解析:选 B 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当时的社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想 舆论,故 A 项错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因为批 判了“左”倾错误思想而准备后事,说明当时“左”倾错误还未完全 结束,“两个凡是”的思想依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故 B 项正确,D 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于 1978 年 12 月召开,故 C 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