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届高三居家学习反馈检测历史试题(B)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届高三居家学习反馈检测历史试题(B)

滨海新区高三居家专题讲座学习反馈检测试题 ‎(历史学科B卷)‎ 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I卷 ‎1. 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下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A. 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 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 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 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西周建立后,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称为“封邦建国”;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选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方国联盟、分封制、郡县制。‎ ‎2.所有智慧和理解力的根源包含在这句话中:“人,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这体现了古希腊人的 A. 宗教意识 B. 民主意识 C. 理性意识 D. 自由意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 ‎“人,认识你自己”体现的是对人的价值的思索和重视,这是理性意识的体现,故选B;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体现的是理性意识,不是宗教意识、民主意识和自由意识,排除ACD。故选B。‎ ‎3.2020年初,在一批日本援助中国的物资包装上写着两句偈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引发中日两国网民围观。这两句偈语体现了 A. 日本比中国更重视传统文化 B. 佛教文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C. 鉴真大师东渡扶桑影响深远 D. 灾难外交改变中日外交走向 ‎【答案】B ‎【解析】‎ ‎【详解】偈语是佛经中的唱词,是佛法之本,中日两国网民围观此偈语体现了佛教文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故选B;A项说法无从体现,排除;此偈语不是鉴真大师所做,和鉴真大师无关,排除C;中日外交走向没有因为灾难而发生波动变化,排除D。故选B。‎ ‎4.1900年,敦煌莫高窟出土一批唐代文献,里边保存着不少唐人的“放妻书”(离婚证书)。语气温柔,遣词风雅,如“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三年衣粮,便献柔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这些文献反映出唐代 A. 佛道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B. 敦煌女性社会地位最高 C. 社会风气的包容与开放 D. 理学的社会影响力下降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代离婚凭证语气温柔,遣词风雅,说明当时社会风气对夫妇离婚的持包容态度,也表明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故选C;这些“放妻书”无从体现佛道思想,排除A;“放妻书”的内容与女性地位的高低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唐代理学尚未形成,排除D。故选C。‎ ‎5. 在关于现代化内涵的讨论中,同学们提出了①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②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③思想上的理性化、④社会生活的城市化等核心要素。以下归纳最完整的是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现代化也叫近代化,是指近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故选D。‎ ‎【考点定位】史学常识与方法•史观•近(现)代化史观。‎ ‎6.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将公元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以下哪一史实可以作为这种历史分期的依据?‎ A.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 新航路的开辟 C. 圈地运动的发生 D. 宗教改革的发端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知识运用的能力,“将公元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500年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社会由相对孤立走向了密切联系的整体,B符合题意;A、D在时间上均不合题意,C与题意无关。‎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开辟新航路的影响 ‎7. 以下图表反映了五口通商各口岸的关税收入变化,其中口岸甲是 A. 宁波 B. 广州 C. 上海 D. 福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甲口岸应该是上海,上海地处南北海运中点,有广大的长江流域为腹地,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迅速,进出口贸易频繁,所以关税收入呈上升趋势选C,其他各口岸关税收入上升缓慢,甚至下降,故排除。‎ 考点:天朝的危机·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8.1844年,正义者同盟吸收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观点,宣称人类的爱是消灭贫富之间矛盾的手段,要通过号召相互谅解,用和平方法建立同志式的劳动组织。由此可知,这 A. 标志着共产主义同盟形成 B. 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增强 C. 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 D. 表明社会主义得到初步实践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人类的爱是消灭贫富之间矛盾的手段,要通过号召相互谅解,用和平方法建立同志式的劳动组织”可知,正义者同盟存在消灭贫富之间矛盾的幻想,属于无法实现的空想社会主义,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共产主义同盟形成的标志,排除A;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社会主义得到初步实践,D时间不符合史实,排除。‎ ‎9. ①1862年普鲁士国王任命俾斯麦为首相。‎ ‎②俾斯麦是“现实主义政治”大师。‎ ‎③他在就任首相后的首次演讲中即宣称:“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④德国统一确实是通过铁血政策实现的。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历史解释即历史学家通过“重思”或者在思想中重演的过程来解释过去,力图通过对从行动者的处境到其行动的实践推断过程的重构,以获得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人类行动的解释。1862年普鲁士国王任命俾斯麦为首相、他在就任首相后的首次演讲中即宣称:“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是历史事实,排除①③;俾斯麦是“现实主义政治”大师、德国的统一确实是通过铁血政策实现的则是历史解释选②④即C。‎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德国的统一和崛起·德意志的统一。‎ ‎10.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在谈到办厂经历时感慨地说:“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其主要原因是 A. 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 B. 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短工时 C. 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 D. 与外国资本竞争处于不利地位且受官府束缚、压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依据题干信息,在近代以创办民族资本主义著名的张謇在谈及自己搬厂经历时感慨自己受尽折磨和屈辱,为了企业的生存要与各色人物打交道,有时候还逼迫自己去做自己一辈子也不愿意做的事。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一直遭受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以及外国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榨,处境艰难,张謇的感慨也正是这种社会背景的反映。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考点: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的影响 ‎【名师点睛】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可谓是深受打击,处处碰壁。最早受到封建官僚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打压,后来又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双重压迫,三座大山共同造就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革命性交织存在。但是民族工业也有过短暂的春天,也有过迅速发展的时期。但这毕竟时间短暂,没有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11.《司徒雷登回忆录》中写到:“由西方人创办和资助的许多文化事业都给取消了。燕京大学最近也给关闭了,燕大的外国教员全部被迫离开了。”这体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A. “一边倒” B. “另起炉灶”‎ C. “求同存异”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取消西方列强的侵略特权,体现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故选D;“一边倒”指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另起炉灶”指不承认国民党的屈辱外交,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外交关系,AB不符合题意,排除;“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的,“同”就是共用的利益,“异”就是意识形态的差异,不符合题意,排除C。‎ ‎12.‎ ‎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天津等地发如表系列谈话,史称“北方谈话”,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这一论述表明邓小平 A. 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理性反思 B. 主张政治上实行系统的拨乱反正 C. 明确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 对社会主义本质形成成熟的认知 ‎【答案】A ‎【解析】‎ ‎【详解】邓小平的“北方谈话”表达了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需要的观点,说明他对之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理性反思,故选A;材料中的论述涉及的是经济层面,与政治上的拨乱反正无关,排除B;明确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排除C;此时邓小平还没有表达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排除D。故选A。‎ ‎13.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4万多家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和28万个在国外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其产品己占世界总产值的40%。它们形成了“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以全球为销售带的企业运作模式”。这反映了 A. 西方国家主导全球化 B. 世界开始融为一个整体 C. 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D. 企业开始走向世界市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以全球为销售带的企业运作模式”是经济全球化的显著体现,说明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故选C;材料内容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国家主导的,排除A;世界开始融为一个整体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后,排除B;“开始走向世界市场”的说法有误,排除D。故选C。‎ ‎14.“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 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B. 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 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 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礼乐制度。材料信息体现的就是:既要上下相和又要保证贵贱等级的思想,即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A项最能体现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B项只体现礼乐制度中的“乐”,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君子庶人日趋平等”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排除C。D项只体现了礼乐制度中“礼”的思想,也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 ‎【名师点睛】关于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要重点把握到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王位世袭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要把握到这些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巩固统治以及对中国后世的影响。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领会这些制度的内涵。关于“礼乐制”,要分“礼”和“乐”两个方面来把握,领会到规范“和而不同”的社会秩序。‎ ‎15.清末的文章《狮子吼》中说:法国革了几次命,终成一个民主国,都是受这《民约论》的赐。明末清初我中国亦有一个卢骚(卢梭)——黄宗羲,他写的书已包含民约之理,比《民约论》出书还要早几十年哩。以上情形体现了 A. 卢梭的思想受到黄宗羲的深刻影响 B. 《民约论》是法国革命的思想源头 C. 以中学比附西学是清末西学东渐的常见现象 D. 卢梭与黄宗羲的思想有类似之处 ‎【答案】C ‎【解析】‎ 材料体现的现象是清末有人认为黄宗羲的民约思想比卢梭的民约思想早几十年,这实质上反映了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经常以中学比附西学,借此为当时的政治运动寻找依据。“卢梭的思想受到黄宗羲的深刻影响”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B项“《民约论》是法国革命的思想源头”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D项“卢梭与黄宗羲的思想有类似之处”只反映了两者的类似之处,不能体现出其实质。所以本题的最佳答案为C项。‎ ‎【考点定位】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晚清思想 第II卷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方女性自我意识的增强,女性作为一支独立的群体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掀起了争取妇女权利的第一次女权运动。‎ ‎——摘编自宋严萍《第一次女权运动的特点和影响分析》‎ 材料二 ‎ ‎ 1847年的宪章运动中,安娜·纳埃特与7名宪章派妇女组建了英国第一个“妇女政治联合会”,真正开始争取妇女的政治权利。法国妇女1869年也成立了“妇女权利同盟”,它的主要宗旨是为妇女争取公民权、获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权利、工作权利和同工同酬。1848年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妇女权利大会,通过了《妇女权利宣言》。1880年,英国妇女在曼彻斯特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妇女参政会议……。这些会议标志着妇女的团结和力量,也进一步推动了妇女运动的发展。早在1848年,法国的欧叶妮·尼勃瓦伊埃创办了《妇女之声》日报,成为抗议把妇女排除在政治领域外的宣传阵地。1858年英国的芭芭拉·博迪雄创办的《英国妇女期刊》……这些报刊通过宣传男女平等思想、发表妇女参政运动的最新消息、介绍妇女组织的活动和计划,成为妇女参政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次女权运动在一战时期达到最高点,1918年,英国议会授予年满30岁的女性以选举权。1920年,美国国会通过第19条修正案,将妇女有权投票参与政治写入了宪法。1921年,第二国际共产主义妇女代表会议通过决议将‎3月8日这天定为国际妇女节。‎ ‎——摘编自宋严萍《第一次女权运动的特点和影响分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第一次女权运动兴起的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第一次女权运动主要方式和影响。‎ ‎【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中女性大量进入工作岗位,经济地位提高;西方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启蒙运动自由平等思潮的影响;西方女性自我意识的增强,女性作为一支独立的群体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2)主要方式:建立妇女组织;召开妇女代表大会;出版报纸刊物。‎ 影响:西方妇女逐渐获得了政治选举权,提高了政治地位;形成了三八国际妇女节;争取到了中等以上的教育权和财产权;对后来亚非拉的女权运动起到了启发和借鉴的作用;在男女平权等方面获得的权益有限,为下一次女权运动开创了先例。‎ ‎【解析】‎ ‎【详解】(1)根据“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方女性自我意识的增强”可知此时应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结合所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女性进入工作岗位,经济地位提升,西方政治民主化发展,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和西方女性自我意识增强,女性作为一支独立的群体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等方面总结概括相关背景。‎ ‎(2)方式:根据“组建了英国第一个‘妇女政治联合会’”、“1848年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妇女权利大会,通过了《妇女权利宣言》”、“创办了《妇女之声》日报,成为抗议把妇女排除在政治领域外的宣传阵地。……创办的《英国妇女期刊》”等信息可知西方第一次女权运动主要方式是建立妇女组织;召开妇女代表大会;出版报纸刊物。‎ 影响: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从西方妇女逐渐获得政治选举权、提高政治地位、争取到一定的教育权和财产权、对亚非拉女权运动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等方面总结概括西方第一次女权运动的影响。‎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公开的先下达内阁,以次及于部院,层层下达,叫做“明发”;机密的不经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由驿传递,直达督抚,叫做“廷寄”。地方督抚重要的奏折,也不经内阁,径送军机处,直达皇帝。自雍正以后,“咸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从而使公文转运、行文关系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李晋《清朝中央高度集权制的形成与“廷寄”文书制度的建立》‎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20日在首都北京,庄严地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1954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在公文转运中的实际地位,说明“廷寄”制度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体现的进步意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先进之处。‎ ‎【答案】(1)地位:军机处成为畅通政情和传达政令的中枢机构。‎ 作用;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皇权意志直达地方,君主专制得以强化;增强政务保密性。‎ ‎(2)规定主权在民,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否定君主专制;确立分权体制,避免专制独裁;明确内阁总理负责制和弹劾方式,限制总统权力。‎ ‎(3)时代背景: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提出;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的开展;中苏结盟、抗美援朝运动的胜利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先进之处: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主义的基本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规定实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制度;是对《共同纲领》的继承与发展。‎ ‎【解析】‎ ‎【详解】(1)地位:根据“咸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得出军机处成为畅通政情和传达政令的中枢机构。‎ 作用;根据“地方督抚重要的奏折,也不经内阁,径送军机处,直达皇帝”得出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根据“机密的不经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由驿传递,直达督抚”得出皇权意志直达地方,君主专制得以强化,增强政务保密性。‎ ‎(2)根据“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得出规定主权在民,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否定君主专制;根据“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得出确立分权体制,避免专制独裁;根据“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得出明确内阁总理负责制和弹劾方式,限制总统权力。‎ ‎(3)时代背景:根据“1954年”,结合所学,可从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提出,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的开展,中苏结盟、抗美援朝运动的胜利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等分析总结。‎ 先进之处: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得出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主义的基本原则;根据所学,还可从实行民主集中制、实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制度、是对《共同纲领》的继承与发展等方面分析总结。‎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一路走来的全部历史,应该深怀敬畏,坦然面对。在民族与国家的历史记忆中,必然既有辉煌与荣光、崛起与成功,也有劫难与耻辱、沉沦与失败,其中,正面与负面共存,美好与丑恶交织。然而,无论是非成败,无论盛衰荣辱,对一个自信的民族与成熟的国家来说,只要正视与善待,不管何种历史记忆,都是一笔无可替代的珍贵财富。因为,正面的历史记忆,固然让后人深感敬慕与自豪,从而效法与追随,以便再铸辉煌;负面的历史记忆,也足以让后人畏惧与愧怍,从而反思与警醒,以免重蹈覆辙。‎ ‎——虞云国《敬畏历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一个自信的民族与成熟的国家,只要正视与善待正面和负面的历史记忆,都是一笔无可替代的珍贵财富。‎ 汉唐时期,我国在世界上无论经济、科技还是文化都处于领先地位,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今天我们传承优秀的历史传统和思想文化,仍然以包容的心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扩大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展现大国风范。重启丝绸之路,提出“一带一路”伟大构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得累累硕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努力加速发展,但是也有失误,十年“文革”使我们遭受重创,但是我们敢于面对,勇于纠错,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们敢于直视文革的错误,时时警醒要实事求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综上所述,一个自信的民族与成熟的国家,只要正视与善待正面和负面的历史记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都是一笔无可替代的珍贵财富,历史记忆,无论甜蜜还是苦口,都将变成良药!‎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可根据材料提炼论点,再引用相关史实围绕论点展开论述。如根据“对一个自信的民族与成熟的国家来说,只要正视与善待,不管何种历史记忆,都是一笔无可替代的珍贵财富”可总结论点为一个自信的民族与成熟的国家,只要正视与善待正面和负面的历史记忆,都是一笔无可替代的珍贵财富。结合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新中国建立后取得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引用史实准确,言之有理即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