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时作业26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时作业26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作业】

课时作业26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自贡高三诊断)下表为“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统计,据此可知(  )‎ 部门 工业建设 交通通信 农林水利 文教卫生 所占比例 ‎58.2%‎ ‎19.2%‎ ‎7.6%‎ ‎7.2%‎ A.“一五”计划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一五”计划使得民生得到重大改善 D.国家建立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统计比例中,以工业建设支出最多,可知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项正确;“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比例没有失调,排除A;材料数据无法体现“一五”计划使得民生得到重大改善,排除C;通过“三大改造”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所以选B。‎ 答案:B ‎2.(2018·武汉高三调研)195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在《关于制定1951~1955年度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经济国家计划方针的指示》中指出:五年内禁止在上海、天津等地再建设大规模的企业。这一指示(  )‎ A.适应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 B.标志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C.顺应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 D.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解析:据材料“1951~1955年度……‎ 禁止在上海、天津等地再建设大规模的企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上海、天津等地是工业集中地区,“禁止在上海、天津等地再建设大规模的企业”说明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的趋势,故A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是指国家管理经济的方式以集中计划为主,材料无法体现这一体制,故B项错误;当时国家经济重心也没有转移,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材料未涉及“一五”计划,故D项错误。故选A。‎ 答案:A ‎3.(2018·沧州高三质监)图片包含一定的历史信息,下图是新中国的一幅宣传画,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新中国奉行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远处建筑寓意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相同 C.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追求高速度 D.中苏结盟有利于我国的工业化建设 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工人与苏联技术人员的合影,背景建筑是克里姆林宫和天安门;故可知建国初期,苏联对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支援作用,D项正确。A项是新时期的外交政策,排除。题干强调中苏结盟有利于我国的工业化建设,而不是两国国家利益相同,排除B。1958年中共在经济建设开始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而那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答案:D ‎4.(2018·桂林高三调研)1956年9月8日,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在沈阳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喷气式歼击机的历史。《人民日报》头版进行了报道:“这种飞机……提前一年零五个月完成了试制任务。”这一成就主要得益于(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苏联援华的落实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科教兴国的推进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实施使中国能够制造飞机,选项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三大改造和制造飞机无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苏联援华只是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得益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科教兴国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答案:C ‎5.(2018·衡水高三大联考)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特别提出,必须特别注意培养精通生产技术和其他各种专门业务知识的干部,必须在各个地方注意培养熟悉当地的情况、同群众有密切联系的本地干部。这些论述的提出是由于(  )‎ A.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已经完成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需要 C.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在全国逐步实施 D.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在全国展开 解析: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生产的技术人才,材料中“培养精通生产技术和其他各种专门业务知识的干部”‎ 正是这一背景下的要求,故C项正确;A项是七届二中全会;B项是1958年实施;D项是1956年之前。‎ 答案:C ‎6.(2018·中山高三模拟)“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C.推行了公私合营 D.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由材料“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和“组织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广大农户组织起来,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故B正确。 A属于“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C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D是把土地使用权放给农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不符合题意。‎ 答案:B ‎7.(2018·吉林省百校联盟高三联考)人民公社推行后,出现了“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出勤不出力,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景象。这本质上反映了(  )‎ A.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B.生产关系脱离了实际 C.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 D.社会公平基本上实现 解析:人民公社强调“一大二公”,一味追求公有化水平越高越好,导致生产关系严重脱离实际,从而出现上述现象。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材料均不能反映,排除A、C、D项。‎ 答案:B ‎8.(2018·北海高三段考)下图为1958年全国“打麻雀运动”时期的宣传画(麻雀当时与老鼠、苍蝇、蚊子一起被定为“四害”)。据《人民日报》记载,仅北京市就发动了300万人从4月19日至21日连续突击3天,共歼灭麻雀40余万只。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剿雀运动符合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B.麻雀运动将直接提高粮食产量 C.麻雀数字虽有浮夸,但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是事实 D.麻雀运动推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打麻雀运动”名为保护庄稼发展,实为人们无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尊重科学和生态平衡,其实质就是党内“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反映,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剿雀运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大,排除。B项说法错误,麻雀运动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最终不利于农业发展,排除。麻雀运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无因果联系,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9.(2018·菏泽高三摸底)“‎ 河西是个好地方,水库相连象珍珠。千里戈壁变良田,鱼米之乡花果园。石油似海铁成山,地下宝藏数不完,河西英雄志气昂,大搞工业劲冲天。河西英雄千百万,敢想敢说又敢干,天地都在手中掌,亩产定能上五千。”这是某一时期河西地区的口号,该史料(  )‎ A.真实地反映了河西地区的富饶 B.反映人民参与农业合作社的热情 C.体现了“大跃进”的“浮夸风”‎ D.体现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解析:根据题干“石油似海铁成山”“地下宝藏数不完”“大搞工业劲冲天”“亩产定能上五千”关键信息可知该史料反映的是河西地区的大跃进运动和“浮夸风”盛行,C项正确。题干强调河西地区的“大跃进”运动和“浮夸风”盛行,不可能真实地反映河西地区的富饶,排除A。题干体现了河西地区的“大跃进”运动和“浮夸风”盛行,与参与农业合作社无关,且当时应为人民公社化,排除B。题干体现了河西地区的“大跃进”运动和“浮夸风”盛行,与改革开放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10.(2018·庆阳高三诊断)1960年,中共中央发出《十二条》,肯定了农村集市在活跃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1961年,中共中央发出《农业六十条》等指示,允许和鼓励社员种自留地和发展家庭副业。这些决策有利于(  )‎ A.改变农村所有制结构 B.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C.深入推进“大跃进”运动 D.扭转当时农村经济形势 解析:由题干中“‎ 肯定了农村集市在活跃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允许和鼓励社员种自留地和发展家庭副业”可知,这是为活跃农村经济、鼓励农民发展副业而做出的,与改变农村所有制结构无关,且公有制性质并未改变,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决策是为活跃农村经济、鼓励农民发展副业而做出的,剩余劳动力是指劳动人口供过于求,这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1960年时“大跃进”运动已经基本停止,题干中的决策一定程度上正是为了弥补“大跃进”带来的损失,故C项错误;1958年开展的“大跃进”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更对农业造成巨大损失,当时的农村经济凋敝,陷入混乱困顿之中,为扭转农村低迷的经济形势,中央出台一系列发展农村经济的决策,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答案:D ‎11.(2018·兰州高三质检)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规定: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这一规定(  )‎ A.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开展 B.符合当时国情,奠定“一五”计划的物质基础 C.恢复农民土地私有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部分调整 解析:由“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除集体经营,吃大锅饭外允许家庭副业存在和销售,体现了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部分调整,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B项错误,1962年在“一五”计划之后,不可能为“一五”计划奠定基础;C项中“恢复农民土地私有制”不符合史实,而且题干没有反映土地性质的变化。‎ 答案:D ‎12.(2018·惠州高三统测)下面是1976年与1966年相比各种生产资料年产量增长率统计表,由此表信息可以推知(  )‎ 项目 钢 原煤 原油 发电量 棉布 粮食 增长率 ‎33.5%‎ ‎91.7%‎ ‎499%‎ ‎146%‎ ‎20.9%‎ ‎33.8%‎ A.“文革”没有影响经济的发展 B.国家仍然重点扶持军事工业 C.“文革”中生产资料仍有增长 D.工业的发展比例出现了失调 解析:据材料提到,1976年与1966年相比各种生产资料年产量增长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文革”中生产资料仍有增长,故C正确。“文革”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国家仍然重点扶持军事工业,故B错误。材料数据不足以说明工业的发展比例出现了失调,故D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 ‎13.(2018·邯郸高三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年份 全国总人数(万)‎ 城市人口数(万)‎ 城市化率(%)‎ ‎1840‎ ‎41 281‎ ‎2 768‎ ‎6.7‎ ‎1843‎ ‎41 724‎ ‎2 825‎ ‎6.6‎ ‎1893‎ ‎33 671‎ ‎2 769‎ ‎8.2‎ ‎1901‎ ‎42 645‎ ‎4 173‎ ‎9.8‎ ‎1920‎ ‎44 715‎ ‎4 742‎ ‎10.6‎ ‎1931‎ ‎46 884‎ ‎5 106‎ ‎10.9‎ ‎1936‎ ‎46 962‎ ‎5 281‎ ‎11.2‎ ‎1949‎ ‎54 167‎ ‎5 765‎ ‎10.6‎ 材料二:直到1895年为止,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因此人口从未超过50万……尽管1843年至1895年间由于外国人创办的经商机构的结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1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美]墨菲《现代中国的钥匙》‎ 材料三: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阶段城市化水平(%)‎ 年份 城市化水平 年份 城市化水平 年份 城市化水平 ‎1949‎ ‎10.6‎ ‎1959‎ ‎18.4‎ ‎1969‎ ‎17.5‎ ‎1950‎ ‎11.2‎ ‎1960‎ ‎19.7‎ ‎1970‎ ‎17.4‎ ‎1951‎ ‎11.8‎ ‎1961‎ ‎19.3‎ ‎1971‎ ‎17.3‎ ‎1952‎ ‎12.5‎ ‎1962‎ ‎17.3‎ ‎1972‎ ‎17.1‎ ‎1953‎ ‎13.3‎ ‎1963‎ ‎16.8‎ ‎1973‎ ‎17.2‎ ‎1954‎ ‎13.7‎ ‎1964‎ ‎18.4‎ ‎1974‎ ‎17.2‎ ‎1955‎ ‎13.5‎ ‎1965‎ ‎18.0‎ ‎1975‎ ‎17.3‎ ‎1956‎ ‎14.6‎ ‎1966‎ ‎17.9‎ ‎1976‎ ‎17.4‎ ‎1957‎ ‎15.4‎ ‎1967‎ ‎17.7‎ ‎1977‎ ‎17.6‎ ‎1958‎ ‎16.2‎ ‎1968‎ ‎17.6‎ ‎1978‎ ‎17.9‎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中国城市化率的发展趋势。并分析1840~1893年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14分)‎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1949~1958年我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及相应原因。请指出导致1958~1978年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因素。(14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城市化率的数字变化分析发展趋势;结合1840~1893年的时代背景分析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第(2)问,依据材料三中1949~1958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数据变化分析特征,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七届二中工作重心的转移)和经济(国民经济恢复、工业化建设的开展)等方面分析概括原因;结合1958~1978年中国经济建设领域出现的重大挫折的史实(“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出现、“文革”等)分析概括因素所在。‎ 答案:(1)趋势:局部时段有所波动,总体上不断上升。‎ 特点:虽有发展,但整体上城市化进程缓慢。‎ 因素:五口通商后,城市内的现代工业逐步兴起;对外开埠城市以商业化为主,城市化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不足(或工业化水平整体低,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动力不足);长期战争(如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对江南城镇破坏很大;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2)特征:1949~1958年,城市化平稳发展。‎ 原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新中国建立后,国民经济恢复和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城市工业人口大量增加。‎ 因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出现;“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整体停滞不前;“上山下乡”运动使城市人口流向农村等。‎ ‎14.(2018·十堰高三模拟)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比较图1、图2,请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工业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24分)‎ 解析:根据图1中“江南制造总局”和“轮船招商局”等工厂分布情况提取信息,结合造成这样分布的原因进行说明;根据图2中相关工厂的分布情况来提取新中国时期的工业布局信息,结合造成这一布局的原因进行说明即可。‎ 答案:示例一:‎ 信息:洋务运动工业化布局集中在沿海沿江,尤其通商口岸地区为最;新中国工业布局扩展至内地,尤其东北为最。‎ 说明:近代中国沿海沿江最先受到外来侵略,西方工业文明影响较早且程度较深。新中国统一全国,计划经济,注重整体工业布局。(从国内外形势分析亦可)‎ 示例二:‎ 信息:洋务运动工业基础薄弱,尤其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优先集中发展重工业。‎ 说明:近代中国工业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分布不平衡。新中国致力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在苏联帮助下大力发展重工业。‎ 示例三:‎ 信息:洋务运动交通运输业基础薄弱;新中国交通运输业成就显著,铁路公路发展尤其迅速,交通干线不断向边疆伸展。‎ 说明:洋务运动交通运输业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新中国加强对交通运输业建设、发展。‎ ‎(可多角度提取信息,言之有理即可,三种答题示例仅供阅卷时参考,不必拘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