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北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摸底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青岛市北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摸底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摸底模拟考试 历 史 试 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簋是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在祭祀和宴飨时与鼎配合使用。西周规定天子八簋,诸侯六簋,卿大夫四簋,士二簋。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分封制下的实物配给                            B.宗法制下的内外亲疏 C.奴隶制下的等级秩序                            D.封建制下的君主独裁 ‎2.周公东征后,以成王命,把殷旧都及畿辅之地封给文王少子康叔,国号卫;把一部分殷遗民封给纣的庶兄微子启,以存殷祀,国号宋;把奄国的旧地封给周公子伯禽,国号鲁;又封太公望之子于鲁之北,国号齐。卫、宋、鲁、齐分别位于图中的(  ) ‎ A.②⑤③①             B.⑤②④③             ‎ C.⑤②③④             D.②⑤④③‎ ‎3.“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原来宰相的谋议也演变为议决而不仅是皇帝决策时的参考。”该观点认为三省六部制(  )‎ A.集体决策、制约皇权                            B.分工明确、民主运作 C.分散相权、强化皇权                            D.宰相权重、威胁皇权 ‎4.汉朝初年,境内百姓多以“赵人”、“秦人”、“齐人”、“燕人”、“楚人”等自居。到汉武帝时代,境内的百姓逐渐被称为“汉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大致形成。这主要是由于(  )‎ 10 / 10‎ A.中央集权强化了民族认同                    B.郡县制度消除了地域差异 C.儒学独尊促成了观念一统                    D.官僚政治淡化了宗族亲疏 ‎5.钱穆说:“(明代)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再由太监交给内阁。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上呈与皇帝。这样,太监就慢慢地弄了权……太监变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阁臣权力等同于宰相                            B.宦官通过票拟掌握事权 C.政务决策服从于君主                            D.皇帝怠政削弱君主专制 ‎6.下表为清朝前期人口变化与人均耕地情况表: ‎ 时间 ‎ 人口数(口) ‎ 每口平均亩数 ‎ 顺治十二年(1655) ‎ ‎14,033,900 ‎ ‎27.63 ‎ 康熙五十年(1711) ‎ ‎24,621,324 ‎ ‎28.15 ‎ 雍正十二年(1734) ‎ ‎27,355,462 ‎ ‎32.54 ‎ 乾隆十八年(1753) ‎ ‎102,750,000 ‎ ‎6.89 ‎ 乾隆三十一年(1766) ‎ ‎208,095,796 ‎ ‎3.56 ‎ 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A.人地矛盾逐渐缓和                                B.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C.农业产量停滞不前                                D.生态资源日趋紧张 ‎7.1833年,广东佛山镇棉纺织业状况:织造各种布匹的工人有五万人,工作需要紧急时,工人就大量增加。他们大约在二千五百家织布工场中工作。材料反映了此时的佛山镇(  )‎ A.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工场手工业获得较大发展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                        D.政府大力倡导发展工商业 ‎8.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 ‎③孙思邈著作《千金方》 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A.②①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②④③ D.②③④①‎ ‎9.“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而已。”发出上述言论的古代思想家,最有可能还提出(  )‎ 10 / 10‎ A.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B.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C.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D.道,未有外乎其心者 ‎10.古代一学者曾说:“大抵格物之功,而思辨辅之,所思辨者,皆其所学问之事,致知之功,则唯在心官,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辨之疑。”该学者意在强调,做学问要(  )‎ A.知行合一            B.学思结合             C.格物致知            D.经世致用 ‎11.许倬云在评价某一运动时说,一方面是汉人的反满运动,另一方面是社会底层与边陲反抗上层……它采撷了中国民间的朴素社会主义和西方的救世主观念。这场运动(  )‎ A.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B.沉重打击清王朝和帝国主义力量 C.直接导致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制 ‎1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孙中山割辫表明了坚持改良主义的立场 B.黎元洪割辫体现了其人坚持革命的倾向 C.袁世凯割辫反映了民主科学已深入人心 D.三人割辫折射了近代民主革命成为潮流 ‎13.章永乐在《旧邦新造》中说:从实力政治上,南方进了袁世凯的“瓮”,而从法律上,则是袁世凯进了南方的“瓮”。袁世凯进了南方的“瓮”指的是(  )‎ A.接受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                    B.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C.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D.逼迫宣统帝下诏退位 ‎14.下面是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一块浮雕,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 10 / 10‎ A.揭开了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的序幕    B.使几千年的农民战争达到最高峰 C.迫使政府为维护国家主权采取行动    D.使红色政权广泛建立呈燎原之势 ‎15.下面为近代中国某一战争的形势图(局部)这一战争(  ) ‎ A.表明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B.行动上实践了新三民主义思想理论 C.成为敌后根据地抗战中的光辉典范    D.推翻了南京国民党政权的专制统治 ‎16.1940年3月汪精卫建立伪国民政府;5月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中牺牲;6月法国投降;7月日本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侵略计划;8月,华北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据此,百团大战的意义在于(  )‎ A.正面战场以阵地战主动出击日军        B.敌后战场以游击战主动出击日军 C.克服投降危险助长敌后军民声威        D.国民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7.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当时中国大陆这样做的缘由除了加强两岸联系、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外,另一直接原因是(  )‎ A.全国拨乱反正的需要                            B.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的需要 C.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需要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需要 ‎18.上世纪50年代有这么一首民歌:“从南门到北门,进东门出西门,家家户户无闲人,昼忘食来夜忘寝:老人送砖砸石子,儿童就把缸渣寻,妇女在碾耐火土,壮年在砌高炉群,全市人民十几万,个个都是炼铁人。”该民歌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推动三大改造的热烈进行                    B.体现多快好省的建设要求 C.贯彻中共八大的正确方针                    D.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19.下图是速写《毛主席指出了光明大道》(1956年)该作品说明(  ) ‎ 10 / 10‎ 毛主席指出了光明大道——集体农庄报喜团代表团  ‎ 朱宣威作于1956年 ‎ A.土地改革受到农民大力支持                B.“浮夸风”现象出现 C.农业合作化促进了农业发展                D.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20.1958年到1978年,小岗村减少了半数人口、半数耕地以及三分之二的牲口,每一个人每年产出的粮食则由五百公斤减至五十公斤……每临秋冬时节,小村家家闭门堵户,老幼相携,在他乡乞讨。此种现象出现说明(  )‎ A.农村经济体制亟待改革                        B.联产承包未能解放生产力 C.自然灾害危及农民生存                        D.计划经济挫伤革命积极性 ‎21.下面是我国当代的一幅漫画。对漫画主题相关的历史表述,正确的是(  ) ‎ A.新中国70年财政收入的源泉所在        B.漫画反映的是我国改革的一次飞跃 C.新中国前30年没有市场商品交易        D.当前我国商品已全部由市场支配 ‎2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广泛应用,化解了中国的外交压力,在历史上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下列关于和平共五项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在周恩来访问印度期间首次提出   ②“互不干涉内政”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 ‎③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体现   ④成为20世纪70年代处理中美关系的重要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 / 10‎ ‎23.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真理报》曾发表权威评论员奥尔基·拉季阿尼的署名文章,称几天前的“中美最高级会晤具有反苏特征”,指责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同北京成交”而牺牲了“越南人民”。中美这次“最高级会晤”(  )‎ A.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推动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D.标志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4.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就“伊犁谈判”评论说:“崇厚擅定俄约,误国甚矣。□□继之,抗议改正。其时国势犹足自申焉。”□□所指的人物应是(  )‎ A.李鸿章                 B.左宗棠                 ‎ C.曾纪泽                 D.刘永福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大批官员的主要来源是科举。唐代已经实行科举,但被门阀贵族操纵,取士很少。北宋初年,科举向文人广泛开放,即使“工商、杂类”及其子弟,只要有“奇才异行”也可应试授官,甚至僧、道有时也可应试。宋太祖时取士较为严格,朝廷下令:考试及第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以防止形成宗派。进士及第要经过皇帝亲自“殿试”考选,从此成为定制。殿试后并在殿前“唱名”,由皇帝“赐及第”。宋太宗时,录取人数逐渐增多,一科进士可多到三、四百人,诸科多到七、八百人。 ‎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 材料二 1384年,朱元璋命礼部制定科举程式,颁行各省,其后遂为定制。规定士子必须先在州县通过预备考试,获得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之后,才能参加科举考试。正式考试三年一次,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内容包括四书义、经义、论、判诏、经史时务策等多项科目,其中最重要的是四书义、经义。 ‎ 明初科举会试取士中分为南、北两榜分别录取。宣德、正统年间,又分南、北、中卷,“以百人为率,则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后来,虽在比例上有所增减,但其制不变。 ‎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 10 / 1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与唐代相比科举取士的不同之处。(9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科举取士的特点及原因。(16分)‎ ‎26.(12分)图1、图2、图3分别是西汉不同时期侯国分布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 ‎ 图1 ‎ 10 / 10‎ 图2  ‎ 图3  ‎ ‎——据林小标等《两汉侯国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1)指出图1的侯国类型特征及其形成的政治因素。(4分) ‎ ‎(2)比较图1和图2,说明图2反映出西汉政治统治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 ‎(3)结合图3说明西汉政治统治出现了什么问题。(4分)‎ 10 / 10‎ ‎27.(15分)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 ‎ 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慎子) ‎ 材料二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 ‎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 ‎ ‎(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9分) ‎ ‎(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张有何意义。(6分)‎ 10 / 10‎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选项 C D A A C D B A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选项 A D B C B C D D C A 题号 ‎21‎ ‎22‎ ‎23‎ ‎24‎ 选项 B B C 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1)不同之处:科举成选官主要途径;录取人数大幅度增加;应试者身份的限制放宽;皇帝主持殿试成为定制。 ‎ ‎(2)特点:官办学校与科举制相结合;从四书五经中命题;按地域分卷考试和录取。‎ 原因:君主专制强化;程朱理学成为官办哲学;南北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26.(1)特征:以功臣侯国为主;‎ 因素:刘邦为建立和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大封功臣。‎ ‎(2)侯国数量特别是功臣侯国大量减少,归义侯国数量增加;西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进一步巩固。 ‎ ‎(3)恩泽侯国、外戚侯国增多,汉代政治趋于腐败,统治逐渐衰落。‎ ‎27.(1)态度:荀子主张贵贤、敬贤,慎子主张尊君轻贤;‎ 目的: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 ‎ ‎(2)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商鞅变法实行奖励耕织和军功爵的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 10 / 1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