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19级(2017--2018学年下)历史开学考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2019级(2017--2018学年下)历史开学考试

1 高 2019 级(2017--2018 学年下)历史开学考试 考试说明:1.考试时间 90 分钟 2.试题总分 100 分 3.试卷页数 8 页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个小题,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殷商时代,能支配自然变化和人类祸福的超自然能力被称为“帝”,因此占卜、祭祀 和巫术活动盛行。周代以来,对天的认识开始强调道德意识,“敬德保民”的思想和 礼乐制度使西周从 “神本”文化逐渐转为“人本”文化。这一变化反映出 A.宗教观念趋于淡化 B.民本思想得到推广 C.理性意识有所增强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2.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史实 结论 A. 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 行决策 卜师专政擅权,商王大权旁落 B. 春秋郑国都城遗址出土了整套只有周 天子才能享用的青铜器“九鼎八簋” 西周政治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C.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 宋朝设置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的 官员) 宋朝监察体系完备 3.《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账似的记录的总称。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 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 原因在于其 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 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 D.创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 2 4.封泥是中国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秦汉时期广泛使用。2014 年 12 月,陕西 出土的“右丞相印”、“廷尉之印”、“泗川太守”等 5 枚封泥,被专家鉴定为国家 一级文物。这批封泥印证了秦汉时期 A.郡国并行的地方制度 B.官僚政治的推行 C.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D.贵族政治的盛行 5.英国女王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用 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可以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一制度 的创立旨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形成重学风气 C.防范武将专权 D.追求公平公正 6.欧阳修、胡瑗、石介等人是“宋学”的先驱人物。欧阳修积极参与“庆历新政”,胡 瑗在丹州“建议更阵法,治兵器,开废地为营田”,石介积极“预政事”。这说明“宋 学” A.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思想工具 B.形成了严密的思想体系 C.具有救时行道的时代特征 D.世俗化的发展倾向 7.北宋程颐认为秦失政于暴,西汉“宽德崇经”,东汉尚名节却不知道表现“名节”的 “礼”,魏晋“尚浮虚而亡礼法”,唐伦理不正,宋则“大纲甚正”。程颐意在 A.借古讽今 B.取法汉唐 C.重建纲常 D.贬抑佛道 8.司马光在主持编撰《资治通鉴》时,对部分已经无法以确凿材料予以证实的事件,便 以常理来推断其真伪虚实。这说明 A.历史叙述带有陈述者的主观认识 B.史料是构建历史认识的唯一要素 C.历史叙述无法客观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史料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9.何晓明教授在《学术的张力》中提出“曾国藩、洪秀全在政治、军事方面是拼死相争 的对手,但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又同为中西文化大交汇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人 物。”下列史实能反映洪秀全“中西文化大交汇”的是 3 A.创立拜上帝教 B.定都天京 C.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D.天京变乱诛杀北王 10. 表 1 记述 出处 “此次各海疆动拨银两报部者,已不下二千万 两。” 1843 年江南道御史陈庆镛奏 折 “夷寇之役,首尾三载,靡帑七千万。” 1875 年王之春《海防纪略》 “粤浙海疆之役,亦千数百万两。” 1917 年吴廷燮《清财政考略》 表 1 为不同文献对鸦片战争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清廷在鸦片战争中的军费情况 B.编撰者的撰史思想与态度 C.英军军事侵略的主要地域范围 D.鸦片战争持续的时间长短 11.从鸦片战争后到十九世纪末,“民教”冲突不断,大小教案达四百余起。但在 1901 年后数量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这一变化最能够反映 出当时 A.中外民族矛盾日趋走向缓和 B.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C.西方各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D.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12.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 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 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符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13.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他指 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 文化。这一认识 A.是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B.揭示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 4 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 D.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14.1926 年,毛泽东在向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汇报工作时指出:“国民党的宣传 工作特别重视城市而忽略了农村。”他断言:“只有把农民的潜力发挥出来,革命 党才能获得战胜帝国主义的力量。”这反映出毛泽东 A.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成果 B.将革命工作的重心转移至农村 C.坚持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武装 D.肯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5.军事科学院专家岳思平曾刊文表示“以 1931 年 9 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 是科学的。1931 年至 1937 这六年间,中国军民发起的东北抗联、一•二八抗战、长 城抗战等局部战争为抵抗日本侵略做出了巨大牺牲,这段历史不应忘记。”因此,“十 四年抗战”的说法 A.体现了抗战的全民族性 B.突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场间的合作 C.强调了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D.着眼于抗战的全程性、完整性 16.1943 年美、英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权利。国民政府 要求机关学校放假三天,“以资庆祝”;而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 “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该变化体现出 A.中国外交体制走向近代化 B.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 C.国民党利用英美抵制日本 D.主权观念和国家地位变化 17.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学杂志和出版社都被纳人国家体制之中。大众传媒通过相对固 定的模式,传播人民群众欣赏喜爱的民族英雄和角色模型。大众传媒的这种变化 A.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不同文化的需求 B.使报纸杂志现实主义色彩浓厚 C.造成建国初期中国文化凋零的局面 D.有助于建国初期社会秩序重建 18.1977 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 27.3 万人,至 1988 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 206 万人,2001 年增长至 719 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 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5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19.罗马史学家普鲁塔克在评价雅典的政治时提到:“判处陶片放逐并不是对卑鄙行为的 惩罚,表面上这是对威望和权势过高的人的一种凌辱和贬抑的办法,但实际上这只 是散发嫉妒仇恨情绪的一种温和的手段”。这反映出古代雅典的民主 A.缺乏权力之间的制约平衡 B.忽视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C.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影响 D.民主程序存在重大缺陷 20.苏格拉底起初探讨天上的云、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却发现这些东西不是他所能把握 的,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永远都没有定论。他最后说了一句话:“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 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A.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B.怀疑人是万物的主宰 C.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D.研究的领域已经缩小 21.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 自然规律的存在,……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马 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这反映了牛顿力学 A.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B.推动了理性认识的发展 C.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D.摧毁了传统的宗教信仰 22.13 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 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 时佛罗伦萨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6 23.卢梭在《论不平等》中声称他不赞成“平民公决”,为了防止出现谋求私利和考虑 不周的法律,“并非所有人都有权因自己的喜好而提出新法律,这一权利属于政府 成员”,人民只能“对法律表示同意”。这体现了卢梭的观点是 A.反对直接民主 B.反对代议制民主 C.公意高于个人意志 D.立法权应当属于政府 24.1913 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这样 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 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该评语 A.强调英国殖民印度的功绩 B.充分肯定了东方文学成就 C.支持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格 D.暗含着西方中心论的思维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其中第 25 题、26 题为必做题;第 27 题、28 题为选做题,任 选其中一题。) 25.(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 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 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 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 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 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 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 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 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 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 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 19 世纪 70 年代矿业政 策的差异及原因。(1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 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 分) 26.(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文主义从最初的“成蛹期”“破茧期”到最后的“成蝶”,从原来的反基督教倾 向人文主义演变为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等,这是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同时也是 时代赋予它的不同内涵。人文主义发展绵延不断的原因在于其精神气质的可贵。 人文主义从根本上不是一个哲学体系或者信条,而是一场曾经提出了非常不同的 看法,而且现在仍在提出非常不同的看法的持续的辩论。正是作为一种辩论,让 它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把内涵深化、外延扩大。在当今世界提倡人文关怀的情况 下,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尊严,开发人的潜在力,从思想上重视人,时代 将会赋予它全新的内涵。 ——摘编自 李科玲 《读<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自行拟定一个 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 史实依据) 27.(1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 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 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 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 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 293 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 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 8 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 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 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 分) 28.(1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利玛窦(1552 年----1610 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来华后,努力学习中 文,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同时,通过贿赂地方官员,在肇庆建成中国内地最早 的 一座天主教教堂。由于当地士绅百姓与他们的隔阂,不时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 他 们改成儒者装扮,行秀才礼;聘请当地有名望的学者介绍中国情况,讲解经书, 以 便与中国知识分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又用西方科学技术、新奇的西洋方物等吸 引中国人,博取当地民众的好感。 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传播宗教,而且也为殖民者收集中国内 地情报,为其侵略扩张政策服务。但在传教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客观效果。利 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首次把古希腊数学成就较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刻 印与我国已有的《华夷图》等完全不同世界地图,使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整个世 界的缩影。 利玛窦将其在中国的见闻,写成《中国札记》一书,详细记录了当时中国社会的 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到民情风俗等情况,并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意大利。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玛窦在华传教的特点。(8 分) 9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利玛窦在华行为的影响。(7 分) 高 2019 级 2017--2018 学年下期寒假开学考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试题 1C 2C 3B 4B 5A 6C 7C 8A 9A 10A 11B 12D 13A 14A 15D 16D 17D 18C 19C 20C 21B 22A 23A 24D 二、非选择试题 25. (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 世纪 70 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 办。 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 世纪 70 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 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 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6.(12 分) 示例一: 论题:近代人文精神向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的扩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3 分) 阐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提出,顺位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潮流,各国为顺应自由主义而 进行的改革,也反映出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在浪漫主义流派的文学、美术和音乐中, 对人性的挖掘,对社会现象的揭露,这些都推动了社会进步。(9 分) 示例二: 论题:社会进步促进了近代人文精神的发展。(3 分) 10 阐述:意大利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后,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维护自己的经济和政 治利益,摧毁教会的神学世界观,要求以人为中心,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近代人文主 义产生了。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不满足于仅仅对人性的尊重而要求获 得人本身的解放,启蒙运动在这时兴起,人文主义发展到了理性主义阶段。随着近代政治、 经济的发展,人文精神的内涵逐渐深化,外延也不断扩展,这些都表明在社会进步的推 动下,近代人文精神得到了发展。(9 分) 27. (1)内容: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 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作用: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 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28.(1) 特点:学习汉语,掌握基本的交往工具;为适应中国社会,入乡随俗;走上层路 线,贿赂当权者;通过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笼络中国知识阶层及普通民众。(每点 2 分, 共 8 分) (2) 影响:修建中国首座天主教堂,传播天主教;西学东渐,传播西方科学知识,为近 代西方科技传入中国奠定了基础;沟通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国文化在国外传播;为近 代西方侵华作了一定的准备。(两点 4 分,三点 7 分,共 7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