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2部分第6单元第14讲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2部分第6单元第14讲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第14讲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 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的春天”(1912-1919年)‎ ‎1.原因 ‎(1)革命推动: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2)政府政策: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以抵制洋货。‎ ‎(3)外部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商品输出减少,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4)群众运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促进。‎ ‎2.概况 ‎(1)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2)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和政策,使民族工业在十年间得到了较快发展。‎ ‎3.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4.影响 政治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思想 新文化运动兴起,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经济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 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1)无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2)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也逐步壮大,要求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这种要求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就是要打破封建束缚,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1927—1936年)‎ ‎1.主要原因 ‎(1)整顿税务。即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增加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 ‎(2)控制金融。即先后成立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控制全国的主要金融活动。‎ ‎(3)改革币制。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以取代过去市场上流通的银元和各地方银行发行的纸币。币制改革顺应了统一市场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即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 ‎2.表现 棉纺织业和面粉业以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3.作用: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抗战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1937—1945年)‎ ‎1.沦陷区:日本对民族工业的摧残和吞并 掠夺的表现 日军对未撤出沦陷区的民营企业以“军事需要”为名霸占 把沦陷区变成服务于侵略战争的军事和工业基地 方针和目的 日本内阁通过《国土计划设定纲要》,提出所谓“‎ 适地适产主义”‎ 经济掠夺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主要目的 掠夺的方式 对沦陷区工矿业的掠夺与控制主要采取“军事管理”“委托经营”等方式 控制和垄断了沦陷区的金融和内外贸易,对各类物资实行严格管制 在沦陷区掠夺大量劳动力,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经济体制与政策的调整 ‎(1)目的:国民政府为扭转不利的形势,争取主动,在战争初期逐步实现抗战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原有经济体制和政策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 ‎(2)调整 ‎①改组有关行政管理机构,确立战时经济体制。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战争紧迫的情况下,加强了中央尤其是军事委员会对经济的干预,对金融和经济行政机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形成比较集中的经济领导体制,对促进战时社会经济的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法规,加强了政府干预和政府控制经济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充裕了国家财政,对抗战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制定开发大后方的建设方针,将战时经济纳入长期抗战的轨道。国民政府基于长期抗战的设想,运用国家资本,在大后方优先发展重工业。对于民营工矿业,国民政府采取鼓励海内外投资和奖助等政策。除此之外,国民政府还制定计划,采取许多措施,发展大后方的交通建设。‎ ‎(3)作用 ‎①民族工业历尽艰辛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后方经济发展和支持抗战,发挥着重要作用。‎ ‎②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大量内迁的民族工业促进了西南、西北民族工业的发展。‎ ‎“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的区别 ‎(1)“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 ‎(2)“外国资本”则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 ‎(3)“官僚资本”则指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四、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1946—1949年)‎ ‎1.原因 ‎(1)美国商品的排挤:蒋介石集团为取得美国援助以发动内战,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商品大量涌入,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排挤国货。‎ ‎(2)官僚资本的垄断。‎ ‎(3)政府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 ‎(4)苛捐杂税不断增加。‎ ‎2.表现 民族工业发展陷入绝境。‎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探究 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和地位 史料一 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行业 纺织业 缫丝业 面粉业 火柴业 水电业 机器业 矿冶业 数量(家)‎ ‎82‎ ‎70‎ ‎53‎ ‎28‎ ‎60‎ ‎20‎ ‎73‎ 资本额(万元)‎ ‎1 332.1‎ ‎556.9‎ ‎786.8‎ ‎130‎ ‎3 813.8‎ ‎352.1‎ ‎2 272.9‎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史料二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此次工业化是一次民营资本集体崛起的盛宴,它的主角是以赢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原因。‎  (1)史料一反映了1901年到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概况。解读时注意“而”“其中”等词语的使用。解读表格材料的基本方法是比较,通过前后上下全方位的比较,可以找出有效的信息。1901-1911年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近代民族工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同时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2)史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出现及其特点。解读史料时首先要粗读史料,找关键信息。最关键的信息是时间,找到时间,就可以对知识进行准确定位。1912年到1920年间,这一时期是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受到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较大。‎  (1)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 ‎(2)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国民政府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 ‎(3)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4)从处境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始终没有成为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以唯物史观看待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双重性 ‎ 材料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荣家在无锡、上海两地企业设备被毁纱锭18.7万枚、布机2 766台、粉磨36部……荣家兄弟把大量面粉和小麦送给中国军队做军粮。1941年,汪伪政权威胁荣德生,要求他将申新一、八两厂卖与日本丰田纱厂,荣德生当即严词拒绝,并大义凛然地说道:“我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摘编自《荣氏家族》‎ 思考:根据材料,指出荣氏企业在抗战时期的境况,并说说你对“我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理解。‎ ‎【提示】 境况:抗日战争时期荣氏企业日益萎缩,陷入困境。‎ 对荣德生“我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理解:爱国救亡的民族情怀。‎ ‎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双重性的根源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双重性的根源。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是指他们一方面具有革命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软弱性与妥协性。这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发展受到压迫,他们会奋起反抗,因而具有革命性。‎ ‎(2)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力量弱小,无法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相抗衡,不得不依附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而生存,因而具有软弱性。‎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据记载,1916年上海一家并不显赫的运输洋行,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之内,就收到了铁路、面粉厂、纺织厂等工业行业的订单20多张。此现象说明(  )‎ A.中国民族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B.重工业已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 C.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大发展空间 D.“实业救国”已经开始变为现实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民族工业存在“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等特点,并未出现跨越式发展,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近代民族工业仍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故B项错误;根据时间1916年和“订单20多张”可知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近代民族工业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故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实业救国已逐步变为现实,故D项错误。]‎ ‎2.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指出:“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此计划(  )‎ A.为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机会 B.表明政府认识到团结抗日的重要性 C.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民族经济 D.从国家层面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C [在国家的经济统制政策之下,民族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机会是在减少而非增加,故A项错误;材料通篇都没有提及团结抗日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这份“国民经济建设计划”的突出重点就是利用国家力量来发展民族经济,故C项正确;所谓官僚资本指的就是国家资本主义,“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是在为官僚资本的扩张提供契机而非遏制其发展,故D项错误。]‎ ‎3.下表为1933—1936年中国轻工业平均指数增长表,表中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增长指数 ‎100‎ ‎103.5‎ ‎105‎ ‎107.6‎ A.列强干预经济刺激消费 B.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影响 C.国民政府经济政策推动 D.国家统一社会环境稳定 C [近代列强对华实行经济侵略,掠夺中国资源和财富,刺激经济消费不是列强经济侵略的作用,故A项错误;美国扶蒋反共政策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实行的,故B项错误;1927—1936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推动经济增长,故C项正确;当时是国共两党对峙时期,且东三省被日本占领,故国家统一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4.日本投降后,美国一些不法商人通过军舰大肆进行走私、贩私活动,使得大量低价商品长驱直入并在华倾销,青岛民族资产阶级兴办的工厂仅有四分之一勉强能够维持运转。这反映出(  )‎ A.民族工业发展环境仍未改变 B.美国继日本后控制了中国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D.抗战结束后国内物资匮乏 A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始终在本国封建势力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求生,而日本投降后,这一状况仍未得到根本上的改观,故A项正确。]‎ ‎ 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1.社会生活的变迁 ‎(1)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2)民国时期 ‎①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中山装、旗袍受欢迎。‎ ‎②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③社交礼仪逐渐采用握手、鞠躬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 ‎④采用公历,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⑤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并步入社会。‎ ‎2.交通事业的进步 ‎(1)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 ‎(2)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3)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4)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3.通信工具的变迁 ‎(1)20世纪初,上海崇明设立无线电报局。‎ ‎(2)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 ‎4.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影视事业: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作用 社会生活变迁的易错点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二、近代后期的社会生活 ‎1.建筑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2.交通 ‎(1)1920年,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2)1924年,上海开始运行公共汽车。‎ ‎3.大众传媒 ‎(1)广播:1926年10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无线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开播;1928年8月,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2)报刊业: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斗争。‎ ‎(3)影视业: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在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影片。‎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规律 ‎(1)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 ‎(2)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4)变化的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中华民族特色。‎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3.中国近现代大众传媒的变迁 ‎►探究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史料一 古都北京步入民国时期第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废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旦,“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但是双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民国初年,已经出现新式婚礼,北京俗称“文明结婚”……典礼仪式简单,‎ 证婚人宣布结婚者姓名,新人相对三鞠躬,交换饰物,证婚人致辞颁发证书,新婚夫妇向来宾鞠躬,礼成。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 ‎——习五一著《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 史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1)根据史料一,简要分析北京地区社会风俗发生变迁的背景。‎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1)史料一反映了民国初期北京社会风俗演变的特点。抓住史料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新式”“旧式”“传统”等词体会史料内涵,理解民国初年北京地区新旧习俗并存的特点。‎ ‎(2)史料二反映了天津开埠后,社会风气由“扬气”变为“洋气”,体现了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注意史料第一句话中的时间背景。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西化、“洋气”了。‎  (1)背景: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中华民国建立;经济:近代商业的出现与发展;思想文化:西方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 ‎(2)原因:西方列强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 ‎(2)从过程看:与西方侵略相伴始终。有较强的半殖民地色彩,在中西、新旧并存中出现中西合璧。‎ ‎(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 传统习惯仍广泛存在。‎ 以家国情怀感悟近代交通、通讯工业的进步 ‎ 材料 1931年蒋介石拟定交通建设五年计划,规定到1937年完成85 000公里铁路建设任务。1934年公布公营铁道条例和民营铁路条例,鼓励省办、民营商办铁道。建设新路的同时修补整理旧路:加固桥梁、添购机车,装设调度电话、增设防空设施等①。交通建设为国防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②。‎ ‎——摘编自宗玉梅《1927—1937年南京 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铁路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提示】 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九一八事变爆发,民族危机加深;南京国民政府基本统一了全国。意义:促进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为后来国防建设的开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 近现代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缩短彼此距离,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2)新式交通、通讯方式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 ‎(3)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加强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接触到西方在政治、经济乃至思想领域中的先进事物,也使人们的生活越发多姿多彩,大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D [《海上第一名园》是写实的风俗画,不是以形求神的文人画,故A项错误;清末追求时尚还未成为国民共识,故B项错误;由图中的路灯和电线可知,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最新的交通工具是汽车,而年画中并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年画中有马车、人力车,有礼帽、马褂、路灯、电线等,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故D项正确。]‎ ‎2.下表为1927年《学灯》编辑部对社会上婚姻观念的抽样调查情况,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婚姻观念(  )‎ 婚姻一经成约,‎ 即不宜解散 婚姻一经成礼,‎ 即不宜解散 双方同意,‎ 即可解除婚约 赞成 反对 赞成 反对 赞成 反对 ‎16.40%‎ ‎83.60%‎ ‎28.50%‎ ‎71.50%‎ ‎94%‎ ‎6%‎ A.崇尚自由自主     B.受政局变动影响较大 C.保守思想占主流 D.淡化了门第观念 A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27年”和对“双方同意,即可解散婚约”持赞成态度的人所占比例的增多,可以得出此时受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婚姻观念的影响属于内因,政局动荡是外因,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的数据比例可以看出,新潮思想占主要地位,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牵扯门第观念,故D项错误。]‎ ‎3.“自有《申报》以来,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阅之者尚多,销路至今未减。”由此可以说明(  )‎ A.《申报》在国内最畅销 ‎ B.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提高 C.报纸发行主要面对下层民众 ‎ D.《申报》内容通俗易懂 D [材料没有其他报纸与《申报》国内销量的比较,无法得出《申报》在国内最畅销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申报》的销售情况,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无关,故B项错误;《申报》的发行是面对整个社会,‎ 不会特别面对下层民众,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可知,下层民众能读懂且乐读《申报》,这说明《申报》内容通俗易懂,故D项正确。]‎ ‎4.西班牙人雷玛斯于1908年12月22日在上海虹口创建的虹口大戏院正式开业,新兴的娱乐方式电影开始进入我国民间。当时上海自治公所针对电影的放映,曾公布了严格的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开设影戏院,必须领有执照,男女观众必须分座,影片不得有淫亵内容,放映时间至迟以夜间12点以前为限等。这些规定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思想开放与保守并行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夜生活 B [材料体现不出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对电影放映的管理办法可知既有封建保守内容,如“男女观众必须分座……放映时间至迟以夜间12点以前为限等”,又有思想开放的体现,例如女子可以观看电影,故B项正确;由材料中对电影放映的管理办法内容可知,旧的风俗习惯受到冲击,但不是材料的主旨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规定以夜间12点为限,不能体现人们难以接受夜生活,故D项错误。]‎ ‎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点 卷别 命题角度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全国卷Ⅰ ‎2019·近代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新现象 全国卷Ⅱ ‎2016·抗战胜利后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2015·抗战时期日本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 全国卷Ⅲ ‎2016·抗日救亡与民族工业发展的关系 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全国卷Ⅰ ‎—‎ 全国卷Ⅱ ‎—‎ 全国卷Ⅲ ‎2017·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从考查内容看: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侧重于对民国后期的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嬗变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是高考命题的着眼点。‎ ‎2.从考查题型看:高考考查以选择题为主。‎ ‎3.从命题特点看:高考命题以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立意,综合考查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还原历史情景 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练点1: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加强 ‎ (2016·全国卷Ⅱ)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D [解题关键:一是时间信息“抗战胜利后”,二是材料信息“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由此材料可知,国民政府战后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加强,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并未反映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的困境,故排除。B项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故排除。C项错在“开始”二字上,故排除。]‎ 练点2:抗日救亡与民族工业发展的关系 ‎(2016·全国卷Ⅲ)右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时代背景解读图文信息。该火柴图案的主题是 ‎“抗敌”,主图是一顶大斗笠,上书“十九路军”,斗笠左右两旁分别有“振我中华”和“挽回利权”字样,这种设计是为纪念抗日的先锋十九路军。前方将士奋勇杀敌殊死抵抗,后方民众全力支持积极声援,体现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故D项符合题意。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19世纪末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故排除A、B、C三项。]‎ 练点3:抗战时期日本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 ‎ (2015·全国卷Ⅱ)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日本侵华史实进行分析。抗战时期,日本控制沦陷区的金融,通过发行“联银券”“军用票”等掠夺财富,以战养战,其目的是转嫁经济负担,故B项符合题意;日本侵略者的这些行径扰乱的是沦陷区的金融秩序,故A项错误;封锁抗日根据地主要是依靠物资管制制度,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日本在金融领域的举措,与物资管制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 ‎ ‎ 题号 命题特点 练点1‎ 解读材料 时间信息“抗战胜利后”,材料信息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分析说明 国民政府抗战胜利后,为何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 练点2‎ 材料新颖 以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为切入点,直观鲜明 史实联系 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密切联系 练点3‎ 还原情景 日本侵略者在北平大量发行“联银劵”“军用票”,这些行径的目的是转嫁战争负担 挖掘历史题源 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 练点4:近代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新现象 ‎ (2019·全国卷Ⅰ)‎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上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B [黄彬、朱纯祖、姚光第等为科举制下的国学生、监生、生员,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他们纷纷从事近代企业生产,这说明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受到外来势力冲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故B项正确。]‎ 练点5: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 (2017·全国卷Ⅲ)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B [据材料中信息“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可知,当时上海的婚俗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故选B项;材料未能体现出民众婚姻是否实现了自主,故排除A项;材料中只反映出婚礼习俗的变化,并未体现出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排除B项;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并非受政府主导,故排除D项。]‎ ‎ ‎ 题号 命题特点 练点4‎ 转换思想 科举下的国学生、监生、生员纷纷从事近代企业生产,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中的新现象 练点5‎ 取材新颖 以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的场景为材料,反映了中西习俗的融合 ‎[新题快递·自我评估]‎ ‎1.(2019·成都二模)1915年,英美烟草公司揭露华人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同日本合作的内幕,导致其销量下降,甚至很多零售商都宣称不再销售其产品。作为反击,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则将英美烟草公司同帝国主义侵略联系起来,并宣称“中国人应抽中国烟”,很快扩大了市场。这表明(  )‎ A.民族烟草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B.实业救国社会思潮开始出现 C.英美成为当时主要侵华国家 D.民族主义影响大众消费心理 D [根据材料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利用国人的爱国主义心理来进行销售,这说明近代民族工业受到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故选D项;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故排除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等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当时的主要侵略国家是日本,故排除C项。]‎ ‎2.(2019·惠州一调)下图为1912-1932年中国海关棉花、棉纱、棉织物进口数据统计表(单位:10万两)。据此可知当时(  )‎ A.棉纺织业得到比较快的发展 B.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优势明显 D.民族棉纺织技术实现突破 A [通过题干中的图表可知,在民国前期,棉花进口量不断增加,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棉纱的进口量不断减少,表明民国前期棉纺织业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尤其是棉纱生产,故A项正确;图表没有反映自然经济问题,故B项错误;图表中只是对棉花、棉纱、棉织物进口量的统计,不能就此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优势明显,故C项错误;图表中没有涉及棉纺织技术,故D项错误。]‎ ‎3.(2019·湖北八校联考)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1928年的“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31年的“实业建设程序案”、1933年的“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7年的“中国经济建设方案”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  )‎ A.化解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B.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 C.阻止了日本对华北地区的渗透 D.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有一定的影响,材料中计划和议案的制定并不能化解其对中国的冲击,故A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所制定的发展经济的计划和议案,都是为了加强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故B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所制定的发展经济的计划和议案并没有阻止日本对华北地区的经济渗透,故C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发展经济的计划和议案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故D项错误。]‎ ‎4.(2019·洛阳一模)民国初年,教育部下令将各地孔庙学田归公,有人悲愤地质问“不谓今之毁孔者 ……或罢其祀,或欲废其经,或欲拆其庙,或欲夺其产……是可忍孰不可忍”,呼吁政府收回成命。这体现了当时(  )‎ A.重建人们价值观的迫切性 B.孔教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 C.无政府主义思想日益盛行 D.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两面性 A [民国初年将各地孔庙学田归公的措施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反映出当时部分人依旧维护儒家传统思想,思想守旧。因此,辛亥革命需要及时重建人们的价值观念,打破旧思想,宣传新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就是打破旧思想的体现。]‎ ‎5.(2019·张家口调研)1921年,北京成立电车公司。“京城初次设立电车,谣疑迭起,困难滋多”。京师总商会认为,若势必兴办电车,定需拆毁民房,直接蒙害者既巨,利不敌害,益少损多,名为便民,实则害民。这一现象表明(  )‎ A.民国政府不重视交通建设 B.新式交通工具安全性低 C.商会比较关注民众的利益 D.近代化的道路阻力重重 D [材料“1921年,北京成立电车公司”说明民国政府注重交通建设,故A项错误;电车具有迅速、安全等特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京师总商会对新式交通工具的批评诋毁来看,传统势力阻碍我国的交通近代化,故D项正确;京师总商会是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发表意见,故C项错误。]‎ ‎6.(2019·湖北八校联考)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1889-1962)抗战前创作的戏曲有《馒头庵》《黛玉焚稿》等;抗战时期创作的有桂剧《梁红玉》《木兰从军》、京剧《桃花扇》等。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动荡年代人们借戏剧逃避现实 B.戏剧的教化功能开始发挥作用 C.戏剧有利于传播国家民族观念 D.戏剧的大众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C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并没有逃避现实,而是进行了积极的抗争,故A项错误;戏剧的教化功能在一开始就存在,故B项错误;欧阳予倩在抗战前期创作的戏曲都带有悲观色彩,而抗战时期创作的戏曲都具有民族色彩,说明他借助戏曲来传播民族观念,以此激发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故C项正确;戏剧的大众化是指戏剧从高雅走向通俗,被大众所接受,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