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有其自身的基本特点,下列不属于其特点的是 A. 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B.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组织形式 C.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 农民家庭容易失去土地或破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小农经济。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小农经济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这种经济存在一定的脆弱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低,所以农民家庭容易失去土地或破产,故B、C、D的说法正确,故排除。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经济的特点,与小农经济无关,故选A。‎ ‎2.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以下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先后顺序是 A. ④①②③ B. ④①③② C. ①④③② D. ①④②③‎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①②③④分别是耧车、曲辕犁、翻车和骨耜,西汉时期发明播种工具耧车,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三国马均发明灌溉工具翻车,原始社会我国发明了骨耜,故先后顺序是④①③②,故选B。‎ ‎3. 春秋前期,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收税。其主要历史影响是 A. 加速了土地私有化 B.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 抑制了土地的兼并 D. 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相地而衰征”“初税亩”的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因此其主要影响是加速了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化的发展,故A正确;“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是其历史影响之一,但非主要历史影响,排除B;“相地而衰征”“初税亩”的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土地私有是土地兼并的根源,故C错误;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封建制度还未建立,豪强地主还没出现,排除D。‎ ‎4. 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这说明 A. 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重农抑商政策被废弛 C. 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D. 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答案】C ‎【解析】材料“尽逐绫绸之利”强调的是江南地区的农户主要从事丝绸的买卖和手工业生产,C选项符合题意;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雇佣关系,不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D选项排除。‎ ‎5.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造之器”的工厂;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办得最成功的“与洋人争利”的官督商办企业。他们的共同点是 A. 使用“制造之器”的工厂 B. 与洋商争利 C. 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 官督商办 ‎【答案】A ‎【解析】材料中“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造之器’的工厂”“ 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办得最成功的‘与洋人争利’的官督商办企业”并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创建的军事企业,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建的民用企业,两者都是用机器生产,属于近代企业,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故A正确。根据材料中“‎ ‎ 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办得最成功的‘与洋人争利’的官督商办企业”可知,轮船招商局符合与洋商争利的特点,但江南制造总局不符合,故B错误。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属于封建性企业,民用工业带有官僚资本主义性质。因此,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都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C错误。轮船招商局是官督商办企业,但是江南制造总局不是官督商办企业,故D错误。‎ ‎6. 下图数据来源于杨德才先生的《中国经济史新论》,1920年同1913年比较,厂矿数和资本额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促使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B. 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 C. 民国实业救国思潮不断影响 D. 北洋军阀政府重视经济建设 ‎【答案】B ‎【解析】根据“1920年同1913年比较”和图片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的春天”,结合所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的春天”的原因和政府政策、实业救国思潮、一战的影响等因素有关,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是最主要原因,故B正确;ACD都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7. 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造成F段发展趋势的原因是 ‎①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洗劫和破坏 ‎②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 ‎③官僚资本的压榨 ‎④国民党政府大举内债,溢发纸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从图F段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处于衰落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因为1937-1945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资本受到严重的破坏,①正确;官僚资本家凭借政府的权力,攫取了大量的财富,使民族工业遭受重大损失,③正确;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大举内债,溢发纸币,破坏民族工业发展,④正确;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例》的签订,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压榨民族资本的生存环境,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但是其时间与F不符,排除②,选项A、B、C排除,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选项D正确。‎ ‎8. 《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材料反映了 A. 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 B. 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 C. 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 D. 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根据材料中“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得知反映了交通工具的发展促使人们提高交通安全意识,故本题选项C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中“上海洋场竹枝词”得知这反映的仅是上海交通设施发展迅速,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工业革命对交通发展的促进作用,故B项排除;D项中“半殖民地色彩”从材料中不能体现。‎ ‎9. 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的援建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许多新兴项目先后投产,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偏重沿海地区、內地稀少的状况。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的工业建设 A. 完全由苏联援建 B. 调整了工业布局 C. 形成了合理的工业结构 D.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B ‎【解析】材料“1953年开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偏重沿海地区、內地稀少的状况”说明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建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工业布局,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完全”;材料强调的是工业布局,而不是工业结构,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D项错误。‎ 点睛:“1953年开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偏重沿海地区、內地稀少的状况”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0. 有学者在评述20世纪一段中国农村制度变革史时说:“在生产管理上,由‘大兵团作战’转变为‘各自作战’,农村社会实现了生活单元与生产单元的统一。”该制度变革的核心内容是 A. 建立人民公社 B. “包产到户”‎ C. 农业生产合作社 D. “耕者有其田”‎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大兵团作战’转变为‘各自作战’,农村社会实现了生活单元与生产单元的统一”体现的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故B项正确;建立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在三大改造时期,“耕者有其田”是在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故ACD错误。‎ ‎11. 1978年中共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实现了党在各方面的拨乱反正,以下属于政治路线拨乱反正内容的是 A. 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B. 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 D.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答案】A ‎【解析】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与材料中“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相符,故A项正确;改革开放属于经济路线,与材料中“政治路线”不符,故B项错误;C项是思想方面,故C项错误;“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属于组织路线,与材料中“政治路线”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择A,排除BCD。‎ ‎12. 下面是外来植物传入中国简况表。这些物种的传入是 品种 传入中国时期 玉蜀黍(玉米)‎ ‎16世纪传入中国,清代向全国推广 落花生(花生)‎ ‎16世纪(明中期)传入中国 烟草(烟)‎ ‎17世纪初(明末)传入中国 番薯(红薯)‎ ‎16世纪传入中国南方,清初传至北方 A. 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 B. 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 C. 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 D. 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表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展大致是在晚清时期,故排除A项;明清厉行海禁,限制中外交往,所以外来植物传入中国不是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故排除B项;世界市场的形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故排除D项。玉米、花生、烟草和红薯这些植物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向外传播,所以这些植物传入中国是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故选C。‎ ‎13. 新航路的开辟让欧洲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名称如“海上马车夫”、“日不落帝国”等。下列与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 西班牙、荷兰 B. 意大利、英国 C. 意大利、西班牙 D. 荷兰、英国 ‎【答案】D ‎【解析】17世纪世界上殖民强国是荷兰,因为航海业发达,垄断了世界上航运业,被称为“海上马车夫”,18世纪中期英国因为殖民地广阔,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故D项正确。西班牙是16世纪世界殖民强国,不符合题意,故A和C项错误;意大利是新航路开辟之前贸易中心,故B项错误。‎ ‎14. 19世纪中后期英国总人口约180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占52%,法国总人口约3600万,其中城市人口占25%,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数量不同 B. 工业化的水平不同 C. 统治阶级不同 D. 政局稳定程度不同 ‎【答案】B ‎【解析】因为法国发生工业革命的时间要晚于英国,两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差异,故英国的城市化的水平明显要高于法国,故选B。因为工业化的水平不同导致了城市数量的把不同,A排除;法国和英国都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级一样,排除C;政局的稳定程度与城市化的程度两者没有必然关系,比如中国明清时期政局稳定,但也没有形成城市化现象,排除D。‎ ‎15. 有学者指出:欧洲的商业城镇不再只是作为世界的一个小部分的制造者和运输者,现在也是亚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国家的运输者和某种程度上的制造者。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重商主义的盛行 B. 世界市场的形成 C. 殖民体系的建立 D. 自由贸易的盛行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欧洲成为“亚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国家的运输者和某种程度上的制造者”和所学知识可知,这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通过殖民活动,欧洲与亚非拉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通过两次工业革命,欧洲具有了强大的生产能力,世界市场形成,因而出现材料中的变化,故B项正确;重商主义盛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时间不符,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殖民体系建立不是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自由贸易盛行主要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16. 下表为英、美、德三国工业生产上升情况简表(以1913年为100%)据此推断 ‎1870年 ‎1890年 ‎1910年 ‎1913年 德国 ‎18‎ ‎40‎ ‎89‎ ‎100‎ 英国 ‎44‎ ‎62‎ ‎85‎ ‎100‎ 美国 ‎11‎ ‎93‎ ‎89‎ ‎100‎ A. 资本主义各国城市化迅速完成 B. 英国经济发展呈现衰退趋势 C. 科技对经济发展作用愈显重要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C ‎【解析】分析表格时间可知,当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从美国、德国、英国的经济增长率看,各国经济都迅速发展,工业革命的先进技术在欧美大陆广泛传播,科学技术迅速应用于生产,推动了工业的迅速发展,故C正确;从三国工业生产上升情况数据不能得出各国城市化的情况,排除A;从材料数据看,英国的经济增长率仍然较高,无法得出英国经济衰退趋势,排除B;世界市场指的是世界经济紧密联系成一个整体,材料数据无法体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D。‎ ‎17. 美国总统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在3.3%以上,一直困扰美国的通货膨胀问题也被化解。这表明 A. 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某些深刻变化 ‎ B. 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C. 美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 D. 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取得成功,这轮经济增长反映出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某些深刻变化,故A项正确;林顿政府的确创造了经济扩张的奇迹,但是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因此改变,故B项错误;美国实行的是“新经济”模式,故C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大于”。‎ ‎18. 下图是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的变化趋势图。苏联所占份额上升得益于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执行于1918年—1921年,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执行于1921—1928年,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通行于1928年以后,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故D项错误。‎ ‎19. 由美英法等八国集团和中国巴西等十一个新兴工业国家及欧盟于1999年6月成立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二十国集团会议当时只是由各国财长或各国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举行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扩大各个国家的发言权,这反映了 A. 不平等的国际旧秩序仍然存在 B. 制度化体系化成为历史潮流 C. 区域合作成为国际发展趋势 D. 合作协商日益被国际社会重视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当时只是由各国财长或各国中央银行行长参加”“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扩大各个国家的发言权”来看,G20会议由各国财长参加到变成各国首脑参加,表明国际间的合作与协商加强,受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故答案为D项。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制度化体系化成为历史潮流是在二战后开始的,排除;C项G20不属于区域合作组织,排除。‎ ‎20. 近年来,中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方式加强区城经济合作,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反映出 A. 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B.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趋势 C. 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D. 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 建设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强区城经济合作”中可以看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上海合作组织,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故CD项排除。‎ ‎21.‎ ‎ 下图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中国皇帝进献的(坤與万国全图)》.下列可以作为绘制该图的首要条件的是 A. 相信地圆学说 B. 新航路的开辟 C. 早期殖民扩张 D. 工业革命开展 ‎【答案】B ‎【解析】《坤舆万国全图》能够绘制出来,需要对世界各大洲有初步的了解,所以选B;相信地圆学说如果不付诸实践的话,也没法达到了解各洲的结果,故排除A而排除C;D在利玛窦生活的时代之后,故排除D。‎ ‎22. 新航路开辟”是众多航海家不断探索的结果,下列人物与其航行路线或终点对应正确的是 A. 达·伽马——菲律宾 B. 麦哲伦—印度 C. 哥伦布——美洲 D. 迪亚士——环球航行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计划向西航行到达亚洲,但最终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路,故C项正确。达·伽马绕非洲海岸到达印度,故A项错误;麦哲伦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故B项错误;迪亚士沿非洲海岸探险,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故D项错误;‎ ‎23. 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A. 小麦、水稻、牛、马 B. 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 C. 玉米、水稻、牛、马 D. 马铃薯、番茄、花生、葡萄 ‎【答案】A ‎【解析】哥伦布发现美洲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等牲畜和水稻、小麦等农作物,而美洲则为人类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蕃茄,故A项正确;B项均为美洲传入欧洲作物,排除;玉米为美洲传向欧洲作物,排除C;马铃薯、番茄、花生为美洲本地作物,排除D。‎ ‎24. 明代中后期,沿海地区的甘薯种植相当普遍“闽广人赖以救济,其利甚大”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中国沿海地区适合种植 B. 世界市场雏形形成 C. 闽广人追求其利 D. 明朝的对外开放政策 ‎【答案】B ‎【解析】甘薯是在新航路开辟后传入中国,当时世界市场雏形形成,故B正确;中国沿海地区适合种植甘薯,并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闽广人追求其利,也不是主要的前提条件,故C错误;明朝实行海禁,不是对外开放政策,故D错误。故选B。‎ ‎25. 16世纪20年代,欧洲的冶金家发展了战舰铸炮技术,铸成的新型大炮在大小、射程、威力等方面均大幅增加。这一技术的应用 A. 推动欧洲海外殖民扩张 B. 改变欧洲海战的性质 C. 导致欧洲封建制度解体 D. 促使欧洲新航路的开辟 ‎【答案】A ‎【解析】材料“欧洲的冶金家发展了战舰铸炮技术,铸成的新型大炮在大小、射程、威力等方面均大幅增加”反映的是武器装备的改进,武器装备的改进为欧洲的殖民扩张奠定了军事基础,A符合题意;BC均与材料无关;D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 ‎26. 图示为近代黑三角贸易示意图,据图可知三角贸易 A. 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B. 是工业革命时期的殖民扩张 C. 是欧洲资本输出表现 D. 加速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答案】D ‎【解析】A项,新航路的开辟促使三角贸易形成,选项因果倒置。故A项错误。B项,三角贸易发生于工业革命之前,选项时间不符合。故B项错误。C项,资本输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主要侵略方式,与材料三角贸易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三角贸易是殖民扩张的形式之-,从欧洲出发,乘船到非洲,携带枪支、杂物等换买黑奴,满载黑人的运奴船到达美洲,满载金银和原料的船只返回欧洲,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故D项正确。‎ ‎27. 1863年,英国一家报纸报道,有个贫穷的鞋匠因不洁空气造成疾病,失去了两个孩子。发生此事件的原因可能是 A. 蒸汽机的使用 B. 内燃机的使用 C. 发电机的使用 D. 汽车的使用 ‎【答案】A ‎【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使用,造成污染空气,故选A;内燃机出现在1863年之后,即19世纪七八十年代,排除B;发电机是一种清洁能源,故可能性较小,排除C;汽车在1886年才出现,排除D。‎ ‎28. 1790年(美国)拥有8000人以上的大城市只有5个,其人口不到13万人,182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到1870年城市数目增至663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9%和5.5%。促进美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A. 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 B. 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兴起 C. 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D. 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转变为工业劳动力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和具体信息可知,美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推动了美国的城市化进程,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交通运输技术的信息,故A项错误。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兴起是工业革命的具体表现,故B项属于C项范围,故B项错误。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是城市化进程的表现,而设问强调美国的城市化发展的原因,故D项错误。‎ ‎29. 据记载,19世纪末欧美许多国家的大学教育不再像18、19世纪那样以培养法官、律师和医生等为主,而转向具有功利与实用价值的工科,并且工科院校的数量急剧增加,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科学实验需要大量工科知识人才 B. 为了适应新兴工业发展的需要 C. 社会上人文知识的人才储备过剩 D. 资本家控制了国家的大学教育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大批新兴工业的产生,而这些新兴工业无论是管理要求还是技术要求,都需要大量工科知识的人才,从而推动了大学教育方向的转变,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30. 1904年美国共有318个工业托拉斯,拥有全部加工工业资本额的40%,各重要工业部门一般都已被一两个或少数几个大托拉斯所垄断。这表明美国 A. 国有经济的壮大 B. 自由竞争的消失 C. 垄断组织的发展 D. 社会生产的衰退 ‎【答案】C ‎【解析】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垄断最大特点是独占,材料“一般都已被一两个或少数几个大托拉斯所垄断”的信息说明是垄断组织的发展导致,故C项正确;材料企业说与私有制企业,不是国有企业,故A项错误;自由主义经济仍然盛行,并不是消失,故B项错误;垄断组织促进经济高度发展,故D项错误。‎ ‎31. 从1920年到1928年,美国工厂中的工人的生产率猛增了65%,而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其带来的结果是美国 A. 消费不足问题更加突出 B. 加紧扩张抢夺世界市场 C. 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D. 快速发展完成工业革命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显示经济危机之前美国生产率大增,而工人工资提升幅度较小,显然体现出生产和消费存在严重矛盾,A正确;材料显示国内生产和消费问题,不是对外扩张,B错误;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革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经完成,D错误。‎ ‎32.‎ ‎ 1930年,美国胡佛政府大幅度提高关税,导致其他国家也纷纷高筑关税壁垒,引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战。这一现象 ‎①摆脱经济危机的尝试 ‎②扰乱了世界经济秩序 ‎③加剧世界性经济危机 ‎④自由放任政策的放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30年”“美国胡佛政府”“提高关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经济危机,美国等政府采取提高关税等措施尝试摆脱危机,但这些措施进一步破坏了世界经济秩序,加剧了经济危机,故①②③正确;胡佛政府仍然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故④错误;所以答案选A。‎ ‎33.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迅速蔓延,北美、西欧、日本受到了大危机的沉重打击,中国、印度、西亚、拉美也受到冲击。这表明危机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各国或地区 A. 政治经济上能否独立自主 B. 是否拥有完整的经济体系 C. 是否拥有完善的应对措施 D. 对世界市场依赖程度高低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因为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各国对世界市场依赖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经济危机的程度,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其中北美、西欧以及日本都属于政治经济独立自主的国家,而中国、印度、西亚和拉美都属于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可知政治经济的独立性并不是影响经济危机程度的决定因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无论是经济体系相对完整的北美还是西欧、日本,还是不完整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故B项错误;应对措施与影响程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故C项错误。‎ ‎34. 1933年4月,罗斯福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1934年1月,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美国旨在 A. 完善福利体系 B. 增强商品竞争力 C. 改变生产关系 D. 扩大进出口贸易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33年4月,罗斯福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使美元贬值40.94%”并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在金融领域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目的在于增强商品竞争力,刺激出口,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福利制度的完善,故A项排除;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没有改变生产关系,故C项错误;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目的是刺激出口,故D项错误。‎ ‎35. 下面是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时期的一幅照片,照片右上角牌子上的文字是“美国公共事业振兴署”。据图片可知此机构 A. 旨在增加政府的收入 B. 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 C. 扩大企业对工业投资 D. 旨在促进就业率增长 ‎【答案】D ‎【解析】图片中“美国公共事业振兴署”是美国应对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实行以工代赈的机构,美国救济的这一措施可以减少失业,提高就业率促进国内消费以及稳定社会,故D项正确;以工代赈目的不是增加政府收入,主要是提高就业率,故A项错误;B属于经济危机时期农业措施;C属于工业措施,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6. 罗斯福新政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就”。以下举措属于该阶段的是 A. 《农业调整法》‎ B. 《公平劳动标准法》‎ C. 《全国工业复兴法》‎ D. 《联邦紧急救济法》‎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第二阶段自1935年开始,主要任务是进行改革。《公平劳动标准法》是1938年罗斯福政府通过的改善劳资关系的法律,属于第二阶段的举措,故B项正确。ACD三项通过于1933年,属于第一阶段的内容。故ACD三项排除。‎ ‎37. 1936年,美国最高法院认为征收特定族群税收以补助农民为非法行为,并宣布罗斯福农业调整法案违宪,法案大部分内容遭到废止。可见当时美国 A. 放弃了传统自由贸易政策 B. 国家干预优势凸显 C. 总统新政受到司法权制衡 D. 国家发展计划混乱 ‎【答案】C ‎【解析】材料“1936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罗斯福农业调整法案违宪,法案大部分内容遭到废止”反映出当时美国总统与最高法院之间的相互制衡,也就是行政权和司法权的相互制衡,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总统与最高法院之间的关系,故A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国家计划的混乱,故D项排除。‎ ‎38.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化〜经济发展计划”等名词不断出现,与此同时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等手段直接采购私人企业产品.政府的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表明当时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盛行 B. 政府采取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 采取混合经济的模式走出滞胀 D. 逐步走上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 ‎【答案】A ‎【解析】根据“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有化-经济发展计划’等名词不断出现”“政府的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结合所学,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增强了政府的经济职能,故A正确;B与材料信息相悖,排除;70年代出现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混合经济,C错误;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发展计划经济,D错误。‎ ‎39. 1981年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但与此同时,“国家已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彻底地向右转”。为此,里根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B. 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 C. 降低个人和企业税率 D. 增加福利支出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里根上台后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选项C正确;自由放任政策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就已经结束,排除选项A;选项B、D都属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里根执政时期经济政策不符,排除。‎ ‎40. 下图数据来源于《世界经济千年史》,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A. 西欧国家的经济一体化是50—70年代初西欧经济较快发展的唯一原因 B. 70年代初开始,西欧经济增速放缓可能是受到了“滞胀”危机的影响 C. 50—70年代初,西欧经济与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状态并不一致 D. 二战后西欧经济的发展历程说明了经济一体化对西欧经济发展并无促进作用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的信息,A项中的“唯一”表述错误,故排除。50-70年代的西欧与战后初期的世界经济几乎是同步的,都大规模运用凯恩斯主义,故C项错误。西欧经济一体化有利的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D项错误。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都受到影响,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41. 社会的变迁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如糖蜜糕、灌藕、缎背心、逍遥巾、四时玩具。……画山水扇。……其余桥道仿巷,亦有夜市扑卖果子糖等物……至三更不绝。这批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市民阶层,他们经济富足,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又有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推动了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等 材料二 田地拒绝他们工作,他们就到工场去找工作……大批出生于乡村的人们终于在伯明翰、利物浦等城市选定了住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固然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出来。‎ ‎——摘编自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规模》等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资本主义的某些发展,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布局、性质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开始向近代城市转化。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还有一些新型城市的兴起,同铁路的修建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王辉《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化及其动因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 ‎【答案】(1)特点:商业突破时空限制;商品种类繁多;产生市民阶层(中产阶级);文化高度繁荣。(任答两点即可)‎ ‎(2)原因:圈地运动;工业革命。影响:为工业发展创造了劳动力、市场等有利条件,推动英国工业化进程;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带来了贫富悬殊过大、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可持续发展。‎ ‎(3)变化:通商口岸迅速发展;封建城市近代化;出现新兴的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新型城市兴起;城市交通便捷。(任答两点即可) 认识:城市化进程主要受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或者理性看待城市化进程)。(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杭城大街……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可知,商业突破时空限制;根据材料一“如糖蜜糕、灌藕、缎背心、逍遥巾、四时玩具。……画山水扇”可知,商品种类繁多;根据材料一“这批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市民阶层”可知,产生市民阶层;根据材料一“推动了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发展”可知,文化高度繁荣。 (2)原因,从材料二“田地拒绝他们工作,他们就到工场去找工作”“大批出生于乡村的人们终于在伯明翰、利物浦等城市选定了住所”以及文章出处体现的时间“十八世纪”可知,圈地运动、工业革命;影响,根据材料二“田地拒绝他们工作,他们就到工场去找工作”、“大批出生于乡村的人们终于在伯明翰、利物浦等城市选定了住所”可知,为工业发展创造了劳动力、市场等有利条件,推动英国工业化进程;根据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影响分析可知,带来了贫富悬殊过大、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可持续发展。 (3)变化,根据材料三“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可知,通商口岸迅速发展;根据材料三“即开始向近代城市转化”可知,封建城市近代化;根据材料三“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可知,出现新兴的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新型城市兴起;根据材料三“还有一些新型城市的兴起,同铁路的修建有着密切的关系”可知,城市交通便捷。认识,结合所学从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城市化也带来了-定的社会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应注意环境保护等方面说明,应理性看待城市化进程。‎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代通讯工具和通讯方式 材料二 中国的驿站是古代至清末官方设立的军政交通运输组织,是“用于传递军政公文、情报,转送军需物资和贡物及保障过往官员、军人食宿等的处所。”有“驿传”、“邮驿”、“邮传”等不同称谓。‎ 近代以来,随着驿站体系自身的腐败和近代化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驿站体系逐渐没落,在民政上逐步让位于近代交通和邮政体系。1896年,清朝正式办理邮政。1913年,北洋政府裁撤驿站。‎ ‎——据郜耿豪《中国历代驿站发展特点略论》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通讯的主要特点,并简要评析中国古代驿站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驿站”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答案】(1)特点:依托人力、畜力和自然;传递范围狭窄;通讯效率低下;保密性差。‎ 评析:驿站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央集权体制发展的需要和重要体现之一;为维护历代中央王朝的集权统治,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原因:古代驿站传递信息自身的弊端;近代以来驿站体系日趋腐败;近代西方先进的通讯手段的传入;近代中国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古代驿站无法适应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解析】(1)特点:结合所学可从通讯传播的动力、传递的范围、通讯的效率、通讯的保密性等方面入手分析。从通讯的传播动力看,古代通讯主要依托人力、畜力和自然;从传递范围看,其传递范围比较狭窄;从通讯效率看,古代通讯效率较为低下;从保密性上看,其保密性不强。‎ 评析:由材料“中国的驿站是古代至清末官方设立的军政交通运输组织,是‘用于传递军政公文、情报,转送军需物资和贡物及保障过往官员、军人食宿等的处所’”并结合所学可以从其性质和作用等方面阐述。从性质上看,驿站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央集权体制发展的需要和重要体现之一;从作用上看,为维护历代中央王朝的集权统治,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由材料“随着驿站体系自身的腐败和近代化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可知,民国初期“驿站”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是原有这种方式落后弊端明显;再一个就是新的交通与通讯方式的传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