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重庆市渝东六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重庆市渝东六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重庆市渝东六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命题学校:忠州中学 审题学校:秀山一中 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第I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发明创造。形成独特的生产结构、地区分布和技术体系,在农艺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居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如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 都江堰、郑国渠 ‎—‎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A. 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 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 C. 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D. 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内容有创新农业生产工具、兴建水利工程、注重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等,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征。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B选项正确。其他选项都是对材料体现的某一个方面的表述,表述不全面。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下列所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状况,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洼不做荒。”‎ ‎②“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③“岁入巨万,财力雄厚,其中尤以徽商势力最大……徽商中不少家资万贯,富比王侯。”‎ ‎④“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A. ③④①②‎ B. ③②④①‎ C. ②③④①‎ D. ①④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①反映的是人力灌溉工具翻车,发明者是东汉的毕岚,三国时期马钧改进翻车;②反映的是交子,出现在北宋;③反映的是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④反映的是曲辕犁,出现在唐朝,因此先后顺序是①④②③,因此D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墓葬中,河北兴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A. 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 B. 铁器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 C. 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D. 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战国中晚期”、“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5%”等信息可知,这说明战国中晚期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河北兴县”、“河南新郑”两个地区的出土铁农具的情况,无法得知其他地区的使用情况,不能得出战国中晚期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铁农具的使用状况,没有体现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铁农具的制作技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4.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下列不符合其生产特征的是 A.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大规模的作坊生产 B. 产品质量较高,技术精湛,但传承封闭,往往失传,难以推广 C. 产品大多非常精美,畅销海内外,极受青睐 D. 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江宁织造局属于官营手工业。结合所学可知,官营手工业由官府进行直接经营,进行大规模的作坊生产,其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产品质量较高,技术精湛,但传承封闭,往往失传,难以推广,其产品只供皇家专用和政府私用,不进入市场流通,因此选项中不符合其生产特征的是C选项。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 ‎5.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B.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C. “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之廛”‎ D. “借间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化的前夜”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即雇佣劳动的出现。分析选项内容可知,A选项说的是雇佣关系的出现,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选项说的是手工业生产中的分工精细;C选项说的是农业生产中的租佃关系;D选项说的是商品经济繁荣。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6.“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是至今流传在上海地区的一首民谣。下列对“黄婆婆”历史贡献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促进了古代蚕桑生产的发展 B. 推动了古代丝织技术的发展 C. 促进了汉代纺织技术的改进 D. 推动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黄道婆的历史贡献,即推动了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故D正确。古代蚕桑生产属于丝织业,不是棉纺织业,故A排除。古代丝织技术与黄道婆无关,故B排除。黄道婆是元朝人,不是汉代,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纺织业 ‎7.“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 汉代洛阳 B. 唐都长安 C. 宋代东京 D. 清代苏州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市”是指专门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场所,“城区即市区”反映了城市中居住区与商业区融为一体。宋朝以前,城市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制度,坊与市严格分开,政府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宋朝时,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所以,宋代东京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的早期面貌。因此C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8.如表中的记录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某些地区的社会情况,据此推断不正确的是 A. 商人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社会群体 B. 政府扶持工商的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C. “农工商皆本”的观念已经出现 D. 商业和商人的社会地位明显提升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今去农而改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可知,当时商人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社会群体,A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政府没有改变重农抑商政策,B选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依据材料“士农工商各执一业,皆治生之业也”可知,当时“农工商皆本”的观念已经出现,C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举反在次者”可知,商业和商人的社会地位明显提升,D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 ‎9.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减罪一等,发配邻州。而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明代法律的内容更加细密严苛 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 社会矛盾日趋缓和 ‎【答案】C ‎【解析】‎ 宋朝的规定说明佃客还带有家奴的成分,存在明显的人身依附关系;明朝的法律规定说明富豪和佃客在形式上被承认为平等主体,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故答案为C项。这一规定不能反映法律严苛,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材料与此无关,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 ‎10.农业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下列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井田制一种土地国有制,土地属于国民所有 B.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C. 唐代开始实行的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D.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A选项错误,井田制下土地属于周天子所有;B选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是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C选项错误,均田制是从北魏开始实行的;D选项正确,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许多诸侯国进行了变法活动,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封建土地私有制最终确立。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1.西汉昭帝时召开盐铁会议,代表政府的桑弘羊与代表民间的贤良文学,就西汉以来的财政经济政策等问题展开辩论。会后政府颁布法令,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反映出当时 A. 官营经济由膨胀转向收敛 B. 政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C. 盐铁官营不利于国家统一 D. 民意左右着政府的决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对盐铁官营政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部分允许私人经营,说明官营经济由之前的膨胀转向收敛,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了西汉政府一定程度地修改盐铁官营政策,部分允许私人经营,但政府的抑商政策并未改变;C选项错误,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国家统一;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民意影响政府决策,并不能左右政府的决策。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2.新航路开辟后热衷于探险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看到可以用白银跟中国人做生意,便掀起了一场银矿开发狂潮。整整两个半世纪,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的流入中国,这反映了 A. 白银流入促进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B. 对外贸易增加使中国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 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 D. 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美洲的巨额白银不断地流入中国”等信息可知中国商品满足西、葡两国的市场需求,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白银流入中国并没有投入工商业生产领域,不能促进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B选项错误,中国小农经济解体于鸦片战争之后,与新航路开辟后的两个半世纪的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西、葡已成为明朝政府最大的贸易伙伴。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3.“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最能支撑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A. 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B.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 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 D. 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强调的是西方经济发展必然要求开辟新航路以及对外侵略扩张。哥伦布、达·伽马等人仅仅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而已。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传播基督教只是新航路开辟的一个原因,相比经济上的要求而言,不是最根本的原因;C选项错误,对转口贸易利润的追求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体现;D选项错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是新航路开辟的条件,不是新航路开辟的要求和内在动力。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4.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在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国该时期“领先地位”的因素包括 ‎①用蒸汽机作动力 ‎②确立君主立宪制 ‎③确立海上殖民霸权 ‎④积极发展垄断组织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①用蒸汽机作动力是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征,②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标志是17世纪后期《权利法案》的颁布,③确立海上殖民霸权是在1763年英国取得“七年战争”的胜利后,④积极发展垄断组织是在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所以符合材料中“17、18世纪”时间信息的项为①②③,A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5.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 年份(年)‎ ‎1684‎ ‎1689‎ ‎1701‎ 售价(荷盾)‎ ‎80‎ ‎7.75‎ ‎2.32‎ A.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B. 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C.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 商业革命不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在下降,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导致茶叶在荷兰市场上数量增加,表明商业革命不断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B选项错误,价格革命的影响是物价上涨,与材料中茶叶价格下降不符;C选项错误,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于工业革命之后。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6.1526年非洲刚果国王阿方索写信给葡萄牙国王诉说:“这个国家每个角落都有许多商人(葡萄牙的贩奴者),它们将毁灭这个国家,人们每天在遭受奴役和劫掠,甚至于王族成员也不能幸免。”对“劫掠”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缓解了欧洲人力资源短缺 B. 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C. 掠夺了非洲大量黄金白银 D. 促进了欧洲海外市场拓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的“1526年”、“葡萄牙的贩奴者”等信息可知,这是早期殖民掠夺和罪恶的黑奴贸易,结合所学可知,早期殖民掠夺和黑奴贸易促进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黑奴贸易是把非洲的奴隶运到美洲,缓解的是美洲的人力资源短缺;C选项错误,掠夺的是美洲的黄金白银,非洲的黑奴;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葡萄牙对非洲的掠夺,不是开拓海外市场。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7.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 A. 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B. 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 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 D. 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两个大陆之间距离更加遥远,指的是欧洲越来越发达,美洲越来越落后,这主要是因为早期殖民扩张所导致,说明该学者特别关注早期殖民掠夺的影响,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是西班牙;B选项错误,黄金和白银不会阻碍世界市场的形成;D选项错误,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欧洲。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8.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这反映出德国 A. 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B. 海外市场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C. 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 D. 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可知,这说明政府对专利进行奖励,体现政府对科技发展的作用,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海外市场的扩展主导科技发明的信息材料中没有体现;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德国与其他国家的科技实力;D选项错误,这是德国对本国的科技发明授予专利,不是从欧洲其他国家引进技术发明。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9.科技革命带来了新发明、新创造,丰富并改造着人们的生活;同时,还出现许多新的职业。下列新职业按其出现的先后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空姐——网络管理员 B. 火车司机——电话接线员——空姐——网络管理员 C. 空姐——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D. 电话接线员——空姐——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就,时间是1814年,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就,时间是1876年,飞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就,时间是1903年,互联网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明成就,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所以这些新职业出现的先后顺序是火车司机——电话接线员——空姐——网络管理员,因此B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0.19世纪30年代,女装流行面料有薄棉布、白麻布、薄纱、蝉翼纱、条纹毛织物,而19世纪晚期后,人造染料、人造纤维的发明改变了衣料,人造丝袜成为女性的时尚用品。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 女性审美情趣发生重大变化 B. 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C. 棉纺织业的发展 D. 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30年代流行的女装面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而19世纪晚期后流行的面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这体现了化学工业和传统纺织业的结合,实质上反映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科学技术进步,不是女性审美情趣的变化;C选项错误,棉纺织业的发展只反映了材料前半部分的内容,不能完整的反映材料内容;D选项错误,女装流行面料的变化与妇女社会地位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1.1796年,英国首相威廉皮特称:“商业、工业的交换始终会找到与自己相适应的状态,它们只会被人为的措施所搞乱,这些措施一旦干扰它们的自然活动,就会阻止它们发挥良好作用。”由此可知,他主张 A. 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B. 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D. 注重经济活动立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商业、工业的交换始终会找到与自己相适应的状态,它们只会被人为的措施所搞乱,这些措施一旦干扰它们的自然活动,就会阻止它们发挥良好作用。”可知,英国首相威廉·皮特认为经济发展要顺其自然,反对政府进行干预,主张实施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因此C选项正确。皮特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和重商措施,主张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因此A、B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经济立法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2.从19世纪后期起,大型工业企业开始在国家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所有大型企业的新形式中,制造业无论是在资本构成、生产效率还是在技术进步、知识更新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头。这说明 A. 手工工场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B. 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了工业规模 C. 制造业承担了大部分的科研工作 D. 垄断企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反映的是大型工业企业的作用,实际上是强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垄断组织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手工工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开始退出历史舞台;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特征;C选项只是反映了材料的部分信息,没有完整的表述材料内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3.“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的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这则材料能够反映 A. 新能源的应用改变了工业结构 B. 核能的运用促进了经济垄断 C. 重工业的出现取决于新能源的应用 D. 新能源的应用直接导致了经济垄断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经济垄断”等信息可知这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能源革命即电力、石油的广泛应用,导致工业结构由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轻工业部门变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工业部门为主导,生产和资本集中,出现垄断组织,反映了工业结构的改变,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核能的运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C选项错误,重工业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就已出现;D选项错误,新能源的应用为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而非直接导致了经济垄断。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4.“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B. 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C.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 D. 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天朝惊梦”是指1840年爆发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打碎了“天朝之梦”;“自强梦碎”是指1895年洋务运动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而结束;“专制梦醒”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1912年2月清帝退位;“建国梦成”是指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富强梦启航”是指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因此按时序排列是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5.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的举动是 A. 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向西方学习 B. 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创办民族工业 C. 学习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D. 为求富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民用工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帜,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后期为了辅助军事,以求富为旗帜,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向西方学习指的是鸦片战争后的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他们最先开始了向西方学习,不是洋务派“再进一步”的举动;B选项错误,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创办民族工业的是民族资产阶级,不是掀起“自强”、“国防近代化”的洋务派“再进一步”的举动;C选项错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是维新派和革命派,不是掀起“自强”、“国防近代化”的洋务派“再进一步”的举动。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6.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 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 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D. 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乡农卖丝争赴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丝织品的海外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的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世纪60年代列强侵华的主要经济手段是商品输出而非资本输出,19世纪末资本输出才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海外市场的扩大刺激了手工丝织业的发展,不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D选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提到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并不能由此得出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7.武昌起义后,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 A. 起义士兵的幼稚无知 B. 革命党人认为有“资历”的人才能号召群众 C. 在特定条件下,革命党人群龙无首 D.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推举旧官僚黎元洪为湖北军政府都督,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实力软弱,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因此D选项正确。其他选项都是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原因,但不是根本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8.1893年,张之洞在给友人信中说到:“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由是观之,影响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因素之一是 A. 技术薄弱 B. 资本缺乏 C. 列强侵夺 D. 思想守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在广东知道“机器之利”者占十之八九,在两江闽浙之地知道“机器之利”者占十之二三,在黄河以北知道“机器之利”者不到万分之一,官员名流对“机器之利”的认识一半是肯定,一半是否定,这说明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思想观念对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影响,并未涉及技术薄弱、资本缺乏和列强侵夺的信息,其它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9.据资料记载,美国大萧条发生后,无锡以出口为主的缫丝工业遭受严重打击,其他行业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到民国二十五年,无锡工业资本总额就达3400.9万元,增长74.3%,其中投资缫丝工业的薛氏集团成功登上“丝茧大王”的宝座。该时段无锡工商业的发达主要得益于 A. 清政府放宽对设厂的限制 B. 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运动”‎ C. 欧洲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 D. 抗战中英美对华经济援助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民国二十五年”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民国二十五年是公元1936年,此时期处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此时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清政府放宽对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此时期清政府早已被推翻;C选项错误,一战的时间是1914-191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英美对华经济援助发生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0.下表为近代中国某省(区)民族工业发展状况统计表,根据所学知识推断,空缺部分的数字最可能是 时期 ‎1875-1895‎ ‎1896-1911‎ ‎1912-1913‎ ‎1914-1918‎ 年平均注册数 ‎0.55‎ ‎2.5‎ ‎5.6‎ A. 4‎ B. 6.5‎ C. 0.3‎ D. 12‎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12-1913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鼓励兴办实业,掀起办实业热潮,此时期企业年平均注册数多于1912年之前。1914-1918年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企业增加数量最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期。1912-1913年间的企业年平均注册数少于1914-1918年的数值,所以1912-1913年间的企业年平均注册数应为4。因此A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第II卷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1.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孕育并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这有利于中国经济逐渐走向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唐王维《丁寓田家有赠》‎ 材料二 (苏州)生齿(指人口)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织布机上的主要部件)而户纂(赤色的丝带)组(宽丝带),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材料三 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机户”与“机工”之间的关系及这种“关系”在当时发展缓慢的主要政策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答案】(1)特点:男耕女织。‎ ‎(2)关系:雇佣与被雇佣。原因:重农抑商。 ‎ ‎(3)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原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4)趋势:由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或近代化、工业化)‎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材料中的“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可以看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 ‎(2)联系所学可知,机户与机工之间的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这种关系在当时发展缓慢的主要政策原因是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3)联系所学可知贻来牟机器磨坊属于民族工业,表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联系所学可知,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4)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由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 ‎32.世界市场,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其形成的历史,就是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纳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97年,英国某杂志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即位60周年发表专号,对60年间的变化进行总结:“女王在位期间最显著的进步是自然科学的发现已经深入日常生活。在这60年间,蒸汽和电克服了时间和空间,进步的速度超过了以往六百年。”‎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这一“重要转折点”相关 历史事件?并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其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使女王在位期间取得“最显著的进步”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这些事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事件:新航路开辟;意义: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交汇融合,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重大事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结合所学可知,与这一“重要转折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新航路开辟。依据材料“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结合所学从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交汇融合,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等方面指出其在全球化方面的意义。‎ ‎(2)依据材料中“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这60年间,蒸汽和电克服了时间和空间,进步的速度超过了以往六百年”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使女王在位期间取得“最显著的进步”的重大历史事件有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