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同步导练课时作业2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时作业 2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基础巩固 1.《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 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反映的当时官营 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解析:《周礼·考工记》所提供的材料,详细记载了木工、金工、 皮革工、漆工、刮摩工及抟埴工等工种,这是当时手工业分工细致的 写照。 答案:C 2.殷墟郭家庄发掘的 160 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 40 件,方形 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 28 件青铜乐器 和生产工具,220 件青铜兵器和 900 多枚铜镞。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商代( ) A.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 B.冶铜发达,青铜器品种多 C.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 D.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美 解析: 从数字来看,“28 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数量最少, 青铜由于质地不够坚硬,较少用于农具,故 A 项错误;商周时期是 青铜冶炼的鼎盛时期,出土的文物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数 量庞大,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武器有“220 件青铜兵器和 900 多枚铜 镞”未体现青铜武器“多样”,未能说明商朝战争频繁,故 C 项错 误;材料中只有“出土青铜礼器 40 件”能说明“重视礼仪”,但材 料还有乐器、生产工具、兵器等信息,做题不能以偏概全,故 D 项 错误。 答案:B 3.战国时期的手工业生产中,“物勒工名”制度已较为普遍。另 据《考工记》记载,当时分工细致,仅“攻木之工”就有七种;铸造 不同器类有不同的合金配方,所谓“金有六齐”。下列推断最为合理 的是( ) A.适应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 B.商人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 C.商家制定严格的生产责任管理制度 D.社会化分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发展 解析:所谓“物勒工名”是一种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制度,指器 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 分工细致,“金有六齐”适应了当时官营手工业规模化、标准化的生 产需要,故 A 项正确。 答案:A 4.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公输班被誉为木匠祖师,他发明了锯子、 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用具。这些发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铁制工具的普遍推广 C.冶炼技术的进步 D.“百家争鸣”的出现 解析:题干中的发明是木匠行当的,属于手工业成就,故 A 项 错误;题干中出现的木工发明都是铁制工具,设问的是原因,故 B 项错误;材料中铁制工具的不同形制需要有质量较高的钢铁,它们的 出现是以冶炼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故 C 项正确;“百家争鸣”是 思想文化领域的现象,不符合题干主旨,故 D 项错误。 答案:C 5.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 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 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北朝青瓷比较成熟 B.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C.宋代出现成熟的青花瓷 D.明清时期瓷窑众多出现五大名窑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B 选项符合题意。东汉时期青瓷比较成熟,A 选项排除。元朝出现成 熟的青花瓷,C 选项排除。宋朝时期出现官哥汝钧定五大名窑,D 选 项排除。 答案:B 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 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解析:题干中唐朝后期外来产品传入中国,中国内地也仿制外来 物品所反映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流,故选 D 项。A 项中的“改变”不 符合题意;B 项中“手工业的衰落”没有体现;题干中也没有体现丝 织技术的比较,故不选 A、B、C 三项。 答案:D 7.明代邝璠在《便民通书》中写道:“绢帛绫绸叠满箱,将来 裁剪做衣裳。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这表明家庭手工 业品主要用于( ) A.自我消费 B.交纳赋税 C.市场出售 D.馈赠亲友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家庭手工业的纺织品主要用于给家人“做 衣裳”,因此,A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A 8.外藩首领或使臣携贡品来朝觐皇帝,唐朝必回赠丰厚物产, 回馈时必须先估定所得贡物的价值,并以此为依据来决定回馈多少, 这些回赠物品多系手工业精品,有不少出自官府手工业部门,这些回 馈的手工业品( ) A.都来自官营手工业 B.旨在加强与少数民族联系 C.与市场联系紧密 D.其政治价值大于经济价值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外藩首领或使臣携贡品来朝参见唐朝皇帝, 皇帝回赠精美手工业品,宣传王朝的富强,其政治价值大于经济价值, D 项正确。材料体现回赠物品有不少来自官营手工业,不是都来自官 营手工业,排除 A。回赠的手工业品的目的不是加强与少数民族联系, 而是宣扬中原王朝的富强,排除 B。回赠物品有不少来自官营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产品没有进入市场流通,排除 C。 答案:D 9.宋元的棉织品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取代麻织品成为大众衣料, 松江棉布被誉为“衣被天下”。到了明朝,棉织品生产更是已遍及全 国各地,仅官府需要的棉布即在 1 500 万匹至 2 000 万匹。导致上述 现象的原因是( ) A.棉花引入中国 B.政府大力支持 C.小农经济发展 D.棉纺技术改进 解析:棉花引入中国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不是宋元棉织品普及 的原因,故 A 项错误;“政府大力支持”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 B 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但不能使得棉织品 遍及全国,故 C 项错误;元朝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使得棉织品 生产遍及全国,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0.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 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 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 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材料中的生产工具主要用于( ) A.制瓷 B.冶金 C.纺纱 D.织锦 解析:根据材料中“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以判断出材料描述的是明朝时的纺织工具花楼机。 答案:D 综合创新 11.宋代诗人艾可叔在其作品《木棉》中有这样的描述:“收来 老茧倍三春,匹似真棉白一分。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 衣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从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 A.宋代棉纺织技术高度发达 B.棉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最迟在宋代棉纺织使用了纺车 D.人们的衣食结构发生变化 解析:题干中的《木棉》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一幅妇女弹棉、纺 棉的图画。棉纺织技术高度发达是在元朝,故 A 项错误;纺织行业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朝中后期,故 B 项错误;“车转轻雷秋纺 雪,弓弯半月夜弹云”,说明在宋代的棉纺织行业已经出现了“纺 车”这一纺织工具,故 C 项正确;《木棉》这首诗主要描绘了弹棉、 纺棉的图画,没有涉及“衣食结构发生变化”的问题,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2.《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 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 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 A.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解析:题干反映了中国瓷器面向世界,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生产, 故 A 项符合题意。官窑的产品主要是为政府、皇家服务,故不会出 现大量投放市场的现象,故 B 项错误;C 项材料无体现,题干强调的 是中国在欧洲市场上的瓷器具有欧洲风格,没有体现欧洲采用中国制 瓷技艺,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 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 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 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这反映了阻碍官营 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分工过细 B.利益内耗 C.管理僵化 D.外部竞争 解析:根据题干中“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 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内部消耗 过大阻碍了官营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符合题意的是 B 项,A 项不是主 要因素,C、D 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本题选 B 项。 答案:B 14.据阿拉伯人苏莱曼《东游记》说,唐时中国海船特别巨大, 波斯湾风浪险恶,只有中国船能够航行无阻。阿拉伯东来货物,都要 装在中国船里。当时中国船称雄海上,也就意味着中国对外通商的繁 盛。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 A.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B.当时中国造船技术先进,对外贸易繁盛 C.榷场成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场所 D.当时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运用于航海 解析:根据“唐时中国海船特别巨大,波斯湾风浪险恶,只有中 国船能够航行无阻。……当时中国船称雄海上,也就意味着中国对外 通商的繁盛”可知,唐朝中国造船技术先进,对外贸易繁盛,B 正确; A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榷场”的信息,排除 C; 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是在宋代,不是唐代,D 错误。 答案:B 15.下面两幅图片的前后变化说明中国古代( ) A.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家庭手工业已消失 C.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D.机器工业开始出现 解析:通过题干中前后两个图片的比较得出,前一幅图是自然经 济状态下手工作坊的生产情况,部分产品投放市场;后一幅图片是手 工工场出现后,产品全部投放市场,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所以 C 正确。B 家庭手工业没有消失;A 人身依附关系不是加强而是削弱的 趋势;D 体现不出来。 答案:C 合作探究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棉花自宋代传入中国后,因其满足人们衣被之需的重要 作用而为历代统治者所督导推广,到明代棉作已遍及全国各省区。 ……到了清代中叶,人口急剧增长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推动棉花种植继 续向更广大区域分散,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推动各种农作物首先是粮食 和棉花向着各自适宜的地区集中。 ——《城乡产业互动与近代内地民族棉纺织企业的发展》 材料二: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明万历年 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 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 800 张,织工 2 330 名。至康熙六 年(1667 年)缺机 170 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 3 400 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 的特点。 答案:(1)特点:棉纺织的范围日益扩大;棉纺织业成为主要的纺 织部门。 原因:人们生活的需要;政府政策的推动;棉花种植范围的扩大。 (2)特点:官营手工业衰落;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产生具有雇佣 关系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