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27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27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学案

考点27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商业发展 ‎1.先秦 ‎(1)远古时代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春秋战国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2.汉代:商运活跃,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3.唐代:商船中有“______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 ‎4.宋元 ‎(1)________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 ‎5.明清 ‎(1)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________。‎ ‎(2)出现了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晋商和________的势力最为强大。‎ 二、“市”的发展 ‎1.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________”。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5.宋代 ‎(1)“市”突破了________的限制。‎ ‎(2)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________监管。‎ ‎(3)“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1.战国: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________已经形成。‎ ‎3.唐代 ‎(1)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 ‎(2)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有夜市、晓市及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5.清代 ‎(1)乾隆时期的________,财富“甲于天下”。‎ ‎(2)名镇有盛泽镇、汉口镇及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答案:俞大娘 海外商运 交子 会馆 徽商 草市 空间和时间 直接 商业中心 苏州 古代商业发展的“三先”“三后”‎ 解读:从秦汉以来,中国逐步确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它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基础之上,政府历来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艰难,直到隋唐尤其是宋以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理学兴起。‎ ‎[重点理解]‎ ‎1.中国古代的货币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为“贝”。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四大货币体系分别由刀、铲、纺轮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化而来,由此可见劳动工具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了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钱文“半两”与实重相符,这种圆形方孔铜钱从此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两千多年。唐代的“开元通宝”,开创了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个新纪元,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由于国内及外贸交易的日益发达,铜钱短缺的形势加剧,这样,汇兑业务的雏形“飞钱”便应运而生了。“飞钱”不是自由流通的货币,只是兑换货币时的一种凭证。‎ 两宋时期铸币铜铁钱并行,因铜器比铜币值钱,有毁钱铸器现象,少见铜钱而出现铁钱。另外,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货币流通扩大,两宋出现了纸币,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与造纸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也有关系。‎ 元代币制以纸币为主,这在中国古代是较突出的。但元末政治腐败,皇室奢侈,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引起物价飞涨。‎ 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明清时期,区域性长途贸易的发展,铜钱的币值较小,携带不方便。张居正改革后,实行一条鞭法,使得老百姓的赋税和官员军队的粮饷统一使用白银,而恰好欧洲从美洲掠夺的白银通过海上贸易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使中国选用白银做流通货币成为了可能。‎ ‎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四大特点 ‎(1)前期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 ‎(2)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 ‎3.运用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 提示:明朝雇工由百年以前“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 ‎(2)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提示: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发展。‎ ‎(3)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提示:从材料中“集中在东西两市”“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等可以看出唐朝实行坊市制度,对城市中的商业活动有严格的限制;“南宋……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等反映了宋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坊市制度瓦解,城市商品经济发达。‎ ‎(4)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提示:“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反映的是吴江一带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反映了当时农村人们忙于纺织,“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反映出人们的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5)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提示:材料中的“私为券”“不能偿所负”说明,交子并非是直接用于商品交换的货币,而是一种可以兑换成货币的证券,这表明交子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跟进题组]‎ ‎1.明英宗时期开始规定,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布政赋税中,一部分米麦实行纳银征收的方式。成、弘年间,白银已是江南地区的通用货币了。明末钱庄已成为独立的经营组织,不仅经营兑换还办理放款。此外,若干小规模兑钱铺和钱米铺在农村相当活跃。上述材料表明(  )‎ A.货币经济已占据主要地位 B.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C.白银已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D.国家的税收以货币为主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布政赋税中,一部分米麦实行纳银征收”“白银已是江南地区的通用货币”“明末钱庄已成为独立的经营组织”可知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货币被大量应用,并且成为独立的经营组织,并没有说明政府收入增加,故B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地方是“江南”,不能代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布政赋税中,一部分米麦实行纳银征收的方式”可知并不是全国,故D项错误。‎ ‎2.明代嘉靖、万历之际,商业发展迅速,书籍日益普及,在江南地区出现儒贾、贾儒。儒贾相通的社会趋势的出现说明(  )‎ A.印刷术的进步促进商业繁荣 B.经济发展加快了社会阶层流动 C.商人成为儒学的主要传播者 D.富家子弟厌恶科举弃儒从商 答案:B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提取题干信息“明代”“商业发展迅速,书籍日益普及”“儒贾相通”可见明朝出现了很多具有儒学者与商人双重身份的人,印刷术的进步对此影响不大,故A项错误;儒学者和商人身份的相通与互换就体现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这是明朝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儒学的传播,故C项错误;厌恶科举弃儒与儒贾相通不符,故D项错误。‎ ‎3.1748年乾隆帝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藉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重心移至湖广江西 B.苏州已经成为交通枢纽 C.经济作物开始广泛种植 D.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 答案:D 解析: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就完成了南移(包括浙江),故A项错误;材料仅仅体现了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不能体现出苏州是交通枢纽,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但体现不出“开始”,故C项错误;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粮食作物的种植减少,经济作物的种植增加,故D项正确。‎ 主题一 戴着镣铐舞蹈——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史料探史——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习俗 史料 明中后期“奴富致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探究 史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社会上存在的哪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案:现象:存在乐于与商人结交朋友、商人婚嫁奢侈的现象。说明:明代社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歧视商人的观念;一定程度上说明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客观上反映了重商和倡奢的思想;冲击了传统的等级观念;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归纳总结——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影响 ‎(1)变化规律 ‎①商业活动场所、时间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时空限制被打破。‎ ‎②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 ‎③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壳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还出现纸币。‎ ‎④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 ‎⑤经营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 ‎(2)影响 ‎①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③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 主题二 ‎“千街错绣”“灯火连昼”——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1.图片证史——唐宋时期城市发展变化的例证 图1 唐朝的长安城布局 图2 北宋的东京城布局 论从史出 (1)这两座城市的政府所在地都在城市的中央,向南都有宽敞的大道与城外相连,这种建筑格局反映了我国古代皇权至上、权力集中的政治理念。‎ ‎(2)在城市商业活动方面,唐代坊市严格限制,宋代商业的时间、空间的限制被打破,这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削弱,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2.史料探史——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变化的例证 史料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探索 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有何变化?‎ 答案:明清时期,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的城市出现;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3.归纳总结——古代中国城市发展变化的规律 ‎(1)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晓市、夜市。‎ ‎(3)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