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岳麓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3)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岳麓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3)学案

十七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考向预测 本专题考试大纲:‎ ‎1.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3)“非战公约”、国际联盟。‎ ‎3.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3)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2)中东战争;(3)两伊战争;(4)海湾战争。‎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本专题命题多以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国际关系为主,尤其以二战的内容居多。以新材料为依托,以当今国际热点问题为隐性切入点,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设问方式上,一般为两问,多考查某种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或战争出现某种结果的原因及影响。‎ 知识与技巧的梳理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 ‎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②帝国主义之间的基本矛盾导致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 ‎③在一战中,科技进步使潜艇、飞机、坦克和大炮等新式武器问世并用于战争。‎ ‎④20世纪以来,德国形成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 ‎(2)过程 ‎①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 ‎②一战爆发后,从马恩河战役到凡尔登战役进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③一战以欧洲为主战场,主要形成了三条战线:即西线、东线和南线。‎ ‎④索姆河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 ‎⑤美国于1917年参战,俄国因为爆发十月革命,苏维埃政府坚决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⑥1918年,德奥集团在协约国的总攻下失败,一战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3)影响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多亿美元,夺走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 ‎②一战使西欧相对衰落,使美国、日本崛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③一战中,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匈牙利爆发了匈牙利革命,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④一战也引发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浪潮,打击了西方殖民统治。‎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构成 由对德《凡尔赛和约》及对奥、保、匈、土等国的和约共同构成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实质 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列强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格局 影响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但由此建立起的和平并不长久 ‎(2)国际联盟 ‎①1920年在瑞士的日内瓦建立了国际联盟,国际联盟为英、法所操纵。‎ ‎②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普遍的国际性组织,它的宗旨是增进国际间的合作并保持和平与安全。国联的主要组织有大会、行政院与常设秘书处。‎ ‎③国联成立后,有两大任务,一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二是处理世界范围的卫生、经济、社会方面的问题。‎ ‎(3)《非战公约》:1928年,美、英、法等十五个国家签署了《非战公约》,这成为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法西斯的重要法律依据。‎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第二次世界大战 ‎(1)背景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隐含矛盾的发展。‎ ‎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③20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催化”作用。‎ ‎④局部反法西斯力量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⑤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2)过程 项目 扩大 转折 反攻 西欧 荷兰、比利时、法国先后投降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北非 英军与德、意军队展开拉锯战 阿拉曼战役 美、英联军在西北非登陆 苏德 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袭苏联 莫斯科之战、斯大林格勒战役 库尔斯克战役 太平洋战场 日军突袭珍珠港 中途岛海战 瓜岛争夺战 ‎(3)影响: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战争。‎ ‎①为基本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使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②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 ‎③客观上推动和诱导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唤起了世人对战争与和平、生命与自由等问题的重视和反思。‎ ‎2.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冷战”的原因 ‎①二战后,苏、美、英等大国以雅尔塔会议为中心确定了战后世界格局,即雅尔塔体系。‎ ‎②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战时军事实力基础上的,具有大国强权和霸权主义色彩,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③二战后,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超群,苏联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世界强国,战后形成了一个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 ‎④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使全球战略矛盾对立。美国为了称霸,挑起了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 ‎(2)“冷战”的形成 ‎①1946年,美国驻苏外交官乔治·凯南提出“八千字电报”的遏制理论。‎ ‎②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著名反共反苏的“铁幕演说”。‎ ‎③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咨文反映出来的美国外交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一大转变,也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④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马歇尔计划”,它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 ‎⑤1949年,苏联联合五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经互会”,以对抗马歇尔计划。‎ ‎⑥1949年,美国联合加拿大等十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联合东欧七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北约与华约的成立,标志着战后欧洲出现两个敌对的军事集团。‎ ‎(3)美苏争霸 ‎①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开始调整对外政策,世界出现美苏争霸的局面。‎ ‎②美苏争夺的重点是欧洲,柏林是美苏较量的重点。‎ ‎③美苏争霸的核心是军备竞赛,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核力量处于均势。‎ ‎④美苏争霸使世界处于核均势下的恐怖和平,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就是突出表现。‎ ‎(4)缓和与对抗 ‎①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尼克松主义的新外交政策。美苏关系出现了缓和。‎ ‎②1975年,欧洲大多数国家和美国等签署《赫尔辛基宣言》,标志着“冷战”对峙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③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 ‎④1980年美国提出用武力遏制苏联的“卡特主义”。1981年里根总统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美苏关系再次陷入低谷。‎ ‎⑤1985年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他提出“新思维”理论,美苏关系进入第二次缓和阶段。‎ ‎⑥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也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 三、二战后的局部战争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①1950年,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朝鲜战争从1950年到1953年,最终美国战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朝鲜战争是“冷战”的产物,是二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 ‎②1961年,美国又发动越南战争,它是美苏两国和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1973年美国战败,它是美国战后陷得最深、拖得最久、代价最大的一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 ‎(2)中东战争 ‎①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也是中东战争的根源所在。‎ ‎②1948年~1982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了5次战争,都称之为中东战争。‎ ‎③1977年,萨达特正式访问耶路撒冷,开始了埃、以之间的和平谈判,1978年,美、以、埃三国签署《戴维营协议》。‎ ‎④1993年,巴、以双方在美国签署《奥斯陆协议》,这是中东和平的一个重大突破。‎ ‎⑤1995年,以色列总理拉宾被刺杀,中东和平进程受阻。‎ ‎(3)两伊战争 ‎1980年,伊朗和伊拉克爆发了一场长达8年的战争,即两伊战争,它是二战后持续时间较长、损失消耗最大的局部战争。‎ ‎(4)海湾战争 ‎①1990年8月,伊拉克突然发动对科威特的侵略战争,1991年,美国对伊拉克发起代号为“沙漠风暴”‎ 的军事行动。海湾战争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空中轰炸;第二阶段是地面作战阶段,战争以伊拉克的失败而告终。海湾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也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科技战争。‎ ‎②2003年,美国以打击萨达姆政府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这场战争的高科技含量大大超过海湾战争。‎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联合国 ‎①1943年,美、中、英、苏四国签署《普遍安全宣言》,宣布尽快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②1945年4月,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开幕。联合国正式成立。‎ ‎③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关系等四项。联合国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等一些常设机构。‎ ‎④联合国在它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为世界和平作出了一些贡献。‎ ‎⑤裁军和军备控制是联合国的重要任务,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也十分突出,维和部队称之为蓝盔部队。‎ ‎(2)和平与发展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②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平推动发展;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发展促进和平。‎ ‎③21世纪,战争威胁依然存在,世界和平力量进一步增强。‎ 考点一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启示 ‎【例题】(2017·课标全国Ⅰ,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国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以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总结做答;第二小问,从中国问题国际化的角度阐述。第(2)问,根据材料中“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美国对华援助”、“双方讨论了日本天皇地位”等具体内容的影响回答。‎ ‎【答案】(1)内容: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意义: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2)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 ‎【解题技巧】关于20世纪世界性大战的规律性认识 ‎1.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 ‎(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 ‎(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 ‎(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在战争还没有被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 ‎(5)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2.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抑制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想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 ‎3.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 人类在付出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这种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 ‎(1)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使大战爆发。一战以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二战的道路变缓。‎ ‎(2)二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 ‎(3)妥协是斗争结果的另一种形式。二战后的60多年来,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的新局面。这是人类社会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 考点二 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例题】(2016·课标全国Ⅲ,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 ‎——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 ‎【解析】第(1)问,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世界、美国和苏俄等角度来分析。第(2)问,根据“民族自决”、“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等内容分析;根据“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可从美国、英法战后列强之间关系、美国国会态度等角度分析。‎ ‎【答案】(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2)原因: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 ‎【解题技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异同 类别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异 基础和 矛盾 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反映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建立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上,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力量 中心 以欧洲为国际舞台的中心,英法起着主导作用 形成以美苏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形成 过程 一战结束后通过召开国际会议,战胜国相互妥协而形成 二战接近尾声时,同盟国协调与磋商,战争结束后形成 性质和 实质 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重新瓜分 反法西斯性质,实质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 体现 意志 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 美苏两国的意志 影响 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关系,适用于欧洲、非洲、中东和远东地区 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适用于全世界 同 ‎(1)都是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都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破坏瓦解 考点三 对局部战争及和平与发展趋势的认识 ‎【例题】(2016·课标全国Ⅱ,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 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场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们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战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 ‎【解析】第(1)问,首先注意:一战时期罗曼·罗兰主要是以个人的名义发公开信、发表文章等进行反战。根据材料“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得出由个人宣传到到组织反战活动;根据材料由“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到“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得出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第(2)问,要结合第(1)问的变化进行对应分析。首先,总结一战期间的反战教训——个人反战未取得明显效果;其次,二三十年代国际形势变化——世界受到法西斯势力的威胁,苏联兴起并且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斗争对象。‎ ‎【答案】(1)变化: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卫苏联。‎ ‎(2)原因:总结一战教训: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民众,个人反战未能取得明显效果;‎ 形势变化: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二三十年代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 ‎【解题技巧】人类对当今战争与和平的历史思考 ‎(1)战争是一柄双刃剑。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是由于世界大战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世界大战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而这种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关系成为抑制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最惨烈的战争中产生了否定战争本身的强大力量。因此,二战后半个多世纪没有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政府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接受。‎ ‎(2)人类开始更加理性地用谈判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一战的教训使西方大国更加注重谈判的方法,但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法、美等国无原则的妥协,客观上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导致二战加速到来。经过二战,各国开始采用既有原则又灵活务实的谈判方法。“冷战”无疑说明了这一点。‎ ‎(3)经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及“冷战”,人类社会进入矛盾重重的新世纪,和平与发展依旧是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人类只有充分运用理性的方法,抛弃极端观念,抛弃“冷战”思维,本着宽容的心态,积极地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才有可能维护一个和平发展繁荣的新世界。‎ ‎ ‎限时训练 ‎(45分钟)‎ 经典常规题 ‎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太平洋战争期间,罗斯福政府抬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主要是基于对日作战的需要。同样,当蒋介石下决心用武力消灭中共时,冷战正愈演愈烈,同苏联的尖锐对抗使美国的对华政策不可避免地同遏制苏联联系在一起。1947年间,美国政府中对国共斗争占主导地位的看法是,中共如果在内战中取得胜利,肯定会站在苏联一边,中共正在为苏联的“目标服务”,而且中共已经表明将“忠于苏联”。正是因为视国民党政府为“苏联在亚洲扩张的一大障碍”,美国政府立即站在国民党政府一边,并不断增加对后者提供援助。当后者已经被历史的进程证明注定要垮掉时,美国政府仍然企图通过各种方式加以抢救。但是即使是为了遏制苏联,中国的重要性也只是相对的。美国的全球战略决定了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只能是有条件的和有限度的,不论美国国会中亲国民党政府的“中国帮”和“援华游说团”如何鼓噪“不能忽视中国”,都不可能根本改变美国政府的决定。‎ ‎——摘编自牛军《解放战争时期的美苏国共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国共内战中的对华政策,并指出制定这一政策的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内战的结局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10月,美、英、苏3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会议准备就成立战后国际组织问题发表一个《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美国国务卿赫尔认为,除美、英、苏3国外,还应将中国作为宣言的签字国。但英国方面对此持冷淡态度,苏联方面则认为,中国外长没有参加会议,不能将中国作为宣言的签字国。赫尔强调:“如果将在战争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大国排除在外,则对联合国家的统一将产生极为有害的心理效应”;而且“我国政府认为,如果在宣言问题上由美、英、苏三国将中国摒弃,那就极有可能在太平洋地区在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都引起极为不利的反应”。最后,英国和苏联方面同意。10月30日,中、美、英、苏4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正式签署了4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该宣言第一次正式宣告4大国一致赞成战后成立一个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 ‎——摘编自《傅乘常日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美国重视中国战略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签订的影响。‎ 高频易错题 ‎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材料二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2)材料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3)材料三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4)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 ‎4.【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中国军民自1937年起就不屈不挠地与装备上远为优越的敌人英勇斗争,牵制和吸引了包括关东军在内的180万以上的日军。日军在中国战场伤亡130余万,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在各个战区伤亡人数之首。‎ 朝鲜人民和越南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在艰苦的条件下不屈不挠地开展抗日武装斗争。1945年8月,朝鲜人民革命军在苏军帮助下解放了朝鲜北部,日本帝国主义长达36年的殖民统治终于结束。越南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八月革命”,9月2日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 东南亚各国有大量华人和华侨,他们在抗日斗争中为所在国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马来西亚人民抗日军举起了象征马、华、印三个主要民族团结的三星旗坚持武装,菲律宾人民抗日军粉碎了日军多次围剿和诱降,缅甸和印尼的抗日解放斗争在共产党的参与下秘密组建了反法西斯组织,以地下或合法形式进行反日斗争。‎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洲各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亚洲各国反法西斯战争的意义。‎ 精准预测题 ‎5.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现在的五十几个民族及其祖先,几千年来一直共同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绝大多数民族都是中国的土著民族,都可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追溯出两千年以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这一点与西方很多国家都不同。‎ 中国各民族,长期生活在统一的国家之中。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两千多年来,尽管出现过多次分裂,但与统一相比,分裂的时间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而且统一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巩固。‎ 中国的统一与辽阔的疆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也是中国56个民族及其祖先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其中汉族居于主导地位,每一个少数民族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特点。‎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边疆危机,清朝采取一些措施,改变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机构,在边疆地区逐步推行与内地一体化的政策,力图通过设省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如1884年新疆正式设省,1907年改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为行省。这些措施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定边陲起到了积极作用。‎ ‎1912年1月,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中华民国政府筹备设立专门机构,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在边疆地区,民国时期的管理机构主要是设省。抗战期间,边疆地区的自治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清政府和国民政府,都没有真正担负起抵御外来侵略的责任。尽管边疆民族管理机构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发挥了一定作用,却无法改变国土沦丧、边疆内缩的现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贯彻《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逐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的权益,使他们能当家作主;保证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共同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充分发挥各民族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摘编自孙宏年《四海一家: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等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近现代历史上中国边疆和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历程。‎ 材料三 新航路开辟以后,广大亚非拉民族和国家相继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西方殖民帝国相继瓦解。许多学者将此过程称为“非殖民化”。大多数西方学者把“非殖民化”看成是殖民帝国所采取的、让予殖民地取得独立的主动行为。在我国学术界,在谈到殖民帝国瓦解的时候,大都强调的是“民族解放运动”,而很少使用“非殖民化”这一概念。最近,我国有些学者提出“非殖民化”和民族解放运动是一个历史进程的两个方面。“非殖民化”实际上是殖民国家在被迫撤出殖民地的过程中采取的维护自身利益的各种行动。‎ ‎——摘编自高岱郑家馨《殖民主义史•总论卷》‎ ‎(3)依据材料概述关于二次大战后西方殖民体系解体原因的不同观点。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做出评价并说明理由。‎ ‎6.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2年1月,反法西斯盟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竭尽全力,相互合作,彻底打败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绝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并力图维持现状,推迟媾和。1950年下半年,美国及其西欧盟友决定早日对日媾和。在美国操纵下,1951年9月,对日媾和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中国、朝鲜等国没有被邀请参加。会议签订了《旧金山和约》,宣布结束对日本的战争状态。苏联等国没有在和约上签字。对此,中国外长周恩来发表声明指出:“中央人民政府认为(旧金山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因而是绝对不能承认的。”‎ ‎——摘编自吴廷璆《日本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旧金山和约》是“非法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转而急于对日媾和的原因及和约签订的影响。‎ 参考答案 经典常规题 ‎1.‎ ‎【解题思路】‎ ‎ (1) 政策:根据“当蒋介石下决心用武力消灭中共时,冷战正愈演愈烈,同苏联的尖锐对抗使美国的对华政策不可避免地同遏制苏联联系在一起”概括得出:扶蒋反共;服务于冷战时期的全球战略。‎ 依据:根据“中共如果在内战中取得胜利,肯定会站在苏联一边”得出中共取胜将增强苏联与美国争夺的力量;根据“美国的全球战略决定了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只能是有条件的和有限度的”得出欧洲是美国全球战略重心。‎ ‎(2)影响:根据“中共如果在内战中取得胜利,肯定会站在苏联一边”得出加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根据“国民党政府为‘苏联在亚洲扩张的一大障碍’”分析得出削弱了美国在东亚的势力;结合所学,国共内战共产党的胜利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雅尔塔体系。‎ ‎【答案】‎ ‎(1)政策:扶蒋反共;服务于冷战时期的全球战略。依据:中共取胜将增强苏联与美国争夺的力量;欧洲是美国全球战略重心。‎ ‎(2)影响:加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削弱了美国在东亚的势力;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雅尔塔体系。‎ ‎2. ‎ ‎【解题思路】‎ ‎ (1)原因:根据“如果将在战争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大国排除在外,则对联合国家的统一将产生极为有害的心理效应”,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在亚洲的抗战减轻了美国的压力,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据点;结合所学,美国重视中国战略地位,有利于削弱苏联的影响,便于美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等。‎ ‎(2) 影响:可从提高中国的大国地位、是创建联合国的关键一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和増強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信心等角度分析总结。‎ ‎【答案】‎ ‎(1)原因:中国在亚洲的抗战减轻了美国的压力,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据点;削弱苏联的影响;便于美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在国际上美国需要中国的支持。‎ ‎(2)影响: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大国地位;迈出了创建联合国的关键一步;有利于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増強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信心。‎ 高频易错题 ‎ ‎ ‎3. ‎ ‎【解题思路】‎ ‎(1)根据材料中“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可知,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座位次序之争。清廷官员要求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这反映了清廷官员以天朝上国自居。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是因为英国当时在进行工业革命,国力空前强盛。所以英国态度坚硬。‎ ‎(2)根据材料二中“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可以看出,清朝处于屈辱的被动的外交地位。外交是国家实力的交锋。因为当时的西方主要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他们积极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而当时的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是因为实力对比悬殊,所以中国在外交上才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 ‎(3)在国际场合争席位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他要求按照这个顺序来安排法官次序排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这也是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敢于斗争的主要原因。‎ ‎(4)外交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各国外交都受该国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国内政策和需要的制约。综合国力是一国外交的基础和后盾。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变化,还有国际环境、对世界的贡献等因素的影响。‎ ‎【答案】‎ ‎(1)内容: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 心态:以天朝上国自居。‎ 背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 ‎(2)地位:屈辱的服从地位。‎ 原因:19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依据: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顺序。‎ 分析: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贞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4)因素:综合国力,国际环境,对世界的贡献等。‎ ‎4. ‎ ‎【解题思路】‎ ‎(1)根据“东南亚各国有大量华人和华侨,他们在抗日斗争中为所在国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朝鲜人民和越南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朝鲜人民革命军在苏军帮助下解放了朝鲜北部”概括归纳。‎ ‎(2)中国军民、朝鲜人民和越南人民、‎ 东南亚各国人民都不屈不挠地开展了抗日斗争,说明:亚洲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沉重地打击了日本法西斯势力;“他们在抗日斗争中为所在国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出:通过反法西斯战争,亚洲部分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 ‎【答案】‎ ‎(1)都有华人的参与;共产党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或多或少都有外在力量的帮助。‎ ‎(2)亚洲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沉重地打击了日本法西斯势力;通过反法西斯战争,亚洲部分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 精准预测题 ‎5. ‎ ‎【解题思路】‎ ‎(1)根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现在的五十几个民族及其祖先,几千年来一直共同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得出中华民族来源于自古以来生活在中国领土上的众多古代民族;根据“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而且统一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巩固”得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雏形早已奠定,并不断扩展范围,加强力度;根据“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得出统一是古代中国的主要格局和趋势,大多数时间处于统一王朝的统治之下;根据“中国的统一与辽阔的疆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其中汉族居于主导地位”得出汉族为主体,各民族都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贡献力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从背景、措施和影响分析解读近代现代历史上中国边疆和民族问题发展变化即可。‎ ‎(3)根据“大多数西方学者把‘非殖民化’看成是殖民帝国所采取的、让予殖民地取得独立的主动行为”得出观点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殖民体系解体的原因是西方列强给予殖民地独立。根据“在我国学术界,在谈到殖民帝国瓦解的时候,大都强调的是‘民族解放运动’”得出观点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殖民体系解体的原因是亚非拉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斗争。可任选一观点,应该反对观点一,赞同观点二。说明的理由:可从殖民地国家长期进行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民族解放运动加速了西方殖民体系的崩溃、西方列强撤出殖民地是被迫的角度分析说明。‎ ‎【答案】‎ ‎(1)中华民族来源于自古以来生活在中国领土上的众多古代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雏形早已奠定,并不断扩展范围,加强力度;统一是古代中国的主要格局和趋势,大多数时间处于统一王朝的统治之下;汉族为主体,各民族都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贡献力量。‎ 背景 措施 影响 近代 西方列强对外扩张,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边疆危机加深。‎ 清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通过在边疆设省,统一边疆与内地的灌下机构,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控制。‎ 孙中山提倡民族统一,中华民国时期重视边疆地区自治。‎ 对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有一定作用,但无法根本改变遭受列强侵略的局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华民族取得独立。‎ 贯彻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提高。‎ ‎(3)观点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殖民体系解体的原因是西方列强给予殖民地独立。‎ 观点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殖民体系解体的原因是亚非拉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斗争。‎ 示例1:‎ 反对观点一。理由:殖民地国家长期进行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本国的社会经济和资本主义逐渐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团结起来,相互支持,建立不结盟运动等组织。广大发展中国家反对西方列强的剥削,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西方殖民体系的崩溃。西方列强撤出殖民地是被迫的,不是殖民体系最终解体的主要原因。‎ 示例2:‎ 同意观点二。‎ 理由与上文近似。‎ ‎6. ‎ ‎【解题思路】‎ ‎(1)依据“签字国保证竭尽全力,相互合作,彻底打败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绝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美国等国家单独与日本媾和违背了《联合国家宣言》中“绝不单独与敌人媾和”的规定;依据“中国、朝鲜等国没有被邀请参加。会议签订了《旧金山和约》,宣布结束对日本的战争状态。苏联等国没有在和约上签字”可以得出部分反法西斯国家没有参加会议或签字,中华人民共和国被排除在外 ‎(2)结合题干所给的时间来寻求其背景,可知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朝鲜战争的爆发,加速了美国等国与日本的单独媾和,以及美苏冷战的开始,美国处于冷战的需要企图使日本成为亚洲的冷战前哨阵地,遏制国际共产主义的发展。 ‎ ‎【答案】‎ ‎(1)原因:违背了《联合国家宣言》中“绝不单独与敌人媾和”的规定;部分反法西斯国家没有参加会议或签字,中华人民共和国被排除在外。‎ ‎(2)原因:新中国的建立,朝鲜战争的爆发;企图使日本成为亚洲的冷战前哨阵地。‎ 影响:将日本拉入西方阵营,加据了亚洲的冷战;中日、苏日等双边关系长期处于不正常状态;结束对日本战争状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