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瓦房店市高级中学高三月考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记载反应了 A. 世袭制度解体 B. 礼乐制度崩坏 C. 皇帝制度衰落 D. 井田制度松动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井田制下土地是不允许买卖,只能依照嫡庶的宗法关系进行继承。根据题干中贵族用土地换取“盛服和玉饰”可以看出,打破了井田制下土地不能买卖的规定。故答案为D项。AB项,题干并未涉及世袭制度和礼乐制度,排除;C项,抑商政策在这时还未实行,排除。‎ ‎2.《通典·职官六》云:“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又云:“其事有大者(重大疑案或牵涉到五品以上官员的刑事案件),则诏下尚书刑部、御史台、大理寺同按之,亦谓此为三司推事。”究其渊源,后世三堂会审,即源于此。据此可见,唐朝三司推事制度 A. 有利于弹纠不法行为 B. 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C. 扩大了御史职权范围 D. 提高了司法审判效率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及第一则材料,我们知道唐以前御史大夫有审议和言事谏诤等监察职责,但无刑事审案职责,刑事审判应是刑部、大理寺职责;但从第二则材料“三司推事”制度的设立可以看出,御史还可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实际上是代表皇权对司法审判进行监督,扩大了御史的职权,故选C选项。B选项不对,应该是加强了君主专制;A选项、D选项不是两则材料的合理阐释,故排除。‎ ‎3.据史料记载,两宋时期51%以上的进士在任官前出身于平民;明清时期43%的进士在任官前出身于平民,这说明科举制度 A.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发生变动 D. 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中两宋、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有半数左右是来自平民、贫寒家庭,科举制让部分平民获得进入仕途的机会,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故答案为C项。A项,从题干中平民入仕比例无法得出实质,排除;B项,科举制度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观念,但从题干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D项,科举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排除。‎ ‎4.朱元璋指出: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汉晋以来,莫不皆然。其间治乱不齐,特顾施为何如尔。要之,为长久之计,莫过于此。这反映了“封建”‎ A. 强化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 有利于实现明朝政权的长治久安 C. 成为明朝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D. 成为明朝“家天下”的重要措施 ‎【答案】D ‎【解析】‎ 由朱元璋肯定分封制使“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所以他“为长久之计”推行分封,目的是为了巩固朱明的统治,所以D项正确,在封建社会晚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A项所说“王室”直接控制地方与史实不符;朱棣的“靖难之役”和皇权变化可知B项说法是错误的;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上,不是明朝经济发展的条件和要求,C项错误。‎ ‎5.关于军机处设立的时间,史学界记载有雍正四年、雍正七年、雍正八年三种说法;关于军机处前身的名称,史书记载也有“军需房”、“军机房”、“办理军机房”等不同说法,这可以说明 A. 史学家因立场不同记载不一 B. 军机处因保密性强记载少 C. 清代历史记载没有统一标准 D. 历史上没有设置过军机处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关于军机处设立时间存在不同的年份,一方面反映军机处的成立也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考虑与军机处机密性强有关。故答案为B项。A项,题干探讨的是军机处设立的时间问题,与史学家的立场无关,排除;CD项,清代历史记载没有统一标准、历史上没有设置过军机处的表述都不符合史实,排除。‎ ‎6.梭伦改革后,贵族会议的权力仍较为稳定。直到伯里克利时代,贵族会议才“丧失了一切特权,只处理一些与宗教有关的事务”。这反映了古希腊民主政治 A. 平民与贵族斗争的长期性 B.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 与宗教神权专制紧密联系 D. 是西方人文精神滥觞 ‎【答案】A ‎【解析】‎ 题干“梭伦改革后,贵族会议的权力仍较为稳定。直到伯里克利时代,贵族会议才‘丧失了一切特权,只处理一些与宗教有关的事务’”反映了贵族会议经过很长时间权力才被剥夺,说明平民与贵族斗争的长期性。故答案为A项。B项,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是雅典民主的实质,但与题干表述的贵族会议权力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题干不涉及宗教神权专制,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是古希腊智者学派,不是雅典民主政治,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7.下表为公元前5世纪罗马政权组织结构。由此可知 机构或官职 权力 执政官 ‎2名,从贵族中选举产生。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主持元老院会议,执行元老院通过的法令。‎ 保民官 初为2名,后增至10名,由平民中选出。有权否决元老院和执政官颁布的不利于平民的法令。‎ 元老院 由300名贵族组成。有权审批法律,管理国库收入。‎ A. 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 B. 法律体系日趋完备 C. 分权的共和政体确立 D. 民主政治初现雏形 ‎【答案】C ‎【解析】‎ 元老院有众多的贵族组成,而保民官人数也不少,他们职权不同,可见罗马政权组织体现了分权的共和政体的特征,故选C;材料无关平民与贵族矛盾,排除A;材料与法律体系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政治,排除D。‎ ‎8.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甲国首相对乙国总统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材料中的甲国、乙国分别指 A. 英国、美国 B. 英国、法国 C. 德国、法国 D. 德国、美国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美国总统的权利受到议会的制约,所以人们才关心美国总统是否“不经议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美国的内阁官员由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所以总统“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英国首相是议会下院多数党的领袖,他“从不为议会说困扰”;英国内阁由首相提名经国王任命,首相与内阁共进退,所以“事事都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综上所述,并结合题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可知,甲国首相是丘吉尔,乙国总统是罗斯福。故答案为A项。BC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法国、德国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9.1848年和1850年,普鲁士国王先后颁布两部宪法,成立两院制议会。上院议员由国王任命,下院议员通过选举产生。下院拥有表决法案及预算案的权力,但如果上院反对,下院所通过的法案都归于无效。这一现象反映出普鲁土 A. 形式上的君主立宪制形成 B. 代议民主制日渐成熟 C. 政治变革的近代化趋向 D. 议会两院间矛盾尖锐 ‎【答案】C ‎【解析】‎ 题干“下院议员通过选举产生”反映的是德意志帝国的政体呈现近代化趋向,具有代议制的特征。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德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排除;B项,题干只是表明德国政体呈现出现代化趋向,当时的德国尚未确立代议民主制,谈不上日渐成熟,排除;D项,议会两院间矛盾尖锐只是表象,不是反映的实质或本质问题,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0.《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1500里长、横穿中国中长江中巡逻。……该现象发生在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二十一条”签订后 C. 《辛丑条约》签订后 D. 《马关条约》签订后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西方列强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1500里长、横穿中国中的长江中巡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开放重庆为通商口岸,所以列强侵略势力可以到达重庆。故答案为D项。A项,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重庆并没有成为通商口岸,排除;BC项,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和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前列强的侵略势力已经可以到达重庆,排除。‎ ‎11.下表为清朝咸丰皇帝(1851年至1861年在位)执政时期户部库存银两数据(部分)。造成表中所反映的清朝财政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咸丰年间户部银库存银数据(单位:万两)‎ 年份 库存银数 新收银数 支出银数 实存银数 咸丰元年 ‎844.0962‎ ‎850.8529‎ ‎956.9910‎ ‎737.9581‎ 咸丰二年 ‎737.9581‎ ‎8361.837‎ ‎1032.6172‎ ‎541.5246‎ 咸丰三年 ‎541.5246‎ ‎475.3397‎ ‎847.1746‎ ‎169.6897‎ A. 对外战争消耗 B. 卷入世界市场 C. 全国范围灾荒 D. 太平天国影响 ‎【答案】D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到发展的过程中,清政府库银数量的改变,明显可以看出随着革命的发展,清政府的收支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太平天国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而南方经济发达,从而切断了清政府在南方的税收。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是内部战争,不是对外战争,排除;B项,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是中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从题干中数据无法判断当时是否发生了全国范围的灾荒,排除。‎ ‎【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2.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这一改动的主要目的是 A. 立法服从于政治 B. 从人治走向法治 C. 使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D. 民主政体趋于完善 ‎【答案】A ‎【解析】‎ 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背景的相关知识可知,为了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这项立法服从于政治需要。故答案为A项。BC项,总统制也是法制社会,是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排除;D项,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不可能臻于完善,排除。‎ ‎13.“一时间,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从垂暮老人到黄髫稚子,无不喊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工农兵联合起来’的口号。”该时期指的是 A. 辛亥革命时期 B. 五四运动时期 C. 国民革命时期 D. 土地革命时期 ‎【答案】C ‎【解析】‎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工农兵联合起来’”这些口号反映的是各革命阶级联合进行反帝反军阀斗争的时期,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国民革命的时期,故选C;辛亥革命时期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五四运动时期没有实现工农兵的联合,土地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没有反对军阀,故排除ABD。‎ 点睛: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反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但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主要矛盾的表现是不同的,这一题反映的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主要矛盾,即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和中国人民之间的额矛盾。‎ ‎14.1940年底,崔可夫率军事代表团启程访华,行前斯大林指示他:“您的任务,我们驻华全体人员的任务就是要紧紧束缚日本侵略者的手脚。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困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斯大林的指示表明 A. 苏联面临东西两条战线作战的窘境 B. 苏联主张对华进行无私的军事援助 C. 中苏协调利于构建同盟并夺取胜利 D. 苏联援助使中国束缚住日本的手脚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紧紧束缚日本侵略者的手脚”“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1940年底”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能集中兵力对付德国而派崔可夫军事代表团访华,意在构建中苏同盟共同对付法西斯力量。故答案为C项。A项,题干反映的是苏联意图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而派军事代表团访华,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不是对华的援助态度,而是希望与中国建立同盟,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1945年8月苏联才出兵中国东北抗击日本侵略者,题干中苏联要紧紧束缚住日本是为了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而且是希望中国紧紧束缚住日本,而不是苏联援助中国以束缚住日本,排除。‎ ‎15.‎ ‎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 A. 暴力革命 B. 代议制民主 ‎ C. 先进的生产力 D. 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 马克思描述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过程是为了证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因为类似的运动又在进行,生产相对过剩造成经济危机,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所有制关系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关系太狭窄,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创造的财富。同时,也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社会化的生产力),并产生了运用这种武器的人——无产阶级。故C项正确。‎ ‎16.1917年俄国相继发生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分别定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选项 区别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A 革命背景 沙皇统治矛盾重重 和平夺权化为泡影 B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C 革命任务 推翻沙皇统治 推翻临时政府 D 革命结果 两个政权并存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C ‎【解析】‎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反对封建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以建立民主制度为目的的革命,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亦称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社会主义革命的中心任务是通过革命斗争彻底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主义革命的中心任务是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对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解放好发展社会生产力。 因此革命任务决定革命性质,故选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17.‎ ‎ “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新中国的制度中体现了上述观点的是(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三大外交方针提出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根据材料“‘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制度变迁 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代王朝都设有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一定的管理办法,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承袭了中国古代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题干中的“路径依赖”, 故C项正确;B、D两项是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项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制度,故排除。所以答案选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8.据香港某大学在2004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回归前48%受访澳门市民以正面形容词描述自己对澳门回归的心情;而在回归后,76%受访澳门市民认为澳门社会改变很大,对于自己转变为中国国民的身份,64%受访澳门市民表示因此感到自豪。这反映出 A. “一国两制”对澳门社会实际影响并不大 B. 澳门社会制度实现了平稳过渡 C. “一国两制”促进了澳门社会的平稳发展 D. 香港人民十分关心澳门的回归 ‎【答案】C ‎【解析】‎ 从题干中受访澳门市民对澳门回归、自己转变为中国国民身份的态度“感到自豪”可以看出,澳门回归多年来,民生得到很有力的改善,澳门同胞也在进一步融入到国家的发展大局中来。根据所学可知,这是澳门市民安居乐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的主要表现,这主要得益于“一国两制”的实施。故答案为C项。A项,影响并不大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澳门仍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其社会制度并没有发生过渡,排除;D项,题干只是香港某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并代表所有香港人民,排除。‎ ‎19.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现阶段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之中选择其一……一种生活方式是基于多数人的意志……第二种生活方式基于强加予多数人头上的少数人意志。它所依靠的是恐怖和压迫,操纵下的报纸和广播,内定的选举和对个人自由之压制”。这一咨文 A. 针对法西斯独裁专制国家 B. 针对社会主义新中国 C. 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D. 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急剧转变 ‎【答案】D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所谓的干涉他国内政的杜鲁门主义。“二战”后,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确立,这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恐惧,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而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正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故答案为D项。A项,“二战”结束,法西斯国家已经失败,而且根据所学可知,杜鲁门主义针对的是苏联、共产主义,排除;B项,1947年,社会主义新中国尚未建立,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揭开“冷战”序幕的是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排除。‎ ‎20.1961年,苏共22大修订的党章规定:苏共是“工人阶级、集体农庄农民和知识分子中先进的最有觉悟的部分联合起来的、苏联人民战斗的久经考验的先锋队。”1990年的28大的党章则规定:苏共是“一个按自愿原则将苏联公民联合起来,实施以全人类价值和共产主义理想为基础的纲领性目标的政治组织。”这一变化表明 A. 苏联共产党的性质发生改变 B. 苏联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明显改变 C. 苏联共产党将引领世界实现和平 D.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 ‎【答案】A ‎【解析】‎ 题干苏共由“1961年”“工人阶级、集体农庄农民和知识分子中先进的最有觉悟的部分联合起来的、苏联人民战斗的久经考验的先锋队”到“1990年”“一个按自愿原则将苏联公民联合起来,实施以全人类价值和共产主义理想为基础的纲领性目标的政治组织”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共由一个代表工人、农民阶级及知识分子的无产阶级政党演变为一个苏联一般公民联合起来的政党,表明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苏联共产党的性质发生改变。故答案为A项。BC项,两则材料反映了苏共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的变化,不能体现苏共的阶级基础发生明显改变,也不能反映苏联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排除;D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是在1991年底,排除。‎ ‎21.《诗经·小雅·北山》中记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琅琊石刻上宣告:“六合之内,皇帝之土”,材料可以说明 A. 土地是国家上层建筑的基础 B. 西周与秦朝的土地性质相同 C. 专制集权促使君主操控土地 D. 土地公有是维护统治的前提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是指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强调的是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二者都是国家控制下的土地制度,说明土地是国家上层建筑的基础。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西周是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而秦朝是国家控制下的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秦朝才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秦朝是国家控制下的土地私有制,排除。‎ ‎22.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出处 铭文 ‎《元和四年壶》‎ 元和四年(公元87年),江陵黄阳君作。宜子孙及酒食。吏人得之,致二千石 ‎《永和钟》‎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正月一日戊辰造□□□钟,重□□斤。直(值)钱七千二百。宜用 ‎《延熹钟》‎ 延熹元年(公元158年)造作,□□□成雷□□钟,廿二斤。直(值)钱二千四百。大吉□□富贵宜田家□意□长生 A. 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 B. 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 C. 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 D. 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 ‎【答案】C ‎【解析】‎ 表格“宜子孙及酒食”“(值)钱七千二百”说明古代手工冶金的技术和工艺成就较深,故C正确;材料没有直接说明手工业的来源,故A错误;材料中描述的是冶金,不是盐铁官营,故B错误;国家征税不符合表格主旨,排除D。‎ ‎23.“城市”一词是近代才使用的,中国古代典籍则较少将城与市连在一起用。杜甫在《征夫》一诗中云:“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这里的城市,未必是现代城市的含义,可以说有城而少市,毋宁称城邑或城堡。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城市”‎ A. “城”与“市”完全分离 B. 偏重于政治军事功能 C. 商业活动受到了限制严格 D. 经济功能在不断削弱 ‎【答案】B ‎【解析】‎ 依据题干“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这里的城市,未必是现代城市的含义,可以说有城而少市,毋宁称城邑或城堡”可知,材料中的城市偏重于政治军事功能,故B项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C与材料无关;D与史实不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 点睛 古代城市的演变:1、周秦迄唐代:(1)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2)坊市分开;(3)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2、宋:(1)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2)坊市界限不复存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3)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明清:(1)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2)手工业技术发达。‎ ‎24.明万历以后,江南工商业市镇之间的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还有距离更近的,如苏州府吴江县,在明末平均约每乡3个市镇,彼此不过数里之遥。材料说明当时的江南地区 A. 水路交通发达 B. 苏州府成为地区经济中心 C. 市镇经济开始兴起 D. 农村商品化生产程度较高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苏州府市镇密度大来看,以及“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说明江南地区农村农产品商品化生产程度较高,故选D;“水路交通发达”反映的是材料的现象,不能表现实质,排除A;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内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市镇经济开始兴起”,排除C。‎ ‎25.16世纪最后几十年,对一名西班牙人来说,似乎现在一磅羊肉的价格在以前几乎能买到一只羊。而1500—1600年,小麦在英格兰价格上涨了425%,在法国涨了650%,在波兰则是400%。这种现象导致 A. 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B. 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 C. 封建地主的财富急剧增加 D. 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物价上涨,封建领主的财富缩水,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B项正确,C项错误。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是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不是后果,故A项错误;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属于商业革命,不是价格革命,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题干的设问词“这种现象导致”,据此可以分析题干的要求是回答结果或影响,而不是原因,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发现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是价格革命的原因。‎ ‎26.下图是1450-1820年世界白银流向变化示意图,结合数据分析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欧洲的工业革命使国际竞争力下降 B. 中国主导的世界贸易市场开始形成 C.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贸易增长 D. 全球性贸易交流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从1450年至1820年世界白银流行中国与欧洲的数量不断增加,说明全球性贸易交流规模不断扩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欧洲的工业革命使其国际竞争力上升,并且工业革命与题干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依据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相关知识点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主导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C选项错误,新航路开辟自1488年开始,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贸易增长的选项不能解释1450-1488年之间世界白银流向变化;‎ ‎【点睛】本题分析图片白银流通数量的不断增加可得出1450-1820年世界贸易交流规模扩大的答案。‎ ‎27.据法国资料统计,1862年,占地1公顷以上的320万农户中,占地1~10公顷的小农户有244万个;1882年,占有土地在10公顷以下的小农户达总农户的80%以上,1893年,占地不足5公顷的小农户有400万个,占农户总数的71%。据此可知,当时法国 A. 国内市场狭窄 B. 工业发展速度快 C. 土地兼并严重 D. 自然经济力量大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中法国占有土地情况的数据可以看出,“小农户”所占的比例在每个年份都是很大的,这说明法国小农经济大量存在,这种经济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限制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小农经济使广大农民生活极端贫困,没有力量购买更多的消费品和农业机械设备。这就造成了法国国内市场十分狭窄。故答案为A项。B项,题干未涉及法国工业发展情况,不能判断其发展速度的快慢,排除;C项,题干信息不涉及土地兼并,排除;D项,题干数据体现的是小农经济,但当时法国两次工业革命均已开展,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自然经济走向瓦解,排除。‎ ‎28.JD洛克菲勒1863年在克利夫兰开办炼油厂,1870年以该厂为基础,扩大组成俄亥俄标准(原译美孚)石油公司,又很快垄断了美国的石油工业,到1974年,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有16家,其中有8家属于洛克菲勒财团。这种状况客观上 A. 符合了利益最大化要求 B. 顺应了生产社会化趋势 C. 促进了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 适应了自由主义发展潮流 ‎【答案】B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垄断组织的发展,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虽然大资本家实行垄断的目的是追求更多的利润,但垄断的出现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对于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故答案为B项。A项,符合了利益最大化要求的说法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促进了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而题干中涉及的时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项,与自由主义对应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是垄断组织,排除。‎ ‎29.1888年《申报》记载:“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觉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于是相与连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上述材料反映出 A. 女性获得解放,实现男女平等 B. 民族工业发展,雇佣关系开始出现 C. 近代工业兴起,出现了招聘女工风气 D. 报刊业随着近代工业兴起而发展 ‎【答案】C ‎【解析】‎ ‎19世纪晚期,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些企业开始招聘女工,妇女“人争趋之,相与连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竞相应聘,故C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 ‎30. 1899年,晚清状元张謇毅然挂冠从商,在家乡南通创办了大坐纱厂。该厂创办的历史背景不包括( )‎ A. 政府经济政策的放宽 B. 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 C. 实业救国精神的感召 D. 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相关状况及其原因,旨在考查知识迁移的能力。甲午战后清政府鼓励放宽民间设厂,以解决财政危机,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甲午战后,列强继续增加商品输出的同时,大量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销售市场,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甲午战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甲午战前,中国民族工业处于兴起阶段,发展极其有限,战后不可能随即出现提倡国货运动,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相关状况 ‎31.民国政府定新年为元旦后,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过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民情大可见矣。”这反映了 A. 传统观念与习俗具有强大惯性 B. 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C. 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推广 D. 政治运动推动历法改革进程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百姓对阳历新年漠不关心,说明国民政府颁布的改革习俗的措施还没有使百姓接受,体现了传统观念与习俗具有强大惯性,故A项正确;B项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应排除;材料只是反映百姓对阳历新年的态度,无法体现“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推广”,应排除C;材料只是反映百姓对阳历新年的态度,不能说明“政治运动推动历法改革进程”,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过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分析解答即可。‎ ‎32.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B. 政府提倡妇女解放 C. 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推动 D.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妇女职业、地位的变化主要原因是近代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应排除。‎ ‎33.苏俄(联)领导人指出,“建社会主义社会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和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以上思想 A.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 B. 成为优先发展工业的依据 C. 主张建立推广市场经济体制 D.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 ‎【答案】D ‎【解析】‎ 材料信息体现出苏俄(联)领导人对大工业和商业的重视,说明是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思想。这一思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故答案为D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排除A项;国际形势和重工业基础薄弱是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依据,排除B项;苏联的经济思想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排除C项。‎ ‎34.下面是1930年和1940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这一数据变化与下列罗斯福新政内容相关的是 ‎1930年 ‎1940年 拖拉机 ‎92万台 ‎156.67万台 谷物联合收割机 ‎6.1万台 ‎19万台 玉米摘收机 ‎5万台 ‎11万台 A.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 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 C. 调整农业政策 D. 推行“以工代赈”‎ ‎【答案】B ‎【解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30年到1940年间,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摘收机等工业品不断增加,说明美国的工业在不断恢复和发展,这与罗斯福新政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密切相关。故选B项。‎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35.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代表作《蛙》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下述情节不可能在小说中出现的是 A. 1959—1961年新中国出现人口增长新高潮,姑姑接生工作非常忙绿 B. 1962年,姑姑找了一个飞行员对象,但后来姑父驾机叛逃到了台湾,姑姑深受打击 C. 60年代末.70年代末,国家掀起两次计划生育高潮,姑姑受到邻里及亲人的嘲讽 D. 姑姑退休后,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成就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959—1961年为我国三年困难时期,不可能出现人口增长新高潮,所以A项说法不可能在小说中出现,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BCD项,“飞行员”“驾机叛逃到了台湾”都有可能中1959—1961年出现;60年代末、70年代末国家掀起计划生育高潮的表述符合史实;“退休后,改革开放”的表述也合情合理。此三项表述都有可能在小说中出现,排除。‎ ‎【点睛】解答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务必要注意的两点:a.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而平时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b.此类题目较多地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结果、意义、影响等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 ‎36.198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论证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并提出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农业生产家庭承包责任制都长期不变的主张;198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着重阐释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和“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这两个论断。这两个文件 A. 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B. 是邓小平理论开始确立的重要标志 C. 坚持了农业合作化时期的所有制形式 D. 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始的先声 ‎【答案】C ‎【解析】‎ 农业合作化坚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和公有制的所有制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坚持这一原则。故答案为C项。A项,中央两个“一号文件”,都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但材料中没有对外开放的信息,排除;B项,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开始形成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D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始的先声,是1984年中央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排除。‎ ‎37.美国教授凯伦·阿尔特2019年6月撰文提出:大多数中国学者虽然承认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繁荣有很大作用,中国政府也不希望WTO垮掉,但并没有兴趣领导一场对WTO本身的改革或重新谈判。相反,中国在寻求一些WTO的替代方案,如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在本土划设自贸区等。这反映出 A. “一带一路”倡议与WTO相冲突 B. WTO终将被其他经济组织所取代 C. 中国对WTO态度由积极转向消极 D. WTO不能完全满足中国发展需要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对WTO本身的改革或重新谈判”可知,WTO存在某些缺陷,题干“中国在寻求一些WTO的替代方案”反映了中国为谋求自身发展而努力寻找WTO之外的方案。故答案为D项。AB项,根据题干“中国政府也不希望WTO垮掉”可知,“一带一路”倡议与WTO并不冲突,也不能得出WTO终将被其他经济组织所取代的结论,排除;C项,中国寻求替代WTO的方案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排除。‎ ‎38.1945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而1995年的《世贸组织协定》则将“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B. 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 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各国共识 D. 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正走向衰落 ‎【答案】B ‎【解析】‎ 从国际组织投票权的变化可知,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促使世贸组织出现“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B正确;国际经济新秩序并没有确立,A错误;发达国家经济实力依然存在,D错误;材料论述国际经济全球化,不是政治民主化,C错误。‎ ‎39.有报道指出,欧元问世后,欧盟各个国家的普通老百姓只有从每天都看得见、摸得着的“口袋里的欧洲”中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体验到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普通民众反对欧洲经济和政治统一 B.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举步维艰 C. 欧洲一体化始终维持在经济层面 D. 欧元阻碍了欧洲市场的一体化 ‎【答案】B ‎【解析】‎ 每天都看得见、摸得着的“口袋里的欧洲”是指欧元的问世和流通,而只有通过欧元才能“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体验到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说明欧盟成员国的老百姓对欧盟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识还不是很强,欧盟还必须从其他方面来推动欧洲一体化的深入,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还不顺利。故答案为B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普通民众的“反对”,排除A项;欧盟是一个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排除C项;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欧元的使用不仅促进了欧洲经济的融合,而且还促进欧洲社会文化的融合。无国界、无身份、货币通用的人口大流动,允许当地人民更好地交流、讨论、表达和生活。各国间的这种文化相互渗透,给欧洲人一种生活在同一“屋顶下”、“新欧洲”命运共同体的感觉。欧元自然而然地成为推进欧洲一体化的新动力。‎ ‎40.下图反映了当前跨国公司各产业链的利润情况,形成图中抛物线的主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深入发展 B. 世界多极化使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C. 国际经济旧秩序带来的影响 D. 发达国家转移落后产业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题干说的是跨国公司的产业链问题,其中的利润空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就使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而这是由于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经济秩序,所以C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2年8月29日,清朝政府与英国代表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双方共在静海寺内议约四次,也曾在上江考棚等处与英军议和。谈判过程中,耆英等人屈从英方要求,没有进行反驳。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邓卫中《试论<南京条约>》‎ 材料二 为了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1951年4月,美国强迫马来亚禁止向中国出口橡胶,使锡兰等主要产胶国在经济和财政上遭受巨大损失。那时候,锡兰每年需进口大米大约40万吨,但国际市场米价飞涨,锡兰进口大米遇到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锡兰政府向美国寻求帮助。但美国坚持要用很低的价格收购锡兰的橡胶,而以高出国际市场的价格向其出售大米。……1952年6月,锡兰向中国表示,锡兰准备从中国进口10万吨大米。中方为争取锡兰供应橡胶,很快答复同意。10月4日,双方政府签署了《中锡贸易协定》‎ ‎——江勤政《中国与斯里兰卡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条约》签署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锡贸易协定》签署的背景和意义。‎ ‎【答案】(1)特点: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多次商定;被迫签署、清朝处于被动地位;条约内容侵犯中国主权;危害大。‎ 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割让香港岛,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五口通商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局面,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协定关税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但客观上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熟悉外交条约体系,有利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先进思想的产生,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2)背景:美国敌视中国客观上对锡兰造成了经济损失;锡兰求助美国遭受拒绝,美国对锡兰的霸权主义加剧了锡兰的经济困境;中国政府主动友好的态度助推了两国的合作。‎ 影响:有助于中锡睦邻友好关系;对突破美国对华禁运,促进中国与民族主义国家的贸易有重大意义,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得出: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根据材料“议约四次”得出:多次商定;根据材料“耆英等人屈从英方要求,没有进行反驳”得出:被迫签署、清朝处于被动地位;根据材料“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得出:条约内容侵犯中国主权;根据所学得出:危害大。第二小问“影响”,首先强调《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然后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对中国的危害;最后指出其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近代化、发展所起的进步作用。‎ ‎(2)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为了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使锡兰等主要产胶国在经济和财政上遭受巨大损失”得出:美国敌视中国客观上对锡兰造成了经济损失;根据材料“锡兰政府向美国寻求帮助”“美国坚持要用很低的价格收购锡兰的橡胶,而以高出国际市场的价格向其出售大米”得出:锡兰求助美国遭受拒绝,美国对锡兰的霸权主义加剧了锡兰的经济困境;根据材料“锡兰向中国表示,锡兰准备从中国进口10万吨大米”“中方为争取锡兰供应橡胶,很快答复同意”得出:中国政府主动友好的态度助推了两国的合作。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得出:有助于中锡睦邻友好关系;根据材料并结合第(1)问可知,中国与锡兰从各自的需要出发,签订了以大米换橡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贸易协定,不仅开创了新中国同尚未建交、又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签订政府贸易协定的先河,促进了两国贸易的发展,也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徭役原来是以户、丁为基本准则作为编征差徭的依据……明代商品交易货币化程度的提高,白银在流通中普遍使用。土地兼并也逐渐加剧,地主豪强运用一切可行的手段来逃避相应的赋税,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又无力承担自己的赋役责任。……明代万历之前,浙江、广东出现的均平银、福建出现的纲银法等,其法是将赋役统一征银贮于府县。万历九年张居正将“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巩毅《略论一条鞭法》‎ 材料二 ‎ ‎ 罗斯福新政作为挽救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虽不十分显著,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大危机表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国家从总体上对经济进行一定的计划、控制和调节,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新政”成为现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其做法和特点,都深深影响到二战后美国和欧洲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条鞭法颁布的背景?并指出一条鞭法对当时社会历史转型趋势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并分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影响。‎ ‎【答案】(1)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在流通中普遍使用,为一条鞭法提供了有利条件;土地兼并导致国家赋税收入的减少,原有以人头为标准的赋役制度需要改革;地区改革为一条鞭法推行提供了经验。‎ 影响:按亩征税,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按银两收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表现: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调节;福利制度。‎ 影响:积极: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复兴;推动了福利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对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消极:20世纪70年代初成为西方国家出现滞胀危机的重要原因。‎ ‎【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明代商品交易货币化程度的提高,白银在流通中普遍使用”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在流通中普遍使用,为一条鞭法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材料“土地兼并也逐渐加剧”“逃避相应的赋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土地兼并导致国家赋税收入的减少,原有以人头为标准的赋役制度需要改革;根据材料“浙江、广东出现的均平银、福建出现的纲银法等”得出:地区改革为一条鞭法推行提供了经验。第二小问“影响”, 根据材料“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按亩折算缴纳”得出:按亩征税,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根据材料“征收银两”得出:按银两收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迫切需要国家从总体上对经济进行一定的计划、控制和调节”得出: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根据所学得出:制定经济计划;根据材料“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得出:财政政策调节;根据材料“新政”并结合所学得出:福利制度。第二小问“影响”,主要分成积极、消极两个方面分析。积极方面,根据“影响到二战后美国和欧洲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得出: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初期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复兴;根据所学得出:推动了福利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对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消极方面主要考虑20世纪70年代初成为西方国家出现滞胀危机的重要原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