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洛阳一高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周练(4
高二历史周练(11) 出题人: 审题人: 考试时间:4月18日 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下面为《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市形态图,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几何中心被作为布局的核心空间。这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 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 D.君权神授影响城市布局 2.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 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B.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3.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这些规定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 C.实现了文字统一 D.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 4.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观点 作者、出处 共40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唐)房玄龄等 《晋书·地理志》 共36郡(包含黔中郡和洞庭郡) (清)钱大昕 《秦三十六郡考》 共46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谭其骧《秦郡新考》 出现“洞庭郡”的记载,此前有人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 2002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 根据以上史料能够确定的是 A.秦朝设郡数目不一 B.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 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 D.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 5.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设置郡、县两级,郡、县主官都由中央任免。以后尽管地方主官的权力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据此可知 A.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B.统一的政权要求中央能有效控制地方 C.地方自主权受到了压制 D.这一做法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6.西汉前期,丞相下设“十三曹”,处理全国政治、经济、司法等各个领域的事情;皇帝下设“六尚”,其中“五尚”只管皇帝私人的衣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据此可知 A.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B.中朝还无法与外朝抗衡 C.政府机构分工明确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凸显 7.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提案。因而士人特别关心国运,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便根据时事一起作了数十篇策论,尔后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 A.有匡时济世的功能 B.有诗歌取士的特征 C.有制约君权的职能 D.有民主议政的特点 8.《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这表明宋代 A.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B.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C.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 D.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 9.北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规定:“大两省官出知外郡,不得奏辟(向朝廷荐举征召为官)通判职官,其诸处知州,亦不得保举见任(现任)通判。”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A.推动地方军政权力分离 B.使通判绝对服从于中央 C.防止知州受到通判制约 D.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督 10.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相权由相互牵制演变为相对集中 B.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削弱 C.中央机构的行政职能被不断强化 D.元朝相对于唐宋实现了皇权独尊 11.明成祖时内阁只是一个特命入值辅佐皇帝办理机务的场所;明仁宗任用东宫旧官杨荣、杨士奇等以殿阁大学士兼部院寺要职;明宣宗将中枢决策权交给杨士奇等阁臣并兼六部尚书,内阁取得了票拟权,阁臣的署衔必曰“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这一变化反映了 A.内阁拥有独立的决策权 B.明朝内阁的地位在不断提升 C.容易形成阁臣专权局面 D.君主专制有完善的辅政制度 12.中国古代刑法中,“十恶”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属于各罪之首,而侵害皇权专制统治的犯罪又是十恶之首。材料说明古代中国 A.皇帝统治罪恶深重 B.皇权至上的司法原则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刑法只是皇帝的家法 13.在雅典,每一个能够实际完全享有参政权的公民必须要服兵役,保卫自己的城邦,而对当时要靠自备武器和粮食的战士来说,就一定要有购买能力……赫尔俄德曾经说过:“假若没有充足的粮食存结起来……那么,你就不要参加公民大会,听取法庭诉讼。”这说明 A.雅典当时对外战争比较频繁 B.雅典公民实际享有的民主权利不同 C.雅典民主排斥外邦人和奴隶 D.雅典的工商业经济破坏了民主秩序 14.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于非常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诉。这反映出雅典民主 A.权力机构相互制约 B.公民内部轮番而治 C.决策程序力求完善 D.公民权利日渐扩大 15.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写道:“为了正当地执行司法和分配权威,有必要使公民们熟悉彼此的性格。否则在运用权威及执行司法两方面都会产生许多恶果,因为一个武断的决定是不公正的,而在人口过多的情况下又必然会这样。”这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 A.城邦制度利于公正 B.运用权威徇私枉法 C.执行司法有失公平 D.民主政治有形无实 16. 罗马法规定:如果当事人“商定的价格尚不足订约时被出售物品实际价值的一半,而买方又不愿支付差价,卖主可以蒙受‘非常损失’为由而解除契约”。这说明罗马法 A.防范了欺诈性契约的签订 B.具有完备的契约自由精神 C.旨在调和经济契约的矛盾 D.注重维护契约的公平原则 17. “罗马公民最可贵的特权就是他的身体、财产、权利受法律保护。他在涉讼之时可不受刑罚或粗暴对待,罗马法最值得赞美的是它保护个人,对抗国家。”材料表明,罗马法的价值主要在于 A.防范公权力侵害私权利 B.保护罗马公民享有特权 C.鼓励公民个人对抗国家 D.个人权益高于国家利益 18.公元前367年,罗马设立最高内事裁判官,保证市民法适用。公元前242年,罗马又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处理非罗马人的民事案件,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最高外事裁判官的设立推动了 A.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 B.罗马贵族与平民矛盾的缓和 C.罗马万民法的逐渐形成 D.罗马帝国自由民差异的消除 19. 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对象。各国效仿的理由是 A.英国经济上的成就得益于其制度设计 B.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 D.英国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基础 20. 《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写道:“尽管1832年改革是相当保守的,但这次改革毕竟是向着贵族寡头借以垄断国家政治大权的堡垒——旧的议会选举制度打响了第一炮。”这是因为改革 A.改变了贵族把持英国政治的局面 B.防止了英国走向垄断帝国 C.使议会重回国家政治的权力中心 D.使议会席位分配趋于合理 21. 1862年《纽约晚邮报》写道:“在美国政府行政系统,总统大胆地乐于承担一切责任,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大家共同负责的想法。从最上边发号施令,要下边行动,有时内阁官员对这些号令并不同意。”出现上述情况是由于 A.美国总统的工作作风专横 B.美国总统具有强烈责任心 C.美国内阁实行共同负责制 D.美国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 22. 学者亨廷顿认为:美国是个将都铎式(地方政府权重,依赖民兵,行政与立法和司法职能的混合,国王和议会的互相制衡等)的政治制度和大众参与融于一个政治制度之中的国家;而在欧洲,权威的合理化和机构的分离却明显的先于政治参与的扩大。该学者意作表明 A.美国现代政治制度深受英国的影响 B.美国的政治制度优于欧洲国家 C.欧美政治制度是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 D.现代欧洲国家政体更能体现民权 23. 1792~1804年、1848~1852年,法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第二共和国;1875年,法兰西共和制虽得以确立,但仍然历经曲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法国的 A.历史文化传统 B.经济发展特征 C.社会结构复杂 D.共和思想缺陷 24.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下列有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代议制选举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英国首相由议会下院选举产生 B.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C.法国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D.德国联邦议会议员由普选产生 25.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抺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26.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27.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建议洪秀全“恳自今而后,可断则断,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皆所以重尊严之圣体也”,他还建议“立一无情面之谏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据此可知,《资政新篇》 A.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 B.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 C.严厉批评天王独断专行 D.包含一定的民主意识 28.清政府1901年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行政机构由六部变为七部,1903年又增设商部,1905年增设巡警部和学部,1906 年重新更定官制,除内阁、军机处仍照旧外,新增或调整为九部。此举 A.为适应外国列强的需要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客观上适应时代的要求 D.为预备立宪作准备 29.1903~1911年,中国留美学生的籍贯分布中,广东占46%,江苏占19%,浙江占10%,安徽占7%,江西占6%,湖北占5%,福建占4%,其他各省均不足1%。这本质上反映出 A.东部沿海地区教育发达 B.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 C.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兴起 D.沿海地区自然经济解体程度较深 30.甲午中日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持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总理衙门失策和朝廷猜忌 B.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倾轧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慈禧太后无主见 D.同僚倾轧、武器落后和军费不足 31.1906年当时政府规定的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1912年政府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A.国家政体发生巨变 B.民族危机日益严峻 C.儒家伦理遭受冲击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32.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 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 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二、非选择题:共3道小题,33题22分,34题12分,35题18分,共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长达两千多年的王朝时代,中国有一个其他政治实体无法抗衡的中央集权政府。精英的构成不是由于出身,而是由于财富与才能,家族在社会等级中上下波动,阶级界限比较模糊。教育与政治经验在普及,人口一般在政治中发挥着作用。经济以私人经营为基础,价值观相对地说是世俗的与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美国石约翰《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 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是多元的政治体制,在王权和其他社会力量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契约关系或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仅发生在教权与王权之间,而且国王与贵族诸侯一直有“约”,且约定的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在社会的下层,领主与佃户之间、领主与农奴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农奴有条件的坚持某些个人权利,从而获得某种程度的保护,这从根本上削弱着封建制度的统治基础。 ——侯建新《原始个人权利与 西欧封建政治制度》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体制能够长期运行的因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相比,西欧中世纪政治体制的不同,并简析其影响。(12分) 34.(12分) 材料: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论在单个国家,还是在全世界,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反复的过程。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废除政治强制,遵守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共同的规则,以宪法的方式获取政治资源,一开始表现为思想家的构想,然后,政治局借助群众的力量将其细化为若干改造现行政治生活的要求。这种要求起初可能是温和的、建设性的、改良性的,以后却可能变得撤退。再者,胜者或暂时胜者一方将其形式化、法律化,固定为一种永久性的、历史行的进步。 ——摘编自应克复《西方民生史》 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二,论述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 动荡的而反复的过程”。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宇,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疊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 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8分) 高二历史周练(11)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A 2.B 3.B 4.D 5.B 6.D 7.A 8.A 9.D 10.A 11.B 12.B 13.B 14.C 15.A 16.D 17.A 18.C 19.A 20.D 21.D 22.C 23.B 24.C 25.B 26.B 27.D 28.C 29.D 30.B 31.A 32.A 二、非选择题:共3道小题,33题22分,34题12分,35题18分,共52分。 33.(1)因素: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实行官僚政治而非贵族政治;有科学的选官制度,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小农经济和私营工商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提升了人们的道德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素质。(10分) (2)不同:中国是一元的中央集权制,而西方是多元政治体制;中国古代主要依靠儒家道德伦理调节社会关系,西方靠契约关系或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维系社会各种力量。(8分) 影响:削弱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4分) 34.参考示例: (1)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是长期的过程。17、18世纪英法启蒙思想中思想家对民主有了各种的描绘,他们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等构想,这些构想在17、18和19世纪逐步变为现实,如英国1689年首次建立了君主立宪,美国在1787年首次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6分) (2)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又是个动荡和反复的过程,如法国在1789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到1875年最终以立法的形式建立起共和制度的过程中经历了共和制、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的反复。(6分) 35.(1)举措: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6分) 背景: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的发展;受儒家正统思想文化的影响。(4分) (2)特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联;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4分) 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