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作业: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综合测试
单元综合测试五 时间:45 分钟 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60 分) 1.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他认识 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在于,国家议员和总统自下而上地由民众选 举,议会对于来自民间的意见,“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 舍独循同”。据此可知魏源( C ) A.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 B.要“师夷长技以制夷” C.启迪国人开眼看世界 D.批判传统封建制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魏源的思想的认识。魏源对西方的政治制 度没有系统的认识,排除 A;材料“议会对于来自民间的意见”“众 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说明魏源主张关注西 方的政治制度,启迪国人开眼看世界,故选 C;材料没有“制夷”的 信息,排除 B;魏源作为封建知识分子,还没有上升到批判传统封建 制度的高度,排除 D。 2.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 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 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激发了“世俗理性的最初 觉醒”的是( A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最初觉醒”“民族生存……务实地摆脱危机”指的是鸦 片战争后,面对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等人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 技术来抵御外侵,故 A 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中体西 用”思想已经不是“最初”了,故 B 项错误;太平天国中的《天朝 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有着脱离实际的空想性,与材料中的“务 实”不符,故 C 项错误;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 台,展开了“人权与自由的启蒙”,不符合题意,故 D 项错误。 3.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 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此观点意在说明 ( B ) 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 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 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 解析:林则徐主张“开眼看世界”,故 A 项错误;林则徐是清 政府抗英的官吏,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他的思 想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故 B 项正确;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 科技,而不是全面学习,故 C 项错误;林则徐代表的是开明地主, 而不是资产阶级,故 D 项错误。 4.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到“公举一大酋总摄之,非惟不世 及,且不四载即受代……墨利加洲之以部落共和国代君长,其章程可 垂奕世而无弊”。这表明( A ) A.魏源认可美国的选举制度 B.魏源认识到美国先进的根源 C.魏源借以表达反专制思想 D.历史上对魏源的评价偏低 解析:材料大意为,公开选举一个领导人行政,不但不世袭,而 且四年就换一届,美利坚以共和国代替君主,他们的制度流传下来而 且没有弊端,说明魏源认可了美国的选举制度,故 A 项正确;材料 未涉及美国先进的根源,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魏源反专制,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魏源的评价,故 D 项错误。 5.维新运动期间,“国人在 14 个省的 20 多个城市共出版了 90 来种报刊”,这些报刊“开中国‘民报勃兴’之先河,林林总总,蔚 为大观”,成为中国报刊出版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下列属于维 新派创办并用于宣传维新思想的报刊是( B ) 解析:维新派创办并用于宣传维新思想的报刊有《中外纪闻》《强 学会》《时务报》,故本题应选 B 项。 6.“陈独秀等人民主诉求的重心,已从国体、政体等具体的政 治建制层面,转向民主政治内在精神的探讨……”下列能体现陈独秀 上述追求的是( B ) A.维新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大革命 解析: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陈独秀”“转向民主政治内在精神 的探讨”可知描述的是新文化运动,故本题应选 B 项。 7.“以科学的批判的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两千年来独 家经理的‘孔家店’内许多陈货都变成无价值的废料了”。材料中评 价的事件是( C )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解析:依据材料中“以科学的批判的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的信息可知,这与康有为将西学中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的 做法相悖,故 A 项错误;辛亥革命主要是传播革命思想,布新而未 除旧,没有“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才有了民初的尊孔复古逆流,故 B 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以科学的批判的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 值”“两千年来独家经理的‘孔家店’内许多陈货都变成无价值的 废料了”的信息可知,该事件已经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结合 所学知识判断,C 项正确;五四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进行的, 题干指的是思想方面而非政治运动,故 D 项错误。 8.胡适认为:“我们思想新、信仰新,我们在思想方面完全是 西洋化了;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这反映 了( C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新文化运动彻底失败 C.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中西文化融合日益加强 解析: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而辛亥革命使民主观念深 入人心,故 A 项错误;依据材料“我们思想新、信仰新”“但在安 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可知新文化运动并未彻底失 败,故 B 项错误;依据材料“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 的中国人”可知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深远,故 C 项正确;材料中重点 强调的是“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不能体 现文化融合,故 D 项错误。 9.1920 年,胡适指出:“现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实在说得痛快 一点,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 牺牲、自由恋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你递给我,我递给你。” 这表明( B ) A.胡适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 B.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盲目和浅薄问题 C.胡适提倡开展白话文运动 D.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没有进步意义 解析:胡适曾经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故 A 项错误;从“1920 年”“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可知新文化 运动后期存在问题,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提倡白话文,故 C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进 步,故 D 项错误。 10.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的《我的 马克思主义观》发表于( D ) 解析: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可以看 出五四运动后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新 青年》杂志。故本题应选 D 项。 11.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D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解析:洋务运动是清王朝面对内忧外患危机时采取的自救运动, 与材料“全部坏掉了,必须全部换掉”意思不符,故 A 项错误;维 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面对民族危机,开展地向西方和日本学 习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们把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主张实行君主 立宪制,与材料“全部坏掉了,必须全部换掉”意思不符,故 B 项 错误;义和团运动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农民阶级反对清王朝的农民 运动,与材料“全部坏掉了,必须全部换掉”意思不符,故 C 项错 误;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解放运 动,甚至有部分思想家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与材料“全部坏掉了, 必须全部换掉”意思相符,故 D 项正确。 12.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C ) 史实 结论 A 魏源编成《海国图志》 多数知识分子冲破“天朝上 国”观念束缚 B 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 中国需要改变传统的社会制度, 不需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 1918 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封建伦理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 批判的重点 D 1919 年《新青年》出版《马克 思研究专号》 从此,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社会 主流思想 解析:魏源编成《海国图志》只是启迪人们思想,故 A 错误; 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说明政府腐败,故 B 错误;马克思主义成 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是在五四运动以后,故 D 错误。本题应选 C 项。 13.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于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 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 的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材料表明“反孔”斗士们( C ) A.片面评价历史人物 B.彻底批判儒家思想 C.理性认识孔子本人 D.全面认同传统文化 解析:从材料“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 的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可知是不同角度的评价孔子,而 不是片面的,故 A 项错误;从“而对作为一代哲人的或伟人的孔子 本人又是崇敬的”,可知材料不仅体现的是批判儒学,还涉及对孔子 个人的评价,故 B 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表述,排除;材料中“即坚 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的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 崇敬的”,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们反对的是以孔子为权威维护君 主专制的儒家思想,又肯定孔子个人的功绩,故 C 项正确;从材料 中“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可知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没有全面 认同传统文化,故 D 项错误。 14.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中很多人反传统文化很极端,但 对秦制往往又缺乏一种批判精神,即使是鲁迅这样一个‘极端的西化 派’,骂儒家骂得很厉害,也说过很多秦始皇的好话。”该学者意在 说明( C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正确性 B.欲行宪政,须先唤醒国民思想觉悟 C.新文化运动并非绝对反传统 D.新文化运动存在绝对地肯定与否定 解析: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中很多人反传统文化很极端,但对 秦制往往又缺乏一种批判精神”可知新文化运动在政治上和思想上 给专制主义和封建礼教以沉重打击,反传统文化很极端,但是却没有 反对秦制中“法治”思想,故新文化运动并非绝对反传统,C 正确;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与新文化运 动不符,排除 A;宪政思想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张,与新文化运动 不符,排除 B;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思想的绝对肯定和否定,与材料 表述不符,排除 D。 15.1918 年 11 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这回 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 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 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李 大钊演讲的目的是( B ) A.弘扬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B.推动中国思想界向苏俄学习 C.颂扬五四运动取得胜利 D.号召工人罢工响应学生运动 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1918 年”“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 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可知这应为使社会主义理论成功变为现实 的俄国十月革命,故 B 项正确。A 项是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指导思想, 排除;五四运动还没有爆发,排除 C 项;D 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6 题 20 分,第 17 题 20 分, 共 40 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 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 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 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 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 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 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 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 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史》上册 (1)归纳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共同点。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 形势问题上,两者有何不同?(6 分) (2)材料一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的观点?(4 分) (3)材料一、二的局限性在哪里?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 容进步在哪里?(6 分) (4)材料三内容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4 分) 答案:(1)共同点: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王朝。不同点: 魏源认为近代中国面临外国侵略的威胁;张之洞认为,外国侵略不是 大祸,国内提倡兴民权影响清朝专制统治才是大祸。 (2)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去抵抗外国侵略。洋务派的观点。 (3)材料一只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材料二认为“民权之 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材料三则提出了触动封建统治根本,学习西 方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4)不足之处在于否定一切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片面性认识。 解析:第(1)问,根据“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得出两者的共同点;根据材料一“以夷攻夷”“以夷款 夷”、材料二“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概括不同。 第(2)问,根据“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结合 所学知识说明反映的思想及派别名称。第(3)问,根据材料一“师夷 长技以制夷”、材料二“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并结合所学知 识概括局限性;根据材料三“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 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说明进步 性。第(4)问,从“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并结合 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不足之处。 17.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深受西方思想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 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 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吾今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 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材料三: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使吾人觉悟者为学术……其 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 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吾敢断言,伦理的觉悟,为吾 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指出“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材料一中“那个世界的 部分”的主要内涵是什么?(8 分) (2)梁启超的上述主张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 分) (3)当时陈独秀断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的依 据是什么?为实现“伦理的觉悟”,先进的中国人做了哪些努力?(8 分) 答案:(1)背景: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清政府的内外危机;“师 夷长技”思想的启迪。 内涵:西方先进的军事装备及近代工商业科技。 (2)影响: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促进了思想启蒙。 (3)依据: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西方启 蒙思想进一步传入;尊孔复古逆流。 努力:发动新文化运动(宣扬科学、民主思想)。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清政府面 临统治危机以及新思想萌发的启迪作用分析背景;第二小问,结合洋 务运动学习西方军事以及科技来组织答案。第(2)问,材料中主要介 绍梁启超兴民权的思想,该思想的影响从对维新变法思想以及思想启 蒙的角度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最初使吾人觉悟者为学 术……其次为政治”并结合西方思想传入以及国内尊孔复古逆流角 度说明依据;第二小问,从新文化运动口号来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