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必修模块模拟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必修模块模拟历史试题

高二历史考试一模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 ‎1.先秦的文献和彝铭记载中屡有“宗周”的记载,《诗经·公刘》中说:“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与材料密切相关的是 A. 郡县制 B. 世袭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宗周”和“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可知,这与宗法制相关,选项C正确;郡县制确立时间是在秦朝,而非先秦,选项A排除;世袭制与宗周无关,排除B;分封制在材料中并未体现,选项D排除。‎ ‎2.“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摸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 A. 皇帝制度 B. 世袭制度 C. 大一统制度 D. 郡县制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文字材料的含义是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结合所学不难发现只有郡县制度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可以排除AC两项,这两项秦统一六国之前没有出现过;B项出现在西周时期。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名师点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 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 ‎ ‎(1)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 ‎(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4)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5)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A. 铁犁牛耕的使用 B. 曲辕犁的推广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高转筒车的出现 ‎【答案】A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说明是当时生产力发展重要体现,故A项正确;B是唐朝时期出现;C是魏晋南北朝开始南移;D是唐朝出现。‎ ‎4.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颁布一系列“禁海令”。原本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被彻底剥离了,普通百姓被隔绝在了世界贸易体系之外。对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农耕文明时代海外贸易处于附属地位 B. 明初“海禁”导致海外贸易完全中断 C. 民间贸易禁绝,官方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D. “禁海令”的根本目的在于与民争利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被彻底剥离了”意在强调农耕文明时代海外贸易的地位是很低的,只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地位而已,故A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禁海令” ‎ ‎【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详解】‎ ‎5.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 重农抑商 B. 强调制度与秩序 C. 厚古薄今 D. 重视道德与人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比较问题的能力。儒家注重等级和名份,倡导“为政以德”,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法家主张用法制来维护社会秩序,B项是儒家和法家的共通之处。重农抑商是商鞅提出的,A项只符合法家;厚古薄今是道家和儒家的主张,法家主张变革,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C项错误;D项只符合儒家。‎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6.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过一观点出自先秦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答案】C ‎【解析】‎ 题干引文认为“攻伐”即战争为“天下之巨害”,显然是反对战争,这与墨家的“非攻”主张相一致。‎ ‎7.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 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的,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C中“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 点睛: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8.唐代节度使冯宿曾奏请朝廷:“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违背)敬授之道。”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雕版印刷术在民间流行 ‎②活字印刷提高印制效率 ‎③民间私印有损朝廷权威 ‎④私营商业活动比较活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代已经有雕版印刷术,材料中的信息“皆以版印历日(日历)鬻于市…其印历已满天下”说明唐代雕版印刷术在民间流行,故①正确;北宋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故②不符合题意;“…有乖(违背)敬授之道”说明民间印刷冲击了朝廷的利益与威严,故③正确;根据材料“每岁……其印历已满天下”可知唐代私营商业活动比较活跃,故④正确。故选D项。‎ ‎9.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由此可知 A. 京剧由徽剧汉剧合并而成 B. 京剧的形成体现了兼收并蓄的特点 C. 京剧形成于乾隆五十五年 D. 京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走向成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 ‎ 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可知,京剧体现了兼收并蓄的特点,选项B正确;选项A表述有误,京剧是吸收融合了徽剧和汉剧,形成的新剧种,而非两者的简单合并,选项A排除;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选项C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10.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在探素成圣之道。有的提出”愚夫妇与圣人同”,有的提出“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有的提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有 ‎①荀子 ‎②康德 ‎③王守仁 ‎④苏格拉底 A. ①②④‎ B. ③②④‎ C. ①④②‎ D. ③④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认为人人都有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所以只要识得此理,则“满街都是圣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种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是欧洲18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德国启蒙思想家康德认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因此③④②项符合题意,D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1.在世界近代时期,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①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都反对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 ‎③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④都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产生于14世纪的意大利,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打着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旗号,宣传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教改革是16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以新宗教进行反天主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主张,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维新变法运动是指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故综上分析可知,①④正确。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中,资产阶级尚未反对封建制度,②错误。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中,没有涉及新的政治制度的建立,且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也不是都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③错误。综上所述,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排除BCD,所以选A。‎ ‎【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的相关史实,二是紧扣设问“共同作用是”,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2.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文人中间,完全世俗、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说明文艺复兴 A. 完全没有摆脱神学的束缚 B. 用理性批判宗教神学体系 C. 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D. 继续倡导天主教的价值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是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选项C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选项B是启蒙时期的内容,排除;文艺复兴批判天主教的价值观,排除D。‎ ‎13.“他们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有义务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为目的的‘黑暗时期’,他们应用理性之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发起的运动 A. 复兴了古代希腊人文精神 B. 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 C.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D. 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启蒙运动提倡理性主义思想,“理性之光驱散现实的黑暗”说明是启蒙运动思想家主张,启蒙运动思想家提出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D正确。A和C是文艺复兴影响。B是宗教改革影响。故排除ABC。‎ ‎14.“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适应这一变化,英国 A. 通过光荣革命,赶走专制君主 B.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 C. 进行议会改革,调整议员结构 D. 建立内阁制度,限制国王权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君主立宪制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而不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1832年议会改革才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本题材料中的“中等阶级”实际上指的就是工业资产阶级,1832年议会改革中工业资产阶级因为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而获得了更多的席位,贵族、大地主的地位因为经济实力下降席位则大大的减少,所以,与之相关的史实只能是1832年议会改革。所以答案选选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 考点:··‎ ‎15.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认为,“联邦宪法之所以优越,主要原因在于立法者们……敢于要求人们节制自由,因为他们真诚地不想使自由破灭。”这一立法思想主要体现于1787年美国宪法 A.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 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民直接选出 C.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制衡 D. 建立联邦国家并保持各州的独立性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本题考查的主要是民众牺牲部分自由来维护自由的权利;1787年宪法从分权制衡的角度实现了这一思想,故C正确;A属于联邦制特点;B属于总统选举方式;D属于政治体制特点。‎ ‎16.在19世纪末的西欧,一个资本家要新建纺织厂,为提高产量,他应该优先选址在 A. 商业繁盛的地区 B. 盛产煤炭的地区 C. 邻近河流的地区 D. 电力充足的地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时间为“19世纪末”,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家建立的纺织厂选址就应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D项符合题意。A项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无关,排除。B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考虑的因素,排除。C项是自然力限制下的选址考虑因素,与题意不符,排除。‎ 考点: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发展 ‎17.世界贸易的扩大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重要表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端于 A. 新航路的开辟 B. 早期殖民扩张 C. 垄断组织形成 D. 跨国公司出现 ‎【答案】A ‎【解析】‎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故A项正确;B项是使世界市场拓展;C项是使得世界市场最终确立;D项是全球化的载体。‎ ‎18.在1800~1870年间,按当年的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增长了6.7倍,如果扣除价格下跌的因素,实际贸易额增长了9.6倍,而在1720~1820年国际贸易额仅增长了1.74倍。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电气时代世界经济快速发展 B. 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剧变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 工业文明开创了世界市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1800年至1870年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故C项正确;19世纪70年代,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开始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际贸易状况,与政治格局无关,故B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促使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故D项错误。‎ ‎19.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B.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D. 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答案】A ‎【解析】‎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故中国人通过不同的途径救国,故A正确;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后,故B错误;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不属于主要原因,故C错误;资产阶级力量是否强大与不同的途径救国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的影响出发,即可得出三者的共同背景,即可民族危机严重,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0.“《天朝田亩制度》表现了农民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有巨大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在实质上又带有反动性”。其“革命性”主要体现在 A. 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B. 贯彻平均主义的基本原则 C. 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 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的方案,是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彻底否定,故C项正确;A、B不是“革命性”的主要体现,排除;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是《天朝田亩制度》空想性的体现,不是“革命性”的主要体现,排除D项。‎ ‎【名师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的方案的影响解答即可。‎ ‎21.近代史上,列强获得下列侵略权益的先后顺序是 ‎①协定关税 ‎②领事裁判权 ‎③划定“使馆界”‎ ‎④在通商口岸设厂 A. ①③④②‎ B. ①②④③‎ C. ④①②③‎ D. ②③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协定关税是在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取得的,领事裁判权是在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中获得的,划定“使馆界”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规定,在通商口岸设厂是日本在1895年《马关条约》中获得的特权,因此正确排列顺序是①②④③,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排列错误,排除A、C、D项。‎ ‎22.徜徉在中国电影群星璀璨的艺术长廊里,战争题材的电影总是带给观者深刻的印象,战争题材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下列战争电影所反映的史实,其先后顺序排列是 ‎①《建党伟业》‎ ‎②《长征》‎ ‎③《建军大业》‎ ‎④《大转折——挺进大别山》‎ ‎⑤《百团大战》‎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②⑤④‎ C. ①③②④⑤‎ D ①②③⑤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建党伟业》指的是1921年;②《长征》指的是1934—1936年;③《建军大业》指的是1927年;④《大转折——挺进大别山》批的是1947年;⑤《百团大战》指的是1940年,所以其先后顺序时①③②⑤④,故B项正确,ACD项排除。‎ ‎23.在解放全人类的阳光大道上,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程。下列关于国际工人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 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道路的彻底失败 D.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苏联解体证明斯大林模式失败,但不能说明社会主义模式是失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蓬勃发展,开创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局面,故C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A项排除。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其经验教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故B项排除。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故D项排除。‎ ‎2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共产党宣言》‎ A.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 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C. 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策略 D. 预见了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 ‎【答案】A ‎【解析】‎ ‎【详解】《共产党宣言》之所以得到广泛传播,原因在于其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选项A正确;选项B并未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排除B;《共产党宣言》主张暴力夺取政权,选项C排除;马克思主义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产物,选项D排除。‎ ‎25.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A.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李鸿章努力将开平煤矿的产品出口税从原来的每吨一两以上减为一钱,降低了与外国商品竞争的成本,增强了洋务派办矿业的信心,A项正确;减少税务负担与加强管理无关,B项错误;减少开平煤矿的税收压力不等于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也没能保证中国煤矿业的稳健发展,CD两项错误。‎ ‎26.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的举动是 A. 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向西方学习 B. 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创办民族工业 C. 学习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D. 为求富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民用工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国自强运动 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帜,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后期为了辅助军事,以求富为旗帜,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向西方学习指的是鸦片战争后的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他们最先开始了向西方学习,不是洋务派“再进一步”的举动;B选项错误,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创办民族工业的是民族资产阶级,不是掀起“自强”、“国防近代化”的洋务派“再进一步”的举动;C选项错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是维新派和革命派,不是掀起“自强”、“国防近代化”的洋务派“再进一步”的举动。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7.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由“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可知外来工业品深入到中国的民众生活中,可知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 ‎28.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C. 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在相互竞争中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列宁、毛泽东、罗斯福、邓小平所提出的理论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都体现了把理论与本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精神,即实事求是的精神,故A项正确;毛泽东的内容并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排除B项;C项只是材料所反映的表象而不是本质,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并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竞争,而是各自国家的发展道路,排除D项。‎ ‎29.罗斯福新政从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方面采取措施主要是解决 A.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B.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C. 市场与计划的矛盾 D. 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答案】D ‎【解析】‎ 罗斯福新政是为克服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措施,而危机主要是由于供求矛盾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而引起的,故新政主要是为了解决供求矛盾,故D正确;AB项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不可能得到解决,排除;市场与计划都是经济手段,并不对立,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前提下,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即计划,C项说法错误,排除。‎ ‎30.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 A. 罗斯福 B. 赫鲁晓夫 C. 斯大林 D. 戈尔巴乔夫 ‎【答案】B ‎【解析】‎ 由题干可知,此次改革部分突破了旧有模式,但是又仅是对于旧有模式的一次局部改革。其历史贡献较为有限。A项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并取得极大成功,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B项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其改革的经济措施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实施之初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也遇到许多挫折,如开垦荒地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农业的落后程度等。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纠正了一些偏差,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材料中的评价相符合。故B项正确。C项斯大林创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划时代的创举,在建立初期,取得了巨大成就。故C项错误。D项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停滞的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与材料中“兼有成功与挫折”的描述不符。故D项错误。‎ ‎31.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A. 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 “九二共识”的达成 C. “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 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答案】A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时间“1987年”。是年,台湾当局被迫允许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交流,两岸长期的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 ‎32.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当时有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毛泽东则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下列对“尼克松改变了世界”这一说法的理解,有误的是 A. 结束了中美之间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B. 直接推动了中日两国间关系的改善 C. 促成了西方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 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之间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1972年尼克松访华直接推动了中日两国关系改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这促成了西方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不是1972年,故D错误,符合题意。‎ ‎33.下面为某校高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的四幅图片。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B.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C. 美苏“冷战”中的对峙 D.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答案】D ‎【解析】‎ 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北约和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的产物;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国家对不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应对之策;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上述事件反映了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故D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当时两极格局已经解体,“冷战”结束,排除AC。不结盟运动符合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但与其它三幅图片不符,排除B。‎ 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首先弄清图片信息中历史事件“北约和古巴导弹危机”“不结盟运动”“世界贸易组织”等所反映的国际环境,然后根据历史事件确立主题即可。‎ ‎34.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 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 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答案】B ‎【解析】‎ ‎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关键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仅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而且成为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动力;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搭建了更好的平台,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A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排除;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在1990年,排除C;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是在1980年,排除D。‎ ‎35. 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 “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 “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 “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度的提高 D. 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表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期间,而图中显示1956年以后工业总产值高于农业总产值,排除A;“三大改造期间”是指1953-1956年期间,而图中显示1953年-1955年期间工业总产值低于农业总产值,排除B;“一五”计划完成时是在1957年,而1956年以后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趋势,排除C;1958年大跃进开展,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因此选D。‎ ‎【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36.“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以上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于 A. 中共十二大上的讲话 B. 中共十三大上的讲话 C. 邓小平南巡谈话 D. 中共十五大上的讲话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作了十分清楚、透彻、精辟的总回答,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束缚,故选C。中共十二大上的讲话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三大上的讲话提出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都与题干不符,排除ABD。‎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名师点睛】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提出要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突破了传统的观念和多年来实行的经济模式。为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写进了党的纲领,明确确定以市场经济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37.有人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自大航海时代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全球化进展。该观点的提出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A. 建立了制度化的货币金融体系 B. 确立英国全球霸主地位 C. 清除了各国的贸易壁垒 D. 提供全球经济技术援助 ‎【答案】A ‎【解析】‎ ‎【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机构及其内部协定,使战后 国际金融体系领域向制度化、体系化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故A项正确;英国确立全球霸主地位是18世纪,B错误;当今世界贸易壁垒依然存在,并不是清除了各国的贸易壁垒,C错误;提供全球经济技术援助的说法不符合布雷顿森林体系,D错误。‎ ‎38.下列示意图中,“?”处最合适的内容是 A. 不结盟运动兴起 B.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C.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D. 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欧洲共同体的形成于1967年,时间不符,所以排除A、B。D仅是资本主义世界的情况,而题目要求的是世界格局的变化,也不符合要求。所以根据所学知识选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二、材料解析题 ‎39.材料一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引自《苏州府风俗考》‎ 乾隆帝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锦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 材料二 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是近代广东所产生的著名的民族企业,其创办人简照南于1870年出生在南海县。……20世纪初的中国烟草市场完全被英美的烟草公司垄断。(因英美烟草公司阻挠),南洋公司陷入困境,不得不宣布破产拍卖,(此后),简照南只好重操旧业,一边经营土洋杂货,一边推销香烟。1912年后,南洋公司慢慢走出了困境,1912年获利4万余元,1913年获利10万元,1914年获利16万元。‎ ‎——《岭南经济史》‎ 材料三 近30年来,中国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22257亿美元,……1978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10亿美元,2006年末已突破1万亿美元。‎ ‎——摘自胡锦涛演讲稿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的哪些政策,其在经济方面产生的最深刻的影响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说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2年后,南洋公司慢慢走出了困境”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说明“近30年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2分)‎ 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分)‎ ‎(2)障碍:列强的侵略。(2分)‎ 原因: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民国建立,为民族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促进民族工业发展。(4分)‎ ‎(3)主要原因:改革开放(2分)‎ ‎(4)启示:国家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闭关锁国会导致落后;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才能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政策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政策的制定应该顺应国内和国际形势的需要。(只要答出其中任意一点或其它言之有理的答案即可得满分4分)‎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可知重农抑商;依据”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闭关锁国。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20世纪初的中国烟草市场完全被英美的烟草公司垄断”可知列强的侵略。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民国建立,为民族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以及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促进民族工业发展回答。‎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可知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 ‎(4)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所学可知国家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闭关锁国会导致落后等。‎ ‎40. 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薪,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数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光荣革命至19世纪中期的具体事例说明英国是怎样进行政治制度创新的?‎ 材料二 ‎ 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第二款: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 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四年……‎ 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的法官,如果尽忠职守,应继续任职……‎ ‎ ——摘自《1787年宪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的进步之处。‎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1787年美国宪法相比是机械模仿还是超越?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四 1945年,在延安窑洞里,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有过一次有历史意义的谈话。黄炎培说:中国历史有一个从兴旺到灭亡的周期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在历史上,周期律是跳不出的,希望中共能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欣然答道: “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就是著名的“窑洞对话”。2012年1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各民主党派时,称“窑洞对话”对中国共产党仍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摘自凤凰博报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建设层面概括建国初期中共是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习近平重提“窑洞对话”说明了什么?‎ ‎【答案】(1)制度创新;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实行责任内阁制;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君主立宪制。(3分)‎ ‎(2)规定联邦制,既加强中央集权,又发挥地方的积极性:规定三权分立制,有效防止专制与独裁;规定选举制,体现一定的民主性。(4分,制度给2分,进步性给2分,任答两点。)‎ ‎(3)答案一:模仿。(1分)理由是《临时约法》模仿了美国三权分立制度(1分)、民主共和政体(1分)。‎ 答案二:超越。(1分)美国宪法把妇女排除在公民之外,而《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属于全体国民。(1分)美国宪法打上了种族歧视烙印,而《临时约法》提出民族平等。(1分)(说明: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 ‎(4)措施: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建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召开一届人大,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 说明:中共与民主党派的真挚情谊:中共的忧患意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的坚强决心。(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分析此问,实际是要求回答英国从专制走向民主的具体政治措施,如:确立君主立宪制, 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君主立宪制等。‎ ‎(2)此问规定了解答的角度: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的进步之处。材料二提供了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模式,同时规定了选举制等,这在当时都是制度创新的表现。‎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应该是模仿。因为“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等都学习了美国的选举制和三权分立制。‎ ‎(4)分析材料四,首先要知道这个“历史周期律”指历史上每个王朝都是从兴旺到灭亡。而材料显示找到的新路是加强民主建设,联系史实阐述具体措施,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的制定与实行。‎ 考点:中外民主政治建设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综合性很强,涵盖了英国、美国、中国近代与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丰富内容,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材料、理解材料能力,同时考查其概况总结能力。‎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