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菏泽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B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菏泽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B卷)(解析版)

山东省菏泽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B卷)‎ 一、单选题 ‎1. 春秋时期,秦武公“伐邦、冀戎,初县之”;晋文公在新兼并的土地上置县,以“异姓之能,掌其远官”。这些“县”的设置 A. 增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 推动了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 C. 维护了传统贵族的政治利益 D. 加剧了诸侯割居混战的局面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初县之”和“异姓之能”可知县的设置促进了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故B项正确;秦武公,晋文公置县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并非维护周王室的统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异姓之能”体现的是官僚政治对贵族政治的冲击,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县的设置对诸侯统治的巩固作用,而非加剧诸侯割据,故D项错误。‎ ‎2. 秦代的基层组织最初是乡、里,后来增加了亭。汉代在此基础上又实行什伍制,令“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这一做法 A. 提高了国家动员能力 B. 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 C. 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D. 导致了地方势力膨胀 ‎【答案】A ‎【解析】据材料“秦代的基层组织最初是乡、里,后来增加了亭。汉代在此基础上又实行什伍制,令‘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可知汉朝的基层组织较秦朝更细化,这有利于国家对基层的管理,提高了国家动员能力,故选A项;材料说的时秦汉的基层组织,并不是赋税,排除B项;政府加强对民众的管理不能等同于人身依附,排除C项;秦汉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遏制地方势力膨胀,排除D项。‎ ‎3. 唐代中期,枢密使只是负责皇帝和宰相之间传达诏旨的低级官员,由宦官出任,不参与朝政。到了唐代后期,枢密使有时甚至成为实际上的最高决策者,宰相议事时,枢密使亦得与闻。这表明,唐代后期 A. 中枢决策发生异变 B.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不可调和 C.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 地方割据势力得到有效遏制 ‎【答案】A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到唐后期,枢密使由低级官员到参与国家的决策,这主要和君主专制的强化有关,说明当时的中枢决策发生异变,A正确;B中的“不可调和”的说法错误,排除;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排除;唐朝的藩镇问题十分严重,D排除。故选A。‎ ‎4. 宋太宗时规定,科举及第者的吏部考试要试判三道,合格者方能释褐授官。宋神宗后又规定进上、诸科等试律令大义或断案,才能授官。哲宗元祐时苏辙曾说:“天下官吏皆争诵律令”。上述信息反映出当时 A. 行政能力是重要的选官标准 B. 儒家正统思想受到佛道重大挑战 C. 官制改革兼顾了效率和公平 D. 时务策成为科举考试的规定内容 ‎【答案】A ‎【解析】宋代科举选官加试有关律令的内容,说明当时注重考生的行政能力,故选A;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没有体现题意主旨,排除;当时考试加试律令,没有体现时务策是科举考试规定内容,排除D。故选A。‎ ‎5. 明代督抚是出于督察地方军事的初衷设置的,到了清朝督抚集地方司法.行政、军事、教化等于一身,并代理皇帝监察地方,宣布旨谕,行使职权,同时把地方情况反馈到中央这一变化说明 A. 皇权与相权矛盾得到和解 B. 地方行政效率大大减低 C. 清政府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君主统治严重依赖督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清朝督抚集地方司法、行政、军事、教化等于一身,并代理皇帝监察地方,宣布旨谕,行使职权,同时把地方情况反馈到中央”可知,督抚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故选C项,排除B项;宰相制度在明朝就已经废除,清朝不存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A项;明清君主专制在强化,君主统治严重依赖督抚不准确,排除D项。‎ ‎6. 道光二十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考试 A. 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 B. 全力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服务 C. 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D. 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答案】A ‎【解析】‎ 材料文字“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反映了鸦片战争爆发后,当时国家面临海战、海防方面的重要问题和急需了解的知识,材料体现了科举制对现实的关注,A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尚未兴起,排除B;时务策试题围绕的主题局限在海战海防,无法追求人才多元化,排除C;近代教育起步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排除D。‎ ‎7. 如下图为近代某次列强侵华战争示意图,这次战争的影响是 A.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外国经济势力从此深入中国的内地 C. 中国开始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D.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这次列强侵华战争迫使清帝西逃,可知这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D;A是鸦片战争的影响,B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C是甲午战争的影响,排除ABC。‎ ‎8. 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基本情况表 据表可知,民国初年 A. 民主宪政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B. 权力制衡得到法律制度保障 C. 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 D. 进步力量开始主导政治局面 ‎【答案】C ‎【解析】‎ 从国会议员构成基本情况表来看,除了新生阶级和政治力量如民族资产阶级、职业革命家、政党领袖等之外,还有原清政府官员和士绅等旧式或传统势力,说明民国初年的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有普通民众的代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权力制衡,排除B项;D项中的“主导”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9. “以前的地位显赫的国家官员现在变成了轮流坐庄的‘贵族’,因而就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了。另外,国家公务由这么多公民承担,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一段十分有益的人生经历。因此,同其他古代国家相比,雅典拥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这意在说明雅典 A. 国家官员不再履行管理职责 B. 民主政治提高了公民素质 C. 国家事务应由贵族最终决定 D. 公民教育有利于处理公务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公民承担国家公务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质,B选项符合题意。国家官员不履行管理职责的说法明显错误,A选项排除。梭伦改革时期通过财产等级制度就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国家事务最终由公民大会决定,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公民教育与处理公务之间的关系,D选项排除。‎ ‎10. 在罗马帝国早期,政府大兴土木,修建神庙、广场、凯旋门等帝国及英雄的纪念场,还为罗马历代英雄修建纪念碑、纪念像和纪念柱,并铭刻一些英雄人物的个人功绩。这一做法 A. 确立了政教合一的思想 B. 利于培育公民国家意识 C. 深受希腊人文主义影响 D. 意在强化统治者的权威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在罗马帝国早期,政府大兴土木,修建神庙、广场、凯旋门等帝国及英雄 的纪念场,还为罗马历代英雄修建纪念碑、纪念像和纪念柱,并铭刻一些英雄人物的个人功绩”, 可知罗马重视本国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纪念,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国家观念,故选 B项;材料无法体现政教合一思想,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纪念英雄,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英雄,而不是现实中的统治者,排除D 项。‎ ‎11. 1791年,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规定:“管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的,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美国不断发生各种恶性枪击案件,造成伤亡越来越大,严格限制甚至禁止个人使用枪支的呼声不断高涨。这反映了 A. 美国的宪政具有很大弹性 B. 法律条款面临时代的挑战 C. 宪法赋子的权利不容侵犯 D. 修正案是利益妥协的产物 ‎【答案】B ‎【解析】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肯定了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但是当前美国恶性枪击案不断,造成巨大伤亡,因此民众要求限制甚至禁止个人使用枪支,说明随着社会发展,原有的法律条款遭受质疑,即法律条款面临时代的挑战,B正确;1791年宪法修正案的条款直到当下依然未更改,说明宪法稳定性强,而非弹性强,排除A;题干并未剥夺宪法赋予民众的权利,而是强调宪法内容应当因时因势而调整,排除C;题干并未体现修正案制定颁行过程中利益群体的博弈,因此无法体现出妥协,排除D。‎ ‎12. 1839年,英国有人说道:当内阁依旧得到国王和下院支持时,即使上院反对,仍不必辞职。后来,又有人说道:若某议案遭到上院否决后重新又在下院通过,那么它理应成为法律。这些言论旨在 A. 限制世袭贵族的政治特权 B. 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C. 提高英国议会决策的效率 D. 阐释内阁集体负责制原则 ‎【答案】A ‎【解析】题干强调了英国议会下院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议会上院是贵族院,而下院由民选产生,是国家权利中心,题干中强调下院可以扭转上院做出的决定,即限制世袭贵族的政治特权,A正确;1839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刚刚完成,垄断资产阶级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题干主旨是下院对上院的制衡,这种制衡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内阁集体负责主要指的是内阁阁员和首相之间的关系,与议会上下院无关,排除D。‎ ‎13. ‎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日,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信件有25封……在这些信件中…….两人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这反映了美苏两国 A. 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B 通过对峙展示各自实力 C. 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D. 对峙中寻求妥协的理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62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两人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苏争霸,古巴导弹危机以苏联妥协结局,这体现了美苏两国对峙中寻求妥协的理性,故D项正确;当时美苏两国争霸,不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两者展示各自实力的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美苏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故C 项错误。故选D。‎ ‎14. 德国诗人科拉·邦德在1919年发表的《听着,德国人》文章中,号召德国人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来生活,争做“欧洲的中国人”。许多学者认为《道德经》可以医治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消解强权意识。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B. 经济危机激化社会矛盾 C. 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 D. 战争对西方文明的破坏 ‎【答案】D ‎【解析】据“1919年”可知是在一战结束后,此时《道德经》在西方受到欢迎主要是由于战争对西方文明造成巨大的破坏,故选D;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明显无法成为《道德经》在西方受到欢迎的原因,排除A;此时欧洲没有出现经济危机,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排除C。故选D。‎ ‎15.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宣传机构将中国描绘成一个全民抗战的英雄国度,一个肩负国际责任、正在走向以美国为模本的“改革"之路的世界大国。美国的主要意图是 A. 遏制日本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计划 ‎ B. 向世界展现中国现实,帮助中国走改革之路 C. 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 ‎ D. 促进美国战争目标及对华政策目标的实现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政府宣传机构对中国的这种刻画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明显是希望中国能够在战争中分担美国的压力,是为了促进美国战争目标和对华政策目标的实现,故选D;美国的意图是动员坚定中国抗日的决心,不是为了遏制日本的侵略计划,更不是帮助中国走改革之路和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排除ABC。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的“祖宗之法”,不是由固定条款构成的成文法典,而是一组动态累积汇聚而成的综合体:其中既包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统治者应该循守的治事态度;既包括贯彻制衡精神的政策措施,也包括不同层次的具体章程。其原则,其实质,正如宋太宗即位诏书所说,可以概括为“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或许可以说,宋代立国的基本精神,正是“防弊之政”。其设范立制的立足点,在于防止前车之鉴的复现。‎ ‎——摘自邓小南《宋代“祖宗之法”治国得失考》‎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宋代祖宗之法”,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加以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全面)‎ ‎【答案】观点1:宋代的“祖宗之法”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阐述:宋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的原则是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集权范围针对中央,也针对地方;措施涉及军事、政治、财政;从形成过程看是各项政策、措施不断累积。‎ 观点2:宋代“祖宗之法”的目的是“防弊之政”。‎ 阐述: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目的是解诀唐末五代以来的地方割据问题;措施上收精兵是为了解决地方兵力强盛威胁中央,削实权是为了解诀地方行政权过大,制钱谷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的物质基础。‎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不是由固定条款构成的成文法典,而是一组动态累积汇聚而成的综合体”、“其设范立制的立足点,在于防止前车之鉴的复现”可提炼出关于复杂的综合体或者“防弊之政”的目的等类似观点,关于阐释可从宋朝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表现及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与图一相比,指出图二商埠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政府“自开商埠”的原因。‎ ‎【答案】(1)特点:通过不平等条约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数量迅速增加;沿海沿江分布 影响:列强侵略势力不断扩张;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给当地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客观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速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西方文明传入的窗口。‎ ‎(2)特点:政府主动开放;数量增加;东北地区分布密集;政府掌握商埠主权;设置机构,统一管辖。‎ 原因: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抵制西方经济侵略的需要;受晚清“商战”思想的影响;商品经济和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解析】‎ ‎(1)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开放通商口岸近代通商口岸的开辟都是被迫开放的;从开放的口岸数量来看,数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从分布的范围来看,沿海沿江分布。影响:结合上述分析的特征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影响可从列强的侵略势力扩张、社会性质的变化、当地居民生活及经济的影响、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及西方文明的传入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从图二及文字注释可归纳出特征是政府主动开放;数量增加;东北地区分布密集;政府掌握商埠主权;设置机构,统一管辖。原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民族危机加深、抵御列强的经济入侵、商战思想的影响及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部,工业发达,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38年,希特勒先后制造了针对捷克的五月危机和九月危机。面对严峻局势,英法两国政府要求捷克政府接受希特勒的领土要求。捷克政府既不愿依靠爱国群众,又把接受苏联援助看成一种“自杀手段”,最终选择屈服。‎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签署《慕尼黑协定》,规定:将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上述地区的军事设施、厂矿企业、运输工具等必须无偿地交给德国,在日耳曼人是否占居民多数尚不能确定的地区,由四国代表组成的国际机构占领,再通过公民投票以确定其归属,并划定最后边界。这一协定使捷克斯洛伐克丧失了将近1/5的领土,大约1/4的人口和1/2的重工业实力。《慕尼黑协定》远远没有满足希特勒的贪欲,5个月后的‎1939年3月15日,德国军队侵入捷克,并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慕尼黑协定》。‎ ‎【答案】[示例]‎ 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后积极对外扩张,吞并奥地利后,对捷克提出领土要求。捷克战略地位重要,工业发达,政府对德态度软弱、退让。英法受经济危机冲击,实力下降,对德绥靖,企图将战争引向苏联,与德意签署《慕尼黑协定》。《慕尼黑协定》损害了捷克斯洛伐克权益,导致其最终被德国吞并:增强了德国实力,改变了欧洲战略形势;纵容法西斯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解析】根据材料中《慕尼黑协定》的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评价可从德国对外扩张的步伐、捷克的战略地位、英法的绥靖政策及对二战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9. 如下图是美国总统权力消长指数示意图(1787年至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马玉洁《1933年后美国总统权力的扩张分析》‎ 根据美国总统权力消长指数示意图,指出20世纪以来美国总统权力消长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趋势:20世纪初到20年代,总统权力扩大;20—30年代初,总统权力受到削弱;30年代中期至今,总统权力持续扩大。‎ 原因:20世纪初到到20年代,西方列强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随着一战爆发,总统扩大自身权力。‎ ‎20一30年代初,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相对和平时期,总统权力相对受到削弱。‎ ‎1933年至今,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发行政权力扩张,表现为罗斯福新政;二战结束后,由于冷战的需要,总统权力持续扩张;冷战结束后,美国霸权主义的需要以及各种社会问题频发,总统权力未得到削弱。‎ ‎【解析】根据美国总统权力消长指数示意图可以看出:20世纪初到20年代,总统权力扩大;20—30年代初,总统权力受到削弱;30年代中期至今,总统权力持续扩大。‎ 原因:20世纪初到20年代,根据所学,可从西方列强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一战爆发分析原因;20—30年代初,可从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相对和平时期分析回答;30年代中期至今,结合所学,可从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发行政权力扩张;二战结束后,由于冷战的需要;冷战结束后,美国霸权主义的需要以及各种社会问题频发等分析总结。‎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