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 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D.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2.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A.士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 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 C.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3.宋度宗(1240—1274年)时,有臣僚谏言:“政事由中书则治,反之则乱,天下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这表现了当时士大大 A.对君权合法性的质疑 B.挑战君权至上的传统 C.约束君权的治世精神 D.共治天下的民主意识 ‎4.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该现象 A.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说明了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 C.表明了自然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 ‎5.下表为中国某时段银钱比价 表格数据反映了该时段 A.白银的大量流入导致中国货币贬值 B.不正当的国际贸易冲击了中国的金融秩序 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依然占优势地位 D.西方大规模经济侵略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6.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器还记载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集权政治的趋向 B.宗法观念的消亡 C.生产技术的进步 D.礼乐制度的完善 ‎7.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5---图7所示。这表明汉代 图5 长袖乐舞 图6 讲学传经图 图7 养老图 A.外儒内法得到推行 B.儒家学说影响广泛 C.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D.儒家思想的官方化 ‎8.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据此可知宋代 A.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 B.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 C.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 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9.明代专业的旅行指南图已普遍出现,最著名的是《一统路程图记》。该书绘制了北京、南京及各省的重要地名及主要交通路线,并附录山川险夷、著名物产、治安好坏等。人们外出时可检索路引目录,查找相关地名,便知行程里距和沿途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休闲旅游之风盛行 B.国内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C.社会服务体系完善 D.南北经济文化差距的缩小 ‎10‎ ‎《汉书·货殖传》载:“吴楚兵之起,长安中列侯封君行从军旅,赍(ji)黄(同贷)子钱家(中国古代商业银行雏形),子钱家以为关东成败未决,莫肯予。唯毋盐氏出捐千金贷,其息十之。三月,吴楚平。一岁之中,则毋盐氏息十倍,用此富关中。”上述材料说明当时 A. 金融活动比较活跃 B. 政府财政比较困难 C. 民间普遍支持平叛 D. 关中地区经济繁荣 ‎11.下表内容是春秋时期关于君主的几段记述。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春秋时期 A. 君民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 记述 出处 ‎(春秋初年)苟主社稷,国内之民其谁不为臣 ‎《左传·庄公十四年》‎ ‎(春秋初期)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 ‎《左传·隐公五年》‎ ‎(春秋中期)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 ‎《左传·襄公十四年》‎ B. 君民一体的国家观念增强 C. 以民为本的意识日益浓厚 D. 忠君爱国的观念不断发展 ‎12.有学者指出,从韩愈开始至北宋诸儒,针对世族消亡的事实和个人活动能力的膨胀,他们企图激发个人的伦理道德意识,希望实现内心深处的“自律”而不是国家和家族的“他律”,直至形成完备的程朱理学体系。从此,中国文化的发展走进了以具备“自律”能力的个人为主体的正常轨道。这揭示出程朱理学 A. 使士人摆脱了国家和家族的束缚 B. 实现了士人群体的高度道德自律 C. 为提高士人的社会地位创造了条件 D. 是唐宋时期社会发展演变的产物 ‎13.明朝时期,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被称为“言官”,专职弹劾百司。朱元璋要求由“贤良方正”之人来充任言官,明成祖朱棣则进一步强调言官要“有学识、通达治”。明朝对言官的选任实行任职回避,且规定不能选用胥吏出身和曾犯“奸贪罪名”的人为言官。明朝实行上述举措的本质意图是 A. 加强监察队伍的建设 B. 为实现吏治清明创造条件 C. 培养优秀的监察人才 D. 为监察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14.“籍礼”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 礼时,有天子亲执未耙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这一礼仪在《国语》、‎ ‎《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这反映了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 C.古代重农思想的盛行 D.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15.湖南蚕桑业原本比荆(州)、襄(阳)落后,在五代时有了一定的发展。《资治通鉴》记载:“湖南民不事蚕桑,(高)郁命民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枢大盛。”这一变化表明 A.赋税改革促进民间手工业增长 B.手工业专业化趋势加强 C.丝织业成为百姓主要收入来源 D.经济重心己经完成南移 ‎16.公元1314年,元朝决定实行科举考试,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试内容,还确立了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取二十五人的制度。这一措施 A.体现人才选拔地域公平 B.加速元政权封建化进程 C.终结蒙古贵族特权政治 D.促进元朝文化学术繁荣 ‎17.明初,设六科给事中,史载,“明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驳之 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参科,六部之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 六科给事中的设立 A一导致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B.加强了对全国官员的监察 C.引起中枢决策发生异变 D.减少了行政决策中的失误 ‎18.战国时期,“天下”意识逐渐普及,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韩非子》中“天下”一词使用频率最高,如“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这反映出该时期 A.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 B.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 C.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 D.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19.下表为西汉丞相出身表 这反映西汉时期 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C.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 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 ‎20.唐朝时期在中书省和门下省设有一批谏官,具有先他官言事的优越权。他们是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和拾遗,“左”隶属中书省,“右”隶属门下省。这一做法 A.旨在加强专制皇权 B.提高了办事效率 C.利于防止决策失误 D.加强了中央集权 ‎21.宋代圩田开辟十分突出,例如江南鉴湖分隶会稽、山阴两县,北宋初年有27户农家盗湖为田,到英宗时,达80余户,围湖达700余顷,到南宋时鉴湖湖田达2300余顷。这说明当时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自耕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C.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业 ‎22.晋文公召周天子参加践土会盟,《春秋》记之为“天王(天子)狩(视察)于河阳;臣杀君,子杀父,《春秋》一律写成“弑君”、“弑父”,反之,杀掉乱臣贼子则一律写作“诛”。这种写法,被称之“春秋笔法”;由此可见“春秋笔法”‎ A.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B.表达对礼乐秩序的倡导 C.强调对社会变革的赞赏 D.寄寓对中央集权的诉求 ‎23.汉代中央政府设有专门管理官民上书机构。据《廿二史札记》记载,汉代“上书无忌讳”,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东方朔,主父偃、严安等人因“上书言世务”,被简拔为官员。材料表明汉代 A.君主专制的政治风气还没有形成 B.自下而上察举选官的方式已被改变 C.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D.官民可通过上书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24.下表为历史典籍中关乎宋代的某些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宋代 出处 记载内容 ‎《续资治通鉴长编》‎ 普(宰相)尝以隙地私易尚食圃……营邸店,夺民利 ‎《续资治通鉴长编》‎ 鲁宗道为谕德(官职)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 ‎《续资治通鉴长编》‎ 敏中(参知政事)因密使吏访其贼,吏食于村店 ‎《宋史》‎ 街道卒除道,侵子融邸店尺寸地,至自诣开封府诉之 A.社会习俗受商业冲击彻底改变 B.政府对重农抑商政策作出重大调整 C.商品经济较前有了明显的发展 D.政府官员经营商业使社会矛盾激化 ‎25.明太祖强调:“盖赞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明成祖也认为:“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其求侵犯,则有以御之;其来归服,则有以处之。”这反映出明初统治者 A.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华夷”观念 B.强调完善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 C.意识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D.注重稳定边疆秩序以巩固统一 ‎26.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反映了 A.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 B.国家统一在思想上的体现 C.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 D.古代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 ‎27.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这种变化反映了 A.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 B.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 C.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宗族认同 D.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 ‎28.在《古今图书集成》所列烈女节妇中,唐代只有51人,宋代有267人,明代达到36000人,朱熹曾骂唐人为“龟唐”。这说明 A.唐代是妇女享有较多自由的时代 B.隋唐已形成对女性的束缚和偏见 C.女性地位是国家开放程度的标尺 D.朱熹理学思想严重损害妇女权益 ‎29.中国古代视立太子为国本。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常洛,后来深受神宗宠爱的贵妃生皇三子常洵,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这一过程说明 A.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 B.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 C.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 D.朴素的民主思想已经渗入政治 ‎30.关于案件当事人的权力,《罗马法》规定:法律赋予被告以抗辩的权力,抗辩也可以源于大法官的职权;针对被告的抗辩,法律又赋预原告答辩的权利,同时赋予被告再答辩的权利,以对抗原告的答辩等。规定旨在 A.保证案件审理程序合法 B.最大限度查清事实真相 C.坚持当事双方权利平等 D.促成原告被告实现和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5分)‎ 材料一 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父母罔极之恩,同于天地。‎ ‎——摘自黄庭坚家族《黄氏家规》‎ 父之所责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 ‎——摘自《朱子家训》‎ 睦宗族,和乡邻。禁凌暴,守击纪。戒争讼,莫为非。宣圣谕,敦族义。圣谕指明太祖朱元璋的“圣谕六言”即“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节选自《中国古代家规族约》‎ 材料二 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认为“中国自强之本在立机器局,开翻译馆,造地球仪,皆是也。”李鸿章在《谕玉侄》中说“吾国自古相传之伦理曰君臣曰父子曰夫妇曰兄弟曰朋友,此五者之纲纪,在家族封建时代似可通行,然已不甚适当……大地交通,国家种族之竞争愈烈,故吾之伦理,愈不适应于当世,而吾国人犹泥之,此地方所以不发达,邦国之所以日受人侮也”。左宗棠教育子女“读书只要明理,不必坚以科名,子孙贤达,不在科名有无迟早……终日读书,而所行不逮一村农野夫,乃能言之鹦鹉耳,纵能掇巍科、跻通显,於世何益?於家何益?非惟无益,且有害也。”张之洞在《与子书》中说:“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累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因送汝东渡。当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勿忘!勿忘!”‎ ‎——摘编自陈延斌《洋务派家训初探》‎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家规、家训”内容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家规、家训”有何积极作用?(12分)‎ ‎(2)据材料二,指出晚清家训对中国传统家训“革新”的表现,并结合时代背景作简要评析。(13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5分)‎ 历史6月考答案 选择题:2分/题 ‎01—05CDCDB 06—10ABCBA 11—15BDBCA 16—20BDDDC ‎ ‎21—25CBDCD 26—30DBACC ‎31.(25分)‎ ‎(1)特点:宗法观念浓厚;强调儒家伦理道德;重视教化;借助圣谕管理家族。(6分) ‎ 作用:传承发扬传统美德;调节家庭关系,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6分)‎ ‎(2)革新表现:主张向西方学习;对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提倡经世致用;具有强烈的爱国救亡意识。(8分) ‎ 评析:随着封建制度的进一步衰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近代经济的发展、西学的传播等,家训增加了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3分);家训内容的变化体现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寻求强国御辱之道,挽救民族危机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2分)(从时代背景入手展开评析,言之成理即可)。‎ ‎32.(15分)‎ 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 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改革(每条2分,答对4条即可得满分8分)‎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2分);‎ 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2分);‎ 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3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