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第二中学2019-2020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www.ks5u.com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30.0分) 1.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基于此,对巴黎公社最合理的认识是() A. 爆发具有偶然性 B. 教训具有深刻性 C. 意义具有深远性 D. 失败具有必然性 2. 列宁说:“俄国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俄国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这表明( ) A. 俄国二月革命后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 俄国农奴制是二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根源 C. 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 沙皇专制和帝国主义战争激发二月革命 3. 某学习小组拟对下列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拟定一个研究课题( ) A. 十月革命的发展历程 B.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实践 C.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实践 D. 巴黎公社革命的产生和影响 4.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这反映美国( ) A. 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 B. 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 C. 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 D. 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 5. 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情况表 阶段 时间 人数 第一阶段 1950~1953年 1708名 第二阶段 1954~1956年 5853名 第三阶段 1957~1958年 1654名 第四阶段 1959~1965年 很少 上表反映了( )。 A. 文化交流受国家关系影响 B. 教育受制于两极格局 C. 苏联支持新中国经济建设 D. 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 1. 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这一看法实际上强调了 A. 政治格局的变化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B. 自由贸易加快了经济全球化 C. 世贸组织的建立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D. 经济区域化加快经济全球化 2. 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 地。”这一'观点( ) A. 揭示了 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 B. 反对实行“耕者有其田” C. 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 D. 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 3. 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 A. 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 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 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 农本商末观念更深蒂固 4. 唐中叶以后,封建正统思想的代表人物陆贽主张“劝农”“固本业”,同时认为,“商农工贾,各有所专”,把“通商务农”看成立国和治国的基本措施。白居易也强调“使百货通流,四人交利”,使得“务本者致力”,“趋末者同心”。这反映出当时 A. 农业立国指导思想根本动摇 B. 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C. 工商业经济的作用得到肯定 D. 商业发展环境不断恶化 5. 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元至清初( ) 景德镇瓷窑性质统计表(单位:座) 元代 明初 明末 清初 官窑 47 58 34 6 官搭民烧(窑) 2 69 41 民窑 2 20 285 356 A. 制瓷业利润日趋下降 B. 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 C.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D. 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 6. 明清之际,广州社会结构变动有一大特色:士人从商,商人入仕。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说明( ) A. 广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B. 礼教束缚解除,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 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7. 如表为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水稻与蚕桑生产投入与获利对比表,表中所反映的现象可以用来印证当时江南地区( ) 总投资(两) 获利(两) 劳动投入(两) 肥料投入(两) 其他投入(两) 水稻生产(每亩) 1.46 0.55 0.21 2.22 0.78 蚕桑生产(每亩) 3.47 1.05 3.13 7.66 5.65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 农业生产逐渐衰退 D. 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1.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2. 1861—1865年美国内战导致棉花价格高昂,受此影响,浙江棉花价格突然大涨,从每包九元涨至二十八元,这使种植者受到极大的震撼,纷纷放弃了其他作物的种植。上述现象最能说明 A. 农耕经济的主导地位发生动摇 B. 中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C. 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家庭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3. 当时人们流传着:“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一时间,剪辫浪潮席卷大江南北,此事应该发生在 A. 鸦片战争时期 B. 天平天国运动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4. 导致下图中1919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1895年至1919年中国报刊数量的增长 A. 政治制度变革的推动 B. 思想文化运动的促进 C. 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 D. 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 5.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6. 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 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 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 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1. 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制订重工业发展计划:五年内兴建钢铁、有色冶金、机械、电力、电器、化工等大中型工厂并利用外国资本、引进国外技术。该计划() A. 使近代中国实现了工业化 B. 有助于为全面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C. 有效遏制了官僚资本成长 D. 成功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2. 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 A. 进出口贸易增长 B.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C. 公务出境人数减少 D. 人民文化水平提高 3. 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共同纲领》颁布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完善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巩固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D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法制建设方针的确立 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A. A B. B C. C D. D 4. 1876年由英国人擅自修筑的淞沪铁路通车,全长十几公里,但因轧死一人,被清政府以巨资收购后摘除并投入大海。这从根本上说明( ) A. 陈旧的观念阻碍了社会进步 B. 铁路容易导致交通事故 C. 列强攫取了中国的利权 D. 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 5. 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 “大跃进”运动的兴起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6. 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 A.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 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 D. 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7. 1956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军牌载货汽车出厂,这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这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 ) A. 重工业基础雄厚 B. 中共八大的召开 C. 一五计划的实行 D. 国企改革的结果 8. 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 B. 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C. 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D. 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9. “一五”计划实施期间,工人阶级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在“一五”计划建设中也大显身手,农民也关心工业建设,他们努力用增加生产、积极交纳农业税和交售粮棉的实际行动支援工业建设。这反映了( ) A. 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贡献力量 B. 工业化得到了工人阶级的积极响应 C. 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 农业集体化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1.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回答了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坚定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根据新的时代特点,结合实践,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这一评价的依据是南方谈话( ) A. 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B. 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突出成果 C. 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D. 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2. 从1990年到2000年,上海市核心区中心部分的黄埔、卢湾、静安三个区的人口由190万下降到121万。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上海 A. 国企改革全面铺开 B. 经济发展缓慢 C.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D. 人口出生率低 3.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行的成功探索是( ) A. 发展外向型经济 B.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C. 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5.0分) 4. 平等互惠的国际贸易是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时期,东南地区人口增长最快,晚唐至南宋,数十万官僚、军队和中原士民接踵而入于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明显的海洋发展路向,依据区域资源优势,发展蚕桑、茶叶、陶瓷等生产,拓展海外市场,通过商品经济提高当地人口承载力。东南地区海岸线长,海港优良,中唐以后海外贸易迅速成长,到宋朝达到鼎盛。这也是东南经济超过中原的重要原因。北宋中原地区的商品经济也有发展,但是内向型的,自然经济气息更浓。而东南地区经济具有外向型特征,在海外贸易的拉动下,两浙、福建、江西等地的商品经济胜过北方。太湖流域城镇集市密集和广州、泉州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的外贸港口,就是最好的证明。 --摘编自葛金芳《两宋社会经济研究》 材料二 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 分 期 对外贸易状况 1840年至1914年 中外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4.4%.进口物量约增加3倍,出口物量增加约 2倍。由于鸦片贸易的猖獗,中国由出超变为入超。外贸中心从广州北 移至上海。英国始终支配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进口贸易。 1915年至1931年 中外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6.36%,出口的增长显著快于进口。英国在 中外贸易中的绝对优势地位让位于美、日两国。日本一度占中外贸易 总额的1/3左右。到1931年,中国自美国的进口占进口总额的22.2%, 超过了日本。 1931年至1936年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大幅下滑,年均下滑率为14.7%.美国在中外贸易 中居首位。 1937年至1948 年 进出口货物无法正常通行,对外贸易剧烈波动,对外贸易总额最低的 年份不到4万美元,最高也只达到76万美元。 --摘编自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状况。任选表格中所列出的四个时期中的一个时期,分析该时期对外贸易状况形成的原因。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荣氏企业是中国最具有典型性的民族资本企业,主要经营面粉和棉纱, 1902年荣氏兄弟开设了保兴面粉厂。1905年5月,上海掀起抵制美货运动,又促使荣氏兄弟筹设纱厂,成立振华纺织有限公司,1910年荣氏企业从美国进口18部精良的面粉机,年生产能力达到89万袋,1911年辛亥革命后,又在上海创设福新面粉厂,1915年创建申新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粉、纱两业空前兴旺,其面粉企业生产能力占全国粉厂的23%,荣家企业纱锭占全国棉纱厂的11%,荣氏企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摘编自李占才、张凝《著名实业家荣氏兄弟》 材料二 1931年以后的10多年,由于日军疯狂侵华,荣氏企业遭到重创,国难当头,荣氏家族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发起募捐,并将申新五厂用作国民党部队的驻扎地,抵御日军的侵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荣毅仁遵循父命,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生产,为恢复国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荣毅仁表率性地将荣氏企业实行公私合营,成为工商界的一面旗帜。1979年2月,荣毅仁向中央提出了“从国外吸收资全,引进先进技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1979年10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荣毅仁任董事长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摘编自袁正、夏波《荣氏兄弟的救国路、公益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荣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荣氏家族在抗战期间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贡献。 2. 1994年7月18日,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务院发出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城镇住房改革的基本内容:把住房建设投资由国家、单位统包的体制改革为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体制;把个人、单位建设、分配、维修、管理住房的体制改变为社会化,专业化运行的体制;把住房实物福利的分配方式改变为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以中低收入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房供应体制和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住房金融和住房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并存的住房信贷体系;建立规范化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和发展社会化的房屋维修、管理市场,逐步实现住房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促进房地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摘编自高扬《漫说住房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1994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1994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义。 答案 【答案】 1. D 2. D 3. C 4. A 5. A 6. A 7. A 8. A 9. C 10. C 11. C 12. D 13. C 14. C 15. C 16. B 17. D 18. B 19. B 20. B 21. C 22. A 23. A 24. A 25. C 26. D 27. A 28. C 29. C 30. D 31. (1)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晚唐至南宋,数十万官僚、军队和中原士民接踵而入于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明显的海洋发展路向,依据区域资源优势,发展蚕桑、茶叶、陶瓷等生产,拓展海外市场,通过商品经济提高当地人口承载力。东南地区海岸线长,海港优良,中唐以后海外贸易迅速成长,到宋朝达到鼎盛”可以得出原因是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具有海路运输的地理优势。第二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一“东南地区经济具有外向型特征,在海外贸易的拉动下,两浙、福建、江西等地的商品经济胜过北方。太湖流域城镇集市密集和广州、泉州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的外贸港口”,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是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使东南地区的经济呈现外向型特征;导致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繁荣;推动东南地区商业城市发展。 (2)第一小问的状况,依据材料二表格内容可知,状况是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深受外国势力影响,为列强所支配;列强侵华势力的消长影响相应国家贸易地位的变化;战乱环境的严重影响中外贸易发展,贸易总额剧烈变化。第二小问的时期及其原因,依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至1914年的原因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掌握殖民霸权,成为主要侵华国家。1915年至1931年的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美、日乘机加强在华经济势力;中国人民发起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发展机会。1931年至1936年的原因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开始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抵制日货;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1937年至1948年的原因是由于帝国主义掠夺,长期的战乱,国民政府肆意搜刮,导致国民经济全面崩溃;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故答案为: (1)原因: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具有海路运输的地理优势。 影响: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使东南地区的经济呈现外向型特征;导致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繁荣;推动东南地区商业城市(工商业市镇和港口城市)发展。 (2)总体状况: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深受外国势力影响,为列强所支配;列强侵华势力的消长影响相应国家贸易地位的变化;战乱环境的严重影响中外贸易发展,贸易总额剧烈变化。 选答各阶段原因: 1840年至1914年: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掌握殖民霸权,成为主要侵华国家。 1915年至193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美、日乘机加强在华经济势力;中国人民发起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发展机会。 1931年至1936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开始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抵制日货;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1937年至1948年:由于帝国主义掠夺,长期的战乱,国民政府肆意搜刮,导致国民经济全面崩溃;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32. (1)原因:群众反帝爱国运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实业救国热潮的推动;辛亥革命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政府奖励发展工商业;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抗战期间:支援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恢复发展生产,为国家工业化创造条件;率先响应公私合营,支持社会主义改造;创办投资公司,引领改革开放。 33. 原因: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改革开放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百姓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原有住房体制存在弊端。 34. 意义: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或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有利于推进我国城镇住宅商品化(或促进商品房发展);有利于推动房地产业和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具有很大的创新性,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解析】 1.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的失败与历史意义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需要必要经济、社会条件,否则必然遭到失败,故D正确;A提及的是巴黎公社的爆发背景,不符合题意,排除;B提及的是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问题,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C提及的是巴黎公社带来的意义,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故选D。 2. 从材料“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战争的磨难和痛苦”可知D项符合题意.故应选D.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所以A错误;俄国农奴制在1861年就废除了,B项错误;材料只是揭示十月革命发生的具体原因而没有说明十月革命是顺应时势,C项不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重点是把握十月革命的背景. 要区分农奴制改革、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也要掌握十月革命的背景. 3. 本题主要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图2是指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图3是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图4是指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实践历程,C项正确;ABD都概括片面。故选C。 4. “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表明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故A正确; B错在“根本”,排除; 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美苏冷战,解题的关键是“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美苏冷战,美苏两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5. 【分析】本题考查中苏关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表格信息并调运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由材料“1950……1965年”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建国初,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加之为学习苏联,促进国家工业化建设、推进“一五”计划的实施,故大量派遣留苏学生。但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恶化,新中国向苏联派遣留学生便“很少”了,故A符合题意;B与题意无关,排除;CD的说法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故选A。 6. 【分析】 本题考查美苏两极格局瓦解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知识迁移并正确认知的能力。 【解答】 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由于美苏两极格局的阻碍,世界经济存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从而阻碍经济一体化而出现“半球化”;随着20世纪9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瓦解,这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消除了障碍,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故A符合题意。 BCD.综合以上分析,此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合,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 故选A。 7. 依据材料“正因为土地私有”、“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可知材料强调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观点符合史实,故A正确。 B材料不能体现,故B错误。 材料并没有提出解决土地兼并的方法,故C错误。 材料也不能体现对农民的同情。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土地兼并危害严重。直接后果是导致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经济状况恶化从而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由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又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地主阶级的势力的膨胀又会对封建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8. 材料中强调的是“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也因其被“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由此可知政府裁决的原因是“偷税”,综合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重视商税收入,故A项正确。 BCD三项的表述,材料内容未提及,属于无关项,应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查北宋商业税收政策的相关知识,学生正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解读材料内容,获取有效信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需要掌握“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尤其是这两个政策实行的原因和影响。 9.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一些人对工商业经济作用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根据材料“固本业”,可知农业立国指导思想没有改变,故排除A。 B.材料强调的是工商业经济的作用得到肯定,而没有体现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故排除B。 C.根据材料“商农工贾,各有所专”“把‘通商务农’看成立国和治国的基本措施” “‘使百货通流,四人交利’,使得‘务本者致力’,‘趋末者同心’”,可知体现了工商业经济的作用得到肯定,故C正确。 D.材料没有体现商业发展的环境不断恶化,故排除D。 故选C。 10. 依据对图片信息相关数据的对比可知C正确。 A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B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D项丧失说法绝对,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1.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士农工商”执行严格的社会地位区分,而材料中“士人从商,商人入仕”说明这种严格社会规定松动破解,说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淡化了人们的传统社会观念,故C项正确。 A B两项材料无法直接体现,应排除。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明清时期尚未解体,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影响: 经济上: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较繁荣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政治上:明末农民起义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思想上: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如黄宗羲无情地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科技文化上:出现了反映我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小说。 社会观念上,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12.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的时间不符。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题干所给材料没有涉及。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可知,农民获利增加,不能说明农业生产衰退。 D.从表格数据来看,每亩蚕桑生产的获利远远高于水稻生产,这种现象会导致农民扩大桑蚕生产,相应减少水稻生产,从而改变农业结构。 故选:D。 本题主要考察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本题的解答是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即蚕桑生产尽管每亩总投资高于水稻生产,但获利远远高于水稻生产,相对而言蚕桑生产获利更多,从而农民更倾向于蚕桑生产,这样农业结构就会发生变化,据此确定正确答案。 本题主要考察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3. 材料反映中国的生活用品都被外国市场占领,说明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说法错误,C项正确. B项时间点与历史不符,应排除. D项材料体现不出,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近代中经济结构的变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查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对民族工业的影响. 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和人才、技术、市场、思想观念的准备. 2、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步履维艰. 3、由于其先天的不足和列强的压制与掠夺,造成民族工业在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上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14.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解答】 A.鸦片战争后,我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是仍以农耕经济为主,故排除A。 B.材料中未涉及对外贸易,且美国内战期间是在19世纪60年代,这时西方的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因此中国对外贸易扩大的说法错误,故排除B。 C.根据材料“美国内战导致棉花价格高昂,受此影响,浙江棉花价格突然大涨,从每包九元涨至二十八元,这使种植者受到极大的震撼,纷纷放弃了其它作物的种植”说明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正确。 D.材料中体现的是种植棉花范围扩大,不是家庭棉纺织业的发展,故排除D。 故选C。 15. 本题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令”,所以剪辫浪潮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C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 16. 略 17. 依据题干“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有了发展,以天津、湖南等成效较为明显,由此可知,题干材料的时间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故D项正确。 戊戌变法是1898年6月开始的,材料的时间是1897年,此时戊戌变法还没开始,故A项错误。 题干没有涉及官督商办企业,故B项错误。 C项是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应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状况对“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的分析判断出时间,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对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18. 依据题干“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可以看出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故B项正确。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门当户对观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题干材料中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但是不能说明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 故选:B 。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需要掌握近代中国婚姻习俗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考查对近代中国婚姻习俗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9.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并联系时代背景作答。 【解答】 A.“使近代中国实现了工业化”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 B.根据“1936”可知,是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制订重工业发展计划”是为了迅速发展重工业,而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为全面抗战奠定物质基础,故B正确。 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官僚资本迅速膨胀,C项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 D.“成功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故选B。 20. “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表明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题的关键是“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 略 22. 由材料关键信息“因轧死一人”、“被清政府以巨资收购后摘除并投入大海”等,透过现象看本质,材料主旨即能够体现出清政府观念的陈旧,故 A项正确.B项说法本身具有片面性,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项与题干所述没有直接关联性,故排除. 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不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交通工具演进的相关知识.正确解读题干涉及的实质现象是解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23. 本题考查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故A项正确,BCD都是在三大改造之后,排除。故选A。 24. 【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及再认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把握材料信息和识记相关史实,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解答】 A.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遭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压榨和阻挠,这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故选A。 BCD.这三项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不符合题干中“根源”的要求,故不选BCD。 故选A。 25. 依据课本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就是在一五计划期间建成的; 故选:C。 本题以一汽制造厂第一批国产解放军牌载货汽车出厂为考查背景,考查对一五计划知识点的掌握。 解答本题掌握:一五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就是在一五计划期间建成的。 26. 略 27. 材料“工人阶级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在“一五”计划建设中也大显身手,农民也关心工业建设,他们努力用增加生产、积极交纳农业税和交售粮棉的实际行动支援工业建设”表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贡献力量,故A正确; B比较片面,排除; 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工人阶级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在“一五”计划建设中也大显身手,农民也关心工业建设,他们努力用增加生产、积极交纳农业税和交售粮棉的实际行动支援工业建设”。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一五计划相关知识,一五计划使得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8. A.确立改革开放的战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B.肯定改革开放以来的突出成果不是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 C.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性。 D.南方谈话主要是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方向。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南方谈话,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南方谈话的内容特征和影响,还要搞清楚我国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特征。 29. 【分析】 本题考查对外开放影响,要求具备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答】 A.1984年国企改革开始,故排除A。 B.说法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 C.根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上海城市功能的分化,各城区的竞争力差距开始拉开,城区功能的分化开始加快,如有些区的商业功能得到强化,有些区则形成了高教区等,郊区则随着市区内工业的转移,第一产业相对地位不断弱化,第二、三产业比例迅速增大。造成这种态势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和浦东开发与开放。题干“从1990年到2000年,上海市核心区中心部分的黄埔、卢湾、静安三个区的人口由190万下降到121万”反映上海市核心区中心部分人口下降,主要是由于随着浦东开发与开放,上海市产业结构空间转移、造成青壮年劳动力的空间转移至郊区所致,故C正确。 D.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D。 故选C。 30. 根据题干材料所述可知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行的成功探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 AB两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开始; C项从1984年就开始。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1)提出:南方谈话。 (2)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基本框架确立: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 (4)理论进一步完善: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体制 (5)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过程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1.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近代的对外贸易。考查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和影响;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状况以及各个时期对外贸易状况的原因。需要掌握宋朝商业发展表现和影响;列强入侵的影响。 本题考查对宋朝商业发展和列强入侵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1)本题考查20世纪初荣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要求具备材料分析概括和知识运用的能力。依据“1905年5月,上海掀起抵制美货运动”可知群众反帝爱国运动;依据“1910年荣氏企业从美国进口18部精良的面粉机”可知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依据“1911年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可知辛亥革命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政府奖励发展工商业;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联系所学可知,还受到实业救国热潮的推动。 (2)本题考查荣氏家族在抗战期间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贡献,要求具备材料分析概括与知识运用的能力。依据“抗敌后援会”、“抵御日军的侵略”可知支援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依据“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荣毅仁遵循父命,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生产,为恢复国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可知恢复发展生产,为国家工业化创造条件;依据“荣毅仁表率性地将荣氏企业实行公私合营,成为工商界的一面旗帜”率先响应公私合营,支持社会主义改造;依据“1979年10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荣毅仁任董事长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可知其创办投资公司,引领改革开放。 33~34. 1.本题考查的是我国1994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原因,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可见与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由材料“促进房地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说明与改革开放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由材料“城镇住房改革的基本内容:把住房建设投资由国家、单位统包的体制改革为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体制”说明原有住房体制存在弊端。由材料“建立以中低收入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房供应体制和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说明百姓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 2.本题考查的是我国1994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义,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出现的背景及其具体内容、目标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20世纪90 年代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义,包括改变城市居民的住房观念,改善了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促进房地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或者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对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