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北省永年县一中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北省永年县一中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河北省永年县一中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25分)‎ 一、单项选择题(1-25题每题1分,共计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的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这些流派按顺序应是 A. 儒、道、墨、法 B. 道、法、儒、墨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道家“清净无为、知足寡欲”符合“隐士派”的特征;法家主张变革,加强中央集权,为统治阶级采用,所以可称之为“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主张主张非攻,尚贤,所以,符合“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的特征;儒家思想中的“仁”“仁爱”“民贵君轻”“为政以德”,可称之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因此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及墨家的思想主张 ‎2.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 因材施教 B. 有教无类 C. 温故知新 D. 当仁不让 ‎【答案】B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 ‎3. 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说的台词应当是 A.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答案】C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是孔子的言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是宋代陆九渊的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言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是荀子的言论。因此答案为C。‎ ‎4.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 儒家“仁爱”思想 B. 墨家“兼爱”思想 C. 儒家“礼治”思想 D. 墨家“非攻”思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意思:对待别人的国家,要像对待自己国家一样;对待别人的家庭,要像对待自己家庭一样;对待别人的身体,要像对待自己身体一样。体现是墨子的“兼爱”的主张,故选B。C项儒家“礼治”思想和D项墨家“非攻”思想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是孔子主张的“仁爱”,它是有等级性,没有墨子的“兼爱”有广泛性、包容性,故排除。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思想 ‎5. 建设和谐的家园,我们提倡虚怀若谷、宽容谦逊、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提出相似主张的思想家是 A. 孔子 B. 老子 C. 韩非子 D. 孙武 ‎【答案】B ‎【解析】老子属于道家创始人,提倡清静无为的思想,材料中“虚怀若谷、宽容谦逊、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符合道家思想,故B正确;A是儒家思想创始人;C是法家思想创始人;D是兵家创始人。‎ ‎6. 下图是清朝康熙帝为孔庙所题的匾额,他主要表彰了孔子 A. 提出了“仁”的学说 B. 提出“以礼治国”的思想 C. “编撰古典文籍”的成就 D. 开创“私学”,对教育的贡献 ‎【答案】D ‎【解析】康熙帝为孔子立牌匾,“万世师表”说明的是作为教师的表率,主要是从教育角度表彰孔子,故D正确;A属于儒家思想核心主张;B属于治国思想;C属于文化典籍。‎ ‎7. 据说周公(西周)东征后,“封建亲戚,以番屏周”。从中得出的信息有 ‎①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和姻亲②那时中国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③分封制属地方行政制度 ‎④分封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周王朝统治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的特点,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和姻亲,故①正确;那时中国处于奴隶制社会,没有进入封建社会,故②错误;分封制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属地方行政制度,故③正确;“以藩屏周“说明分封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周朝的统治,故④正确。故①③④组合正确,故D项正确,ABC项都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学生应该结合分封制相关知识从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对象、作用等方面对选项逐一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8. 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政治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与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恰当的是 A. 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不再以周天子为大宗 B. 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小宗 C. 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 D. 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宗法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宗法制的内容,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在周天子面前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则是大宗,并且大宗和小宗在政治上是君臣隶属关系,在血缘关系上是兄弟关系,根据此原则可知C项正确,BDA项错误。‎ ‎9. 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当周天子点起烽火时,诸侯因所应履行义务的缘故,纷纷蜂拥而至勤王。该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A. 王位世袭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分封制 ‎【答案】D ‎【解析】分封制度下,诸侯对天子必须尽有随兵作战,缴纳贡赋等义务,材料中诸侯拥而至勤王,说明是带兵作战的表现,故D正确;A属于王位继承制度;B属于血缘关系;此时不是郡县制,故C错误。‎ ‎10. 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A. 自然的崇拜 B. 所在地方的地名 C. 母亲的族姓 D. 因功得到的封地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可知,“商”姓来源于因功得到的封地。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商鞅 ‎11. 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 分封制的瓦解 B. 封建王权的强化 C.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 上层建筑的变化 ‎【答案】C ‎【解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指奴隶社会时期的井田制,全国的土地都归天子所有。战国商鞅“除井田,民得买卖”,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从西周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除井田,民得买卖”,直接反映了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故答案为A。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2.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墨子》)农民如此兢兢业业主要是 ‎①缴纳租税的需要 ‎②商品交换的需要 ‎③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题干材料,“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反映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其生产的目的是缴纳赋税和满足自家的需要,很少用于商品交换。故排除②,即排除ABD。故选C。 ‎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小农经济 ‎13. 通商口岸在近代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以上材料反映的史观分别是 A. 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 B. 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C. 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D. 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第一种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标记,反映的是革命史观;第二种对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反映的是现代化史观;第三种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反映的是全球史观;第四种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反映的是文明史观,所以应选择C。根据以上分析,其他各项均错误。‎ 点睛:最近几年高考备考复习时盛行新的史观主要有: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所谓文明史观,就是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涉及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球史观亦称整体史观则认为: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去考察历史,即“全球史观是历史时代的产物”;而现代化史观也称近代化,它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变迁的过程,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和思想的科学化;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14.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他 A. 推翻了君主制,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B. 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C. 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D. 确立了“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是雅典民主政治关键的一步,所以选C选项。A、B选项不是梭伦改革的内容;D选项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 ‎15. 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①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 ‎②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 ‎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 ‎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启示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说明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故①正确;秦国商鞅变法反映了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故②正确;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过于绝对,改革往往是曲折的,故③错误;商鞅的结局说明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故④正确,故①②③组合错误,故A排除。②③④组合错误,故B排除。①②④组合正确,故C正确。①③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启示 ‎16. 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曾指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A. 奴隶主贵族 B. 商人 C. 新兴地主 D. 农民 ‎【答案】A ‎【解析】读懂材料是关键,结合战国时代特征,本材料实质反映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要求,要求打破世卿世禄制度,打击的对象当然是奴隶主贵族,故选A。BD项明显错误,由于它们在政治上无地位;C项此刻尚无权力,但是经济实力得到增强。‎ 点睛: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第一句材料主要反映了奖励耕战,可以看出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第二句材料中的“夺淫民之禄”,在当时享有“禄”的是奴隶主阶级,所以这里的“淫民”应该指奴隶主。‎ ‎17.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①废分封、行郡县 ‎②统一度量衡 ‎③重农抑商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重农抑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后期成为阻碍中国进步的经济政策因素,故③错误;④属于毁坏传统文化典籍的措施,属于消极影响,故D正确;①促进官僚政治发展,②有利于经济发展,排除。‎ ‎18.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的“理财”措施的主要目标是 A. 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 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 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 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分析与理解能力。“理财”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从其措施如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方面看,主要是调整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与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无关;C项错误,王安石理财主要是为了国家财政收入,不是调解地主阶级之间的关系;D项与王安石理财无关。‎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理财目的 ‎【名师点睛】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 ‎ ‎①青苗法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 ‎②农田水利法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 ‎③免役法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 ‎④市易法和均输法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的社会现象。‎ ‎⑤方田均税法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 ‎19. 梭伦经济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①债务问题 ‎②土地问题 ‎③就业问题 ‎④海外市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梭伦改革之前雅典社会债务奴隶制成为社会矛盾之一,同时土地问题时贵族和平民的主要矛盾,故梭伦首相解决的是①②问题,选择A项正确;③就业问题和④海外市场不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排除。‎ ‎20. 梭伦改革的哪一项措施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A. 颁布了“解负令”‎ B. 确立了财产等级制度 C. 废除“六一汉”制度 D. 恢复了长老会议制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设问梭伦改革的哪一项措施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故B正确。颁布“解负令”,有利于债务奴隶的解放,与工商业奴隶主无关,故A排除。废除“六一汉”制度,也有利于债务奴隶的解放,故C排除。恢复长老会议制度,不属于梭伦改革内容,故D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内容 ‎21.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 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 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 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 新兴地主与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他们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方位地进行变革,以便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服务。所以选D。‎ ‎22.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 确立封建制,摧毁奴隶制的需要 C. 阶级斗争尖锐 D. 要称雄天下的欲望 ‎【答案】D ‎【解析】关键要注意题目中的“直接动力”的限制,各国国君主要是为了称霸天下,获取更多的财富、人口等进行变法。故选D;生产力发展导致奴隶制井田制崩溃,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而展开争霸战争,这是其根本动力,故A错误;确立封建制属于A项内容,排除B。阶级斗争并非诸侯国君变法的原因,故C错误。‎ 点睛: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大动荡的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这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一个是战争不断,各国的力量在急剧的分化组合;另一个是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建立,社会性质正在发生变化。‎ ‎23. “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这段话反映的是 A. 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 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 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 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青苗取息二分”可知是王安石改革中“青苗法”的内容。“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反映出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由于有利可圈,提举使对各郡定额、强制分配,把它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A选项不是材料所体现的弊端;C选项说法错误,与事实不符;D选项不是材料所体现的主要内容。‎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青苗法 ‎24.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牛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 封建化的过程 B. 农业化的过程 C. 工业化的过程 D. 汉化的过程 ‎【答案】B ‎【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故选B。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排除A;C项明显错误;D项是从特点说的。‎ 点睛: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进程和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同时,经营农业生产,也进入到农耕文明阶段。‎ ‎25. 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②社会生产获得发展 ‎③商业也有较大发展 ‎④丝织业比较发达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可知商业,丝织业发展,社会生产进步,国家富裕了,财政收入增加,因此都选。‎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5分)‎ 二、材料解析题:(41题16分;42题12分;43题12分;共4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答题。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只大盾,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梭伦 材料二 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益分配 ‎500斗级 拥有年产500斗(一斗相当于38千克)农产品的地产(这个产量足够提供15个家庭一年所需的基本口粮)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职官的资格 骑士级 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并担任骑兵的公民。跻身该等级年收入必须达300~~500斗。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双牛级 拥有两头耕牛,其财力可达到自备盔甲、担任重武器装备步兵的公民,大约需要年收入200~~300斗农产品。享有除担任执政官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雇工级 泛指受雇于他人的公民。他们年收入不到200斗,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 请回答:‎ ‎(1)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什么?材料二是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具体措施?‎ ‎(2)综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公平”的实质是什么?由此分析说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作用。‎ ‎【答案】(1)公平思想;财产等级制度。‎ ‎(2)实质:公民享有权利的多少由其财产资格来决定。主要目的: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奴隶主统治。‎ ‎(3)①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门第,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基础,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 ‎ ‎②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使其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行列;③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总之,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指导思想,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我手执一只大盾,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概括得出。材料二中梭伦改革的措施,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益分配”及材料具体信息看出,是财产等级制度。‎ ‎(2)根据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公平”的实质就是根据公民财产确定其权利的多少。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可以联系教材所学,从改革的背景和影响来回答。‎ ‎(3)材料二主要是反映财产在公民政治权利中的重要性,据此联系所学可知,梭伦改革在打破贵族政治专权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参政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对雅典民主政治起到了奠基作用。‎ ‎27. 公元前6世纪,梭伦在雅典实行改革,公元前4世纪,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可以说,这是东西方不同国度在几乎相同历史时期实行的变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梭伦的诗歌)‎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岳麓书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怎样的改革思路?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梭伦改革的最重大的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之后,“秦无敌于天下”的原因。‎ ‎(3)两次变法都涉及“法治”,两者内涵是否相同?各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思路:抑制奴隶主贵族的势力;改革中力求公平、公正;以法治理国家。‎ 成果: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2)原因: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增加了政府收入,发展了封建经济;废井田,“决裂阡陌”,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农业的积极性;重农抑商、奖励军功,“教民耕战”既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又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真正实现了“富国强兵”,所以秦能无敌于天下。‎ ‎(3)内涵不同:梭伦立法,开辟民主;商鞅立法,建立专制。‎ 影响:梭伦的法治,使雅典走向民主化道路;商鞅的“法治”,激化了国内矛盾。‎ ‎【解析】1)注意材料一信息“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可以得出:抑制奴隶主贵族的势力;材料二信息“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可以得出:改革中力求公平、公正;材料三信息“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可以得出:以法治理国家。再结合梭伦改革的历史地位回答。结合所学,‎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商鞅变法的的知识,旨在考查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可以归纳为: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增加了政府收入,发展了封建经济;废井田,“决裂阡陌”,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农 业的积极性; 重农抑商、奖励军功,“教民耕战”既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又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真正实现了“富国强兵”。‎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索伦改革的的知识,旨在考查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索伦改革的法和商鞅变法的法的内涵不同:梭伦立法,开辟民主; ‎ 商鞅立法,建立专制。梭伦的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法制有利于为民主化提供保障。‎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时民饥困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高祖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 材料三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和影响。‎ ‎(2)材料二中提到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名称叫什么(援引材料说明)?指出孝文帝推行这一措施的目的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1)均田制。原因:“时民饥困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影响:“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或海内安之)‎ ‎(2)“断北语,从正音”。目的: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 ‎(3)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或“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解析】第(1)问,可根据材料中“均田之制”判断出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均田制。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是“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影响是“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其他影响联系所学知识回答,限制土地兼并,利于调动农民的产生积极性;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发展。‎ 第(2)问,材料中高祖首先指出了“名正言顺”的重要性,然后指出“断北语,‎ 从正音”这一措施,最后指出推行的具体方法,注意不同年龄不同对待,对应的处罚措施等。孝文帝推行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收汉文化。‎ 第(3)问,材料中鲜卑族改穿汉服,胡服在汉人中流传,民族间服饰相互影响,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从这个角度讲,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材料二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日渐突出,社会矛质进一步激化。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指出:“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对力日以困穷。”‎ 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乘政……后人但言其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共移气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 ‎——《日知录·宋世风俗》‎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各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材料二中王安石变法为“能得贤才”,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 ‎【答案】(1)冗兵、冗官、冗费。积贫: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积弱: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械监 ‎(2)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3)态度:否定(或认为变法危害甚重)。‎ 看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实惠;政治军事实力增强,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宋朝建国后,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集中了军权和行政权。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诸如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进而形成“积弱”和“积贫”局面。‎ ‎(2)在王安石看来,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农民之所以贫困和不能从事生产,一方面由于官僚富豪兼并了大量土地,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因此,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即改变积贫的办法 ‎ ,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开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节流。而割除军队中的弊端是强军即改变积弱的办法。理解这些对应相关内容即可回答。‎ ‎(3)变法面临着旧势力的反对,选人用人是变法能否推行的关键是因素,为此王安石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根据课本内容采取的措施有:第一,改革科举制度,培养实用的人才。第二,改革学校制度,把思想统一到变法的轨道上来,同时造就改革派人才。‎ ‎(4)根据材料信息“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可以分析对于变法材料三是否定的态度。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分析其积极作用。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如果再加进其消极影响的分析就比较完美了。 ‎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背景、内容和评价 ‎3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 ‎——《资治通鉴》‎ 材料三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四,见税什伍。……”‎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 ‎(1)简述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弊端。‎ ‎(3)虽然商鞅变法存在弊端并且曾遭到强烈的反对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试结合材料和有关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答案】(1)①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②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③统一度量衡。‎ ‎(2)刑法严酷,赋税沉重。‎ ‎(3)①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发展了封建经济;③富国强兵的措施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求,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学生若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1)依据材料一“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归纳回答。‎ ‎(2)依据材料二“用法严酷”以及材料三“或耕豪民之四,见税什伍”信息归纳回答。‎ ‎(3)依据所学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发展以及富国强兵角度回答。‎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以史料为依托,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弊端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解题关键要从材料出发.从中获取解读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综合组织答案。‎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