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西省柳州二中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2018-2019学年广西省柳州二中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Ⅰ(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夏朝的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那么夏朝开始于 A. 公元前20世纪初期 B. 公元前21世纪初期 C. 公元前20世纪末期 D. 公元前21世纪末期 2、史书上载“益(当时一部落首领)干启位,启杀之”。启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 A.实行了禅让制 B.建立了分封制 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确立了皇权至上原则 3、“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4、中国许多地名和称谓都有悠久的历史。比如山东被称为齐鲁,河北被称为燕赵,山西被称为三晋等。这些称谓起源于( ) A.宗法制度 B.西周分封 C.当地地理特征 D.古代地名 5、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召公爽于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召公奭在周王室中属大宗 B. 召公奭享有燕国所有的物产 C. 召公奭领有燕国土地人口 D. 召公奭无需向周王提供军赋 6、周代的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但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平山县挖掘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时,却有两套九鼎出土。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考古存在造假嫌疑 B. 郡县制的消亡 C. 中山国的地位较高 D. 分封制的瓦解 7、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其根本目的是( ) A.维护统治稳定 B.监督周王权力 C.巩固宗法制度 D.扩大统治疆域 8、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 ) 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 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 D. 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9.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 A.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 B.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独主 C.具有血缘政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特点 D.西周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方式 10、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A. 贵族生活腐化 B. 血缘色彩浓厚 C. 社会等级森严 D. 音乐发展迅速 11、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关于下面的“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秦律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制国家 C. 秦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D.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 12、秦朝开始使用的“皇帝”称号和夏、商、周的“王”称号相比,本质的不同是 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 B.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 C.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 D.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表现 13.“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主要体现了 A.皇位世袭 B.皇权为民 C.皇帝独尊 D.君权神授 14、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中国古代设置的下列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A.通判 B.御史大夫 C.刺史 D.监察御史 15.“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 皇帝制度 B. 官僚制度 C. 郡县制度 D. 三公九卿制度 16、徐天麟先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 A.颁布”推恩令” B.郡国并行制 C.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 D.实行察举制 17、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诸子都在 王国范围内分得封地为列侯。这一规定 A.意在恢复西周的分封制 B.使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C.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 18、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19、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20、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 21、唐朝时期,需要进行运河疏浚工程,由工部上报中央后,由下列哪一机构参与决策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中书门下 22、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 ) A.削弱军事将领和丞相的权力 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C.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 2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 A. 实行节度使制度 B. 创立三省六部制 C. 任命文官做知州 D. 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 24、 “王沔,字楚望,齐州人。……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 ( ) A、汉朝人 B、唐朝人 C、宋朝人 D、清朝人 25.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部,元朝在中央也设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 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 26、今天我们国家共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其中“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开始于( ) A、西周的分封制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元朝的行中书省制 27.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湛,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 地方无选官权 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 察举制的弊端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28、中国古代官吏的产生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 A.“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B.“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29、官僚政治指机能专业化、讲资格、按规章办事、权力分等级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贵族政治指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 A. 分封制的推行 B. “皇帝”制度确立 C. 郡县制的确立 D. 科举制的完善 30、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 ) 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 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 31. (20分)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是推动制度变革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注: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6分),指出秦朝解决这一困局的措施(4分)。 (2)材料二中为什么说“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 (4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6分)。 32.(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5分),根据材料一、二、三、四,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标准的演变。(3分)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4分),并概括科举制的影响(8分)。 2018—2019年高一年级上学期10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1-10 BCCBC DACCC 11-20 BDCBC BCAAD 21-30 BCCCB DCDCB 31: (1)原因: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血缘关系逐渐疏远。(6分) 措施: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4分) (2)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4分) (3)理由: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6分) 32: (1)原因: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5分) 演变:由世袭血缘到以德行为标准,再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3分) (2)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方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4分) 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彰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每点2分,任意4点即可得8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