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淮安市马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必修)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必修班)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B. 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 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D. 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中“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的信息,强调了个人的身份地位(礼乐等级),体现了对秩序的重视和维护,“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又强调个人发展的内在可能,故D项正确。AB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C项理解不够全面,故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2.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 A. 启发诱导 B. 循序渐进 C. 因材施教 D. 有教无类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文字“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说明孔子主张教人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分别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启发诱导、循序渐进、有教无类,排除AB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联系孔子的教育思想分析解答。 3. 孔子是国际公认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仁爱与天人合一等思想影响了古今中外,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下列儒家思想的观点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是 A. 以德治民 B. 以法治国 C. 天人感应 D. 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项是法家思想,可以首先排除;C项指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D项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两者均可以排除。孔子主张“以德治民”,与当今以德治国的思想有着相似之处。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 4.“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下列观点与此相符的是 A. “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存天理,灭人欲” D. “人是会说话的工具”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人文精神,“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典型的人文精神,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人文精神,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也不是人文精神,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也不是人文精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5. 东西方先哲在对道德的认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高度重视道德的有 ①孟子 ②董仲舒 ③智者学派 ④苏格拉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最佳解题方法是采用排除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故排除含有③智者学派的选项A、B、D,故本题答案选C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智者学派·思想特点 6.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认为,历史上某一重大事件具有“古代复兴”、“个人的完善”和“世俗化”三个突出特征。这一重大事件是指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宣传人文主义思想,符合题干要求的三个突出特征,故选B;智者运动与“古代的复兴”无关,排除A;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不符合“古代的复兴”,排除CD。 7. 下图为《最后的晚餐》,故事取材于《圣经》,但画中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光,所有人物的姿态与常人无异;画中的犹大坐在圣人当中,靠近耶稣。作者如此创意在( ) A. 揭示人性的善与恶 B. 体现古典美术的风格 C. 再现历史真实场景 D. 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最后的晚餐》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作品。绘画内容为基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基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达·芬奇此作就是基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画家通过各种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基督的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人性被表现出来,尤其是画中的犹大,神色慌张,揭示了人性的善与恶。故选A项。 8. 15世纪的欧洲,父母给孩子们起名字,不是取自圣经中的人物和基督教的圣哲,而是取不信基督教的名人,如凯撒、荷马、梭伦、黛安娜、茱莉亚等等,这一做法在当时蔚然成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文主义思潮的复兴,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B. 宗教改革,使人们从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 C. 15、16世纪的欧洲人们逐步放弃信仰基督教 D. 启蒙运动的兴起,欧洲各国逐步摆脱天主教会的统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已经传播开来,作为它的核心,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父母给孩子们起名字,……取不信基督教的名人,……蔚然成风”正是这种思潮影响的产物,也表明了传统的神权统治面临冲击,故A项正确;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当时欧洲的人们虽然反对神学世界观,但是并不表明他们放弃宗教信仰,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兴起于17世纪的英国,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文艺复兴 9. 彼特拉克说:“有人对野兽、飞禽和鱼类的事情知道得很多……而对人的本性一无所知,不知道我们从何处来,往何处去,以及为什么生活,这到底有什么好处?”这体现了他( ) A. 提倡人性,关注人生 B. 呼吁人们爱惜大自然 C. 主张信仰即可得救 D. 公开向宗教神学挑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有人对野兽、飞禽和鱼类的事情知道得很多……而对人的本性一无所知,不知道我们从何处来,往何处去,以及为什么生活,这到底有什么好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提倡人性,关注人生的人文主义思想,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10.“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基本上局限于社会上层,参与其中和直接受其影响的多半是文化人、城市富有者以及几任教皇、红衣主教等高级神职人员……”这主要表明 A. 意大利的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B. 资本主义萌芽还未出现 C. 文艺复兴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D. 文艺复兴运动刚刚开始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中的“局限于社会上层”可知,文艺复兴运动的群众基础不广泛,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文艺复兴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与意大利的封建专制势力强大无关,排除A。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排除B。材料强调文艺复兴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与文艺复兴运动刚刚开始无关,排除D。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等。本题的题眼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基本上局限于社会上层”,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1.启蒙思想家们深信:启蒙必须依靠科学,科学能揭示“自然之光”,也能点燃“理性之光”,引导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这说明 A. 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 B. 科学技术是走向理性的唯—条件 C. 自然科学推动理性发展 D.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的启蒙运动,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启蒙运动追求的不是王权的平等,故排除A项;B项中“唯一条件”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故排除D项;由题目中的信息“科学……能点燃‘理性之光’”可知自然科学能推动理性发展。故选C。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2.康德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批判。”这里的“批判”的准确含义是 A. 自我批评,相互批评 B. 批驳错误,判断是非 C. 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D. 批斗异端,打倒反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康德是德意志启蒙运动的代表,主张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批判是指运用理性观察事物,故C正确,自我批评,相互批评属于自我剖析思想,不符合材料理性判断内涵,A错误;B项体现不出理性思想的内涵,排除;理性思维批判不是批斗异端,打到反动,故D错误。 13.“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当人民的权力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该材料表明卢梭主张 A. 主权在民 B. 天赋人权 C. 自由平等 D. 制约平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等,结合所学可知,这里指的是卢梭主张的“主权在民”,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天赋的不可剥夺的权利,B项错误;材料没有相关自由平等的说法,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出权利的制约和平衡,D项错误。 14.“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A. 祖先牌位 B. 皇帝宝座 C. 青铜兵器 D. 铁制农具.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宗是一个会意字,所以这个字的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含义,题干中说表示宫室屋宇,所以“”就有可能是摆在宫室屋宇内的祖先牌位,再结合我们平时所提到的祖宗、宗法制、宗庙等说法,就可以确定该选A。皇帝出现在秦朝,铁制农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故排除掉BD;表示宫室屋宇,兵器象征战争,而战争不可能在“宫室屋宇”下进行,故排除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会意字 15. 央视二套《咏乐汇》节目中,国际巨星成龙在回答一现场观众有关其子房祖名为何姓“房”却不随父姓这一问题时,解释说:这是由于近年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原来姓“房”,祖名成年后要求认祖归宗才改姓“房”。这一“改姓”现象的产生,可能源于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察举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这是由于近年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原来姓“房”,祖名成年后要求认祖归宗才改姓“房”。”可以看出这是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宗族血缘关系。故选A。B项是政治隶属关系;C项在秦朝时期开始确立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D项是选官制度。因此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 16.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的王位的应是: A. 女儿 B. 二儿子 C. 大儿子 D. 三儿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为了确保分封制的统治秩序正常运行,实行了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妻子所生的二儿子是嫡长子,将来要继承王位,故B项正确;女孩不能继承王位,故A项排除;大儿子和三儿子是妾所生,不是嫡子,故CD项排除。 17.商周时,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但受封建贵族政治制约,其控制力有限。春秋列国体制的出现,其实也正是地方逐步独立于中央的产物,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材料中“封建贵族政治”指的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中“商周时,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可以得出描述的政治制度,没有涉及到血缘关系,与宗法制无关,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商周时”“春秋列国体制的出现”“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等信息可得出材料中的“封建贵族政治”指的是分封制,故B项正确;王位世袭制是关于王位的继承制度,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制度,与题干时间不合,故D项排除。 点晴:解题时紧扣“商周”“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等信息,再结合宗法制、分封制、王位世袭制、中央集权制的特点综合判断即可。 18.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地说封建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材料中的“地主”和后世相比,其特殊性主要在于 A. 拥有世袭统治权 B. 所属土地可以买卖 C. 尊重上级的权威 D. 属下人民归其管理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知识点。由材料关键信息“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材料揭示的是西周时期推行的分封制;再根据“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拥有对所在封地的世袭统治权,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土地买卖的问题,排除B;C项与材料的描述不符,排除;D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排除。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及其状况 19.“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A. 皇位世袭 B. 皇帝独尊 C. 君权神授 D. 皇权至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可得出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帝独尊,B项正确;ACD三项都是皇帝制度的特点,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ACD三项。 20.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当时西汉在地方所实行的制度是 A. 封国制 B. 郡县制 C. 行省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中刘非的身份是“江都王”,这说明了西汉当时存在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也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故本题选D项。封国制、郡县制不符合当时汉代地方所实行的制度,故排除AB项;行省制是元代实行的,故排除C项。 21.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州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 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 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 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 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限制词:不能。秦汉至明清,县级政区都是县,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时期,州是高层政区,至隋唐时变为统县政区,清朝则为县级政区,故B项认识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是为中央集权服务,故C项“促进了地方自主性”说法是错误的,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从简表可知,秦汉与隋唐是两级制,而魏晋南北朝、宋金、元明清都是三级制,故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从汉至元政治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央集权制 22.假设在下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先由中书省草拟方案,再由门下省审议,审议通过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此事性质,具体下放给工部执行。故答案为D项;ABC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3.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 废分封,置郡县 B. 设立三公九卿制 C 确立三省六部制 D. 实行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废分封,置郡县,属于秦朝,不属于隋唐时期,故A错误;秦朝设立三公九卿制,也不属于隋唐,故B错误;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体现了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目的,故C正确;科举制属于官僚的选拔问题,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三省长官互相牵制的特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4.下表源自《中国古代职官》,对表中现象所产生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时期 两宋 明清 比例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 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B. 扭转了传统阶级观念 C. 严重摧残了人才 D.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表格反映了两宋以来科举考试中贫寒子弟出身的进士占有较大的比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故A正确;传统阶级观念依然非常严重,故B错误;表格反映不出摧残人才,故C错误;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 错误。 25.“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相始也。”这句话中的“高皇帝”应该是指 A. 汉高祖 B. 唐高祖 C. 宋高宗 D. 明太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自高皇帝罢相始”,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故D正确;ABC不符合“罢相”,排除。 26.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郡县制的推行 B.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C. 科举制的设置 D.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讲述的主要是选官制度,与郡县制的推行并无关系,故A项错误。从时间上“东晋”到“南齐”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正是九品中正制,同时九品中正制是依据出身和门第将人划分九品,将出身作为选官的标准,并不考察才干,因而会出现“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与题意相符,故B正确。从“东晋”到“南齐”可以看出此现象出现的时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而科举制的设置是在隋朝,时间上不符;同时题干中“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并不以才能和考试成绩为标准,而科举制选拔官员是通过考试,选取有才干的人,与科举制不符,故C错误。本题中的现象是由于选官制所导致的,与加强中央集权并无关系,故D错误。 27.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A. 唐朝设政事堂 B. 元朝设中书省 C.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D. 清朝设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初废除宰相设立内阁,出现了材料中所说的皇帝通过内阁这一内厅秘书机构,管理国家政务,内阁一直不是法定的中枢机构,无权统率六部,使皇帝成为了政府的真正领袖,C项正确;唐朝的政事堂议事官员、元朝中书省长官都是国家法定的机构,在制度上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使皇帝还不算是法理上的政府领袖,AB两项错误;清朝设军机处,使皇帝在法理上的政府领袖地位得到强化,将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但与材料分析的皇帝、内阁和政府关系无关,D项错误。 28.《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载:“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材料表明军机大臣的职权 A. 决策权 B. 按旨拟诏,上传下达 C. 外交权 D. 监察权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军机处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即按旨拟诏,上传下达,故B项正确;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故A项错误;军机处也没有外交权和检察权,故CD项都错误。故选B。 29. 香港回归时,英国王储查尔斯代表英国参加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这说明 A. 英国王室仍然行使外交权力 B. 英国王室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C. 英国王室可以取代内阁和首相 D. 英国王室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英国光荣革命后颁布了《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一系列权力,国王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没有实际权力,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对外代表英国。所以ABC不符合英国国王的实际情况。查尔斯代表英国国王交接仪式,体现了英国王室的象征作用,对外代表英国,故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名师点睛】英国光荣革命后,权力开始由国王向议会转移,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掌握立法大权,首相掌握行政大权,国王“统而不治”,仅仅是国家权力的象征。近代英国君主立宪政体下国王、首相、议会和内阁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30. 2008年11月,轰轰烈烈的美国总统大选终于落下帷幕,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诞生,奥巴马顺利当选。而在英国,2007年6月却很平静地更换了首相,布朗接替布莱尔成为英国首相。在美国当选总统和在英国就任首相的不同点在( ) A. 美国总统议会选举产生,而英国首相民选产生 B. 美国总统民选产生,而英国首相议会选举产生 C. 两国总统和首相皆为民选产生 D. 两国总统和首相皆为议会选举产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总统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而英国首相有议会多数党领袖产生,故本题答案选B项。ACD不符合史实。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与英国的代议制·总统和首相的选举 31.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汤姆斯·弗里德曼说:“美国成功的秘密不在于华尔街和硅谷,不在于空军和海军,不在于言论自由和自由市场,美国成功在于长盛不衰的法治及其背后的制度。”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的“制度”是 A. 君主立宪制 B. 民主共和制 C. 君主专制 D. 两党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的“制度”是民主共和制,B正确;A是英德代议制特点;C不符合美国代议制特点;D是党派政治。 32.有位同学用下面示意图表示美国1787年宪法有关三权分立的原则,图中缺失的一项是 A. 总统(行政) B. 总统(外交) C. 首相(军事) D. 内阁(行政) 【答案】A 【解析】 【详解】美国实行的是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分享行政、立法司法之权,故选A;BCD项均与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相违背,排除。 33.下图中所反映的是19世纪中英两国政府的重要国家机构,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 A. 决策形式不同 B. 人员选拔不同 C. 机构性质不同 D. 行政方式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中英两国的国家机构最大区别在于性质不同,清军机处属于封建社会的政治机构,英国议会大厦属资本主义民主机构,而A、B、D都受制于机构性质,故C正确。 考点:军机处和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 点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中英两国重要机构的是和两国当时社会性质决定的。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4.“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一个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的最高权力,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这份文件是 A. 《权利法案》 B. 1787年宪法 C. 《人权宣言》 D. 《拿破仑法典》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787年宪法》是美国宪法;《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重要文件。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1689年,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确立了议会主权。故选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35.2012年2月美国白人协警齐默尔曼枪杀黑人马丁,未被追究任何责任,佛罗里达州法院在美国民众抗议浪潮中重启此案。在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审理后,认定齐默尔曼无罪。全美各地再次引发强烈反响和抗议活动,美国总统奥巴马表态:“要是我有一个儿子,一定长得像马丁。”以此来安抚民众情绪。这表明在美国 A. 总统可通过对法院施压促其改判 B. 民众可通过舆论对法院施压促其改判 C. 国会可独立修改并通过法律 D. 法院在各方权力冲突时按法律独立审判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未被追究任何责任,佛罗里达州法院在美国民众抗议浪潮中重启此案”,但“在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审理后,认定齐默尔曼无罪”,可见法院在各方权力冲突时按法律独立审判。故选D。 考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分权制衡原则 二、判断题(正确的涂正确错误的涂错误) 36.南宋朱熹是心学集大成者,强调“知行合一”,其主张在南宋以后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答案】错误 【解析】 材料中有多处错误,首先朱熹是南宋人,不是北宋人,此外,朱熹时理学的代表人物,而不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强调“知行合一”的人是王阳明,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37.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打破了罗马教会的精神统治,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智者运动,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普罗塔戈拉是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家,当时还没有罗马教会,所以不是打破“罗马教会的精神统治”,故题干的表述错误。故答案为:错误。 38.西周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纽带,实现了“家国一体”的特征,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家族和国家的稳定性。故本题正确。 39.魏晋南北朝时期采取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形成的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答案】正确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作为选官标准。隋唐的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打破了特权垄断局面,扩大了选拔的范围,加强了中央集权。 40.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名义上对议会负责,实际上对国王负责,且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判断对错)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责任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故题干错误。 三、主观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来往寒,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录》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是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集中反映了董仲舒什么思想主张?其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2)材料二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根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答案】(1)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意义: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2)认识: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3)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4)观点:反对君主专制,抨击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经济根源: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解析】 详解】 (1)根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得出其主张。结合所学查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角度概括其意义。 (2)根据“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可得出其认识。 (3)根据“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来往寒,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可得出其新在把天理与封建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 (4)根据“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结合所学可得出其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结合所学可从商品经济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角度进行概括回答。 42.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答案】(1)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2)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4)本原精神: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解析】 【详解】(1)制度:西周:根据“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可得出是分封制;秦朝:结合所学可得出秦朝推行的是郡县制;汉初: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推行了郡国并行制。 (2)作用:根据材料“郡县之制,……合古今上下皆安之,……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并结合所学,从维护国家稳定、人才的选用、对地方管理的加强、制度的变革等角度分析概括。 (3)原因:根据“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可概括得出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4)本原精神:根据四则材料的主旨可知,材料都阐述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抑制地方独立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