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发展及政治多极化趋势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发展及政治多极化趋势学案

板块总结提升(四) 世界古近代通史整合 一、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公元前8世纪~公元6世纪)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为人类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 ‎1.政治:古代雅典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在专制主义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成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古代罗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法律体系和完整的诉讼程序,对近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经济: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海外贸易、工商业高度发达,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灿烂的海洋文明。‎ ‎3.思想文化:古代希腊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 ‎1.(2017·湖北四地七校考试联盟联考)公元前415年,雅典发生毁坏神像案,迅即被与酒会联系在一起。报案者称,虽然没有目睹神像被毁的过程,但以前经常看到阿西比德和他的同伴一起聚饮,其间有诸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结果身为雅典将军的阿西比德及其同伴均判有罪。材料表明在古代雅典城邦(  )‎ A.私人生活空间不被尊重 B.个人都有参与城邦管理的权利 C.雅典民主政治问题严重 D.私人集会只能在市政广场举行 解析:选A。“但以前经常看到阿西比德和他的同伴一起聚饮,其间有诸多可疑言行,定为他们所为,结果身为雅典将军的阿西比德及其同伴均判有罪”表明当时的私人空间没有得到尊重,故A项正确;雅典个人都有参与城邦管理的权利,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雅典民主政治问题严重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私人集会只能在市政广场举行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2.(2017·豫南九校考评)公元前150年左右,罗马法庭在对面临死刑的公民进行判决时,通常采用拖延审判的办法,以使罪犯远离罗马,估计他到达安全地带以后,才宣布禁止该罪犯返回罗马。死刑实际上变成了流放。这反映了罗马法(  )‎ A.法治理念遭到破坏 B.司法原则以人为本 C.维护罗马公民特权 D.法律条文不够严谨 解析:选C。材料中“公元前150年”即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庭在对面临死刑的公民判决时,通常以拖延的方法,使罪犯远离罗 马、宣判禁止该罪犯返回罗马,最终使公民的死刑变成了流放,从而使罗马公民免除了死刑的处罚,可见罗马法维护了罗马公民的特权,故选C。‎ ‎3.(2017·四川乐山一模)苏格拉底将道德和知识融合,为此他不厌其烦地提问,使被问者在追问中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不得不进行道德反思。据此推知,苏格拉底构建知识与道德关联的方法(  )‎ A.寻找到哲学研究的崭新方向 B.强调了理性思考和道德自觉 C.揭示出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D.说明知识多寡决定道德水准 解析:选B。题目中未涉及寻找哲学研究的新方向及揭示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故无法得出A、C两项的结论;D项中的“决定”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苏格拉底将道德和知识融合,为此他不厌其烦地提问,使被问者在追问中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不得不进行道德反思”可知苏格拉底构建知识与道德关联的方法是强调理性思考和道德自觉,故选B。‎ 二、资本主义兴起时代(15~18世纪)‎ 从新航路的开辟到工业革命前(15世纪末至18世纪60年代)‎ 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由传统社会迈向近代社会。‎ ‎1.政治:在英国,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2.经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逐步发展到工场手工业时期;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3.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批判封建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下,欧洲的近代科学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蕴含人文精神的文学艺术逐渐兴起。‎ ‎1.(2017·湖南常德一模)“分权原则之所以会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这主要说明(  )‎ A.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 B.分权会带来各权力之间的摩擦 C.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 D.分权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解析:选C。根据材料文字“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可知,材料主要说明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2.(2017·黑龙江大庆三模)15世纪之前的欧洲,肖像画是国王、教皇、圣人和其他社会体系中高高在上的那些大人物的专享。到了15世纪,人们喜欢将家庭成员的肖像挂在家中展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追求生活上的自我满足 B.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C.科技发展导致绘画水平提升 D.宗教改革开阔了视野 解析:选B。材料与“人们追求生活上的自我满足”无关,排除A;“将家庭成员的肖像挂在家中展示” 体现了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绘画水平提升”,排除C;1517年马丁·路德拉开宗教改革序幕,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3.(2017·湖南常德一模)德国宰相俾斯麦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得益于美国”主要体现在(  )‎ A.皇帝权力受到制约   B.实行联邦制 C.设立责任内阁 D.议会拥有否决权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联邦制,《德意志帝国宪法》也规定实行联邦制。按照《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实,立宪是虚,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德国内阁对皇帝负责,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德国议会受制于皇帝和宰相,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 三、工业革命时期的西方世界(1765~20世纪初)‎ 从工业革命到俄国十月革命前(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至1917年)是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科技文艺等方面向纵深方向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确立,工业文明时代到来。‎ ‎1.政治: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继续在欧洲大陆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大大推动了人类的民主化进程。‎ ‎2.经济:两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工业文明向纵深方向发展,将人类历史推进到“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科技文艺: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文学艺术出现了新的成就。‎ ‎1.(2017·湖南常德一模)詹姆斯·密尔(James Mill)和约翰·密尔(John Stuart Mill)父子是19世纪英国乃至西方自由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两人一致认为,印度社会缺乏演进的能力,需要被英国统治才有前途,并称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造福印度人民的政府。这说明了(  )‎ A.密尔父子的自由主义者身份为假,实为殖民主义者 B.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由自由主义向殖民主义阶段过渡 C.工业革命背景下自由主义与殖民主义存在紧密关系 D.印度实际是英国工业革命和殖民活动的最大受益者 解析:选C。根据材料文字“西方自由主义最重要的代表”“认为”“印度社会缺乏演进的能力,需要被英国统治才有前途”可知,材料说明了工业革命背景下自由主义与殖民主义存在紧密关系。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2.(2017·湖南郴州二模)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记者Edmond de Goncourt写道:“……血腥镇压非常彻底,像这样杀死所有敢于反抗者的流血事件,将推迟下一次革命爆发的时间……旧社会至少为自己又争取到了二十年的和平时间……”材料从根本上说明(  )‎ A.巴黎公社对无产阶级革命造成极大破坏 B.无产阶级尚不具备推翻资产阶级的力量 C.巴黎公社唯一的敌人是法国资产阶级 D.巴黎公社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毫无作用 解析:选B。根据材料“杀死所有敢于反抗者的流血事件”,对革命造成极大破坏,属于现象层面,与设问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杀死所有敢于反抗者”“为自己又争取到了二十年的和平时间”本质上说明无产阶级力量尚弱小,短时间内不足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故B项正确;“唯一的敌人”表述过于绝对,无产阶级的敌人除了资产阶级,还有封建落后势力,故C项错误;巴黎公社为后来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借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 ‎3.美国科学哲学家雷切尔·劳丹曾说:“‎ 科学受益于蒸汽机的,要比蒸汽机受益于科学的要多。”对上述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良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B.技术发明与科学理论是两个独立的系统 C.蒸汽机的改良没有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 D.科学理论的发展开始于蒸汽机的发明 解析:选A。从科学与蒸汽机相互受益多少的比较上可以看出,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良推动了科学理论的发展。题干比较的是科学与技术相互受益的多少,B、C表述不正确;D项错误,科学理论的发展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牛顿经典力学的确立是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形成的标志。‎ ‎1.比较古代希腊与罗马政治文明的不同 ‎(1)古希腊 ‎①文明的拓展方式:通过殖民活动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部文明并拓展希腊文明。‎ ‎②国家形式:分散的城邦制,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 ‎③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君主个人统治到贵族集体统治,再到全体公民集体统治的制度演变,在古代首次实现了公民普遍参与、轮番而治的民主制度。‎ ‎④政治文明领域的突出贡献: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制,其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2)罗马 ‎①文明的拓展方式:通过兼并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邦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②‎ 国家形式:对外进行军事扩张,建立庞大的军事帝国,实行元首制并过渡到帝制,加强集权,同时进行法制建设。‎ ‎③政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但是一开始权力就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共和国并没有进一步演化成民主制度,而成为一种贵族共和制,随着疆域的扩大,共和国转化为帝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④政治文明领域的突出贡献: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罗马政治文明中最大的成就,对近代西方民主国家的法律体系具有深远影响。‎ ‎【对点训练1】(2017·河北名校联盟联考)罗马万民法“通过公民权的逐步扩展,实现罗马公民与非公民之间在民事法律地位上的平等”。这说明万民法(  )‎ A.有利于调和社会矛盾 B.废除了罗马公民特权 C.促进了共和体制建立 D.吸纳了自然法的内容 解析:选A。本题考查万民法。万民法通过扩展公民权,“实现罗马公民与非公民之间在民事法律地位上的平等”,有利于调节罗马公民与非公民之间的社会矛盾,故A项正确;材料中万民法实现了罗马公民与非公民之间在民事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并非废除罗马公民政治特权,故B项错误;万民法是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促进了罗马帝国体制的建立,故C项错误;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故D项错误。‎ ‎2. 启蒙运动推动欧洲近代化的三大体现 ‎(1)政治: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为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政治蓝图,如英国君主立宪制与责任内阁制,实践了启蒙思想家的分权和人民主权思想等。‎ ‎(2)经济: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思想: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近代科技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科技条件。‎ ‎【对点训练2】(2017·辽宁大连模拟)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这里的“大兴土木”是指(  )‎ A.摧毁蒙昧和专制主义  B.建设工业文明国家 C.弘扬理性和科学思想 D.创立民主法治社会 解析:选D。文艺复兴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清理了场地”是指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不同之处在于思想家们构筑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的理论,创立民主法治社会,故答案为D项。‎ ‎3.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近代西方的影响 ‎(1)政治方面:资产阶级队伍壮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发展,推动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法国共和政体确立;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与此同时,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2)经济方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过渡,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3)思想方面:自由主义产生并发展,取代重商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 ‎(4)世界一体化进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征的侵略的加剧,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对点训练3】(2017·陕西西安模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 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解析:选B。材料提到“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这反映了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故B项正确。关税保护问题不是马克思强调的核心观点,故A项排除;交通工具不是世界市场的主要原因,故C项排除;工业资本的流通最终导致世界市场的形成,故D项排除。‎ 专题十二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专题知识线索]——————专题知识视点 线索引领把握 线索1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机制的变化:(1)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与“新经济”。‎ 线索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3)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命题考情分析]——————透析命题规律 研析高考真题 考点一 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向一 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考查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1.(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B____‎ ‎【解析】 本题关键信息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由材料“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一定数额的养老金”,说明对工人退休后的生活保障有明确的规定,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故选B项;A、D两项是对工业生产的调节,C项是对农业生产的调节,故排除。‎ 考向二 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考查胡佛对经济危机的干预措施 ‎2.(2013·高考课标全国Ⅰ卷)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D____‎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主旨:胡佛的某些措施被罗斯福新政所借鉴,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来作答。A项与罗斯福新政允许罢工存在矛盾;B项与罗斯福新政相悖;C项罗斯福新政是通过行政手段调整农业生产,并非“自愿减少耕地”;胡佛采取整顿金融和兴办公共工程的做法为罗斯福新政所借鉴,故D项正确。‎ 考向三 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2017·高考全国Ⅲ卷)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A____‎ ‎【解析】 A对: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从材料信息看出,针对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的状况,美国政府呼吁“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体现了美国政府逐步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而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错:“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并非美国联邦政府的主要意图。C错: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为了走出经济“滞胀”,普遍削减社会福利开支。D错:根据材料中美国联邦政府政策的调整背景和内容,可知美国试图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但并不意味着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主干提炼]‎ ‎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背景 ‎①贫富差距拉大,社会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限制了社会消费能力的增长。②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借贷,造成了市场的虚假繁荣。盲目的股票投机,造成股票上市量猛增,股价大幅度提高。③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④‎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市股票狂跌,经济危机由此爆发。‎ ‎(2)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3)影响: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2.罗斯福新政 ‎(1)内容 整顿财政金融 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调节劳资关系 调整农业政策 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社会福利方面 加强社会救济和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社会立法 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2)作用 ‎①美国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 ‎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自此,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3.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按照凯恩斯主义理论,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经济宏观调控。‎ ‎(2)建立“福利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使“福利国家”发展起来。‎ ‎(3)‎ 第三产业的兴起:第三产业兴起,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4)“新经济”的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重难拓展]‎ ‎1.运用多种史观评价罗斯福新政 ‎(1)从近(现)代化史观看,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调整美国经济模式,应对并缓和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探索了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从社会史观看,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从生态史观看,罗斯福新政中减少农业耕作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障了可持续发展。‎ ‎(4)从全球史观看,一方面,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另一方面,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是20世纪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反映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2.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四大经济政策 ‎(1)重商主义:盛行于17~18世纪,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实行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税率及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是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2)自由主义: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于19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3)凯恩斯主义: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自由放任”,又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4)混合经济政策: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调整了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发展出一种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1.(视角:经济危机的影响)1931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与黄金脱钩。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这表明(  )‎ A.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 B.各国开始推行贸易保护政策 C.金融领域经济危机最为严重 D.英、美、法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解析:选A。材料中“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说明传统的英镑世界货币体系瓦解,故选A项。各国开始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不能说明金融领域经济危机最为严重,故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和苏联属于世界强国,英法逐渐滞后,故D项错误。‎ ‎2.(视角:胡佛克服经济危机的特点)胡佛反危机措施的核心是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资源联合政策”,为此,他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前者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后来强迫公务员每年实行为时1‎ 个月的无薪休假,以扩大就业面。这表明胡佛(  )‎ A.拒绝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经济危机 B.依然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C.把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结合起来 D.对国家经济进行了有限干预 解析:选D。根据材料文字“推行‘资源联合政策’”“邻居互助计划”“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强迫公务员每年实行为时1个月的无薪休假,以扩大就业面”可知,胡佛对国家经济进行了有限干预。A项表述“拒绝”、B项表述“依然”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3.(视角:罗斯福新政的措施)1936年美国国会颁布的《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规定:凡不再种植消耗土壤肥力作物,而改种保持土壤肥力作物,减少粮食生产的农民,由国家发给奖金。该法案的颁布主要是出于(  )‎ A.平衡市场缓解危机   B.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C.保障农场主的利益 D.推动农业布局调整 解析:选A。据题干中“1936年”说明该法案属于罗斯福新政内容,与缓解经济危机有关,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保障农场主的利益,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农业布局调整,故D项错误。‎ ‎4.(视角: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说明当时美国(  )‎ A.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 B.政府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C.分权制衡原则受到冲击 D.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影响 解析:选D。材料表明,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重视与苏联对抗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这体现了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影响,所以答案选D。A项知识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与题干时间不符;“大规模减税”不属于“福利国家”的范围,排除B项;“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说明总统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分权制衡的原则依然坚持,排除C项。‎ 考点二 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考向一 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苏联经济政策的特点、评价 ‎1.(2016·高考全国Ⅱ卷)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B____‎ ‎【解析】 ‎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932年以后美国人对苏联的关注增多了,因为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人希望从苏联的建设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故选B项。A项错误,经济危机并未波及苏联,故排除。C项与美国农业生产的相对过剩矛盾,美国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故排除。D项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矛盾,排除。‎ ‎2.(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A____‎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相关史实分析。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可知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A项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的贡献,D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 考向二 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3.(2014·高考课标全国Ⅰ卷)1928‎ 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D____‎ ‎【解析】 材料反映了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矿,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排除A、B两项;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排除C项;德国公司负责与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上的措施类似,故D项正确。‎ 考向三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苏联改革 ‎4.(2017·高考全国Ⅲ卷)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考题试解:_________‎ 试解答案:____A____‎ ‎【解析】 A对:据材料中“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可以看出,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造成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注重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B错:赫鲁晓夫改革是在维持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并非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错: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与消除城乡差别无关。D错:农民走集体化道路是在斯大林时期开始推行的,与题干时间不符。‎ ‎[主干提炼]‎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内容 ‎①实施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③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强制劳动,实行国家实物配给制。‎ ‎(2)评价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特别是在战争基本结束后继续推行,引起了农民的不满。‎ ‎2.新经济政策 ‎(1)内容 ‎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 ‎②大企业国有,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改变国家垄断,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2)评价: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3.斯大林模式 ‎(1)形成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925年12月,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三个五年计划。‎ ‎②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为苏联的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力,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2)斯大林模式确立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3)评价 ‎①功绩: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②弊端:政治方面,高度专权。个人崇拜盛行;经济方面,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牺牲农民利益,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4.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①内容:20世纪50年代,农业实行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工业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予企业部分权利,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②评价:取得一定成效,但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内容: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②评价:取得一定成效,军事实力增强,但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导致经济滑坡。‎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调整所有制结构,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②评价: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导致苏联的政治经济迅速恶化,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重难拓展]‎ 苏联(俄)在农业方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举措和评价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适应当时战争的特殊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是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后期引起农民的不满。‎ ‎(2)新经济政策的粮食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中的农业集体化: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过度牺牲农民利益,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1.(视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列宁在致全俄粮食工作会议主席团的信中说:“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它向你们提出一系列新的任务,不完成这些任务,就不能进一步巩固工农政权,也不能完成当前迫切的经济建设任务。”列宁旨在(  )‎ A.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 B.重申实行粮食税的重要性 C.批评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激进主张 D.说明政权需要工农兵支持 解析:选A。“与饥饿作斗争的战线的重要性仅次于军事战线”反映出国内战争时期,需要集中有限的资源保障前线战争的胜利,因此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正确;实行粮食税属于其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肯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没有批判利用其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政权需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济支持,故D项错误。‎ ‎2.(视角:新经济政策的评价)苏联领导人指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这一思想(  )‎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 B.成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依据 C.主张建立推广市场经济体制 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 解析:选D。材料强调发挥商业在经济中的作用,属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探索,计划经济体制还未建立,故A项错误;大工业的基础地位成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依据,但材料中思想突出体现在通过商业建立农业与大工业的经济联系,故B项错误;此时的苏俄(联)没有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部分发展商品经济,奠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基础,是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故D项正确。‎ ‎3.(视角: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 A.区域分工,经济单一 B.优先发展重化工业 C.高度集权,侵犯人权 D.片面强调国家利益 解析:选D。“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是材料所描述的一种现象,与设问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不属于重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侵犯人权”等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说明工业化过程中,强调国家利益至上,故D项正确。‎ ‎4.(视角:苏联改革的特点)1990年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领导层内的斗争不断加剧,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入半瘫痪状态。这说明苏联(  )‎ A.经济体制改革未触及斯大林模式 B.思想僵化引发社会各种矛盾 C.政治改革偏离方向导致政局失控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出师不利 解析:选C。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90‎ 年判断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已经触及“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思想僵化与材料中“自由化思潮的严重泛滥”不符,故B项错误;1990年出现“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于1986年,结束于1990年,故D项错误。‎ ‎1.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相同点 ‎(1)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2)都缓解了危机;(3)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4)在农业政策上都主张国家对农业进行干预或调节,以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不 同 点 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政治、经济危机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剧了美国的政治、经济危机 性质和前提条件 无产阶级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根本目的 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巩固工农联盟 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 方式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侧重点 农业 工业 作用 使苏俄(联)的经济生产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对点训练1】(2017·陕西榆林高三诊断)宣传画是“看得见”的历史。下面两幅图分别宣传20世纪前期苏联、美国的某项措施,两者都(  )‎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C.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解析:选A。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图甲反映的是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模式”的体现,图乙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赈”,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二者的共同之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苏联工业化建设中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没有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是受经济危机影响而实行的,苏联当时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故两国没有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故C项错误;苏联实行“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经济,D项错误。‎ ‎2.对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政策的认识 政策 特点 根本目的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战时与共产主义相结合,共产主义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全面运用 战胜国内外敌人,同时实现从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 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巩固工农联盟,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 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政策 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尽快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社会主义政权 ‎【对点训练2】(2017·湖北江汉平原部分重点高中教研协作体联考)列宁在1922年3月俄共(布)十一大上说:“我们已经退却了一年。我们现在应该代党宣告:够了!退却所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现在提出的另一个目标,就是重新部署力量。”材料表明列宁(  )‎ A.认为新经济政策还不成熟 B.认为苏俄经济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C.将对新经济政策重新定位 D.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弊端已经完全暴露 解析:选B。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列宁主要在强调要“现在提出的另一个目标,就是重新部署力量”,没有认为新经济政策还不成熟,故A项错误;根据“退却所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现在提出的另一个目标,就是重新部署力量”‎ 说明经过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已经达到了目标,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现在的任务是要制定新的计划,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对新经济政策重新定位,只是提出在达到一定的目标后要制定新的目标,故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提及新经济政策的弊端,故D项错误。‎ ‎1.(视角: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十月革命后某一时期列宁说:“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与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列宁旨在(  )‎ A.说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优越 ‎ B.认为建立资本主义是一种进步 C.论述俄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 D.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解析:选D。据材料“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与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肯定资本主义的进步性,目的是为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选D项。‎ ‎2.(视角: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美国一位作家两次访问苏联,第一次给其印象是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对苏联社会主义表示怀疑;1934年第二次访苏,该作家却向斯大林表示:“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导致该作家对苏联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 A.苏联已全面实现国家工业化 B.苏联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功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复苏无望 D.苏联的经济建设成就十分显著 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1937年全面实现国家工业化,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新经济政策1928年已经取消,不是1934年作家对苏联态度变化的原因,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所复苏,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前面分析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成就十分显著,故D项正确。‎ ‎3.(视角: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928年10月起,苏联开始实施计划经济,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另一方面,从1934年开始的大肃反运动仅在1937~1938年间就有200多万人受到清洗,其中包括4万多名营级以上的高中级军官。这说明(  )‎ A.斯大林模式利弊已被认识 B.大肃反促成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C.苏联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D.斯大林模式对苏德战争初期利弊并存 解析:选D。材料一方面反映了从1928年起,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成功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和开展了第三个五年计划,到194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另一方面由于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民主法制受到践踏,从1934年开始的大肃反运动仅在1937至1938年间就有200万人受到清洗,其中包括4万多名高级军官。可见斯大林模式的推行,一方面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提供重要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所造成的巨大军事力量的损失对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表明斯大林模式对苏德战争初期利弊并存,故选D。A 在材料中无体现,B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4.(视角:罗斯福新政的评价)美国学者狄克逊·韦克特在《大萧条时代》一书中评价道:“在新政的这段蜜月期里,总统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双方也许都有少许的不理性,相信对方是绝对可靠的。但话说回来,这毕竟是超越逻辑的。”这里“爱情婚配”体现“新政”(  )‎ A.违背了自由主义经济理念 B.站在了垄断资本家的对立面 C.维护了广大劳工的权利 D.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经验 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新政的措施的对象是针对人民,让人民觉得可靠,主要是因为新政的一些措施维护了广大劳工的权利,故C项符合题意。‎ ‎5.(视角:罗斯福新政及其影响)阅读分析下图,判断其最有可能反映的是美国(  )‎ ‎ ‎ A.通货膨胀率      B.经济增长率 C.财政赤字率 D.失业率 解析:选D。依据图表信息及所学可知,受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和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的影响,30年代之初美国出现了失业率的激增和居高不下,1933‎ 年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调整工农业生产和实行“以工代赈”措施,美国经济复苏和发展,尽管受1937年经济危机余波的影响,失业率有所波动但整体大幅度下降,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失业率为最低,故选D。经济危机爆发后,工农业产品滞销,物价暴跌而非通胀上扬,故A项错误;B、C项应与图表曲线相反,故排除。‎ ‎6.(视角: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学者提出“据美国最近经验——成长缓慢、生产力降低——使人怀疑如果我们继续授予政府前所未有的权力……迟早一个更大的政府会毁灭我们因市场自由而取得的繁荣,以及独立宣言中信誓旦旦的人类自由。……相反地,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却有足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自由。”此主张提出的背景是(  )‎ A.胡佛政府反危机举措失败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新经济的出现 D.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 解析:选D。根据材料“如果我们继续授予政府前所未有的权力”可知为政府干预经济,胡佛在任时期,尚未产生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故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为美国援助西欧经济复兴的计划,与材料所述新经济危机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新经济的出现,指代不明,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继续授予政府前所未有的权力”可知,政府干预经济,引发新的经济危机,结合所学可知为20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国家爆发的经济“滞胀”,故D项正确。‎ ‎7.(视角:近现代西方的福利制度)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81年11月17日,俾斯麦通过德国皇帝在帝国议会发表了一篇有着深远影响的演说。他郑重地向帝国议会宣称:“‎ 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过火行为的镇压,而且同时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就是在这篇演说里,宣布了实行三种保险的计划。这一计划经过议会长时间的辩论,陆续在议会通过。由于德国这三个保险立法实施得最早,它们在其后的30年里,成了其他欧洲国家调查、研究、借鉴和学习的“典范”。这几个立法经过以后一些局部性的修改,一直沿用至今。‎ ‎——黄素庵:《西欧“福利国家”面面观》‎ 材料二 1933年6月16日罗斯福政府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同时成立“国家工业复兴局”负责实施该法令。该法令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以避免盲目竞争导致生产过剩。1935年8月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改变以往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实施“福利主义”试验。该法包括建立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残废及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三个部分,规定年满65岁的退休工人,每月可获得10—85美元的养老金,所需资金一半由在职工人和雇主以保险费的形式交纳,另一半则由联邦政府拨付。‎ ‎——摘编自王斯德:《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20世纪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德国福利制度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政府的社会保障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德、美社会保障的共同特点。‎ 解析:第(1)问,依据对材料一中1881年俾斯麦在议会演讲中提出的“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依靠对社会民主党过火行为的镇压,而且同时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及“‎ 宣布了实行三种保险的计划。这一计划经过议会长时间的辩论,陆续在议会通过”的解读,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及社会问题方面分析概括近代德国福利制度确立的主要原因。‎ 第(2)问,依据对材料二罗斯福政府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同时成立“国家工业复兴局”负责实施该法令。该法令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开始实施‘福利主义’试验。该法包括建立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残废及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三个部分”概括归纳罗斯福政府的社会保障措施。综合两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比较、概括归纳德、美社会保障政策的共同特点。‎ 答案:(1)第二次工业革命解放了生产力,奠定了资产阶级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资产阶级代议制和政党政治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民主化运动;阶级矛盾尖锐,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推动了福利制度的建立。‎ ‎(2)措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了企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为工人提供了劳动保障;通过《社会保险法》,建立了系统的福利制度体系。‎ 特点:以政府为主导,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通过社会立法强制性推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