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岳麓版专题史第27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岳麓版专题史第27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学案

第27讲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1.背景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尖锐。‎ ‎(2)政策失误:美国政府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使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得不到缓解。‎ ‎(3)金融因素:人们盲目乐观,股票投机过度。‎ ‎2.影响 ‎(1)迅速波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了所有的经济部门,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2)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3)资本主义世界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胡佛总统对经济危机的认识及应对 经济萧条不可能因立法或政府的声明而恢复。经济创伤必须要依靠经济肌体本身细胞即生产者和消费者自己的活动治愈。合作行动将加快恢复的进程,萧条的破坏会减轻。……政府最大的贡献在于鼓励社会中的这种自愿合作。‎ ‎——胡佛的演讲(1930年12月)‎ 核心论点:在经济危机面前,胡佛继续奉行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认为能通过经济系统自我恢复的途径走出经济萧条。    ‎ ‎1.背景: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危机。‎ ‎2.措施 ‎(1)金融方面: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等措施,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 ‎(2)工业方面: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案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3)农业方面: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4)社会福利:开展救济工作,通过《社会保障法》,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特点: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4.影响 ‎(1)直接影响:美国逐渐摆脱了危机的阴影,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恢复。‎ ‎(2)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改善了美国人的生活。‎ ‎(3)深远影响: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固然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但是这些调整顺应了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资本主义类型现代化国家中具有开创性意义,因此影响深远。罗斯福新政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规模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开端。‎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核心论点:新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并未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 ‎1.背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促使人们进行反思,质疑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 ‎2.内容: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3.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因此被称为“凯恩斯主义”。‎ ‎1.背景 ‎(1)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 ‎(2)借鉴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 ‎(3)接受凯恩斯主义,大力干预经济。‎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表现 ‎(1)国家干预经济 ‎①措施: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财政政策调整等。‎ ‎②评价: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2)企业经营变化 ‎①出现“人民资本主义”:股票分散化。‎ ‎②产生“经营者革命”: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3)福利国家的出现 ‎①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 ‎②特点:由单纯的社会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权利;种类多;覆盖面广。‎ ‎③实质: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④评价: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缓解了社会矛盾,‎ 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3.影响:经过调整和改革,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在国家干预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等因素的推动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包括农业在内的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机器制造等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不大,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的比重上升为第一位。‎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核心论点:国家干预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尤其是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上升较快。   ‎ ‎【名师指津】‎ 正确理解1929年经济危机迅速蔓延的原因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处于支配地位,其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 ‎(2)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变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所以在一国发生的经济危机能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易错提醒】‎ 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罗斯福新政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它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利用政权力量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它只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图解历史】 运用图示法理解罗斯福新政 ‎【辨析比较】‎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各方面干预经济。‎ ‎【易错易混】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改变,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轻巧识记】 国家干预经济 ‎【误区警示】‎ 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引导,是指导性的,是对市场经济的补充;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历史上出现于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指令性的,完全排斥市场经济。‎ ‎【图解历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材补遗】 “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 ‎(1)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政府纷纷寻找医治这一新疾病的药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担任英国首相,率先采纳了货币学派的主张。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则以供应学派为依据,确立了自己政府的经济政策。由于两人的经济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的经济危机,并有一套理论体系支撑,因此经济学家们分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 ‎(2)实际上,“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都提倡自由放任,强调市场调节的作用,反对国家干预;二者都实行有利于富人的减税政策,因此都曾被攻击为“劫贫济富”;二者都大力增加军费开支,用加大政府消费来缓解危机。‎ 重点一 从“末日来临”到“走出梦魇”——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史料一 经济不景气的问题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 ‎——胡佛的第二个年度国情咨文 史料二 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促使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 ‎——《全国工业复兴法》(节录)‎ 史料三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史料解读】 ‎ ‎(1)史料一中“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说明胡佛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2)史料二中《全国工业复兴法》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这是对美国工业生产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体现了国家对发展经济、劳资关系方面进行的干预。‎ ‎(3)史料三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罗斯福新政。‎ ‎【问题思考】 ‎ ‎(1)依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世界各国在危机初期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结果如何?‎ 试答:                                    ‎ ‎                                    ‎ ‎                                    ‎ ‎                                    ‎ ‎(2)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史料三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试答:                                    ‎ ‎                                    ‎ ‎                                    ‎ ‎                                    ‎ ‎【提示】 (1)措施: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结果:经济形势更加恶化。‎ ‎(2)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全国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历史追问】 依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试答:                                    ‎ ‎                                    ‎ ‎                                    ‎ ‎                                    ‎ ‎【提示】 ①新的理论和政策: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 ‎②新的特点: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其最大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但没有放弃自由竞争运行机制。‎ ‎③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其他国家继承和借鉴。‎ ‎④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1.唯物史观: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就是国家干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使之尽可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作为资产阶级代表的罗斯福,其新政措施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的经验,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其大型的生态工程建设既保护了美国生态环境,又有效解决了经济大危机带来的失业等问题,缓和了社会紧张局势,保证了美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其根本目的并非质疑或反对资本主义制度,而是为了有效地缓和社会矛盾,进一步完善资本主义制度。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机制的自我调整。‎ ‎2.近代化方面: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3.社会生活: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4.生态环境:罗斯福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5.世界联系: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重点二 改弦易调——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及经济政策调整 ‎ ‎ ‎【论点】 (1)工场手工业时期西方的“重商主义”思想和政策(16~18世纪):国家鼓励发展本国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增加出口,限制进口(贸易保护主义)。‎ ‎(2)工业革命后自由放任主义经济理论(18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社会经济事务最好由不受国家权力干预的个人决定,政府扮演好经济“守夜人”的角色足矣。‎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国家干预经济思想)(20世纪30~70年代):它是私人垄断组织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开创,凯恩斯倡导,二战期间得到巩固和发展,到二战后有了进一步发展。‎ ‎(4)新自由主义(20世纪70年代至今):面对经济的“滞胀”,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史料一 煤炭工业的组织将由专局掌握,而这项组织将与煤气和电力供应工业相关联,而这两种工业都已达到国有化的时机。‎ ‎——英国首相艾德礼《工党的展望》‎ 史料二 1973年危机以后,如果继续按照凯恩斯的办法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 ‎——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 史料三 英国是社会创新的先驱,1601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法规》的济贫法,是为政府用法律调剂贫富之始,事实上英国第一部《济贫法》范围甚小……1942~1943年间,英国又出现了全面社会保障的“贝弗利奇计划”。1945年工党当选执政,第一批措施就是根据这一计划,通过一系列有关法律,付诸实施,延续至今。‎ ‎——摘自资中筠《说不尽的大国兴衰》‎ ‎【史料解读】 ‎ ‎(1)史料一直接反映的是国有化政策,根本反映的是国家干预经济,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 ‎(2)史料二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局面。‎ ‎(3)史料三中从“用法律调剂贫富之始”“范围甚小”到“全面社会保障”说明救济范围不断扩大;“《济贫法》”“一系列有关法律”说明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 ‎【问题思考】 ‎ ‎(1)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政府解决“病症”的办法。‎ 试答:                                    ‎ ‎                                    ‎ ‎                                    ‎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特点和积极影响。‎ 试答:                                    ‎ ‎                                    ‎ ‎                                    ‎ ‎(3)二战后,资本主义出现了众多的新变化。据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些新变化的认识。‎ 试答:                                    ‎ ‎                                    ‎ ‎                                    ‎ ‎【提示】 (1)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英、美等国家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2)特点:由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全面的社会保障(或由暂时性到制度化);政府立法和制度保障。积极影响:保障了低收入阶层人民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 ‎(3)这些变化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还有一定的容纳能力;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历史追问】 结合史料三及所学知识,如何评价福利国家制度?‎ 试答:                                    ‎ ‎                                    ‎ ‎                                    ‎ ‎                                    ‎ ‎【提示】 ①积极作用:a.福利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和稳定。b.扩大社会消费,推动经济的发展。“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使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福利,使他们在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从而可以促进社会消费,推动经济发展。‎ ‎②消极影响:a.政府开支迅速增加,使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国债急剧膨胀,导致税收负担过重。b.福利制度是一种奖懒罚勤的不合理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风气和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竞争精神。‎ ‎1.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调整的表现 ‎(1)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罗斯福政府而实施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主要措施有:加大国有化程度;尽量扩大就业;普遍建立福利制度;政府直接参与并主导国民收入再分配;等等。‎ ‎(2)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主要国家面对“滞胀”困境而采取经济政策调整。主要措施有:紧缩货币,削减国家的直接社会福利支出,推行社会福利计划多元化、私人化和市场化;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 ‎(3)20世纪9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面临“双高”状态,即政府公共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居高不下,采取“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原则:一方面削减财政赤字,减少政府开支;另一方面调整税收,降低利率,以此来刺激消费与投资。‎ ‎2.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方式 ‎(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发达国家把铁路及电力等投资数额大、见效慢、利润低、私人不愿投资的基础工业、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 ‎(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其目的是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 ‎(3)财政政策调节。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9·高考全国卷Ⅲ·T3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命题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法国的应对措施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解析:选A。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法国经济陷入“滞胀”,但密特朗仍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这只会加剧经济的恶化,故A项正确。‎ ‎2.(2017·高考全国卷Ⅲ·T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命题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解析:选A。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滞胀”,不得不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干预,A项与此相符;B项是经济调整方式之一,不是目的;此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缩减福利,C项错误;此举意在更多利用市场发展经济,而非恢复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D项错误。‎ ‎3.(2015·高考全国卷Ⅰ·T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命题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解析:选B。本题关键信息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材料“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说明对工人退休后的生活保障有明确的规定,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故选B项;A、D两项是对工业生产的调节,C项是对农业生产的调节,故排除。‎ ‎4.(2018·高考全国卷Ⅲ·T34)‎ ‎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 工资变化表(单位:%)‎ ‎   时间 类别   ‎ ‎1929~1930年 ‎1930~1931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据上表可知,当时美国(  )‎ 命题点:经济大危机特点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解析:选C。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三个行业工人的周工资在这两个时段都在下降,说明美国经济状况持续恶化,C项与此相符。规定工人工资最低标准的是1933年的《全国工业复兴法》,排除A项;产业结构调整是罗斯福新政的举措,排除B项;付给工人工资的是资本家,不是政府,材料所述现象与政府财政支出无关,排除D项。‎ ‎5.(2014·高考全国卷Ⅱ·T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 命题点:经济大危机的影响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解析:选C。结合时间“20世纪30年代”及“孤儿”判断A项“重现繁荣”不符合题意;20世纪30年代前期,经济危机严重时,美国示威游行、罢工抗议活动不断,B项中的“淡定应对”不符合史实;结合“幻想型影片”分析,D项中的“现代主义艺术”不符合“幻想”的特点。‎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经济大危机的原因)1932年,一位观察家报道:“从南、北卡罗来纳起,一直伸展到新墨西哥,地里的棉花没人采摘。葡萄园里还有未摘的葡萄,橄榄园里挂满正在溃烂的果实。”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A.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美国企业中劳动力的缺乏 C.各国普遍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D.国家对农产品结构的调整 解析:选A。题干中的信息描述的是经济大危机,20世纪20年代由于美国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生产的盲目扩张与市场需求之间严重脱节,引发经济大危机,当时美国总统胡佛固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迟迟得不到化解,故选A项。‎ ‎2.(命题点:经济大危机的影响)1933年6月,资源自给力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意互相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而英、法、美也抛弃前嫌,‎ 于1936年签订了《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材料反映出经济危机(  )‎ A.推动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建立 B.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 C.使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D.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德、意建立法西斯集团,英、法、美联合,由此可知,经济危机导致民主程度不同的国家形成不同的集团,国际关系格局发生改变,故选B项。‎ ‎3.(命题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经济危机期间,大量工人失业,美国政府实行社会救济。对此,一位技师说:“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到救济机关去,我简直不得不糟蹋我的自尊心。”这表明(  )‎ A.实行以工代赈的必要性 B.美国民众抵制政府的干预政策 C.经济危机引发民众恐慌 D.罗斯福新政无法摆脱经济危机 解析:选A。失业工人认为接受救济伤自尊说明以工代赈的必要性,故选A项;失业工人生活困难不得不选择接受救济不等于抵制政府的干预政策,排除B项;材料体现失业工人对救济政策的态度不等于经济危机下民众的恐慌心态,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4.(命题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英国实施国有化的程序各不相同,但大多数由政府新建立的公司来经营这些企业。如钢铁企业就全部由政府持股建的“大不列颠钢铁公司”接管,原有的股东得到政府特别发行的债券作为补偿。这反映出二战后英国(  )‎ A.遏制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局部调整 C.确立了公有制主导地位 D.逐步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解析:选B。据材料“英国实施国有化的程序各不相同……原有的股东得到政府特别发行的债券作为补偿”可知,二战后英国通过国有化来干预经济,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故选B项。‎ ‎5.(命题点: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20世纪中期开始,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的所有者逐渐退出经营第一线,然后由专门的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等人才进行经营。这一现象(  )‎ A.实现了资本的社会化   B.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C.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D.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解析:选B。材料中呈现的是经营者革命,即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而资本的社会化是人民资本主义的影响,故A项错误;伴随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的规模扩大,需要更为专业的管理者,引发了经营者革命,故B项正确;经营者革命不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故C项错误;材料中科技人员和管理者成为中间阶层,并未扩大贫富差距,故D项错误。‎ ‎6.(命题点:经济“滞胀”现象)20世纪70年代初,英、美等国都出现了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和失业率上升。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能源出现危机 B.市场作用发挥失灵 C.凯恩斯主义的缺陷 D.全球“冷战”的影响 解析:选C。据材料“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和失业率上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滞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凯恩斯主义的失灵,故C项正确。‎ ‎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全国Ⅰ卷五省优创名校联考)下图反映了1920~1929年美国工资指数和生产指数的变动情况。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 A.工人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政府适度干预推动了生产发展 C.工人生活水平未获得提高 D.经济危机爆发的因素日积月累 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的发展趋势图可以看出当时生产力发展而工人的工资指数增长不多,这样容易导致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最终引发经济危机,故选D项。‎ ‎2.1929~1932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是1900~1929年总和的近3倍;1930年胡佛政府批准了“霍利-斯穆特法”,大幅提高890种关税,许多国家采取相应措施,实行贸易保护。这说明胡佛政府(  )‎ A.采取自由政策加剧了危机 B.大幅度财政支出导致经济危机 C.一定程度上干预经济发展 D.实行贸易保护恶化了国际关系 解析:选C。根据材料“1929~1932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大幅提高890种关税”可知,胡佛政府在面对经济危机时,开展公共工程、提高关税,对经济进行了一定的干预,故选C项。‎ ‎3.(2020·太原二模)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每20个成年人当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  )‎ A.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藉  B.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 C.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D.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经济危机使民众通过阅读寻求精神慰藉,故选A项;1929~1933年美国未能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但“大幅提升”表述欠妥,排除C项;材料与科技革命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4.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给演员支付工资,让他们搞免费演出;也曾雇佣研究人员专门去研究曲别针的历史。这些做法(  )‎ A.实现了充分就业目标 B.推动了福利制度建设 C.体现了以工代赈思想 D.证明了新政的可行性 解析:选C。根据材料“政府给演员支付工资,让他们搞免费演出;也曾雇佣研究人员专门去研究曲别针的历史”可知,政府出资鼓励人民参加各类工作,体现了工代赈的思想,故选C项。‎ ‎5.(2020·蚌埠质检)尽管美国人对富兰克林·罗斯福个人及其内外政策褒贬不一,但他们均认为,“罗斯福在执政期间把总统作用这一概念改变得比所有前任加在一起还多”。该说法的依据是(  )‎ A.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B.三权分立体制遭到了破坏 C.新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D.“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暴露 解析:选A。根据材料“罗斯福在执政期间把总统作用这一概念改变得比所有前任加在一起还多”可知,罗斯福新政大大加强了联邦政府在国家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实现了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大规模干预,故选A项。‎ ‎6.(2020·石家庄二模)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站在私营企业对立面,不惜用国家政权力量限制私营企业权利。另一种观点认为,“新政”在许多情况下都在帮助改善私营企业地位,有时甚至不惜放弃自由改革理想。据此可知,以上认识(  )‎ A.包含了社会主义学者的新观点 B.都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历史事实 C.从不同视角评价了罗斯福新政 D.都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解析:选C。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第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限制了私营企业的发展,对罗斯福新政是一种否定态度,另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改善了私营企业的地位,从而促进其发展,即题干是从不同的视角评价了罗斯福新政,故选C项。‎ ‎7.1933年,罗斯福利用广播向美国人民宣称:“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仅3天后便有574家银行恢复营业。美国银行家称之为“收音机拯救美国金融”。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新媒体运用对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B.信息化时代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转型 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觉悟提高 D.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经济发展水平 解析:选A。据材料“美国银行家称之为‘收音机拯救美国金融’”可知,新媒体运用对社会起到积极作用,故A项正确;信息化时代是在二战后才到来的,故B项错误;知识经济时代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故C项错误;“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经济发展水平”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8.(2020·四川教考联盟三模)法国在二战后的三十多年里,先后制定并实施了9个经济计划;英国在1962年制定了第一个经济五年计划,后又制定了经济发展国家计划;联邦德国在1968年制定了第一个全国经济计划;意大利则制定了1955~1964年的十年经济计划。这反映出(  )‎ A.欧洲一体化程度的加深 B.计划经济体制在西欧的确立 C.美国加紧对西欧的控制 D.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得到认同 解析:选D。依据材料可知,法国在二战后先后制定了9个经济计划、英国在1962年制定了第一个经济五年计划与经济发展国家计划、联邦德国在1968年制定了第一个全国经济计划、意大利也制定了1955~1964年的十年经济计划,这反映了二战后这些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计划指导,故选D项。‎ ‎9.(2020·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改共同体高三联考)民生问题是中共十九大的重要议题,中共十九大认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日益提高的美好生活需要与我国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可以借鉴(  )‎ A.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 B.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斯大林体制的分配方案 C.西汉初期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 D.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 解析:选D。从二次分配着手,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相关联,故D项正确。‎ ‎10.(2020·天一大联考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下表反映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英、法三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 年份 美国 英国 法国 ‎1963~1973年 ‎1.9%‎ ‎3.8%‎ ‎4.6%‎ ‎1974~1979年 ‎-0.1%‎ ‎0.8%‎ ‎2.7%‎ 这一状况促使三国(  )‎ A.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B.重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C.提高民众福利水平 D.扩大工业生产以减少失业 解析:选B。题干中显示第二个时间段美、英、法经济平年均增速都降低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石油危机后欧美国家减少国家干预,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故选B项。‎ ‎11.1982年,美国里根总统提议由州和地方政府承担公交援助的全责,减少联邦政府对城市公交的援助,取消对城市公交的运营补贴。这意味着美国(  )‎ A.压缩城市发展的规模 B.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 C.减少国家干预的程度 D.缩减社会福利的开支 解析:选C。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1982年”“由州和地方政府承担”“减少联邦政府……援助”“取消”得出,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削减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正确。‎ ‎12.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就业增长率。这一状况表明(  )‎ A.经济发展产生质的变化 B.传统工业技术严重落后 C.国民经济比例出现失衡 D.高新技术产业已占主导 解析:选A。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经济,从图中可以看出信息产业从1994年到1998年的就业增长率是其他所有产业的两倍多,说明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这表明经济发展产生质的变化,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20·达州一诊)20世纪30年代是英国农业政策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1932年英国的农产品价格下降约34%,尤其是谷物、羊毛等农产品价格下降更为明显。其中,小麦在1927~1931年的平均价格降幅达到47.1%,羊毛从1928年的每磅37便士下降至1931年的每磅14.7便士。1931年英国农产品进口量比1927~1929年增长了17%,与此同时,英国国内的农产品也出现了过度生产的情况。在农产品严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农产品市场呈现“滞胀”状态。受谷物生产萧条的影响,很多地区的农耕土地在销售以及租赁方面都没有市场。‎ 材料二 1931年11月,英国颁布《园艺产品法案》,该法案规定对一些受外国倾销影响较为严重的无核小水果以及马铃薯征收关税。英国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实行生产性农业补贴,授权农业生产者可以组建委员会对某类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控制,加大农业研究与教育的推广,设立农业研究委员会致力于将农业教育推广到地方层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刘倩《20世纪30‎ 年代的英国农业改革与国家干预》‎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英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政策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为摆脱农业困境采取的措施,概括其特点并简析影响。‎ 答案:(1)困境:农产品价格下降;农业市场“滞胀”;土地租售困难。国际背景: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国内政策因素:长期奉行自由主义。‎ ‎(2)措施:加强农业立法;限制农产品进口;实行农业补贴;建立农业机构(委员会);进行农业研究与教育。特点:国家干预。影响:推动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加剧国际竞争与矛盾。‎ ‎14.(2020·乌鲁木齐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时间 内容 ‎1929~‎ ‎1933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空前严重的大危机 ‎1935年 美国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了正式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1936年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英国一出版就受到英国资产阶级的青睐 ‎1944年 ‎5月 英国战时联合政府发表了战后就业具体计划的《就业政策白皮书》,表明《通论》已被接受 二战后 英国政府采用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政策,成为后来英国建立社会保障国家模式的基础和先导 ‎20世纪 ‎60年代 美国把扩大社会保障作为防止经济衰退的重要手段 ‎20世纪 ‎70年代 石油危机所引发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性的经济“滞胀”困境,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不约而同地走上了调整改革之路 ‎——据黄瑞《凯恩斯经济学中的社会 保障思想及对实践的影响》等 根据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抓住表格标题“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及表格内容:理论——凯恩斯主义和英国、美国政府的实践,可以得出论题:经济政策的调整源于理论和实践。联系所学相关知识,从经济政策调整的背景、理论——凯恩斯主义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来阐述经济政策调整。‎ 答案:示例 论题:经济政策的调整源于理论和实践。‎ 阐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空前严重的大危机,宣告了自由放任经济思想失灵,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凯恩斯主义认为国家应该积极干预经济,采取“普遍福利”政策,抑制经济危机,这一理论维持了西方战后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繁荣;但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再度发生经济危机并出现“滞胀”,逐渐为主张减少政府干预的新经济理论所取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