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训练5历史实质理解类(作业)
训练5 历史实质理解类 1.有学者认为,春秋以前的中国是个族群社会,以封地为族姓、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自秦以后,族群社会被官僚帝国的编户齐民社会取代,乡村聚落的命名也就彻底的非族姓化,其名大多取自“吉语”、地理方位或俚俗等。这种村落命名的变化,本质上体现了( ) A.宗法观念的弱化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风俗观念的演化 D.社会治理的僵化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编户齐民,没有强调血缘关系,故A项错误;村落命名非族姓化,表明中央集权加强,故B项正确;风俗观念不是本质体现,故C项错误;集权的强化体现对社会治理的强化,故D项错误。 2.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B.农村经济商品化 C.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D.封建地租货币化 答案 C 解析 “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只是概括了“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这一句话,不全面,排除A项。题干所给材料没有说到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排除B项。材料先说“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然后进一步指出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明显突出商品经济对租佃关系的影响,而租佃关系属于封建生产关系,故C项正确。“封建地租货币化”只是与“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相对应,也不全面,排除D项。 3.明代形成“廷杖”制度,大臣往往被当朝笞责,重者致死,或者投入“诏狱”,酷刑折磨致死,完全破坏了中国古代“君使臣以礼”的传统。下列明代史实中,与这一现象的实质最相符的是( ) A.推行改土归流 B.内阁拒绝草拟皇帝不合理的诏旨 C.废行省设三司 D.太监乱政比其他任何朝代都严重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明代形成‘廷杖’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廷杖制度的出现是君主专制膨胀的产物,结合选项可知D选项符合题意。改土归流属于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措施,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内阁拒绝草拟皇帝不合理的诏旨,体现的是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不符合材料主旨,B选项排除。废行省设三司属于加强中央集权方面,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4.清朝前期,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但他们不直接参与煤矿的经营,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这种收益往往大于地租收入。这表明当地( ) A.农业生产走向衰落 B.土地兼并有所缓解 C.雇佣关系逐渐形成 D.生产关系出现变化 答案 D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土地兼并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雇佣关系,排除C;材料“地主参与煤矿开采,但他们不直接参与煤矿的经营,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说明清朝前期出现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说明当时生产关系出现变化,故选D。 5.下表为1844—1851年上海茶出口量及出口价格表。据此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年别 茶出口量 茶出口价格 磅 指数 (1844—1845=100) 两/担 指数 (1844—1845=100) 1844—1845 3 800 627 100 1845—1846 12 459 988 328 37.0 100 1846—1847 12 494 140 329 29.2 79 1847—1848 15 711 142 413 26.7 72 1848—1849 18 303 074 482 24.9 67 1849—1850 22 363 370 588 19.5 53 1850—1851 36 722 540 966 22.1 60 A.中国茶叶出口呈量增价减的趋势 B.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叶质量降低 C.上海出口成本比广州降低了很多 D.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答案 D 解析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中国的茶叶出口数量和价格总体呈现出量增价减的趋势,说明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故选D。 6.《全球通史》中有这样的记载:“(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作者要强调的是( ) A.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推动的结果 B.工业革命时国家对科技发明投入不足 C.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了许多科学家 D.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答案 D 解析 材料“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科学家”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状况,故A、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C项排除。 7.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 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答案 D 解析 “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说明英国发动的战争不是正义性的,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故B项错误;中英双方对战争的看法体现了中西文明的冲突,材料没有指出鸦片战争的性质,故C项错误;双方的看法都是从各自国家的角度来看待战争,没有点明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一场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双方都抹杀了战争发生的实质,故D项正确。 8.《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后者是对前者全盘否定 B.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两者均由全国人大通过 D.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 答案 D 解析 《共同纲领》在1949年,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允许私营经济发展,1954年宪法规定了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故要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体现了中国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故D正确;1954年宪法并不是对《共同纲领》的全盘否定,而是继承与发展,故A错误;《共同纲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原则,故B错误;《共同纲领》由政协会议通过,故C错误。 9.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前12条规定公民义务,再规定公民权利的做法;同时增加了公民有“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此规定反映了( ) A.民主集中制原则还需要恢复 B.思想路线拨乱反正全面展开 C.民主制度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D.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正式确立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增加“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说明民主制度建设有一定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民主制度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故C项正确。 10.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能出席“公民大会”,讨论解决国家的重大问题,如战争与媾和、城邦粮食供应、选举高级官吏等。这反映的实质是( ) A.人民民主 B.天赋人权 C.主权在民 D.君民共主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雅典的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能出席‘公民大会’”中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主权在民的思想,故C项正确,D项错误;A、B项都是启蒙思想,错误。 11.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 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 A.机器大工业生产 B.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工厂制组织形式 D.工业城市生活方式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工业革命的实质……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自由主义流行,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故B正确。 12.有学者指出,当面临在集团内选择一个国家作为“中心国家”时,历史上受到强国欺凌而产生的对他国的恐惧或警惕就会动摇这些国家加入集团的想法。这反映了( )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B.穷国与富国之间的民族矛盾 C.国际霸权主义的威胁 D.民族主义阻碍区域组织发展 答案 D 解析 材料没有反映政治多极化的信息,A错误。题干并没有穷国和富国之间的问题,B错误。题干并不是有霸权主义威胁某国,而是某些国家自己臆想出的威胁,而拒绝区域发展的大形势,C错误。题干信息表明,想到历史上受到欺凌就产生了警惕心理,不愿意加入区域集团,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单边主义,阻碍了区域组织发展,D正确。 13.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可以推知宗教改革实际是反封建,故选择D;A不是本质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材料和“民主革命”“民族革命”无关,排除B、C。 14.“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这场运动是( ) A.实现人类自我觉醒的文艺复兴 B.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 C.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 D.规划人类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 答案 D 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驾驭自然而非自我觉醒,故A项错误。由题干可知这是一项世俗运动而非宗教运动,故B项错误。解读题干可知这场运动主旨是让人相信自己的理性判断,而非纯粹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革命,故C项错误。由题干可知,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且通过努力完善自身,这种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的信念来源于启蒙运动,故D项正确。 15.“它实质上是(列宁)以社会主义体制(共产党执政)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材料中的“实验”( ) A.加速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壮大了公有制经济的力量 C.开创了工业化建设新道路 D.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恢复 答案 D 解析 根据“(列宁)以社会主义体制(共产党执政)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个实验指的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中部分恢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措施,允许多种所有制成分,所以他并没有加速向社会主义过渡,也没有壮大公有制经济的力量,故排除A、B项。新经济政策在工业化方面没有开创新的建设道路,故排除C项。但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市场规律,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的恢复,故选D。 16.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中,在鼓励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又限制市场作用。这同样是一种矛盾的态度,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 ) A.实质上是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为斯大林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C.目的是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与当时苏俄基本国情不相符 答案 A 解析 根据“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发展商品经济,但国家干预商业活动,又限制了市场作用,反映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特点,故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故A正确。 17.在1800—1870年间,按当年的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增长了6.7倍,如果扣除价格下跌的因素,实际贸易额增长了9.6倍,而在1720—1820年国际贸易额仅增长了1.74倍。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电气时代世界经济快速发展 B.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剧变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工业文明开创了世界市场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1800年至1870年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故C项正确;19世纪70年代,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开始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际贸易状况,与世界政治格局无关,故B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促使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故D项错误。 18.1926年苏联商业人民委员米高扬宣称:“应当说,农民自发势力、农民谷物市场完全为我们所控制,我们随时可以降低或提高粮食价格。”其实质是( ) A.按照市场价值规律管理经济 B.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 C.采用行政命令解决经济问题 D.正式建立斯大林模式 答案 C 解析 材料“农民谷物市场完全为我们所控制,我们随时可以降低或提高粮食价格”体现的是政府对粮食市场的控制,C符合题意;A、B均与材料所述不符;D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斯大林模式的正式建立的标志是1936年宪法的颁布。 19.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上述历史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存在分歧 B.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 D.民族国家利益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德国和意大利等国提议修改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而法国却通过缺席坚决抵制,最后迫使欧共体同意法国支持的决策原则。这反映的是欧共体和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从本质上来说,即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之间存在着严重分歧,故A项正确。 20.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因信称义”。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 ) A.揭露了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 B.削弱了罗马教廷的神圣权威 C.赋予了德国民众自由精神 D.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教派的产生 答案 C 解析 马丁· 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强调个人信仰对于灵魂得救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个人掌握了宗教信仰的主动权,因此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赋予了德国民众自由精神,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D项不符合题干中的“本质”要求,均排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