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考生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6题,每题1.5分,共54分) 1.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备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 A.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 B.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C.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 D.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 2.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3.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 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 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 4.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5.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 A.推广儒家礼仪 B.实现儒学生活化 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6.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朱熹的思想时说:“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意思是 A.理学阻止了中国独特文明的延续 B.理学缺乏创新性的新观念 C.理学阻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D.理学成为僵化社会的理论基础 7.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应予以改革,强调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广大百姓的快乐与否。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儒学统治地位已动摇 B.儒学出现了趋时更新 C.正在酝酿着社会转型 D.君主专制逐渐被削弱 8.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9.下表是东晋至唐代有关佛教思想的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礼教有本,遂因之而成教……则功由在昔……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东晋高僧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周孔救时弊,佛教明其本耳。 东晋孙绰《喻道论》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唐代高僧慧能《六祖坛经》 A.佛教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升 B.儒佛的信仰终极目标趋同 C.佛教思想的中国化倾向明显 D.儒佛道三教合一趋势加强 10.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A.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C.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11.唐代官员冯宿上奏:“(剑南、两川等地)皆以版印历日鬻於市。每岁司天台(天文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此奏折的根本意图是 A.主张推广雕版印刷术 B.抑制佛教在民间的传播 C.遏制商业活动的发展 D.维护思想文化的大一统 1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美国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反映了魏源 A.对西方民主的感性认识 B.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 C.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 D.向往欧美的民主制度 13.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14.19世纪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纲常名教”提出公开质疑。在他们看来,“三纲之说,非孔孟言也。商纣无道者也,而不能令武王无道,是君不得为臣纲也”,并指出“三纲之说,董子释之,朱子述之,皆非也”。这一思潮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意味着中国人民集体觉醒 C.为变法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D.具有否定传统的启蒙作用 15.梁启超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戍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这表明 A.历史记述不可避免夸大其同 B.辨析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 C.亲历者的记述最为史家看重 D.谦虚谨慎是史学家必备品质 16.1902年,清政府官员铁良检阅安徽武备练军,见其“兵士多系举人、廪贡、秀才之优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由上述现象可知 A.社会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变化 B.维新变法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C.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近代化 D.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17.清朝立国之初,中央设有礼部和理藩院,负责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的贡使,处理一切“夷务”。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管各种“洋务” 。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反映了 A.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B.“天朝上国”观念逐步瓦解 C.近代外交的理念渐趋成熟 D.学习西方逐渐成为共识 18.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 A.抨击尊孔复古 B.抨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生主义 19.陈独秀说:“所以现代道德底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到全社会的友爱。现在有一班青年却误解了这个意思,他并没有将爱情扩充到社会上,他却打着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帜,抛弃了他的慈爱的、可怜的老母;这种人岂不是误解了新文化运动的意思?”这一论述意在 A.促进文化转型 B.用“孝悌”文化改造西方文化 C.号召青年摆脱陈旧状态 D.引导青年正确理解“孝悌”文化 20. 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21.20世纪20年代,在吸取屡次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孙中山认识到要使中国革命成功就必须唤起民众。基于这一认识,他进行的努力是 A.寻求共产国际帮助 B.发动护法运动 C.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D.创立黄埔军校 22.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23.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指出:“共产主义者在现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毛泽东的这一主张 A.回归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B.利于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 C.消除了国共两党的思想分歧 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24.下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目录(部分),目录第一章的标题应是 第一章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思想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第五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 …… …… A.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B.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C.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D.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25.学者郑永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紧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 A.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 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 D.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6. 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27.1952年,教育部决定大学从一年级起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1393种。同时,曾经学自美国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淘汰制等制度均被取消。这一转变的政治背景是,中国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新的意识形态权威建立 C.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 D.受美苏争霸形势的影响 28.古希腊悲剧往往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着重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虽然悲剧中主人公都难逃命运的魔掌而最终毁灭,但悲剧的整体气象不是悲惨,而是“悲壮”。材料主要说明 A.悲剧代表古希腊文学最高水平 B.古希腊人愿意服从命运安排 C.古希腊文明是英雄主义的滥觞 D.悲剧是古典人文主义的载体 29.在古希腊文明影响下产生的古希腊的服装是一块布的艺术。布一般都不裁剪,而是通过披挂或缠绕把一块布穿在身上,形成优美的垂褶,如多利亚式希顿(图1)和爱奥尼亚式希顿(图2)。公元前200-150年前后,由于黄金分割法的广泛应用,腰带位置上移,希顿变成高腰的设计(图3)。希顿的设计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B.追求自由精神 C.开放包容的政治文明 D.崇尚理性之美 30.西方学者对近代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作了如下描达:“它是破坏现存秩序的个人主义强大潮流的产物”“具有回到早期根源的性质”“认为人性无比腐化和堕落”。这场运动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科学革命 31.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1550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13〜16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这表明 A.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 B.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C.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D.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 32.马丁·路德在翻译圣经时将世俗的职守或工作解释为神圣的天职或蒙召,认为人是上帝的驯服工具,即使做奴仆也要把工作做好,以显示上帝的荣耀和恩宠。马丁•路德这一思想 A.有利于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 B.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理论 C.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D.维护了世俗王权的统治 33.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A.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 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34.1888年9月,某报纸对一项发明作了如此的报道:“一辆三轮马车在街上行走,前边没有马,也没有辕杆,车上只有一个男人,马车在自己行走,大街上的人们都惊奇万分。”也有人将其称之为“散发着臭气的怪物”。为该“马车”提供动力的是 A.车上的人 B.蒸汽机 C.内燃机 D.电动机 35.“如果说工业化在开始时不得不满足于现有的交通工具,那么现在它就自己来发展新的交通工具,新的交通工具……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以下对新的交通工具“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反过来促进生产力发展 B.工业化开始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有汽船、火车等 C.生产力发展对交通工具的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D.生产力发展为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36.19世纪上半期起,法国美术界兴起“农村热”,描绘农村景象或生活的画作明显增多,著名的如米勒的《拾穗者》。以社会上层人士为主、一向保守的“巴黎沙龙”也逐渐选入此类画作。这主要说明当时 A.农村是法国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 B.城市压力使人们向往农村悠闲生活 C.画家同情农业的衰败和农民困苦 D.社会生产的改进和城乡联系的密切 第Ⅱ卷(选择题,共46分) 3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宗羲重新建构了中国思想传统中的天下观,在他看来,天下是天下百姓的天下,而不是皇帝的“嚢中之物”。从“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观念出发,强调君臣应该合理分配职权,共治天下。在他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遗憾的是,现实社会往往却是“君主为主,天下为客”。这样的专制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黄宗羲激愤地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对君主专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批判! ——摘编自刘勇强《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材料二:以下为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第二十三章的部分标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天下观”的含义,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时期国家观念的变化以及变化的背景。 38.(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的教训,采用了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正好适应了当时的现实要求。但是,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因此,汉武帝最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理论体系,宣扬天道的精神以阴阳来体现,阳主德而阴主刑,阳为主而阴为辅;主张“大德小刑”,“德主刑辅”。当然,汉统治者从来不是单纯依靠儒术维持自己的统治,汉宣帝教训他的儿子:“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唐初统治者认为以仁义治天下才能得到长治久安,反对专任刑罚制裁,唐朝的法律以礼为准则,主张刑礼合一,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法律化、法律制度的儒家化。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用哲理化的形式取代落后的“天人合一”思想,将封建统治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他们主张“德礼”是本,“政刑”是用。但是还认为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决不可以忽视“政刑”,主张“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 ——摘编自戚怀洋《中国古代治国经验及启示》 材料二 言及中国近代融合中西文化思想的形成,郑观应在19世纪90年代前后著成的《盛世危言》中最早提出中国人要救亡图存而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融会中西之学,贯通中西之理”。这一主张将中学和西学放到了同等的地位,而且还要使两者“融会”“贯通”,这在相当程度上不同于那时占主导地位的中本西末、中体西用的观念。 随之而起的康、梁维新派在治国思想方面要求舷合中西的主张较之郑观应更为明确而具体,对融合中西更加重视。他们主张“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批判当时的中国“治中学者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认为“此两学……互相诟病,若水火不相入也”。如此,不能养成改革所需的人才,“上师尧舜禹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的最终目标也难以达成。从资产阶级早期改良派的郑观应,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等,尽管有了融合中西文化的主张甚至构想,但这些在他们的整个文化思想中还只是一种思想要素,虽然这一思想要素极具生命并不断壮大,也因之使他们的整个思想带上了新的特色,但总体上看,他们的文化变革模式仍然是中体西用。 ——摘编自崔运武《论中国近代的融合中西文化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融合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90年代前后出现中西文化融合思想的背景,并简要评析这一思想。(10分) 3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集大成者,进一步完成了由伽利略提岀的用一种统一性的原则来把握整个宇宙的问题。他提出三条动力学的基本规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证明了包括地球和天体在内的整个宇宙都服从于普遍一致的运动规律。牛顿自然科学的成就使中世纪以来一直处在昏暗和神秘状态的宇宙世界体浴在阳光之下。正如卡西尔所言,牛顿的自然科学证明了人凭借自己的理性能够把握宇宙内在的基本秩序或规律,证明了“知识的力量”和自然力一样,“也是一种同样基本的力量”,从而“宣 告了人类知识的胜利”。牛顿不仅为自然,还为哲学建立了坚实的准则。18世纪是“科学的世纪”,就是理性和光明的世纪。 ——摘编自黄学胜《启蒙的科学精神及其影响》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5 BACAD 6—10 DBACC 11—15 DABDB 16—20 ABADD 21—25 CCBBC 26—30 CBDDB 31—35 CCDBA 36 D 37(1)含义:天下是百姓的天下,而非君主的天下;天下应该由君民共治,反对君主专制。背景:君主专制的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6分) (2)变化: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接受与世界各国平等的现念(或接受近代国际体系;或接受不平等的条约体制)。背景: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到破坏;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逐渐了解了世界的发展形势。(6分) 38. (1)特点:多种思想融合碰撞(或儒、法、道等诸子学说间的融合);顺应时代需求(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儒学为主导,儒、法融合为主体;贯穿了统治者的理政意志。(任意3点得6分) 原因:封建统治者为强化和巩固统治;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儒家思想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6分) (2)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以 “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的洋务运动破产;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进一步传播。(4分) 评析:将中西文化同等对待,主张实现二者的融会贯通,是对传统中体西用思想的突破,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以救亡图存为目的,主张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开启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其未能从根本上超越中体西用模式,进而难以引发近代中国社会的剧变。(6分) 39.示例一 材料观点: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理性时代的到来。(2分) 评析:从16世纪西方自然科学起步以来,哥白尼、开普勒等科学家不断探索,从伽利略开创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再到牛顿发表《自然哲学数学原理》一书建立了近代科学,这些自然科学的成就向世人证明了人凭借自己的知识力量能够理解和把握整个世界;近代自然科学推崇科学精神,崇尚理性;近代自然科学- 方面是解放了人的思想,使人从宗教世界观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还证明了知识的力量;牛顿的自然科学为近代哲学建立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但是,也不要夸大科学的作用,从而陷入“唯科学论”。(8分,答出四点即可) 结论: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启蒙运动的基础,推动了理性时代的到来。(2分) 示例二: 材料观点:牛顿的科学成就对近代西方社会转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分) 评析:牛顿力学科学揭示了宇宙的奥秘,沉重打击了封建神学,为启蒙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牛顿力学的提出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撑,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为启蒙运动的发展提供了阶级基础。(8分) 结论:牛顿不仅是科学巨匠,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其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贡献巨大,影响深远。(2分) (示例仅作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学生若有其他答案,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赋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