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一第3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一第3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

第3讲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考点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名师导语』‎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证。近几年全国卷加大了考查的频率,题型以选择题为主。2018年全国Ⅰ卷以41题形式出现,考查内容主要涉及明朝的内阁制、宦官参政、地方督抚制以及明清乡约制度,清代政治制度涉及较少。明清在制度继承与创新、国家统一与开拓疆域、多民族治理与融合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符合当前新高考命题的主要潮流,仍需重点关注。‎ 知识点一 内阁制度的形成 ‎1.废丞相 ‎(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____________”、妨碍皇帝行使权力。‎ ‎(2)措施:罢除________职位,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2.设内阁 ‎(1)原因:朱元璋废丞相职位,政务集中于皇帝一身。‎ ‎(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________,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3)特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____________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明朝政治制度的创新 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以上创制,明朝的国家体制形成了以下格局:“‎ 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执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 ‎——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 知识点二 军机处 ‎1.军机处 ‎(1)目的:适应____________的需要。‎ ‎(2)设立:清朝________年间,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 ‎(3)特点 ‎(4)影响:进一步加强了____________制度,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2.建立密折制: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加强皇帝对____________的控制。‎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历史阶段的发展演变,到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明初宰相制度的废除结束了古代中国政治史上长期存在的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则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明清政治体制日益僵化,阻碍了古代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 知识点三 清朝的边疆政策 ‎1.目的: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基本原则 ‎(1)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 ‎(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3.措施 ‎(1)设________主管边疆和民族事务。‎ ‎(2)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 ‎(3)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____________”。‎ ‎4.作用: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清代在布政使上面又常设有总督与巡抚,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总督、巡抚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脑,这种制度还是一种军事统治,可是真到军事时期,总督、巡抚仍不能做主,还要由中央另派人,总之清代不许地方官有真正的权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 ‎【图片证史】 明朝内阁制的特点 信息提取:秦朝设立的丞相一直是法定的中央官职,而明代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机关。‎ ‎【知识拓展】 军机处的特点 ‎(1)“简”:指机构人员十分简单。‎ ‎(2)“勤”:指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3)“速”:指办事速度快,效率高。‎ ‎(4)“密”:指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 ‎【漫画说史】 军机处的职能 信息提取:清朝军机大臣非固定的中央机构的官职,多为临时差遣性质,没有决策权,只能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 ‎【图示解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信息提取: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新变化,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主干知识速记答案]‎ 知识点一 1.(1)专权乱政 (2)丞相 ‎2.(2)内阁 (3)中央一级 知识点二 1.(1)西北军务 (2)雍正 ‎(3)①皇帝 (4)君主专制 2.地方行政 知识点三 3.(1)理藩院 (3)改土归流 探究1 重要“历史概念”解读 ‎1.票拟 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时,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清代设军机处后,重要奏章改用奏折,此制遂废。表面上宰相废去,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加剧了内阁、宦官专权局面,皇帝的意志和权力受到内阁诸臣的左右限制,达到君逸臣劳的理想模式。‎ ‎2.密折制度 密折制度最早见于康熙年间朱批:“近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言无中生有,议论大小事朕不可以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奏闻,可以亲手书折子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尔即召祸矣。”由此可以看出密折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密”字。它一方面使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另一方面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监督的作用。‎ ‎1.(2018·陕西师大附中模拟)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  )‎ 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 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 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 解析 据材料“‘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可知中枢权力的运行有序,故C项正确。‎ 答案 C ‎2.(2018·江西五市八校高三联考)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奏。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材料反映清朝(  )‎ A.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 B.军机处设立带来保密性的加强 C.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约 D.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央妥协 解析 根据材料“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体现了超越体制制度,增强主观性的一面,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孔毓璞与军机处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议政王大臣会议,故C项错误;该表述与所学史实专制皇权加强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探究2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朝内阁的职权和清代的边疆管理 ‎1.明朝内阁的主要职权 ‎(1)票拟批答。对各衙门、臣僚进献的奏章,草拟答复或处理意见,以供皇帝参考决策。从票拟职权的初设看来,内阁只是秘书机构。然而随着内阁票拟制度被明确下来,票拟权逐渐成为内阁参政的重要手段。‎ ‎(2)草拟诏敕与封驳。封驳,是指如果阁臣认为皇帝的旨意不恰当,或并非出自皇帝本人之手,可以封还不接受,或者拒绝草拟。由于诏敕需由内阁拟定,这也就意味着内阁可以不执行皇帝的旨意,既是对皇权和司礼监权的牵制,也是民主的体现。‎ ‎(3)顾问咨询与劝谏之职。大约分为两种,一是召对顾问、咨询。二是密疏进言。对于密疏进言者,有专印,加盖即专呈皇帝,一般必有答复。密疏的存在可以增进皇帝与大臣的关系,是一种特权。‎ ‎(4)会议决策与会审之职。‎ 按定制内阁会议由内阁、六部、六科、九卿等共同参与,定期商讨日常重大事务的决策。‎ ‎(5)经筵讲经之职。经筵,即为给皇帝讲解治国、施政、立身、正心之道。每月三次,另有日讲。‎ ‎2.清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1)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兼管蒙古、新疆、西藏行政。‎ ‎(2)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地区),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3)“改土归流”。从明朝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2014·课标全国Ⅱ,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逐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解析 阁权是皇权的延伸,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故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答案 B ‎2.(2018·广东茂名联考)康熙帝时将理藩院从礼部独立出来。理藩院的主要职责一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二是处理与俄国的关系。这反映当时(  )‎ A.蒙古、新疆地区叛乱频繁不易管理 B.满族主要依靠少数民族加强统治 C.理藩院基本承袭元朝宣政院职能 D.清朝统治者的天朝上国观念浓厚 解析 清统治者希望通过理藩院实施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故A项错误;同理,故B项错误;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理藩院”,“藩”‎ 是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结合材料“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处理与俄国的关系”,体现了清朝统治者把外交事务与少数民族事务等同,这是“天朝上国”观念的体现,故D项正确。‎ 答案 D 探究3 从“史料实证”角度理解明朝国家体制的特点 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创制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以上创制,明朝的国家体制形成了以下格局:“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洪武实录》卷239)。”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执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 ‎——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核心论点:明朝政治制度出现重大创新,废丞相、罢中书省,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分理天下庶务,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皇权进一步加强。‎ ‎1.(2015·海南单科,7)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解析 我国古代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说明朱元璋在明初通过重刑以治理“乱世”,故B项正确;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以儒家思想中的“仁”为治国的根本,故C项错误;朱元璋实行重刑,但是“执法无准、量刑无据”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  )‎ A.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 B.监察权力的不完整 C.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 D.凡事须向皇帝奏报 解析 据材料“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可知明朝“巡按”要“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故B项正确。‎ 答案 B 考法1 明朝中枢权力体系的形成与制衡 ‎【考题1】 (2017·课标全国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 A ‎『』‎ ‎★明立意 以明朝中后期宦官教育为切入点,考查学科素养之历史解释。‎ ‎★抓关键 从“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 ‎★清误区 本题属于推理型选择题,难度一般。考生对明朝后期皇帝重用宦官的动机认识不清,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并没有丧失。‎ 考法2 明清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考题2】 (2019·河南许昌、平顶山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清政府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的改革。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但是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 造成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和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存在着“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以前当政府需要额外收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办法,但是自从太平军战争以后,这个制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职的。这种做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 此外,有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目的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3分)‎ 提示:(1)原因:明初三司事权不一,互不隶属,存在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问题;保证地方行政长官既拥有相对集中的权力,又不违背中央集权原则。‎ 特点:注重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地制宜设置地方行政长官的辖区。‎ ‎(2)相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不同:明代是加强中央集权;清末是着眼于“新政”改革的需要。‎ 原因:清政府“捐纳”制度长期存在,贪污腐化严重;官僚制度落后过时;政府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 ‎『』‎ ‎★关键信息 信息1 “‘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说明事权互不统属,行政效率低下。‎ 信息2 “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 可知,明初改革注重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适当授予地方相对集中的权力。‎ ‎★思路点拨 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分析,“原因”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第(2)问,根据“明初在地方设‘三司’”和“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可知,相同点是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和提高行政效率。不同点,从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清末是着眼于新政改革的需要。‎ 课时作业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河南郑州外国语学校调研)没有宰相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  )‎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 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 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 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 答案 A ‎2.(2019·江西上饶模拟)明初,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  )‎ A.有效保证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 C.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D.缓和了君相之间的矛盾 解析 材料中是削弱相权,权分六部,并不能保证皇帝决策的正确性,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说明六部可参与大政大狱的研究,并未扩大其权力范围,故B项错误;材料“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君相之间矛盾的缓和,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8·山西运城模拟)中国古代曾有一个中枢机构,始终没“挂牌”,里面的官员品级不高,都没有超过五品,也不能对中央六部等机构直接发号施令。这一机构中的“官员”最有可能称之为(  )‎ A.参知政事     B.内阁大学士 C.军机大臣     D.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解析 据材料“中枢机构,始终没‘挂牌’,里面的官员品级不高,也不能对中央六部等机构直接发号施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设内阁,不是正式机构,故B项正确。‎ 答案 B ‎4.(2018·广东惠州模拟)《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 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阁臣多来自于翰林院 解析 内阁地位举足轻重,但却始终不是法定的国家机构,既无实际决策权,也无行政权,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C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答案 C ‎5.(2018·江西南昌模拟)到明代中叶,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已类似“汉唐宰辅”了。这样,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这说明(  )‎ A.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 B.首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C.内阁成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 D.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解析 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表明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故A项正确。‎ 答案 A ‎6.(2019·安徽马鞍山模拟)明朝时,出现了刘球、蒋钦、海瑞等一大批士大夫,他们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同时,也有许多大臣撰写“‎ 青词”巴结崇道的世宗,相当部分士大夫形成“阉党”。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  )‎ A.宦官权力的加强 B.宰相制度的废除 C.士大夫信仰的丧失 D.君主专制的强化 解析 材料体现贤臣和君主之间的抗争不断,也有巴结君主以提高自身地位的大臣的出现,究其原因是君主专制的强化,引起贤臣的不满和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大臣所利用,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 答案 D ‎7.(2018·贵州遵义模拟)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据此可推知当时(  )‎ 年代 年数 乞休次数 年平均次数 洪武 ‎35‎ ‎0‎ ‎0‎ 正统 ‎29‎ ‎4‎ ‎0.14‎ 成化 ‎23‎ ‎103‎ ‎4.48‎ 嘉靖 ‎45‎ ‎487‎ ‎10.82‎ 隆庆 ‎6‎ ‎76‎ ‎12.67‎ 万历 ‎48‎ ‎893‎ ‎18.60‎ A.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 B.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 C.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 D.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 解析 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是在清朝,故A项错误;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是每个读书人终身追求的目标,“乞休”无法说明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故B项错误;传统家国同构观念随着宗法制的瓦解而瓦解,故C项错误;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说明“乞休”的官员有了新的自我实现途径,故D项正确。‎ 答案 D ‎8.(2018·重庆高考模拟调研卷)‎ 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解析 据材料“重镇防范蒙古”结果“威逼北京”和材料“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结果“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说明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故D项正确。‎ 答案 D ‎9.(2018·陕西渭南质量检测)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九卿奏报各处田苗,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并说:“九卿奏折,朕已知。尔等票签具奏。”此举(  )‎ A.说明内阁具有决策权 B.说明内阁专职批答奏折 C.反映出相权得到恢复 D.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解析 清朝内阁没有决策权,决策权掌握在皇帝一个人手中,故A项错误;“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说明内阁不是专职批答奏折,故B项错误;清朝没有恢复相权,故C项错误;“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2019·安徽黄山模拟)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材料可以反映(  )‎ A.满洲文明源自先秦时的中原 B.清初依然存在文化冲突 C.儒家仁政思想惠及大江南北 D.民族认同成为朝野共识 解析 材料“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目的是为满族统治寻找合理依据,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 ‎,意在平息民间满汉民族矛盾,文化冲突,故B项正确;在舜和文王的时代,儒家思想尚未产生,故C项错误;材料恰恰是为了弥合满汉民族间的纷争,故D项错误。‎ 答案 B ‎11.(2019·河南安阳模拟)下图是中国古代官阶制变迁五大阶段示意图。对秦汉和明清时期官阶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A.秦汉官阶反映了当时贵族政治的形态 B.秦汉品位分等高峰适应了氏族的统治 C.明清官僚特权萎缩而待遇向职位靠拢 D.明清官阶超越士族统治向官僚政治回转 解析 “贵族政治”与材料中秦汉“职位分等”不符,故A项错误;“氏族的统治”与材料中“秦汉”不符,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按职位给待遇”相符,故C项正确,士族统治已经成为过去,与材料中“明清”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2019·辽宁沈阳模拟)刘建军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认为,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在宫中,能在府中。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但“宫府分离制”最终被“宫府合一制”所替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 A.中央集权趋势不断加强 B.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相对下降 C.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 D.对皇权的限制监督逐渐细化 解析 根据材料“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但宫府分离制’最终被‘宫府合一制’所替代”‎ 得出丞相制度被废除后,皇权得以强化,缺乏对皇帝个人独裁的制度制约,可能会造成宦官专权等一系列政治问题,政治的开明色彩降低,故C项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华中师大附中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即宰相是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内与皇帝参决军国大事,外则总领朝廷百官,综理朝政,汉武帝时期,在宫廷内任用尚书、侍中等官员作为自己的助手,组成内朝,发布一切政令。隋朝采用了“三省”制度,三省长官为尚书令(正一品)、左右仆射(从二品)、纳言(正三品)、内史令(正三品)均是宰相职务。唐代大力推行人才选拔上的变革,使宰相的人数突破三省长官的范围,大量增加。北宋前期,“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并将门下、尚书两省置于外朝,尚书令、侍中没有特诏不干预政事。‎ ‎——摘编自《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据《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在《敕问文学之士》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 ‎——《明史辑要》‎ 材料三 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大臣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与丞相职务不同的是,此为没有任何品阶的非定制职衔,也无俸禄。‎ ‎——摘编自《中国历史大辞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及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相权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双向作用。(13分)‎ 答案 (1)趋势: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相权由实到虚,地位下降;由合法的独立权力变为皇权附庸。‎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2)积极作用: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和完善,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平衡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有利于国家政局稳定、政治清明;辅佐皇帝决策机要,对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具有重大作用。‎ 消极作用: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加剧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造成政治动荡,一定程度上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4.(2018·河南信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 中央官制 地方管理 选官制度 秦朝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军功授爵制 汉朝 中外朝制度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 察举制 唐朝 三省六部制 藩镇割据 科举制 宋朝 二府三司制 集中军、政、财权设通判、转运使 科举制 元朝 中书省 行省制度 ‎-‎ 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 ‎-‎ 八股取士 清朝 南书房、军机处 ‎-‎ 八股取士 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2分)‎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表格从“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选官制度”三个方面叙述了从秦朝到清朝的发展变化。从这个发展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规律,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叙述过程中只要把每一个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如何强化的史实说清楚即可,也可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如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等内容重点阐述也可以。‎ 答案 示例 题目:中央集权逐步强化 阐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系,到元朝设置行省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强化。期间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引发“七国之乱”,唐中期设立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出现了地方对抗中央的局面。但经过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及北宋初年“尽收钱、权、兵”,极大地削弱了地方权力。因此,中央集权制经历了逐步强化的过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