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西桂林十八中高二下学期开学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西桂林十八中高二下学期开学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广西桂林十八中高二(下)开学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 先秦时期,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秦汉之际,墨家急趋衰微,最终于西汉中期淡出历史舞台。墨家学派淡出历史舞台最可能的因素是(  )‎ A. 主流意识形态确立 B. 小生产者大规模减少 C. 墨学背离传统思想 D. 因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最终于西汉中期淡出历史舞台”,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因此墨家学派淡出历史舞台,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汉代儒学。需要掌握董仲舒思想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最终于西汉中期淡出历史舞台”,结合董仲舒思想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董仲舒思想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 2. 公元前344年,齐魏“会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相王”。这反映出当时(  )‎ A. 周王室的统治区域在不断地扩大 B. 宗法分封的秩序日益强化 C. 周王室天下共主的地位逐渐丧失 D. 诸侯国间的冲突逐渐加剧 ‎【答案】C ‎【解析】A.题干中并未涉及周王室统治区域的扩大,故排除; B.题干中并未涉及到血缘关系,所以也就没有涉及宗法秩序,且显然题干中的分封秩序是遭到破坏的,故排除; C.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国君相继称“王”,这表明当时的分封的秩序已经遭受破坏,周王室的地位衰落,已逐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 D.题干中没有体现诸侯间的冲突,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侧重于考查的是分封制的发展历程。 本题考查对分封制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秦汉时期,丞相是制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待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任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 A.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 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 C. 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 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答案】C ‎【解析】“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表明门下省与中书省、尚书省参与决策,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故C正确; 提高了行政效率、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材料未体现,故AD错误; 门下省的职责是封驳审议,排除B。 ‎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 1. 汉武帝时代的理财名臣桑弘羊主张“开本末之途”,“农商工师,各得所欲……工不出,则农用乖;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据此可知他主张(  )‎ A. 国家发展经济应本末并重 B. 国家不干预经济事务 C. 提高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 D. 以商业方式经营农业 ‎【答案】A ‎【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围绕着桑弘羊对农业、手工业、商业关系的论述展开,他认为,农业、手工业、商业互相联系,在经济发展中每个环节都十分重要,末业的发展能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故A正确; 不干预经济事务、提高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以商业方式经营农业材料未体现,故BC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桑弘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不依靠农业富国的思想家。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无论古代还是当今,桑弘羊的财政调控思想都有着难以否定的积极作用。虽然商业不能直接创作财富,但它作为社会财富再分配的手段,却可以带动和刺激其他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间接有助于“创造财富,而且商业利润的垄断,对国家来说即等于“创造“了财富。 ‎ 2. 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 法律条文 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汉筒《二年律令•告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唐律疏议•斗讼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 A. 儒家伦理的法律化 B. 法律与公德的融合 C. 血缘关系逐渐强化 D. 等级秩序日趋固化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对血缘孝亲关系的维护,体现了儒家伦理的法律化,故A正确; 血缘孝亲关系不等于公德,故B错误; C未体现法律的作用,排除; 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抓住关键词,得出:法律条文对血缘孝亲关系的维护,再结合所学从儒家伦理的法律化角度入手,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我们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是: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一分为二,批判地加以继承。 ‎ 1. 利玛窦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1582年他来到澳门,通过“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同时宣称“上帝就是你们所知的天,他曾经启示过你们的孔丘、孟轲和许多古昔君王,我们的来到,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一些补充而已。”以上可以看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主要特点是(  )‎ A. 将天主教教义和中国儒家经典融合起来 B. 背离了天主教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C. 将传播西方科技文化作为传教的敲门砖 D. 主动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习俗 ‎【答案】D ‎【解析】由通过“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表明利玛窦主动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习俗,故D正确; 将天主教教义和中国儒家经典融合起来、背离了天主教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传播西方科技文化材料未体现,故AB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解题的关键是“通过“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中国人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界万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变。 ‎ 2. 表是古代典籍记录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一些统治者的做法。据此可知(  ) ‎ ‎ 典籍 ‎ 表 ‎《•石勒载记》‎ 后赵石勒以赵承金 (晋为金德),为水德,旗帜尚黑。发生日蚀,避正殿三日 ‎《晋书•慕容偶载记》‎ ‎ 前燕慕容偶以自己承金以后,为水德,旗帜尚黑,牲牡尚玄 ‎《晋书•姚苌载记》‎ ‎ 后秦姚苌,自谓是以火德承秦氏木行 ‎《晋书•姚兴载记》‎ ‎ 姚兴以日月薄蚀,灾青屡见,降号称王,下书令群公卿士牧守宰各降一等 A. 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地区形成强烈冲击 B. 道教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C. 儒学在中原地区仍居有传统的统治地位 D. 中原地区普遍盛行无为而治的理念 ‎【答案】C ‎【解析】汉代,经过董仲舒的改造,五德思想、天人感应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地区统治者的做法,表明他们信奉儒家的五德和天人感应等思想,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儒学仍在中原地区居于统治地位,故C正确; A材料未体现,排除; BD太过绝对,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题的关键是“后赵石勒以赵承金 ‎ ‎(晋为金德),为水德,旗帜尚黑。发生日蚀,避正殿三日”“前燕慕容偶以自己承金以后,为水德,旗帜尚黑,牲牡尚玄”“后秦姚苌,自谓是以火德承秦氏木行”“姚兴以日月薄蚀,灾青屡见,降号称王,下书令群公卿士牧守宰各降一等”。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儒家思想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过重大的作用。 ‎ 1. 表是宋代文献中关于指南针的记载,这些史料可以用来实证(  ) ‎ ‎ 文献《萍州可谈》‎ ‎ 作者朱彧 ‎ 记载内容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诸蕃志》 《梦梁录》‎ ‎ 赵汝适 吴自牧 舟舶来往,唯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唉 风雨冥晦时,唯凭指南针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误差,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 A. 宋代人们发现了磁石指南的特性 B. 宋代统治者重视扩展海外贸易 C. 宋朝时商品经济获得较快的发展 D. 宋朝时科技的应用有了新突破 ‎【答案】D ‎【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表明,宋朝时人们已非常重视在航海中运用指南针,这是中国把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的实证,其应用领域有了新的突破,故D正确; 战国时期发现了磁石指南的特性,故A错误; 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舟舶来往,唯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差,生死系唉”“风雨冥晦时,唯凭指南针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误差,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历史“一度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史学研究中,研究者不能直接面对研究对象,通过直接的观察进行工作,而只能依据间接的材料,即史料来从事历史研究。 ‎ 2. 学界普遍认为,洋务运动始于1861年而止于1895年。近年来,一些学者批驳这一划分,认为1895年以后,洋务运动并未破产,启义上的“洋务运动”有了更大程度上的拓展。这一观点主要着眼于(  )‎ A.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爱国精神的振奋 C. 近代化的进步推进 D. 现代新军的编练 ‎【答案】C ‎【解析】“认为1895年以后,洋务运动并未破产,启义上的洋务运动有了更大程度上的拓展”表明这一观点着眼于近代化的进步推进,故C正确; A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排除; BD与材料关系不大,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认为1895年以后,洋务运动并未破产,启义上的“洋务运动”有了更大程度上的拓展”。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洋务运动,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 3. 洋务运动期间,曾国藩曾经明确指出:“西人学求实际。无论为士、为工、为兵,无不入塾读书,共明其理, 习见其器,躬亲其事,各致其心思巧力,递相师授,期于月异而岁不同。”这表明他(  )‎ A. 已初步认识到洋务运动的缺陷 B. 已意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性 C. 已开始反思儒家文化的局限性 D. 已觉察到中西政治的差异性 ‎【答案】B ‎【解析】曾国藩的论述是在论证西方先进科技形成的原因,从读书到明理再到制器,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其论断反映出当时的部分士大夫已清醒地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性,反映了要求学习西方科技的愿望。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侧重于考查的是洋务运动的发展。 本题考查对洋务运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在东北抗联部队与伪军作战中,经常出现“唱着打”的场面,即:喊话、唱歌、射击轮番进行。在东北抗联诸多的歌曲中就有《劝满洲士兵歌》《劝夫回头》《千万别上鬼子当》《满军哗变歌》等十余首作品。这些作品(  )‎ A. 宣传我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瓦解敌人斗志 B. 扭转了东北抗战的根本形势,分化了日军阵营 C. 保障抗日战争取得彻底的胜利 D. 促进了国共两党团结抗日,共赴国难 ‎【答案】A ‎【解析】A.从材料中“唱着打”和“抗联歌曲”信息可知,这是在宣传我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有利于瓦解敌人斗志,A项正确。 B.这些抗联歌曲并未扭转东北抗战的根本形势,B项错误。 C.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障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项错误。 D.涉及到国共合作抗日,选项说法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和中共的抗战政策特征的联系。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过程特征,要搞清楚东北抗日抗日联军的抗战表现和中共的抗战政策特征。 ‎ 2.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致信宋教仁说:“民国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大有设施。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岸日纷,每况愈下而已。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在此,孙中山认为(  )‎ A. 推行民主制度必须首先发展经济 B. 民主制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C. 中华民国的未来发展将困难重重 D. 革命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可以得出孙中山强调,及发展是政治活动得以实施的基础,故A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先发展经济,然后实施政治,故B错误; 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D错误。 故选:A ‎。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的君主专制政体,创建民主共和制度之后,在保护海关和领土主权完整的原则下,“将中国内地全行开放”,鼓励外商到“中国兴办实业”,促进中国进步,改良社会环境,“令中国大富”,这是孙中山建国治国的根本理念和指导思想,也是孙中山谋求实现中国近代化的根本原则和理论基础。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中国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他不仅是中国改朝换代的政治家、革命家,也是振兴中华、追求中国近代化的伟大先驱。 ‎ 1. ‎《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玫治决议案》曾对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反侵略斗争作出如下评价:“造成了我中华民族空前未有的团结和进步”,“增加了敌寇内外的困难,博得了全世界先进人类的对敌谴责和对我同 情”。其评价的是(  )‎ A. 义和团运动中民众对八国联军的抵抗 B. 国共两党联合领导的北伐战争 C.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人民的顽强抗争 D. 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 ‎【答案】C ‎【解析】“中华民族空前未有的团结和进步”,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增加了敌寇内外的困难”,表明战争还未结束。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国民党在十六个月的抗战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它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狂妄计划,“增加了敌寇内外的困难”,使全世界关注并同情中国人民的抗战。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侧重于考查的是抗日战争的评价。 题干错行。 ‎ 2. 如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在《人民日报》上出现的频率情况。与图中最高峰值A点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 ‎ ‎ A. 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 B. 邓小平成为党的领导核心 C.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 “南方谈话”促进思想解放 ‎【答案】A ‎【解析】图中最高峰值A点是在1997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在《人民日报》上出现的频率增高的直接相关的是中国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故A正确; BD不是直接原因,排除; C是在21世纪初,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解题的关键是“图中最高峰值A点”“直接相关”。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把这一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写入党章。 ‎ 3.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双方就能开展对话……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这说明“九二共识”的实质是(  )‎ A. 回答了两岸关系性质这一根本性问题 B. 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 ‎ C. 两岸开展对话的前提坚持九二共识 D. “一国两制”是因家统的唯一选择 ‎【答案】A ‎【解析】“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双方就能开展对话”说明“九二共识”的实质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回答了两岸关系性质这一根本性问题,故A正确; BC不是实质,排除; D太过绝对,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双方就能开展对话”。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1. ‎1957年,我国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但到“二五”计划结束的1962年,“二五”计划的所有指标都没有完成,实际完成数的平均值只有19%.导致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在于(  )‎ A. 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落实不到位 B. 严重的自然灾害破坏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C. 中苏关系的破裂增加了新的压力 D. “左”倾错误对经济建设产生了严重干扰 ‎【答案】D ‎【解析】“二五”计划的实施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8~1960年,主要是“大跃进”;第二阶段是1960~1962年,主要是调整国民经济,“大跃进”等严重的“左”倾错误是导致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出现重大挫折的主要原因,它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运行,故D正确; AB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导致1959年~1961年粮食供给严重困难的原因。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思想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的生活变得困难。 ‎ 2.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雅典思想家著有鼓吹法律和法治的大量作品,但西塞罗认为大多数希腊人“永远不理解或在意法庭上所作证词的神圣约束效力”,就连伯里克利的老师在被判刑后也选择了逃跑。这表明(  )‎ A. 希腊文明对罗马法的影响有限 B. 雅典公民缺乏法律知识的指导 C. 雅典的民主政治已经走向衰落 D. 雅典法学理论与实践存在断裂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西塞罗认为大多数希腊人“永远不理解或在意法庭上所作证词的神圣约束效力”,即说明古代希腊人在法治实践中不重视法律的神圣性,“伯里克利的老师在被判刑后也选择了逃跑”则说明了法律在执行中的不严谨性。因此材料反映的是雅典法学理论与实践存不符合,即存在断裂的现象,故D项正确; 希腊文明对罗马法的影响非常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雅典公民并不缺乏法律知识的指导,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未涉及到雅典的民主政治走向衰落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 故选:D。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主要根据对材料中“永远不理解或在意法庭上所作证词的神圣约束效力”的理解去思考。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由于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弊端,从而影响了法律的严谨性。本题可采用排除法做题。 ‎ 1. 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在处理案件中,根据所谓“公平”“正义”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种种社会关系,从而创立了一套与市民法不同,专门调整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关系的万民法”。由此可见罗马法的发展(  )‎ A. 稳定了地中海区域的社会秩序 B. 体现出了较强的时代适应性 C. 促进了罗马境内各民族的融合 D.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罗马法由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是为了“调整新出现的种种祉会关系”,特别是“调整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关系”,这反映出罗马法与时俱进,具有较强的时代适应性。故B正确;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万民法主要调整罗马境内罗马人与外国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促进民族融合,故C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万民法是适应调整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关系,而没有表明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D与材料不符,排除。 故选:B。 本题罗马法中的万民法,万民法代替公民法是罗马法律在适应罗马疆域扩张和奴隶制经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是罗马法的发展和完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学习中抓住知识重点,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区别公民法与万民法、习惯法与成文法,理解自然法的含义。 ‎ 2. 在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人和农民大都未受过正规教育,生活水平也相对低下,但是工业建设和国防科技却取得了辉煌成就。这说明苏联(  )‎ A. 抓住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机遇 B. 重国家的利益而轻视人民的利益 C. 计划体制更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D. 实行了高积累低消费的经济政策 ‎【答案】D ‎【解析】“工人和农民大都未受过正规教育,生活水平也相对低下,但是工业建设和国防科技却取得了辉煌成就”,结合所学可知,该成就是苏联实行了高积累低消费的经济政策的结果,故D正确; 抓住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机遇材料未涉及,故A错误; “生活水平也相对低下”并不能说明轻视人民的利益,故B错误; C项中的协调发展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斯大林体制,解题的关键是“工人和农民大都未受过正规教育,生活水平也相对低下,但是工业建设和国防科技却取得了辉煌成就”。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斯大林体制,为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 ‎ 3. 图中英、法、德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反映出(  ) ‎ ‎ A. 英国是当时西欧发展速度最慢的国家 B. 政局的动荡严重制约法国经济的发展 C. 完成国家统一是德国快速发展的根源 D. 科技在西欧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D ‎【解析】A.法国的速度比英国更慢一些。 B.法国1870年以后政局就不那么动荡了。 C.完成统一是德国经济快速发展原因之一,其根本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D.图中的数据变化表明,1870-1910年间,英、法、德等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都有所提升。这一时期,西欧国家正经历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和技术的结合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过程和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阶段特征和对英法德三国的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1. 如图是一幅《欧盟福利》的漫画。该漫画的寓意是(  ) ‎ ‎ A.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B. 福利国家使欧盟每况愈下 C. 发挥福利制度的正面效用 D. 福利国家使欧盟不堪重负 ‎【答案】D ‎【解析】从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再到青铜时代,表明福利国家使欧盟不堪重负,故D正确;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每况愈下、正面效用材料未体现,排除ABC。 故选:D ‎。 本题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社会福利是国家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转化形式。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所谓“福利国家制度”,并没有改变社会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而只是在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保证资本积累和继续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方式,从而是整个现代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 1. 如图是冷战时期苏联画家就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所创作的漫画--《华尔街的援助》。作者意在表明(  )‎ A. 美国缺乏复兴欧洲的经济实力 B. 战后初期的西欧经济出现了危机 C. 美国援助的目的意在控制西欧 D. 马歇尔计划使欧洲联合成为泡影 ‎ ‎【答案】C ‎【解析】苏联画家以漫画作为武器,来揭露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图中的漫画直观地反映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二战后,美国是世界经济强国,具有复兴欧洲的经济实力,故A项错误。 B项不是图示的主旨,排除。 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发展,为欧洲一体化创造条件,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马歇尔计划,要求学生结合马歇尔计划的背景、目的以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马歇尔计划的内容,还有背景目的,要求学生结合战后世界格局的特征来综合理解。 ‎ 2. 为反对学院派独霸艺坛,也为争取艺术独立,一群美国画家在20世纪初走到了一起,他们以真挚、热情的态度描绘贫穷肮脏的现代城市角落,被评论家称为“传播丑陋的人”,被嘲讽为“垃圾箱画派”。从艺术风格上,他们应属于(  )‎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现代主义 D. 理性主义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以真挚、热情的态度描绘贫穷肮脏的现代城市角落”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是现实主义的特点,故B项正确。 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现代主义强调反传统,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理性主义是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文化艺术。需要掌握现实主义的特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以真挚、热情的态度描绘贫穷肮脏的现代城市角落”。 本题考查对现实主义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公布“新经济政策”,宣称美国将征收10%的进    口附加税,暂停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削减100-/0的对外援助。美国的这一做法(  )‎ A. 推动了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大变革 B. 引发了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C. 遏制了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D. 导致美元丧失了世界影响力 ‎【答案】A ‎【解析】美国宣布暂停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实际上宣告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破产,更为重要的是,美金一美元本位制的解体为美元本位制的形成开辟了途径,通过暂停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性,美国实际上将国际货币体系置于纯粹的美元本位制之上,进而增强了美国运用经济手段影响国际货币政治的权力,推动了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大变革,故A 正确。 B说法错误,排除。 此时日本经济正迅速发展,排除C。 D项“丧失”说法绝对,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美元地位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宣称美国将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暂停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削减100-/0的对外援助。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2.0分)‎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经济学界与伦理学界一直存在这一论题,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孙中山给我们以重要启示。他认为只有进行政治革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才能够保证人民参与经济的平等权利,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孙中山强调实行“平均地权”能够有效地防止贫富悬殊的扩大,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使民生得到较好的改善。孙中山认为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是患贫穷,不是患不均,主张振兴实业、实现国家的现代工业化以此来获得经济快速发展。1924年,孙中山指出在私人资本制度的存在下是无法实现分配公平的,“节制资本”可以预防资本的垄断,实现分配正义。孙中山强调公平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认为维护社会公平也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方法之一。孙中山借鉴这一方面西方的成功经验,认识到制度创断是两者兼得的关键。 --摘编自汪荣有《孙中山经济伦理忠想探析》等材料二:平等与效率之间的权衡是当代“福利国家”面临的最重要课题。1945年,美国工党政府上台后。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遵循“最低原则”“普遍原则”和“责任原则”着手建立比较完善的福利制度,1948年宣布建成世界上首个“福利国家”。政府给公民的津贴与补动,名目越来越多,几乎包括了“从摇蓝至坟墓”所需的所有福利项目。1960年,英国社保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6%,到1983年,达到13.1%.但以“福利国家”模式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体系难以为继。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保守党政府开始调整自己的角色,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向“基本安全网”方向转化,不再承诺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负责解决少数人的特殊困难。撒切尔政府把减轻税收作为重振美国经济战略中的一项重要政策。政府还将一些国营企业私有化,积极鼓励私人开办新企业。在这些措施下,社会成员在收入与财产上的差距拉大了,但经济显著增长。 --摘编自易梦红、佟家栋《平等与效率间的再权衡》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关于公平与效率的主要主张,并予以评析。‎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公平与效率的权衡方面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公平与效率的认识。‎ ‎【答案】‎ ‎【小题1】(1‎ ‎【小题2】‎ ‎)第一小问的主张,依据材料一“他认为只有进行政治革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才能够保证人民参与经济的平等权利,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孙中山强调实行平均地权能够有效地防止贫富悬殊的扩大,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使民生得到较好的改善。孙中山认为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是患贫穷,不是患不均,主张振兴实业、实现国家的现代工业化以此来获得经济快速发展”、“节制资本可以预防资本的垄断,实现分配正义”、“孙中山强调公平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认为维护社会公平也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方法之一”、“认识到制度创断是两者兼得的关键”等信息,结合所学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评析,结合第一小问的主张和所学可知,这一思想把西方的成功经验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反映了时代要求,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为后世提供了借鉴和有益的启示,但是这一主张目标过于理想化,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难以实现。 (2)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以“福利国家”模式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体系难以为继。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保守党政府开始调整自己的角色,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向“基本安全网”方向转化,不再承诺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负责解决少数人的特殊困难。撒切尔政府把减轻税收作为重振美国经济战略中的一项重要政策。政府还将一些国营企业私有化,积极鼓励私人开办新企业。在这些措施下,社会成员在收入与财产上的差距拉大了,但经济显著增长”,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从重公平、轻效率到保基本、重效率。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撒切尔夫人改革的原因可知,原因是国家财政负担沉重;人们工作积极性降低;经济出现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失灵。第三小问的认识,属于开放性题,依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发展与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改善民生存在一定内在联系;效率与公平的实现需要制度保障;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效率与公平进行历史评价。 故答案为: (1)主张:自由平等的经济权利是追求效率与公平的前提;通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与发展实业,效率与公平两者可以兼得;效率与公平的兼得需要制度创新。 评析:这一思想把西方的成功经验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反映了时代要求,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为后世提供了借鉴和有益的启示;这一主张目标过于理想化,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难以实现。 (2)变化:从重公平、轻效率到保基本、重效率。 原因:国家财政负担沉重;人们工作积极性降低;经济出现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失灵。 认识: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发展与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改善民生存在一定内在联系;效率与公平的实现需要制度保障;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效率与公平进行历史评价。‎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经济思想。考查孙中山关于公平与效率的主要主张及其评价;英国在公平与效率的权衡方面的变化及其原因以及对公平与效率的认识。需要掌握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和影响;撒切尔夫人改革的原因、措施。 本题考查对孙中山思想和撒切尔夫人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国家;“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企业;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1.0时代”“2.0时代”“3.0时代”之中任挑一个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西、葡王室的支持下,新航路开辟,世界各地区的孤立状态被打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16~18世纪,英、法、荷三国加入殖民扩张行列,组建有政府背景的殖民公司,争夺海上霸权,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 故答案为: ‎ 示例一: 观点:在“1.0时代”,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是国家。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还没有充分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有限,资本海外扩张的主力是国家(政府或王室)。 史实论证: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西、葡王室的支持下,新航路开辟,世界各地区的孤立状态被打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16~18世纪,英、法、荷三国加入殖民扩张行列,组建有政府背景的殖民公司,争夺海上霸权,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 示例二: 观点:在“2.0”时代,全球化的推动力来自企业。这一时期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企业资本雄厚,成为全球化的主要推手。 史实论证: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机器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工业资产阶级向世界各地输出商品,拓展市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垄断组织控制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列强对外扩张,瓜分世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示例三: 观点:在“3.0”时代,全球化的推动力来自生产力的发展和互联网。第三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深化,个人互联网时代到来。 史实论证:世界的主题变成了和平与发展;世界的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东西方文化的认同感;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分歧淡化;中国提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利用互联网出现了中国经济的腾飞。‎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化的3个伟大的时代,需提取相关观点,加以论述即可。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除国家以外最活跃的国际行为主体,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者。跨国公司作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它的迅速发展不仅使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反过来也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在生产、投资、贸易、金融、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 1. 材料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政府特别重视农村多边经营的一个环节--乡镇企业的发展。截至1985年,乡镇企业除数量之外,所有的项目基本上都是增加的趋势,特别是1984年急剧增加。但是,每一个企业的职工平均人数,1983年时30人左右,到1984年时减少8人,1985年时又减少5人。乡镇企业的主要行业,除了纺织、建材外,还有食品加工、矿山采掘、肥料、农具、农药等多种类型,其中主要的行业有25种以上。 --摘编自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材料二:长期以来,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格局,使农村单纯搞农业,城市搞工业,这种做法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乡镇企业既接受了城市的辐射,又扩大向城市反射,开创“城中有我,我中有城”的局面。……对于中国的乡镇企业,英国路透社说,“中国在乡镇工厂利用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在发展中国家是独树一帜”。 --摘编自应佳洁《乡镇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根据材料一,概括乡镇企业的特点。‎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乡镇企业的意义。‎ ‎【答案】‎ ‎【小题1】(1)据材料“特别是1984年急剧增加”、“每一个企业的职工平均人数,1983年时30人左右,到1984年时减少8人,1985年时又减少5人。”、“除了纺织、建材外,还有食品加工、矿山采掘、肥料、农具、农药等多种类型,其中主要的行业有25种以上。”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2)据材料“开创‘城中有我,我中有城’的局面”、“中国在乡镇工厂利用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在发展中国家是独树一帜”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 ‎【小题2】‎ ‎(1)特点:发展速度快;企业规模小、人数少;涉及的行业类型多;产品主要面向农村。 (2)历史意义: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吸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商品经发展;调整了农村经济结构。‎ ‎【解析】(1)本题考查乡镇企业的特点,依据材料一“特别是1984年急剧增加”等可以得出结论。 (2)本题考查发展乡镇企业的意义。依据材料二“开创‘城中有我,我中有城’的局面”等可以得出结论。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总体难度适中。 ‎ 1.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首先发起进攻,试图占领诺门坎(位于中国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西南部的新巴尔虎右旗)东部领土,作为下步侵略苏联远东地区的跳板,进而实现蓄谋已久的“北进计划”。日“满”骑兵部队在坦克、装甲车、炮兵、航空兵配合下,向外蒙第24国境警备队发起进攻。日本陆航的5架轻型轰炸机向蒙军投下64颗炸弹,并用机枪低空扫射,造成蒙军约50人伤亡。在日“满”军协同进攻下,蒙军被迫放弃哈拉哈河西岸。……5月21日,蒙军发动反攻。共调集了骑兵4个团、装甲汽车2个营、炮兵2个连。驻扎在乌兰巴托的苏联红军第5特别司令部在得到日军出动了飞机、装甲车辆参战的情报后,也派出了包括工兵、坦克部队在内的苏军帮助蒙军作战。苏蒙军紧密配合,很快便夺回了此前被日军占领的阵地。……双方最终于9月16日停火,苏蒙军以6千人就歼灭6万日军。诺门坎战役虽然只是在亚洲爆发的局部战争,但该战役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巨大。 --摘编自《诺门坎战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诺门坎战役的特点,并简析其爆发的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诺门坎战役的影响。‎ ‎【答案】‎ ‎【小题1】(1)从材料可以看出,诺门坎战役是立体化机械化的战役,他是日本人发动的,当时日本推行北进计划,九一八事变以后,不断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扩张,建立了伪满洲国,日本和苏联的矛盾不断的加深。 (2)诺门坎战役,苏军取得了胜利,迫使日本放弃北进计划,后来发动了珍珠港事件,在客观上也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苏联避免了,后来在二战中两线作战。 故答案为: (1)特点:机械化、立体化(多兵种协同作战)。背景:日本的北进计划;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不断扩张;伪满洲国建立;日俄矛盾由来己久。 (2)影响:迫使日军放弃北进计划,进而发动珍珠港事件;客观上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 ‎【小题2】‎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日本的侵略,要求学生结合日本对华侵略的影响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诺门坎战役,要求学生结合做门坎战役的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特点,其次要搞清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特征。 ‎ 2. 材料祖冲之,“专功数术,搜拣古今”,广泛收集从上古时代起直到 6‎ 世纪他生活的时代止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了认真的考察。他还“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在天文历法方面,编制了一部新历法,即《大明历》.曾经设计制造过水碓磨(利用水力加工粮食的工具),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一天能走百里的“千里船”以及类似于木牛流马的陆上运输工具。最值得一提的是,祖冲之则将圆周率推算到更加精确的程度。据《隋书•律历志》记载,祖冲之确定了兀的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π的真值在这两个近似值之间,即3.1415926<π<3.1415927精确到小数7位。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成果,直到约一千年后,才为15世纪中亚数学家阿尔•卡西和16世纪法国数学家韦达所超过。 --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概括祖冲之科学研究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祖冲之在中国科学史上的地位。‎ ‎【答案】‎ ‎【小题1】(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专功数术,搜拣古今”可以得出注重专攻;“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可以得出勤于实践;“在天文历法方面,编制了一部新历法,即《大明历》.曾经设计制造过水碓磨(利用水力加工粮食的工具),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祖冲之则将圆周率推算到更加精确的程度”可以得出善于创新;领域广泛。 (2)本小问的地位,依据材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成果”、“在天文历法方面,编制了一部新历法,即《大明历》.曾经设计制造过水碓磨(利用水力加工粮食的工具),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一天能走百里的千里船以及类似于木牛流马的陆上运输工具”、“祖冲之则将圆周率推算到更加精确的程度”,结合所学可知,地位是祖冲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精确了圆周率的数值,他的数学研究成果长期领先于世界;他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故答案为: (1)特点:注重专攻;勤于实践;善于创新;领域广泛。 (2)地位:祖冲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精确了圆周率的数值,他的数学研究成果长期领先于世界;他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物。考查祖冲之科学研究的特点;祖冲之在中国科学史上的地位。需要掌握祖冲之的科学成就及其地位。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物。考查对祖冲之的科学成就及其地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