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宋代规定地方刑事案件须在一个月内审结,但对地方民事诉讼有“务限法”,即地方司法机构以每年二月初一到九月三十日为“务限”,停止审理民间的上诉案件,至每年十月初一“开务”后,始行受理。这一举措意在 A.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B.保证农时不妨农务 C.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确保地方司法公平 2.著史书记载,西周宣王即位以后,改变了“公田”和“私田”之分,逐渐实行了“履亩而税”,即“按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故履践案行,择其善亩谷最好者税取之”。由此推断,西周晚期 A.君主专制已进一步强化 B.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 C.宗法分封制度逐渐瓦解 D.土地国有制度有所动摇 3.据载,(明代)“隆(庆)、万(历)中,闽商大至(镇洋镇),州(指江苏太仓州)赖以绕。今累岁弗登,(棉花)价贱如土,不足以供常赋矣”。这说明当时 A.棉织品不符合民众生活需要 B.全国经济区域分布较为明朗 C.赋税负担沉重阻碍经济发展 D.江浙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 4.明朝末年,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农民用这些棉花以及自己种植的原棉生产纺织品,其中一部分被卖回北方。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对外贸易繁荣 B.地区经济差异 C.交通工具创新 D.经济政策改变 5.“东华门外,市井最盛,盖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买卖在此。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材料所描述的城市最有可能是 A.秦咸阳城 B.汉长安城 C.唐洛阳城 D.北宋汴梁城 6.乾隆年间,在江浙一带的蚕桑产区,每当蚕茧收成时,便有商人分赴各村,利用蚕家急于出售的心理,乘机贱价收购,垄断市场。他们还通过放款预购的方式,进一步控制小生产者。这说明 A.江浙的蚕桑生产居全国首位 B.江南地区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农民承受着政府繁重的剥削 D.商业资本已渗透到生产领域 7.著巴勒克拉夫在《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中提到: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依上所述,对“新航路开辟”理解正确的是 ①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商路的阻遏 ②葡萄牙和西班牙充当了急先锋 ③“传播上帝福音”是精神动力 ④证明了“地圆学说”的科学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下图是《1450—1750 年间欧洲以白银衡量的核算货币贬值程度指数示意图》,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利用廉价劳动力进行商品生产 B.沿海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率大于内陆国家和地区 C.大西洋沿岸国家的货币贬值率大于地中海沿岸的国家 D.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 9.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条件。某同学在整理这一节课笔记时,做了以下整理归纳,其中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海外殖民和掠夺——资金和海外市场 B.圈地运动——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C.手工工场的发展——机器与技术条件 D.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政治和经济保障 10.1850 年前后,钟表成为英国社会各个阶级必备的生活用品,英国人时间概念被空前强化,时间第一次被精确到以秒为单位。这一现象说明 A.生产力发展影响人们生活节奏 B.工业化推动钟表制造业的发展 C.钟表普及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D.民主政治发展推动生活近代化 11.下边是 19 世纪中后期美国在铁路网逐渐建成背景下铁路运输成本的变化表。然而,在此情况下,农场主却对铁路和铁路公司不满。这反映出 A.铁路运输危及农业生产安全 B.交通现代化降低了农业生产利润 C.铁路投资导致农业成本上升 D.农场主未适应工业化推动的大市场 12.下边是 1894 年和 1913 年中国民族企业变化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当时 A.民族资本成为在华资本主体 B.清廷极力推动近代企业发展 C.政府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异变 D.资产阶级改良必然走向革命 13.下图是晚清《浅说画报》中一幅题为《战时赤十字会起矣》的版画(部分)讲述的 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上海医院医学堂的女学生和另外一些女学堂的毕业生组成红十字会,到 武昌前线帮助革命军的情形。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娱乐的需要 B.女子在接受新式教育的同时也逐渐步入社会 C.改良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D.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14.1921—1922 年,苏俄逐渐出台农民要上交的实物税,种类有 18 种,包括粮食、饲料、油料作物种子、马铃薯、干草、奶产品、肉类、鸡蛋、家禽、蜂蜜、羊毛、亚麻及大麻纤维、皮革原料、皮货、小动物、烟草和蔬菜等。这一政策 A.反映出苏俄生活必需品丰富 B.易增加苏俄税收的社会成本 C.说明苏俄经济部门比较健全 D.符合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15.1921 年,苏维埃俄国把一部分中小企业租给私人或合作社经营,到 1922 年底,中小企业出租已达 4 000 家,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 3%。这表明苏维埃俄国 A.推行国家资本主义用以恢复经济 B.通过加强干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C.重视引进外资和先进的管理技术 D.探索适合国情的工业化建设道路 16.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 20 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17.表为 1922~1927 年苏俄(联)农村经济发展概况。据表格可知,此时期苏俄(联) A.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在农村确立 B.新经济政策在农村得到贯彻 C.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D.农村人民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18.1940 年苏联工业总产量比 1913 年增长了 11 倍,其中乌拉尔、西西伯利亚地区分别增长了 13 倍和 28 倍,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增长 19 倍,格鲁吉亚共和国增长 25 倍。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增长 152 倍,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增长 272倍。这说明,当时的苏联 A.新经济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 B.通过资源开发推动均衡发展 C.工业化激发人民生产积极性 D.建立起部门齐全的工业体系 19.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B 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 B.罗斯福新政是在 B 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C.A 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D.A 理论在 20 世纪 80 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 20.1935 至 1936 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连续宣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煤炭矿工工资和工时法》、《纽约州妇女最低工资法》等法律违宪;对此,罗斯福抱怨说:“美国的三权分立政体,好比三匹马拉动的一辆马车……现如今,其中的两匹马在协力前行,但第三匹马却拒绝跟进!”据此可知 A.罗斯福企图扩大政府行政职权 B.美国社会对工人运动严重恐慌 C.经济危机迟迟得不到有效遏制 D.三权分立原则面临着制度危机 21.《美国史》: “另一个棉花丰收的前景迫使 AAA(农业调整署)发起一次把庄稼犁入土中的计划。农业部长亨利·A·华莱士悲叹道:摧毁一片正在生长的庄稼是一次‘对我们的文明令人震惊的注解’,‘我只能默许其为一次对旧时失误产量垃圾的清扫’。”农业调整署的“计划”意图是 A.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B.通过减耕增产调控市场 C.行政干预调整劳资关系 D.增加就业稳定社会秩序 22. 表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表 据表 2 可知,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A.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配置趋向合理 B.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巨大 C.就业人数增加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D.资本的积累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提高 23.二战后英国工党以“要让民众幸福,建立从生到死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为竞选口号,联邦德国政府采取“社会市场经济”政策,法国戴高乐政府实施国有化和经济计划。这表明当时 A.西方国家福利制度完善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 C.西方推行人民资本主义 D.西欧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24.下列为日本经济发展的材料,可以看出日本经济崛起的重要原因是 A.制定了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B.日本政府加强投资和重视教育 C.把握了新时期科技进步发展时机 D.美国的扶植和日本的社会改革 25.1981 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声称,赤字连年增长是“为了目前暂时的方便而把我们的未来以及我们子女的未来抵押出去了”,“我们正处于一个转折点,一个需要作出艰难决定的时刻”,“必须削减赤字”。此后,美国政府 A.削弱国际经济合作 B.扩大国有经济规模 C.减少政府干预经济 D.大力支持福利制度 26.20 世纪 70 年代末,面对“滞涨”局面,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其做法是 A.掀起国有化浪潮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增大自由市场作用 D.形成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 27.下图是我国 20 世纪 50 年代宣传画。该作品反映了 A. 农民具有强烈的保险意愿 B.社会风险防范意识的增强 C.农业合作化取得巨大成就 D.农村社会经济的显著增长 28.1953 年 11 月国家银行调整利率后、国营商业放款月息 6.9‰,国营工业定额放款月息 4.6‰,超定额放款月息 4.8%。私营工业放款为月息 9‰到 16.5‰,私营商业放款 为月息 13‰到 19‰;公私合营工业放款为月息 4.8‰到 14‰。这一政策 A.适应了变革生产关系的需要 B.有利于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 C.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D.践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9.下表是新中国在 1952 年和 1957 年钢和原煤总产量及增长率统计表,这些成就的取得 A.基本建立了中国特色工业体系 B.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 C.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D.增强了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 30.下图为 1953 年某画家创作的漫画《奶奶和孙女》。该作品 A.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说明了女性是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 C.表达了作者对新社会的热爱 D.反映了新中国交通事业的巨大进步 31.1949 年至 1957 年底,我国城镇总人口共增长 4184 万人,平均每年增长 523 万人;城镇人口的比重由 1949 年的 6%增长至 1957 年的 4%,增幅达 0.7 倍以上,年平均递增率高达 7%。形成以上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①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②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完成 ③“一五”计划期间的工业化建设 ④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新中国出现千万人以上规模的人口迁徒,主要有:1958 年至 1962 年的大跃进运动和困难时期的精简下放;20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的农民工流动。这体现了 A.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B.资源配置方式变化 C.工业结构日趋合理 D.城乡工农统筹发展 33.20 世纪 80 年代初,许多私营企业纷纷向集体或国营企业支付一定的管理费,挂名取得一个非私营的名分。这种被称为戴“红帽子”的做法成为私营企业赖以生存的保护伞。这说明当时 A.公有制企业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 B.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依然存在 C.私营企业发展需要国营企业扶持 D.私营企业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 34.1976 我国接待外国旅游者约 5 万人次,1991 年我国入境旅游者达 3334.98 万人次。这主要缘于 A.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推动旅游业发展 B.苏东剧变后国际局势出现缓和趋势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D.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新兴市场国家 35.城乡居民收入比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观察下图中③的部分,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升了农民收入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加了城镇居民收入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经济活力 D.经济全球化推动中国城乡经济持续发展 36.1979 年 9 月,为改变长期以来工农业产品统购包销的购销形式,全国轻工业新产品展销会在北京举办,1个月累计参观人数达到80万人次。1980年社队企业、农垦系统也相继举办了全国性展销会。全国性展销会的举办 A.推动了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 B.反映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C.说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D.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37.1980 年 8 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2019 年 8 月,中央再次决策,“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说明 A.经济体制改革获得成功 B.改革开放不断得以深化 C.华侨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D.“一国两制”解放了生产力 38.19 世纪 40 年代以后,英国削减了海关 750 个税目的进口税,废除了羊毛的出口税,废除了机器出口禁令。1846年,英国全面放弃保护关税政策。1849 年,英国废除《航海条例》,使得航运业务对所有国家开放。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A.取得海上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 B.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力获得发展 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策 D.处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阶段 39.英国传统社会中女性主要作为“家庭天使”而存在;但 1851 年英国妇女联合会统计,全国女工总数已达 2832000人,占英国工人总数的 30%;在纺织业发达的兰开夏郡,纺织女工占比超过纺织业工人总数的 80%。这一变化反映了 A.兰开夏郡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B.工业革命造成了劳动力匮竭 C.工业革命提高了妇女政治地位 D.机器生产推动妇女身份改变 40.1852 年,英国在广州的代办米琪在报告中说:“根据我在中国三个不同的省份居留了将近十年的经验…我可以断言,我从未见过一个中国劳动人民穿过一件英国布做的衣服,除了我们家里用的中国仆役而外。”此报告反映出 A.英国极力为发动新战争寻借口 B.中国自然经济具有较强抵制力 C.米琪在为自己贸易亏损找托词 D.英国棉布在中国市场极度匮乏 二、材料题 41.(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各方面主要表现 材料二 近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部分表现 材料三 1949—1987 年中国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5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建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基本趋势,并分别说明图中 A.B 两个产量波峰区出现的主要原因。(4 分) 42.(8 分)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世界现代经济史的重大事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美、苏两国历史事件简表 ——根据《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整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举措,并分析其对经济运行机制的影响。 (4 分) (2)当这场经济大危机肆虐西方世界时,苏联工业生产依然蓬勃发展。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 分) (3)综上所述,结合美苏两国的经济举措,谈谈你的认识。(3 分)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宋代规定地方刑事案件须在一个月内审结……即地方司法机构以每年二月初一到九月三十日为‘务限’,停止审理民间的上诉案件”可知,宋代地方司法机构审理案件具有时间限制,结合所学知识,“二月初一到九月三十日”正是农忙时期,同时又规定“案件须在一个月内审结”,这种规定有利于避免因审理案件耽误农时,故选B项;根据材料“即地方司法机构以每年二月初一到九月三十日为‘务限’,停止审理民间的上诉案件”可知,在此时间段内,会积压大量案件,不利于提高司法效率,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从不违农时角度出发,限制案件审理时间,不涉及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从不违农时角度出发,限制案件审理时间,不能确保司法公平,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改变了‘公田’和‘私田’之分,逐渐实行了‘履亩而税’”可知,周宣王采用了按亩征收税的措施,改变了井田制之下贡赋征收方式,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的形成,从而冲击了井田制(土地国有制),故选D项;结合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没有实现权力集中,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生产力的飞跃,促使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周宣王改变了传统的贡赋征收方式,不涉及宗法分封制度,排除C项。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隆(庆)、万(历)中,闽商大至(镇洋镇),州(指江苏太仓州)赖以绕。今累岁弗登,(棉花)价贱如土,不足以供常赋矣”,可知明朝太仓州以种植棉花为主,而且百姓生活依赖于棉花售卖,故选D项;明朝棉织品成为民众衣服的主要来源,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江苏太仓州以种植棉花为主,但没有提到其他地区,排除B项;材料提到因棉花滞销影响收入,并不是赋税沉重阻碍经济发展,排除C项。 4.【答案】B 【解析】由材料“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农民用这些棉花以及自己种植的原棉生产纺织品,其中一部分被卖回北方”可知南北方经济发展具有差异性,南方的商品经济较北方发达,出现北方的原棉在南方加工后又卖回北方的现象,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内贸易情况而非对外贸易,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交通工具,排除C 项;明清时期中国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宋代商业发展一个重要的表现市坊界限被打破,故选D项;秦咸阳实行市坊分开制度,排除A项;汉代长安城布局也是市坊分开,排除B项,唐洛阳城布局也是市坊分开,排除C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乘机贱价收购,垄断市场”“还通过放款预购的方式,进一步控制小生产者”可知商人利用自己雄厚的资本优势已经开始控制生产领域,故选D项;材料中并未呈现全国其他地方的蚕桑生产情况,无法得出江浙的蚕桑生产居全国首位,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呈现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且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要到鸦片战争以后,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当地蚕农受到了商人的盘剥而不是政府,排除C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大碰撞”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大,社会上出现“寻金热”,故①错误;葡萄牙和西班牙就是“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最先探索新航路,故②正确;根据“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揭开了大碰撞”可知,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传播天主教,故③正确;根据“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可知,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8.【答案】A 【解析】所示时间为新航路开辟后,货币贬值是其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价格革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A项;图中不能看出沿海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率大于内陆国家和地区,排除B项;地中海沿岸的国家货币贬值率部分是大于大西洋沿岸国家的,排除C项;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反映的是商业革命,不是价格革命,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是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政治前提,而非经济前提,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海外殖民和掠夺,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海外市场,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提供了资本条件和市场条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圈地运动实现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同时,圈地运动也使家庭手工业被破坏,为工业革命扩大了国内市场,故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手工工场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高了大量的机器设备,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1850年前后,钟表成为英国社会各个阶级必备的生活用品”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工厂制度、新式交通工具的普及都对时间提出要求,故选A项;材料“英国人时间概念被空前强化”说明是大众的需求不是钟表制造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钟表普及但不能说明生活质量提高,排除C项;英国的民主政治确立于1689年与1850前后时间不符,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世纪中后期美国在铁路网逐渐建成背景下铁路运输成本的变化表。然而,在此情况下,农场主却对铁路和铁路公司不满”,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铁路业迅速发展,运输成本降低,引起农场主的不满,说明农场主并没有看到交通运输进步带来的巨大市场,故选D项;铁路运输与农业生产的安全关系不大,排除A项;交通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利润,而且材料提到运输费用降低了,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交通运输进步降低了运输费用,农业成本下降,排除C项。 12.【答案】C 【解析】据材料“1894年和1913年中国民族企业变化表”,可知1913年与1894年相比中国民族企业家和资本都迅猛发展,这主要是由于甲午战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选C项;近代民族资本受到外国资本的压迫,并未成为主体,排除A项;清政府只是放松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极力推崇,排除B项;1911年辛亥革命已经发生,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医学院女学生组成红十字会既体现接受新式教育又体现关注社会,故选B项;版画反映的是时事不是文化消遣娱乐,排除A项;1912年民国建立后才出现改良后的旗袍,排除C项;部分女学生的行为不能体现中华民族的解放,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21—1922年,苏俄逐渐出台农民要上交的实物税,种类有18种,包括粮食、饲料、油料作物种子、马铃薯、干草、奶产品、肉类、鸡蛋、家禽、蜂蜜、羊毛、亚麻及大麻纤维、皮革原料、皮货、小动物、烟草和蔬菜等”,可知1921-1922年苏俄征收的实物税种类繁多,税制过于复杂,容易增加税收的社会成本,故选B项;经过长期的战争,苏俄物资极度匮乏,排除A项;税种只体现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不能说明苏俄经济部门健全,排除C 项;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而材料说的是政府的税收政策,并不是商品贸易,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21年,苏维埃俄国把一部分中小企业租给私人或合作社经营”可知苏维埃俄国保持公有制制主体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存即推行国家资本主义,结合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带来经济危机,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得出推行国家资本主义用以恢复经济,故选A项;材料“租给私人或合作社经营”可知是给与中小企业更多自由,排除B项;材料“租给私人或合作社经营”可知是所有制的变化不是外资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小企业所有制的变化不是工业化建设,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和苏俄的新经济政策都调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两者都处理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故选D项;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1925才开始的,1921年开始实施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并没有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A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是国内爆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而中国的改革并没有出现政治危机,排除B项;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并没有巩固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排除C项。 17.【答案】B 【解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可知,1922—1927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得以局部的恢复和发展,这说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在当时的农村地区得到了贯彻,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在农村的恢复,而不是确立,因为在十月革命前,苏俄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早已存在,排除A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虽有所恢复和发展,但占比仍然较低,这说明农村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C项;使用雇工的农户的比例是在增加的,这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排除D项。 1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40年苏联工业总产量比1913年增长了11倍,其中乌拉尔、西西伯利亚地区分别增长了13倍和28倍,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增长19倍,格鲁吉亚共和国增长25倍。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增长152倍,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增长272倍”可知,此时苏联工业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所列地区均是自然资源丰富地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对自然资源需求极大,因此在自然资源丰富地区工业能够迅速发展,故选B项;根据题目时间,1940年新经济政策早已废止,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工业发展迅速,不涉及人民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工业发展迅速,不能反映工业体系齐全,排除 D项。 19.【答案】D 【解析】根据A理论开始于1776年,1929年影响力下降,1981年又上升可知A理论是自由主义经济理论,20世纪80年代,由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过多,导致经济出现“滞涨”局面,各国纷纷采取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进行调整,适当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选D项;根据B理论开始于1936年,1981年后影响力下降可知,B理论是凯恩斯主义,崇尚国家干预经济,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是1933年开始的,而B理论开始于1936年,排除B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排除C项。 2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现如今,其中的两匹马在协力前行,但第三匹马却拒绝跟进”并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为应对危机,颁布一系列法律,而这些法律都是要求加强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也就能扩大政府职权,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围绕新政措施,总统和联邦最高法院进行博弈,不涉及美国社会对工人运动严重恐慌,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有效应对了危机,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围绕新政措施,总统和联邦最高法院进行博弈,但这种博弈始终没有突破三权分立体制,排除D项。 21.【答案】A 【解析】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为摆脱危机,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与材料中“AAA(农业调整署)发起一次把庄稼犁入土中”“为一次对旧时失误产量垃圾的清扫”相符,故选A项;减耕增产,与材料中“把庄稼犁入土中”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是对“农业调整”,材料未涉及劳资关系,排除C项;材料内容是对“农业调整”,材料未涉及增加就业,排除D项。 22.【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业人数变化不大但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说明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结合所学90年代新经济采用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可知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巨大,故选B项;材料说明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没有反映生产资料配置,排除A项;据材料就业人数变化与经济增长不成比例关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是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不是资本的增加,排除D项。 23.【答案】B 【解析】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接受凯恩斯主义,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材料里英德法三国的举措都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范畴,故选B项;联邦德国和法国采取的举措属于经济发展政策,两者并非福利制度的范畴,排除A项;人民资本主义指的是股票分散化,英国工党的竞选口号与此无关,排除C项;法国所实施的经济计划属于指导性计划,不具有强制性,这与计划经济体制有着本质的不同,排除D项。 24.【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日本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经济发展计划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日本政府加强投资和重视教育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材料并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日本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崛起,并没有体现把握科技进步发展时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没有展示美国扶植和社会改革对日本经济发展的作用,排除D项。 25.【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1981年里根”、“必须削减赤字”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里根政府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主张,减少政府干预经济,故选C项;据材料“必须削减赤字”可知是改变国内政策不是国际合作,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里根政府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和管制,缩小国有经济的规模,排除 B项;大力支持福利制度会加剧政府赤字与材料“必须削减赤字”不符,排除D项。 26.【答案】C 【解析】凯恩斯主义的特征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根据材料“采取不同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可知英国采取的措施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增大自由市场的作用,故选C项;根据所学,撒切尔政府采取的是力推国有化企业私有化,排除A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特征,而英国政府采取的是相反的措施,排除B项;根据材料“采取不同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撒切尔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自由经济模式”,排除D项。 27.【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保险公司对牲畜进行保险宣传表明社会风险防范意识的增强,故选B项;材料“宣传画”说明是保险公司宣传不是农民主动,排除A项;农业合作化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不需要农民进行社会保险,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风险防范意识不是社会经济,排除 D项。 28.【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53年11月国家银行调整利率后、国营商业放款月息6.9‰ ,国营工业定额放款月息4.6‰,超定额放款月息4.8%。私营工业放款为月息9‰到16.5‰,私营商业放款为月息13‰到19‰;公私合营工业放款为月息4.8‰到14‰。这一政策适应了变革生产关系的需要,故选A项;1949年确立新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制度,排除B项;1952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排除C项;1956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总路线,排除D项。 29.【答案】C 【解析】根据新中国在1952年和1957年钢和原煤总产量及增长率统计表中的数据,结合一五计划的内容可知,一五计划的实施推动了我国钢和原煤产量的大幅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只是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还没有建立中国特色的工业体系,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排除B项;表格内容与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无关,排除D项。 30.【答案】C 【解析】“最远到过朝鲜”意指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说明为保卫新政权不怕流血牺牲,“最远到过西藏”意指参加了“一五”建设,说明为建设新社会不畏艰难困苦,这都源自人民对新社会新生活的无比热爱,通过与奶奶的对比更加体现出人民对生活在新社会的无比自豪,故选C项;1953年中国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排除A项;没有对比,无法体现女性是“主要力量”,排除B项;“最远到过朝鲜”意指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排除D项。 31.【答案】B 【解析】据所学,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工商业都明显发展可知推动城市人口增加,故①正确;农村土地改革运动主要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会带来城镇人口增加,故②错误;“一五”计划期间的工业化建设会带来大量人口投入工厂,增加城镇人口,故③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主要是改变农村生产关系不会影响城镇人口,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32.【答案】B 【解析】据材料新中国出现千万人以上规模的人口迁徒,主要有:1958年至1962年的大跃进运动和困难时期的精简下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农民工流动。这体现了资源配置方式变化,故选B项;大跃进和精简下放都是逆城市化的表现,排除A项;人口的迁徙不能充分说明工业结构的调整,排除C项;农民工流动是自发的趋势,而非政策统筹安排,排除D项。 33.【答案】B 【解析】根据“20世纪80年代初”“挂名取得一个非私营的名分”“成为私营企业赖以生存的保护伞”可知此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展开,私营企业发展艰难,需借国有企业这个“保护伞”,说明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依然存在,故选B项;材料并未反映公有制企业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材料中的私营企业向集体或国营企业支付一定的管理费,只是为了“挂名取得一个非私营的名分”来谋求生存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只是反映了私营企业为了生存挂着国营企业的名,并不是需要国营企业的扶持,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之初,私营企业打着国营企业的旗号谋求生存发展,并不是不正当竞争,排除D项。 34.【答案】A 【解析】通过题干内容可知,与1976年相比,1991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出现了极大幅度地增长,据此可知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故选A项;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世界局势出现了动荡不安局面,而不是出现缓和现象,排除B项;我国经济特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我国成为世界关注的新兴市场国家是在21世纪初,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35.【答案】B 【解析】图中可以看出1985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比迅速增加,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得益于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故选B项;图中③部分反映的是城市居民收入增加,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上才确立,排除C项;图③反映的是城市居民收入增加,主要原因是中国自身的城市经济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全球化关系不大,排除D项。 36.【答案】A 【解析】材料全国性展销会的举办改变计划经济下统购包销的购销形式,引入市场调节,推动了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故选A项;材料反映出管理体制的改革,与所有制的调整无关,排除B项;1992年十四大才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C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D项。 37.【答案】B 【解析】在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019年,中央再次决策:“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加以深化,故选B项;深圳经济特区属于对外开放范畴,而经济特制改革属于对内改革范畴,排除A项;华侨在深圳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是在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中央的决策”,排除C项;“一国两制”主要针对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与深圳无关,排除D 项。 3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40年代以后,英国削减了海关750个税目的进口税……英国废除《航海条例》,使得航运业务对所有国家开放”可知19世纪40年代英国逐渐取消具有贸易保护性质的政策,实行贸易自由的政策,根据所学主要是因为1840年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希望进一步摆脱束缚,倡导贸易自由,故选B项;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是在18世纪后半期,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是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表现,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正好相反,排除C项;此时的英国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资本积累阶段,排除D项。 39.【答案】D 【解析】据材料“1851年英国妇女联合会统计,全国女工总数已达2832000人,占英国工人总数的30%;在纺织业发达的兰开夏郡,纺织女工占比超过纺织业工人总数的80%”,可知工业革命后妇女开始走出家庭参加工作,传统的妇女身份得以改变,故选D项;材料只提到女工的数量和比例,无法得知男女比例失调,排除A项;工业革命只是使妇女走出家庭,还达不到匮竭的地步,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妇女走出家庭,没有提到妇女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 4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我可以断言,我从未见过一个中国劳动人民穿过一件英国布做的衣服,除了我们家里用的中国仆役而外”可知此报告反映出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具有较强抵制力,西方洋布并未打开中国市场,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修约是英国极力为发动新战争寻找的借口,与米琪的报告无关,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米琪的报告真实反映出鸦片战争后西方洋布并未打开中国市场的情况,并非“为自己贸易亏损找托词”,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凭借不平等条约,英国棉布充斥中国市场,并非“极度匮乏”,排除D项。 二、材料题 41.【答案】(1)小农经济是主要耕作方式;自給自足的自然经济;追求精耕細作;受制于自然条件,具有脆弱性。(任答出三点得3分) (2)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农村商品经济日益发展;逐渐卷入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三点得3分) 原因:工业革命完成,資本主义世界市厂初歩形成;列强侵略打开中国大门,中外贸易联系加强。(一点一分,共2分) (3)趋势:粮食产量不同时期有较大起伏,但整体上不断增长。(1分)原因:A区: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或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1分)B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1分) 【解析】(1)据材料一“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牛耕、铁农具、曲辕犁”“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蔬……鸡豚狗彘毋失其时”结合所学得出小农经济是主要耕作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据材料一“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蔬……鸡豚狗彘毋失其时”“选种和育秧、测知节气”结合所学得出追求精耕细作;据材料一“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结合所学得出受制于自然条件,具有脆弱性。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结合所学得出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据材料二“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结合所学得出农村商品经济日益发展;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得出逐渐卷入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结合所学得出工业革命急需扩大海外市场,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角度回答。 42.【答案】(1)举措:实施新政,国家干预,复兴工业,调整农业。(一点一分,提供3分)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1分) (2)原因:斯大林进行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1分) (3)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必须要与国情相结合,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改革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一点一分,提供3分) 【解析】(1)第一小问举措,根据材料列举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美国面对经济危机,实施新政,实行国家干预金融、工业、农业和分配等。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罗斯福新政对经济运行机制的影响在于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2)据材料“计划”、“集体化”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与西方不同的是,苏联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就巨大。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美苏两国的经济举措,从“新政”、“创新”、“国情与经济政策、模式的调整”等方面谈认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