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80分) 本部分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这种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下列是原始史料的是 A.孟子,名轲,邹人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民贵君轻 D.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 2.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所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 3.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主要说明孔子主张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以德治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C.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带有辩证法思想的观点是下列哪一派别的思想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5.《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 指的是 A.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 B.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7.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遵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政治效果是 A.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8.汉代以来,大臣上书皇帝,不论是颂扬功德还是直言过错,常以“臣诚愚鄙”、“臣昧死”之类开篇。这一现象体现了 A.“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 B.“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冲击 C.“皇帝独尊”思想逐渐形成 D.“君为臣纲”思想影响较大 9.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道教地位上升 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 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10.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记载:“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成为圣贤的重要性 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 C.明确学生最高学术目标 D.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进行道德修养 11.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几句流传千古、至今不衰的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从其内容看反映了 A.程朱理学 B.阳明心学 C.李贽“异端” D.经世致用思想 12.“他们竭力思索、探究前朝悲剧性的结局,将明朝皇帝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的专制统治和作为专制统治意识形态支柱的新儒家程朱学派……将这群学者冠名为‘启蒙哲人’是完全合理的。”下列思想中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A.天行有常 B.为万世开太平 C.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D.天下为主,君为客 13.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A.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B.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C.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14.顾炎武批判王阳明说:“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这表明顾炎武 A. 意在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 B. 强调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 C. 主张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D. 推动了明清学术的巨大进步 15.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 系也。”此处“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 A. 使欧洲告别了骑士时代 B. 加速了欧洲文化进程 C. 为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 D. 引发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16.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刘徽在《九章算术注》提出“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贯通各公式间的关联,从而将《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成一个理论体系;南朝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获得巨大成功。这表明此时期 A.科学研究注重总结 B. 科学研究重心南移 C. 科技指导农业生产 D. 科学研究有非实用的趋向 17.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A.中国商人 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奥斯曼土耳其人 18.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有铭文的青铜器、楷书书写的《道德经》、行书书写的《窦娥冤》、隶书刻写的竹简。他最可能是何时何地的商人 A.东汉的洛阳 B.唐末的长安 C.北宋的开封 D.明初的南京 19.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20.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21.民间文化是庶民生活最直接创造的产物,中国民间文化以明清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最值得投入心智,探索研究。下列关于明清民间文化的相关阐述正确的是 A.文人画、小说都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 B.民间文化成为明清社会思想的主流 C.民间文化可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 D.民间文化的发展与小农经济繁荣有关 22.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23.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24. “维新变法是一剂假药,因为当时甚至连中国领土也成了外国民族瓜分的对象,而且中国的经济也崩溃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维新变法不具备成功的社会条件 B.中国被列强瓜分,完全沦为殖民地 C.维新变法如昙花一现,有名无实 D.清朝经济因无新经济成分而“崩溃” 25.近代中国有人提出“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此万物莫不然,而于有生之类为尤著。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下列最有可能提出此观点的是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谭嗣同 D. 严复 26.“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提出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的是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27.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28.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谜面 谜底 生涯在镜中 照相处 海军[] 浜 成汤国旗 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 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 立宪[]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29.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这一场景最可能发生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30.有学者指出:“民国三四年的时候,复古主义披靡一时,什么忠孝节义,什么八德的建议案,连篇累牍地披露出来,到后来便有□□的结果。可见这种顽固的思想,与恶浊的政治,往往相因而至。”文中“□□”处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A.亡国 B.革命 C.帝制 D.尊孔 31.恽代英在给《新青年》的信中写道,自从看了《敬告青年》后,“渐渐地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我们对于《新青年》的诸位先生,实在是表不尽的感谢了”。这说明 A.恽代英亲自发起了新文化运动 B.《新青年》只适合青年阅读 C.新文化运动具有思想启蒙作用 D.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民主运动 32.美国学者罗素说:“我相信,中国人如能对我们的文明扬善弃恶,再结合自身的传统文化,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但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两个极端的危险。”中国近代史上曾经走向“两个极端”的是 A.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 D.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33.1920年,胡适指出:“现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实在说得痛快一点,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牺牲、自由恋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你递给我,我递给你。”这表明 A.胡适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 B.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盲目和浅薄问题 C.胡适提倡开展白话文运动 D.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没有进步意义 34.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毛泽东曾在1945年说:“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朱执信是国民党员,这样看来,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1949年他又说:“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已经知道马克思,前后矛盾 B.国民党不讲马克思主义,前句错误 C.马列主义并非十月革命送来,后句错误 D.十月革命前国人并未理解马列主义真谛,前后不矛盾 35.1905年,同盟会出版的《民报》创刊号撇开孔孟老庄,把墨子奉为一代宗师,并刊登了臆想的墨子画像。当时配发的文字介绍,最有可能称墨子为 A.中国古代反对民族压迫第一人 B.中国古代关注民生第一人 C.世界第一和平主义大家 D.世界第一平等博爱主义大家 36.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中对孙中山的定性问题有一些新的思考。他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B.“创立民国”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天下为公” 37.某班同学在学校网站上做了一个有关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网页,如果在“毛泽东思想研究”栏目下再增加一个相关链接,则链接项“X”里应该是 A.新三民主义 B.新民主主义理论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8.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主要论证了 A.农民问题、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革命态度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前途问题 D.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 39.邓小平曾说:“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以下文章中冲破精神桎梏,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讨论,从而揭开思想解放运动序幕的是 A.“南方谈话” 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0.有人在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写道:“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材料中的老船长是如何摆正船的航向的 A.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提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 C.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明确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 4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10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10分) 42.(20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重要环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 ,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甲午战后(六年间),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已,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并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40年代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变化。(10分) (2)列举材料二中“反应有两种类型”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反应类型对于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途径的认识有怎样的不同。(10分)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5BBCAC 6-10DCDAD 11-15BDBBC 16-20DBDAC 21-25CBBAD 26-30BCADC 31-35CCBDD 36-40ABDDC[] 41. (20分) (1)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观点: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道德比富贵更重要。 (2) 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④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开放和“兼容并包”。 42.(20分) (1)变化:夷务成为近代经世之学的重要内容。 评价:①意味着中国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化;②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③主要学习西方的器物,抵御外侮。 (2)表现:维新变法及义和团运动。 分析:①前者认为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制度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贫弱。只有通过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求得国家富强,才能挽救民族危亡。②后者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它们赶出中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