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海南省定安县定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定安中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阶段检测 高二年级历史科试题 考试时间:90分 总分:100分 第|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答案填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1922年7月胡佛给美国总统哈定的报告中说:美国救济署工作人员在苏俄境内共计开设15700个食堂和物资发放站,向大约325万名儿童和530万名成年人提供了食物。导致这一报告出现的原因,当时的苏俄 A. 余粮征集制破坏了农业的发展 B. 工业化建设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C. 农业集体化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D. 过渡性的新经济政策已被放弃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题干“1922年7月,胡佛给美国总统哈定的报告中说:美国救济署工作人员在苏俄境内共计开设了15700个食堂和物资发放站,向大约325万名儿童和530万名成年人提供了食物”从反面反映了苏联经济的严峻形势。故答案为A项。BCD项,工业化建设、农业集体化、过渡性的新经济政策已被放弃都出现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排除。 2.下图摄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苏联,见证了农民举行仪式欢迎新添了拖拉机的情景。这反映当时的苏联 A. 粮食不足的问题并不严重 B. 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C. 农业集体化进程加快发展 D. 公有制经济得到民众支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片摄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苏联,见证了农民举行仪式欢迎新添了拖拉机的情景以及图片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集体化进程加快。故答案为C项。A项,题干不能体现粮食不足的问题严重还是不严重,排除;B项,苏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工业化,所以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排除;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农民,农民并不满意,排除。 3.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的中间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 政府面临敌人的强大攻势 B. 苏维埃政权面临经济政治危机 C. 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 德国法西斯势力大举入侵苏联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可以看出当时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政权发动了进攻,为了保障战争的胜利,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正确;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由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苏维埃政权面临经济政治危机,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并未出现工人、士兵到农村征粮的情况,故C项错误;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时,苏联已成为欧洲强国,不会出现大规模缺粮的情况,故D项错误。 4.列宁说:“到1921年春天,我们用‘强攻’办法来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材料中“退却”的实质是 A.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B. 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C. 背离社会主义道路 D.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21年和“我们用‘强攻’办法来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可知,这一时期苏俄准备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向社会主义过渡,选项B正确;选项A是现象,排除;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并未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排除C;苏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并不是计划经济体制,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材料时间和“我们用‘强攻’办法来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判断苏俄即将实行新经济政策。 5.1928年,苏联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35年,苏联取消了面包和面粉的配售制。后来,又陆续取消了其他食品和所有工业品的配售制。国民收入从1913年的210亿卢布增加到1937年的963亿卢布。这说明苏联的五年计划 A. 导致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B. 延续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 D. 解决了农业集体化的弊端 【答案】C 【解析】 【详解】苏联从1928年至1937年,这一时期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国民收入增加,而且逐渐取消了食物配给制,说明工业化建设取得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选项C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农轻重比例问题,排除A;选项B不符合史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就已经被新经济政策取代,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苏联工业化取得成效的前提是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此时苏联仍然在进行工业化建设,因此不能解决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排除。 6.1929-1941年,苏联共建成大型国营企业9000多个,新增大型国营农场2752个,拖拉机站7064个,新建铁路13412公里,新增邮电企业3.6万个。苏联成就的取得 A. 得益于计划体制的实施 B. 深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C. 借助了二战的有利时机 D. 受到罗斯福新政的推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29-1941年”这一时间,可以看出,这正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因此这些成就的取得都得益于斯大林模式,即计划体制的实施,故A项正确;1928年开始,新经济政策已经基本停止,排除A项;此时二战才刚刚爆发,并没有太大影响,排除C项;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很小,排除D项。 7.“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材料表明苏联农业集体化 A. 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B 引入市场经济因素 C 注重维护农民利益 D. 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答案】D 【解析】 根据“农业集体化运动……从此,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可知,苏联农业集体化是为工业化积累资金,服务于工业化建设,故D正确;“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表明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靠指令性计划发展经济,排斥市场,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排除AB;苏联“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牺牲了农民利益,C错误。 8.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是 A. “不劳动者不得食” B. “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 C.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D.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斯大林执政时期实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农业上实行集体化措施,强行农民加入农庄,故C项正确。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措施。B是1921年苏俄农民暴动时期口号;D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口号,排除。 9.1960年初,苏联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现全面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上述结果的取得主要因为 A. 结束了斯大林模式 B. 苏联农业政策调整 C. 玉米种植面积扩大 D. 苏共“二十大”召开 【答案】B 【解析】 【详解】1960年正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这一改革在农业方面的政策进行了调整,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出现了材料中农业机械化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现象,选项B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选项A正确;玉米面积种植扩大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而非原因,选项C排除;苏共“二十大”召开时间是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D排除。 10.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帮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表明苏联 A. 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帮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表明苏联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促进经济的发展,故C选项正确;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上述改革并未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选项错误;材料“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等依然是重工业,苏联并未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苏联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并且材料并没有体现市场对经济调节的作用问题,故D选项错误。 11.下图是20世纪苏联推广玉米种植,提高粮食产量的一幅宣传画。该作品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A. 农业领域的改革刻不容缓 B. 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有所扩大 C. 农业经济的发展超越实际 D.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得以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20世纪”“推广玉米种植,提高粮食产量”并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时期大搞玉米种植,未充分考虑苏联的国情而使改革收效甚微,农业经济的发展超越实际。故答案为C项。A项,题干反映的是农业领域的改革,不是强调农业领域改革前的紧迫性,排除;B项,集体农庄是斯大林模式时期,与“推广玉米种植”不符,排除;D项,题干未体现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的信息,排除。 12.1954年8月,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开始扩大企业领导权利,国家对企业的指令性指标减少52%;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这些措施 A. 确立了在美苏争霸中的优势 B.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C. 影响了中苏关系的基本走向 D. 改变了所有制结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正值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扩大企业领导的权利,国家对企业的指令性指标减少52%;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等举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调整,选项B正确;1954年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守势,排除A;此时中苏关系正处于蜜月期,选项C排除;题干中所列举措并未对所有制进行调整,排除D。 13.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据此,戈尔巴乔夫 A. 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B. 制定“加速发展战略” C. 加强执政党地位 D.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20世纪70年代由于苏联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导致苏联经济萧条,材料中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经济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为改变这种局面,戈尔巴乔夫制定发展苏联的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故B项正确。A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重点。戈尔巴乔夫改革实行多党制,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没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14.1929—1930年,美国烟煤行业工人周工资比1929年前下降了12.3%,1930~1931年,又下降了1%,这种变化反映了 A. 门户开放政策失败 B. 胡佛总统成功解决危机 C. 公共工程大量兴办 D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失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美国总统是胡佛。烟煤行业工人工资连续下降,说明胡佛采取的自由放任政策并未解决危机,反而导致危机更加严重,由此证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失灵,选项D正确;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的对外政策,而且这一政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政策,排除A;选项B不符合史实,排除;胡佛执政时期,坚持自由放任,对国家经济干预力度有限,并未大量兴办公共工程,排除C。 15.下列材料简表,反映出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最明显特征是 国家或地区 工业生产下降 对外贸易下降 失业人数 美国 46.2% 75.5% 1700万 德国 40.6% 70% 600余万 日本 8.4% 50% 近300万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3以上 2/3 3000万以上 A. 来势猛烈 B. 破坏性极大 C. 持续时间长 D. 波及范围广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反映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对外贸易下降、失业人数很多,这说明经济危机破坏性极大,故B正确;材料数据并不能说明经济危机来势猛烈,故A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持续时间长的信息,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是说明经济危机波及范围广,而是强调破坏性极大,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工业生产下降、对外贸易下降、失业人数”,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危机破坏性大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6.1930年,美国约有75种农产品和925种工业品提高了关税率,英国对棉纱和棉织品征收500%的重税。1933年,美国禁止黄金出口,美元贬值50%。这些做法 A. 加剧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B. 使两国政府信誉扫地 C. 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D. 使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和英国都提高了关税,而美元贬值意味着美国意图转嫁经济危机。美英两国的做法导致经济危机加剧,选项A正确;美国罗斯福新政并未使政府信誉扫地,排除B;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但是其时间是1933年,与材料中涉及的时间不符,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17.美国《商业周刊》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做过专项调查,证实“有不少人不再喜欢美国了,有的已经离开美国,有的正设法离开”。在整个三十年代美国向外移民的人数远超流入美国的移民数量。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内战导致严重社会动荡 B. 经济衰退人们信心动摇 C. 政府限制外来移民迁入 D. 世界市场已经正式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有不少人不再喜欢美国了,有的已经离开美国,有的正设法离开”体现的是美国的经济大危机使美国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动摇,B选项符合题意。20世纪30年代美国未发生内战,A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政府限制外来移民的结论,C选项排除。世界市场正式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D选项排除。 18.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一部分关于失业保险。关于保险金的来源,一半是由在职工人和雇主各交付相当工人工资1%的保险费。另一半则由联邦政府拨付。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 工业复兴法 B. 实施养老金制度 C. 农业调整法 D. 禁止黄金的外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美国国会关于失业保险的法案属于社会保障内容,与该规定同属一法案的是养老金制度,选项B正确;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不涉及社会保障,排除A、C;禁止黄金外流属于金融领域的政策措施,不属于社会保障制度内容,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明确失业保险法案属于社会保障制度内容。 19.1935年5月,新政的核心——《全国工业复兴法》被最高法院判定违宪以终止;1936年1月,《农业调整法》也被判定违宪予以终止,这说明 A. 三权分立存在制度性矛盾 B. 罗斯福新政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C. 政府干预经济以失败告终 D. 新政是解决经济危机的应急措施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题干可以看出在罗斯福新政时期颁布的《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在实施了一段时期以后就被法院判决违宪,可以看出当时新政采取了很多措施是为了应急,并不是长期推行的措施,危机有所缓解,以后就会被终止。故答案为D项。A项,题干反映的是法院对总统有制约的作用,说明实行分权制衡原则,“三权分立存在制度性矛盾”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题干体现不出罗斯福新政是否取得预期效果,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干预经济政策并没有失败,排除。 20.1929—1933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大量美国人生活困苦,如何解决大量的失业人员的生活问题就成为霍普金斯(美国广告史上著名的广告文案撰稿人)思考的头等大事。但他认为“只给救济,不给活干,会使人们丧失自尊心”。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中与霍普金斯的理念一致的是: A. 发放救济金 B. 禁止兑换和出口黄金 C. 通过《社会保险法》 D. 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只给救济,不给活干,会使人们丧失自尊心”的意思是救济不能单纯物质和金钱救济,应该实行以工代赈,以便促进社会消费,缓解社会社会失业,罗斯福新政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是以工代赈精神体现,故D项正确。A属于直接救济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属于金融措施,不符合题意。《社会保险法》属于社会救助措施,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点睛】罗斯福新政中既能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兴办公共工程。 21.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3.5%,英国3.0%,法国5.2%,联邦德国5.%,日本9.8%。这些国家经济增长除科技内素之外主要是基于 A. 国家干预经济 B. 实行工业国有化 C. 计划经济体制 D. 美国马歇尔计划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53至1973年,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因此促进了生产总值的上升,选项A正确;工业国有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内容之一,选项B排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选项C排除;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战后西欧复兴,但是其效果不会持续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选项D排除。 22.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出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A. 社会阶层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B. 开创了西方福利制度的先河 C. 试图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 加强了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福利国家”也产生了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负担沉重,80年代后,英、法、美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开支,缩小“福利国家”规模,里根总统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表明政府开始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可知,美国政府与企业等共同承担社会保障金来源,体现美国财政负担沉重,意要减少国家干预,无法体现社会阶层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国的福利制度陷入困境,美国正缩小“福利国家”规模,而并未体现美国开创了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先河,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美国通过“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不是加强,故D选项错误。 23.有学者认为,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国企进退浪潮有三次:1929年到1980年代的国有化浪潮;1979年到2008年的私有化浪潮;2008年后各国出现国有化的小阳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经济国有化是各国经济发展的主流 B. “滞胀”导致再度出现国有化趋势 C. 国有化和私有化都是经济调控手段 D. 自由主义理论推动国有化浪潮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29年至1980年期间,这一时期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大力推动国有化。1979年至2008年,这一时期为解决“滞胀”危机,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推行自由主义理论。2008年后,因金融危机,各国再度加强对经济的管理。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国有化和私有化都属于经济调控手段,C正确;西方国家并不是一直实行经济国有化政策,A排除;“滞胀”危机导致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自由主义不主张推行国有化,排除D。 【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材料时间梳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原因和措施。 24.1979—1990年,撒切尔夫人担任英国首相期间,针对经济“滞胀”,出售国有企业,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社会福利在公共开支中的比重。上述政策 A. 减轻了政府负担 B. 打击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C. 消除了通货膨胀 D. 取消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A 【解析】 【详解】1979年至1990年正值资本主义国家减少国家干预,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的阶段,撒切尔夫人出售国企,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社会福利,减少国家财政负担,选项A正确;选项B是削减社会福利的影响,属于片面解读材料,排除;选项C表述绝对,排除;撒切尔夫人的政策是减少国家干预,而非取消,排除D。 25.美国自1991年4月开始,经济持续增长了120多个月,增长幅度达到了4%,被称之为“新经济的胜利”。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 B. 削减了政府开支 C. 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 D. 推行凯恩斯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新经济”出现的根源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使得美国政府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因此会出现“新经济的胜利”,选项A正确;削减政府开支在70年代滞胀危机之后就已经开始,排除B;美国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C;凯恩斯主义在滞胀危机之后逐渐被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取代,选项D排除。 第‖卷(材料题) 二、材料解析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因此,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生产效益如何分配,都无需政府干預。政府惟一的作用就是当好“守夜人”,即防止暴动、偷窃、欺骗,确保个人自由和公民机会均等。这种经济理论的信条是“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 材料二:上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总统任命约翰逊将军主持全国复兴总署工作。约翰逊采取的措施有:国家干预企业生产:国家可以全面收购私人企业:国家干预企业劳资关系:国家兴办公共工程等。 材料三: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經济不等于資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材料一反映了一种什么经济政策?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三中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僵化模式指什么?在经济上的主要弊端表现在哪里?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认识, 【答案】(1)经济政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变化:由实行白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转变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原因:为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2)僵化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主要弊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受到压制。 (3)认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不断在改革探索中,吸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详解】第(1)问,“经济政策”,由材料信息“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变化”,由材料二信息“国家干预企业生产:国家可以全面收购私人企业:国家干预企业劳资关系:国家兴办公共工程等”可知:由实行白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转变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角度分析。 第(2)问,“模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是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或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主要弊端”,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受到压制等。 第(3)问,“认识”,依据所学知识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不断在改革探索中,吸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回答。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遭到了严重的失败,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 材料二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 材料三 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据材料一、二指出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这是邓小平对材料二政策的评价,结合苏俄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据材料三指出苏联是如何处理农业与工业发展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 【答案】(1)变化: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苏俄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2)新经济政策主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调节生产,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恢复发展,找到了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主体的国家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关系: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来满足工业发展。 弊端:造成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最终迟滞了苏联经济发展,为后来苏联解体埋下隐患。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材料二“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移到新经济政策。原因可以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和苏俄社会现状去分析。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列宁的思路较好实际上说明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的肯定,主要从新经济政策的积极影响角度回答。 (3)通过材料“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可以看出在农业和工业问题上,牺牲了农民利益来满足工业发展需求。弊端主要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最终迟滞苏联发展角度回答。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日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好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评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1979年5月,应邓小平的邀请,一位年过80的美国老人带着20多位美国专家,专门到中国开展经济合作计划。这位81岁老人就是哈默。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 材料二 它(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家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到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罗林斯《合众共和国:1933年田纳西河流域法》 1983年广东成为中国第一个不再为多种商品——如稻米和鱼类定价的省份……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中国汽车还属于某个工作单位,由单位的司机驾驶;自广州从香港购买了一些计程车后,它成为中国运营商业计程车的先驱。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背叛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2007年美国学者库珀·雷默在《中国形象》一条中,别出心载地把“中国形象”界定为“淡色中国”,他解释说,“淡”可以把两种正好相反的东西结合成一种清晰的颜色。在汉语中,“淡”将“水”与“火”两种不相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使对立的东西成为一种和谐。 ——俞可平《雷默的“淡色中国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述哈默在中俄两国投资经营的有利条件。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美两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种“淡色”的认识。 【答案】(1)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国实施改革开放。 (2)调整:美国由自由放任到政府干预;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美国的“淡色”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局部调整,不会导致变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淡色”实质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市场和计划都是发展经济、探索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手段等。 【解析】 (1)依据材料“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可知是新经济政策实行,依据“1979年5月,应邓小平的邀请,一位年过80的美国老人带着20多位美国专家,专门到中国开展经济合作计划”说明是改革开放。 (2)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美国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角度回答。 (3)依据材料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罗斯福新政实质和实行的经济模式回答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