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邵东一中高二选考科目历史试题 第Ⅰ卷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王制》云:“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又云:“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这表明西周时期( ) A.中央集权已经建立 B.王室创立监察体系 C.卿士控制封国实权 D.天子直接管理封国 2.下表反映了汉代农业生产的部分情况。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汉代( ) 记述 出处 赵过“用耦犁,二牛三人。” 《汉书·食货志》 二牛曳引,前有一人拉着牛辔导牛,后面一人扶犁耕作。 王莽“新朝”牛耕画像石 二牛驾犁,一人扶柄耕作,但无牛环牛辔和牵牛人。 东汉牛耕壁画 A.普遍使用耦犁耕作 B.铁制生产工具推广 C.犁耕技术不断提高 D.铁犁牛耕普及全国 3.美国学者钱存训认为“到公元3或4世纪时,书法已成为一种(自觉的)特殊的艺术形式”, 这是建立在“平滑和有吸收力的书写表面”基础上的。由此可知,书法成为一门艺术( ) A.推动了书写材料的革新 B.得益于造纸技术的进步 C.有利于印刷技术的进步 D.始于蔡伦改进造纸技术 4.宋代理学家都积极地从政立业,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等。不能做官时,理学家大多也不努力于仕途,追求个人功名利禄,而是退而聚学化民。这体现出理学的价值取向是( ) A.倡导经世致用 B.提升道德修养 C.革新教育体制 D.致力思想统一 5.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良贱通婚者的处罚规定十分严厉,然而至明代中晚期,朝廷的训令已成一纸空文,婚姻不问门第只论钱财的现象日益普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济发展改变社会习俗 B.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弱化 C.传统伦理道德彻底瓦解 D.重农抑商政策难以为继 6.1862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致上海道台的信函中称:“历年以来,本领事馆与贵官廨早经谅解,凡贵国官廨对于居住租界内之华人行使管理权时,须先经本领事同意。”上述材料表明( ) 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B.英国在华获得“领事裁判权” C.租界逐渐成为“国中之国” D.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7.如图为1902—1920年外国在华投资状况统计表(单位:百万美元)由此图可知( ) A.各国在华投资均呈增长趋势 B.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深 C.在华资本反映列强综合国力 D.民族工业发展十分缓慢 8.在1922—1923年间,美国记者格蕾丝先后拍摄了80余张民国各界女性的照片,包括下图中的飞行员朱小姐。这些照片( ) A.侧面体现了中国社会观念普遍进步 B.反映了美国对中国社会进步的关注 C.说明了当时的中国已有飞机制造业 D.应该拍摄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9.1935年10月,中共中央代表陈云在向共产国际汇报时指出:“我们的党当然犯过某些错误,但它用自己的力量纠正了。像陈独秀、李立三、瞿秋白犯错误时期需要共产国际出面干预的情况,再也不会有了。目前,我们的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 A.取得了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 B.开始着手解决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C.能够独立自主解决党内问题 D.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必要性 10.1953年朝鲜停战后,为了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缓冲地带,对亚洲国家增信释疑、改善周边环境以维护国家主权,中国政府(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率先改善与日本的关系 C.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D.积极发起了不结盟运动 11.1954年,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得到有计划的迅速的发展。”据此可知,该会议的召开( ) A.架构了新型国家的基本框架 B.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C.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原则 D.表明过渡时期在我国的结束 12.1984年,福建省长乐县委根据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提出:“允许农民个人或合股跨队、跨社、跨县、跨省从事开发性生产或商业活动……允许个人或合股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农民进城开店经商。”这反映了当时( ) A.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被明显削弱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运而生 D.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 13.随着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的交往不断加强,罗马社会矛盾不断出现,原有市民法不能保护外国人的权益。为此,公元前 242年罗马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创立了一套专门调整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关系的万民法。这表明罗马万民法( ) A.具有较强的时代适应性 B.司法实践日趋灵活多样 C.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适用于境内的所有居民 14.“他们有两大信条:一是相信万物受自然法则的支配,人类社会也受其支配。二是相信人类过去充满了黑暗和愚昧,而人类未来则是一片光明。”材料中的“他们”( ) A.最早体现自我意识的觉醒 B.强烈反对宗教信仰 C.否定教权主义和专制王权 D.大力倡导因信称义 15.到了18世纪,玉米和马铃薯在亚欧人饮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支撑着众多的人口。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欧洲的本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B.工业化带来的粮食增长使世界人口激增 C.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 D.粮食作物是早期亚欧贸易的主要交易品种 16 .18世纪中,因为党派政治的影响,英国内阁大臣更加听命于下院。所以,在国王任命大臣时,受议会支持的大臣往往会提出一些前提条件。1746年和1757年,乔治二世就不得不接受自己并不喜欢的大臣。这说明当时( ) A.英国国王失去行政大权 B.议会有权任命内阁大臣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大臣已是议会的代言人 17.它的创立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使人们把眼光从至高无上的、全智全能的造物主上帝,勇敢地转向大自然,向自然本身去寻求自然界的各种答案。该理论( ) A.开创了观察和实验的研究方法 B.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C.加速了人类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D.阐明了生物物种演变发展规律 18.“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用词也倾向于华丽—路。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与此风格一致的作品是( ) 19.1948年6月24日,苏联切断德国西柏林的水、陆交通,停止蔬菜和其他食品供应,形成了战后轰动世界的第一次柏林危机。不过,苏联一直开放着空中通道,使美国的大规模空运得以实施,美国也没有采取武力手段强迫苏联解除封锁。这表明( ) A.冷战态势尚未形成 B.两极格局正式确立 C.美苏对峙中保持着理性 D.柏林危机中美国占优势 20.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一时期都有内涵深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都有文辞隽永的诗句流传。下列诗句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是( ) A.“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B .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C“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1.高举着“人文主义”旗帜,有人说:“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有人说:“我创造了我自己。”还有人说:“我几乎愿意再年轻几岁,这是因为我相信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上述言论旨在表达( ) A.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 B 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把人从专制和等级的藩篱中解放出来 D.依靠情感恢复人类本善的天性 22.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 A. 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 B. 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C . 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 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 23.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这说明( ) 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 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 A. 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右图是古希腊陶器上描绘重装步兵 赛跑的画面。它反映了( ) ①奋发上进的城邦精神 ②重视公民素质的培养 ③追求健美的心理和审美观念 ④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A..①② B .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25.中国古代自西周开始,就大体延续着以“谥号”臧否(褒贬)人物的传统。以西周后期引起“国人暴动”的周厉王谥“厉”(杀戮无辜)为例,有学者从近出“清华简”入手,认为多重文献所见未发现可以颠覆传统旧说的新史料,从理论上讲,在给周厉王议定谥号的时候,当时人们知道并掌握的事实一定不比今人少。厉王所为已严重突破国家伦理的基本底线,无需恢复名誉;有学者认为,对厉王的褒贬仅以“厉”字了之有失公允,提出应换个角度重新评价。由此出发,对待历史人物评价( ) A. 应当坚持道德评价为先、价值判断跟进的原则 B . 宜遵行尊重古人的认识,即是对历史尊重的原则 C. 古人的评价未必科学,新说的建立一定要用材料说话 D.需要立足现实穿越历史,按照逻辑规律进行时空思辨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0分 26.(13分)贸易自由主义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其进程中,也时常出现贸易保护主义的回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18世纪漫长的向资本主义经济形态过渡时期,适应商业资产阶级需要的重商主义的保护政策一直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直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在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下,才开启了以不威胁本国工业绝对优势地位为前提的自由贸易进程。即便如此,也不能说19世纪出现过一个全球自由贸易阶段,因为19世纪的贸易自由化主要是英国及其帝国殖民地或附属国单方面采取的自由贸易。相反,19世纪后期,主要国家如德国、奥匈帝国、俄国、法国、美国、意大利都实行高关税,贸易保护被看作当时文明国家的正常政策。 ——摘编自陈人江《关于世界贸易史的几个事实》 材料二 1930年美国总统胡佛签署了《美国关税法》,增加了应纳税目和提高了关税,招来了贸易伙伴的报复,引发了贸易战,使得大萧条时期的美国雪上加霜,也加剧了世界经济危机。二战后,美国力推自由主义贸易政策,构建“自我利益的多边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滞胀,国内对抗自由贸易的势力迅速发展,新保护主义抬头,其国际贸易政策在此时期充满摇摆性和矛盾性,即自由主义贸易政策和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交替运用。 ——郭百红顾学华《美国国际贸易政策演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背景,并说明“不能说19世纪出现过一个全球自由贸易阶段”的理由。(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构建世界经济体系突出“自我利益”的表现,并归纳“新保护主义”出台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4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改革开放大事记—1984年(部分) 1月 邓小平第一次视察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4月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5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写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10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2月 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摘自《历史》必修一、二、三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度创新”是发展引擎,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试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的改革都是从“试点”开始探索,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最后上升为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在全国大范围铺开。这种方式把改革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与基层自下而上的创造积极性结合起来,集思广益,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保证社会的稳定。 ——摘自宋学勤《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社会》 (1)1984年是改革开放进程中重要的一年。根据上表所列资料及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年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农村和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有哪些“制度创新”?(4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印两国的谈判在(1953年)12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周恩来说道:“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 周恩来指出:中国政府“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周恩来指出,亚非国家要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而非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亚非会议公报指出:“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必须尽可能不迟延地给予现在仍旧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 ——摘自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等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一改变的突出特点就是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并非重建中苏同盟。这个重要转变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使中国能够真正把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第二,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特点更加鲜明。 —摘自孙大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第4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共和国初期外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并指出亚非会议公报对各自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所表明的立场。(6分)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一条线”的战略下,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主要表现。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推动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请对此加以概括。(6分) 29.站在时间的刻度上回望,更能感知时代的面貌和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在艰苦抗战的岁月里,一位建筑学家在四川南溪李庄的斗室仍潜心于他所热爱的事业,奋笔写下一个学者的良知文字: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 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 ——摘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材料二 徜徉在世界文化遗产一 平遥古城,宛若置身于一幅大写意的清明上河图,让人体味一个商帮曾经的芳华。高耸的市楼,居于城的中央,一城风光尽收眼底。吟咏着梁思成先生的文字:街市、民居、市楼、桥梁、寺塔、城垣等等,“它们的壮丽或它们的朴实,它们的工艺与大胆的结构,或它们的亲切部署与简单的秩序”,对于我们都是那么可爱,那么有意义 有感于山西商人的创造力,梁启超任公先生曾在某一场合发言:“鄙人在海外十余年对于外人批评吾国商业能力,常无辞以对,独至此,有历史,有基础,能继续发达之山西商业……有改良中国金融业之资格者……。诸君一举手,一投足,非徒诸君自身利害之所系,于国民经济、国家财政且有莫大影响焉”。 选编自梁思成《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分析指出材料一中作者所做的“逆时代”思考是什么? (2分) 这位建筑学家的祈愿与思考在20世纪70年代变成了世界范围内人们的共识。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那些促使人们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历史教训。 (4分)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阐述: ①由平遥古城的市楼,分析说明中国古代市楼角色的演变,并指出古代城中特定商业区的名称。 (3分) ②梁启超认为晋商具备了“改良中国金融业之资格”的史实依据是什么?请简要评价晋商活动的作用。 (6分) 邵东一中高二选考科目历史参考答案 BCBBA CBBCA BDACC DDBCB BCAAC 26. 【答案】 (1) 背 景: 工业革命的推动;1832年议会改革;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 (3分) 理由:自由贸易只存在于英帝国内部;其他国家在19世纪后期实行贸易保护。(2分) (2) 表 现: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适应美国需要的“关贸总协定”。 (2分) 原因: 经济滞胀的出现; 西欧、日本的崛起。 (2分) (3)危害: 迟滞国内经济发展; 导致国内社会矛盾激化(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加剧国际形势的紧张; 阻碍世界贸易的增长(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 (4分) 27.【答案】 (1)政治:“一国两制”构想进入实践阶段; (2分) 经 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 沿海城市的开放,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2分) 科 技: 空间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分) (2)农村;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分) 企业: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分) 28.【答案】 (1)成 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产生广泛影响; 促成“日内瓦协议”的签订,缓和紧张局势;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受到广泛赞扬和拥护。 (4分) 立 场: 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进行自由选择 (2分) (2)表 现: 重返联合国, 中美关系解冻, 中日邦交正常化 (2分) 格 局: 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 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相结合 (4分) 29.【答案】 (1) 思 考: 以科学精神保护中国古建筑。 (2分) 教 训: 自然灾难,战争, 工业化和城市化,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 (4分) (2)阐 述① 演 变: 起源于西汉长安, 最初是管理市场的官署, 后有的演变为聚民交易的场所。 名称: 市。 (3分) 阐 述② 依 据: 晋商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私人金融机构一票号 (2分) 评 价: 造就许多富商巨贾和商界精英; 推动山西经济进步; 促进中国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 (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