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川省广元川师大万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1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广元川师大万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1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广元川师大万达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11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 A. 宗法制 B. 禅让制 C. 郡县制 D. 分封制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分析出,天子、诸侯和大夫都是把田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这体现的是分封制,故D项正确;宗法制是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与材料不符,故A项排除;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与题意不符,故B项排除;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也是中央垂直管理下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故C项排除。‎ ‎2.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 A. 中央集权 B. 官僚政治 C. 天下为公 D. 家国一体 ‎【答案】D ‎【解析】‎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通过封建诸侯,西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宝塔式”森严的等级制度;而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宗法制,奴隶主贵族根据与周天子血缘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统治集团形成“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反映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的特点,故选D;西周时期尚未实现中央集权,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西周属于贵族政治,选项B排除;选项C不符合材料主旨,而且西周已经是“家天下”,排除。‎ ‎3.刺史是汉武帝时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西汉后期其权能有所扩大,东汉时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 A.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削弱 B. 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C. 监察官位卑权重的特征得以改变 D.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答案】B ‎【解析】‎ 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可知,到东汉后期刺史已经失去监察的职能,A错误;题干所给材料表明,西汉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立监察地方的刺史制度,西汉后半期刺史权力有所扩大,到东汉后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刺史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B正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可知,到东汉后期刺史已经失去监察的职能,不存在“位卑权重”的现象,C错误;题干材料涉及的是监察制度,没有涉及地方行政制度,D错误。‎ ‎4.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意在加强皇权,但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比历史上任何朝代更加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 A. 太监与皇帝亲近,受皇帝信任 B. 皇帝无能或者怠政 C. 废宰相制度,过分集权于皇帝 D. 内阁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在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因为君主的大权独揽和君权唯一性,一旦出现君主的无能、昏庸等不能亲政,常常导致皇帝身边的权臣、外戚、或宦官代替君主决策,掌握大权,因此权臣、宦官乱政,其根源是君主专制制度本身决定的。材料中明朝太监乱政,其根源是废除丞相后,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故答案选C。ABD项都是表面现象或直接原因,不是根源,排除。‎ ‎5.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 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 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 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答案】A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词是“大公无私”“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可见科举制体现公平公正的一面,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故A正确;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治,与国家的伦理道德相一致,B错误;C项不能体现,排除;D项表述过于绝对,言过其实,排除。‎ ‎6.某研究性小组搜集了一组资料:《汉武帝设刺史制》《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宋代通判在财经上的监督》、《朱元璋杀胡惟庸废承相考辨》,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 A. 古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 B.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消长 ‎ D. 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答案】B ‎【解析】‎ 刺史、通判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与废承相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故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正确;刺史、通判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无关,故A错误;三省六部制与废承相与中央、地方权力的消长无关,故C错误;“古代监察制度”说法过于片面,故D错误。‎ ‎7.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项,如材料所述,宋太祖之所以闷闷不乐,是因为“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此一点,也正体现了宋太祖重视史书的记载、重视后人的评说,故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项,由于史书为史官所撰,而史官在撰史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个人主观色彩以及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故全部真实可信表述错误。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主要阐述了宋太祖由于其重视史书记载而闷闷不乐的状况,对于史官与君主之间存在尖锐矛盾并没有展开论述。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宋太祖闷闷不乐的原因是“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表达的是宋太祖对史书记载的惧惮,而非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8.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组成城邦的公民理想人数应以5040人为上限,因为这个数字是个人能认识并充分交流的极限。这一设想 A. 与我国道家思想如出一辙 B. 造就了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 C. 有利于公民更好地参政议政 D. 是对雅典民主政治原则的全盘否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由“组成城邦的公民理想人数应以5040人为上限”得出希腊城邦的小国寡民的特点,他小国寡民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有共同之处,但并不是如出一辙,A错误。依据所学可知这一特点是由希腊的地理环境导致,并非柏拉图的观点造就的,因此B的表述不合史实,符合题意。柏拉图的思想体现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特点,故是对雅典民主原则的认可,他又把人数局限在5040人中,是对雅典民主中的轮流坐庄和滥用职权现象的反感,但不能说是对雅典民主政治原则的全盘否定,故D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他提出人数的上限是为了让公民更好地参政议政,C正确。‎ ‎9.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得以充分发展,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那时雅典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 公民大会 B. 五百人会议 C. 陪审法庭 D. 十将军委员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概况,旨在考查识记教材基础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后,公民大会的权力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实行改革,由公民组成的五百人会议取代了贵族会议,公民大会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心。公民大会权力的上升是雅典民主程度增强的标志。伯利克里执政时期的最高权力机构仍然是公民大会,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不符合雅典民主政治史实,排除;C项不符合雅典民主政治史实,排除;D项不符合雅典民主政治史实,排除。故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概况 ‎10. 在雅典,每一个能够实际完全享有参政权的公民必须要服兵役,保卫自己的城邦,而对当时要靠自备武器和粮食的战士来说,就一定要有购买能力……赫尔俄德曾经说过:“假若没有充足的粮食存结起来,……那么,你就不要参加公民大会,听取法庭诉讼。”这说明 A. 雅典当时对外战争比较频繁 B. 雅典的商品经济破坏了民主秩序 C. 雅典民主排斥外邦人和奴隶 D. 雅典公民实际享有的民主权利不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雅典公民的确有护卫城邦的义务,但这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的主旨是在强调雅典的民主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好的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力就多,也就是说雅典的公民实际上享有的民主权利是不同的,公民权利的多少取决于一个公民的经济基础是否雄厚。所以答案选D。‎ ‎11. 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十二铜表法》颁布后,“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了。关于二者的共同点分析正确的是 A. 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 B. 旨在限制贵族特权 C. 反映了贵族势力的衰落 D. 以往习惯法的汇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韩非子主张贵族也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贵族不能随意曲解法律,这些都是限制贵族的特权,所以答案选B。A、D是《十二铜表法》的;材料并没有反映出贵族势力的衰落,排除C。‎ ‎12.《十二铜表法》规定,物品之转让,必须由五个证人及一个司秤人在场时缔结契约的方式,并通过在出庭辩论时于最高审判官前对该物品所有权之否认的方式。这说明罗马法 A. 特别重视法律程序 B. 保留了落后的习惯旧俗 C. 竭力保护贵族利益 D. 强调法官至上的理念 ‎【答案】A ‎【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的物品交易成功须具备条件,是否有足够人员在场,以及出庭辩论等,反映的是罗马法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的特点,A项正确;B项习惯旧俗材料没有体现;C项不符合材料中的描述;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13.在一名共和国的罗马公民看来,个人的德行、家族的利益必须与国家的荣誉取得一致……人生成功的标志是“职务、声望、美德、荣誉和与生俱有的天才”;如果个人的行为没能导致公共的成就,那么这种行为就只是恶行而不是善行。由此可见 A. 罗马人的思想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 B. 罗马人将政治行为与道德紧密结合 C. 文艺复兴精神影响罗马的政治思想 D. 崇尚成功与天才是罗马公民的特点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个人的德行、家族的利益必须与国家的荣誉取得一致”“个人的行为没能导致公共的成就,那么这种行为就只是恶行而不是善行”可知,罗马人将政治行为与道德紧密结合。故答案为B项。材料是论述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不能反映出人文主义的影响,排除A项;文艺复兴运动远在罗马共和国之后,从时间上可以排除C项;材料论述个人与国家的关系,D项没有抓住材料主题,观点片面,排除D项。‎ ‎14. 马克壵在《世界文明史》中记载:罗马人从斯多亚学派那里接受了自然法概念,认为每一国家都有适用于自己公民的法律,即所谓的“公民法”,但也存在适用于全人类的法律,即所谓的“万民法”。从其根源上讲,万民法是以人类共有的自然理性为基础的,所以也就是自然法。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 斯多亚学派中蕴含了自然法理念 B. 罗马公民法适用于本国公民 C. 公民法、万民法中体现了自然法的理念 D. 自然法的法律条文指导了万民法的制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解读不正确”,题干中“罗马人从斯多亚学派那里接受了自然法概念”“万民法是以人类共有的自然理性为基础的,所以也就是自然法”说明了斯多亚学派、公民法、万民法中蕴含了自然法理念,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罗马公民法主要针对的是罗马公民,据此分析可知ABC的表述均符合史料主旨,但不合题意;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不是法律条文,D的表述不合史实,符合题意。故选D。‎ ‎15.按照英国法律规定,首相须在大选前25个工作日提请君主解散议会,随后各党派正式开始竞选活动,以争夺下届议会下院的650个席位。这最能说明 A. 英国责任制内阁的运行方式 B. 英国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 C. 英国首相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D. 政党斗争决定议会是否解散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中“按照英国法律规定”首相在大选前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体现出了法律规定的责任内阁制的运行方式,故答案为A项。英国内阁必须对议会负责,排除B项;英国的权力中心在议会,排除C项;议会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时,内阁垮台,或者首相要求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政党斗争结果对议会选举有影响但不是由政党斗争决定,排除D项。‎ ‎16. 《权利法案》载:“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对上述条文理解正确的是 A. 国王与议会商讨国家大事成为一种制度 B. 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 C. 标志着国王统而不治 D. 国王可以制定法律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得出的核心信息是,国王的权力大不如从前,是议会至上,国王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其余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均不正确。‎ ‎17. 翻开美国历史,共有九位总统在众议院遭到提案弹劾。其中1974年7月,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投票通过了弹劾总统尼克松的三条罪状,即阻碍司法工作、滥用总统职权和蔑视国会传调录音带的命令。这表明 A. 总统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B. 众议院具有普遍的民主性 C. 分权制衡有利于权力监督 D. 国会的权力高于总统的权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不难看出,美国实行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相互制约的体制,三权分立,相互牵制,保障民主反对专制的出现。故选C 项。A项明显错误;B项材料未体现;D项说法错误,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体制,ABD各项并未体现相互制约的政治体制的这一特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 ‎18. 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联邦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这实质上说明 A. 各州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B. 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 C. 美国对英国经济的依赖性 D. 政府拥有法定货币发行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785年,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美国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因此选B。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C选项与题意无关、D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19. 近代美、德、法三国先后于1787年、1871年、1875年制定和颁布了本国宪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三部宪法颁布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三部宪法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C. 三部宪法都规定政权组织实行责任内阁 D. 三部宪法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真正民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近代美、德、法三国曾先后分别于1787年、1871年、1875年制定和颁布了本国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宪法的相同点主要有议会都是两院制,促进了本国社会的发展。因此选A。‎ ‎20.世界各国的政体各异,都是本国国情的产物,下列四种政治体制的图示,属于近代法国政治体制的是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选C的议会、首相、内阁的关系符合英国的政治体制,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德国的政治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是法国的政治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秦朝是的三公九卿制,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1. 某学者将19世纪后期德国的政治民主化方式称为“旧统治者主导政治民主化”。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 宪法中资产阶级占主导,掌握帝国议会 B. 帝国宪法确认了联邦体制,各邦有较大自治权 C. 普鲁士以王朝战争形式统一德国,在联邦议会中占主导地位 D. 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普鲁士国王是国家元首并拥有绝对权力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旧统治者主导政治民主化”,可知是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的形式完成统一的并且在原统治者的领导下颁布了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A项的帝国议会属于人民议会,由所有年满25岁以上的男性公民普遍投票选出,与材料的“旧统治者”不符,故排除。B项联邦制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与题意无关,故排除。C项体现不出民主化,排除。D项符合题意,故选择B。‎ ‎22.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反映了作者 A. 寻求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理由 B. 主张探讨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C. 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D. 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作者强调了失败后的改革和探索挽救民族危机重要性,故B项符合题意。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 ‎23.关于三元里抗英歼敌数目,在中方文献中以“二百余人”一说最为流行。综合英军的资料看,英军损失人员约在5人左右。对这些差异颇大的统计数字,下列怀疑合理的是:‎ ‎①三元里抗英事件的历史意义应重新估量 ‎②双方数据都带有主观因素,最好找到第三方数据进行印证 ‎③三元里抗英的规模可能不大 ‎④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也就无所谓真伪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三元里人民抗英,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来看,本题的分歧是三元里抗英歼敌数目,故三元里抗英事件的历史意义与题意无关,故排除①;双方数字不一样,说明“数据都带有主观因素,最好找到第三方数据进行印证”所以②合理。由中方以“二百余人”一说最为流行和英军的资料约在5人左右,可见③可取;④说法不当,因为历史记载可以存在纯粹客观性,只是史料要去伪存真。故选C。‎ ‎24.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第51条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反映出 A. 中国国家主权严重受损 B. 清政府妥协退让苟且偷安 C. “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D. 清王朝外交政策根本调整 ‎【答案】C ‎【解析】清政府蔑称外国人为“夷”,是“天朝上国”心态的反映,《天津条约》规定不得用“夷”字,说明“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故选C项。《天津条约》规定不得用“夷”字,与国家主权没有关系,不选A项。“夷”字是对外国人的蔑称,不得用“夷”字不能反映出清政府妥协退让苟且偷安,不选B项。材料无法反映出清王朝外交政策根本调整,不选D项。‎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材料二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明史·职官志》‎ 材料三 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创立于哪一朝代?图二所示的唐朝中央官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3)军机处设置于哪一朝代?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 ‎【答案】 (1)秦朝。三省六部制 ‎(2)废除丞相;裁撤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殿阁大学士。‎ ‎(3)清朝 特点:机密性能强;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 主要职能: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按皇帝意旨拟写诏令,传达给中央和地方各部门。‎ ‎(4)皇权不断强化;相权逐渐削弱。‎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图掌握最高权力的是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根据所学可知为秦朝所创。右图中枢机构分成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由此可知为三省六部制。本题涉及内容为古代中央机构的调整。‎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可以得出废除丞相;裁撤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由“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可以得出设殿阁大学士。(学生易答成设内阁,内阁为明成祖时期所设)‎ ‎(3)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概括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清朝雍正年间为及时处理西北军务而增设军机处。由“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可以得出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由“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可以得出主要职能按皇帝意旨拟写诏令,传达给中央和地方各部门。‎ ‎(4)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综合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中央集权变化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皇权不断强化并最终达到顶峰(皇帝独裁,军机处并无决策权),而相权不断被削弱、分散直至被废除。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看,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衰弱。‎ ‎26.民主革命是世界近代各国政治变迁的主要形式,而各国因为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性质等方面的不同,民主革命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英国统治阶级需要君主制和王室,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变成能够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国家工具,1688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便逐步形成。英国资产阶级创造了一种既符合国情又实用有效的统治形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刘杰《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特殊的。‎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三: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四:美国革命确立的邦联共和制,特别是各州以立法机关为主导的分权体制,是属于美利坚民族的。因为它是在民族革命情感炽热的大环境下,作为英国集权体制的对立物而出现的。……这种体制相对英国而言,它张扬了美利坚民族精神,但就美利坚内部而言,……权力软弱的邦联政府逐渐难以维系享有独立与主权的各州,分裂危机日益威胁着国家的统一。‎ ‎——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什么?指出英国革命胜利的标志以及革命后建立的政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什么?确定这种主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材料三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是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政体带来怎样的影响?‎ ‎(4)据材料四,指出美国革命确立的邦联共和制的双重(积极、消极)影响。基于邦联制的影响,美国此后如何应对?‎ ‎【答案】(1)任务: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标志:光荣革命。政体:君主立宪制。‎ ‎(2)历史主题:反帝反封建(或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主要依据: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皇帝和首相等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色彩。‎ ‎(4)积极影响:张扬了美利坚民族精神,为赢得独立做出了贡献。消极影响:地方权力的过大威胁了国家的统一。应对: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规定了联邦制。‎ ‎【解析】(1)据材料“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 ‎ 英国资产阶级创造了一种既符合国情又实用有效的统治形式”,得出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光荣革命,其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2)据材料“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中国近代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3)据材料“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破坏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即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反帝反封建的,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可,结果是1949年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4)从革命任务和革命领导阶级方面比较中英民主革命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推翻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新中国;造成差异的根源是社会性质不同,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资产阶级的力量也是重要因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