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份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0题,总分60分) 1.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为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 A. 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B. 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C. 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D. 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由“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结合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分裂的形式可以看出政治形势影响了儒学的发展,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丰富儒学的内容主要是指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选,题干中没有体现法家;D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2.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因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作安排。该思想 A. 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B. 批判了诸子百家思想 C. 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 D. 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的思想是源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从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是源自对春秋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思,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老子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排除B;孔子希望通过“礼”重建等级社会秩序,排除C;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的思想是源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是顺应自然法的思想,排除D。所以选A 3.国学热到影视圈,四版孔子闹虎年。其中周润发版《孔子》曾引发热议:“周润发没有读过《论语》、江湖气太重……”但当剧照曝光后,这些争议之声随之渐淡,因为周润发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大众认可的形象。这个形象应该是。 A.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 B. “专制君主的参谋” C. “劳苦大众的代表” D.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备选项逐个分析获知,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是道家思想体现,“专制君主的参谋”是法家的思想体现,“劳苦大众的代表”是墨家思想的主要体现,“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是儒家的思想体现。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 4.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反映了 A.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B. 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 C.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D. 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制与分封制。材料信息“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体现了选官的依据是才能的高低,而在此之前的夏商周时期,选官的主要方式是依据宗族血缘而进行的分封,这反映了依据宗法制的世卿世禄制已经逐渐崩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君臣关系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故D项错误。 5.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这说明 A. 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 B. 百家争鸣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C. 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 D. 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传承不已”“历史价值”“现时价值”等信息可知,材料主要表达的是百家争鸣影响到了历代和现在,即具有深远历史影响,故B项正确。汉代以后,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秦代曾以法家思想为官方思想,所以A项错误;C项过于绝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可排除。 6.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 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C. 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D.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由材料信息“汉初推行‘无为而治’”到“汉武帝刘彻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本质上服务于加强专制皇权,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实际上反映了”要求,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正确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名师点睛】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政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服务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审题和作答的时候,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无论是汉初的“无为而治”,还是汉武帝刘彻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方”,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加强皇权。 7.汉宣帝时,有美丽而罕见的大鸟出现在彭城,民间认为这是凤凰降世,是圣明天子在朝的祥瑞。侍中宋翁一却认为,祥瑞不降临在天子所在的首都,却降临在彭城,不值得当作祥瑞。朝中儒生对宋翁一群起攻之,他们反驳说,天下一家,凤凰降临在京城和降临在彭城有什么区别呢?激烈争辩后,宋翁一磕头认输。这则材料中可以获得的历史认识不包括 A. 祥瑞是古代帝王神化自己的一种手段 B. 分封制对思想的影响在汉代未能完全消除 C. 天下一统的国家观念在汉代逐渐占据上风 D. 这番争辩反映了儒家的派系斗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争辩的是祥瑞降临地点之争,不能说是儒家的派系斗争,故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符合题意;祥瑞体现的“天人感应”的思想,故A项正确;彭城是汉高祖处身之地,体现是分封制思想,故B项正确;彭城和首都洛阳都是一样的,说明天下一统的国家观念,故C正确。 【名师点睛】汉代新儒学思想形成背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汉代儒学思想·天人感应 8.元代学者郭守敬辑选了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的启蒙读物,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元曲伦理剧寓教于乐,《晋陶母剪发待宾》褒扬诚信道德、《赵氏孤儿大报仇》赞颂忠良仁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挞伐贪财嗜利。这反映出元代 A. 文学艺术以教化为主要追求 B. 儒家伦理走向通俗化普及化 C. 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 D. 儒学地位依赖民间力量维护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的“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意在强调儒家伦理在元代已经走向了通俗化普及化,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就是错误的,文学艺术有自身的追求而非以教化为主要追求,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是在宋代而非元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地位依赖官方而非民间力量维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9.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朱熹的思想时说:“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意思是 A. 理学阻止了中国独特文明的延续 B. 理学阻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C. 理学成为僵化社会的理论基础 D. 理学缺乏创新性的新观念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根据题干中“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分析得C项。A项不能体现材料中“从根本上有助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一句。B项说法错误,理学是儒学的发展。D项不属于材料的核心。 考点:董仲舒新儒学 点评:董仲舒在汉代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把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黄老学说、阴阳家思想、法家思想,发展成新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确立了思想领域里的统治地位。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新儒学的内容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10.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A. 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B. 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C. 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D. 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能够从明朝灭亡中反思君主专制之害,从“批评专制”可知,他们有限制君权的思想,故选A项,不选BCD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思想 11.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別,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的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嗅。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 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 雨果认为中国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C. 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D. 雨果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中“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知,雨果承认当时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故A项错误;雨果认为“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含贬义,导致传统科技缺乏成为生产力的土壤,阻碍了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故B项错误;雨果只是指出了西方科技不同于中国传统科技的特点,不能得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中雨果指出,中国古代创造的辉煌科学技术没有进一步的发展,而是“停滞在胚胎状态”,由此可知,雨果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故D项正确。 点睛:四大发明在中国古代未能发挥突破性作用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任何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巨大作用。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但是绝不能夸大其作用。欧洲社会的进步,其根本推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四大发明只是外部因素,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12.《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以上材料反映了 A. 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B. 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C. 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D. 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答案】D 【解析】 材料的主要意思是隶书因为牢狱管理书写方便,才逐渐被使用;本题强调的重点是隶书的创建与狱官书写存在联系,故D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楷书比隶书出现的时间晚,故排除B;隶书在秦朝时期便存在,该项强调隶书为汉代狱官创制,故C错误。 13.反映民间风情的风俗画是宋代以后绘画艺术的突出特点,产生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 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出现 B. 民间文化的发展 C. 画家的性格 D. 统治者的提倡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反映民间风情的风俗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导致风俗画出现,故A项正确;民间文化的发展,不属于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画家的性格显然缺乏史实依据,故C项错误;风俗画与统治者的提倡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故选A。 14.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话的主要含义是 A. 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成就 B. 强调文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C. 指出各个朝代的文学成就 D. 哀叹古代文学时间的短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可知,王国维强调各个朝代有各个朝代的特色,说明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王国维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成就,而是肯定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排除A。C项是题干表象,无法体现题干是内涵,排除。D 项说法错误,与题干肯定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15.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答案】D 【解析】 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等词汇,可以看出昆曲被官府和贵族所重视,所以在重要的宫廷活动中常有昆曲演出,官府和宫廷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江南地方郡邑大夫的活动也以昆曲显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选D而排除C;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所以排除B。 名师点睛:本题体现出来的命题趋势是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戏曲集中国民族艺术之大成。自诞生以来,先辈艺人艰苦创业,历经以元代的杂剧、明代的昆曲、清代的京剧为代表的三大高峰期,它曾在相当一段时期(宋元至清末明初)几乎独霸中国舞台。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以程式化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它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就是说,戏曲不仅只属于东方,而且只属于中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土特产品”。既是“土特产品”,它必定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风格、中国魅力和中国气派。我们不应只把它看作一种艺术形态,透过它,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经验之演变;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中国人审美趣味、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变化中,看到戏曲形态发生、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16.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材料表明 A. 依靠雄辩的言辞就能在雅典取得政治地位 B. 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C. 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D. 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依靠雄辩可以获得优越地位而非政治地位,为此雄辩是为了更好的参与政治,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B选项智者学派是服务雅典人民参政而非激发雅典人民参政的热情,故错误;C选项根据材料在这个国度只有依靠雄辩才能够获得优越的地位,为此促使了专门教授人们雄辩的智者学派的诞生,故正确;材料中体现了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权利但是并没有体现公民必须参与的义务,故D选项错误。 17.苏格拉底曾说:“安提丰(注: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你好像认为,幸福就在于奢华宴乐;而我则认为,能够一无所求才是像神仙一样,所需求的愈少也就会愈接近于神仙……也就是愈接近于完善。”在苏格拉底看来,幸福的真谛是 A. 立足现实,追求完美 B. 物质富足,精神自由 C. 人欲有度,服从神性 D. 清心寡欲,讲究道德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寡欲、无所求,和清心寡欲是吻合的,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物质富足等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苏格拉底是人文精神代表,不服从神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8.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 B. 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 C. 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 D. 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由把教皇当成精神象征到把教皇看作外国人,主要是因为经济的发展,民族意识增强,英、法、西班牙等迫切要求摆脱教皇的控制和束缚,A正确;材料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并没有体现人文主义者揭露教会的腐败的信息,排除B;14、15世纪,近代科学正在产生发展,尚未破除对神学的迷信,排除C;德国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联系所学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背景分析解答。 19.16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这使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的观点,而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这反映了,当时 A. 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日趋紧密 B. 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迅速扩展 C. 技术进步对人文主义起促进作用 D. 民族国家兴起并强调民族语言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欧洲人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从而具有了独立的判断,没有反映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的扩展,欧洲人直接阅读的书籍不一定是宗教书籍,故B错误;当时印刷术等技术的进步,使书籍推广范围迅速扩大,欧洲人可以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从而促进人文主义发展,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国家和民族语言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C。 20.马丁·路德认为人在世间的一切工作,包括社会劳作和家庭生活、教会服侍和国家公务以及士兵作战等,都是神圣的天职,渎职即渎神。马丁·路德的实质目的是 A. 维护世俗君主的权威 B. 将世俗生活神圣化 C. 否定教会的权威 D. 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提出信仰上帝即可得救的主张,要打破教会对信徒的控制。材料内容正是在强调人世间的一切工作都是神圣的天职,是在为神而工作,那么就从本质上否定了教会作为上帝与信徒中介的地位。所以C项正确;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维护世俗君主权威的内容,故A项错误;也不能解释为世俗生活的神圣化,只是现象不是本质。B项错误;D项中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改革的结果和影响,而不是实质目的,所以D项错误。 21.15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原理》,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成功失败,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这种宗教观 A. 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 B. 成为宗教改革的先声 C. 有利于树立教皇权威 D. 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答案】A 【解析】 “先定论”使得罗马教皇无权擅自解释人的命运,这样有助于控制教皇的权力,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宗教改革先声是马丁·路德的改革;C选项错误,与材料含义相悖;D选项错误,这种观点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维护人的权力。 22. 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A. 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 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 专制王权已经衰落 D. 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答案】A 【解析】 结合材料时间“18世纪前半期”、地点“法国”及“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可知,当时法国启蒙思想,即反对专制、提倡民主自由的思想流行,A符合题意;B、C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D与史实不符。 点睛:本题考查法国启蒙思想。解答本题注意把握关键的时间信息“18世纪前半期” 和地点信息“法国”,由此得出材料中的现象与启蒙思想密切相关。 23.伏尔泰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成就,孟德斯鸠写过多篇自然科学的论文,康德在46岁之前的著述也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他们“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的关系,形成了自然法论中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据此可见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 A. 划清与自然科学的界限 B. 汲取了理性思考的精神 C. 偏离了文艺复兴的轨道 D. 开启近代思想解放序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启蒙运动的科技基础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倡导理性主义,故B项正确;启蒙运动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不是偏离,故C项错误;开启近代思想解放序幕是文艺复兴,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理性精神 24.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之一的伽利略,被誉为“近代力学之父”、“现代科学之父”和“现代科学家的第一人”,但在当时却遭到罗马天主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这一状况深刻的表明( ) A. 伽利略反对神学的革命精神 B. 自然科学与宗教神学之间斗争激烈 C. 教会为维护自身统治而采取措施 D. 宗教信仰与科学精神之间的敌对关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近代实验科学”、“遭到罗马天主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近代自然科学与宗教神学之间的斗争激烈,二者具有冲突性,B项表述符合题意,表述准确。A项表述与题干意思无关;CD两项表述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具有片面性,表述错误。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时代特征·自然科学与宗教神学间的激烈斗争 25.法国文学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英国诗人拜伦的诗体小说《唐璜》均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典范。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主要反映了人们对( )。 A. 新社会制度的高度颂扬 B. 资产阶级革命的呼唤 C. 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 D. 人性解放的渴望 【答案】C 【解析】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却没有出现启蒙思想家描绘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人们对此感到失望和强烈的不满,于是反映人们对现实不满、进而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故C正确;A不符合浪漫主义特征;此时资产阶级革命已经过去,故B错误;D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主张。 点睛:人们对现实强烈不满,对“理性王国”越来越感到失望,在美术领域,艺术家用各种各样大胆、夸张的手法来表达人民对自由、民主的追求,诞生了浪漫主义美术流派。 26.别具一格的是,他们把对色彩、光线的新理解融入他们的画作中。他们的作品运用了许多色彩并且大多数都是户外的风景,而且非常明快和鲜明。这种画风属于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C 【解析】 印象派绘画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受当时光学发展的影响,印象主义画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应从光的角度来体现,但也离不开与色彩的结合。他们将“光”与“色”作为研究的中心,在画面中造成一种“光”和“色”的生动明快效果。故排除ABD,选C。 27.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发展资本主义 B. 救亡图存 C. 实践民主共和 D. 反对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工业资本主义不断侵略中国,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进行了艰难而痛苦的抉择,他们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变革-制度变革-思想变革的层面。因此选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点评:对于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应突出一个主线,就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渐进过程。抓住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联、启蒙和救亡相联,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关注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抓住五个重点:就是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潮、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28.1866年,左宗棠奏准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局内设有船政学堂。学堂开设的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画法等;同时,课外要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该学堂的创设 A. 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 B. 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 C. 开启了留学教育的先河 D. 摆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体西用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洋务运动创办学堂。这主要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B项是错误的;洋务运动在办学堂之前就揭开了序幕。C D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所以选A。 29.日本为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的国家,是中国的头号敌人,但在日俄战争(1904—1905年)期间,有一个令人奇怪的现象,就是中国朝野几乎一致希望日本获胜,东三省和直隶当局都有援助日本的行动。这一奇怪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甲午战争促进民族觉醒 B. 立宪派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 C. 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 D. 列强侵略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朝野希望甚至支持日本打败俄国,主要是因为立宪派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故B项正确。中国朝野的这种行为并不是民族觉醒的表现,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而是强调立宪派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影响了中国朝野对日俄战争的态度,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而是强调立宪派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影响了中国朝野对日俄战争的态度,排除D。 30.《新青年》刊文指出:“专制国本建筑于主权者独裁之上……共和国本建筑于人民舆论之上。故政治实质之变更,在国民多数心理所趋,不在政治之形式。”材料强调当时的紧迫任务是 A. 进行社会改良 B. 推翻君主专制 C. 开展民众启蒙 D. 发起国民革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政治实质之变更……不在政治之形式”得知,作者强调的是政治改革而非社会改良,A项错误;《新青年》创办于1915年,此时中华民国成立,君主专制已被推翻,B项错误;依据材料“共和国本建筑于人民舆论之上”、“政治实质之变更,在国民多数心理所趋”分析得知,作者是在强调民众觉悟对于实行民主政治的重要性,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国民革命的兴起于1924年,时间上与题干材料不符,D项错误。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相关概况 31.梁启超说:“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这表明他 A. 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B. 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C. 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 D. 还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考察近代中国的维新思想。从材料“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可知梁启超并没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只是认为“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所以梁启超的观点应是“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32.1894年11月,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其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国”的“中国”主要是指汉族,1895年2月,香港兴中会成立,其宗旨改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中华”不仅包含汉族,也包括其他少数民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三民主义思想已经成熟 B. 孙中山民族思想实现新的超越 C. 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D. 各族人民反抗满清统治的愿望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仅仅涉及三民主义中的民族部分,并未涉及整个三民主义,故A选项的表述不准确;B选项,材料中体现出了在不同时期在民族主义上的解释不同,但是对于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的重视体现出了民族主义的进步,故B选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明确的反帝目标,新三民主义时期才吸纳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中的反帝成分,故C选项错误;这一变化体现出了孙中山民族主义的进步,并非各民族都反抗满清统治,故D选项错误。 33.“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A. 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B. 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C. 革命的进程和对象 D. 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孙中山晚年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并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由题干中“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可知,孙中山认识到革命的依靠力量是中国人民,对象为帝国主义。故答案为B项。革命的领导权没有变化,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革命进程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革命道路发生变化,排除D项。 34.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作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 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 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 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 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了毛泽东思想的特点,即准确把握中国的实际。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深化和发展。 革命的领导权属于无产阶级而非农民阶级,故A项错误。材料仅说了毛泽东在农民问题上的看法,不是“全面超越”或“全盘吸收”,故B、C项错误。材料中毛泽东“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说明了他将马克思主义学说用于指导中国农民革命运动,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也是对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有了准确把握的结果,故D项正确。 35.口号印证历史,下列口号出现的历史时期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B. 打到南京去,消灭蒋介石——国民大革命时期 C.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抗日战争时期 D. 打倒列强,除军阀——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日军疯狂的“大扫荡”时,毛泽东动员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解决经济困难时期提出的口号,所以C符合题意,故选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指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不断增多,形成了对反革命势力的燎原之势,故A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打到南京去,消灭蒋介石,应该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渡江战役阶段的口号,故排除B;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口号,故D错误,所以排除。 【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题干中的口号提出肯定是在特定的时间或者时代提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注意与时间的匹配要正确。要想做对,需要从口号的字面意思去回忆这是关于什么的内容,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处于什么时代。例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口号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之后,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发动多次夺取大城市的武装起义也以失败而告终,毛泽东审时度势,准确判断出大城市敌人力量强大,转而深入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从而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正确革命道路,这个口号就是在上述过程中提出来的。 36.老百姓曾朴素地概括邓小平理论:“一块石头两只猫,三个梨儿四只鸡,五十加一百。”所谓“一块石头”,指的是改革开放和搞经济特区前无古人,允许大家摸着石头过河;所谓“两只猫”,指的是“不管白猫黑猫,捉得住老鼠的就是好猫”。那么所谓“三个梨儿”指的是 A. 三个有利于的检验标准 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 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D.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答案】A 【解析】 我们可以知道三个梨儿是指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邓小平理论中评价工作是否有效的三个指标,故选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提出来的,排除B;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没有体现出三这个特点,排除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四个特点,显然不符,排除D。 37.当代科学史重要奠基者萨顿强调:“科学知识的创造和美的创造不同,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科学同时追求两个不稳定的一致的目标:保持传统的知识并在其基础上仔细地加以建设;同时,又始终力求用更强有力的知识取代它。”下列理论之间的关系与该观点相符的是 A. 神创论与相对论 B. 相对论与量子论 C. 经典力学与相对论 D. 地圆学说与量子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物理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神创论是关于世界的起源问题,而相对论属于现代物理学的分支,两者不存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排除A;相对论与量子论均属于现代物理学的分支,研究侧重点不一样,排除;相对论是对经典力学的继承与发展,故选C;地圆学说与量子论分属不同的学科,排除D。 考点:19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9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近代以来的物理学的发展 38.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科技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关于三次科技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A. “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 B. “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 “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D. 三次科技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机械化”是指当时工业国家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而不是世界范围,故A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故“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故B正确。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不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故C排除。前两次工业革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第三次工业革命不是,故D排除。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特点 【名师点睛】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相关知识: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各国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②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工厂制度的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了垄断,克服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③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各国工业产值超过农业而成为工业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各国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国家,新兴工业异军突起;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④推动了各国的民主化进程,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普遍获得了一些政治权利.⑤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扩大了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能力。 39.在谈到文革时期科技成就时,一位老工程师回忆到:不管是什么样的研究机构,无论是他们花了多少心血得出的最新成果,只要持一纸介绍信到,他们所有的最新成果都会无条件地呈现给你,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这在任何国家都做不到。这说明文革时期的科研优势是 A. 全国技术力量的无成本合作 B. 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利用 C. 科技文化工作受到广泛尊重 D. 左倾思潮没有影响科技领域 【答案】A 【解析】 “他们所有的最新成果都会无条件地呈现给你,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这在任何国家都做不到”说明文革时期技术合作是无成本合作,A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拟用第三次科技成果,B错误;C不符合材料主旨;D中左倾思想没有提及。 40.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进行教育改革的试验,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据统计,农村的耕读小学在校学生达2400万人,占全国小学学生总数的20%;半工半读农业中学有5.3万所,学生310万人,占全国中学学生总数的25%。由此可知 A. 教育事业遭到了空前的破坏 B. 教育改革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 C. 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形成 D. 高等教育实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进行教育改革的试验,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 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故选B;文革期间教育事业遭到了空前的破坏,排除A;1965年,我国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高等教育实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排除D。 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结合该时期的我国历史阶段特征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容易得出结论。 二.材料解析题(共3题,总分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其父黄尊素系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受酷刑而死。黄宗羲在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对阉官的斗争,中年又出生入死地进行抗清的武装斗争。在他的主要著作《明夷待访录》中,开篇便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主张建立一种开明的君主政体,即设置掌实权的宰相或政府首脑,与天子共议朝政。他认为天下之治乱系于法之存亡。他反对残苛的非常之法,主张贤人本着宽简之法尽量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社会公平,即古代所谓的贤人政治。该书通过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这在当时黑暗无比的社会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 材料二 孟德斯鸠,出身贵族世家。1716年,孟德斯鸠继承了其伯父在波尔多议会议长的职务。其著作《论法的精神》完成于1748年,在该书中,他鲜明地表达了对英国君主立宪资本主义形式的欣赏和认可。他认为,在专制政体下,君主任意生杀豪夺,为所欲为,反复无常;人民无任何规则可遵循,所以,专制政体的原则只能是恐怖。他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他认为是法律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强调法律作为人类理性的体现,是一个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基础。该书被称为继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之后又一部对人类法律文化影响深远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书中阐述的理论和原则对后世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芳《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的比较》等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主张的异同。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和盂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在当时对本国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答案】(1)同:都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反封建的民主成分(或主张限制君权);都强调法律的重要性。 异:政治思想上:黄宗羲仍固守中国古代明君贤臣的模式;孟德斯鸠主张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勾画出资本主义未来社会蓝图。法律思想上:黄宗羲的法治思想并未完全脱离传统的人治轨道,其实质是主张推行儒家的德治;孟德斯鸠的理论体系延续了西方的法治精神,主张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法治社会。思想体系上:黄宗羲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孟德斯鸠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2)影响:黄宗羲的政治法律思想影响较小,未能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在中国引起深刻的社会革命。孟德斯鸠的政治法律思想影响较大,打击了专制世俗统治,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原因: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市民阶级力量弱小,无力冲破封建专制思想的控制和封建理学的正统地位,因此反映市民阶层要求的黄宗羲的主张影响有限。孟德斯鸠生活在17、18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敢于冲破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神学的束缚,因此,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孟德斯鸠的主张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主张的异同。材料提到,黄宗羲的主要著作《明夷待访录》中,开篇便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主张建立一种开明的君主政体,即设置掌实权的宰相或政府首脑,与天子共议朝政。他认为天下之治乱系于法之存亡。他反对残苛的非常之法,主张贤人本着宽简之法尽量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社会公平,即古代所谓的贤人政治。孟德斯鸠著作《论法的精神》完成于1748年,在该书中,他鲜明地表达了对英国君主立宪资本主义形式的欣赏和认可。他认为,在专制政体下,君主任意生杀豪夺,为所欲为,反复无常;人民无任何规则可遵循,所以,专制政体的原则只能是恐怖。他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他认为是法律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强调法律作为人类理性的体现,是一个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并归纳可知,同:都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反封建民主因素(或都主张限制君主权力);都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异:政治思想上,黄宗羲仍固守中国古代明君加贤臣的统治模式;孟德斯鸠主张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提出了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蓝图。法律思想上,黄宗羲的法制思想并未完全脱离传统人治轨道,其实质是主张推行儒家的德治;孟德斯鸠的理论延续了西方法治精神,主张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法治社会。思想体系上,黄宗羲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孟德斯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2)本题材料提到,该书通过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这在当时黑暗无比的社会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该书被称为继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之后又一部对人类法律文化影响深远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书中阐述的理论和原则对后世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黄宗羲的政治法律思想影响较小,未能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在中国引起深刻的社会革命;孟德斯鸠的政治法律思想影响较大,打击了专制世俗统治,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至于其原因,学生需结合知识从所处时代背景归纳作答:黄宗羲生活在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市民阶层力量弱小,无力冲破封建专制思想的控制和封建理学的正统地位,因此反映市民阶层要求的黄宗羲的主张影响有限;孟德斯鸠生活在17-18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敢于冲破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神学的束缚,因此,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孟德斯鸠的主张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黄宗羲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孟德斯鸠思想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勒鲁瓦·古尔亨说:“人们可以接受一种比他们以前所用的语言更简单的语言,可以接受一种较不发达的宗教,可是除非由于战争而暂时倒退,他们绝不会从用犁倒退到用锹。”不仅如此,在传播整套思想体系方面,似乎存在着某种“先天的”不可能性,因为思想体系无疑要受到各种独特的种族特征的限制,可是这些思想体系的点滴片段还是有可能传播的。 古代地中海区域的欧洲人除了发明瘦腿转磨外,他们贡献出的唯一有价值的机械技术是高转筒车,即后来阿拉伯各地普遍使用的“萨吉雅”。可是中国人的发明就多了,这些发明在公元1世纪到18世纪期间先后传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但它们远不如三大发明那么惹人注目:这三大发明古人并不知道,它们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因为这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和状态。”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这一论断的重大意义在于:他富有洞察力地选择的三大发明都起源于中国。然而,这三大发明对中国并没什么作用,相反,却在西方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中国的文明根深蒂固,中国的帝国组织渗透甚广,决不想允许这些发明破坏传统的制度于习俗。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西方科技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启示。 【答案】(1)特点:交流传播片断化,缺少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传播;交流具有双向性,以中国科技西传为主;缺乏直接交流,阿拉伯人起了中介的作用。 (2)影响:中国:未能破坏传统制度与习俗,没有引发社会转型,强化君主专制统治。西方:促进民族国家的建立,促进社会转型;促进欧洲思想解放(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推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新航路开辟)。 启示:科技作用的发挥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科技能够加速社会发展,也有可能阻碍社会进步。 【解析】 (1)特点:依据材料一“因为思想体系无疑要受到各种独特的种族特征的限制,可是这些思想体系的点滴片段还是有可能传播的”可以得出交流传播片断化,缺少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传播;“古代地中海区域的欧洲人除了发明瘦腿转磨外,他们贡献出的唯一有价值的机械技术是高转筒车,即后来阿拉伯各地普遍使用的‘萨吉雅’。可是中国人的发明就多了,这些发明在公元1世纪到18世纪期间先后传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交流具有双向性,以中国科技西传为主;缺乏直接交流,阿拉伯人起了中介的作用。 (2)不同影响:依据材料二“这三大发明对中国并没什么作用,相反,却在西方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中国的文明根深蒂固,中国的帝国组织渗透甚广,决不想允许这些发明破坏传统的制度与习俗”,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对中国的影响是未能破坏传统制度与习俗,没有引发社会转型,强化君主专制统治;对西方的影响是促进社会转型,促进欧洲思想解放,推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启示:依据材料二,结合第一小问的影响和所学分析得出,科技作用的发挥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科技能够加速社会发展,也有可能阻碍社会进步。 43.【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长期以来,美国推行的“门罗主义”以及强加于拉美人民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他们产生了反美情绪。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德、意法西斯在拉美大量投资严重损害了美国在拉美的经济利益,使美国在拉美的地位受到很大打击,引起美国的不安。因此,美国推行“睦邻政策”。1933年罗斯福在“论美日”演说中强调“睦邻政策”。就是在政治上任何美洲国家不应干涉另一个美洲国家的内政,在经济上奉行美洲国家之间的互惠贸易协定的政策。“睦邻政策”宣布后,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美国同拉美的关系。1934年,美国废除强加于古巴的“普拉特修正案”;同年,美国同海地签订了美军撤出海地的协定;1936年签订《美国一巴拿马协定》,取消了美国对巴拿马的干涉权等。“睦邻政策”的实施,受到了拉美各国的广泛欢迎……福斯特在《美洲政治史纲》——书中指出“睦邻政策只是把旧的帝国主义改头换面一下……但实质上,总的控制权还是控制在美国手里。” ——摘编自郑长彬《美国外交战略及其效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拉丁美洲推行“睦邻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在拉丁美洲推行的“睦邻政策”。 【答案】(1)背景:美国政策引起拉美厦感;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德、意法西斯在拉美大量投资严重损害了美国在拉美的经济利益;美国开始推行罗斯福新政。 (2)评价:“睦邻政策”的实施,受到了拉美各国的广泛欢迎,对团结拉美各国人民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行列起了积极作用。但它同时也蒙蔽了拉美人民的视线,使他们误认为“睦邻政策”标志着拉美在国际上平等地位的开端。事实上,美国通过玩弄外交手段却继续加强了对拉美各国的控制。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美国在拉丁美洲推行“睦邻政策”的背景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美国推行的“门罗主义”等使产生了反美情绪所以有必要推行“睦邻政策”、罗斯福为了国家利益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美国同拉美的关系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 (2)美国在拉丁美洲推行的“睦邻政策”的评价要抓住本质问题——“睦邻政策”不过是 美国玩弄的外交手段而已,但在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改善美国与拉美关系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效果不大。 点睛: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时特别需要注意表述的规范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