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0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模块二第6讲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1840-1912年)课件(102张)
第 6 讲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840 - 1912 年 )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 (1840 - 1912 年 ) 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政治 西方发动了五次大的侵略战争,中国由主权独立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渐严重下,农民阶级发起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先后发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清政府统治退出中国历史舞台,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经济 随着西方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中创办大量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思想文化 “天朝上国”思想受冲击,向西方学习成为救亡图存的主潮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先后成为主导潮流。 社会习俗 西方生活方式、习俗传入中国。 主题一 中华民族意识在抗争中觉醒 1 . (2019· 高考天津卷 ) 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 1903 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 “ 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 ” 。这反映了 ( ) A. 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 B .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C .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 D .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 点睛: (1) 为什么吴玉章在 1903 年没有选择社会主义理论主张?他当时选的是什么? (2) 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解析: 通过题干可知,吴玉章在 1903 年留学日本期间 “ 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 ” ,但只是对这种学说 “ 感到 …… 很新鲜 ” ,这反映出社会主义学说在当时还不能很好地契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故选 D 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 1848 年 《 共产党宣言 》 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成熟,排除 A 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在 1903 年的时候,广大的青年对于马克思主义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没有成为广大青年的目标追求,排除 B 项; 1940 年, 《 新民主主义论 》 的发表标志着中国革命理论形成,排除 C 项。 答案: D 2 . (2018· 高考全国卷 Ⅰ )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 “ 包装 ” 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 “ 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 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 .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点睛: (1) 日本利用外交规则争取国际舆论支持,清政府的反映说明了什么? (2) 历史解释。 解析: C 对:题干反映出日本政府懂得运用舆论和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而清政府对此却无所作为,说明当时清政府不熟悉近代外交事务。 A 错:舆论可以影响战争,但是无法左右战争进程。 B 错:日本想利用舆论影响为自己争取道义支持,而非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D 错: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日对待舆论影响的策略或态度,没有反映西方媒体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 答案: C 3 . (2016· 高考全国卷 Ⅰ )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 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点睛: (1)1894 年前 → 中国有军备优势!凭借什么? (2) 时空观念、洋务运动。 解析: 西方人士所讲的 “ 军备优势 ” 是指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事,从欧洲购置了大量当时先进的军事装备,并建立了一支较为强大的北洋舰队。因此,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得到普遍认同,被视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重要尝试。西方人士的认识正是他们基于对中国近代化努力成果的认识。 答案: C 1 . 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 (1) 变局之因:外敌入侵 ( 两种不同文明之间的较量 ) 。 (2) 具体表现 ① 政治上: 社会性质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国内政局 满洲贵族势力削弱,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汉族地方官僚地主势力增强 斗争性质 进入反封建反侵略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是民主革命的先声 社会阶层 买办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兴起 ② 经济上: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攫取的经济特权加紧侵略,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产生。 ③ 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策破产,转向被迫对外开放; “ 理藩 ” 外交被冲击,朝贡贸易体制被打破。 ④ 思想上:传统的 “ 夷夏 ” 观念开始转变, “ 天朝上国 ” 的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2 .社会各阶层的应变反应 (1) 清政府 ① 态度:由闭关自守到被迫对外开放;由抵制西方先进文明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② 原因:列强侵略打开中国大门;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客观需要。 (2) 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 ① 态度:抑制外来侵略,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向西方学习。 ② 原因: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知识分子的爱国立场。 (3) 地主阶级洋务派 ① 态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展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 ② 原因: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统治集团内部分化;总理衙门推动;洋务派掌握地方实权。 (4) 农民阶级 ① 态度:洪秀全领导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 ② 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有关,也是由其小农经济地位与立场决定的。 (5) 资产阶级 ① 态度: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改革科举,倡导实业救国,发起戊戌变法运动。 ② 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救亡图存的驱动。 1 .历史解释 —— 外交近代化 1867 年,在讨论修约问题时,李鸿章说,此 “ 系条约而非议和 ” ,修约是双方的权利, “ 有一勉强,即难更改 ”“ 其有互相争较,不能允从之处,尽可从容辩论,逐细商酌,不能以一言不合,而递责其违约 ” 。李鸿章的这一认识 ( ) A .仍然抱有天朝上国的想法 B .争取了对外交往的平等 C .具有了一定的近代外交观 D .提高了清朝的国际地位 解析: “ 修约是双方的权利 ” 已经不属于 “ 天朝上国 ” 的思想,故 A 项错误; “ 其有互相争较,不能允从之处,尽可从容辩论 ” 只能反映其认识,不能体现 “ 争取 ” ,故 B 项错误; “ 修约是双方的权利, ‘ 有一勉强,即难更改 ’”“ 其有互相争较,不能允从之处,尽可从容辩论 ” 已和近代的外交相接近,故 C 项正确; “ 1867 年,在讨论修约问题 ” 说明中国的地位没有改变,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2 .家国情怀 —— 爱国主义、民族主义 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乡绅何玉成在其一诗中写道 “ 下以保家室, 上以纾国忧 ” 。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 ( ) A .初具民族主义观念 B .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 C .饱读儒家经典著作 D .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 解析: 根据材料 “ 上以纾国忧 ” 说明当时的一些乡绅具有爱国意识,故 A 项正确;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人民群众自发的,故 B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饱读儒家经典著作,故 C 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当时的一些乡绅保家卫国的意识,不能反映走在近代化前列,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3 .时空观念 —— 外交观念变化 1861 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 1864 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 1873 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 1876 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这反映了 ( ) A .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 B .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 C .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 D .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 解析: 中国是半殖民地国家, A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错误;由材料 “ 清政府 1861 年设立总理衙门, 1864 年翻译出版国际法教科书, 1873 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 1876 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 ” ,可知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向近代外交的转变,故 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近代外交思想的发展而非传统外交观念,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外交事务而非崇洋媚外,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4 .史料实证 —— 清政府权力结构变化 下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前后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的比例。该图实质上反映了 ( ) A .满族贵族的特权削弱 B .清政府中央集权削弱 C .科举制功能进一步加强 D .清朝专制统治陷于孤立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汉人巡抚人数增加,说明汉族地主地位上升,满族贵族地位相对下降,但这并非实质,也不能说明满族贵族的特权被削弱,故 A 项错误;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汉族地主地位上升,地方自主性增强,清政府中央集权受到削弱,故 B 项正确;这种变化与科举制无关,故 C 项错误;此时汉族地主仍然拥护清政府的统治,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5 .历史解释 —— 民族危机与爱国主义 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年 ) ,在西藏面临西方入侵、中国领土再次被割让的危急关头,张荫棠挺身而出,上书清政府,要求整顿藏政、挽回主权,随后受命入藏任 “ 查办藏事大臣 ” ,并成为清朝历史上第一位汉族驻藏大臣。这反映了此时的清政府 ( ) A .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危机 B .仍秉承传统的选才思路 C .积极采纳汉族官员的主张 D .进一步扩大地方的自治权 解析: 根据材料 “ 在西藏面临西方入侵、中国领土再次被割让的危急关头 ” 可知清政府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故 A 项正确;传统的选才制度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以儒家经典为内容,且 1905 年已被废除,故排除 B 项;清政府是特殊条件下才采纳他的主张,故排除 C 项;材料没有体现西藏自治权的信息,故排除 D 项。 答案: A 主题二 晚清 70 年社会的转型与变迁 1 . (2019· 高考全国卷 Ⅰ ) 下表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A. 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 .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 .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 .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点睛: (1) 由读书人转型为企业家,说明歧视工商的观念有所改变。 (2) 家国情怀、历史解释。 解析: B 对:表格里列举的川沙县三位名人都是传统知识分子,但后来都经商,由材料 “ 上海招商局 ”“ 朱丽记花米行 ”“ 机器轧棉厂 ” 可知,他们投身工商业等实业,成为新的社会阶层。 A 错: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士人从商,而不是科举制选拔实务人才。 C 错:由材料看不出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 错:在当时的经济结构中,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 答案: B 2 . (2019· 高考全国卷 Ⅲ )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 A. 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 .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 .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 .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点睛: (1) 借外国人名义经营中国人自己的企业,中国人在躲避什么? (2)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析: B 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人借用外国人的名字经办新式企业,有助于减少办厂阻力,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 A 错:民间设厂高潮是在 20 世纪初出现的。 C 错:中国人创办近代新式企业对于外国资本来说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另外,外国资本大量输入是在甲午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 D 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企业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不能完全扭转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局面。 答案: B 3 . (2017· 高考全国卷 Ⅰ ) 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 1 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 20 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 1 钱。这一举措 ( ) A. 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 .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 .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点睛: (1) 政府对开平产煤出口减税可产生什么影响。 (2) 历史解释不应夸大,一分史料得一分史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社会环境及清王朝的政策调整,旨在考查考生史料分析的能力。结合题中关键信息 “ 开平煤矿 ”“ 李鸿章 ” 等可知,此时正在进行洋务运动。清政府批准李鸿章的减税请求,这有利于增强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A 项正确。材料强调清政府减少对开平煤矿所产之煤的征税,这减轻了开平煤矿的负担,而不是加强了管理, B 项错误,排除;列强并未控制中国的煤矿业, C 项错误,排除;材料中的开平煤矿不能等同于中国的煤矿业,排除 D 项。 答案: A 4 . (2017· 高考全国卷 Ⅱ ) 1879 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 “ 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 ” ;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 “ 协造 ” 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 A. 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 . “ 协造 ” 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 .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 .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点睛: (1) 产品由政府免费调拨到有偿使用并不能反映造船厂的性质与管理。 (2) 历史解释。 解析: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说明 1879 年以前,各省所用福州船政局所造船只的费用都由福州船政局承担,之后则变为用船一方拨付材料费,这种 “ 协造 ” 方式可以减轻福州船政局的经济负担,缓解其经费压力, B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福州船政局转为商办, A 项错误;材料信息中用船方是政府,并未体现市场化, C 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近代造船业的经费困难,而不是走出困境, D 项错误。 答案: B 5 . (2017· 高考全国卷 Ⅲ ) 1897 年,有人指出: “ 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点睛: (1) “ 1897 年 ” 与 “ 兴办实业 ”“ 阻力大减 ” 有何关联? (2) 时空观念。 解析: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 “ 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 ”“ 天津亦有小轮 ” 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兴办实业,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兴办实业限制的结果,故 D 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正式开始于 1898 年,与题干时间 “ 1897 年 ” 不符, A 项错误,排除; B 项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特点,与材料不符,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大肆对华资本输出, C 项错误。 答案: D 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 近代中国几种主要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洋务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2)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特征 ① 经济形式:由单一的自然经济形式变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元合一的经济形态。 ② 生产方式:由以手工生产为主变为多种生产方式并存,近代机器大工业产生,手工工场逐渐转变为工厂,轻重工业部门并存。 ③ 商品流通:国内农产品、手工业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外来商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效应对中国加大。 ④ 阶级分化:伴随着西方经济侵略,出现了买办阶层和产业工人。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也催生了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发展壮大。 (3) 多角度理解经济结构变动 ① 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的变动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融入世界的体现。 ② 经济结构的变动是西方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 ③ 经济结构的变动促使近代中国向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 ④ 从条件看,经济结构的变动过程与中国救亡图存紧密相连;从过程和影响看,经济的近代化推动制度的进步。 2 .东西方文明碰撞对近代中国转型的影响 (1) 经济领域:中国的自然经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进一步解体,建立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经济近代化艰难起步。 (2) 政治领域: 1861 年总理衙门设立,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也是推行洋务运动的国家机构。它的设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和外交的近代化。 (3) 思想领域: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科技等伴随着列强的侵略传入中国,被先进的中国人认为是维护统治或救国的武器, “ 师夷长技以自强 ”“ 中体西用 ” 等思想纷纷登场,但遭到了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新旧观念的冲突体现了强烈的时代印记。 (4) 文化领域:新旧并立、土洋并存成为主要特色,思想观念新旧碰撞,也体现了近代化缓慢发展的社会面貌。 (5) 社会领域: “ 买办 ” 、无产阶级等新兴阶级产生;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变为反封建反侵略,革命性质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时,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逐渐传入中国。 3 .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七大因素 (1) 外界因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商店、银行等,把西方的生活方式也移植了过来。 (2) 政治因素:为适应变化,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3) 经济因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4) 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5) 科技因素:自然科学的发展,火车、电灯、电报、电话等传入中国,改变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6) 教育因素:新式学堂增加,接受新式教育人员的扩大,加快了新式生活的推广。 (7) 思想因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传播了近代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提高了接受新生活的能力。 1 .史料实证 —— 自然经济解体 随着上海开埠,西方机器棉纺织品的大量涌入,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大量洋纱充斥,不少以棉纺织为业的村庄已无纱可纺。上述状况 ( ) A .体现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表明洋货已取代了土货 C .反映中国近代企业出现 D .说明市场已为洋商垄断 解析: 根据材料中 “ 西方机器棉纺织品的大量涌入,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 以棉纺织为业的村庄已无纱可纺 ” 说明当时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故 A 项正确;材料中仅仅说明当时洋布大量在中国倾销,并未取代土货,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中国近代出现机器工业,因此不能体现近代企业出现,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洋商垄断中国市场,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2 .历史解释 —— 近代化理解 “ 从更大的历史场景来看,归根结底,洋务运动又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冲击所引起的积极回应。 ” 从这个角度来看,洋务运动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 ( ) A .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B .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C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 .奠定了制度变革的基础 解析: 从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来看,当时资本主义代表着时代和历史的潮流,而洋务运动的出现适应并促进了这一历史潮流,这也是洋务运动最大的历史贡献,故 A 项正确;洋务运动虽然对自然经济也有一定的瓦解作用,但这不是它的最大历史贡献,故 B 项错误;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虽然是从洋务运动中脱胎而生的,但这也不是洋务运动最大历史贡献,故 C 项错误;奠定了中国制度变革基础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活动而非洋务运动,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3 .历史解释 —— 传统习俗凸显重农观念 明代以后,陕西各地县志对城乡庙会的记载多附于 “ 市集 ” 之后。以下是根据资料整理的 《 清末大荔县城乡庙会分月统计 》 表,这反映出城乡商业 ( ) A .注重保障农时 B .以季度为周期 C .受到时间限制 D .以农业为基础 解析: 从图片可以看出每个月庙会的天数变化,四月份以后天数变少,八月份到十一月份庙会的天数最少,这两个时间段是夏秋农忙时间,这反映了城乡商业注重保障农业生产,故 A 项正确;城乡商业以季度为周期,图片不能反映,故 B 项错误;城乡商业受时间限制与图片的内容不符,故 C 项错误;图片不能反映城乡商业以农业为基础,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4 .时空观念 —— 洋务运动对近代化的影响 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 1872 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位外交官的陈述 ( ) A .肯定了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B .可佐证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起步 C .反映了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 D .代表了西方人对中国发展的态度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 “ 1872 年 ” ,反映的是 19 世纪 60—90 年代的洋务企业,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并建成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故选 B 项。 答案: B 5 .史料实证 —— 近代外贸的发展 下表为晚清政府 1849 年和 1885 年的财政收入情况统计 ( 数额单位:万两 ) ,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 )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 281 77% 969 23% 1885 3 071 40% 3 923 51% 注: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 ( 其中关税 1841 年约为 420 万两; 1887 年约为 2 054 万两 ) A .中国半殖民地程度逐渐加深 B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C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 .中国近代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解析: “ 1885 年的财政收入情况统计 ” 中, 1885 年农业税和工商税均有大幅度增加,不能体现 “ 半殖民地程度逐渐加深 ” 这一状态,故 A 项错误;税收比例的增加不能说明经济性质的变化,故 B 项错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后,故 C 项错误; “ 关税 1841 年约为 420 万两; 1887 年约为 2 054 万两 ” 说明主要是海关税收的增加,说明进出口商品增多,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主题三 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的救国思想 1 . (2019· 高考江苏卷 ) 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 “ 经义治事,安定 ( 北宋教育家胡安定 ) 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 ” 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 ) A. 全面复兴旧学 B .排斥西方新学 C .新学消解旧学 D .崇尚中体西用 点睛: (1) “ 旧学 ” 与 “ 新知 ”→“ 执乎中 ” 揭示了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 (2)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解析: D 对:由材料 “ 体用贵兼通 ”“ 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 ” ,可知在当时旧学沉沦、新知潮涌的情况下要 “ 体用贵兼通 ”“ 两端执乎中 ” ,可见其主张中体西用。 A 、 B 、 C 错:由 “ 两端执乎中 ” 可以看出并不是要全面复兴旧学,也不是要排斥西方新学,更不是新学消解旧学。 答案: D 2 . (2017· 高考全国卷 Ⅰ ) 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 1 883 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 ,直隶亦有 172 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 A. 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 .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 .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点睛: (1) 沿江、沿海省份 → 经济发达、思想解放比较快的区域。 (2)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及其地理分布特点,旨在考查考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留日学生区域分布的不平衡表现在长江流域省份与东南沿海省份明显高于内地省份,这一状况与当时中国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有关,故 A 项正确。 B 项 “ 革命运动 ”“ 高涨 ” 与材料信息 “ 1904 年 ” 不符,当时清政府正在推行改革,革命运动并不是 “ 高涨 ” ,排除;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并未变化, C 项错误,排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与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没有直接关系, D 项错误,排除。 答案: A 3 . (2016· 高考全国卷 Ⅲ ) 1903 年,张之洞等拟 《 奏定学堂章程 》 ,其中规定禁止使用 “ 团体 ”“ 膨胀 ”“ 舞台 ”“ 影响 ”“ 组织 ”“ 运动 ”“ 报告 ”“ 观念 ” 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 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点睛: (1) 根本目的可从阶级属性去分析。 (2) 唯物史观。 解析: 本题失误原因在于没弄清 “ 1903 年 ”“ 张之洞 ” 隐含的信息,此时维新变法已失败,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践行者,维护封建统治的支持者,由此可知答案为 D 项。 1898 年维新变法已失败无须抵制维新思想,排除 A 项;由张之洞倡导洋务运动可排除 C 项;张之洞仅反对部分新名词,语言纯洁性说法太极端,可排除 B 项。 答案: D 4 . (2016· 高考全国卷 Ⅲ )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 “ 诗界革命 ” ,曾赋诗 “ 泱泱哉我中华 …… 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 ” 这反映出 “ 诗界革命 ” ( ) A. 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 .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 .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点睛: (1) “ 中国比英日更容易崛起 ” 是史料核心大意。 (2)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时代背景认识 “ 诗界革命 ” 的作用。 “ 诗界革命 ” 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梁启超等人发起的诗歌改良运动。题干中这首诗创作的背景是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诗歌中蕴含着振兴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想,说明 “ 诗界革命 ”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故选 C 项。倡导民主革命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故排除 A 项;推动白话文运动的是新文化运动,故排除 B 项;在甲午战争以前,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已经出现,故排除 D 项。 答案: C 1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1) 概述: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2) 表现 ① 第一次高潮: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② 第二次高潮: 19 世纪中叶前后开始受到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兴办,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以 “ 中体西用 ” 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习制度及思想。 ③ 第三次高潮: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 (3) 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4) 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前期 “ 器物 ” 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 “ 器物 ” 层面向 “ 制度 ” 层面过渡的迹象。 2 .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 学习内容: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 (2) 学习过程 ① 经历了由鸦片战争前盲目排外到鸦片战争后被动接受 ( 林则徐、魏源和地主阶级洋务派 ) 再到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主动选择 ( 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 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② 各进步思想间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 体现主题:救亡图存是主题。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各阶层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过程,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关联、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4) 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1 .家国情怀 —— 爱国主义传统 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经历了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 “ 维新变法 ” —— “ 民主共和 ” —— “ 民主与科学 ” —— “ 马克思主义 ” 的演进。贯穿其中的一个共同主题是 ( ) A .发展资本主义 B .反对专制统治 C .救亡图存 D .实现社会主义 解析: 发展资本主义不符合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马克思主义 ” ,故 A 项错误;反对专制统治,不符合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故 B 项错误;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 “ 维新变法 ” —— “ 民主共和 ” —— “ 民主与科学 ” —— “ 马克思主义 ” 的演进过程,体现了近代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寻求救国的道路,故 C 项正确;实现社会主义是 “ 马克思主义 ” 的主题,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2 .家国情怀 —— 救亡图存潮流 1888 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 “ 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 ” 由此可知,康有为 ( ) A .维新思想已形成体系 B .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 C .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 D .关注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 解析: 维新思想已形成体系是在甲午战后,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材料没有涉及,故 B 项错误;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材料没有涉及,故 C 项错误;材料 “ 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 ” 表明康有为关注边疆危机,关注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3 .历史解释 —— 传统文化蕴含救亡精神 19 世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讲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观念提出了质疑,而对进化论赞赏有加。如严复曾强调 “ 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 ” 。这些言行 ( ) A .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 B .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 C .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D .为托古改制做了舆论准备 解析: 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符合 1915 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期间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点,故 A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故 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在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民族危机加剧的环境下,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主张,其中严复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在中国开始宣传 “ 进化论 ” 思想,故 C 项正确;托古改制是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4 .历史解释 —— 史料分类与应用 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历史档案中未发现上书的文件,由此认为上书的行动可能不存在。这说明 ( ) A .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没有历史价值 B .历史档案完全反映了历史的真相 C .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 D .回忆录的史料价值高于历史档案 解析: 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是一手史料,是有历史价值的,故 A 项错误; “ 完全 ” 属于绝对化错误,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了 “ 历史人物的回忆录 ” 与清朝历史档案的不同,史料应相互印证,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故 C 项正确;历史档案的价值高于回忆录,因为回忆录可能受到遗忘与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5 .家国情怀 —— 救亡图存 甲午战争成为中国民主观念演进的分水岭,人们对儒学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更加严重的动摇,进化论在中国知识界备受推崇并逐渐成为晚清思想界的主流观念,时人称之为 “ 天演公理 ” 。主要是因为当时 ( ) A .儒学不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B .广大知识分子在变法中的偏激倾向 C .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主题 D .进化论思想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始于甲午之战,主要是因为民族危机下中国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并从思想上发生重大变化,故 A 、 B 两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 C 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中体西用思想,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 命题聚焦 ]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改革开放 40 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转换经营机制、利改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多个阶段,取得巨大成就。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回顾国有企业改革历程、总结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经验,对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在新时代更好发挥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 典例 ] (2018· 高考全国卷 Ⅱ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9 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 “ 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 ”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 200 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 1949 年后收归国有。 —— 摘编自陈真等编 《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 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12 分 )(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 析题 —— 从哪些角度入题 本题是提炼观点型论述题,答题时要遵循以下三步:第一步,精析材料,发现问题,寻找适合的论证角度;第二步,回归教材,联系所学,概括合理的启示;第三步,亮明观点,组织论据,采用规范格式作答。 一、从主流观点求稳的角度 可结合材料表层信息 “ 招商股银 200 万两 ”“ 贷款改装设备 ” 得出观点 “ 资金、技术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 。 二、从唯物史观求高的角度 唯 物史观认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从变革的角度可结合材料中汉阳铁厂创办时的艰难、盛宣怀经营的成功和新中国成立后收归国有重焕生机得出观点“体制创新是工业现代化的关键”。 三、从求异思维求新的角度 大部分考生往往只关注了汉阳铁厂的变化这一表面信息,但汉阳铁厂一开始为何生产不出合格的产品,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一个全新的角度,由此结合材料 “ 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 ” 得出观点 “ 核心科技是工业现代化的关键 ” 。 答题 —— 如何组织史实论证 一、主流观点角度 —— 人人笔下有,我比他人亮一点 [ 启示 ] 资金、技术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2 分 ) [ 说明 ] 洋务运动是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开始,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并派留学生引进科技,但资金不足,核心科技受制于洋人,不利于工业化的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后,其资金不足、技术依赖洋人,形成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特点,即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难以发展。 (8 分 ) [ 总结 ] 只有解决了资金、技术问题,工业现代化才能腾飞。 (2 分 ) 二、唯物史观角度 —— 他人想到未必做到,我比他人高一点 [ 启示 ] 体制创新是工业现代化的关键。 (2 分 ) [ 说明 ] 洋务运动坚持 “ 中体西用 ” ,洋务企业受封建政府的控制,缺乏科学决策,如张之洞官办湖北汉阳铁厂,在资金、技术、原料、能源、人才等方面不配套,不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改革体制,招商股银、官商合办,开办煤矿,改装设备,获得成功。 1978 年前,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束缚了企业的活力。 1984 年后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增加了企业活力; 1992 年后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迅速发展。 (8 分 ) [ 总结 ] 体制创新就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体制创新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工业现代化的关键。 (2 分 ) 三、求异思维角度 —— 人人笔下无,我比他人新一点 [ 启示 ] 核心科技是工业现代化的关键。 (2 分 ) [ 说明 ] 洋务运动是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开始,提出 “ 师夷长技以自强 ” 口号,创办近代企业和近代学堂,并派留学生引进科技,但核心科技受制于洋人,不利于工业化的发展。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后,核心科技受制于洋人,主要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难以发展,导致中国工业畸形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对科技的重视, “ 一五 ” 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实施 “ 科教兴国 ” 战略,建立起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 (8 分 ) [ 总结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核心科技是工业现代化腾飞的关键。 (2 分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 世纪中期,清政府开始了一场 “ 师夷长技以自强 ” 的洋务运动。然而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洋务派聘请的一些洋匠更是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牟取暴利,结果洋务运动步履维艰。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要 “ 尽一切可能让共产党在经济上日子不好过 ” ,对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的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新中国的 “ 封锁 ”“ 禁运 ” 步步升级。这给新中国经济的恢复造成了严重的困难。 2018 年 4 月 16 日晚,美国商务部以中国中兴通讯公司非法向伊朗和朝鲜出口为由,发布公告:美国政府在未来 7 年内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 ( 电子技术或通讯元件 ) ,这些技术一旦被卡住脖子、断供,将给中兴公司带来巨大的影响与损失。 历史事件总能给我们启迪与警示,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12 分 )(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 解析: 依据材料 “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 …… 对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的政策 ”“ 2018 年 4 月 16 日晚,美国商务部 …… 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 ”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掌握核心技术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的论点,或者联系近代史实及所学知识得出列强的阻挠与破坏,阻挡不了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壮大的步伐的论点等,并依据这些史实结合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并联系相关所学知识进行论述。 答案: 启 示:核心技术是大国重器,我们应自己掌握。 说明: 19 世纪中期,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清政府开展了一场 “ 师夷长技以自强 ” 的洋务运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列强希望中国永远是他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不会让中国走向真正的富强。没有核心技术支撑的洋务运动,加上当时腐败的清王朝,其结局早已注定。 面对新中国的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 “ 封锁 ” 和 “ 禁运 ” 。虽然给我们的经济造成了困难,但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了困难,特别是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 “ 两弹一星 ” 的研制及成功。 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来看仍然比较落后。在有关中兴通讯这场无硝烟的中美贸易战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存在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不强,核心技术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中国企业必须提高创新,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才能把企业真正地做大做强。 总之,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我们只有自己掌握了核心技术和不断创新的能力,才能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上不惧任何国际风浪。 精准押题 · 巩固提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