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
专题三现代中国的内政、外交与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 [宏观·理清时序] 时序要清 线索要明 本专题主要阐述了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由曲折发展到不断完善的历程、祖国统一大业、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日益成熟及二战后世界格局呈现出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线索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严重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民主制度重建并日益完善。 线索二: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线索三:当今国际格局与新中国的外交 (1)两极格局的形成和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二战后初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两分天下,两极格局形成。中国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中国外交的突破: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迅速崛起,第三世界登上历史舞台,冲击了两极格局,形成了多极化趋势。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缓和了与美国、日本等西方大国的关系。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中国融入世界:苏联解体,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日本要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国力迅速增强,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执行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和建国纲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和国家政治发展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经过拨乱反正、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时期,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基本形成。 (4)“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向祖国的统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知能强化Ⅰ 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新中国的成立 (1)背景: ①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取得胜利。 ②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向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报告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 社会的总任务。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论准备。 ③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共中央迁往北平,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展开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建立: 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改北平为北京;确立了国旗、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②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同日,举行开国大典。 2.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 全国基本解放 至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土地改革 将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推广到全国,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农民向国家交“公粮”。至此,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中共中央从挽救朝鲜危局、保卫我国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这一根本立场出发,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参战,经过历次战役最终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一带。中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镇压反革命 肃清了国民党隐藏在大陆的特务及反对新生政权的各种反动组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被称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运动” 3.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 在社会形态上 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政治上 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 在经济上 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在文化上 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在道路上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初步建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正式确立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初步发展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①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①法律依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②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2.“文化大革命” 是一场由领导者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3.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 (1)法制建设 措 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对包括刘少奇冤假错案在内的各种冤假错案平反 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成就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2)民主制度 ①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②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4.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2)特点: ①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理论成果包含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②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革命环境里就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如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都是为实现人民民主而进行的探索和创造。新中国成立后宪法几经修改,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 ③以始终保持先进性的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也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要求。 ④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既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又因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相承接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是战争年代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 ⑤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发展完善,一方面在于先进政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其提供了源泉和动力。 1.1949年11月,毛泽东在给华南分局等单位的电报中指出:“你们必须将这种市的县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看成是团结各界人民、动员群众完成剿匪反霸……恢复与发展生产,恢复与发展文化教育直至完成土地改革的极重要的工具。”这反映出( ) A.政治协商成为统战的重要方式 B.民主政策深得民心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初步形成 D.中央允许地方自治 解析:选A “1949年11月” 处于建国初期,材料中电报的主要内容是联合各界代表以团结各界人民共同完成当前主要工作,这是统战的方式,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态度,排除B项;人大制度初步形成于1954年,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也不是地方自治,排除D项。 2.1957年,周恩来在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说:“既然我们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都能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共同合作,团结在一起,那么,怎么能够设想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不能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下去呢?这是说不出道理的。”这一讲话( ) A.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B.推进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形成 C.标志着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D.号召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基层民主 解析:选A 结合材料提供的时间“1957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的讲话发生在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之后,A项正确。B、C、D三项皆不符合题中时间信息,排除。 3.改革开放早期,我国学者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更多的是从阶级本质出发,意识形态色彩较浓。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西方政治制度,无论在体系结构还是在制度分析上较20世纪80年代都有很大进步。史学研究出现此种变化是( ) A.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原则的结果 B.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需要 C.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需要 D.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 解析:选D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与材料关系不大,A项错误;“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当时不存在全面修宪的需要,C项错误;材料内容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在“研究西方政治制度”方面的变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的需要,故答案为D项。 4.“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制度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选D 根据“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弊病”可知这一制度涉及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故选D项。 5.(2018·石家庄模拟)1954年宪法确认的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工农劳动群众,还包括了“可以合作的劳动人民”,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也不是整个资产阶级,而只是官僚资产阶级。由此可见当时( ) A.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 B.民族资产阶级仍有革命性 C.新宪法强化了阶级矛盾 D.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稳定性 解析:选A 由材料可知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工农群众,还包括民族资产阶级,这说明新中国民主是广泛的人民民主,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新宪法将民族资产阶级确认为民主的主体,因而新宪法并未强化阶级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是1954年宪法的相关内容,与政协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6.至2011年,我国现有宪法和法律文件239件,行政法规700多件,地方性法规8 600多件。这表明( ) A.民众对法律的认识提高 B.法律保障了改革开放成果 C.基层民主得到贯彻落实 D.依法治国得到了有力保障 解析:选D 材料中我国宪法等法律文件的完善,使依法治国方略得到了有力保障,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知能强化Ⅱ 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一、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香港:1842年《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地区。 2.澳门:1557年后,葡萄牙殖民者开始长期占据。 3.台湾: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形成割据政权(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不同于港澳问题)。 二、“一国两制”构想与实践 1.过程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2)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3)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通过。 2.内涵 (1)前提:一个中国。 (2)含义: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 :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照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4.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是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5.成功实践 (1)表现 ①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②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2)意义 ①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②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③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三、香港回归20周年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促进实现祖国统一 祖国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香港回归的这20年,当地的社会经济继续保持着繁荣发展,这充分地证明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性。这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具有重大意义。 2.推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能够全面地激发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提升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香港回归的这20年,其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运用的经验对于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借鉴意义。 3.提升民族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强大动力。香港回归的这20年,香港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密切,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将促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 从香港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来看,香港文化与中华文化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香港回归的这20年,不断地向外传播着中华文化,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发展状况 (1)从内战状态到和平状态:1979年,大陆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开创了两岸关系新局面。 (2)从长期隔绝到互相交往: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3)从民间交往到半民半官交往: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2.问题展望 (1)有利因素: ①有正确指导——“一国两制”构想。 ②有共同信念——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流,两岸同胞盼望和平统一。 ③政党的努力——共产党有和平的诚意,台湾多个政党也倾向和平。 ④祖国强大——大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军事强大,综合国力提高。 ⑤经济文化交流——两岸交流频繁。 (2)不利因素: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猖獗。 3.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依据 (1)历史根据 ①公元230年,三国时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率水军到达台湾。 ②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前往台湾。 ③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岛,从此,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 ④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1683年清政府进军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⑤1885年,清政府正式将台湾建为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2)法律依据:在法律意义上,中国对台湾拥有不容争辩的主权,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从国内法来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②从国际法来看:《开罗宣言》中规定日本侵占的包括东北三省、台湾、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波茨坦公告》进一步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组织承认了“一个中国”原则;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组成部分。 4.关于台湾问题的认识 (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台湾当局的关系问题,应该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2)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 (3)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和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 1.1984年通过的《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可同联合王国和其他国家建立互利的经济关系”“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单独地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并签订有关协定”。据此,下面表述合理的是( ) A.《声明》为英国干涉香港事务埋下了伏笔 B.香港可根据需要开展独立外交活动 C.香港获得了独立处理涉外事务的权利 D.香港将享有受法律保护的高度自治权 解析:选D 《声明》只是规定了香港的高度自治权,主权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使,故A项错误,D项正确;香港回归以后,在国防、外交领域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负责,故B、C两项错误。 2.下面三张邮票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不同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对比历史事件的能力。A项不适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经济特区;C项不适合经济特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它们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但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的性质,排除D项。故答案为B项。 3.1983年,中共中央提出:说到统一,有一个用什么“统”的问题;照我们的意见,就是用一个国名、一个首都来“统”,其余都可以维持现状不变;就是说,既不要用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去“统”,也不要用台湾的现行制度来“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央首次提出“一国两制”方针 B.“一国两制”下台湾内部事务不变 C.海峡两岸已实现了直接通商 D.中国反对美国干预海峡两岸事务 解析:选B 1981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故A项错误;由“就是用一个国名、一个首都来‘统’,其余都可以维持现状不变”可知,“一国两制”下台湾内部事务不变,故B项正确;海峡两岸直接通商始于2008年,故C项错误;题干信息没有体现美国干预台湾事务,故D项错误。 4.近年来,台湾的一些人主张借国际法意义上的“民族自决原则”组织台湾岛上的居民进行所谓“统独公投”以决定台湾的前途。国际法专家认为:“国际法上的民族自决是,具有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政治地位和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利,并且这种权利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据此可见,上述材料中“台湾的一些人”的主张( ) A.严重违背了“九二共识” B.符合国际法中“民族自决原则” C.基于台湾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原则 D.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应遵循国际法 解析:选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国际法关于“民族自决”的适用范围,即适用一切处于外国殖民统治、外国占领和外国奴役下的民族。而台湾问题属于内战遗留问题,属于我国的内政,因此“统独公投”缺乏国际法理依据,属于违背“九二共识”的严重分裂国家的行为。 5.(2018·贵阳摸底)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项目合计约20 000个,投资额约110亿美元,年平均项目约3 000个,金额约18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 B.对“一国两制”构想达成共识 C.解除了台胞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D.对“坚持一个中国”达成共识 解析:选D 中国对于台湾问题的解决办法没有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构想是中国解决统一问题的措施,两岸对“一国两制”构想达成共识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解除了台胞赴大陆探亲的限制是在1987年,故C项错误;1992年海峡两岸对“坚持一个中国”达成共识,两岸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故D项正确。 6.严安林在《蔡英文上台后的两岸关系走向》一文中指出:“蔡英文为求当选提出了‘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提出在两岸之间要‘积极沟通’、‘不挑衅’与‘无意外’,但在其否认‘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情况下,即在坚持既有‘台独’ 立场情况下,如何实现‘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与目标,是大有疑问的。”下列有关两岸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九二共识” ②台湾当局仍具有积极沟通的诚意 ③“一国两制”已被海峡两岸普遍接受 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 目前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九二共识”,故①正确;台湾当局坚持“台独”立场,表明其缺乏沟通诚意,故②错误;“一国两制”没有得到台湾当局的响应,故③错误;两岸血脉相连,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和转型的时期。欧美国家在该阶段实行竞争性的选举,结果是社会的阶级与群体斗争的加剧,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和动荡。鉴于此,新中国在该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是( ) A.选择并实施协商民主制度 B.先恢复经济,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 C.依法治国,巩固改革的成果 D.确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解析:选A “一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工业化阶段的开始,该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与重点是选择并实施协商民主制度,缓解社会各阶级和党派的矛盾,故A项正确;B项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建设主要方向和重点,故B项错误;C项和D项都是改革开放深入时期的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故C、D两项错误。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按界别组成,各界别可以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既可发表个人意见,也可提出所在界别团体的主张,甚至是跨界别的共同建议。这可以表明人民政协( ) A.主要履行监督职能 B.具有开放和包容性 C.拥有人大部分权力 D.受人民监督和管理 解析:选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监督职能,但材料主要说明人民政协具有开放和包容性,故A项错误,B项正确;1949~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的职能,随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人民政协就变成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政协的监督和管理问题,故D项错误。 3.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 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 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 D.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解析:选D 材料中没有提及1954年宪法制定时的国际形势,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的宪法有一些是资本主义宪法,故B项错误;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五四宪法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D项正确。 4.(2018·河南重点高中联考)建国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 A.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 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 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 解析:选D 新中国成立后,还要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新政权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党和政府难以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制定系统完备的法律,故A、B、C三项错误;材料信息仅体现的是法制工作的开展,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D项正确。 5.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中国( ) A.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 B.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C.以法治作为反腐的工具 D.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解析:选D 新时期法制的不断完善体现在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设上,而题目中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题目中强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未体现立法为民的原则,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反腐,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1999年我国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此时邓小平的强调推进了依法治国的决心,故D项正确。 6.(2018·邯郸检测)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这一决定( ) A.加强了人民民主监督作用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表明我国民主制度的完善 D.有利于增强法制意识 解析:选D 宪法宣誓有利于培养国家工作人员对宪法的忠诚,有利于增强法制意识,故D项正确。 7.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成就表。这表明,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是( ) 时间段 制定或修订的主要法律 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 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20世纪90年代初到党的十五大召开 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合伙企业法、价格法…… 1997年至今 证券法、反垄断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社会保险法…… A.完善法律程序 B.突出社会立法 C.维护国家统一 D.注重经济立法 解析:选D 材料表格列举了新时期所通过的法律制度,没有涉及法律程序,故A项错误;从表格内容来看,所制定法律内容多,涉及各个方面,无法体现突出社会立法,故B项错误;国家统一只是诸多法律之一,不是每个时期首先考虑的因素,故C项错误;从表格法律名称来看,与经济相关的法律和规范居多,故D项正确。 8.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议,实现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对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 ) A.实现国共再次合作,推动台湾和大陆统一 B.两党平等谈判是解决两岸关系的合适方式 C.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反对外部势力干涉 D.“一国两制”打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 解析:选D 材料没有提到“一国两制”打破了海峡两岸的隔绝状态,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9.“1963年,周恩来同志把对台湾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台湾统一于中国。四目:1.统一后,除外交权统一中央外,台湾军政大权等悉委于蒋介石;2.中央拨款支援台湾建设;3.台湾社会改革可从缓,双方协商进行;4.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团结之举。”上述材料不能说明中央对台湾问题( ) A.其政策有别于港澳问题的处理方式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决定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 D.灵活务实的原则 解析:选C “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提出和实行是改革开放时期的重要政策,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10.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对参选香港议员的法律资格进行重新解释说明。人大释法即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解释法律权”,对特区因为法律知识不足和其他特别原因(纷争、诉讼不清)而进行定调。因为香港的司法独立是按照香港基本法由中央授权,香港法院解释基本法的权力也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香港基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即规定: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人大释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大释法有利于清除“港独”势力 B.人大释法是香港繁荣稳定的根本保证 C.人大释法一定程度上有违港人治港的原则 D.人大释法彰显了中央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 解析:选D 人大释法的主要的功能是为法律定调,作用体现在法律层面,材料强调香港基本法的权力来源,重申国家对其领导地位,故D项正确。 11.国台办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政府一再申明,对于台湾同外国的民间经济文化往来,不持异议。但是,“国际生存空间”的提法,是要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对此,中国政府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体现了在台湾问题上党和政府( ) A.力求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B.坚持原则和立足发展相结合 C.尽可能增加交往和取得互信 D.双方以经济贸易合作为前提 解析:选B A项表述是大陆和台湾的共同梦想,且双方都坚持一个中国为前提,与题意政府的态度无关,故A、D两项错误;题目中“对于台湾同外国的民间经济文化往来,不持异议”体现了立足发展,题目中“‘国际生存空间’的提法,是要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对此,中国政府不能不坚决反对”体现了坚持原则(一个中国),故B项正确;C项表述并未体现出题目中的坚持原则,故C项错误。 12.2017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发展规划,它将成为“一带一路”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支点。粤港澳大湾区有别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其他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观念,其最为独特的优势是( ) A.跨制度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内容 B.解决港澳青年成长就业问题 C.面向海洋、承载更多对外开放的功能 D.显著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 解析: 选A 结合所学知识,香港、澳门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A项表述正好体现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故A项正确。B、C、D三项的表述是粤港澳大湾区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和优势,并非独特优势。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章 社会结构 第一条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 苏联的政治基础,是由于推翻地主和资本家的政权并争得无产阶级专政,而成长和巩固起来的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第三条 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由于消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废除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消灭人对人的剥削,而确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 第十一条 苏联的经济生活由国家的国民经济计划决定并受其指导,以便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物质和文化水准,巩固苏联的独立和加强其国防力量。 ——苏联1936年宪法 材料二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票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章 总 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 第六条 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 第十条 国家依照法律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其他资本所有权。 第十一条 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各种生活资料的所有权。 …… 第十五条 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摘编自中国1954年宪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联和中国宪法的特点及其制定的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国宪法的历史作用。(10分) 解析:第(1)问,从两部宪法的性质、宪法的内容以及宪法所体现的原则上概括其特点,结合两国宪法颁布的时间,从两国建国后的相关政策和成就总结颁布宪法的背景。 第(2)问,结合两国宪法内容和宪法的政治地位,从对当时和对后世两方面总结两国宪法的历史作用。 答案:(1)特点:苏联: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民主宪法;是对已经取得成就的总结。中国: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原则性和灵活性);体现国际视野与历史视野的结合(国际化与本土化)。 背景: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中国:新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开展;共同纲领的制定。 (2)作用:苏联: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成果(或标志着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建成;标志着斯大林体制的确立);为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制定提供借鉴(或对东欧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的制定提供了借鉴)。 中国:保障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开展(或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展,传播了民主法治观念);为改革开放后民主法制的重建和完善提供了经验教训。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 间 主要法律法规(节 选) 新中国成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等;1954年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2年宪法颁布 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人民法院组织法;个人所得税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国籍法;1982年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大前 修改1982年宪法;加入《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的决定,涉外经济合同法等;民事诉讼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行政诉讼法…… 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前 1982年宪法第二次重要修改;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业银行法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票据法、广告法、拍卖法等;对外贸易法;教师法、科学技术进步法…… 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召开前 第三次修宪;证券法、信托法;行政复议法、政府采购法等,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高等教育法、科学技术普及法…… 新中国法制建设历程可以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多种趋势。依据上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种趋势并分析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充分。)(12分) 解析: 材料中分别列出了不同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情况,所以既可以从宏观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的过程,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的过程,也可以从某一种制度来提炼观点,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然后根据所学知识,找到相关的原因及史实整理即可。 答案:示例1 趋势: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1954年宪法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再到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的颁布,新中国通过不断立法健全各级民主制度。 原因:国家性质;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经济发展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人民的民主诉求增强(或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世界民主化潮流;等等。 示例2 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并日益完善。商标法、专利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日渐增多。(或答出以下趋势,并有简单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健全法制,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转变;越来越重视科教兴国;等等。 原因:新中国成立,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中国外交重大突破,国际环境改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决议;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全球化潮流;等等。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