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小题专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 23 课 小题专练 1、 渡江战役期间,毛泽东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 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新中国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 A.“和平共处” 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另起炉灶”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 A.说明中苏关系出现恶化 B.争取到了更大外交空间 C.意在换取美国对华支持 D.缓和了“冷战”的紧张气氛 3、有学者这样描述新中国初期的某一外交政策:“中国屈膝受辱的时间太长了,新中国不会乞 求帝国主义的承认。”该外交政策是( ) A.不结盟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4、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正确理解是( ) ①废除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同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②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③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 ④争取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扩大国际影响 ⑤“一边倒”的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不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⑤ 5、有学者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转向较多 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的依据是新中国( ) A.参加日内瓦会议 B.提出“一边倒”的方针 C.参加万隆会议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1954 年 6 月,周恩来访问印度,中印两国总理会谈后发表联合声明,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 一时间在印度“印中人民是兄弟”和“五项原则万岁”的呼声高涨,中印友好掀起热潮。这 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B.成为中印两国人民永久友好的保证 C.得到了中印两国人民的高度认可 D.是中国开展外交活动的指导原则 7、有学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有以下特征:革命性,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 指导下产生并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内向性,外交决策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 影响;过渡性,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过渡。以下事件能更多体现“过渡性”这一 特征的是( ) A.与苏联缔结友好同盟条约 B.提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援越抗法、抗美援朝的决策 8、新中国成立之初所面临的国际形势的最突出特点是( ) A.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 B.两大阵营尖锐对立 C.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衰弱 D.美国推行霸权政策 9、外交部最近公布的外交档案中有一份原始档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右图)。这是周恩来总 理代表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出席一次重大国际会议的代表证。这次国际会议( ) A.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B.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结束了中美之间的对抗 10、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被广泛运用的是( ) ①“求同存异”的方针 ②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据统计,1955 年一年内到中国访问的使者,有来自亚、非、欧、澳、美五大洲的 63 个国 家的 417 个代表团,共 4 760 人,比 1954 年增加 64%。这一年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的主要原 因是( ) A.“一边倒”政策的实施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D.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开展 12、1955 年举行的亚非会议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陈毅同志曾赋诗“准则 昭天下,精神重万隆对本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出现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亚非拉国家广泛的支持和响应 C.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答案以及解析 1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 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与材料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 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一致,D 项正确。 2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 1953 年提出,中苏关系 1956 年后开始恶化,故 A 项错误;“一边 倒”的外交政策使中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对立,缩小了中国的外交 空间,因而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就大大拓展 了中国的外交空间,故 B 项正确;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时,美国依然敌视中国,且“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并非针对美国提出,故 C 项错误;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国际“冷战”形势严峻,中国“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不能起到缓和“冷战”局势的作用,故 D 项错误。 3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不会乞求帝国主义的承认”与建国初期的“打扫干净屋子再 请客”内涵一致,故选 B 项。 4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学生易误选 D 项。学生往往认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与独立自主的 外交方针相矛盾的,因此不是其表现。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后,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 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充分体现了为打破外交上的孤立而做出的英明选择— —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捍卫和平,不仅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的延伸,而且是其重要内容。 5 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敌视,我国政府提出了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这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但这项外交政策也 在无形中树立了更多的敌人。因此,1953 年, 我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与各国 发展友好关系,这很明显是从国家利益出发,故选 D 项,排除 B 项。A、C 两项均与题干主旨无 关。 6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在印度‘印中人民是兄弟’和‘五项原则万岁’的呼声高涨”,可知印度人民高度 评价该原则,结合所学,这一原则是中国为改善与邻国关系主动提出的,受到中印两国的高度 认可,故 C 项正确。 7 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中“过渡性”的概念:“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过渡”可知,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跳出了“革命”的圈子,从和平的角度与其他国家进行和平交往,故 C 项正 确。A 项体现了革命性这一特征,B、D 项体现了内向性这一特征,均排除。 8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9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讨论 的主题是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故 A 项正确。 10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 异”的方针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延伸,故①③符合题意,而②④是我国 60 年代 以后提出的外交方针。 11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1955 年”和阐述的与中国进行交往的国家和范围,遍 布五大洲和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这显然和 1955 年万隆会议上中国阐发的“求同存 异”方针关系密切。 12 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B、C、D 三项均为本次会议召开的 背景,但 A 项是其影响不是背景,因此选 A。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