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4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南省湘潭县一中2020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题(解析版)
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13页,47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 140 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史记》记载:西周建立时,尹佚策祝曰:“殷之末孙季纣,殄废先王明德,侮蔑神祗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显闻于天皇上帝。”于是武王再拜稽首,曰:“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这说明西周的天命观 A.从“神本”走向“人本” B.受宗法制度的影响 C.对神灵的崇拜逐渐强化 D.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25.秦朝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虽然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做法,但在具体推行中应该有个过程,尤其是要让原来六国之民逐渐适应。但是秦始皇依仗他的威严,一下将郡县制推行到全国。材料旨在说明秦朝郡县制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推行过急、过广 D.导致秦王朝暴政而亡 26.宋代官制规定有官、职、差遣的区分,“官以寓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汉治内外之事”。仆射、尚书、丞、郎,以及台、寺、监的官员,都不担任与官职名称相符的职务,以至于出现“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的现象。宋朝这一设计 A.明确职责,提高行政效率 B.很有效地实现了权力制约机制 C.细化级别,加强官员监督 D.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7.明代社会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方面,表现在农作物新品种的引入和推广。明代开始大力引进高产作物,如南洋的番薯(俗名地瓜)、南美洲的玉米、巴西的花生等。这些高产作物的引进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大地主经济经营收益很大 C.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是小农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28.1916 年 2 月,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写道:“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据此不能探究 A.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B.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原因 C.民主政治实现的复杂性 D.向西方学习的深入发展 29.有学者认为:20 世纪中国革命一旦启动,越滚越猛,前一次的成功,会激励后一次的继续;前一次未能实现的目标,后一次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去实现,革命的诉求指数不断提升。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就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共同构建了“中国革命”这一历史事件。该学者强调 A.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B.革命的整体考察 C.坚持人民革命的必要性 D.革命的多元竞争 30.1954 年 9 月,陈云指出:计划收购的政策今后要继续实行下去,但计划供应只能是一种暂时措施,只要消费品的生产增加到可以充分供应市场需要的程度,定量分配的办法就应该取消。材料表明当时 A.农业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 B.农业生产基本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C.中国生产力水平依然比较低下 D.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31.冷战结束以后,在实践中,中国既抛弃了美苏冷战关系模式,也没有像自由主义预期的那样发生根本的身份转变,而是创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这表明新时期中国外交 A.从极具革命色彩到服务于经济建设 B.意识形态不再影响中国的外交战术 C.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违背了独立自主的原则但有利于参与全球化 32.伯里克利在其妻因渎神罪而受判时,曾含泪替她向陪审员求情才得以免罪。他自己也因为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指挥军队不力和擅自动用公款而被罚款和免职。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构建了分权制衡的体制 B.公民广泛参与城邦管理 C.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民主制不符合城邦实际 33.尽管政府一再限制,伦敦城的面积在伊丽莎白时代(1533—1603 年)还是扩大了一倍。16世纪 20 年代初,伦敦人口大约为 7 万人,1600 年已超过 20 万,成为欧洲第一大城市。此时伦敦城市化发展的原因是 A.宗教改革的影响 B.英国殖民霸权的确立 C.近代工厂的建立 D.先进制度的强大吸引力 34.轻重学说是中国古代一种政府理财的经济学说,其出发点是国家直接进入商业领域取得经济收入,强调对货币铸造权的垄断,以手中的货币间接控制五谷食米等生活资料。20 世纪30 年代凯恩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这两种经济学说 A.其实践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B.都是反思当时经济政策的产物 C.都强调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D.都强调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5.下表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几项未完成指标的实际情况 ——吴恩远《十月革命与俄国现代化进程》 据此可知苏联一五计划 A.背离了苏联的基本国情 B.为工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C.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D.受到农业集体化的严重阻碍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160 分) 二、非选择题:共 160 分。第 36 ~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43 ~47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1904 年地方自治章程颁布后,各地纷纷设立自治公所,一批经济力量雄厚、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地方精英被选入其中,执操权柄,以上海最具有代表性。由于这批地方精英原本就是善堂、会馆、商会等组织的首领,因此,在地方自治运动兴起之后,农工商团体及慈善公益团体自然也就纳入了其自治活动的轨道。地方精英们利用手中的自治之权,竭尽心力来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扩充新的善举,以裨益于社会。他们淡出政治,关怀民生,在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之际,抱着积极的入世精神,凭借自己殷实的经济实力而致力于地方慈善事业。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地方原有的慈善机构多属传统的善堂善会,而地方自治运动则带有浓厚的近代化色彩,将传统的善堂善会纳入到地方自治运动中来,也就势必要对其进行近代化改造。随着地方自治运动规模的扩大,近代化改造的功能日趋完善,近代社会慈善事业也就渐次地得到发展。 ——摘自周秋光《晚清时期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兴起》 材料二 19 世纪 80 年代以后,德意志帝国开始推行社会保险立法,强制对所有雇佣劳动者实行“统一”和“平等”的社会保险。1883 年通过了《疾病社会保险法案》,规定对全体从事工业性经济活动的工人一概实行强制性疾病社会保险,成立一个自主的管理机构,其费用由雇主担负 1/3,受雇者担负 2/3。后来对该法案又进行了种种修正,到 1913 年,有 1450 万人得到这种保险。1884 年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案》,这项保险费用全部由雇主负担,工人享受保险费用的数额依受伤轻重程度来决定,此项法案后来也做了进一步的修正。1889 年通过了《老年及伤残保险法》,费用由雇主、受雇者和国家共同负担,而由官吏管理,先是规定 70 岁,后来改到 65 岁,保险者就可得到一种津贴,其数额多少以他的工作业绩而定。1911 年,上述三部法律合并为统一的《社会保险法》。此外,各市政当局和私人机构在住房、公用事业、流浪工人救济和卫生保健等问题上也采取相应措施,对国家社会立法作了补充。 ——摘自《19 世纪末德意志帝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及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 20 世纪初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德国社会保障事业与中国慈善事业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时期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13 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第三个阶段是“半球化”与“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时期,1945—1991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全球治理体系,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三大支柱,以及把全世界连在一起的联合国都逐步建立起来。先后形成 70 多个国际组织,每个国际组织都有自己的规则,这些组织加上它们的规则,共同构成了全球治理体系。当时很让人兴奋,世界各国认为有了这套治理体系,从此就再无对抗。但遗憾的是,从 1946 年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对抗——“冷战”。当时的两大集团,每个集团都有三个支柱:一是经济支柱,二是货币支柱,三是军事支柱。斯大林提出的“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一个是以苏联为首的国家群,另一个是以美国为首的国家群。两个世界半个世纪的割裂,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产。 ——摘自李扬《逆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对策》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的有关知识,就此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 分) (二)选考题:25分。请考生从3 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为了消除按田亩数、人丁数征收赋役的两重标准所带来的混乱和弊端,清统治者不得不进行更大的赋役改革。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政府宣布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即把全国征收丁税的总额固定下来,不再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税,这对无地少地的劳动人民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并没有取消人丁税,并没有解决丁役负担不均的问题。因为丁税按每户的人丁数征收,过一定时间,每户人丁数由于生育死亡而发生变化,丁税的负担者也要随之变化。因此,康熙末年,开始在广东、四川试行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征收的办法。康熙五十五年(1716),“广东所属丁银,就各州县地亩摊征。每地银一两,摊丁银一钱六厘四毫不等。”“丁随地起,见于明文者,自广东始。”雍正元年(1723)正式向全国颁布诏令,推行“摊丁入亩”政策,决定把康熙五十年的丁数 2642 万定为常额,丁银 335 万余两摊入田亩中一并征收,称为“地丁银”。此后直到乾隆四十二年(1772)贵州省最后宣布实行“摊丁入亩”为止,全部完成了这一赋役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赋役制度改革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赋役制度改革的影响。(7 分) 4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 然而,这种改变极度依赖于苏联持续而坚定的支持。尽管在入侵波兰后的数月内,大批货物和原材料涌入德国,但这一过程并不总是那么顺利。谈判相当激烈,特别是涉及小麦和石油,德国人对这两项物资的需求极为迫切。斯大林亲自过问这些交易条款,决定是否批准满足德国要求的 80 万吨石油,或是仅仅运发其中的一小部分。每次交货的谈判都令人担忧且耗时长久,几乎成了德国人焦虑的最大根源。到 1941 年初,德国人正面临着残酷的现实:他们发现自身的粮食和物资越来越短缺,从苏联进口无法解决长期的供应问题。如在 1941 年 2 月,德国电台称,英国的贸易封锁造成了全欧洲的粮荒。1941 年 6 月 22 日凌晨 3 点 45 分,斯大林被朱可夫的电话叫醒。他告诉斯大林,所有防区的前线都已被突破,苏联正在遭受攻击。一开始,斯大林还拒不相信发生的事情,认为这是希特勒的诡计,目的在于以武力达成某种协议,也许是和贸易有关。慢慢地他才明白这是生死之战。 ——摘编自彼得·弗兰科藩《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 40 年代初苏德关系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突然袭击苏联的重大影响。(7 分) 4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 冯桂芬(1809— 1874),字林一,号景亭,吴县人。道光二十年(1840)一甲第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广西乡试正考官。太平天国运动中,办团练,助官军攻占苏松一带,设广方言馆,求博通西学之人。官至右中允,加衔至三品。辞官后主讲金陵、上海、苏州诸书院,遇浚河、建学、积谷诸事务,多有条议规划。初擅长骈体文,后致力古文辞。博览群书,对天文、地理、兵刑、盐铁、河漕诸政尤其留心。著有《说文解字段注考证》、《弧矢术细草图解》、《西算新法直解》、《校邹庐抗议》、《显志堂诗文集》。 ——摘编自《清史稿》卷 486 列传 273 注:《校邠庐抗议》是我国近代第一个采西学、谋自强的宣言书,被誉为变法思想之萌芽。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冯桂芬的生平活动。(8 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冯桂芬的个人生平。(7 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