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单元评估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单元评估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11‎ 单元评估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在谈到“文革”时期科技成就时,一位老工程师回忆道:不管是什么样的研究机构,无论是他们花了多少心血得出的最新成果,只要持一纸介绍信到,他们所有的最新成果都会无条件地呈现给你,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这在任何国家都做不到。这说明“文革”时期的科研优势是( A )‎ A.全国技术力量的无成本合作  ‎ B.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利用 C.科技文化工作受到广泛尊重 ‎ D.左倾思潮没有影响科技领域 解析:“他们所有的最新成果都会无条件地呈现给你,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这在任何国家都做不到”说明文革时期技术合作是无成本合作,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拟用第三次科技成果,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中“左倾”思想没有提及。‎ ‎2.有科学家在回忆录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线的科研活动。”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B )‎ A.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 B.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水平落后基础薄弱 C.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没有援助 D.新中国初期的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线的科研活动”说明此时期我国科技水平极为落后,B项正确;A项和C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说法错误,虽然国家贫穷,但科研经费还是有的。‎ ‎3.下表反映了我国1993~1997年GDP数据及相关要素的贡献率 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GDP增长率 ‎14.0%‎ ‎13.1%‎ ‎10.9%‎ ‎10.0%‎ ‎9.3%‎ 资本增长率 ‎24.6%‎ ‎17.3%‎ ‎18.1%‎ ‎8.7%‎ ‎2.4%‎ 劳动力贡献率 ‎4.4%‎ ‎4.1%‎ ‎4.8%‎ ‎7.5%‎ ‎8.1%‎ 科技进步贡献率 ‎29.6%‎ ‎37.1%‎ ‎25.2%‎ ‎55.8%‎ ‎81.5%‎ 上述现象的出现说明( C )‎ A.劳动密集型产业已被取代 B.外向型经济主导地位确立 C.国民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 D.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 解析:根据我国1993~1997年GDP数据及相关要素的贡献率数据看出,科技进步贡献率由1993年的百分之29.6增长到1997年的百分之81.5,说明国民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故C项正确;A、B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GDP的贡献率数据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D项。‎ 11‎ ‎4.20世纪后期,注重数量分析的方法使历史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但也有史学家指出,“不应单靠计算机去编制历史,让文献客观地制造历史,自己却袖手旁观。”“当代史的问题应由后代人来解决。”上述看法意在强调( D )‎ A.历史文献的客观性 B.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C.历史研究的时代性 D.历史认识的主观性 解析:从材料“不应……让文献客观地制造历史,自己却袖手旁观。”“当代史的问题应由后代人来解决。”中可以看出,材料强调历史研究中要有“人”的作用,体现出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反对单纯的客观性,故D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历史连续性和时代性,故B、C两项排除。‎ ‎5.20世纪60年代,有学者发表《由王谢墓志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从文章和书迹两个方面否定《兰亭序》是王羲之所作。后有人发表《〈兰亭序〉的真伪驳议》表示不同意见。对此,该学者又写了《〈驳议〉的商讨》以作回应。毛泽东当年对此形式颇表赞同。这种讨论方式说明( C )‎ A.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重于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史学家的使命 B.学术争论以澄清事实为目的,并不承载还原历史真实的责任 C.历史学家应像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提倡百家争鸣,而非定于一论 D.历史的价值判断往往导致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关于兰亭序的真伪的争论体现了当时得到毛泽东肯定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特点,故C选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学术争鸣的现象存在,而不是说明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故A选项错误;学术争论有利于澄清事实、还原历史真实,故B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兰亭序的真伪的争论,而不是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故D选项错误。故选C。‎ ‎6.1911年后,民国政府设立机构主办科学研究,民间科学家按专业组织起来,成立各种专业学会。此后,中国科学研究领域创办了许多专业学术期刊。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科学期刊出现专业化、体制化、国际化的苗头。这反映了( C )‎ A.近代科学研究的组织化 B.思想解放促进了科技发展 C.近代科学研究氛围日盛 D.中国科技发展形成了体系 解析:材料反映近代中国科研机构、学术期刊、学术团体增多,甚至出现专业化、体制化、国际化的苗头,这说明近代科学研究氛围日盛,故选C项;A项没有全面揭示材料的信息,排除;B项是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之一,排除;D项不符合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排除。‎ ‎7.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打趣地说:“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应该给赫鲁晓夫发一个一吨重的大勋章!”这反映出( A )‎ A.毛泽东认识到独立研发科技的重要性 B.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C.新中国做出了“两弹一星”的决策 D.新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解析:‎ 11‎ 据材料“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应该给赫鲁晓夫发一个一吨重的大勋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苏关系破裂,毛泽东认识到独立研发科技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新中国做出“两弹一星”的决策,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新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故D项错误。‎ ‎8.下框内是新华社对我国某一项科学技术成果发表的评论。根据评论内容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科学技术成果应该是( C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D.“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可知,这个历史事件打破了美苏垄断空间技术的局面。“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于1970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打破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故C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是打破了美苏垄断核武器的局面,故A、B两项错误;“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晚于“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故D项错误。‎ ‎9.1956年中国科学院图书经费由80万元增为546万元,增订的书刊中有资本主义国家期刊2 000种。成立了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搜集、研究并传播国内外科学发展的情况与最新成就。科学院的每位导师带研究生从5个增加到10个。这反映了当时( C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解除了对中国的封锁 B.中国科技已经全面领先世界 C.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中国科学院已成科研的领导机构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解除对中国的封锁,排除A项;B项“领先”说法错误;根据题干中的数字反映了科技领域出现了“左”的趋势,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C项正确;D项题干没有体现。‎ ‎10.在第36届(2011年)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排名中,由国防科技大学发明的“天河一号”,其峰值性能和实测性能两项指标双双超越美国的“美洲虎”(Jaguar)系统,位列世界第一,实现了“天河一号”从亚洲第一向世界第一的重大跨越。这反映出( B )‎ A.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B.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计算机性能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实力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分析探讨问题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科技发展也大踏步地前进,故B项正确;A、C、D三项表述明显错误,故排除。‎ ‎11.中国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在60年里创作了多种三毛形象,对此表理解正确的是( A )‎ ‎1935年 ‎1946年 ‎1947年 ‎1958年 ‎1977年 ‎1978年 ‎1985年 11‎ 流浪儿 童三毛 形象 ‎《三毛从 军记》系 列漫画 ‎《三毛流 浪记》‎ 漫画 ‎《三毛流 浪记》‎ 电影 ‎《三毛学 雷锋》系 列漫画 ‎《三毛爱 科学》系 列漫画 ‎《三毛学 法》系 列漫画 A.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B.新中国一直坚持“百花齐放”‎ C.国民党发动了全民族抗战 D.漫画促进中国民主政治进步 解析:表格显示1946年三毛从军与解放战争相符;1977年与当时学雷锋主题相符,1978年和科学等有关,体现出艺术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特征,A项正确;B项错在一直坚持;C项只是部分信息;D项中民主进步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12.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新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这些影片还进入世界市场,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新中国电影创造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这一现象( B )‎ A.是“左”倾错误思潮在文化领域的新动态 B.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取得的文艺硕果 C.表明文化领域率先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 D.折射了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 解析:题干体现的是我国建国十年来的优秀影片既受到国内各族人民的欢迎,又博得各国人民的喜爱,这实际上是双百方针执行的情况下,我国电影人努力创作的成果,故选B项;这时“左”倾思潮没有影响到文化领域,故A项不符合史实;C项错在了“率先”,这之前的日内瓦会议和与印度等国家的交往就已经打破了外交封锁了,故排除C项;D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13.下列材料摘自1957年3月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的讲话。他的讲话( C )‎ 领导我们的国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办法,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方针,这就是放和收。放就是放手让大家讲意见,使人们敢于说话,敢于批评,敢于争论……收就是不许人家说不同意见。……我们应该采取放的办法,因为放有利于国家巩固和文化发展。‎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A.以实现言论绝对自由为目标 ‎ B.是对修正主义进行批判 C.对“双百”方针进行了阐述 ‎ D.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路线 解析:由材料“放就是放手让大家讲意见,使人们敢于说话,敢于批评,敢于争论……我们应该采取放的办法,因为放有利于我们国家巩固和文化发展”。可知这是针对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实际上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故排除A、B、D三项,选C项。‎ ‎14.1958年3月13日的《光明日报》上有这样一段文字:“资产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已经完全破产。它对我们只有一个用处,就是当作毒草来研究,以便使我们有个反面的教员,使我们学会认识毒草,并把毒草锄掉变为肥料。”这反映出( A )‎ 11‎ A.“双百”方针受到干扰和损害 B.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强化阶级斗争 C.“右倾”错误影响到科学文化发展 D.批判“毒草”是当时政治发展的需要 解析:材料把知识分子科学、文学艺术作品看作“毒草”,违反了1956年党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故选A项。B、C、D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 ‎15.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甚至文化部还专门举办“从猿到人”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C )‎ A.用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 B.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C.强调劳动人民的意识形态 D.开创舆论宣传的全新形式 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新中国成立之初正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要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因而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对“从猿到人”的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知识普及和宣传即是在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故C项正确;进行科学知识展览会有利于破除封建迷信思想,但这并非其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中共“一大”时即已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故B项错误;举办展览会并非全新的形式。故D项错误。‎ ‎16.如下,是1949~1987年间大学教授出生地与工作地的统计分布图(按每百万人口占有比例计算)。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C )‎ A.社会经济水平决定高校布局 B.教育发展与经济文化成正比 C.人才流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D.东部沿海地区忽视教育发展 解析:图片显示教授主要出生于沿海地区,而工作场地大多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说明人才流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C项正确;A项中经济水平不符合材料主旨;B项中正比说法错误;D项中东部地区并不是忽视教育。‎ ‎17.下表为新中国初期文、法、商、教育等文科专业在高校招生所占的比例。造成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1949年 ‎1953年 ‎1957年 ‎1962年 11‎ ‎33.1%‎ ‎14.9%‎ ‎9%‎ ‎6.8%‎ A.新中国工业化的需要 B.“左”倾错误的泛滥 C.民主与法治观念滞后 D.学习西方建设的经验 解析:从材料给出的数据来看,随着时间的推进文、法、商、教育等文科专业在高校招生所占比例逐年降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到了中国工业化的影响,需要大量的理工科人才,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时间不对,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962年以前;C选项没有明白材料的真实含义;D选项错在材料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 ‎18.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B )‎ A.洋务运动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解析:“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表明中国工业建设对工程技术需求很大,“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反映了和苏联关系非常友好,综合信息可判断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加强重工业建设,对工程技术需求很大,并且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中国的工业建设得到了苏联的帮助,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9.我们国家历来重视知识分子,早在1956年的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指出: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应该给知识分子以应有的信任和支持,给他们以必要工作条件和适当待遇。这一举措( C )‎ A.适应了过渡时期的需要 B.配合了国家的改革开放 C.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D.科教兴国战略的题中之义 解析:根据“1956年”“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周恩来的讲话是为了激发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故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结束,A项错误;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B项错误;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项错误。‎ ‎20.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同时,也注意将大张旗鼓地宣传与深入细致的工作相结合。这些做法( A )‎ A.适应了新生国家政权巩固的需要 B.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C.揭开了建国初期教育改革的序幕 D.表明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 解析:‎ 11‎ 题干说的是建国之后的初期,我国在农村地区进行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教育,这是为了适应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的需要,故选A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革命年代就被中共确立了,故B项不符合史实;建国初期揭开教育改革序幕的是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方针的确定,故C项不符合史实;题干所述是建国之后,不再是革命年代,故D项不符合题意。‎ ‎21.1952年新中国进行了院系大调整。调整前,旧法学院是政治系,法律系分设,以示法律独立于政治之外。调整后,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这种变化( C )‎ A.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体系 B.清除了旧中国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 C.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需要 D.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 解析:根据“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可知,院系调整主要是为了适应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需要,法律应服从政治,C项正确;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A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主要反应院系调整以服务于政治需要,无法体现“清除了旧中国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B项错误;院系大调整与“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无关,D项错误。‎ ‎22.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进行教育改革的试验,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据统计,农村的耕读小学在校学生达2 400万人,占全国小学学生总数的20%;半工半读农业中学有5.3万所,学生310万人,占全国中学学生总数的25%。由此可知( B )‎ A.教育事业遭到了空前的破坏 B.教育改革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 C.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形成 D.高等教育实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解析:材料中“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进行教育改革的试验,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故选B项;“文革”期间教育事业遭到了空前的破坏,排除A项;1965年,我国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高等教育实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排除D项。‎ ‎23.赵国庆是和新中国同时诞生的,下列关于他经历的表述与史实相符的是( B )‎ A.1955年,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入学 B.1964年,他在广播中听到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 C.1976年,他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并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D.1985年,他在海南经济特区创办了电子产品加工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A项排除;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符合史实;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 ‎24.下图是“1949~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读图,从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B )‎ 11‎ A.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B.各级各类教育跨上了新台阶 C.中国的教育立法取得较大进展 D.形成了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体系 解析:材料体现了1978年以来普通高等学校、普通高中、职业中学招生人数的极大提高。这些数据表明各级各类教育有了新的很大发展,跨上了新台阶。因此选择B项。A、D两项不够全面,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25.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这一现象反映了( B )‎ A.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降低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即将展开 C.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成果 D.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到1952年中国高等教育工科院校的培养能力显著增强,改变了旧中国不能培养配套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落后状况,这些为即将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好了准备。所以答案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22分,第28题14分,共50分)‎ ‎26.材料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20世纪60年代,由于对抗疟疾的传统药物奎宁疗效减低,疟疾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此。越南共产党领导人向中国求援。1967年中国启动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有来自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参加。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青蒿素问世40多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2017年,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摘编自《2015年诺贝尔奖委员会 关于屠呦呦的颁奖词》‎ 请回答:‎ 1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屠呦呦成功发现青蒿素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意义。(8分)‎ 答案:(1)原因:传统药物奎宁疗效减低;越南战争期间,越南疟疾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越南共产党向中国求援;中国政府重视疟疾的防治;屠呦呦及其团队紧密合作和辛勤工作;中西医结合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创新。(任答三点。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意义:青蒿素的发现对疟疾的治疗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推动了世界医学的发展;是中国传统中医学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创新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考查屠呦呦成功发现青蒿素的原因和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第(1)问的原因,依据材料“由于对抗疟疾的传统药物奎宁疗效减低,疟疾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可以得出传统药物奎宁疗效减低;“越南共产党领导人向中国求援”,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越南战争期间,越南疟疾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越南共产党向中国求援;“1967年中国启动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可以得出中国政府重视疟疾的防治;“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可以得出屠呦呦及其团队紧密合作和辛勤工作;“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可以得出中西医结合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创新。第(2)问的意义,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对疟疾的治疗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推动了世界医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创新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等方面思考作答。‎ ‎27.文学、影视作品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应,阅读以下几段材料:‎ 材料一 当下历史剧是电视剧的一个主要类型,同学们仔细阅读几个电视剧中的桥段。《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老婆骂他无用无能,姜子牙手里拿着纸制的经书摇头晃脑地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汉朝的故事《美人心计》中小皇帝刘恭在背《三字经》和《百家姓》,同时这部戏中一个姑娘鼓励自己的恋人努力拼搏准备考取秀才。《康熙王朝》中康熙的祖母在众朝臣的面前高呼“我孝庄如何如何”。‎ 材料二 詩經·周南·關雎 關關雎(jū)鳩(jiū),在河之洲。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hǎo)逑。‎ 參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zāi)悠哉,輾(zhǎn)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窈窕淑女,鐘鼓樂(lè)之。‎ 材料三 2017年8月29日,《战狼2》票房上映35天已达54.80亿元,全球票房排行63名。《战狼2》观影人次已达7亿,看过的观众纷纷化身精神股东,时刻关注《战狼2》的票房。现在《战狼2》中国影史票房第一的地位已经落定。然而一名为尹珊珊的中戏教师称《战狼2》“无逻辑无价值观一文不值,作者心理变态”。她还称吴京没有考虑小朋友的感受,该片过多血腥暴力,且剧情没有逻辑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至少找出两处错误。(4分)‎ 11‎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评价改革后的汉字对传统文化的作用?(6分)‎ ‎(3)哪件历史事件大致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分水岭?该历史事件的局限性有哪些?(6分)‎ ‎(4)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戏教师言论合理的历史依据并简单分析这部电影大火的原因。(6分)‎ 答案:(1)①《封神演义》是商和西周时期的故事,“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是战国时期的孟子的名言,时间不对。②纸最早出现在西汉,东汉有造纸术,姜子牙不可能拿着纸。③汉朝不可能出现(宋代出现,元明时期流行)的《三字经》及宋代出现的《百家姓》。④考取秀才是隋唐科举制度之后的事,汉代可能有秀才也是举荐而不是考取。⑤孝庄是谥号,谥号是在我国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的称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 ‎(2)①古代文言文学习人数较少,基本是官府使用,现代汉语主要以百姓使用的白话文为基础;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没有拼音。②繁体字是智慧的文字,看到字的写法就知道字的内涵,大部分简体字已经失去了原字的内涵,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简化字文本易学易写清晰度高,比繁体字优越,有利于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播。‎ ‎(3)①新文化运动。②少数人的思想解放,没有广泛的发动人民群众;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右翼知识分子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和宣传。‎ ‎(4)①根据启蒙运动中提倡的自由和天赋人权;近现代社会各国宪法中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1956年我国在思想文化领域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②《战狼2》中主角凌厉的拳脚间所体现出的强烈责任感,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充满了阳刚之美。冷锋式的果敢、硬朗,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式的超级英雄。而祖国这个关键词,更是激起了很多人心中的爱国热情。在中国崛起的时代,这样的电影是燃烧的热血,最让人沸腾。‎ 解析:(1)材料中的错误可以从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造纸术的发明,三字经、百家姓的出现,以及科举考试的过程,和中国古代的称号等基础知识中来进行分析,学生要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有个基本的了解,考察的面比较广泛。(2)从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使用中的主体、表达方式、标点符号和读音等方面都有一些差距,中国汉字的讲话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汉字失去了原字的内涵,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但另一方面,其工具性更加增强了。(3)近代历史上,新文化运动提倡使用白话文,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水岭,但是这场运动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对待中外思想的态度也不正确,而且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的资本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材料反映的是对电影艺术的认识,《战狼2》是一部主旋律的电影,反映了爱国主义精神,也适应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应该是成功的表现,而材料中中戏老师的评价有失偏颇。‎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恢复高考以来部分年份高考作文题目 年份 高考作文题目 ‎1977年 11‎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北京卷),《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记先进人物二三事》(上海卷);《谈实事求是》、《在红旗下》(内蒙古卷)‎ ‎1978年 ‎《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1981年 ‎《毁树容易种树难》‎ ‎1982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5年 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诉理由、呼吁尽快解决(化工厂排放废水,有害气体、污染)问题。‎ ‎1986年 ‎《树木·森林·气候》‎ ‎1987年 ‎《育民小学办起了游泳训练班》‎ ‎1991年 描写“圆”的想象物 ‎1994年 ‎《尝试》‎ ‎1999年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2001年 ‎《诚信》‎ ‎2002年 ‎《要不要救一个陌生人》‎ ‎2004年 ‎《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区使用的全国卷)‎ ‎2017年 ‎“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依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提炼出个主题,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分阶段就所提炼主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提炼主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4分)‎ 答案:主题:高考作文题目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分阶段阐述:20世纪70年代来,高考重启,初期的作文题目带着浓烈的政治色彩;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高考作文题开始关注社会发展;到90年代,中国进一步大刀阔斧进行经济建设,高考作文题也开始鼓励学生创新尝试,展现出一代人发奋图强、标新立异的精神面貌;进入21世纪以来,高考作文题目更加开放、自由,涉及社会各个领域,作文题目一方面结合社会热点、紧贴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活质量提高,另一方面更关注哲思、人性和科技进步等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分阶段就所提炼主题进行简要阐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所提炼的主题要明确、合理,要与材料相关或者源于材料,阐述时要运用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史实要准确、引用要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即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