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四川成都七中实验校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4年四川成都七中实验校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

2014 年四川成都七中实验校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 第 I 卷 (选择题 共 48 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 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 A.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 D.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经济政 策,全面控制工商业,使得官营手工业中的技术更加成熟,故选 A。民营手工业在汉武帝时 期受到沉重打击,无力与国家抗衡,B 排除。东汉杜诗发明水牌,用水利鼓风冶铁,排除 C。 西汉时期冶铁技术的先进才使得铁农具广泛使用,这是结果而不是原因,D 排除。 答案:A 2.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 寻根问祖,联谊交流。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 )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 B.“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 C.“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解析:A 项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体现的是理念是团结友爱;B 项意为相同姓氏的人 会有同样的心性想法,才会有相同的志向。这里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体现的是宗法理念,故 与题干反映的事件相符,故选 B;CD 项意思体现的是光宗耀祖,思念家乡。 答案:B 3.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它)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 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 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 路。”材料论述的是宋代的( ) A.街市 B.市镇 C.夜市 D.草市 解析:草市,就是民间集市。“草市”是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 间集市。宋代以前已经出现,说明商业得到了发展。结合题干中的“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 故选 D。古代的“街市”、“市镇”指的是城市的集市;而“夜市”也仅仅在政治中心和商 业繁华的大都会城市中出现。因此 ABC 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 4.有学者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 行贸易都是顺差。……在 1800 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这一观点,18 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 A.长安 B.北京 C.上海 D.广州 解析:材料所述是想说明中国是世界贸易中心,而根据材料所述时间“18 世纪末”应该是 中国处于清朝统治之下,当时清政府推行海禁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处可以在十三行进行对外 贸易,所以应该选 D。根据以上分析,ABC 项均错误。 答案:D 5.下表是明清主要商帮情况一览表,据此分析导致明清商帮衰落的主要因素包括( ) 商帮 主营商品 形成时期 鼎盛时期 衰落时期 徽商 茶、盐、典当、瓷 器、丝绸 明成华、弘治年 间 17 世纪下半叶 至 19 世纪初 19世纪40年代 晋商 茶、盐、票号、粮 食、丝绸 明中期 鸦片战争前夕 1862 年后 江右商帮 瓷器、粮食、茶 明成华、弘治年 间 18 世纪初至 19 世纪 鸦片战争后 ①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 ②外国商人可以直接进入内地采购 ③外商在华享有贸易特权 ④封建专制统治遏制了商业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根据表格分析可知,明清商帮衰落的主要时间段都是在鸦片战争后,因此均和鸦片战 争后中国的局势的变化有关。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外国商人可以直接进入 内地采购,外商在华享有贸易特权这些都抑制了传统商帮的发展;此外封建专制统治也是商 帮的发展的障碍。因此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选 A。 答案:A 6.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 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 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依次是( ) A.近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近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D.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近代化史观 解析:本题通过对李鸿章的评价考查历史史观。甲显然是从近代化角度进行评价的;乙认为 李鸿章是刽子手、卖国贼,这是从革命史的角度进行评价的;丙认为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 使中国士大夫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及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这是从全球史的角度进行评 价的;丁的评价角度也较明显。故选 B 项。 答案:B 7.《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 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 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解析:材料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表现出来 的是,不是很情愿地接受这一历史事实。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态度发生了较大的 变化,说明清政府对条约的态度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故选 C。A 项错误,清政府未颁行天 下并非说明该条约影响有限;B 项错误,闭关锁国体制在鸦片战争后被打破;D 项明显错误。 答案:C 8.以下是“清政府学部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课程及课时统计表”,从中获取的正 确信息是( ) 课程 修身 读经 讲经 中国 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几何 代数 理化 植物 动物 图画 体操 合计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20 8 8 4 10 177 A.教育出现近代化趋势 B.殖民地教育特征明显 C.传统教育仍占主导地位 D.近代教育已取代传统教育 解析:从课程分类来看,既有中国儒家经学,也有西方自然科学等课程;从课时分布来看, 儒学与西学课时比例差别不大,由此可知,A 项正确;B 项错误,中国并非殖民地;C 项错 误,与材料信息明显不符;D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近代教育与传统教育并行的局面。 答案:A 9.某个时代,有人主张学问要自有心得:读孔子之书,必须与自己的经验相印证;如果心中 不以为然,那么,即使是孔子之言,也不能承认就是对的。这种思想观念传播甚广,知识界 于是出现了不少特立独行之士。这最可能是以下哪类人物的主张( ) A.诸子百家 B.程朱理学 C.陆王心学 D.五四健将 解析:从材料“如果心中不以为然,那么,即使是孔子之言,也不能承认就是对的”可以看 出材料重视心的作用,这与陆王心学的观点类似,故选 C。A 项错误,诸子百家观点并不一 致,且均非重视心的作用;B 项强调的是观念实践中来;D 项主张引进近代的民主科学思想。 因此 ABD 项均错误。 答案:C 10.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在清朝,讽刺小说反少有,有名而几乎是唯一的作品, 就是《□□□□》。……讽刺小说贵在旨微而语婉的,假如过甚其辞,就失了文艺上底价 值,……所以讽刺小说从《□□□□》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其中的“《□□□□》”最 有可能是( ) A.图 A B.图 B C.图 C D.图 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我国的古代的文学的相关内容。《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 篇讽刺小说,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 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所以选择 C;其他几个作品不符合题意,不是 讽刺小说,故排除。 答案:C 11.1934 年《食货半月刊》创刊,其〈编辑的话〉指出:“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 学却离不开史料。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可以产生,理论并不是原形一摆,就算成功了 的。中国社会史的理论斗争,总算热闹过了。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 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这位编辑要表达的是( ) A.史学研究即是史料学 B.史料学可以取代理论 C.理论无益于史学研究 D.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 解析:从材料“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 断断是不能出现的”可以看出史学理论的构建离不开史料,故选 D。A 项错误,材料明确说 明理论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可以产生;BC 项明显错误。 答案:D 12.“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天下“定于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上述思想主张中,具有哪些积极元素( ) ①社会责任 ②国家统一 ③改革精神 ④崇尚实用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体现了变革精神;天下“定于一”体现了维护统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 B。“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体现了民主精神,并未有选项进行对应;崇尚实用的内容材料无法体现。 答案:B 第 II 卷 (综合题 共 52 分) 二、综合题(共 52 分) 13.(32 分)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 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 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 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 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 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际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如不可置 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 朕何忧也!” ——引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 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言善;其 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四: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 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 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五: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 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材料六: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 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 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据此概括唐初的君主专制 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就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6 分)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 一致的地方?(8 分) (4)结合唐宋的相关史实,概括古代中国软实力的表现。(6 分) (5)近代中国是如何从物质、制度和精神等方面“重建文化自信心的”。(6 分) 解析:(1)从材料“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可以看出三省六部制制约皇权;从材料二“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可以看出法律制 约皇权。据此概括唐代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君 臣关系、中央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都配合得比较协调;但从本质上看,唐朝仍然是君主专制的 统治。(2)从材料三“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 独断一人之虑也”等信息可以分析丞相的作用,从材料四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知设置丞相是政 治动乱的根源,加强皇权。(3)结合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在不同时期的作 用回答。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完善了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 稳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专制主义的强化阻碍 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4)隋唐时期中国的软实力主要说的是中国的文 化思想和制度在世界上的影响。思想文化上,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理学;中国文化对周边国 家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中华文化圈形成;制度上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 之一。(5)此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思想层面向西方进行 学习的,呈现出了一个渐进的过程。 答案:(1)制约:皇权受到三省大臣和法律的制约。特点:皇权之下的分权,唐代在君主专 制政体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君臣关系、中央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都配合得比较协调;但 从本质上看,唐朝仍然是君主专制的统治。 (2)不同:唐太宗认为设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 (3)不一致:唐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 统一,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而明朝以来中国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专制主义的 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 (4)表现:(6 分) 文化价值: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理学;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中华文化圈 形成;四大发明的传播推动着世界文明的发展。(4 分,每点 2 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社会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完善中央集权制。(4 分,每点 2 分) (5)(6 分,史实 1 分,论述 1 分。) 物质层面:兴起洋务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制度层面: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民主政治的构建; 精神层面: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推动民主思想的发展。 14.(2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 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 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 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 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 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她。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各地财赋集中于行省,行省把大部分财赋解运京师上供朝廷,少部分则与各省留用, 其中中央与地方财赋分割比例为 7:3……在行政的另一方面——命官权和人事权方面又表 现得无甚作为,可以说元代的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通常,从七品至九 品的地方官吏由吏部“拟注”,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审核,每月举行一次。正三品至正七品由 中书省“自除”。二品以上则“选自特旨”,由皇帝根据需要选拔。……在军事方面,行省是 元代地方诸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但调动行省所属军队的批准权,集中于皇帝一 人,行省只能遵照朝廷的号令行事。 —一赵军英《论元代行省制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三:就中国的历史环境具体条件而言,中央集权比地方分权的合理性与进步性明显多一 些。……但极端的中央集权很大程度上又是以中央对地方政府“无所分画”和“无所寄任” 为基础,是与皇帝专制制度相适应的历史产物,主要是为家天下的王朝大一统服务的。 一一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行省制在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作用”为 主题进行论述。(20 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解析: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 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 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 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就本题而言,需要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的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要分析的出行省制扩大了地方的自主性,但是另一个方面,行省制 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观点;行省制较好的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 论述: 观点(4 分) 史实(6 分) 行省制有地方分权的色彩 (2 分) 1、行省可以拥有一定的经济权,可以留用 30%的财政用于地方 发展; 2、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 3、行省下设置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事务。(3 分) 行省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了 中央集权(2 分) 1、行省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有利于打破地方政府利 用自身的地理环境割据自重; 2、中央政府掌握行省的人事权,控制了各级官吏的选拔任命: 3、行省军队的调动权由皇帝控制,抑制地方军阀势力。(3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