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南省中原名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南省中原名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

中原名校2019——2020学年上期期末联考 高三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1.金景芳先生认为鲁国的“初税亩”是在公田上取一份地租外,在私田上又取一份,结果公家所得多于什一,而形成所谓“二”,故哀公云“二吾犹不足”。据此可知 A. 鲁国率先承认土地私有 B. 鲁国财政收入成倍增长 C. 井田制度并未彻底废除 D. 赋税改革推动鲁国称霸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鲁国初税亩是在公田上取一份地租外,在私田上又取一份”可知,当时“公田”、“私田”同时并存,即以土地公有制为主要特征的井田制度并未彻底废除,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鲁国率先承认土地私有,A错误;材料未说明具体税收额度,无法证明财政收入成倍增长,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鲁国称霸,D错误。‎ ‎2.784年,唐德宗削藩失败后痛下“罪己诏”,公开承担了导致天下大乱的责任,宣布李希烈、田悦等人叛乱是因为自己的失误,故而赦免了这些叛乱的藩镇,表示今后“一切待之如初”。这主要反映了 A. 君主专制制度弊端突显 B. 安史之乱发生的必然性 C. 中央集权开始受到威胁 D. 唐政府统治力严重下降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 ‎ “唐德宗削藩失败后痛下‘罪己诏’……赦免了这些叛乱的藩镇”等可知,材料是体现“削藩”加强中央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失败后痛下“罪己诏”,公开承担了导致天下大乱的责任,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削藩”加强中央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失败后,没有反映君主专制弊端, A错误;安史之乱发生在755—76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B错误;安史之乱的发生已经说明中央集权已经受到严重威胁,C说法错误。‎ ‎3.朱熹的诗《观书有感》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该诗意在 A. 赞美池塘优美的风景 B. 强调书法取法于自然 C. 克制欲望来探究天理 D. 借自然现象说明事理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知,朱熹在诗中强调的是“要明白渠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因为源头有源源不断的清水流来”,其目的是主张明白道理要到书中、实践中去寻找,D说法正确;A理解错误;“观书”是读书的意思,B错误;材料未体现“克制欲望”,C与材料无关。‎ ‎4.在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撤销宁波、泉州、松江三个海关的对外贸易之前,清朝政府规定的通商口岸有4个,每个口岸每年平均只有1艘西方商船靠岸。只留1个广州口岸时,每年平均靠岸64艘西方商船,是开放4个口岸年代的16倍。由此可知,一口通商 A. 不利于中国开展对外交往 B. 推动了海关管理体制的近代化 C. 并没能缓解西方经济侵略 D. 客观上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只留1个广州口岸时,每年平均靠岸64艘西方商船,是开放4个口岸年代的16倍”可知,一口通商后对外贸易得到了发展,D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体现一口通商不利于中国对外经济交往,A说法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海关管理体制,B错误;由材料可知,一口通商后靠岸的西方商船增多,材料中没有涉及对中国经济的侵略,C错误。‎ ‎5.下表为1892—1900年间进入四川的洋货总值。据此可知 A. 进入四川的商品在逐年增加 B. 甲午战争之后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 C. 新口岸的开放加剧商品倾销 D. 商品输出是列强主要经济侵略手段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可知,1895年之后进入四川的洋货总值迅速增长,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开放了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便利了列强商品的倾销,C正确;由表格可知,进入四川的洋货总值不是每一年都在增加,如1892年到1893年就在减少,故 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商品输出,材料不能体现出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故B与材料不符;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资本输出是列强主要经济侵略手段,故D错误。‎ ‎6.“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有了马克思主义,有了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潮流从此就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材料旨在强调 A. 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五四运动 B. 中共对五四运动的领导作用 C. 爱国主义是五四运动的精神核心 D. 五四运动启迪了民众的民族意识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可知,五四运动影响下,人们思想得到了解放,启迪了民众的民族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正确;A违背史实;中共成立于192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B错误;爱国主义是五四运动的精神核心,但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的影响,C错误。‎ ‎7.1937年7月下旬,拥有300余家工厂的中华国货联合会上书国民政府,表示国货联合会中各工厂愿为政府制造各种军需物资,要求政府尽快组织内迁,派员指导生产。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战时经济体制的确立 B.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C.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 D. 东南沿海地区的沦陷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1937年7月下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正确;据材料“……各工厂愿为政府制造各种军需物资,要求政府尽快组织内迁,派员指导生产”可知,这是中华国货联合会的自愿行为,没有体现战时体制的确立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问题,A,C错误;据所学可知,1937年7月底平津沦陷,日本向华南、华北进军,故此时东南沿海地区还没有沦陷,D与史实不符。‎ ‎8.有学者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计划经济孕育的产物,它既不能充分保证农民的权利,又不能保证获得起码的经济利益,它已不能有效地刺激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了。该学者认为 A. 制度设计要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B. 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利益受损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认土地私有 D. 大包干实质是控制农民经济权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计划经济孕育的产物,它既不能充分保证农民的权利,又不能保证获得起码的经济利益,它已不能有效地刺激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需要,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保障农民的权利,制度设计要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状况,A正确;“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利益受损”说法过于绝对,B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的,C错误;大包干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种说法,大包干实质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D说法错误。‎ ‎9.古希腊雅典城邦存在着宽容和不宽容例子。宽容的鼎盛时期,各地学者云集雅典,百家争鸣,共同创造岀璀璨的古代文化。当城邦面临危机时刻,雅典人不再宽容了。苏格拉底之死,说到底就是因为他的言论利刃和哲学武器对雅典民主体制造成了伤害。材料旨在说明 A. 宽容铸就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 B. 雅典民主体制不容动摇 C. 雅典公民对国家制度缺乏信心 D. 雅典法庭没有言论自由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当城邦面临危机时刻,雅典人不再宽容了……”,这体现了雅典的不宽容目的是防止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动摇,维护城邦利益,B符合题意;据材料“宽容的鼎盛时期,各地学者云集雅典,百家争鸣,共同创造岀璀璨的古代文化。”可知,宽容铸就璀璨的古代文化,而没有涉及“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A错误;据材料“宽容的时期,各地学者云集雅典,百家争鸣,共同创造出璀璨的古代文化”,这没有体现公民对民主体制缺乏自信, C片面;雅典法庭并非没有言论自由,D违背史实。‎ ‎10.16世纪中期,随着圈地运动的开始,英国许多领主买下自由持有农的土地,同时驱逐老的佃户,推倒其房屋。圈地以后的大土地所有者或者把整个农场、牧场出租以收取地租,或者雇用劳动力进行生产。这在当时 A.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B. 促进了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 C. 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变化 D. 提升了封建领主阶层的实力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雇用劳动力进行生产”体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特点,这有利于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B正确;据时间“16世纪中期时”可知,当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故A错误;圈地运动易激化社会矛盾,但C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中的现象提升了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的实力,而不是提升了封建领主的实力,D说法错误。‎ ‎11.下图为中国著名漫画家江敉20世纪50年代的漫画《杜鲁门的群众》。该漫画反映 ‎ A. 美苏两国的直接对抗 B. 日本积极响应杜鲁门主义 C. 亚太地区局势的紧张 D. 美国对法西斯主义的纵容 ‎【答案】C ‎【解析】‎ 据题中漫画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美国积极扶持日本,把日本作为其对抗社会主义、对抗苏联的堡垒,使日本的法西斯势力有所复活,从而造成了亚太地区局势的紧张,故C正确;图中漫画能够反映当时世界的紧张局势,但不能体现美苏的直接对抗,故A错误;漫画带有深刻的时代性与主观性,该漫画内容为杜鲁门兜里揣着侵略计划,日本法西斯之墓中的亡灵纷纷举手,成为杜鲁门的群众,这体现了日本的法西斯势力对杜鲁门的响应,且侵略计划并不完全等同于杜鲁门主义,B错误;据图画不能断言美国纵容法西斯主义,D错误。‎ ‎【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侵略计划”“日本法西斯之墓”,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杜鲁门主义是1947年3月发表的,标志着冷战的开始,也是美国全球霸权主义的开始,‎ ‎12.2017年,英国举行脱欧公投。之后,其他欧盟成员国的一些疑欧主义政党或政治家也发出举行脱欧公投的声音,如来自瑞典、荷兰、意大利、法国等欧盟老成员国和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等新成员国。这表明 A. 欧洲一体化进程遭受重创 B. 区域集团化的消极影响出现 C. 欧盟正面临着解体的危险 D. 各国对欧洲一体化信心下降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可知,英国脱欧公投之后,其他欧盟成员国的一些疑欧主义政党或政治家也发出举行脱欧公投的声音,这说明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受阻,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区域集团化的消极影响,B错误;材料体现出欧盟面临着困难,但没有达到解体的程度,故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欧洲部分疑欧主义政党或政治家对欧洲一体化信心下降,而不是欧洲各国,故D错误。‎ ‎【点睛】本题关键信息是其他欧盟成员国的一些疑欧主义政党或政治家“也发出举行脱欧公投的声音”,考查的是学生读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关系,直到欧洲继哥伦布和葡萄牙航海者远航探险之后、进行海外扩张时,才持续不断交往起来。1514年,葡萄牙商人与广州通商,1557年,他们又在澳门设立了永久的商业根据地;这时,中国开始直接感受到生气勃勃的新兴欧洲的影响。这些葡萄牙人收购中国的丝织品、木刻品、瓷器、漆器和黄金;同时,作为回报,他们又推销东印度群岛的肉豆蔻、丁香和肉豆蔻干皮、帝汶岛的檀香、爪哇岛的药材和染料以及印度的肉桂、胡椒和生姜。欧洲的货物一样也没卷入;原因很简单,它们在中国没有市场。这些葡萄牙人充当着纯粹是亚洲内部贸易的运货人和中间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自15世纪末哥伦布到达美洲后到19世纪中后期近4个世纪中,西欧国家通过战争抢夺和商品换取等方式,使大约1500万黑人被当作奴隶贩卖到美洲。黑人奴隶不仅成为了美洲种植园的主要劳动力,也被广泛用于矿山开发。奴隶们创造了巨额财富,如墨西哥开采的银子比欧洲所有银矿的总产量多9倍,而这些开采的金银同农牧业产值相比却相形见绌,惊人的财富最终流向了西欧。大量黑人的输入和单一种植园经济的发展,使美洲产生了对各种商品的巨大需求,而英国、西班牙等宗主国却出台规定禁止当地制造业和农业全面发展,这就使得大量欧洲商品涌入美洲。‎ ‎——摘编自喻继如《大西洋奴隶贸易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奴隶贸易的影响。‎ ‎【答案】(1)特点:16世纪后日趋频繁;葡萄牙是中国与欧洲的主要贸易国;主要由外国进行商品贩卖和运输;贸易地点主要在广州和澳门;中国出口商品主要为手工业品,进口商品多为亚洲的农副产品;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由官府控制,朝贡贸易等。‎ 原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推动;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中国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中国丝织品和制瓷等手工业较为发达;欧洲对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等。‎ ‎(2)影响:对非洲:劳动力丧失,经济遭到破坏。‎ 对欧洲:积累资本,开拓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对美洲:促进当地开发,但却造成财富流失。‎ 对世界:密切世界联系,推动世界市场体系逐渐形成。(答出4点)。‎ ‎【解析】‎ ‎(1)特点:据材料“1514年,葡萄牙商人与广州通商,1557年,他们又在澳门设立了永久的商业根据地;这时,中国开始直接感受到生气勃勃的新兴欧洲的影响。”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后日趋频繁;葡萄牙是中国与欧洲的主要贸易国;据材料“它们在中国没有市场。这些葡萄牙人充当着纯粹是亚洲内部贸易的运货人和中间人。”可知,主要由外国进行商品贩卖和运输;据材料“1514年,葡萄牙商人与广州通商,1557年,他们又在澳门设立了永久的商业根据地;”可知,贸易地点主要在广州和澳门;据材料“些葡萄牙人收购中国的丝织品、木刻品、瓷器、漆器和黄金;同时,作为回报,他们又推销东印度群岛的肉豆蔻、丁香和肉豆蔻干皮、帝汶岛的檀香、爪哇岛的药材和染料以及印度的肉桂、胡椒和生姜”可知,中国出口商品主要为手工业品,进口商品多为亚洲的农副产品;据所学可知,此时中国贸易处于出超地位;由官府控制,朝贡贸易等。‎ 原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推动;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中国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中国丝织品和制瓷等手工业较为发达;欧洲对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等方面回答。‎ ‎(2)影响:对非洲:据材料“西欧国家通过战争抢夺和商品换取等方式,使大约1500万黑人被当作奴隶贩卖到美洲。”可知,造成非洲劳动力丧失,使经济遭到破坏,文化陨落。‎ 对欧洲:据材料“奴隶们创造了巨额财富,如墨西哥开采的银子比欧洲所有银矿的总产量多9倍,而这些开采的金银同农牧业产值相比却相形见绌,惊人的财富最终流向了西欧。”可知,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开拓市场,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对美洲:据材料“黑人奴隶不仅成为了美洲种植园的主要劳动力,也被广泛用于矿山开发”可知,黑奴贸易为美洲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美洲开发,但却造成财富流失。‎ 对世界:据所学可知,密切世界联系,推动世界市场体系逐渐形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本是人类控制环境的工具,环境不同,文化自因之而异。及其兴起以后,因其能改造环境之故,愈使环境不同。人类遂在更不相同的环境中进化。其文化,自然也更不相同了。文化有传播的性质……此其原理,实因人类生而有求善之性……与相爱之情……所以文化优的,常思推行其文化于文化相异之群,以冀改良其生活,共谋人类的幸福。……而其劣的,亦恒欣然接受。‎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不能简单重复材料信息,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观点:不同的社会环境创造出不同的文化。‎ 论证:古代希腊文明以海洋为依托,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要求分享政治权力,商业发展也催生了自由平等意识,再加上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在公元前6世纪,雅典孕育出了民主政治;而同一时期的中国,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法家也鼓吹加强君权,因而中国逐渐孕育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由此可见,不同文化的形成是由不同的社会环境决定的,环境不同,文化就会有差异。‎ 示例二 观点:文化对社会环境具有改造作用。‎ 论证: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把人和人性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对当时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科学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如17世纪至18世纪的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的大旗,宣扬民主、科学、自由、平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西方掀起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浪潮,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社会的面貌。再如20世纪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号,猛烈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文化对社会环境有改造作用,先进文化对时代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解析】‎ 示例一 观点:据材料“文化本是人类控制环境的工具,环境不同,文化自因之而异。”可归纳观点“不同的社会环境创造出不同的文化”。‎ 论证:可结合古代希腊海洋文明特殊地理环境,使雅典孕育出了民主政治;以及同一时期的中国大河文明,使小农经济逐渐形成,因而中国逐渐孕育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等方面论述 示例二 观点:据材料“……及其兴起以后,因其能改造环境之故,愈使环境不同。人类遂在更不相同的环境中进化。”可归纳出观点“文化对社会环境具有改造作用”。‎ 论证:结合所学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对当时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科学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如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的大旗,使西方掀起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浪潮,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社会的面貌。再如20世纪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号,猛烈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等方面回答。‎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872年夏,第一批官费留美幼童30名学生启程,拉开了中国近代官费留学教育的序幕。清政府最初按计划连续四年,毎年选派30名幼童赴美,从1872年至1875年共计派遗了四届120名幼童赴美学习,这是晩清最早的官派留学生。1898年8月2日,光绪皇帝发布谕旨:“现今讲求新学,风气大开,惟百闻不如一见,自以派人出洋游学为要。”至此,派人出洋留学就成为清政府的一项政策。清政府向日本派遣留学生,最早是在1896年。自从清政府提倡去日本留学的政策出台后,又制定了一系列奖励办法督促国人负笈东渡,留日学生人数在数年间成倍增长。1901年留日学生274人,1902年留日学生573人,1903年的留日学生人数是1300人,1906年留日学生达到7283人,从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留日热潮。季羡林先生曾经指岀:“对中国的近代化来说,留学生可以比作报春鸟,比作普罗米修斯,他们的功绩是永存的。”‎ ‎——摘编自靳春泓《晩淸留学制度演变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留学制度实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晩清留学生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答案】(1)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传入;洋务运动对新式人才的渴求;聘用洋人有诸多弊端;近邻日本率先派遣留学生的示范引领。‎ ‎(2)影响:留学生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文化,认识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优越性,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投身于反清革命斗争,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解析】‎ ‎(1)背景:据材料“1872年夏,第一批官费留美幼童30名学生启程,拉开了中国近代官费留学教育的序幕。”并结合所学可知,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加深;据所学可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先进文化思想不断传入;据所学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的开展,对新式人才的渴求;以及聘用洋人“挟技居奇”的诸多弊端;据所学可知,明治维新期间近邻日本率先派遣留学生的示范引领等。‎ ‎(2)影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留学生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文化,认识到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优越性,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投身于反清革命斗争,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等方面回答。‎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二战爆发后,为了保卫作为战略要冲和石油生产基地的中东,美国军队开进了中东……二战结束后,苏联力图冲破西方帝国主义的封锁,打开进入地中海和波斯湾的大门,支持中东各国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美国则努力扩大它在中东的影响和势力,将中东置于它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之中。‎ ‎——摘编自张士智、赵慧杰《战后美国对中东的扩张》‎ 材料二 1973年10月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发起进攻,以色列在美国的帮助下迅速反攻。所有阿拉伯产油国遂决定提高原油价格,对美国实行禁运,引发了战后严重经济危机。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亿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亿美元。许多西欧国家为了获得中东的石油供应,对美国支持以色列的政策,表示拒绝合作。日本也改变了支持美国的中东政策。美国也被迫回归联合国的解决框架之内,对以色列施加压力。‎ ‎——改编自程凌雷《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石油斗争与世界多极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中东地区扩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国家利用石油斗争的影响。‎ ‎【答案】(1)原因:中东地区战略地位重要(地处亚欧大陆要塞);中东地区石油资源丰富;苏联不断插手中东问题,扩张在中东的势力;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 ‎(2)影响:引发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陷入“滞胀”;推动了阿拉伯国家的团结,增强了其经济实力;动摇了西欧、日本与美国的关系;推动了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 ‎(1)原因:据材料“二战爆发后,为了保卫作为战略要冲和石油生产基地的中东,美国军队开进了中东”可知,中东地区战略地位重要;中东地区石油资源丰富;据材料“二战结束后,苏联力图冲破西方帝国主义的封锁,打开进入地中海和波斯湾的大门,支持中东各国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可知,苏联不断插手中东问题,扩张在中东的势力;据材料“美国则努力扩大它在中东的影响和势力,将中东置于它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之中。”可知,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 ‎(2)影响: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从引发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陷入“滞胀”;推动了阿拉伯国家的团结,增强了其经济实力;动摇了西欧、日本与美国的关系;推动了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等方面回答。‎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裴度(765—839),字中立,出生于平息“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裴度可以说得上是唐中晩期一位不可多得的贤相,他于朝堂之内,力助宪宗选拔英才、打击宦官;对外则运筹帷幄,平定藩镇叛乱,使元和年间出现了自太宗、玄宗之后的又一盛世景象,史称“元和中兴”。裴度一生做人做官,出将入相,靠的是超人的才华,更靠的是为国为民的一片丹心。裴度虽个子小,却志气昂扬,经伦满腹,擅长言谈和演讲,常常令“观听者为之耸然。”在他去世之后,唐王朝便急转直下,堕入历史的深渊。但综观裴度一生,他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的封建统治,坚持与权奸、宦官、割据势力进行斗争,这种斗争精神是可贵的。尤其是从他反对藩镇割据势力所取得的巨大功绩来看,他不愧为唐朝后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摘编自张海峰《浅论裴度于“元和中兴”的贡献》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裴度辅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裴度的历史功绩。‎ ‎【答案】(1)背景:政治上外患不断;藩镇割据;宦官专政;党争纷起;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李唐王朝面临危机。。经济上多年战乱,导致民不聊生,百业凋零。‎ ‎(2)评价:裴度知人善任,打击宦官势力;顺应历史潮流,力主平定藩镇叛乱,维护国家统一;推动“元和中兴”盛世出现;是唐朝后期杰出的政治家。‎ ‎【解析】‎ ‎(1)背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政治上外患不断;藩镇割据;宦官专政;党争纷起;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李唐王朝面临危机。经济上多年战乱,导致民不聊生,百业凋零等方面回答。‎ ‎(2)评价: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裴度知人善任,打击宦官势力;顺应历史潮流,力主平定藩镇叛乱,维护国家统一;推动“元和中兴”盛世的出现;是唐朝后期杰出的政治家等角度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